無量壽經(二次宣講) (第六十八集) 1990/4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:02-005-0068
請掀開經本第四十八面,這一面的中間:
【十方佛讚第二十三。】
彌陀在因地曾經發願,願自己成佛之後,十方諸佛都讚歎。這個在四十八願是第十七願,這一段經文就是第十七願的成就。為什麼要一切諸佛都讚歎?這個裡面一定有很深的道裡,彌陀的弘願,如果沒有十方一切諸佛的讚揚,他的願就不能夠圓滿。他的願望是幫助一切眾生平等成佛,這個願力實在是太偉大了,一切諸佛都未曾想到這樁事情。這樣偉大的願怎樣能達到?就是他建立了西方極樂世界,以這樣的設施幫助十方世界一切眾生,在一生當中就圓滿成佛。那麼這十方眾生怎麼知道這樁事情,怎樣去往生極樂世界?換句話說,沒有人大力的宣傳、推薦、介紹,彌陀雖然有這麼好的設施,大家不曉得,也是枉然。而且要介紹,實在說,要沒有諸佛來介紹,菩薩介紹大家未必能相信。為什麼?通常我們都知道,修行證果是有次第的,斷惑證真也有難易差別,哪裡能夠平等成佛?所以這個話說起來沒人相信,菩薩說,未必能取信於大眾,所以必須要諸佛來介紹。所以蕅益大師在《要解》裡面,把六方佛判作流通分,就是這個道理,唯佛與佛才有能力、才有資格跟大家介紹這個法門。所以彌陀在因地裡面就想像到這樁事情很難,必須要十方諸佛同聲讚歎,這個願果然兌現了。我們看經文:
【復次阿難。東方恆河沙數世界。】
這個用比喻來說,這個數量說不盡,數不清、說不盡。
【一一界中。如恆沙佛。】
每一個世界裡面有恆河沙數那麼多的佛。
【各出廣長舌相。】
這個『廣長舌』在此地是形容,也就是遍法界來宣揚。
【放無量光。】
『光』是智慧,沒有真實的智慧,對於這個法門不能夠信受,當然更不能夠宣揚,必須有智慧、有善巧。
【說誠實言。稱讚無量壽佛。不可思議功德。】
這句經文,跟小本《彌陀經》上的意思完全相同,小本是「稱讚不可思議功德,一切諸佛所護念經」,意思完全相同。諸佛怎麼樣讚歎、怎麼樣宣揚、怎樣勸告大眾求生淨土?就是為大家講解《無量壽經》,為大家講解《阿彌陀經》、《觀無量壽經》,這個三經是專講西方極樂世界,這個就是『稱讚無量壽佛』。我們特別要記住上面這一句,『說誠實言』,經裡面講的話句句真實,沒有一句話是誇張的。我們要想對西方極樂世界能有點認識,那全在經中,這個經實在有不可思議的功德。你念到心地清淨,信心清淨就有感應,西方極樂世界會展現在你面前,你親眼見到;彌陀與菩薩們說法,你親耳聽到,這個不可思議。古時候有,佛講這部經的時候,阿難與大眾見到了;佛講《觀無量壽經》的時候,韋提希夫人與五百宮女見到;一千年之後,佛法傳到中國來,慧遠大師一生當中見過三次,這個不是假的。這一段先說的東方,東方說得比較詳細。其他的:
【南西北方。恆沙世界。諸佛稱讚。亦復如是。】
南方、西方、北方就跟東方一樣,也是有數不盡的諸佛世界,每一個世界裡面有恆河沙數諸佛,跟東方的情形相同,也是「出廣長舌,放無量光」,稱讚彌陀不可思議的功德。
【四維上下。】
四維,是指的東南、西南、東北、西北,這四個角我們叫八方,再上方、下方,這合起來就是十方。《彌陀經》的本文也是十方,你們看玄奘大師的譯本是十方。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簡單,他只翻了六方,這是省略,就是把四維省掉了。雖然在文字上省略,意思上是圓滿的。這『四維上下』:
【恆沙世界。諸佛稱讚。亦復如是。】
到這個地方這是敘說十方諸佛讚歎。這一段經文含義非常的深遠,我們決定不能夠輕易看過,為什麼?你去查查《大藏經》,一切經中,從來沒有說十方一切諸佛稱讚的,沒有。一切諸佛都宣揚、一切諸佛都讚歎,我們想想,這是一個什麼法門,能值得每尊佛都在那裡讚歎、宣揚、勸告大眾?這豈不就是明白的告訴我們,這部經是一切諸佛宣揚的第一經!善導大師的話沒錯,他說「如來所以興出世」,這個如來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,示現成佛,為什麼?「唯說彌陀本願海」。彌陀本願海是什麼?就是《無量壽經》,這本經就是彌陀本願海,我們這才真正明瞭。