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 (第二六四集)  1984/12 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檔名:01-003-0264

  請看《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》,第五三四頁:

  鈔【二說者。】

  這是解釋無量壽佛名號,自古以來就有兩種講法。

  鈔【靈芝謂諸佛同名甚多,決非法藏所成之佛,以是本佛不應自讚故。】

  這是靈芝大師的看法,他是這個解釋。

  鈔【慈恩謂設若自讚,理亦無妨,以導引眾生,令生勝意故。】

  窺基大師說,佛自己稱讚,在理上講也沒有妨礙,目的是為了接引眾生。接引眾生方便法門有很多,可以這樣做法,這個意思也非常好。

  鈔【今雙取二說。】

  這兩種說法都有道理,都講得通,兩個講法都好。

  鈔【謂據大本。】

  根據《無量壽經》。

  鈔【過無邊佛剎,同名釋迦牟尼者,不可勝數。】

  佛名號相同的確實很多。我們世間這個名號相同的也很多,也常常能見到。

  鈔【又觀音師觀音如來等。】

  觀世音菩薩的老師是誰?觀音如來,師生同一個名號。

  鈔【則無量壽之名,何止一佛?百千萬億,不可窮盡。】

  這是說明同名同號的佛確實是有,不但有,而且很多。

  鈔【若據佛分邊事,焉得以凡常例之,將無自讚毀他,犯菩薩十重戒耶。】

  佛跟大菩薩心地清淨,從來沒有分別執著,從來沒有妄想,哪裡會有過失?所以不可以用凡夫來比佛菩薩。凡夫煩惱習氣深重,尤其像我們現在這個地位,見思煩惱一品也沒斷。佛所制定許許多多的戒律,就是幫助我們得定開慧,幫助我們明心見性,戒律是一種手段不是目的。我們如果要自己讚歎自己,毀謗別人,那就犯菩薩十重戒,就犯戒了。諸佛如來清淨無染,不妨自己讚歎自己,沒有關係;我們讚歎自己,傲慢心就起來,輕視別人,煩惱起來了。佛自己讚歎自己,不是有傲慢心,而是啟發眾生對佛的信心,又何嘗不可!

  鈔【我為法王,於法自在。】

  這是我們在經上也看到的,佛自己稱讚,他在一切法裡面得大自在。

  鈔【縱橫予奪,權實雙彰。】

  這是說明佛與大菩薩度眾生的方法、手段是非常巧妙的,只要眾生能得利益,這一切手段都可以運用。這個事例我們可以看《四十華嚴》,也就是《八十華嚴》最後的「入法界品」,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這五十三位都是法身大士,要以《金剛經》的標準來說,都是諸佛如來。我們讀完五十三參,恍然大悟,『縱橫予奪,權實雙彰』,這兩句就是五十三參的總綱領,這八個字把五十三參說盡了。

  鈔【苟有利於眾生,亦何施而不可。】

  真正利益眾生,這個方法都可以用。我們要問,什麼叫做利益眾生?要懂得這個道理。不是說叫眾生得到快樂,不是這個意思。利益眾生標準是叫眾生破迷開悟,這才叫真正的利益,真實利益。

  鈔【天上天下,唯吾獨尊。】

  這是釋迦牟尼佛降世的時候。有些人不肯深究佛法,聽到這樣的話,就說釋迦牟尼佛太自大、太傲慢,怎麼天上天下唯吾獨尊?這是沒有明白「我」的意思,這個「我」是真我,不是我們凡夫概念裡面的「我」。佛說「無我」,可見得「我」不是指這個身;「我」是指什麼?是指三德當中的「常樂我淨」。三德是法身、般若、解脫,法身裡面有常樂我淨,般若也有常樂我淨,解脫也有常樂我淨,這叫「四淨德」,那是真的。「我」的意思是主宰、自在的意思,決定不是傲慢,也不是自讚。

