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量壽經(二次宣講) (第四十四集) 1990/4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:02-005-0044
請掀開經本第二十五頁,第四行,在這一品裡面第十一章:
【我作佛時。十方眾生。聞我名號。發菩提心。修諸功德。奉行六波羅蜜。堅固不退。】
到這個地方是第十九願,「聞名發心願」。
【復以善根迴向。願生我國。一心念我。晝夜不斷。臨壽終時。我與諸菩薩眾。迎現其前。經須臾間。即生我剎。作阿惟越致菩薩。】
這個一段是第二十願,「臨終接引願」。
【不得是願。不取正覺。】
這是總結。這個十九願是說發菩提心,與向下的經文當中「三輩往生」,所說的前後照顧,完全相應。「三輩往生」當中,最重要的條件就是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。一向專念是第十八願,發菩提心是第十九願,所以古人說這個兩願,是真實當中的真實,是四十八願的核心。因此我們修學淨土,當然終極的目標是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這個願望究竟能不能在這一生達到,有沒有決定的把握達到,關鍵就是在這兩願,所以這個兩願我們一定要搞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
『發菩提心』,我們在前一次略略的跟諸位提過,通常是以四弘誓願來解釋發心,四弘誓願就是菩提心具體的表現。不僅是一定要發心,在整個修學次第上來說,也決定不能夠違背,這是諸位同修們必須要記住的。菩提心,這個四弘誓願第一願,簡單的講就是拓開心量,那個願文是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。我們想想,凡夫跟佛到底差別在哪裡?佛的心量大,大乘經裡面常常讚歎說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。我們古人形容做大官的肚量之大,說宰相肚子裡面可以撐船,撐船需要多大的地方?一個小小的河流就可以了。佛的心量是周遍恆沙世界,恆河沙數那麼多的世界都能容納,那麼樣大的一個心量。所以心量大就是覺,心量小就是迷,凡夫起心動念都想到自己,自己切身的利害得失,他想這個,這就是凡夫為什麼做凡夫,佛為什麼會成佛,道理在此地。這是大乘佛法,不是小乘,換句話說,什麼樣的條件才能夠修學大乘?就是心量要大,心量不大決定入不了大乘法門。心量不大的人,雖然天天在這裡聽大乘法,他所得到的還是小乘;甚至於比小乘還小,比小乘還小就是人天乘;甚至於比人天乘還小,小到什麼程度?小到餓鬼、畜生、地獄乘去了,搞到那裡去了,你看小得多可憐!小到連一個人都不能容納。這個是我們學佛同修不能不知道,否則的話,自己辛辛苦苦學了一生,念了一輩子佛,到最後不能往生,還要怪佛菩薩不靈,怪這個經典胡造謠言,那就罪上加罪,這罪過就更重了。而是你雖然讀經典,沒有解其義,人家意思明顯的擺在面前,你看不出來,你誤會了!所以這是入大乘,先要學大心量。
在佛法表法裡面,也把這個意思明顯的展現在我們面前。你看在中國的寺廟(中國寺廟都是大乘法,中國沒有小乘),一進山門,我們第一個就看到的叫天王殿,天王殿裡,面對著大門的是彌勒菩薩。彌勒菩薩坐在大門口,面對著大門,什麼意思?就是說要像他那個樣子才有資格入佛門,入大乘之門。彌勒菩薩滿面笑容,肚皮很大,肚皮大就代表肚量大,要有大肚量,滿面笑容接待一切眾生,這樣的人才有資格入大乘之門,他代表這個意思。所以在佛法裡面說,彌勒菩薩代表「生平等心,成喜悅相」。旁邊這是四大天王,是護法神,護法神護誰?護自己。他也是表法的意思,東方天王代表負責盡職,每一個人都能盡自己的本分,這就是負責盡職。家庭一定興旺,國家必然富強,人人站在自己本位的工作,把自己的本分做好。南方天王代表著精進,代表日新又新,不斷的求進步(不進則退),南方天王名字叫增長。由此可知,大乘佛法永遠走在時代的尖端,永遠是領導這個時代的,它不落伍,它走在前面,這是代表精進。西方廣目天王、北方多聞天王,代表的是方法,要用什麼樣的方法達到負責盡職、日新又新?西方天王教你要多看,北方天王教你要多聽,正是「讀萬卷書,行萬里路」,才成就真實的學問,然後才能把自己的本分做得盡善盡美。
