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量壽經(二次宣講) (第九十二集) 1990/4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:02-005-0092
請掀開經本六十九面,第二行,從當中看起:
【其二者。世間人民。不順法度。奢淫驕縱。任心自恣。】
我們一句一句的來看,這一段是講五戒裡面的盜戒,前面是講殺生,這個是講偷盜。盜的範圍非常之廣大,它與貪欲有密切連帶的關係,如果沒有貪心、沒有欲望,絕對不會犯這種過失。所以經文一開端就說,『不順法度』,「法度」含著有佛的教法,以及世間法,就是法律規章、風俗習慣,乃至於道德觀念,統統包括在這兩個字當中。簡單的說,法是法律,度就是衡量的意思,也就是我們一般俗話講的分寸,不超過,也不能不及,所謂說一定的度數,就是如理如法。如果「不順法度」,就產生兩種現象,一種是超過,超過的現象是我們世間所講的諂媚、巴結;一種是不及,不及就顯示得傲慢。譬如我們舉一個小的例子來說,現在國家規定的禮節,最敬禮是三鞠躬,這就是個度數。「我要表示特別恭敬,我要四鞠躬」,這就超過了,就顯得諂媚、巴結;或者說,「我的誠心到了就行了,何必要三鞠躬?兩鞠躬就可以了」,這個顯得傲慢。所以超過與不及都是不順法度,由此可知,順法度也是我們中國古人所講守禮。在佛門裡面還保留著一些古禮,世間是沒有了,佛門古禮裡面最普遍的,就是五體投地的禮拜,確實世間已經看不到,佛門能看到。
在這個地方我要特別提醒同修,其實我在講經的時候也曾多次講過,佛教一定要現代化,如果不能夠現代化、不能夠做到本土化,對於佛法弘揚、推展一定是有障礙的。人家一看到,學佛見法師要拜下去,「算了,我不學了」,把人家學佛這個願望打消掉,這是過失。我們是要人家來接受佛的教育,而不重視在這些形式,這個形式是古時候的形式,我們是現代人。所以見佛像拜佛可以,見到法師,無論是什麼老法師,什麼名氣再大的法師,問訊就好。而且問訊一問訊,不必三問訊,這是現代人現代的禮節;合掌,這還是保留一點古時候的樣子,古今合璧,不必要往下拜了。還有一點,即使是拜,看在什麼場合,有些場合當中我們是在演戲,演給誰看?演給那些沒有學佛的人看,教他們看到佛法這樣隆重,這個樣子誘導他來發問,誘導他來深入,這個可以。所以這要看機緣,那是接引眾生的一種方便、一種手段,可以這樣做法的。還有拜佛三拜,拜人一拜。我們口裡說三拜,禮拜法師三拜,那個法師說一拜,我們就一拜;不說,也一拜,這個諸位要知道的,不說也是一拜。說三拜,其實都是一拜,這是我們佛門一般的禮節,這個要知道的。我這個話不是我隨便說,是我受戒,戒和尚道源老法師告訴我們的,他說統統是一拜,沒有拜三拜的。所以這個法度,就是法律、風俗習慣,這個東西要遵守,我們到一個地區,要遵守某一個地區的法令規章、風俗習慣,這樣才有利於佛教在那個地區弘揚,在那個地區順利的發展,這個一定要曉得。不順法度,當然在心理上就不正常。
下面舉出幾個不順法度的例子,事情太多了,說之不盡。譬如說奢侈,『奢淫』,奢淫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奢侈,淫是過分的意思,就是過分的奢侈。所以這個字不一定講男女之事,就是雨下得太多,我們叫它做淫雨,凡是事情做得太過分都叫做淫,無論是哪一方面。這種風氣在社會上是非常不好的風氣,最近幾年我們台灣確確實實是經上所講的,幾乎經上所講的這一段,就是我們台灣現在社會的現狀,讀了之後確確實實要認真去反省。『驕縱』,驕是驕慢,縱是放縱,換句話說,一絲毫的約束都不願意遵守,這個是我們目前社會的現象,社會現象。下面說『任心自恣』,我們今天現前台灣的社會,外國人常常批評我們,台灣實在太自由、太民主,民主自由做過了頭,這就變什麼?變成社會的不安、社會的動亂,變成無政府的狀態,這是一個很可怕的現象。我們在外國遇到許多本省籍的同胞,我問他,你為什麼要到外國來?外國生活很苦,生活相當艱難,賺錢不容易,為什麼到外國來?差不多十個人就有六、七個是告訴我,對台灣社會不安感到恐懼,這是他移民到外國第一個理由,實在值得我們深深去反省的。這個「任心自恣」就是過分,過分的自由民主,在這個全世界任何國家民族裡面,我們都見不到的。再看下面:
