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無量壽經(二次宣講)  (第十五集)  1990/4 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檔名:02-005-0015

  請掀開經本第十八頁,第二行,我們繼續看四土當中的「實報莊嚴土」,實是真實。由此可知,前面的二土都不是真實的,唯有法身大士所住的土才是真實的。這個真實定義是什麼?像《金剛經》上講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凡聖同居土是虛妄的,方便有餘土也是虛妄的;法身大士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這是真實的,就像《無量壽經》講的「真實之際」,真實之際就是說的法身,就是說的依正莊嚴皆是真實,不再是虛妄的。這個事情我們聽起來都很奇怪,實實在在說,如果對佛法能夠深一層的體會,不難理解。凡是了義經論裡面,佛都常說一切法當中唯有心真實。一切法裡頭什麼真實?心是真實的。《華嚴》告訴我們十法界依正莊嚴,不但我們這個世界,這個宇宙當中無量無邊的世界,乃至於虛空都不例外,從哪裡來的?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。唯識所變的就不是真實的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為什麼它不真實?識不真實,識在那裡變化,會變就不真實。心真實,心是常寂的,心是不生不滅,不會改變的,所以心現出來的是真實的,這叫實報土。實報土從哪裡來的?唯心所現。前面兩種土是唯識所變,就這麼來的。這個道理如果稍稍能夠體會,我們對於這個境界就不懷疑了。西方世界說老實話,四土融合在一體,一生一切生。所以我們一品惑沒斷的凡夫,到西方極樂世界,也生到了實報莊嚴土,這是不可思議。

  我們看底下的註解,「憶佛念佛,歷歷分明,行住坐臥,唯此一念,無第二念,不為貪瞋痴煩惱諸念之所雜亂,是名事一心。事上即得,理上未徹,屬定門攝,未有慧故」。這個一段是總結前面的話,前面講事一心已經講得很清楚,這個地方再補充這一段,就說得更明白了,什麼叫事一心。前面跟諸位說過,事一心有三輩九品,上品不太容易證得,但是下品可以說是人人都有分,問題就是你自己肯不肯去念?怎麼個念法一定要清楚,憶佛,憶是心裡面有佛,心裡面要常常想佛,不要想別的。這個心總是有念頭,念頭一起來了,馬上就把它換成阿彌陀佛,就想這個,這非常非常重要。禪宗裡面常講不怕念起,那個念是妄念、妄想,妄想不怕,為什麼?那是無始劫以來的習氣,哪個人沒有?人人都有,所以一天到晚會起心動念,會胡思亂想。修行人跟一般人不一樣的,就是他轉得快,第一個念頭是妄想,他馬上就覺察:我又在起妄念了。第二個念頭他就把它換成阿彌陀佛,他換得快,一換成阿彌陀佛就叫做覺。這個妄念起來是迷,迷立刻就轉成覺,這是破迷開悟,悟就是覺。破迷開悟怎麼講法?就是這個講法。一定要覺得快,心裡面只有佛,沒有其他的妄念,這是非常非常重要。念佛,你看念這一個字,念字是今心,口裡有佛,心裡也得有佛;口裡有佛,心裡面沒有佛,不行。心裡有佛,口裡沒有佛照樣往生,要緊是心,心裡面真正有佛。

  「歷歷分明」,就是清清楚楚,這句佛號。佛號不要間斷,這一間斷就迷了,一念間斷就一念迷,念念間斷就念念都迷,這個事情麻煩。所以佛號要一句接一句,不要讓它間斷。不間斷就不會夾雜了,夾雜,我們底下還會詳細跟諸位說明。一間斷它就有妄念起來,妄念就是夾雜,一面念佛一面還有妄念,夾雜妄念這個不行,這樣功夫不會得力的。所以這個佛號要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我們想佛也要想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所以佛像平常要多看。我常常也在講席當中勸同修們,佛像最好供養一尊,你喜歡哪一尊佛像,你就供養哪一尊,為什麼?常常看、常常想。你供養的佛像太多了,不知道想哪一尊好,我們這個當中這是阿彌陀佛,這邊這個也是阿彌陀佛,那你到底想哪個好?所以你供養多了的時候,就想亂了,那也不行,那也叫夾雜。所以供養最好是一尊,天天看這一尊佛,天天想這一尊佛。遇到跟我們佛像不相同的,我們閉起眼睛想的還是我們供的那尊佛,這就對了,就沒有妨礙心專一,專一這個心就清淨。