所以大乘佛法裡面,一切的佛菩薩名號、一切的塑像,都是代表教學的意義,完全是用來表法的。我們現在把他當作鬼神來看待,這個很冤枉。寺院這個建築,它是學校跟博物館融合在一起的這麼一個結構,今天的話就是藝術的教學。我們今天世間法裡面,學校跟博物館是分開的,佛法裡,佛教教育跟博物館是結合在一起的。近代大家才講求藝術,殊不知佛法在幾千年前就已經非常著重藝術的教學,所以一切設施都要達到教學的目標,即使是房舍的建造、圖樣、結構,裡面都含著啟發的教育,才曉得這個法門真的是盡善盡美。
所以這個第一願,諸位想想看重不重要,我們今天有沒有做到?我們是不是起心動念,念念都為眾生著想、念念為社會著想、念念為國家著想,有沒有這個念頭?而絕對不想自己,一想自己就錯了,這一點諸位要特別細心去體會。為什麼想自己就錯了?想自己就增長我執。佛法是教你破我執,破我執才能出三界,破我執,念佛才能得一心不亂;我執是煩惱的根源,有我執,你煩惱就斷不掉。所以大乘法妙,妙極了,教你起心動念想一切眾生,不知不覺把我執就斷掉了。不像小乘人,小乘人刻意的破我執,那個難!所以證得須陀洹果之後,這個天上人間七次往返,才能把我執破掉。人間壽命短,天上壽命長,這個七次往返那要多少年月!這是天文數字。大乘法比小乘法高明,用的方法巧妙,就是念念不想自己,念念都想眾生,讓那個「我」自自然然的忘掉了,這個法子非常的高明。大乘法裡面,念佛這個法門尤其殊勝,尤其是巧妙,它教我們念念想阿彌陀佛,想阿彌陀佛的心願、想阿彌陀佛的行持。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普度法界一切眾生,這個心量之廣無量無邊,確確實實不是其他大乘菩薩能夠相比的,我們這是完全拿阿彌陀佛來做標準。這是先要發心,不發心不能入門。
入了門之後,怎麼個修法?這先「斷煩惱」,四弘誓願第二願了。心是發了,發了要斷煩惱;換句話說,要破我法二執。破我法二執的方法也非常的巧妙,就是用這一句佛號一向專念就行了。所以,這一句佛號從什麼心裡面生起的?從那個廣大心生的,佛號從那裡生起來的,因此這一句佛號就與廣大心相應。廣大心是什麼?前面那個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與這個心相應。一天到晚念這句阿彌陀佛,就是普度無量無邊的眾生,這個不可思議!這個事實真相,知道的人不多。為什麼我念這句佛號就是普度一切眾生?因為你的心跟阿彌陀佛的心一樣,阿彌陀佛普度眾生,把阿彌陀佛度眾生那個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,自他不二,我心我願跟阿彌陀佛的心願無二無別,他的功德就是我的功德。這一個事實,蕅益大師在《要解》裡面跟我們講得很清楚,這是念佛法門無比的殊勝。像我們佛門當中做晚課的時候,蒙山施食,蒙山施食只要用七粒米,用觀想的方法就能遍十方;咱們這一句阿彌陀佛,也是用觀想的方法,也度了法界一切眾生,他這個心量是這樣擴大的。要把這個大心量用在日常生活當中,用在處事待人接物之處。不要在念佛那時去觀想,跟佛相應;佛不念了還是小心眼,還是搞是非人我,那就大錯特錯,這樣念佛不能往生。佛教我們用一心,不可用二心,對佛是用一個心,對眾生又是一個心,這錯了,這不是一心。所以,能不能往生,關鍵在這個地方,這是非常非常的重要。