黃念祖老居士註解本經引用古大德之說,本經是「如來正說,稱性極談」。《華嚴》稱性,《法華》稱性,沒有達到極處;這部經是稱性達到了極處,是如來正說,換句話說,其他所有一切經典都是佛附帶說的,不是正說,正說唯獨此經。這段經文含著這個深義,如果我們參透了、明白了,你對於無量法門的選擇,那還有什麼話說!決定沒有疑惑,決定選擇這個法門。以堅定的信心、清淨的信心來修學,這一生當中必定成就。成就,滿彌陀度生的大願,也滿十方一切諸佛如來介紹推薦接引的弘願,從這一點,那是一切經沒有這部經殊勝。所以讀這段經文,一定要明白這個意思,所以經文裡頭含義非常的深廣。底下這個意思也透出來了:
【何以故。】
為什麼十方諸佛都讚歎?
【欲令他方。所有眾生。聞彼佛名。發清淨心。憶念受持。歸依供養。】
這是佛為一切眾生宣揚淨土三經,勸大眾持名念佛求生淨土的深義。也就是說這部經目的之所在,是希望十方世界所有眾生,這就是平等成佛的方法。此地講的眾生包括九法界的有情,上面到等覺菩薩,下面到阿鼻地獄,平等得度、平等成佛,這個是不可思議。彌陀度生善巧方便,實在是一切法門都不能夠跟它相比,他的方法就是一句阿彌陀佛,執持名號。小本《彌陀經》上「執持名號」,本經裡面給我們講的「一向專念」,一向專念就是執持名號,你看這個方法多簡單。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最殊勝的方法,也就是最祕密的方法,最神奇不可思議的方法。等覺菩薩要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成佛,用這個方法執持名號。三惡道眾生想往生成佛也用這個方法,這個方法巧妙,所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。
『聞彼佛名』,名是指名號,名號所含的內容就是本經。名號功德在哪裡?就在《無量壽經》。《無量壽經》就是那一句名號的註解,你要曉得名號功德,你就熟讀《無量壽經》,名號功德就知道了。在此地特別加一個「名號功德」,使大家不至於誤會,為什麼?我們聽這句阿彌陀佛,在台灣聽佛名號的人太多了,如果諸位要展開來調查調查,恐怕兩千萬人個個都聽到了。隨便你問哪一個人:你知不知道阿彌陀佛?他不是佛教徒,也會點點頭:我知道、我聽說。那是聽到名號,名號功德不知道,不知道名號功德,清淨心生不起來。『發清淨心』,這個清淨心就是菩提心,就是求生淨土的心,叫做清淨心。因為那邊是淨土,求生淨土的心就是清淨心,土淨心淨、心淨土淨。這一句就是「三輩往生」裡面講的「發菩提心」;『憶念受持,歸依供養』,就是「三輩往生」裡所講的「一向專念」,所以這就是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。不明瞭名號功德,這個心生不起來,這一句名號念不下去,經也念不下去。所以有很多同修來跟我講,他是很喜歡往生,也很喜歡《無量壽經》,就是念不下去,他念了一半就打瞌睡;念佛名號也是如此,那個名號也念不下去。他問我,這是什麼原因?你們諸位想想,那什麼原因?含糊籠統說,你業障很重,這含糊籠統的講,當然也沒講錯,其實業障重是一樁事情;另外一樁事情,名號功德他不曉得。如果真正知道名號功德,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多知道一點,他這個心自然就生起來,他那個困難可以克服的,不是不能克服的。因此這個介紹就非常重要。
怎麼個介紹?就要把西方世界理事因果、依正莊嚴,要一樁樁講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這個才行,大家聽了才會相信。那個一聽就相信,這人善根很深。根差一點的人,你縱然講得很詳細,他會問你「你去過沒有?」沒去過。「你怎麼知道你講的是真的?」經上這樣說的。「那經難道不騙人嗎?」遇到這樣的人,你就不要跟他講經,不要講理論,也不要講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,為什麼?他不能接受。給他講什麼?給他講一些往生人的故事,愈近愈好,大家親眼看到的。