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(第六0四集) 2014/1/30 台灣台南極樂寺 檔名:02-040-0604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: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開經前面,在中國大乘,傳統的習慣是念開經偈,開經之前皈依三寶是小乘通用的。我前年訪問斯里蘭卡,去年在那邊講經一個月,南傳的法師啟請開經前念三皈依,我接受了。這個儀式非常好,特別是我們現在生活的時代,把佛陀的教誨幾乎都忘記了,開經前念三皈依,這是最好的提醒。佛弟子,無論是出家在家,起心動念不能離開三皈。我初學佛的時候,皈依的老師是章嘉大師,大師告訴我,三皈依的重要性時時刻刻要記住,不能忘掉。他舉了個比喻,譬如我們在台北,那個時候住在台北,我們要到高雄來要坐火車,三皈依就像火車票一樣,一定要放在身上。進站要檢查,要剪票,在車上,車上有二、三次的查票,必須帶在身上,到終點站的時候要收回。三皈依亦如是,從初發心皈依三寶,這是佛陀教導我們的最高指導原則,換句話說,念念與三皈相應,這就是佛弟子;如果把三皈忘掉了、丟掉了,你就脫離佛教了。
三皈是什麼意思?三寶,有住持三寶,有最高理念當中的自性三寶,這才是我們真正的皈依處。佛是自性覺,自性本來是覺悟的,所以《華嚴經》上佛說「一切眾生本來是佛」。《觀無量壽經》佛告訴我們,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」,我們的自性是自心是佛,我們皈依三寶是自心作佛,你看看這多重要。學佛最後的目標是什麼?是作佛,是成佛去了,這個才畢業,沒有成佛就沒有畢業。等覺菩薩還沒有畢業,妙覺就成佛了,這就畢業了。所以要曉得自性佛,不是皈依外面的佛,是皈依自性。自性是覺而不迷,自性裡面有無量智慧、無量德能、無量相好,全是自性具足的。自性這些智慧、德能、相好在什麼地方展現?就是在極樂世界。我們往生極樂世界,你就完全看到自性的能量、自性的功德不可思議,不是從外來的。阿彌陀佛見性了,在極樂世界做了究竟圓滿廣大的展現,他以無盡的慈悲心,發願普度遍法界虛空界十方剎土所有一切眾生。所有一切眾生,上面包括等覺菩薩,下面包括無間地獄,沒有一個不得度。只要你肯相信,你發願求生,佛就來接引你,到極樂世界快速就讓你證得究竟圓滿。法門不可思議,我們要特別珍重,稀有難逢。
講得最圓滿、最清楚、最明白、最透徹的,就是我們現在用的這個本子,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科註》,就這個本子。這個本子的出現,跟我們台灣有大因緣。夏蓮老會集的本子是在抗戰期間完成的,抗戰勝利之後,第一版印出來。那個時候國共戰爭,社會動亂,流通量很少,許許多多我們上一代的出家、在家的大德都沒見到。是三十八年還是三十九年,我記不清楚,律航法師到台灣來了。他親近夏蓮居老居士,將這個本子帶了幾本過來,其中好像有三本還是四本,送給台中李炳南老居士。李老居士看到這個本子,又看到這個本子前面很長的序文,這個序文是他老師寫的,他的老師是梅光羲老居士,跟夏蓮居關係非常好,同參道友,幾十年在一起。所以李老居士非常歡喜,在台中印過兩次,還講了一遍,在台中法華寺講過一遍。那時候我還沒到台中去,還不認識李老師。
老師講演,同時他用毛筆做一個簡單的註解,把段落畫出來,提綱挈領的寫了一本眉註。我以後到台中,老師把這個本子給我,我能看得懂他的眉註,我看了非常歡喜。以後我出家,在台北我就想講這個本子,用老師的眉註。老師告訴我,現在緣不成熟,你剛出家,太年輕了,這個本子有爭議,就是有些人不贊成,也就是有障礙,我初出家,還沒有這個能力讓他們信服,所以告訴我這個經不要講。那個時候我有個圖書館,華藏視聽圖書館,在台北景美,也正好遇到韓館長五十歲生日,她印了三千本。老師這麼一說,我們就把這個經就停了,這個經書跟大家結緣,改講《楞嚴經》。一直到李老師往生,我將這個本子帶到美國,美國那邊的同修們看到了非常歡喜,那邊沒有障礙。所以我們在台灣就印了一萬本,將講經的功德迴向給李老師,把他的眉註印出來了,這第一次大量流通,眉註本子。