至於第三願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,說個實在話,學不學沒關係。必須前面兩願做到了,這才能認真去學法門;前面兩願沒做到,是不能學法門。我勸同修們多想一想,我不騙你,為什麼?前面兩願好像蓋大樓一樣,是地基,地基還沒有蓋好,就往上面蓋樓房,不要幾天就垮掉了,永遠不能成就。你就曉得,這個基礎愈堅固、愈結實,你將來這個樓蓋得愈高愈大,何必要著急去蓋樓房,為什麼不回過頭來打地基?在我們這一生當中,這個地基都打不好,我們那個後兩願保留,留到西方極樂世界再修,這個好。我今天在這個世間我只修兩條,發大心、斷煩惱,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見了阿彌陀佛,那我已經是無量壽了,我再學無量法門,有的是時間、有的是修學環境,決定成就。法門修學圓滿,這圓成佛道,一生統統辦妥了,從初發心到成佛一生辦妥。這種心態、這種見解、這樣的思想,就叫做發菩提心,菩提是覺,不迷。現在我看到別人講經,我也發心講經,我也拼命去研究各種經典,那是什麼?逞能、好強,好高騖遠,不自量力。費了幾十年時間去研究經典,研究的結果是什麼?清涼大師講的「增長邪見」。為什麼增長邪見?因為你煩惱沒有斷,你心量太小,縱然說法天花亂墜,你那個心裡還是是非人我、貪瞋痴慢,那麼你那些見解全是邪知邪見,不是正知正見,與佛決定不相應。
所以學佛一定要按照順序,善財童子在《華嚴經》上給我們做了一個最好的榜樣。所以一部《華嚴經》,你要說《華嚴經》的內容是什麼?就是四弘誓願,特別在《四十華嚴》裡面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《四十華嚴》分為本末二會,本會是文殊菩薩,善財童子跟文殊菩薩的時候就是修前面的兩願;文殊菩薩那裡畢業了,畢業就是煩惱斷了,戒定慧三學成就了,老師再讓他出去參學,五十三參,五十三參就是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;參訪到最後一位善知識,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那是「佛道無上誓願成」,他一生圓滿了。《華嚴經》就是講的這個,所以諸位要把這個四弘誓願、把這個菩提心真正搞清楚、搞明白,那就是一部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就是講的這個。
『修諸功德』,功德是戒定慧。功德真正是自利利他,自利的是戒定慧、是菩提心;利他的是一切善行,盡心盡力幫助別人,成人之美,這是功德。下面這一句是功德的具體說明,『奉行六波羅蜜』,這是日常生活行為之總歸納,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與一切眾生接觸,應該要怎樣做法。佛教給我們六個綱領,我們要遵守、要照做,這是菩薩無量無邊的行門,歸納起來就是這個六大類,每一類裡頭都是無量無邊。
第一個是「布施」,布施就是真正的放下,也就是捨,要捨,要放下。佛為什麼教我們捨,為什麼教我們放下?你要不肯捨、不肯放下,那是什麼?那就是貪,貪是一切煩惱的根源。佛說,無量無邊煩惱把它歸納起來,歸納成一百零八類,叫百八煩惱。我們這個念珠一百零八顆,念佛就是要斷百八煩惱,對治百八煩惱,是這個意思。一百零八類,講起來還很麻煩,講半天太囉嗦了,所以在《百法》裡頭,天親菩薩再歸納,歸納成二十六類,六個根本煩惱,二十個隨煩惱。這二十六個還麻煩,所以通常一般講經只講六個根本煩惱,這再一歸納就六個,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、惡見,通常講這六個。這六條還可以歸納,再一歸納就變成三個,就是貪、瞋、痴,稱之為三毒煩惱。三個還可以歸納,歸納成一個就是「貪」,這個東西麻煩大了!所以說,無量無邊的煩惱從哪裡生的?貪生出來的。佛知道這是一切煩惱的根源,所以菩薩行門裡面第一個,布施,布施就是對治貪煩惱的,這一服藥是針對貪欲來下的,你就曉得布施的重要了。