【居上不明。】
這是講社會上做領導的人,無論這個團體大小,佛門裡面一個寺院道場,住持這就是在『上』的。『明』是智慧,領導人沒有智慧,沒有深遠的見識,所謂是眼光短淺,那一定後面有嚴重的問題。這無論是世間或者是出世間,也是我們普遍能夠見到的,這一句是講領導的人。下一句講:
【在位不正。】
這是被領導的,就是我們講的部屬,前面一句是長官,這一句是部屬。我們中國俗話常說,叫「上梁不正下梁歪」,領導人沒有智慧、沒有眼光,底下的部屬奉公守法、負責盡職,就很難做得到,做不到還不要緊,恐怕還有更不好的事情發生。就是下面所講的:
【陷人冤枉。損害忠良。】
這是從哪裡發生的?前面講的貪欲、嫉妒、障礙,見到賢能的人不知道尊敬、不知道效法,反而想方設法把他去掉、把他除掉。這些事情當然自古以來就有,沒有現在這麼多,現在這種社會現象,幾乎在全世界每個地區都能見得到,我們講貪污的風氣、特權的階級,到處都是。今天我們台灣在全世界,這是世界人現在都知道,台灣是全世界最富有的一個地區。可是怎麼樣?我們富而不樂,我們有許許多多的憂慮、困苦不能解決,當然這歸根結柢是教育的問題。所以一個社會發展進步,是要整體的往上提升,不能夠偏在一邊,經濟這方面提升了,道德那邊下墜,這個不得了,這就是富而不樂。不如道德這方面提升,經濟衰退一點,沒有關係,古人講「貧而樂」,道德提升,我們經濟趕不上道德,那是貧而樂;現在反過來是富而不樂,這個很冤枉。所以教育確確實實是要全面調整、全面的求進步,決定不能偏在一面。凡是我們見到政治措施裡面會偏向一面的,後果都有憂慮。我們如果細細的去觀察過去的歷史,無論是中國、是外國,國家非常強盛的時候,你去看看它確實是普遍的提升,人民真正得到安和樂利,真正是享福。我們今天的教育就失去了平衡,造成社會一個混亂的現象。再看下面經文:
【心口各異。機偽多端。尊卑中外。更相欺誑。】
口裡面所說的跟心裡面想的是兩樣,說得很好,心裡頭不是這回事情,『心口』不相應,這個就是口業,妄語、兩舌、綺語,造這些業。『機偽多端』,存心不善,不擇手段去做一些利己損人之事。損害他人這個罪還小,甚至於損害到整個社會,乃至於損害到這個社會底下一代,這個過失就太大太大!『尊』是講做長輩的;『卑』是做下輩的、晚輩的;『中』是講你家庭裡面或者是團體之中;『外』是我們外人,自己家庭之外的,我們自己這個團體之外的。彼此互相的在欺騙,都沒有一句真實話,都不能夠真誠相待,你說這個社會多可怕!自古以來古聖先賢都感嘆,人生在世能遇到一個知心的朋友,難,非常非常難。什麼叫知心的朋友?能夠說真心話的,沒有一絲毫『欺誑』的,不容易。現在這個社會裡面,甚至於父子、兄弟、夫妻之間,都有猜疑,這成什麼社會?這個社會多可怕!佛的道場,你看我們講「皈依僧,眾中尊」,這句話怎麼解釋?眾就是團體,世出世間所有團體當中,佛門團體是最尊貴的。憑什麼尊貴?佛門團體人人是修六和敬的,六和團體這是眾中尊。我們再看看現在佛門是不是眾中尊?不見得,甚至於比起社會其他團體還不如。這個原因又在哪裡?大家不修六和敬,各人都搞各人自己的名聞利養,都求自己的利益,與世法沒有兩樣。尤其是出家人,出家他的使命、他的責任就是護持僧團,使佛法能夠繼續不斷的傳到永遠,這就是佛門常講的續佛慧命,出家人使命不過如是而已;如果講修行、開悟、證果,出家、在家沒有兩樣。真正出家實在就是慈悲心切,報恩心切,獻此身心,不顧性命來續佛慧命、弘法利生,是做這個事情的,這個是出家人的本分。