這個東西他沒有辦法否定,不能不相信,從這個地方他能夠建立信心。看到這一個、那一個,都是念佛站著走的、坐著走的,你有這個本事嗎?有了信心之後,再跟他講理論,他容易接受。佛講經常常用這個方法,先講果報,果報你能夠看得到,然後再說因、緣,因、緣、果,先講果,然後再講因、緣,這是接引眾生的一種善巧。尤其中年以上的人,年歲大的人,他自己會感覺到,我在世間時間愈來愈少了。對他來勸他念佛修淨土,那最有效果的就是講故事,我們親眼看到的,這最真實的,親耳所聽的,這很近的,這都不是假的。用這種方法使他覺悟,使他在晚年會充滿了希望,不至於在晚年等死。退休之後那個日子不好過,我遇到很多退休的老人,問他最近怎麼樣?坐吃等死。你想想看多悲哀!如果他知道西方極樂世界這樣的圓滿、殊勝、莊嚴,前途充遍了光明,他晚年一切放下專心念佛,裡頭有真正的樂趣。年輕享福沒有享到,晚年的福報更大、更殊勝,真正一心念佛,身心清淨,百病不生,他不生病,那個身體體力愈來愈好。這是現在得的花報,將來果報是無比的殊勝。所以家有老人一定要勸他念佛,你要觀察了解他的根性,用什麼方法,那個不迷信的人就跟他講理論,那個一味執著理論的人就跟他講故事,善巧方便,讓他接受,這個是做晚輩的真正的孝順。
「憶念受持」,發心之後,這最要緊的就是要修行,這八個字就是教我們怎樣修行。大勢至菩薩在《圓通章》裡面教給我們,「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,必定見佛」。我們要憶,憶是心裡想,想什麼?想彌陀本願功德。彌陀本願功德是什麼?就是第六章四十八願。所以這個四十八願你念得很熟,沒有事,這個心裡有念頭了,就想彌陀本願,想久了彌陀本願就變成自己的本願,我們的心願跟阿彌陀佛就相同。這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保證,我們這個世間所謂同志,志同道合必定集合在一起,憑什麼往生?憑我們的心願跟佛相同。所以常常憶念彌陀本願功德,常常思想西方極樂世界的莊嚴。給諸位說,這是最健康的思想,有健康的思想才有健康的身體。所以不要胡思亂想,胡思亂想是你身體疾病的根源。你如果覺得身體不好,你就要覺悟,你身體為什麼不好?你一定胡思亂想。胡思亂想是一切疾病的根源,那是一個不健康的思想,是非人我、五欲六塵,統統不要想,那是不健康的。學佛的人應當把這些念頭統統放下,想阿彌陀佛、念阿彌陀佛就對了。這個世間怎麼親愛的人、怎麼喜歡的東西都是假的,你想這些叫妄想,想這些叫傻想,假的,帶不去的。這些妄念現在給你帶來的是痛苦、煩惱、疾病,將來給你的是六道輪迴,教你去受這個罪。誰安排的,誰教你受的?就是胡思亂想教你受的,自作自受,這個不能怪人。所以學佛的人首先就是有健康的思想,所以他有健康的身體。這叫「憶念」。
「受」是接受,佛在經典裡面跟我們講的理論、方法、境界,我完全接受,絲毫不懷疑,接受就是要把它做到。「持」就是保持,一定要把經典變成我們自己的生活行持,自己生活行持就是《無量壽經》。《無量壽經》最大的利益、功德,實在講就在此地,你看它是一切諸佛所宣揚的,是如來度生第一法門。它不深,看起來很淺顯,實在呢,淺人看著淺,深人看著深,妙就妙在此地,比《彌陀經》還殊勝。《彌陀經》經文,看起來很淺,也是淺人看著淺,深人看著深。《彌陀經》說得太簡單了,對我們日常生活修行說得不夠;這個經說得詳細、說得圓滿。所以按照《彌陀經》修行,印光大師講一定要用《安士全書》、《感應篇》、《了凡四訓》來做補充,用這三樣東西幫助自己斷惡修善;這一部經統統都有了,專門講業因果報的,三十三章到三十七章是專講,其他幾乎每一章都有帶說,所以它統統有了,不需要再藉《了凡四訓》、《感應篇》,不需要藉這個東西,所以這個經是一本就夠了。《彌陀經》還要加上三個附本,這才行,否則的話,修行不曉得從哪下手。所以這個本子比《彌陀經》就殊勝,這是我們一定要把它認識清楚的。