  「行住坐臥」,行是在動作的時候,身體在動的時候叫行,住是不動的時候,坐是坐下來的時候,臥是躺下來的時候,行住坐臥統統都要有佛。心裡面都要有佛,決定不能離開,晚上睡覺作夢還是夢跟佛在一起,這才行。晚上作夢又夢到別的去了,這又斷了,功夫又斷了、又夾雜了,心不專一了。我們古人常講「日有所思,夜有所夢」,要把阿彌陀佛喜歡到極處,你天天晚上就夢到他了,這樣才行。可是諸位也不要作意,作意就是故意去攀緣:我昨天晚上怎麼又沒有夢到阿彌陀佛?你要去作意的話,那天天夢到就會著魔,那也是麻煩事情。完全是自自然然,心地清淨,念佛是修清淨心,用佛號、用觀想把我們的妄念去掉,恢復自性清淨,目的在此地。

  「唯此一念,無第二念」,這一句話就是專修,就是ㄧ向專念,我們只有這一念,除這一念沒有第二念。「不為貪瞋痴煩惱諸念之所雜亂」,這個雜亂就是摻雜、亂想,胡思亂想。念佛人最忌諱的就是心裡頭雜亂,胡思亂想,這是最忌諱的。這樣念佛念得再多叫功夫不得力,這是要注意的。真正功夫得力了從哪裡看?就是妄想雜念少了,妄想雜念少,念佛的利益就得到了,眼前的利益是身體健康。所以病,我常說病從哪裡來的?病從妄想上來的。你看哪個生病的人不胡思亂想?不胡思亂想的人他就不會害病,道理在此地。現在醫學裡頭講的心理健康,什麼叫心理健康?沒有胡思亂想這個心就很健康的;一天到晚胡思亂想,心不健康,他決定要生病。對治的方法就是認真去念佛,把妄念念掉,把雜念念掉,這就是事一心,這是淺的事一心;深的事一心,見思煩惱就斷掉了。淺的是我這念佛功夫控制住妄想、煩惱,雖有,它不起作用,我這一句佛號有力量把它壓住,這是下品的事一心;上品事一心那是斷掉,見思煩惱沒有了。所以說「事上即得,理上未徹」,這個事一心就是念佛三昧,三昧也翻作禪定,是屬於念佛三昧。所以它是屬於定門,雖有定,智慧沒開,智慧沒開這就叫事一心;智慧開了就是理一心。諸位要知道,定可以伏煩惱,可以伏煩惱不能破無明,破無明要智慧,就是要斷塵沙惑、要破無明惑,一定要智慧開。智慧不開,全憑定功,定功達到了極處,也只能斷見思煩惱,塵沙、無明,定是沒有法子。所以阿羅漢、辟支佛只有九次第定,斷見思,三界之內的見思煩惱,塵沙、無明都沒有破,這是阿羅漢與辟支佛的境界。

  「更進一步,於自本性,忽然契合,了知能念所念唯是一心,不住有念,不落無念。如《疏鈔》云:若言其有,則能念之心,本體自空,所念之佛,了不可得;若言其無,則能念之心,靈靈不昧,所念之佛,歷歷分明」。這是從定裡面開智慧了,不但塵沙煩惱沒有,無明也分分破除了,這是這個境界。所以這個境界,絕對不是勉強作意可以修得來的,為什麼?這一動念頭,不是妄想、就是無明,妄想不能除妄想,無明不能破無明。所以只有一個方法,不斷努力去修定,定到相當一個程度,他自自然然就開悟了,智慧就現前。所以它這兩個字好,「忽然」契合,他不是有意在那裡作意修的。這個有意,意就不是個好東西,意是什麼?意是執著,是妄想、執著,這個東西正是障礙自性。所以你看看,永嘉大師跟六祖對答的時候,永嘉說「分別亦非意」,六祖問他,你還有分別嗎?他說分別亦非意,不是意,這個高明。我們今天分別是意,是意識;人家分別不是意識,那不是意識是什麼?不是意識,是真如本性。真如本性裡頭哪有分別!沒有分別,是隨順眾生的分別而分別,不是他自己有分別;隨順眾生的執著而執著,自己沒有執著,所以說分別亦非意。你說他那個心多清淨,真正清淨。在一切境界裡面,他不失清淨心,雖然跟眾生和光同塵,也有分別、也有執著,他心地清淨一塵不染,這是一個真正見性之人。