  鈔【前之一說,恐人不知諸佛數如微塵,拘執一偏故。】

  前面講法告訴你,佛同名同號的太多了,不要有偏見,不要執著這些。

  鈔【後之一說,恐人泥於不應自讚,昧佛神用故。】

  『不應自讚』也是一個執著,『昧佛神用故』,不知道佛菩薩神通大用,普利群生。

  鈔【二說兼成,理固無礙。】

  古德這兩個解釋都好。我們圓融的來看,意思就更明顯。

  「無量壽佛」是代表福壽,是我們學佛所求的第一個目標,我們要求福、求長壽。但是要記住,不是我們這個世間的長壽,這個世間長壽沒有用處,長壽很苦,老苦。西方極樂世界長壽就好了,為什麼?他不老,永遠是年輕的,那就是真正的福報。我們這個地方長壽並不是真正的福報。長壽一定要加一個健康,健康長壽才是福,還要附帶條件,不附帶健康,那個長壽很苦!這是必須要曉得的,要求西方極樂世界的長壽,無量壽。下面一尊:

  疏【無量相者,相好無盡故。】

  鈔【相好者,或三十二相。】

  這是我們世間人,三十二相。

  鈔【或八萬四千相,或微塵相。】

  這個相好就殊勝,是佛與大菩薩的境界,不是凡夫的。凡夫境界裡包括大梵天王,四禪天頂的大梵天王也只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,這是娑婆世界相好的極限。

  鈔【福德無量,相亦無量也。昔誌公現十一面觀音相,僧繇不能舉筆,況佛相乎。】

  這裡頭有一個公案,這公案在《演義》的小註裡。我們先要說說相好的由來。相與福有關係,所以我們常講福相、貴相,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是富貴之相。看人的相好,就知道這個人的福報,有福人之相跟那個沒有福報的人,很明顯,一看就曉得。要相好,一定要修福;不修福,要想整容,那是假的,怎麼整法都是沒有福報,反而整得一身毛病,一身的副作用。我們的相貌是不是可以更好?可以,只要你肯修。佛告訴我們一個原理,「相隨心轉」,這就是說明相自己可以修。心地慈悲,相就很慈祥;心地險惡,相就很凶,叫人看到毛骨悚然,確實會變化。古人常講,四十歲以後的相貌要自己負責任;四十歲以前,先天的,現在人說是受父母的遺傳。佛法不講遺傳,佛法講一個人來投胎時,他喜歡哪個人,那個相貌就印在他的阿賴耶識,就變現出這個相貌。譬如他來投胎的時候,他喜歡他的父母,他的相就像他的父母,是那個時候決定的,不是遺傳的。四十歲以後,這是後天的,我們這四十年當中心行所造作的善惡業。一個人真能夠斷一切惡、修一切善,他的相貌一定是一年比一年好,相貌改變了,體質也改變了,身心清淨,那真的是健康長壽。

  無量相佛,表富貴,富貴也是大眾所希求的。『德福無量,相亦無量』,西方世界阿彌陀佛,世尊對他的讚歎「佛有無量相,相有無量好」,不止三十二相八十種好。這從哪裡來的?阿彌陀佛的德福無量無邊,所以感得的相貌也是無比的殊勝。『昔』是講過去,『誌公』就是寶誌公,梁武帝時代的高僧,傳記裡面說寶誌公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。這個世間眾生共業殊勝,共業好就能感得諸佛菩薩應化住世。寶誌公在世的那個時候是梁武帝這個時代,梁武帝是虔誠的佛教徒,對寶誌公非常尊敬。在台灣拜《梁皇懺》的人很多,梁皇就是梁武帝。梁武帝超度他的妃子,他妃子在世的時候曾經造惡業,墮在畜生道。他請求寶誌公給她作法超度。寶誌公給她超度的佛事,現在叫做《梁皇懺》。《梁皇懺》是寶誌公編的。寶誌公是觀音菩薩,觀音菩薩超度她,也只能超度到忉利天;再上去,不行了。《地藏經》裡面,婆羅門女、光目女都是地藏菩薩的前身,超度她的親人也是超度到忉利天。從前我們講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,這個經是安世高大師翻譯的,安世高翻經工作結束之後,到江南去度他前世的一個同學,這個同學也是造作惡業,墮在神道做宮亭湖的龍王,就是現在的鄱陽湖,在九江,他超度這個龍王,也是幫助他生忉利天。這就是說明,超度的功德只能達到忉利天,忉利天往上去要靠自己的修行,完全憑別人修福是辦不到的。一定要自己有修行的功夫,才能在欲界第三天以上。梁武帝對寶誌公很敬佩,那個時候沒有照相機,很想將寶誌公的像留下來,請畫家來畫,畫像留下來供養。寶誌公有神通,他一下變十一種不同的面孔,畫像的人沒法子畫了,不能下筆。在《高僧傳》裡面有這麼一段故事,寶誌公有神變,能變化各種不同的面孔,我們常講十一面觀音。