『皈依』,依是依靠,皈是回頭,我們在世間法、在一切出世間法回頭,專依《無量壽經》。在平常我們講皈依,是按照通途法門來說,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。六祖大師在《壇經》裡面,怕後人聽到佛法僧起誤會,一聽到佛你就想到佛像,聽到法就想到經典,聽到僧就想到出家人,這怎麼呢?完全著了相,著相就見不到性。真正修行人一定要離一切相,這才能見到一切性。所以他老人家不講佛法僧,他講皈依覺、皈依正、皈依淨,這種講法就是防止我們著相,使我們知道三寶的真正的意義是覺、正、淨。覺正淨的反面是迷、邪、染。我們凡夫哪一個不迷呢,統統迷惑顛倒;哪一個不邪呢,起心動念都是邪念,妄想就是邪念,沒有一個念頭是正念;貪瞋痴慢這是染污,五欲七情、貪瞋痴慢是染污。佛教給我們,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,依覺,覺而不迷;從邪知邪見回過頭來,依佛知佛見,這正知正見;從一切煩惱染污回過頭來,依清淨心。大覺、中正、真淨,這是自性的三德,恢復了自性,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所以十方諸佛讚歎,這是真正的皈依處,到這個法門是殊勝到了極處。通常我們講,就是像六祖說的,皈依覺、皈依正、皈依淨,這個覺正淨的標準在哪裡?很難,說的容易,真正踏實去做,往往摸不到邊際,不曉得從哪裡做起。講皈依佛法僧那更是虛無飄渺,講覺正淨稍微踏實一點,但是還是不知道從哪裡下手;到這個法門,十方一切諸佛讚歎,有道理,為什麼?三皈依落實了,真正落實了。教給我們從無量諸佛如來,我們皈依一尊阿彌陀佛,這個皈依佛落實了,曉得了,我們知道皈依哪一尊佛;從無量的經典法門,我們今天明白了,皈依法皈依《無量壽經》,這很不可思議,佛與法都落實了;皈依僧,本經一開頭給我們講的聖賢僧,觀音、勢至、文殊、普賢,統統都是發願求生淨土的,他們是我們的榜樣,我們依靠他們的智慧、依靠他們的經驗、依靠他們的選擇,我也選擇這個法門,跟他們做個同參道友。這樣三皈落實了。
『供養』,一切供養當中法供養最,我們想供養諸佛如來,供養諸大菩薩,用什麼供養?用真正的修行,這是供養諸佛菩薩上供。下面我們供養一切眾生,那怎麼供?把這個殊勝圓滿的法門,盡心盡力的宣揚、推薦、介紹給一切大眾,這是普遍供養一切眾生,所謂上求下化。這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「說誠實言,稱讚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」用意之所在,就這個意思。這個開經偈裡頭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如來真實義是什麼?就是這個意思。所以開經偈裡頭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這一章就是那一句的解釋。這個意思還沒有盡,再看底下這一段經文,底下講的是真實功德:
【乃至能發。一念淨信。所有善根。至心迴向。願生彼國。隨願皆生。得不退轉。乃至無上正等菩提。】
前面一段是專說皈依淨土、皈依本經的修學功德。底下這個一段範圍就非常之深廣,不一定指本經,只要你『能發一念淨信』,將『所有善根,至心迴向』也行,也就是「三輩往生」末後的一段「一心三輩」,這才顯示出《無量壽經》圓滿到極處。正是古大德所講的,它是「圓中之圓,專中之專」,前面這一段是講的專中之專,後面這一段講的是圓中之圓。不管你修學哪個法門,無論依照哪一部經典去修學,只要你能夠對阿彌陀佛、對極樂世界有「一念淨信」,這個是求生西方的條件。古人像馬鳴、龍樹他們不是專修的,中國像永明、像智者,永明到晚年是專修,以前他是學禪宗的。禪宗還有一個,我們大家都知道的徹悟禪師,你看《徹悟禪師語錄》,完全是勸人念佛。近代虛雲老和尚學禪宗的,他沒有發願求生淨土,但是他在最後《方便開示錄》裡面,幾乎百分之九十的開示,都是勸大家念佛求生淨土。他自己與彌勒菩薩有緣,他求生兜率天親近彌勒菩薩。這就說明,無論你修學哪一宗,包括密宗,無論你用什麼法門,參禪也好、持戒也好、念咒也好、誦經也好、禮佛也好,不管用哪一種法門,只要你能夠發一念淨信,將你一生所修的善根,至心(就是真心)迴向求生西方,沒有一個不往生的,阿彌陀佛一樣來接引你。這才曉得這個法門廣大無邊,專與不專統統能往生。