  由此可知,這個意,我們無始劫以來就被這個東西害慘了,起心動念我的意思是什麼。我的意思就完了,我的意思就是六道輪迴,我的意思就是三惡道,天天搞這個東西。所以不用意識了,就會有一天忽然契合,這個契合就是佛法裡常講的明心見性,明心是心放光明。從前心都沒放光明,忽然契合的時候,就是定功深到一定的程度,他一下就放光,這放光心就明了,心一明就見了性。我們現在凡夫的心叫無明。實在說孔老夫子也知道這回事情,你看他講的「明明德」,明明德怎麼講法?明德就是自性,自性本來是光明的,現在不明了,不明再想辦法叫它再明。所以他那個明明德,第一個明字是動詞,第二是名詞,夫子也曉得。明明德就是佛門講的明心見性,明德以後才能起作用,才能教化眾生,才能親民,親民就是接觸大眾,就是度化眾生。「止於至善」,無論是自己的行持、處事待人接物,都達到最善,最善就是沒有過失,有過失就不善了,完全沒有過失,這是至善。儒、佛目標都相同,在方法、原理原則上也相同,微細的做法那不一樣,可是大的方向、大的目標都是相同的。所以「忽然」契合,這兩個字用得好,自自然然一點勉強都不加,無有一絲毫造作之意這才行。

  我們今天一般人之所以不能成就,就是求好心切,說得再不好聽一點就是急功好利,這就說得難聽了,希望趕快成就。哪有那麼便宜的事情?世間法尚且有耐心才能夠有收穫,何況這是明心見性的第一大法,沒有耐心怎麼行?所以自古以來學佛,老師教學生,首先教你什麼?就是教你忍耐,你能夠忍耐才能得定,你不能忍耐不會得定的,沒有定決定不能開慧。所以諸位要是仔細去看看歷史上,像《高僧傳》、《居士傳》、《禪林寶訓》,這在台灣都常常見到的,你去看看古人怎麼學的、怎麼教的,那個老師教什麼、學生學什麼。六祖能大師是我們中國人非常崇敬的,是中國佛學裡頭了不起一位有成就的人,大家所敬仰的。他在黃梅見了五祖之後住了八個月,他八個月學什麼?五祖教給他什麼,他學什麼?五祖叫他到碓房去舂米、去破柴,他就在那兒老老實實舂了八個月的米,破了八個月的柴,他就這功課。其實他去的時候已經就徹悟了,徹悟之人還得去做苦工。要現在的人有那一點,你這樣對待我,馬上掉頭而去:你有什麼了不起!現在人確實如此,自己以為了不起。五祖叫他到碓房去舂米破柴,那就是叫他去參禪,就是叫他去修行,訓練他的耐心,看看他,他的態度、他的心行。人家在那觀察,確實有耐心,一點怨言沒有,一個妄念也沒動,一天比一天真誠,一天比一天清淨,處世待人一天比一天恭敬,一天比一天禮讓,這成功了。所以五祖趕快把衣缽傳給他,傳給他之後,還要叫他在獵人隊裡面去藏十五年,十五年是什麼?修忍辱波羅蜜、修禪定波羅蜜、修般若波羅蜜,這才能成功。如果有一念不平,全功盡棄,為什麼?心不清淨。心不清淨定就失掉,三昧就失掉,想明心見性就難了!

  所以這個事情就是要老實,就是要真誠,要在日常生活當中,一切境緣之中,境就是物質環境,緣就是人事環境,物質環境裡面、人事環境裡面去修什麼?修清淨心,修一個如如不動。《金剛經》上講的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,就修這個。我們念佛人呢,念佛人還是修的這個,禪宗用參究的方法修不著相、不動心,我們用念阿彌陀佛的方法修不著相、不動心,還是修的這個。聽到別人說幾句話,心就動搖了,這不行,這是一點功夫都沒有。佛門裡面常講「八風吹不動」,八風吹不動是什麼功夫?跟諸位說,是最起碼的功夫,不是很深的功夫,八風吹不動的時候是功夫剛剛得力,從這個時候起可以開始修行。外面境界一動,內裡面就起煩惱,這不行,這個自己要覺悟,業習煩惱太重了,業障、習氣、煩惱太重,這個要懺悔。