一九八五年我在美國,正好黃念祖老居士也應邀到美國弘法,他在美國只有一個月。將《大經解》,就是黃念老的註解,未定稿,用油印印的,他帶了一套到美國,把這個本子送給我,我看到非常歡喜。實在不容易,他是用集註。他的老師就是夏蓮居老居士,老師會集五種原譯本,叫他給這個經本做一本註解。我感到這是真實智慧,為什麼?他沒有用自己的意思來講,他用八十三種經論、一百一十種祖師大德的註疏來解釋這部經,讓大家看了不能不佩服。他用六年的時間,蓮公用十年的時間會集這部經,他用六年的時間集註解,這是集註,集經論、祖師大德註疏來註這部經典。集註完,我們一九八四年才見到,八五年在台灣,也是第一版,印了一萬冊。現在這個本子流通非常之廣,我估計總有幾百萬冊,在各地流通。我過去用李老師的眉註本講過十遍,用黃念祖的註解,詳細來學習註解這是第三遍。今天我們學到第三遍的流通分,我們這個本子一千零五十一頁第一行,流通分。我講了三遍了,這是第三遍,愈講愈歡喜,愈講愈契入,真正欲罷不能。
早年,我是二十六歲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,他為我講了一部哲學概論,最後一個單元是佛經哲學,我是從這裡入佛門的。方老師當時告訴我,「釋迦牟尼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,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,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」,我是這樣入門的。這些說法從來沒聽說過,我對老師信任,老師不會欺騙我,老師也不會隱瞞我,我完全接受了。老師當時告訴我,現代,佛經哲學不在寺院。我問他在哪裡?他說在經典。為什麼不在寺院?他說兩百年以前的寺院,出家人個個都是有道德、有學問,他們真正研究。近代出家人他不學了,他不研究了,你到寺院裡面學不到。所以他告訴我在經典,你必須要找大乘經典深入,你才能知道。這是給我一個方向,給我一個契入的道路。
第二個指導我的老師就是章嘉大師,我跟他三年,我佛法的基礎是在章嘉大師那裡建立的。對於經典的講解,這是李炳南老居士傳授的,我跟他十年。章嘉大師勸我出家,勸我學釋迦牟尼佛。釋迦牟尼佛一生的事業是什麼?章嘉大師叫我去看《釋迦譜》、《釋迦方志》,古老的釋迦牟尼佛傳記,完全是從經典分類節錄下來的,唐朝道宣法師的著作。我們讀了之後才知道,知道什麼?知道佛教不是宗教,佛教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,像中國人儒家,儒家是孔孟的教育,佛教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。釋迦牟尼佛本人是個非常認真負責的老師,教員,三十歲開悟,開悟之後就從事教學,在鹿野苑度五比丘,七十九歲圓寂。一生講經教學,我們今天講辦活動,三百多次,說法四十九年,沒有一天休息,經典上沒有記載釋迦牟尼佛哪一天休息,所以他是非常負責任的老師。中國人稱孔子為萬世師表,釋迦在印度,要用中國人的話來說,那也是萬世師表。
印度人相信、尊重、仰慕佛陀,佛陀是梵語,音譯過來的,它的意思是什麼?跟中國人講的聖人意思相同。那翻經為什麼不翻聖人?聖人跟佛陀意思接近,不完全相同。為什麼?佛陀一定要自性覺,自性覺就是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才能稱佛陀,孔子、孟子沒有明心見性,這個不一樣。孔子、孟子在佛教裡面說相當於菩薩,還沒成佛,於成佛還差一截。因為見性的人確確實實是無所不知、無所不能,這個孔子沒達到。孔子在人天這個階層,可以說是有相當程度的了解,但是對於整個宇宙他就沒說了。不像釋迦牟尼佛,釋迦牟尼佛跟我們講宇宙的源起,講的跟現代科學所說的幾乎完全相同。