  疏【無量幢者。】

  『幢』是高,明顯。這是形容在這個社會上有崇高顯赫的地位,這是大貴。

  疏【功德高顯,喻之如幢。極其高顯,名無量也。又無量者,廣多義。】

  幢是比喻。幢,在台灣比較少見,在大陸、日本有。幢跟旛是屬於一類的,都是掛在旗杆上,屬於旗幟一類。旛是扁的,幢是圓形的,像飛機場那個風筒一樣。在古時候,佛門是師道,師道是不招生的,師道有師道的尊嚴,「只聞來學,未聞往教」,不會召集大家來的。但是我們這裡有活動也不能不通知大家,通知你,你喜歡,你就來,不喜歡,你可以不來,沒有一絲毫的勉強。通知的方法,就是寺廟門前都有旗杆,旗杆就是掛旛幢的。如果我們這裡有法會就掛旛,人一看到旛,今天這個道場有法會,喜歡參加法會就來了;如果有講經的,這就是幢,圓形的,掛在這個旗杆上,今天這個道場有講經,喜歡聽經,他就來了。這是告訴大眾,我們道場今天有些什麼活動。現在不用這些東西,現在通信很方便,可以寄通知,報紙上登廣告,所以就代替從前旛幢的作用。幢掛在旗杆上掛得很高,叫法幢高樹。「法幢高樹」,就是代表講經的法會。

  鈔【幢者,旛屬,又云旗屬。】

  旗幟一類的。

  鈔【刊定記,幢有七義,約之成五。】

  『約』是歸納,把七個意思歸納,至少它有五個意思。

  鈔【一、高顯義,喻佛位極尊故。二、建立義,喻佛悲智,建立眾生,及菩提故。】

  我們常講「建法幢」,建法幢就是建立道場的意思。建法幢跟現代人建道場意思不同,現在人建一座寺廟是不是叫建道場?不一定。這寺廟建好,裡面沒有道,那不叫道場,裡頭要有道才行。建法幢,裡面是一定有道的。立宗旨,確定修學的方法、目標,以這個方法達到修學的目標,那就是立了宗旨。像淨宗,我們這個念佛法門,信願持名是修行的方法,往生不退成佛是修行的目標,這就是淨宗的宗旨。這是建立義。

  鈔【三、歸向義,喻佛為眾生所宗仰故。】

  有皈依的意思在。

  鈔【四、摧殄義,降伏一切諸魔軍故。】

  因為佛法能夠幫助我們辨別邪正、明瞭是非,這就有降伏邪知邪見這個意思在。

  鈔【五、滅怖義。】

  『怖』是恐怖,要我們能夠離開一切憂慮、不安、恐怖,這是得佛法的護念。

  鈔【如帝釋告諸天眾,汝與修羅戰時,設有恐怖,當念我七寶幢,其怖即滅。】

  這是比喻,眾生念佛就能夠離開一切恐怖。

  鈔【喻佛得無所畏,眾生念佛,即離恐怖故。今唯取高顯一義,攝餘義也。】

  這五個意思,說一個意思,其他的意思也都在其中。

  鈔【廣多者,其幢多而無量。如經言,幢旛寶蓋,遍滿虛空,佛豎無量妙義,指示眾生,亦復如是。】

  經裡面這兩句話,也告訴我們西方極樂世界一些真實的狀況。『幢』是講經說法的標誌,譬如我們講《無量壽經》,這個幢上一定寫《南無無量壽經》;講《華嚴經》,這個幢上一定寫《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》。『幢旛寶蓋』無量無邊,就是告訴我們西方極樂世界一切經法統統在宣講。換句話說,我們對於經教要是非常羨慕的話,統統想學的話,西方極樂世界這就很明顯的告訴你,無論修學哪個法門,在那個地方統統具足,有最好的老師、最好的同學、最好的修學環境,為什麼不到那裡去學?這兩句話含著很深的意思,告訴我們西方極樂世界講經說法的盛況,實在講,這是他方世界不能為比的。再看底下一尊佛:

  疏【大光者,光輝廣被故。】

  這是代表大智。

  鈔【光指化他之用,諸天人亦有身光,不假日月。】

  我們現在這個世間光明是來自太陽,月亮是反射的光,月亮本身沒有光。天人本身有光明,他的福報大,物質也放光明。天人尚且如此,西方極樂世界當然就更不必說了。

  鈔【二乘小果,因地菩薩,皆有光明,比佛為小。】

  阿羅漢有光明,辟支佛、菩薩們身都有光,有常光、有放光,但是都比不上佛。

  鈔【佛光映蔽一切,故云大也。】

  叫大光佛。

  疏【大明者,謂佛以大智,破諸惑盡故。】

  這是表智慧的作用。

  鈔【破諸惑盡者。】

  這破盡了。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斷惑沒有盡,還都有餘,唯有如來果地上斷盡了。

  鈔【一切智,破見思惑盡;道種智,破塵沙惑盡;一切種智,破無明惑盡。】

  這都是講破盡了。我們在小乘經上看到的,四果羅漢,見思煩惱斷盡,證一切智。是不是真的斷盡?大乘經上告訴我們,他三界之內的惑斷盡,三界之外的細惑還沒有斷盡。三界之內的惑粗,三界之外的細,一直要到成佛才斷盡。下面是比喻:

  鈔【杲日當空,無所不照,云大明也。】

  就像太陽,太陽完全沒有雲彩遮蓋,太陽的光明充分的發揮,普照大地,用這個來比喻佛。菩薩、羅漢雖然斷惑,沒斷盡,還有一層薄薄的雲彩遮住,光明雖然很顯著,不是圓滿的,他還有一層薄雲,那不叫做大明。要連微細惑統統斷盡,這才叫圓滿的光明,稱『大明』。

  鈔【雖前似覺他,此似自覺。】

  「大光」好像是覺他,「大明」好像是自覺。

  鈔【各舉一德,義實互具,如上總說中辯。】

  這是兩種意思都有,「大光」有自覺覺他的意思,「大明」也是有自覺覺他的意思,不必偏執。我們在表法裡面說,大光是表大智,大明是表大智的起用,這個意思我們比較容易體會。

  疏【寶相者,相好殊特,如寶尊貴故。】

  『寶相』,這是表尊勝,尊貴殊勝。

  鈔【相好如寶者,佛有無量相,姑舉一二。目相,如經言:八萬四千清淨寶目;毫相,如經言:琉璃筒;胸相,如經言:紫磨金;肉髻相,如經言:甄叔迦。皆所謂寶相也。】

  『目』是眼睛,『毫』是白毫。比喻都是用七寶來形容。『八萬四千清淨寶目』是《楞嚴經》上說的。

  演【楞嚴云:由我獲得妙妙聞心,故我能現眾多妙容,乃至二目三目、四目九目,八萬四千清淨寶目,或慈或威,或定或慧,救護眾生得大自在。】

  這是《楞嚴經》「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」的經文,觀世音菩薩說的。《楞嚴》上的觀世音菩薩是圓教初住的地位,《華嚴經》上的觀世音菩薩是第七迴向位的菩薩,《法華經》上的觀音菩薩是等覺菩薩。《楞嚴經》上圓初住的菩薩就有這麼大的能力,應以什麼身說法就能現什麼身,「應以佛身而得度者,即現佛身而為說法」。這是圓初住菩薩就可以用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個身分來為眾生說法。江味農居士在《金剛經講義》裡面註解,《金剛經》上講的「諸佛」,就是圓教初住菩薩到究竟佛果,那叫諸佛,因為圓初住就可以示現八相成道。「諸佛」就是指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禪宗裡面常講明心見性、見性成佛,圓初住就見性,見性成佛,是這個意思。末後一尊:

  疏【淨光者。】

  前面六尊都是表修福。修福裡面,「無量壽佛」代表長壽,「無量相佛」代表富貴,「無量幢佛」代表地位高顯,「大光佛」代表具有大智慧。「大明佛」代表他處事待人接物都是理性的,而不是感情的,理性就是智慧,是理智用事,沒有私心;「寶相佛」表眾生心目當中對他的尊重、推崇、仰慕,表的統統都是福德。末後這一尊教給我們修福的方法,大福德要怎樣修?要淨,要光。心要清淨,心地光明,清淨光明,你就能修大福報。修福報非常不容易!