  心地放光的現相,就是下面所講的「了知」,了是明瞭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「能念所念唯是一心」,能念的是我自己,所念的是阿彌陀佛,能所是一不是二,這是一句,這一句是大圓滿,這一句是最究竟。能念所念唯是一心,我們要再問,此界他方呢,我們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呢?還是唯是一心,依報、正報唯是一心,眾生、諸佛唯是一心。諸位想想,你入到什麼境界了?這叫一真法界。一真一切真,真是什麼?心。到這個時候,你把佛在經上講的這兩句話完全證實了,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,全部看清楚明白了,真相擺在面前。這就是禪家講的「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」,這個本來面目就擺在眼前了。換句話說,這個時候自己跟整個法界融合成一體,法界就是自己,自己就是法界,淨土宗裡面所講的「唯心淨土,自性彌陀」,這時候都現前了,曉得自己跟阿彌陀佛是一不是二,唯是一心。

  所以「不住有念,不落無念」,住就是著相,不執著有念,有念跟無念是一不是二。如果一個是有念,一個是無念,這二法,二法,六祖大師講就不是佛法,佛法是不二法。諸位要曉得,佛法是不二法,這是一真法界的境界,是法身大士的境界;權教菩薩以下都是二法,有能、有所都是二法。這個時候心裡面那個結真是解開了,沒有了,再也沒有分別執著了,盡虛空遍法界才融成一體,有念無念都不執著了。「如《疏鈔》云」,蓮池大師在《疏鈔》裡頭說,也是講這個境界,「若言其有」,你要說他有念嗎?「則能念之心,本體自空,所念之佛,了不可得」。正是六祖大師所講的「本來無一物」,能念之心、所念之佛找不到,沒有。可是你如果說他沒有,「若言其無,則能念之心,靈靈不昧,所念之佛,歷歷分明」。他又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他的心一點都不迷惑,念的這一句阿彌陀佛字字分明。這是心開意解的境界,心開了,意本來是執著,沒執著了,意也解開了。意解就是我們俗話所講的心裡頭有結,這個結解開了,從此以後再沒結了,解開了。

  「無念而念,念而無念」,這時候他念不念佛?他念佛。入這個境界還念佛嗎?他還念佛,絕對不是說他不念了,他還念,念與不念都一樣了,他還念。這個還念的時候有兩個意思,這兩個意思都是大慈大悲,教化眾生。自己成就之後沒別的事了,如果說他有事,只有一樁事情,度化眾生,度化眾生要給眾生做一個榜樣,所以這個時候念佛是給眾生做示範的,這是一個意思。第二個意思,他是用念佛這個法門修成的,他不忘本,又以他的本修勸化一切眾生。所以雖然他到無念了,他這句佛號還是歷歷分明,還是相繼不斷,這就叫做無念而念,念而無念。諸位千萬不要把這個話搞錯了,無念而念,我不念就是念,這一天到晚也不念佛,不念就是念,那你就是把這個意思全解錯了。佛沒有說錯,你自己把意思會錯了。「言思路絕,不可名狀,唯是一心,清淨本然之體」。這個清淨本然之體,就像《楞嚴經》上所說的,也就是真如本性、真心理體,現在哲學裡面講的宇宙萬有的本體,你都證得了。這個本體就是一心,一心的樣子就是清淨本然,本來就是這樣的,沒有一絲毫的造作,本來就是如此。「更有何法而得雜亂,是名理一心」。事一心裡面是有定功,一切煩惱不能夠擾亂你;理一心是真如本性現前了,本性裡頭本來無一物。說老實話這是所有一切塵沙、見思、無明統統沒有,真如本性裡沒這個東西。所以這是「屬慧門攝」,有慧一定有定,有定未必有慧,慧一定有定。

  這些我們都要記住,要常常提醒自己,不要產生誤會,因為我們現在不但定慧沒有,我們現在連戒都沒有。戒定慧三無漏學,連戒都沒有,哪能成就?最基本的戒是什麼?大家所知道的這最基本的戒是五戒、十戒,這是最基本的戒。殊不知還有比這個還要基本的戒,那是什麼?老師的教誡,老師的教誡一句也沒聽進去。儒、佛初學,佛門裡講五年學戒,那個五年是學老師的戒。你們想想,六祖大師在黃梅,老師叫他到碓房裡去舂米、去破柴,這是老師的教誡。他就老老實實做這一樁事情,什麼妄念都沒有,他做這一樁事情裡面他持戒、他得定、他開慧了。教下有許多老師叫你念一部經,像你念《法華經》,每天念一遍念三年,老老實實念三年,這叫持老師的戒。三年經念下來心得定了,老師教給什麼東西?就教這個東西。老師開頭所教你的、最重要教你的,說老實話就是大陸的名詞叫洗腦,頭腦裡面亂七八糟的先把它洗洗乾淨。六祖在黃梅天天舂米破柴,什麼都不想,他八個月洗乾淨了,妄念沒有了,這叫根本智。就是先學什麼?學無知。無知而後才能夠達到無所不知,無所不知是後得智,無知是根本智。像樹一樣它有根有本,然後才有枝葉花果,那個根,根生在地底下看不見,那個東西最重要。