宇宙從哪裡來的,萬物從哪裡來的,生命從哪裡來的,我從哪裡來的,這是哲學跟科學裡面的大問題。近代的量子物理學家,逐漸把這些謎底要揭破了,能不能?大乘經上告訴我們能,就用我們現在的思惟、想像能夠達到。凡夫用思想思考、觀察能夠看到阿賴耶的三細相,業相、轉相、境界相。現在境界相完全揭穿了,就是物質的祕密完全明白了。那物質是什麼?量子力學家告訴我們,我看到的報告是德國的普朗克,他是愛因斯坦的老師,一生專門研究物質是什麼。用的方法跟釋迦牟尼佛在大乘經上講的完全相同,就是將物質分裂。分裂成最小的單位,分到不能再分,再分就沒有了,就變成空,佛經稱它作鄰虛塵。佛是最小的物質現象叫微塵,微塵裡頭最小的叫鄰虛塵,跟虛空做鄰居,就是它不能分,再分就沒有了,變成虛空。
這個東西被近代物理學家找到了,那真是要用數學去推斷有這個東西,再用科學儀器去觀察,最先進的科學儀器,發現最小的物質。將它分裂,一分就沒有了,物質就沒有了,看到的是什麼?是念頭波動的現象。於是物質現象的奧祕被揭穿了,物質是怎麼來的?是從念頭變現出來的幻相,不是事實,證明《金剛經》上所說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這句話被科學證明了。又證明了物質現象是從念頭生出來的,佛經上講相由心生、色由心生。你看,這是從前我們都常念的,但是有懷疑,現在被物理學家證明了,是真的,是念頭變出來的。沒有念頭就沒有物質,先有念頭後有物質,所以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,這樁事情非常重要。
雖然這是少數物理學家,量子力學家揭穿了,全世界的科學家還沒有承認,對它還懷疑,他們要蒐集足夠的證據來證明這個科學發現是真實的,這些年來他們在全世界蒐集。而許許多多年輕的科學家都在研究念力,你看一些書店裡面,關於念力的祕密、念力的能量這些書很多很多,這都是許多人在研究。我們這個小道場,高雄牙醫劉居士在這個地方做水實驗,跟日本江本博士做的是一樣的,做得很成功。這都是什麼?念力,屬於念力的範圍。真正相信,我們的世界可以改變。
今天的社會動亂不安,最明顯的,氣候反常,而且是嚴重的反常,地球上自然的這些災難非常頻繁。科學家找不到原因,佛知道,什麼原因?人的念頭產生了變化。過去的人,不要說太久,我剛到台灣的時候,三十八年。我從廣州坐船到高雄,那個時候跟著孫立人將軍的軍隊,高雄登陸之後,我們住在就是台南,火車站旁邊旭町營房。年歲大的人還會記得,年輕的人不知道了,火車站旁邊日本人的一個營房,住軍隊的,我們就住在那裡,我在那住了半年。那時候台灣人的社會風氣比現在好,那時候人少,全台灣的人口只有六百萬。人民都老實、純樸,沒有講假話,沒有騙人,沒有賣有害於人的這些東西,沒有,特別是糧食、醫藥,都是貨真價實,不像現在社會。我們初到台灣來,出去看朋友有的時候不知道路,路上問到一個人,他能把自己工作放下,帶著我、陪著我一起到我朋友家裡他才離開。現在沒有了,現在你問他,他不知道,搖頭不知道,不理你。我們對那個時候非常嚮往,六十年前,真可愛,到處都是這樣的。台灣民風特別淳厚,有人情味,現在沒有了。那個時候民間,家裡面堂屋還供祖先牌位。我在福建住得很久,福建家家堂屋裡頭都供天地君親師,兩旁邊是他自己祖宗牌位,初一、十五都拜拜,現在這個現象沒有了。那個時候自然災害很少。
為什麼會變成這樣的?人心。愈往過去,教育裡頭,教育最重要是家庭教育,學校教育、社會教育沒有不著重倫常八德。在台灣,現在城市裡頭還保留著有八德路、有忠孝路、有仁愛路,我看到這些路牌。這在全世界找不到了,唯獨台灣還有,還能找到這個痕跡,好!特別是高雄,五倫、五常、四維、八德都做成道路、街道的名稱。台北跟高雄不能比。愈往後可能就愈淡薄,這對社會帶來負面的影響,也造成地球上許許多多災難的原因,為什麼?一切法從心想生。人要常常想倫理、想道德、想因果,這個起心動念能量叫正能量,是好的,有益於身心健康,有益於居住的環境風調雨順,沒有災難。負面的思想是自私自利,是損人利己,起心動念跟貪瞋痴慢相應,這就不好,這是負能量。今天負面的能量太大了,所以造成身心不安,愚痴、迷惑、造業自己完全不知道。所以許許多多奇奇怪怪的病,六十年前沒有的,現在很多。