  今天上午有人來訪問我,他想做念佛機,想要我們圖書館念佛這個錄音帶,拿去作念佛機的母帶用,這是好事情。他告訴我,他過去做小的佛卡,楞嚴神咒,做觀世音菩薩像,做小小的東西掛在身上的,他做了很多,然後講到版權的事情,因為他們是精心的設計,也想將來自己有版權,不准人家仿造。我就告訴他:你這麼做法,你的福報很小,你只能賺一點小利。我提醒他,我說:你仔細去念《了凡四訓》,六道裡面眾生,包括非想非非想天,福報是一定的,「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」,你以為動腦筋很有聰明、很有方法,賺好多錢,其實命中定的,命裡沒有,你一分錢都賺不到,那個冤枉!天天在計算,把你前生修的那點福報都計算光了。福報從哪裡來的?佛跟我們講得很清楚,佛不騙人!你的財富是從財布施得來的,你這一生的財富,是你過去生中修財布施,今生得果報。過去生中沒有修財布施,你這一生就要受貧賤之苦,這個沒有法子,免不了的。本事大,智慧高,沒用處,你貧窮還是要貧窮。從前我的老師方東美先生,那真有智慧。韓戰期間,他很自豪的說:我一個人至少可以抵得十個師的兵力。他有頭腦、有智慧!可是怎麼樣?還是做一個窮教員,拿薪水過日子,買書都買不起。這是前生修慧不修福,他很聰明,沒有福報,生活很清苦。所以要得財富,財布施;要得聰明智慧,修法布施;要得健康長壽,修無畏布施。這是佛教給我們,這三種福報是這麼得來的。

  你做出這個東西真的是功德,幫助多少人念佛得利益;可是版權所有,你這個功德完了,全部都泡湯,變成小小一點福報。這點福報不是今生,前生修的,來生有沒有福報?來生沒有福報。不但沒有福報,我要說真話,你聽了會害怕,那怎麼回事情?你還有罪過,什麼罪過?裨販如來,佛法的東西是要普利一切眾生的,你把它竊盜過來據為己有,拿去做買賣,你的果報在阿鼻地獄,你說多可憐!我說這個話不是嚇唬你,我跟你講真話,將來你墮到地獄,到那個時候講,我那個時候見淨空法師,他都沒有告訴我,害得我這麼苦。我告訴你了,我給你講的是真話。決定不可以有「版權所有,翻印必究」,這兩句話就是閻羅王判你下地獄的罪證,這罪證沒有法子抵賴的。所以,非常的嚴重。為什麼不把心量擴大?做一個真正的佛弟子,幫助佛流通大法,利益眾生,你這個福報無有窮盡。所以他做了不少年,相貌也不好,氣色也不好,身體也多病。我說:你的修行有問題,出了岔路,真正修行如法的,現前就得好的果報,你的相貌一定是一年比一年好,身體一年比一年健康,滿面紅光,應該是這樣才對,你做了那麼多好事。可見得你所做的不是好事,這個要知道。所以心地要清淨、要光明,也就是要理智,要有智慧、理性,你才能真正修到福報。

  他看我們的道場,說我們道場不起眼。我說:我們從民國六十八年道場建立,不斷擴充發展,發展到今天這個樣子。我們比起其他的道場,差遠了!我們道場不拉信徒,不問人要錢,我們守住一個原則:「道場小,開銷少,心安理得」,我們走的是正路。有多餘的力量,替大家修福,我們印經布施,做一切佛教事業,替大家修福。大家送來的錢多,就多做;錢少,就少做;沒錢,就不做!不做最好,不做的時候,我們沒有事情幹,天天念阿彌陀佛,多好。我們是守住這個原則,所以不求發展,心安理得,這個生活過得非常幸福、非常快樂,不背因果。