  所以根本的老師,往往跟他多少年,好像什麼他也沒教你,其實他教的那個東西是真東西,真實的東西,給你扎根,你不知道。你只曉得枝葉花朵很美麗、很漂亮,它沒有根從哪生出來?所以現在人只曉得看上半段,不曉得下半段。現在人的枝葉花果是什麼?假的,花瓶裡頭插的,不是真的,所以花也不香,果也不能吃。這是教學裡頭最大的一個根本,今天沒有人知道,也沒有人從這裡下手,這個怎麼得了?所以念佛念一輩子心地還是亂糟糟的,一旦無常到來,問他有沒有把握?沒有把握,手忙腳亂,那怎麼行?一生的佛都是白念了,那就是古人所講的「喊破喉嚨也枉然」,一生都白念了。真正心地清淨,大風大浪他不動,如如不動,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頭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自己做得了主宰,這是念佛功夫得力了。得力是什麼?一定要有根本智;換句話說,先修清淨心。不管哪一個法門,不管哪一個宗派,都離不開這個原則,唯有從這個地方下手,逐漸才能真正契入實相,才能真正契入唯是一心。

  「念佛若達理一心,破一分無明,則生實報莊嚴土,同時分證常寂光淨土」。因為常寂光淨土是理,是原理,它不是事相,就好像六度一樣,六度前面五種是事,有跡象可尋的,末後那一條般若波羅蜜沒有事,它屬於理。常寂光是屬於理,前面三土有事相,就是有形相,常寂光沒有形相,沒有形相從哪裡去體證?從實報土去體證。所以實報土分分證入,常寂光土同時也是分分證入。理一心這個境界很高,我們這個世間人能不能做得到?諸位要曉得,我們這個世間人凡是做不到的,釋迦牟尼佛決定不說。說了怎麼樣?說了就對不起我們,我們做不到,他說,那不是吊胃口嗎,不是給我們開玩笑嗎?所以凡是佛經上所講的境界,都是我們地球上眾生可能修得到的,問題就是你肯不肯修?真正肯修確實是做得到的。理一心就是禪宗的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禪宗的方法達到這個境界難。淨土宗方法達到這個境界,比禪宗容易太多了,這就看我們自己努力了。努力的原則一定從清淨心下手,若要心清淨必須放下萬緣,二六時中只有一句佛號。就是大勢至菩薩所講的「淨念相繼」,就這四個字,大勢至菩薩非常有智慧,言簡意賅,言語簡單、意思圓滿,四個字就把淨土念佛的方法就講得清清楚楚。淨念相繼,淨就不雜,就不夾雜了,淨就不懷疑,懷疑、夾雜就不清淨;相繼就是不間斷。所以他這四個字我們給它加以解釋,還得加幾個字就變成九個字,不間斷、不夾雜、不懷疑,這九個字就是大勢至菩薩講的四個字,人家講得簡單,淨念相繼,就成功了,念佛的祕訣就是這四個字。

  所以他底下接著說,「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」,心開就是理一心不亂,明心見性,不要再加任何的方法。有些同修怕念佛的功德還不夠,還要加上《心經》,又要加上《金剛經》,還要加上楞嚴咒、大悲咒、十小咒,加了好多好多,自己以為這個功夫用得很深,哪裡曉得毫不得力。為什麼?他叫雜修,雜念,他不是淨念,這是我們要記住。實在講任何一個法門,修到有感應都是淨念,譬如念大悲咒,一天到晚、一年到頭,就是持一個大悲咒,除大悲咒之外什麼都沒有,這個大悲咒就靈了。所以一杯水,他念上一遍大悲咒,那個水就能治病,他為什麼?心清淨,他是清淨心的力量加持的,他起作用。你念多了不管用,為什麼?心不清淨,心不清淨你念得再多都沒用。心要真正清淨,一句佛號就管用,念這一句阿彌陀佛,比念大悲咒容易多了,你那個大悲水很靈,我這個阿彌陀佛水比那個更靈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靈與不靈都在一心,這個理都是在一心,所以一心不可以二用。