布施是不是別人佔便宜?沒有,把自己那個貪煩惱斷掉,這個一定要認真去做。不做,「事上沒有關係,但是我心上斷就好了」,理論上講得沒錯,是不是真的能斷得掉?這個東西不能自欺欺人。所以在事上真正要捨,真正要放下,恢復到自性清淨。布施的功德很多,你不要害怕,好比說財富,「我統統布施掉,那明天生活怎麼辦?」所以佛教給我們布施,我們總衡量衡量,「我生活一切多餘的了,我再布施一點,還得要儲蓄一點」,都是放不下,做得不夠徹底;換句話說,那個毒斷不乾淨。去是去了一點點,餘毒還在,根本沒除,那就是禍害。所以真正聰明人,真正有善根福德的人,要把這個毒根連根拔除,確實對於世間功名富貴、名聞利養,捨得乾乾淨淨,一絲毫也不沾染。生活所需的,你生在這個世間,就有一分福報,這個福報是你與生俱來的,你命裡頭不該餓死,決定餓不死;命裡頭該餓死,給你一個大金山還是會餓死。所以我常常教人學佛,先把《了凡四訓》去念三百遍,為什麼?相信因果報應。命裡面有,決定有,丟都丟不掉,我命裡頭有一百萬,今天我一百萬布施掉,明天它又來了;來的時候總會帶一點利息,還會多一點,這個我很有經驗。
我二十六歲,章嘉大師傳授我這個方法,我就如法奉行,我不懷疑。現在這福報是愈來愈大,動個念頭,事情它就能圓滿、就能成就,這現在世間人常講的「心想事成」,我的確,我這個心裡一想,事情就成了。實實在在講,我是沒有福報,就是學佛將近四十年,我二十六歲開始學佛,要按中國的算法,今年四十年了,就是四十年修的,跟《了凡四訓》裡面所講的一樣。愈修愈有信心,愈有信心愈敢捨,捨得乾乾淨淨,不在乎,不怕!諸位一定要明理,明理,所謂是心安理得,道理明白了,心就安了,就敢做了。財布施,就是財用決定不缺乏;法布施,決定增長聰明智慧;無畏布施,一定得健康長壽。這個是你不求,它一定得到,你種什麼因,它一定有一個果報。財富、智慧、健康長壽,是每一個人都想求的,想求而不肯種因,哪裡會來果報?求佛菩薩,想利用佛菩薩保佑,賄賂佛菩薩,替佛菩薩每天多供養一點,那是假的,沒有用。要真正懂得因果,修因得果,這個是佛教給我們的。你真正能夠依照佛的教訓修行,你家裡不供佛像,或者供的佛像,也不燒香,也不供香花水果,都沒有關係,你修的因一樣得果報,決定得到。你家裡供的佛堂再莊嚴,每天上供都不缺乏,你這個心行不能照佛教給你的去做,你什麼也得不到,你所得的還是一身罪業,這個諸位要知道的。所以佛法不重形式,你供養的這些,說老實話,佛菩薩看到這個所供的供品,都有農藥、都有染污,不要說吃,人家聞都不聞一下,這個不過是表我們一點敬意。但是真正的敬意是依教修行,這是真正敬意,不在形式,這是同修們不可以不知道的。所以這布施一定要做,要認真的去做、盡心盡力的去做,決定有好處。
可是這個布施說實在話,也不是很容易的,所以種福,那個稻子要種在田裡面它才會長,才會生根發芽。如果種到一塊石頭上了,種子會爛掉,什麼收穫也沒有了。那你就要有智慧,要認識福田,我們這個福要到哪裡去種,這是個大問題,不能不留意。否則的話,你說拿錢財布施吧,最容易造業。如果是正法,那你很不錯,你真正種到無上的福田;如果你去供養那個邪師邪法,幫助他造罪業,他墮地獄,你將來也免不了跟他一道去,那就錯了。現在這個世間,到底哪個是真正的善知識,哪個是好老師?好老師決定不會在外面宣傳,「我是善知識,我是好老師」,不可能的!我們既然沒有慧眼,不能辨別哪一個是真善知識,這不要緊,我常常勸大家,我也不能辨別。不能辨別怎麼辦?咱們找古人。我在台中跟李老師十年,李老師不敢以老師的身分自居,他不敢,他非常謙虛,他教我學印光法師,以印光法師為老師。