真正懂得這些道理,大概還有少數的佛門弟子,常常學習經教,經教裡頭講得非常清楚、非常透徹。特別是《無量壽經》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,讀這本註解等於讀了八十三種大小乘經。他採取的廣泛,大乘、小乘、禪宗、密宗統統都有,還包括近代的一些科學,他所看到的。所以非常稀有難得。一百一十種古聖先賢的註疏,我們一般講開示,在這部經上統統看到。
世尊正法過去了,像法也過去了,末法一萬年,第一個一千年過去了,今年是第二個一千年裡面的四十一年,也就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三千零四十一年。我們中國古大德這麼記載的,跟外國人記載不一樣,外國人是二千五百多年。我們中國,你看普佛裡頭都念到,世尊降生的時候是中國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,釋迦牟尼佛屬老虎的,他滅度是周穆王五十二年,依這個來算,那就是釋迦牟尼佛滅度到今年三千零四十一年。我們相信中國古人對於這個記載非常嚴謹,不隨便傳的,他有根據的。
所以我們要珍惜,台灣還算是一個比較安定的地區,要認真學佛。真的,我一生非常感激我這三個老師,少一個我都不能成就。介紹入門的,方東美先生;章嘉大師三年,幫助我奠定基礎;李老師那裡十年,幫助我成長、成就,我念念不忘老師。韓館長在非常艱苦,是真正艱辛、辛苦,三十年的護持。我那個時候什麼都不要,我告訴她,我只要每天講經不中斷。有地方講,有幾個聽眾,聽眾多少不拘,二三個人、五六個人都可以,不能中斷。這一點她幫助我了。也許有人遇到真正善知識、好老師,但是要有個人護持你,讓你講經天天不中斷,三十年不容易。沒有這個鍛鍊,怎麼能成功?
我三十三歲出家,出家就教佛學院,白聖法師找我到十普寺三藏學院教學,就開始在台灣各地方講經。以後外國的緣成熟了,後半世的緣全在國外。學佛,今年六十三年,講經教學五十六年,沒有間斷。沒有道場,一生沒道場,流浪。我很安慰,因為釋迦牟尼佛沒道場。我們居住、講學還都在房子裡面,釋迦牟尼佛在野外,在樹林底下、在河邊,佛是我們最好的榜樣。為什麼不要道場?有道場就有爭執。特別是末法時期,每個人心裡念的什麼?念道場,他不念佛法,他不念經教,他不念修行,不念戒定慧,他念道場,他念信徒,他念供養,這個麻煩就大了,慢慢就脫離了。所以釋迦牟尼佛榜樣做得好,我們細心觀察、細心對比,完全明白佛陀的用心,一心向道。
經上告訴我們,世尊的法運是一萬二千年,正法一千年,像法一千年,末法一萬年。正法戒律成就,像法禪定成就,末法淨土成就,我們生在末法,修淨土就對了。經上還有一個五五百年,《金剛經》上有,大家常常讀的。五五百年是第一個五百年,釋迦牟尼佛滅後,正法。第一個五百年戒律成就,真正持戒就能證果,成就是證果,沒有證果不算成就。第二個五百年禪定成就,人的根性比不上過去,退化了,持戒不能證果,要修定。這兩個是第一個一千年,正法。像法前面的五百年,多聞成就。這個時候佛教傳到中國來,所以中國的佛法非常興旺,禪宗是這個時候傳來的,世尊像法,就是世尊滅度之後一千年,佛法傳到中國。禪對中國影響一千年,但是真正有成就是在前面一個時期,前面五百年;後面五百年,參禪得定的有,開悟的就少了。禪必須要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這法身菩薩,才算是成就;沒有見性,只有禪定,不能算成就。這像法。所以世尊的像法,前五百年多聞,經教,各宗各派祖師大德出現,留給我們許許多多經典的註解,提供我們做參考。後半時期,研究經教的人愈來愈少,興趣轉變了,蓋廟,塔廟成就,後五百年,各處道場建造得非常莊嚴。然後進入到末法,末法頭一個一千年過去了,現在第二個一千年開頭。末法是什麼堅固?鬥爭堅固,和合的僧團找不到了,我們生在這個時代。