  再看第四段,第四段講的是最高級的淨土,「常寂光土,法身佛所居之土」,法身佛也沒有形相,法身佛所居的土也沒有形相,「名為常寂光土」。常寂光土實在講有名,常寂光土到哪找?找不到。給諸位要說真的,盡虛空遍法界都是常寂光土,常寂光土無處不在,法身佛無處不在。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裡變出來的?從法身變出來的,就是從常寂光變現出來,所以身跟土是一不是二。「《要解》云:實相之體」,這個常寂光就是實相的本體,實相是一切諸法的真相,真相的本體是「非寂非照」,寂是講定,照是講慧,非寂非照,就是說這些名詞統統加不上。也正是《老子》一開頭就講,「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」。我們給它加上一個實相,加上個寂、加上個照,這都是名詞,加不上,說不出,所以是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。「而復寂而恆照,照而恆寂」,但是它確實有體有用,從體起用。體用可以相互來說的,寂是定,定是體,照是用;照是體,定是用。我們學佛就要從這個裡面去修學。我們今天對佛所講的經,經義,經義明瞭,事理也明瞭,這是真明瞭;經義明瞭,事理還是迷惑,這個經義明瞭沒用處。明瞭是照,明瞭之後我這個心行就清淨,清淨是寂,寂不是不動。如果不動叫做寂,那他就真的有寂,不能叫非寂非照;一切動態裡面有寂,這真寂。那怎麼叫寂?我們身體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這在動,眼也看、耳也聽、鼻也嗅、舌也嘗、身也動。心沒動,心裡面外不著相,內不動心這叫做寂;外面眼見耳聽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那叫照。照而恆寂,寂而恆照,你看這兩句就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,可惜的我們不會,我們是照而不寂,寂而不照,我們跟它正相反的,什麼時候我們照寂合成一個?

  「照而寂,強名常寂光土」,為什麼說個常寂光土?常寂光土就是這麼樣說來的。照而寂,我這個說得很清楚很明白,大家不難懂,照就是起作用,眼見耳聽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我看得清清楚楚,聽得明明白白,這是照。我們今天照為什麼不寂?看到的境界,心裡喜歡就貪愛,不喜歡就瞋恨,就不寂了,照就沒有寂。那個阿羅漢心很寂,不動心,但他不照,不起作用,這都不是佛、不是菩薩。所以六根照樣起作用,起作用這裡頭修心,心清淨,六根的作用就清淨,就是身清淨,所以這個叫做常寂光土。「寂而照」,寂是心裡頭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,雖然心這麼樣的清淨,他還跟一切眾生和光同塵,還去幫助一切眾生、教化一切眾生,「強名清淨法身」。我們要問,這個常寂光土在哪裡?在你心裡頭。清淨法身在哪裡?就是這個身體。你們去看《六祖壇經》,六祖大師也是這個說法,你看他講一體三身,法身、報身、應化身就在這一身當中。我們在這一段跟諸位這麼一解釋,你就曉得,清淨法身,常寂光土,原來就是我們自己的身心。

  「故知身土不二,皆屬強名」,強是不得已,為了說法方便起見假設個名詞,這個名詞你不要執著,你要執著這個名詞,錯了,要曉得名可名,非常名,你在這個名相裡面就開悟了,不執著就開悟了,執著就錯了。「寂照同時,非思量境」,境是境界,非思量,就是不可思、不可量,量是較量,就是比較,沒得比較的,也沒有辦法思惟的、沒有辦法想像的。為什麼?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整體。兩樣東西才可以較量,一個東西怎麼較量?盡虛空遍法界是一,你怎麼比較?所以這個裡面沒有真妄、沒有邪正、沒有是非、沒有善惡、沒有大小、也沒有方圓,一切都沒有,這個心才真正清淨到極處。但是不入這個境界沒法子,他有妄念,分別、計較、思量統是妄念,不是真性起用,真性起用沒有妄念,沒有妄念一切平等、一切自然。《無量壽經》裡面給我們講了八個自然,都是這個境界,自然多快樂,那真享受,不加一點點勉強。換句話說,一切的苦難都是不知道順著自然,自然就是本性。

  底下這個簡單的表解,解釋「常寂光」這三個字的含義,這是分開來說。「常,法身德」,這三個字就是本性的德能,本性是本來具足的,這個不是修來的,是本來就有的。我們現在因為有妄想執著不能證得,妄想執著就是障礙,就是業障、罪障,障什麼?就是把性德障住了,法身不能透出來。「法身常住故」,不生不滅、不來不去、不垢不淨,這是法身常住義。