印光法師早已經不在了,印光法師的《文鈔》在,天天讀《文鈔》,就是大師對我們開示,聽大師的教訓,依教奉行,做印光大師的學生。他是印光大師的學生,教我們都做印光大師的學生,他說我跟你們大家是同學,這樣的謙虛。今天我勸諸位同修,我們以阿彌陀佛做老師,這還能錯得了嗎!阿彌陀佛沒在此地,這《無量壽經》在面前,經就是佛,佛的心、佛的願、佛的見解、佛的思想、佛的行持,統統在這一部經典之中,我們讀誦受持、依教奉行,就是阿彌陀佛的學生,這個不會錯!我做阿彌陀佛的學生,大家都做阿彌陀佛的學生,我們也是同學。希望大家冷靜的去想想。
我們這個道場實在講還是很有感應的。我這一次從香港回來,諸位看到我們這裡換了一副對聯,佛像後面換了一副對聯,這一副對聯是印光大師親筆寫的。這不是複印的,親筆寫的,民國二十八年寫的,大師七十九歲,第二年就往生了,就圓寂了,往生前一年寫的。這個對聯我們已經做複製品了,印刷廠過幾天會送來,每一位同修請回家裡去供養去,這個是非常稀有而難得。還有大師寫的四副條屏,是《大勢至菩薩圓通章》,也是親筆寫的,我們也得到了,這親筆寫的,我們也把它做成複製品了。這不可以說不是感應。
所以這個布施要認真做,實在講,真的說布施,必須要把妄想布施掉,要把分別執著布施掉,把煩惱布施掉,把憂慮布施掉,把牽掛布施掉,那就自在了!這些東西你要它幹什麼?常常放在心裡面,這都是病根,這全都拋掉了,你身心清淨,自在無比。何必要把這些拉拉雜雜的東西裝在心裡面,不肯捨掉?這些東西都是毒素、都是染污,應該徹底把它摒棄。這就是念佛堂裡面主七師父常常講的,「放下身心世界」,統統布施掉;「提起正念」,正念就是一句佛號,清淨平等覺,這是正念。
第二是「持戒」。戒律,佛說得很多,古大德把佛對於戒律這些東西歸納起來,特別成立了一藏,經、律、論三藏,這是律藏。佛講得這麼多,可見他對於這個非常重視。我們學佛,如果要去研究戒律,那也是畢生的精力,甚至於一生都研究不完。因此,我們只要把握到它的綱領,就得受用了。戒律的精神只有兩句話,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」;換句話說,斷惡修善,這是戒律的精神。諸惡莫作是小乘戒,小乘戒是講自律,就是獨善其身;眾善奉行是屬於大乘戒,大乘戒是與大眾在一起相處,我們念念要利益大眾,所以它善惡的標準,凡是自私自利統統是惡,凡是利益別人都叫做善。所以修學大乘的人,起心動念都要想到我怎樣去幫助別人,我怎樣去成就別人,這是大乘菩薩處眾的心態。持戒,要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守法。因此戒律又分三大類,佛給我們說出來的、經典有記載的,叫做「律儀戒」,這是有文字,有條文的。除此之外,凡是符合於它精神所要求的,就是「諸惡莫作、眾善奉行」,佛經裡面沒有的,佛也承認那是我們的戒律,我們要遵守的。所以律儀戒之外,有「饒益有情戒」,就是對一切有情眾生有利的,戒條上沒有的。不能說,沒有,我們就不要做、不要守,你就錯了;雖沒有的,這是於眾生有利的,要做。可見得戒律是活活潑潑,不是死呆板的,因此戒律實際上包括了我們國家的憲法、國家的法律,乃至於風俗習慣、社會道德,這些我們都必須要遵守的。古人所謂「入境隨俗」,俗就是風俗習慣,也是在戒律範圍包括之中。在外國,守外國的法律,遵守外國的道德風俗習慣,才能與一切有情眾生和睦相處,這個叫持戒。所以,不要把持戒看得死呆板,佛講的五條戒、十條戒,那要守,都把人拘束到動彈不得,那是錯誤的。像法令規章,每隔二、三十年要修訂一次,為什麼要修訂一次?因為時代在變,生活方式在變,意識形態在變,三十年前訂的那個條文現在不適用了。但是,不管條文怎麼修正,精神不變,懂得這個原則才能談持戒。所以持戒是守法,學佛的人一定要守法。