不專修這個法門的,關鍵就在此地就是「一念淨信」,這一句話是關鍵。一念就是一心,一心具十法界,所以要知道,一心確確實實是一切萬法的實體。在佛法裡面也稱作真心,也叫做自性,也叫做真如,又叫做法性或者是佛性。由此可知,你修學任何一個法門,一定要達到這個功夫。跟《彌陀經》上講的沒有兩樣,最低的功夫叫功夫成片。功夫成片,就是你的功夫已經得力,可以把妄想、煩惱伏住,有這個能力。持戒,或者是念咒,或者是誦經,他有這個能力,能夠把自己的妄想、煩惱伏住,妄想、煩惱沒斷,但是它不起現行,有這個能力。如果一天到晚胡思亂想,那是決定不能成功,不但不是專修這個法門不能成就,即使專修這個法門也不能成就,這一點諸位一定要曉得,千萬不能錯會了意思。只要有妄想執著、有是非人我,對你往生決定是障礙,你心不清淨。修學其他的法門,實在講,那個功夫要比這個還要高一些才行,這才真正有把握。高一層那就是一心不亂,叫事一心不亂,真正到事一心不亂,要發願迴向往生,確確實實是沒有問題。因為淨宗這個法門它真正不可思議之處,它是不依自力,它完全靠佛力,所以迴向就是仰賴佛力。由此可知,這樣的迴向絕對不是我們凡夫能夠想像到的,我們想不出迴向的功德、迴向的力量,沒有辦法想像得到。不但凡夫想不到,一般聖人也想不到,所以它稱之為難信之法,稱之為無上迴向,這能成功。因此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看到,善財童子參訪的五十三位善知識,雖然大家修的法門不相同,依靠的經論不相同,我們想想,他們是不是「一念淨信,所有善根,至心迴向,願生彼國」?必然的!文殊菩薩求生西方,普賢菩薩求生西方,善財童子求生西方,那五十三位善知識沒有一個不是求生西方的,如果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決定不會列在《華嚴經》上。這才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由《華嚴》顯示出這個法門真正不可思議。
佛在此地告訴我們,『隨願皆生,得不退轉』,生西方極樂世界最大的好處,就是這一句,得不退轉。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菩薩修到七地還退轉,你說這個多難!一定要到八地才保住,這才不退,八地叫不動地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也是圓證三不退,這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第一超勝之處,超越一切諸佛剎土,最為殊勝,十方一切諸佛剎土裡面沒有這個事情。也正因為如此,所以一切諸佛沒有一個不勸人求生西方極樂世界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容易,他不退轉,不造罪;不生西方極樂世界,必定退轉,必定有隔陰之迷,所以這個修學進度就非常非常的緩慢,真是吃盡苦頭,不曉得到哪一生哪一劫才能成就,這個是事實真相,我們不能夠不警覺的。『乃至無上正等菩提』,這是究竟的果報,一定證圓教佛果。再看下面一章:
【三輩往生第二十四。】
這一章經文對我們來說是非常的重要,佛在這一章經裡面要告訴我們,求願往生,你要怎麼個修法;往生有很多種類,每個種類是什麼樣的因緣所成就的。縱觀全經所說的,可以得到一個綱領,綱領就是最主要的一個條件,那就是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。因為它每一個品類一開頭都是這一句,所以這一句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修學的總綱領。我們請看經文:
【佛告阿難。十方世界。諸天人民。其有至心。願生彼國。凡有三輩。】