  「寂,解脫德」,解脫,拿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自由自在。我們現在覺得不自由、不自在,自由自在是你本性裡頭本來具足的,你現在為什麼不自由、為什麼不自在?成天打妄想怎麼會自由?所以自由自在從哪裡得來的?從清淨心裡得來的,從寂得來的。寂是什麼?心裡頭一念不生你就自在、你就自由,就解脫了。「塵勞永寂故」,塵是染污,所謂是五欲六塵,五欲是什麼?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。六塵是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六根所對的。這個東西再染不上了,你心清淨都染不上了,五欲六塵跟你絕了緣,染不上。雖然天天接觸它,接觸它不染,這個高明!就十二因緣裡面愛、取、有,他不有,他心裡頭沒有,乾乾淨淨的,不有,這寂,塵勞永寂。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一塵不染,不染了,他也沒有勞苦,也沒有勞累了。我們世間人稍微做一點工作,很疲倦、很勞累了,為什麼?因為你心不清淨。心要是清淨,再多的工作量,為什麼?他作而無作,無作而作,所以他不累。做再多,沒做!身在做,他心裡沒有做。就好像那個機器、機械在做一樣,你看現在用機器人,二十四小時不間斷它不累,它為什麼不累?因為它沒有妄念。我們人也是個機械,這個機械在那邊做,本來也可以跟機器一樣的,二十四小時不中斷的,他為什麼會累?因為他有妄念,有妄念就累、就勞了。所以你心要到真正清淨,給諸位說不疲不倦,所以這身體就健康強壯。這是本能,不需要用藥物,也不需要練什麼氣功,統統都不需要,這個叫從根本修。你說運氣、練氣功,或者是用藥物來幫助,那都是藉外面的力量來刺激身體的反應,時間是很短的,而且有副作用。不要說別的,就是連氣功都有副作用,只是程度大小不相同。真正修心的人沒有副作用,他恢復自然。

  所以心到清淨的時候,這個身體也可以長住世間,那是你的願力。像大迦葉尊者,釋迦牟尼佛就告訴他:別的人都可以入滅,你不能入滅,你替我辦一樁事情。釋迦牟尼佛把他的袈裟交給他,衣缽交給他:你把這個東西等彌勒佛下生的時候,你把這個傳授給他,代我傳授給他。好了,大迦業尊者現在還在人間,三千年了,等到什麼時候?彌勒佛要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才下生成佛,他要等到那個時候,他的壽命就那麼長。憑什麼?心清淨,他有寂,心清淨。所以大家要想修長壽,要想修不老,長生又不老,這是我們人人所希望的。秦始皇想盡方法都找不到長生不老藥,長生不老藥就在《無量壽經》裡頭,不知道,你看看。不過秦始皇那個時候《無量壽經》沒來,難怪他找不到。所以諸位牢牢記住,這個一點都不假,不但長生,而且不老。人為什麼老?心不清淨就會老。人為什麼會生病?心不清淨就會生病。你一天到晚還要胡思亂想,你就又會老、又會生病;你要想不老、不病,從今之後不要再打妄想,要想就想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不想,那就成功了,這很要緊。「塵勞永寂故」。

  「光,般若德」,光是光明,這是智慧,智慧也是我們性德,就是本性裡面本來具足的,不是從外面來的,一切眾生各個具足,沒有一個人欠缺的。不但具足,而且是圓滿具足,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,完全是平等的。也是可惜,我們有無明煩惱蓋覆著本性,本性裡面雖然有般若智慧,透不出來。因為無明煩惱的蓋覆,雖透出一點點小小的光明來,這小小的光明我們把它錯用了,我們六根門頭靈明覺知,就是般若德的現象。眼能見、耳能聽,這個能見能聽的是什麼?是般若德。可是我們現在看,有時候看錯了,聽也把意思會錯了,這是什麼?這就是你無明、煩惱、邪見摻雜在這個地方,般若雖然透出來,搞錯了,錯用了。由此可知,如果我們沒有無明、沒有邪念、沒有妄想,這個六根起的作用是正智,是般若智慧,就是如來知見,《法華經》裡面所講的「佛知佛見」,佛知佛見哪個沒有!由此可知,清淨心是多麼重要。「智光遍照故」,這遍照,沒障礙。西方世界去我們這個世界十萬億佛國土,我們坐在此地睜開眼睛,看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在那裡為諸菩薩講經說法,這看得清清楚楚的;耳朵也很靈光,阿彌陀佛講什麼,我們聽得清清楚楚的,沒有障礙,遍照!