佛給我們講的四弘誓願,那是法,你不遵守,你修學就不能成就。一定要遵守四弘誓願的次第。現代人,我們看許許多多學佛的,你仔細去觀察,他前面兩願不要了;所以他心量很小,他煩惱很重他不斷,他要第三,他一開始學佛就廣學多聞,他就學這個東西,他想成佛道當然成不了!四弘誓願裡頭三條不要,只要一條,那哪裡能成功?決定不能成就。這個就是不肯守法,佛教給你持戒,沒有做到。團體生活,佛制的基本戒條六和敬,我們做到沒有?如果做不到,假如這是一個佛教團體,你要做不到這六條,你就在那裡破和合僧。破和合僧果報在哪裡?在阿鼻地獄。天天在破和合僧,天天造阿鼻地獄,你不墮地獄誰墮地獄?西方世界是很美好,沒有分!所以學佛的同修頭腦要冷靜,你才能把事實真相觀察得清清楚楚,這個利害得失擺在面前。這是持戒。
第三「忍辱」,忍辱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忍耐、堅毅,你才能有成就。學佛是大事,雖然這個法門是易行法,易行法沒有耐心,一樣不能成就。尤其在我們現在這個環境,五濁惡世,濁惡到了極處。物質的環境要忍耐,生活應當過得清苦一點,不要太奢侈,不要太舒適。為什麼?奢侈、舒適,西方極樂世界不想去了,覺得這個地方不錯,很好,不想去了。所以生活苦一點好,苦,念念有出離之意念。所以生活還是清苦一點好,我縱然有多餘的財富,我過清苦一點,我生活節儉下來一點,我去幫助別人,這就對了。
在我們中國歷史上,范仲淹,這是我們印光大師最佩服的。在《文鈔》裡面,大師常常提到中國自古至今,在歷史上三個了不起的人物,第一個是孔老夫子,一生積功累德之厚,他的子孫一直到今天,都還受到社會廣泛的尊敬,祖宗之德。孔德成先生到美國,美國人聽說是孔老夫子的後代,都特別禮遇他,這沾祖宗的光。第二個就是范仲淹先生,你讀了范仲淹的傳記,尤其在《古文觀止》,你讀「義田記」,你看看人家一生的行持,豐功偉業、出將入相,國家動亂的時候派他出去,大將軍、統帥,回到朝廷裡面,宰相。他的俸祿,收入,拿回家去養三百多家,自己省吃儉用,養三百多家。看到貧窮人家的子弟可以造就的,都把他找來念書,供給他、供養他,替國家培養人才,不是為自己。果報殊勝,四個兒子都了不起,四個兒子當中有一個做到宰相、御史大夫,要拿現在的話來講,就是監察院長、行政院長。死的時候棺材買不起,那個錢到哪裡去了?統統做好事去了,布施掉了。所以范家一直到民國初年,八百年,他的家不衰。第三位是清初有一位彭狀元,也是世代積功累德,一直到清朝末年,三百年,這個家道不衰。修福沒有別的,自己真正能刻苦、能忍耐,把多餘的力量全部貢獻,利益大眾,這是我們民族的典範。
學佛人,尤其是出家人,如果連范先生都做不到,那實在講那就不像出家人了,所以李老師常常講不像出家人。我過去在台中跟他的時候,他給我規定,一個月一百五十塊錢,生活所有的費用包括在其中,他說你要超過一百五十塊錢,你就不像出家人,生活過得很清苦。他對我說這句話,因為他是榜樣,我一個一天吃飯要三塊錢,他老人家一天只要兩塊錢,所以他說得我心服口服,我沒有法子跟他辯。他所有的收入統統拿來做佛教事業,他身上穿的衣服,三、四十年舊衣服,裡面內衣、襪子補了再補。你們現在到台中,他那裡還有一個紀念館,你去看去,你看那個大大小小補釘一個又一個,都補了好多個補釘。他不是沒有錢,不是買不起,他的待遇相當豐厚,他沒有家眷,一個人,實在講他生活過得比誰都自在。這是真正修道人,能忍,過一種清苦的生活、苦行僧的生活,才能真正把貪心斷掉。
修學更要忍耐,這樣的法門,不是一天兩天能夠完成的。老師教我們修學,教我們念一部經,教我們這一部經要念上五年,這要有耐心,沒有耐心做不到。老師這種教誡,他有他的苦心,他有他的用意,我們學生不明瞭,有的時候還埋怨、還不服。其實老師的教學正是循著四弘誓願的次第,是教我們先斷煩惱,每天念一部經、想一部經,把你的妄想雜念慢慢就念掉了。所以它並不是求解,是修定,著重在修定,定個三年五載,心真的清淨了,煩惱輕、智慧長,智慧長了之後才能夠學法門,這個要知道的。學法門,確確實實與自己的稟賦有關係,也就是與過去生中的宿根有關聯,過去生中善根深厚,你修學起來就很容易;過去世沒有深培善根,你學習就非常困難。所以,不管過去善根厚薄,都要從修定下手,先把心定下來,沒有耐心決定不能得定。所以忍辱是禪定的基礎,禪定,在我們淨宗裡面就是「一心不亂」。由此可知,忍辱是得一心的基礎,凡事不能忍,你怎麼能得一心?不能得一心,這個淨宗就沒有成就。所以一定要修忍辱。