這個時代往下去,我剛學佛的時候很擔心,這樣下去佛法不就滅掉了?我向章嘉大師請教,大師告訴我,佛法不會滅,但是有興有衰,起是興,落是衰。末法這一萬年,興衰不斷,像波浪形的。現在衰,衰到極處。章嘉大師教我,用意就很深,一定要有學釋迦牟尼佛的人,佛法才能夠維持下去,要不然就滅了。現在人才缺乏,儒釋道統統都缺,儒釋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所謂的漢學,漢學包括儒釋道。我們看到少林寺有塊碑,這個碑我們有拓本,將來這個地方掛一張,「三教九流混元圖」。什麼意思?中國人所接受的教育,男女老少,不外乎儒釋道三家,儒以孔孟為代表,釋以釋迦牟尼佛為代表,道以老莊為代表。五千年的教化,就這三股力量扭成一股,一而三、三而一。
中國的儒釋道,表面形式上有分別,實際上沒有,儒讀佛經、學老莊;道它也學儒四書五經,也學佛經;佛門裡面這些大德,有學儒、有學道。你看蕅益大師,註解有《易經》、註解有《四書》,他有《四書蕅益解》,這就說明,還有像憨山大師註《道德經》、註《南華經》,就是《莊子》。所以他們都通,實質上儒釋道早就合在一起了。所以這個圖贊非常好,它不但是儒釋道三家,還有九流,中國所有的學派是一體、是一家。這個碑什麼時候刻的?唐朝,唐肅宗年代刻的,在少林寺。唐肅宗是唐明皇的兒子,距離我們現在一千多年,一千多年前,中國各個學派統一成一家。特別是元明清三代,每個朝代的帝王都懂得,用儒治國,用佛教化眾生,教老百姓,用道祭祀祖宗、祭祀天地鬼神,全用上了。
今天中國社會亂了,怎麼辦?古人教導我們,要把不同的學派、不同的思想整合成一個,社會就安定了,世界就和諧了。我們這十幾年來在國際上做什麼?做一樁事情,世界宗教是一家,世界族群是一家。有一點成就,要有人接著幹,沒有人接班不行,不能讓它中斷。所以,我們要走向聯合國,希望聯合國帶頭做出影響。中國的國學,就是漢學,一定要對全世界弘揚,真正接觸,真正去學習,沒有人不歡喜,我是講外國人。我們發現了《群書治要》,現在在馬來西亞把它翻成英文本,許多國家的朋友看到之後生歡喜心,認為這是真實智慧,確確實實可以救國家、救世界。
漢學是以漢字、文言文為基礎,漢字文字學跟文言文是工具,我們提倡全世界的人都來學習。然後什麼?然後中國文字所寫的《四庫全書》、《四庫薈要》你就有能力閱讀,《大藏經》是用淺顯的文言文寫的,文字上沒有障礙了。中外能合作,把中國傳統學術繼承下來,發揚光大,這是我們現前迫切需要做的大事,這不是小事。今天要流通分,漢學的流通、國學的流通靠誰?我現在做得有點基礎,希望大家在這個基礎上要繼續努力,更堅定基礎,再發揚光大,面對全球,這是一樁大事。
大事當中的大事,那就是超越六道輪迴,脫離十法界,這是佛法的大乘佛法,離苦得樂,離究竟苦,得究竟樂。往生極樂世界就是得究竟樂,就是離究竟苦。末法時期最契機的是什麼經?就是這部經。我從大前年,八十五歲,把《華嚴經》放下,一切經統統放下了,專修《無量壽經》,專弘《無量壽經》。我協助馬來西亞建漢學院,協助斯里蘭卡建佛教大學、宗教大學,建好之後,送給他們國家去經營,我什麼都不要。我說得很清楚,學校建好了,我去教一年書,我是個教授的身分。教什麼?教《無量壽經》,一天四個小時,標準課程是一千二百個小時。我說我只教一年,馬來西亞教一年,斯里蘭卡教一年,然後我定居在香港。香港我住在農村裡頭,種一點蔬菜,去做菜農,念佛回老家,老家是極樂世界。萬緣放下,才走得了,事業希望有人繼承。斯里蘭卡大學的校長我請總統兼任,他答應了;漢學院的院長,我也是想請首相來擔任,下次有機會見面,我當面邀請他。