這個一小段是敘述我們社會眼前的狀況,我們冷靜仔細去想想,佛有沒有講錯、佛有沒有說過分?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?下面這一段給我們說出來了,將這個所以然的道理講出來了。
【瞋恚愚痴。】
所以它是三毒煩惱貪瞋痴,煩惱沒有斷,不但沒有斷,天天在增長,這是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不了解,迷惑。那我們明瞭了,明瞭這個真相是什麼?真實的真相,佛在大經常給我們說,人在世間一生就像一個旅行的人,從這裡經過一下,過客,不是主,是客,這個世間一樣都得不到,正是所謂「生不帶來,死不帶去」。你眼前所見到的,甚至於你所受用到的,只是在眼前給你看看而已,你不可以當真,「這個是我所有的,我要怎麼樣把握住它」,把握不到的!所以明白真相的人,他就曉得藉這個機會修福;迷惑顛倒的人是用這個機會造罪業,差別就太大了。譬如說人人所貪愛的金錢、錢財,錢財怎麼?錢財給你看看。你能真正得到嗎?不可能。不要說錢財得不到,身體都得不到,身體都不是自己,何況身外之物?給你看看。那個聰明人看的時候,馬上利用這個機會修福;愚人一見到這個機會,馬上抓到,想據為己有。這個據為己有的,這就造罪業;一有這個機會,我就把它來分配,來利益廣大的眾生,這就修無量的福報。迷跟悟就在這裡分,哪個人看清楚了,哪個人沒看清楚。財色名食睡、五欲六塵、名聞利養,統統是從你眼前溜過,就看你用的是什麼心。所以說,不僅是身外之物不可以認為是己有的,連自己身體也不認為是己有的。什麼東西是自己有的?清淨心是自己真有的,平等心是自己真有的,覺心是自己真有的。佛家常講「借假修真」,什麼是假的?除這個真的之外,統統是假的。我們對於一切假的徹底明瞭,徹底放下,有智慧善巧運用它利益眾生,利用它積功累德,這就是修真。那個真怎麼個修法?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你有智慧會運用,用得恰到好處,這就是真,恰到好處就是真;用錯了,用錯了就假。用得恰到好處,自己煩惱輕、智慧長;再深一層,煩惱斷了、智慧圓滿,這是真。用得不妥當,智慧沒有了,煩惱天天增長,那就錯了。
佛在這地方說得好,『瞋恚、愚痴』,三毒說了兩個。
【欲自厚己。】
這個就是迷惑,愚痴就是迷惑,瞋恚裡面就有嫉妒、不能容人,看到別人好了心裡就難過,心裡面就不服。我不服人,那誰服我?彼此都不服,這個問題嚴重,這個社會就會大亂之世。
【欲貪多有。】
這個『貪』在此地說出來了,貪瞋痴三毒具足。再多,實在我們冷靜去觀察一下,他『多有』,到底多了些什麼?實實在在講,他多了煩惱、多了憂慮、多了牽掛、多了惡業,這個東西多!聰明人不幹這個事情,絕對不會給自己去找麻煩。現在這個世間有很多人歡喜競選公職,樂意去作官。中國古時候的讀書人沒有這個想法,真正讀書目的在哪裡?目的是明理,古人讀書志在聖賢,為這個讀書;我為了超凡入聖,為這個讀書的,不是為作官的,明理。明理,就是認識宇宙人生,就是佛法裡面所說的明瞭諸法實相。儒跟佛教育的目標相同,都是在認識宇宙人生,就是開智慧、破迷開悟,目的在此地。為大眾來做事,是一樁很辛苦的事情,誰願意做?說實在的話,沒有人自己願意做,縱然有才能、有智慧,也不樂意。那出來作官是什麼?是被人看上了,不得已而出來。你們看三國時候,《三國志》看的人少,《三國演義》看的人很多,小說。諸葛亮書念得好,願不願出來?不願意。被劉備發現,三顧茅廬,這沒有法子,被人禮請,是不得不出來擔任公職。你看看中國歷史上哪有競選的?沒有。許由,這是古時候人,聽說人家要請他去做皇帝,趕緊跑掉,跑到深山裡面去躲起來。這現在如果說有個人請你做總統,那還得了,馬上就去了,哪會跑掉?他為什麼不做,有能力做為什麼不做?諸位要知道責任太大,做好了是你的本分,你應該做好的;做得不好就是你罪過,你怎麼對得起這個地方的老百姓?所以這種工作是不討好的工作,聰明人躲避都來不及。