這一段是先總說,往生的大分可以分為三大類。並不是專指我們娑婆世界,這經文要看清楚,『十方世界,諸天人民』,可見得西方世界三輩九品,不是專對我們來設的,是十方無量無邊諸佛世界一個共同的現象。諸天人民就是指六道的眾生。『其有至心,願生彼國』,至心就是真心。真心就是菩提心,就是覺悟之心,真正覺悟了,知道我們無量劫來在這個六道裡頭生死輪迴太苦了。我們這一生要不往生,說老實話,來生比這一生還要苦,這是我們自己要很冷靜的去想一想。怎麼知道來生比這一生更苦?想想我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我們一天從早到晚,一年從正月初一到臘月三十,我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到底是惡多、還是善多?冷靜去想一想,惡多過善,那來生就完了,來生一定比今生更苦;假如是善多過惡,來生能夠保人身,甚至於還能夠生天。所以這個事情不要問人,自己晚上在睡覺之前老老實實想一想就曉得了。人家《地藏經》上講的話不過分,「閻浮提眾生,起心動念,無不是罪」,這個話講得太過分了嗎?我們想想不過分,確實起心動念都是造罪業。為什麼?念念都是自私自利、利己損人,這個就是造罪業。來生得人身可不容易,多數來生都是墮三途,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那個生活環境比我們苦得太多太多了,你說這多可怕!對這個事實真正體悟了、真正覺察到了,恐怖的心就生了。現在又遇到一條生路可以避免,可以不墮三途,我造的這些重罪可以不受報,這實在是太幸運了,他當然一心一意去追求,這個人叫至心。「至心」難!至心要一發,十方諸佛如來讚歎,一切龍天善神都保佑你。為什麼?這個心一發就成佛,你不是凡夫了,你現在等於說是什麼?等於說是後補佛、預備佛,一往生就成佛了,那個諸佛如來怎麼不讚歎!所以此地這個「至心願生彼國」,這一句重要。
我們今天這個至心生不起來,為什麼生不起來?還是懵懵懂懂,迷惑顛倒,不知道三途苦,還不怕,還繼續在造罪業,以為什麼?果報現在還沒到,再多做一點沒關係;到的時候來不及了,後悔來不及了。還有人抱的僥倖心,聽說經上講臨終一念十念都能往生,「現在多造一點還沒有關係,臨終我十念還可以往生」。你們可以到那些醫院看看那些病重的人,快要死的人,你去看看那個現象,有幾個人死的時候頭腦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的?你能夠保證你將來死的時候頭腦清楚嗎,還會念十句佛號嗎?如果到那個時候迷惑顛倒,連你的家親眷屬都不認得,那就完了,一切都完了。所以要曉得,真正知道生死事大、輪迴的恐怖,這才叫真正覺悟了,從今而後,起心動念決定不造惡。就像我前面常常提醒同修們,起心動念就念佛,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,除這個之外我什麼都不想。所以為什麼勸你把這個經念熟,念熟了什麼?你常常會想;你不熟想什麼?想不出來,你想的都是胡思亂想,自己去編一個西方極樂世界,那不行,那不作數的。所以經要熟,愈熟愈好,幫助你憶念,幫助你排除一切妄想執著,使你真正能夠拿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保證。底下給我們講的三輩,三輩是大分:
【其上輩者。捨家棄欲。而作沙門。發菩提心。一向專念。阿彌陀佛。修諸功德。願生彼國。】
這個上輩一類往生,修學的綱領就是這一段經文。這一段經文不長,只有幾句,可是句句都含著有很深廣的境界,這個不能不知道,每一句就好像文章一個題目,後面都是大篇的文章。第一句『捨家棄欲』,有一些同修是望文生義,看到這一句,「這個上輩往生,我們在家人沒指望,為什麼?一定要出家,在家人沒指望」。可是你有沒有想到,你在這個經的前面第二章裡面所念的「德遵普賢第二」,經文一展開,「賢護等十六正士」,這十六個人都是等覺菩薩,跟觀音、勢至、文殊、普賢地位是平等的。十六位統統是在家菩薩,那在家人怎麼沒分!在家人既然一樣能成佛,為什麼此地一定說要「捨家棄欲」?關鍵就在這個「家」字,你要真正明瞭什麼叫做家。你今天妻子兒女田宅之家,這個家不算是家,為什麼不算是家?障礙不了你。所以佛在一切經論當中常給我們講家有四種家,出也有四種出。