這流通分,我們今天說到了。我們看念老的註解,第二行裡面,「全經三分」,初為序分,中是正宗分,末後是流通分。這部經分量雖然不多,架式跟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很相似。你看一般經典,諸位看《金剛經》、看《阿彌陀經》,這是代表,序分、流通分只幾行經文。本經序分三品,流通分六品,大經的架式,從這個地方能看到它的重要性。「靈峰大師云」,靈峰是蕅益大師,,淨土宗第九代的祖師,淨宗九祖,「此三名初善,中善,後善」,全經都善。我們在這個世間想做個善人,佛經上說善男子善女人,善的標準就是此地說的,沒有這個標準不能算是善男子善女人,不能算是善知識。沒有不善的。「序如首」,舉個比喻,好像一個人面孔,「五官俱存」,眼耳鼻舌身統統具足。正宗像身體,五臟六腑沒有缺。流通分像手足,「運行不滯」,你才能有運作。「今是後語」,我們學到此地,這是經最後的一部分,叫後語,「後語亦善,不可因其非正因而忽視也」,我們要用平等心來看待。
流通分一共六品經,分為五大科,四十三品到四十八品。第一,「勸信流通」,這裡面分六段,第一段我們看:
【非是小乘第四十三】
念老有題解,「本品經文,多是《唐譯》」,夏蓮老會集這個地方的經文,是採取唐朝《大寶積經.無量壽會》,從這個裡頭擷出來的。「其中非是小乘與第一弟子等」,這是宋譯本,最後的一種譯本。「本品是流通分之首,獨勸持名,正是會權歸實,攝末入本也」。會權歸實,攝末入本,這是《法華》教義,這個含義很深。「望佛本願,意在眾生,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名」,這用意很深。末法一萬年,往後這九千年,包括我們現在,現在是九千年的開頭,才四十一年,什麼法門能度?老老實實講就是這部經,就是這個本子。黃念老有信心,梅光羲居士有信心,我也有信心。我這部經,《無量壽經》,講了十三遍,前面十遍是依李炳南老居士眉註講的,後面這三遍依黃念祖《大經解》講的,等於是我讀《大經解》,跟同學們一起分享。愈講愈歡喜,愈講愈有悟處,遍遍有悟處,時時有悟處,真正是法喜充滿,信心增長,願心堅固。我們到這個世間來,只有一個希望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除這一願之外,其他全沒有,萬緣統統放下。真正認識了這部經,也就是真正認識了極樂世界,真正認識了阿彌陀佛。
極樂世界生活的環境,阿彌陀佛那裡學習的環境,遍法界虛空界第一殊勝,無與倫比,這個地方能不去嗎?不但要去,要快去!何必在這個世界留戀,在這個世界受苦?離究竟苦得究竟樂,就是往生,現在的術語叫移民,我們從台灣移民到極樂世界。這是一生成就的佛法,沒有生死。要知道往生,這個肉身不乾淨,捨掉了,換個身體,換個法性身。我們這個身是阿賴耶的相分,往生到極樂世界,跟阿賴耶永遠脫離關係,真正是轉八識成四智,煩惱自然就沒有了。因是我們的自性,緣是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無量劫修行的功德加持我們,五劫成就的四十八願,四十八願成就了極樂世界,用這個提供給我們做為生活、修學環境。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如來,讚歎阿彌陀佛「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」,不容易。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本願功德之所成就,在一切諸佛世界裡頭,也是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,我們有幸能夠生到這個地方。
所以《無量壽經鈔》,這個裡面說,「上來雖說萬行往生,望佛本願,意在眾生,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名」。修一切行門能不能往生?能。這經上給我們講得很清楚,無論修學哪個法門,臨命終時,將修學的功德迴向往生極樂世界,念阿彌陀佛名號,統統能往生,四十八願說十念必生。這個法門太大了,無論修哪個法門,甚至於學基督教的、學印度教的、學回教的,到臨命終時信願持名,十聲佛號就能往生。真信、真願,十念、一念都能往生,彌陀慈悲,並不侷限你一生專念,那一生專念還有什麼話說?決定得生。所以,流通分最重要的就這句話,希望大家一向專念阿彌陀佛,這一句就是流通分全文的宗旨。