所以在中國古時候皇帝,地方官吏、縣市長這是代表朝廷、代表皇帝,選賢與能,選這些有才能的人來照顧老百姓的生活。選舉的標準,漢朝定下的制度(我們中國政治制度到漢朝才真正上軌道,才形成一個健全的國家體制),漢朝的選舉標準「孝、廉」,就是這兩個標準。我們這個三天在板橋,實在講三天講演重點就是孝,就是孝敬。真正能孝順父母的人,他做事情一定認真負責,一定奉公守法,為什麼?否則對不起父母。所以古時候人常講「忠臣出孝子之門」,他在家能盡孝,他在社會上就能盡忠。第二個是廉潔,廉潔是不貪污,不要錢,能夠盡忠職守,能夠不貪財,這個官是好官,他念念真的會給老百姓造福,下來之後退休了,兩袖清風,一無所有。所以這種差事哪個人要去競選?沒有人幹的,都是被人強迫拉出來,無可奈何。
我們看看今天全世界,現在是民主,民主在這種風氣之下,你們想想看,有沒有君主好?我大概第一次到新加坡的時候,五年前,演培法師有一天跟我聊天,他問我,他說法師,你到底是贊成君主還是贊成民主?我說我贊成君主,我不贊成民主。我總覺得民主制度沒有君主好,君主雖然有缺點,缺點少,民主的弊端多於君主。諸位如果不相信,你讀歷史,跟現在民主兩個對照、比較,你就知道我說的話沒錯。君主時代說老實話,昏君少,不多,賢明的君主多,原因在哪裡?他受過最圓滿的教育。這個帝王選一個繼承人,一定要好好的栽培他,確確實實他為全國老百姓著想,為自己想的就太少,為什麼?自己一切他都得到了,還想什麼?他所想的就是將來在歷史上寫他是個好皇帝,他就想這個。要想歷史、老百姓都稱讚他,那就得多做點好事,你不多做好事的話,誰讚歎你?所以他對老百姓負責任,對歷史負責任。歷代這些典章流傳下來,最完整的是清朝,這是距離我們近。你看清朝歷代的帝王,你去看看文武百官給他的奏摺,看他所批的文字,你如果讀了之後,你心裡會感動,你看他批的公文,念念都是為老百姓福利著想。底下人有個建議,如果這個建議是對老百姓有損害的,他在文字上批駁的,「這個事情不能做,做了以後老百姓會罵我」,他就這麼寫法。這些東西《四庫全書》裡頭就有,你看看那個奏議,它蒐集在這個部門裡面。可見得他怕老百姓罵他,他怕將來歷史上寫他的壞話(不像民主,民主他在位的時間很短,換句話說,他那個責任心沒有從前做帝王那麼重),所以他確確實實是對歷史負責任的。再說孝,他對祖宗負責任,不能將國家在自己手上亡掉,這是罪過,這個是真正大不孝。所以他們受過非常良好的教育。底下經文說:
【利害勝負。結忿成讎。破家亡身。不顧前後。】
這個幾句合起來講,就是今天所謂的競爭。競爭不是好名詞,爭是什麼?鬥爭。實在講佛在三千年前,對我們這個社會已經看透了,已經告訴我們,我們這個時代是「鬥諍堅固」。釋迦牟尼佛滅後這個二千五百年的事情,他分為五個階段,所謂五個五百年,五百年是一個大的變化,我們現在是二千五百年以後鬥諍堅固的時代。現在人,人與人的往來不是道義,是『利害』,今天有利了,就是非常親密的朋友;明天利益沒有了,反目就是仇人,現在是這個社會,跟從前講道義完全不相同。以前不但人與人講道義,國家與國家也講道義,今天沒有了,國際上也是利害往來,道義在這個時代已經看不到了,這是非常可悲的一個現象。所以我們看清楚這樣一個社會,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咱們到哪裡去?『勝負』,人與人之間相比都是爭勝負,現在連佛門也不能避免,許許多多一些道場,出家、在家四眾同修都爭勝負,這佛法跟世法一樣的衰微,這是眾生沒福。要一個比一個強,沒有肯忍讓的,今天你在社會上講忍讓,人家說你是傻瓜,人家說你趕不上時代。意識形態完全轉變了。