第四是「精進」,進是講求進步,佛教給我們進步要精、要純,不能雜。我們看到一些同修每天很努力、很勤奮,他學的東西很多、很雜,所以他是雜進、他是亂進,他不是精進。所以這種辛苦費了多年多月,沒有收穫、沒有成就,原因在此地,不曉得專精。法門雖然很多,只能學一樣;經典很多,只能學一部。這一部要怎樣學?讀誦,諸位要曉得,讀誦就是精進,不要求解。為什麼不要求解?因為你見思煩惱沒斷,你所解的不是如來真實義,你所解的是你自己的胡思亂想,跟佛的意思差得太遠太遠;幾時你心清淨了,你的心跟佛心一樣了,你解的跟佛就一樣。大家要能體會到這個意思,你就曉得,我們應該怎樣學習了。所以學習不在講解,在心地清淨,你的心、你的願像不像佛?心願果然像佛,佛所說出來的就是自心流露的,自心流露哪有不懂的道理!所以說「佛佛道同」。可見得,要緊是我們的心、我們的願、我們的行為像不像佛,這叫做修行,會不會講經沒有關係。
我想我們中國學佛的同修,大概很少沒有看過《六祖壇經》的。六祖大師不認識字,沒有念過書,《壇經》是他老人家說的,別人幫他記下來的,你看看人家說的有沒有道理,他說的跟佛經上講的有沒有兩樣?他沒念過書,沒有讀過經,也沒有聽過講,他才是真正解如來真實義!他真的了解。再回過頭來看看中國各宗那些祖師大德,你看看他們的著作多少,一些經論的註解多少,要拿去跟《六祖壇經》比一比,比不上;還是六祖大師講得圓滿,他沒學過。什麼原因?他的心願行持跟佛一樣,所以說出來自自然然就相同。實在講,《壇經》是語錄,我們特別尊稱它為「經」,把它提升跟佛所講的地位相同,這是對它特別尊敬。這種尊敬,也不是中國人有意去捧中國人,仔細觀察它的內容,跟大乘經典比一比,一點都不遜色。這就是說明,行比解還要重要,行而後解,那才叫正解,那是正知正見。解沒有在行裡面歷鍊過,那個解還有很多疑問在裡頭,為什麼?沒有經過實驗的,到底裡面有幾分的真實,還很難講。為什麼不認真修行?行而後求解,這決定正確,這是真精進。縱然不解,也決定往生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以後再求解,不遲。何必積極在這一生去浪費這個時間、去浪費這些精神體力?一個真正聰明人、真正覺悟的人,決定不幹這個傻事情。
所以在現前,要想求解,最低限度要有一個能力,什麼能力?聞一而知二三,這最起碼的。不能真正做到聞一知十,也得要聞一知二三,這樣的稟賦可以學講經。聞一連一都不知道,這怎麼能講?我學佛,跟諸位同學說,我不敢動學講經的念頭,不敢,把這個事情看得很難很難。我這個講經是李老師鼓勵的,大概李老師看到我有點能力,我聽他講的東西,我都能記得住,再重複,就是複講,我聽他講一小時,我可以講五十五分鐘,我有這個能力。我沒有講稿,沒有寫筆記,我聽了之後,我能夠複講講得出來,這是他要我出來講經。我跟他一年三個月,他所編的那些講稿,他都是用表解編的,這個很多同修們都見過的,全部是表解。我拿到他那個表解,我講出來跟他自己講的,可以說有百分之九十的相同。所以那個時候同學問我,他說你怎麼會,你怎麼學來的?我告訴同學,我說我在老師會下開頭的一年三個月,我不是學他的講演,不是學他那個講經,因為什麼?那個不值得學。我所學的跟別人學的不一樣,我是在那裡觀察,他怎麼講出來的,我要學他思想的體系,要了解他這個,我要了解他的方法。我知道他思想的體系,我懂得他講經的那套方法,所以他的稿子拿來的時候我完全能用,我學的是活的,我不是學他怎麼講,我把它記下來重講,不是的。這個也就是說,聞一可以知二三,有這麼一個能力。今天同學們要學講經,我現在在這裡講了一個半鐘點講完了,明天早晨你講一遍給我聽聽,你有能力講到一點鐘就算不錯了。不要講一個半鐘點,你能講一點鐘就算是及格。