又說,這是黑谷,是日本的淨宗大德,又說,「準本願故,至流通,初廢諸行,歸但念佛」。到這裡來開始,希望我們專一,專一就是什麼?統統歸念佛法門,把萬緣放下。我給大家做榜樣,我八十五歲統統放下了,什麼都不幹了。讀經,每天讀經就是讀這個《大經解》,跟大家分享一天四個小時,完全用《大經解》,其他的都不看,要專一。「可見彌陀本願」實實在在是希望眾生一個方向,「專念彌陀名號。今勸流通,特顯佛願,獨倡持名」,倡是提倡,勸是勸導,「普勸流通」。所以稱它作後善。
向下經文有六段,「丙一」這第一段,「舉十方已生者勸信」。
【佛告慈氏。汝觀彼諸菩薩摩訶薩。善獲利益。】
右面這一段,『汝觀彼諸菩薩摩訶薩,善獲利益』是「指前品中十方往生無量無邊諸大菩薩」。十地以上稱摩訶薩,大菩薩,十地以下,通常我們稱菩薩,所以他這裡有「菩薩摩訶薩,善獲利益」。這些人聽到,「聞名往生」,聽到阿彌陀名號,一向專念,都往生到極樂世界。如前面所引《論註》所說的,論是《往生論》,註解是曇鸞法師的註解,裡面所云:「菩薩往生極樂,見阿彌陀佛,即與八地及八地以上諸大菩薩,畢竟身等法等。故云善獲利益。」這是菩薩往生極樂世界,他方世界。大乘稱菩薩,從初信位到等覺,十地以上稱摩訶薩,十地以下都稱菩薩。這些人往生到極樂世界,即使下下品往生,花開見佛,見到阿彌陀佛,他的智慧、神通、道力就跟八地菩薩平等。也有八地以上,甚至於跟等覺,你看身等法等,這裡講了五個位次,八地、九地、十地、等覺、妙覺,智慧、神通、道力跟他們相等。
所以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,一般阿羅漢、辟支佛、三乘菩薩看到不敢相信,認為什麼?這不可能。但是這個地方是佛說的,釋迦牟尼佛的話決定沒有妄語,我們要相信,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那什麼個道理?《觀經》上有說過,「一切眾生本來是佛」,又說「是心是佛」,這就是原理,這是道理。那現在你發心了,要發心作佛,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,你能成佛,阿彌陀佛幫助你。得不到阿彌陀佛的加持、幫助,我們確實做不到;得到阿彌陀佛加持,問題解決了,我們要有自信心。蕅益大師在《彌陀經要解》裡頭講信願行,他的註解很特別,你看看所有《阿彌陀經》的註解跟他不一樣。他的註解,序分、正宗分、流通分每一分他都是分三科,信、願、行,序分信願行,正宗分也是信願行,流通分還是信願行,跟別人完全不一樣。印光大師看到這個本子佩服得五體投地,說出,即使古佛再來,替《彌陀經》做個註解,也不能超過其上。這是讚歎到頂點了,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這個利益不是普通利益,究竟圓滿的利益,世出世法裡頭沒有能跟它相比的利益,就在我們眼前,我們要不要?「是乃舉十方往生聖眾往生得益,以勸眾生信樂發願」。這經的意思,因為你看看多少人往生,用這些人現實的例子,讓我們聽到、讓我們看到,生起信心。樂是歡喜,發願求生淨土。
我們再看第二段,「讚念佛第一以勸信」,這裡面分兩小段,前面「聞名得利」。
【若有善男子。善女人。得聞阿彌陀佛名號。能生一念喜愛之心。歸依瞻禮。如說修行。當知此人為得大利。當獲如上所說功德。】
「下文則讚念佛第一以勸信。聞佛名號,能生一念喜愛之心,歸依禮敬,如說修行,即得大利」,這個大利,「當得經中所說往生之一切功德」。真難得,真不容易,我們有多大的福分、有多大的善根才能遇到。遇到,善根、福德的淺深從哪裡看?我們聽了之後,看到這個經本之後,我們的信心的程度,我們喜愛的程度,我們願心的程度,各人都不一樣,這就是我們自己善根、福德不相同。只要真正能堅持,沒有一個不往生,沒有一個不成就,最重要真信。