它的結果,就是底下講『結忿成讎』,忿是小怨,微不足道的一些小事情,可是這小怨慢慢積,就變成大的冤仇,積小怨就成為大仇。到最後『破家亡身,不顧前後』,這個「前後」是講的因果,前是前生,後是後世。沒有想到我們死了以後到哪裡去,死了以後怎麼辦,六道十法界我們要往哪裡去?人如果能想到死後,自然就不造惡業。這個非常非常重要,這些地方不能不細講,不能不深入,為什麼原因?與我們切身的關係太大了。《觀無量壽經》它的內容,是講淨土的理論,講修學的方法,講九品因果,這個三樁事情《觀經》講得詳細。我們這個經有說,但是沒有《觀經》講得詳細,我們這個經裡面講的是大綱。譬如講品位我們只講三輩,《觀經》上就講九品,就講得詳細。在三輩九品裡面,《觀經》的經文就明白告訴我們,上輩往生的、中輩往生的都是修善,是什麼人?凡夫。絕對不是聖人,是一個真正修上品善的,有智慧、有慈悲、有善巧,能夠在一生當中捨己為人、積功累德,這樣發菩提心、一向念佛,上三品往生,上輩往生。中輩往生的,雖然他修善比不上上輩,還是世間的善人,他即使不學佛、不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他也不墮三惡道,來生必定得人天善果的,中輩往生的,中三品。下三品往生的都是造惡業的眾生,如果要不生西方極樂世界,必定墮地獄。
所以淨宗帶業往生,它真正的意思是帶惡業。我們在大經上看得很清楚,這個法門上度等覺菩薩,下度地獄眾生,地獄眾生是哪些眾生?就是我們現在,自己。我們造的惡業,如果不能往生西方世界,就墮地獄,我們就是地獄眾生。今天我們把這個事實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現在回頭,雖然過去造作地獄的業因、地獄的種子,我現在不造惡緣,有因沒有緣,後頭就不結果。我們有緣分遇到佛法,有緣分遇到《無量壽經》、遇到阿彌陀佛,這是大善根的現前,證明自己過去生中不是沒有善根,有善根。我們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就要努力修西方極樂世界這個緣,我有因加上這個緣,哪有不滿果報的道理!果報就在西方極樂世界。我們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了,這一生自己可以拍拍胸脯:我往生決定有把握。這把握從這來的!不但惡事我們不做,惡的言語我們不說,惡的念頭也不生,念念只念阿彌陀佛,心心只想西方境界,這就對了。我們要再問,《觀經》上講的,這是作惡的眾生,都是將來會墮三途的眾生,這是下三品的。
佛在經上給我們講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兩個因緣,就是兩種修行方法。一種是平時你積功累德,你天天在修行,雖然天天在修,這個力量不猛,心不懇切,你的進度很緩慢。是天天在進,沒錯,像爬樓梯一樣,你從下面第一層爬,爬到我們這五層樓來要很長的時間;另外一個人雖然在你後面,你已經爬到二樓,他還在一樓,人家乘電梯上來,你沒有上來,他早上來了。那個是臨終懺悔他那個心真實,懺悔的力量非常懇切勇猛,一下就超過了。這也就是告訴我們,我們對世間極惡之人不能輕視他,怕他什麼?臨終懺悔一下就往生,那遠遠在我們之上,怎麼可以輕慢他?佛在經上常常教誡我們不輕惡人,道理就在此地。所以你就曉得,懺悔的力量不可思議!