所以這個是稟賦,說實在的話,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講經,絕對不是一生學得來的,一生學不來的,勉強學不來的。一生當中有成就的,那就是自己真正有定功,依照這個方法、次第去修學,一生可以成就,這個在我們歷史上有很多的例子。那個原理原則還是一樣的,心要像佛、願要像佛、解要像佛、行要像佛,這才行!所以讀經念佛,依教修行,依照經典的教訓,修正我們的思想、見解、行為,這叫修行,自自然然的開智慧。智慧一開,這一切經一看,那個意思全都冒出來了,這是我教給大家真實的方法。不要去看註解,註解沒什麼意思,充其量給自己做個參考而已,絕對不能照那個講,照那個講就錯了。那就好像大夫給病人開藥,藥方開好了,給人家看病,哪有這種道理?「藥方沒錯,你害的那個病沒有照我的藥方害!」你們要到外面去講經,先要把講稿預備好,就等於那個大夫先把藥方開好,來治大家病的。佛無有定法可說,講台上也是無有定法可說,話從哪裡來?看看你們的眼睛,看看你們的動態,那就統統來了,活的,不是死的。所以你看我這個《無量壽經》講過很多遍,遍遍不一樣,講完之後,你問我講什麼,我完全不知道,是真的不知道,不是假的。我這次在講堂那邊講經,他們錄音當中前面漏掉了十分鐘,簡居士要我補,補出來那個十分鐘那一段,放在我這裡一個多月了,我沒有辦法補,我不知道我講的什麼。今天他打個電話說,他說有一個同修他帶了個錄音機,那一段有,他那裡有。我說好吧,拿給我聽聽,看看我講的什麼,我再給你補出來;你要不給我聽一下,我確確實實不知道講什麼。我講東西從來沒有準備,也沒有筆記,什麼都沒有。學習的方法,我都跟大家說過了,要精,注意這個精,精就是進;雜亂不是進,是退步,不是進。所以這個進步,上頭一定要加精純,才叫真正進步。今天世間法裡頭科技進步,也是精純,不是雜亂,世出世法沒有兩樣。
精進,而後才能得「禪定」,心就定了,正是所謂理得心安,心定了以後自然就開智慧。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不管是順境、逆境,心裡面都要清淨。這個定,就是絕對不會被外境動搖,不會被外境所轉,這是定;不被外境所動,就有智慧了。我們世間法講理智,而不再感情用事了,所謂是理性的,處事待人接物是理性的,不是感情的;是清淨的,不是染污的,這就叫做智慧。
『波羅蜜』是梵語,翻成中國的意思,是圓滿的意思,也就是說上面講的這六條綱領,每一條都做圓滿了就叫「波羅蜜」,如果做得不圓滿,不叫做波羅蜜。這是佛舉出這六大綱領,教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就是這個日子怎麼過?依照這個六條來過日子。怎麼樣處事待人接物?依照這六個原則處事待人接物,這就叫菩薩行。前面發菩提心那是菩薩心、菩薩願,這個六條是菩薩行。『堅固不退』,這才行,這個修行之因殊勝。因殊勝,果報就殊勝,後頭一願是果,這一願是因,修因證果,果報是往生不退成佛。所以這個一心專志,心決定不攀緣塵境,這才叫一心,這才叫修諸功德。可見得這個法門,並不是教我們把日常的生活、一切世緣統統捨棄掉,不是的。而就在一切境緣當中用這六條綱領,以廣大心、清淨心去做,就是修淨業,就是修無上的菩薩法門。在具體行持當中,這個菩提心、諸功德、六度萬行,都在這一句名號之中。所以這一句名號提醒我們自己佛在經典上所講的一切教訓,這一句佛號就完全相應,真正有功德。
今天時間又到了,好吧,底下這個一願我們就下一個星期再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