「家」哪四種?剛才講了是大家觀念當中的,妻子兒女,家裡這些財產,房屋田地這個不動產,這個在佛法叫「田宅之家」,田地房屋這個家;第二種,叫煩惱之家,「煩惱是家」;第三種,「三界是家」,這個六道輪迴是家;第四種,「生死之家」,這個生死超過三界之外的了。三界之內的有分段生死、變易生死;三界之外的阿羅漢、辟支佛、菩薩,分段生死沒有了,還有變易生死。由此可知,佛是教你出什麼家?不是教你出田宅之家,田宅之家出了沒有用的;佛要你出煩惱之家,要你出三界之家,你能夠出煩惱之家就能證初果,能出三界之家就成阿羅漢,能出變易生死之家那你就是法身大士,這個要知道。
「出」也有四種,一種是「身出心不出」,身出,出田宅之家,就是現在的出家人,心沒出。心怎麼?還是貪圖五欲六塵,還是執著名聞利養,這心沒出。第二種是「心出身不出」,就是在家的居士,這出家人比不上他。他雖然身在家,有田宅、有妻子兒女,人家心地清淨,心地對於家宅、五欲六塵他不沾染,他心地清淨,心出了,身沒出。賢護等十六正士就是心出身不出,所以一樣證得等覺菩薩,上上品往生。第三種叫「身心俱出」,這是佛門裡面的祖師大德。第四種是「身心都不出」,身心都不出,不是指普通的人,是指在家學佛的居士,雖然天天學佛、天天念佛,身是在家,心還是在家,心也沒出,心為什麼?還要搞五欲六塵,還要搞名聞利養,還搞這個,把佛法當作一個副業,這算不錯的。還有一些富貴人,把佛法當作一種消遣,真的有,捧法師就像捧唱戲的戲子一樣,多,自古以來就多。這樣皈依三寶,受了菩薩戒的,是身心都不出,他也掛個菩薩名字,受了菩薩戒,掛了菩薩名字。在這個寺院道場他是特權階級,因為他富貴,到寺廟來了,這個寺院裡頭對他招待奉承得很周到,身心都不出。出有四種,家有四種,這要搞清楚,我們是屬於哪一類的。這個裡面兩類是正確的,身心俱出、心出身不出,這個兩類都是上輩往生的。「棄欲」,欲是欲望,再說得落實一點,就是希望,希望就是欲望。有希望就有失望,因此我們對於這個世間所有一切的希求統統放下,對於佛法當中一切希求也放下,唯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這就對了(所以這個欲包括世間與出世間),你才能真正得到清淨心。
『而作沙門』,沙門是梵語,在古時候是印度所有宗教出家人的通稱,我們要明白它的意義。什麼樣的人稱作沙門?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「勤修戒定慧、息滅貪瞋痴」,這樣的人就叫做沙門。由此可知,沙門不一定專指出家人,在家人要是專修戒定慧、息滅貪瞋痴,那他也是沙門。
上輩往生必須具備這樣的基本條件,從這個基本條件,『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阿彌陀佛』,這才能相應。這一個條件,比我們孔老夫子在世所具備的條件還要高、還要清淨。夫子具備的條件,在我們中國佛門當中把它列作出家人的標準,所以出家的時候,他的標準是要養五德、修六和。六和是佛定的,五德是孔老夫子建立的,就是溫、良、恭、儉、讓,「息滅貪瞋痴,勤修戒定慧」,比夫子這個德行還要高。我們沒有這樣的品德、沒有這樣的操守,發菩提心、一向專念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是上輩往生,這個上輩在九品裡面就是上三品,這是我們要曉得的。這個上三品太高了,我們想想不夠格,唉,下下品往生就可以了。下下品後面會講到,我們能不能具足下下品?要記住,五德、六和是最基本的條件,沒有這個條件,成天念阿彌陀佛,一天念十萬聲,也是古人所說的,「喊破喉嚨也枉然」,不能往生。所以要知道西方世界是個清淨世界,是個道德標準非常高的世界,想想我們能夠跟那些人相處嗎?那些人心地都清淨、純淨,我們一天到晚還搞是非人我,彌陀雖然慈悲:好,我就讓你來吧!那些人不理會你,你跟大眾不能相處,還是去不了。所以諸位同修要想在這一生真正往生,要記住,要修養品德,要符合經上所講的標準。我們有這樣的標準,真的「勤修戒定慧,息滅貪瞋痴」,那是上輩往生的基本條件。只要具足,你一定是這個品位;不是這個品位,那佛就妄語了。
好,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