  所有一切的障礙,就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妄想執著。《華嚴》上說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如來的智慧是般若德,那個德相就是法身德、解脫德,統統具足。「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,我們天天還在打妄想、還在執著,這就是不聽話,不肯相信佛的教誡,不肯依教奉行,那有什麼用處?所有一切法門統統都是打破妄想執著的。一切法門裡面,可以說最方便的法門就是念佛法門,把這個佛號一句接一句、一句接一句,你這當中就沒有妄想,也就沒有執著了。有執著就執著阿彌陀佛,不要執著別的。這一句佛號念到純熟之後,念到念而無念、無念而念那就行了,佛知佛見就現前,如來智慧德相就念出來。這個法子好!所以一切法門裡面,這個法門第一殊勝。所以要曉得,我們六根所起的作用都是盡虛空遍法界,這是我們在經上四十八願看到的。西方極樂世界的人,為什麼天眼洞視、天耳徹聽?就是智光遍照。盡虛空遍法界都看得清楚、都聽得清楚,所有一切眾生起心動念統統明瞭,是因為本性智光遍照。

  這是「涅槃三德,如來祕藏」,如來是自己,不是別人。《金剛經》上有的時候講佛,有的時候講如來,講佛從相上講,講如來從性上講,這是不一樣的。如來就是我們自己的本性,祕可以說是祕密,也可以說深祕,藏就是含藏。我們真如本性裡面藏的有什麼東西?藏的有法身、解脫、般若;換句話說,我們真如本性裡面藏的有常寂光。這個常寂光法身、解脫、般若,什麼時候才會露出來?涅槃就露出來。這一看涅槃,涅槃,這個出家人死了叫涅槃,死了就透出來了。也可以這麼講法,但是這個死不是普通的死,普通人死了露不出來。什麼東西死了就透出來?煩惱死掉了、塵沙惑死掉了、無明惑死掉了,就露出來了。所以這個死不是死別的,把見思煩惱、塵沙煩惱、無明煩惱這三個東西死掉,行了,它就出來了。涅槃是梵語,翻成中國的意思叫滅,煩惱,見思煩惱、塵沙煩惱、無明煩惱統統都滅了,這叫涅槃。所以小乘的涅槃是滅見思煩惱,大乘的涅槃要滅塵沙、無明,是這個意思。絕對不是說人死了就涅槃了,那是錯用了這個名詞,不知道這個名詞的意義,錯用了。「涅槃三德,如來祕藏」,所以是我們本身本性具足的。可是最重要的,就是要把這三種煩惱要斷盡,涅槃也是斷煩惱的意思。

  「等覺大士」,菩薩位次裡面最高的,沒有比這個更高的。「歷盡四十一品無明」,無明總共四十二品,他已經斷了四十一品,這是菩薩位最高,再斷一品他成佛了,就不叫菩薩了。所以菩薩最高的位次等覺菩薩,破四十一品無明;再往上提升,「更破最後一品生相無明」,這成佛了。最後一品,什麼叫生相?我們現在眼睛看到是相,耳朵聽到的也是相,甚至於心裡動個念頭也是相,這相從哪裡來的?總有個來源,這個來源就是生相無明。這一品無明要是斷掉之後,相就沒有了,就好像一個人睡覺醒了,醒了那個夢沒有了。永嘉大師的比喻很好,所謂「夢裡明明有六趣,覺後空空無大千」,那個覺後就是四十二品無明破盡,相沒有了。「法身全顯,圓證三德」,到這個時候,這個法身是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無明四十二品,所以他每破一品就多證一分。法身是分分證得,必須無明統統斷盡,法身就圓滿,法身全顯,圓證三德。諸位要知道,常寂光就是法身、般若、解脫,從圓教初住菩薩就證得一分,二住證兩分,三住就證三分,到成佛圓證,圓滿的證得。「徹本心源,究竟清淨,證入常寂光土」,這個常寂光是圓滿的常寂光土,如果不是圓滿的常寂光土,初住菩薩就證得了。所以禪宗講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這個見性就是破一品無明就見性,見性就是成佛。因為他用心跟佛用心是沒有兩樣的,他用真心,初住以上用真心,所以他的境界是真的境界,實報土。真心沒有現前,你這個土就不是真實的土,妄心變現的妄土,真心變現的真土,這個實報莊嚴土是真實的。我們今天心不真實,想去找一個真實的實報土找不到,決定找不到的;心真實,土就真實了。所以成佛,煩惱斷盡、無明斷盡了,他證的是圓滿的身土,法身圓滿,報土圓滿。

  好,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。明天星期一,我們還繼續講這個地方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