我們今天進步很緩慢,罪業還天天造,這個事情麻煩大了,懺悔的心又發不起來,為什麼發不起來?還沒有到死到臨頭,所以還不怕。可是這個地方有一個很大的問題,真的到死到臨頭就怕迷惑顛倒,那個時候縱有善友也沒有辦法提醒你,這個是非常非常可怕,這個事情多。我們在現前,在國內、在國外,我們就看到許許多多,而且是什麼?出家人,都是這些法師,他們走的時候神智顛倒,這個時候助念都不一定有效果,你說這多可怕。這是佛在經論裡頭勸勉我們平常要修福,道理在此地,平常修福我們不要享福,修福不享福,福報留到什麼時候享?留到臨終最後一口氣那個時候享。那時候享什麼福?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那是大福報,這個人就顧到前後了。只要臨終神智清楚,這個人縱然不想往生,他也不墮惡道;凡是墮惡道的,都是迷惑顛倒走的。六道裡頭他自己去選擇,哪有一個清楚的人去選擇三惡道?沒有這個道理。會選擇三惡道,都是糊裡糊塗撞上去的,都不是清楚人。所以臨終,我們中國講這個五福當中,好死是五福之一,而且五福裡頭說實在話,這一福是最真實的,關係你來生一生的禍福。所以不要把福報在這一生當中就享完了,臨終時候福報享盡了再走,這可不得了,這個念佛都不一定能往生,因為你有障礙。再看下面一段:
【富有慳惜。不肯施與。愛保貪重。心勞身苦。如是至竟。無一隨者。善惡禍福。追命所生。或在樂處。或入苦毒。】
這是說『富』,是有財富的人,多財,多於財這叫「富」。財是命中所有的,命裡沒有,你不可能發財。如果說命裡沒有財,這個人有方法發了財,釋迦牟尼佛也會拜你做老師,為什麼?他沒有辦法,他做不到。你能做得到,換句話說,你就超越因果,這把因果定律推翻了、打破了。世出世間法都不出因果定律,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,真的是「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」。誰定的?自己定的。你這一生多財,是因為你過去修財布施多,修得多;你這一生聰明智慧,是你過去生中修積的法布施修得多,這是這一生得的果報。佛家常說「欲知前世因」,我前世做了些什麼?「今生受者是」,我這一生所得的果報就是的,我所享受的就是的。「欲知來世果」,我來生果報怎麼樣?「今生作者是」,我這一生做的些什麼,就是來生的果報之因,現在在造因。既然知道財富是命中所有的,你求它幹什麼?
所以我常常勸初學的同學,讀《了凡四訓》,《了凡四訓》要認真的把它念三百遍。念了有什麼好處?知道因果報應,然後才能夠安分守己。否則的話,命裡頭是有財,用種種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財,這個佛法講不淨之財,還是你命裡有的,你說你冤枉不冤枉?我用清淨心得的,它自己還會來,那何必!何必要起這些惡念、要造這些惡業?起惡念、造惡業,把別人的財騙到自己這來,還是自己命裡有的,冤枉,冤枉造了罪業。了凡先生知道一生的命運,所以他曉得哪一年有多少收入,哪一年求功名考取多少名,它都定好了,他心定了,他不求了,到時候自己會來,真正才得到心安理得,理明瞭之後心安。富有的人實在講,我剛才講錢財很多,這個機會在你面前溜過你要把它抓住。抓住什麼?再造善因,不要吝惜,不要保有,要施捨,愈施愈多。要學范蠡,春秋時代越王勾踐的大夫范蠡,我們中國古時候是供范蠡做財神,供他做財神這很有道理,就是有大富之人以他為榜樣,要學他。他發了大財,發財之後散財,他以他的財富救濟一些貧苦之人,統統散掉了;散掉之後,再從小生意、小買賣做起,做了幾年又發了。這就說他命裡頭有財,丟都丟不掉,你真的丟掉它,那兒又來了,而且來,絕對比前面還要多。為什麼?因為你又種的因,這好像有利息,它生利息,它決定比上一次來得多。范蠡很聰明,來了再散,所以你看歷史上記載「三聚三散」,這是個真正有聰明、真正有智慧的人。