難信之法我是深有體會。我學佛不是別人勸我的,學佛之前,對所有的宗教都不相信,認為宗教都是迷信。特別看輕佛教,為什麼?誤會了,把佛教看成多神教。到寺廟裡面一看,高級宗教只有一個神,一個真神,造物主,低級的宗教才是很多東西。所以方老師跟我講佛經哲學我很驚訝,我給老師報告,佛教是宗教,是多神教、是低級宗教,它怎麼會有哲學?老師告訴我,你年輕,你不懂。給我講「釋迦牟尼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」,沒聽說過,「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最高峰,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」。這三句話我完全得到了,我學了六十三年。這一生活得自在、快樂,什麼都沒有,什麼不憂愁,什麼都不想,什麼都自在。人生最高的享受不是有地位,不是有財富,是快樂。每天快樂,快樂無比,這是大乘佛法給我的。確確實實,展開經卷法喜充滿,能叫一個人常生歡喜心,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中國古人有句話說「人逢喜事精神爽」,天天歡喜,精神就好、身體就好;如果天天憂慮、天天愁悶,身體肯定就不好。這是什麼?一切法從心想生。起心動念都是善的、都是好的,身體好,居住的環境好,到處有災難,我住的地方沒災難。什麼原因?我們沒有惡念,沒有貪瞋痴慢疑。
佛經上講得好,貪心感應的是水災,瞋恚感應的是火災,火山爆發、溫度上升,愚痴感應的是風災,傲慢感應的是地震。懷疑更麻煩,懷疑是什麼?山崩地陷,山會倒下來,地會陷下去,那是懷疑。我們細心觀察,現在這個世界上人,有貪瞋痴慢疑的有多少?哪個人沒有貪心,沒有貪瞋痴慢疑?人人都有,所以這五種災難會現前。哪裡來的?從心想生。你不想它不就沒事嗎?為什麼要想這個東西?要想什麼?要想阿彌陀佛,這經典告訴我們,我們才恍然大悟,世間第一等的善事是什麼。你用億萬黃金造一切為社會大眾謀福利的大善,比不上一句佛號。我們以前不知道,不肯念佛;真正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念這句阿彌陀佛你一定是分秒必爭。我有一秒鐘念一句佛號,修大善;這一秒鐘沒念佛,空過了,那損失太大了。這話是真的,絕對不是假的。行住坐臥不離佛號,不出聲音沒有關係,佛號不能間斷。聲聲佛號,經文上講的是真的,不是假的,念一聲阿彌陀佛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,這不是比喻,千真萬確的事實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
這個經典好,它講得太清楚、太明白了。我們沒有得到這部經典,疑問斷不了,為什麼?沒講清楚、沒講明白,古大德的註解看不懂,這裡頭的奧祕沒看懂。從這個經上慢慢明白了,再看古註看懂了,原來人家都說了,是我們自己不能體會。為什麼?經上講得透徹,古大德他入了這個境界,那個時代水平高,點到人家就全通了,不用這麼麻煩;現在人不行,怎麼點也不開悟,愈點愈迷惑,一定要講得明白、講得清楚,大家聽懂了。講清楚、講明白就這部經、就這個註解,我們得感激,這兩個人不是普通人,菩薩再來,普通人做不出來。
夏蓮老我沒見過面,黃念老,晚年我們就是老朋友了。他住在北京,老年身體不好,行動不方便,所以他在世的時候,我常到北京去看他,向他請教。他非常客氣,把我看作老朋友。這個經的註解,可以說字字句句全是經文,引用的八十三種經論那不說了,當然是經文,一百一十種祖師的註解也是句句跟經文沒兩樣,要尊重,要記住,要依教修行。特別這個地方所講的「能生一念喜愛之心」,這經文上的。一念時間不長,這一念心在阿賴耶識裡頭形成一個種子,雖然很短,太寶貴了。你這一生不能成就,來生後世遇到緣,肯定這個種子起作用,你能夠信願持名,往生淨土。所以,勸人念一聲佛號,這個功德太大了,大到無法想像。應當常常勸人念佛,不管他喜歡不喜歡,我幹我的功德,他不知道,總是他聽進去了;他要喜歡,我們給他鼓掌,太難得了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