所以諸位要曉得,有財是福報,是你的果報;用財是智慧,真正有智慧,這個財用得非常恰當,成就無量功德,使你的財富生生世世都保持,不會享一世就完了。甚至於還有很多享不到一世,這個我們在社會上看到很多,年輕的時候發達,老年時候衰了,錢財都散失掉了。所以要知道施與,不要『不肯施與』,要施,要以清淨心、以平等心修廣大的布施。布施剛才講了,要高度的智慧,使你錢財用得非常恰當。換句話說,這個錢財就是輪到你手上分配,不是你自己的。現在在我目前溜過,我現在有權來支配它、來分配它,就看你怎麼分配法,分配得恰當,無量的功德。在現代社會工商業普遍發達,物資缺乏的地方固然有,不太多,所謂是已開發的國家、正在開發的地區,人民物質生活都能過得去。這些地區我們真正想做一點好事,修布施,布施佛法,以這個為主,其他的他不需要,用不著我們去布施了。他缺乏的什麼?缺乏智慧,他迷惑顛倒。我們要法布施給他,讓他清醒過來,破迷開悟,這個功德就大了。
所以你們想想歷史上,孔老夫子一生修的是法布施。孔老夫子沒有錢也沒有勢,他跟官場上雖然有認識的人,沒有什麼往來,官場這些人也不太理會他,不願意跟他打交道。他教學,修法布施,你看他這個恩德一直到今天,提起來,就是外國人都仰慕、都尊敬;中國人頭腦稍為清醒一點的,對夫子沒有不仰慕的。再看看印度,釋迦牟尼佛一生,跟孔老夫子一樣,也是修的法布施。釋迦牟尼佛雖然有地位,捨棄了,王位捨棄不做了,財富也捨棄了,每天托缽,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,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。這兩個都是從事於教育工作,修法布施。我們看到這兩個人的例子,想到《華嚴經》上「廣修供養」,普賢菩薩給我們說,一切供養中,法供養為最。這個話說得就很清楚了,我們看到釋迦、孔子給我們做了證明。沒有開發的地區、落後的地區,我們要財法兩種布施都要去做,財布施能夠幫助他維持一個最低的生活,以免飢寒之苦;法布施能夠幫助他覺悟,他能夠改善他的環境,改善他生活環境。所以布施是有智慧的。沒有智慧修的布施,好像你種植物一樣,你找不到肥沃的土地,你把它種在砂石裡面,幾天枯死掉,白丟了。所以要知道哪是真實的利益,這個利益是對眾生的利益;哪個是相似的利益,好像是對眾生有利,實際上不是那麼回事情。我們要把它看清楚,要認識清楚,要善於選擇。
只有世間愚人他才吝嗇、不肯布施,『愛保貪重』,愛是愛惜,保是保護,保護什麼?保護他自己的利益,把自己的利益看得太重。這個樣結果是『心勞身苦』,心裡面剛才講,他牽掛很多、憂慮很多,得失心很重,操心,心勞身苦,想盡方法保持他的財產、他的財富,唯恐財富失掉。殊不知,縱然是心勞身苦到了極處,也未必能保得住。『如是至竟,無一隨者』,「至竟」就是你一直心勞身苦到死,到老死還是一樣帶不去。真的「萬般將不去,唯有業隨身」,一生造了許許多多的罪業,這個罪業你帶去,除罪業之外,一樣都帶不走。『善惡禍福,追命所生』,你所得的結果就是這個,你修的善,善業你帶去,你造的惡,惡業帶去,惡將來就是禍害,修的善將來就是福德。由此可知,禍福無門,唯人自召,禍福從哪來的?不是從天上來的,也不是別人加給你的,自作自受。『或在樂處』,這樂處是講人天善道;『或入苦毒』,苦毒就是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這三惡道。
經文講到這個地方,都是給我們敘說人間事的真相,我們讀了之後要深深反省,我們自己是不是像佛在此地所說的,這才重要。如果自己是佛所講的這一類人,那就從今天起痛改前非,把自己這些毛病習氣要努力把它斷除,佛給我們講要放下。放下,為什麼放不下?放不下的原因,我們對於事實真相沒有看破,不了解我們現在生活狀況,這真相不知道;不知道將來,來生六道輪迴的實況,不知道。眼前明瞭,將來也明瞭,這個路應該怎麼走法,應該怎麼做法,你自然就明白,心裡面就有分寸。
這一段講盜惡,底下這個文才真正講到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星期三再讀下面這一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