  疏【佛德清淨,發光明故。又其光清淨,名淨光故。】

  鈔【清淨發光者,有染之智,不發妙光。】

  什麼叫『有染之智』?「染」就是妄想、煩惱。換句話說,妄想沒破,煩惱沒斷,煩惱是貪瞋痴慢,這個念頭沒有斷,心就不清淨。智慧是從心生出來,不清淨裡面生的智慧是邪智慧,不是正智慧,不是真智慧。邪智慧也能騙人,也會起很大的作用。我們常說「信邪不信正,聽騙不聽勸」,邪智也能迷人於一時,可是終究會拆穿,到後來被人發現受騙上當,人家覺悟,他會回頭,會遠離的,所以凡是邪知見不會長久的。受害的淺深,實在講與他愚迷那個緣有關係,受到淺害就覺悟回頭的,這個人聰明有善根。執迷不悟的,那是迷得深,沒有善根,業障深重的。由此可知,佛法裡面的教學為什麼那樣重視斷煩惱,道理就在此地。「四弘誓願」教給我們修學的次第,先要「煩惱無盡誓願斷」,斷煩惱之後再學法門,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。斷煩惱、學法門,界限在哪裡?斷煩惱要斷到什麼程度才能學法門?照大乘經的標準來講,我們這一生把學法門那個念頭放棄算了,為什麼?不可能達到的。大乘經上的典範就是《華嚴經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會下得根本智,根本智是什麼?就是清淨心。什麼叫清淨心?見思煩惱斷盡了,才有資格出去參學。煩惱真的斷盡,出去參學是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,界限在那裡;見思煩惱沒有斷盡,沒有資格出去參學。你要是出去參學,學來的都是邪知邪見,為什麼?你三毒煩惱沒斷,在那裡面攪和,把正見變成邪見,你會把佛所說的想錯,會錯意思,用錯了,這樣子,你往往免不了要造罪業。這是說到真正的標準,《華嚴經》上告訴我們的。可是我們一般凡夫確實達不到這個標準,達不到標準怎麼辦?於是後人就把這個標準再降低一些,實在講降到最低,那個底限也是小乘初果。小乘初果,三界八十八品見惑要斷盡,這個標準已經降得太多,從小乘四果降到初果。如果講四果四向,降了七個階級,那就不能再降,這勉強可以學。但是這個標準,我們這一生當中都做不到,這是老老實實的話。

  我們要研教,怎麼辦?真的沒機會。從前我們在台中李老師教講經,我們哪裡叫講經!不是講經,是什麼?講註子。完全依照古人的註子來講,古人註子是文言文寫的,我們用白話口語把它翻譯,在講台上翻譯古人的註解。如果講錯了,他註錯了,他的事情,與我不相干,我們是當翻譯而已。他老人家教我們學講經要用這樣的態度,就沒有過失,為什麼?我們煩惱不能斷,不能開悟!我教大家讀經,開始學佛先把《無量壽經》念三千遍。有人聽錯了意思,說「淨空法師教人,《無量壽經》念三千遍就開悟了」,我沒有說這個話,這是他錯會了意思。我教人念三千遍,實在講是決定開不了悟。開不了悟,為什麼念三千遍?三千遍收心,意思在此地。我們的心太散亂,三千遍經念下來,收斂一些,這是收心的,換句話說,幫助你清淨心。不能達到清淨的標準,總而言之我們已經在做了,如果清淨心需要六十分的標準,我們現在至少有個五分、十分,總不是零分,總有幾分,是這麼個意思。心收斂之後,念佛號容易有感應,也就是容易得力,目的在此地。所以,千萬不能把意思錯會了。

  「淨」是煩惱盡,「光」是智慧現前,煩惱消了,智慧就長。滅一分煩惱,長一分智慧。換句話說,我們煩惱長一分,智慧就減少一分;煩惱減少一分,智慧就增長一分,這是為什麼佛把斷煩惱看得這麼重。「染」就是煩惱,「有染之智」不足以為貴,我們也不要去取,我們一定要先斷煩惱,修清淨心、修平等心,這個重要。真正達到清淨平等,後面一定有覺,那個覺就是智慧。這是在《無量壽經》經題上展示給我們看。

  鈔【佛德至淨。】

  佛的心清淨到極處了。

  鈔【出大光明,譬如鏡體清淨,能鑑形故。】

  比喻像一面鏡子,鏡子乾乾淨淨,一絲毫污染都沒有,『鑑』就是照,照外面照得清清楚楚。

  鈔【其光清淨者,譬如野燒,亦有光明,比之日月,不名淨故。】

  野火燒山也有光明,也有火光,但是那個光不清淨,光裡頭有污染,有很多灰塵在裡面,比不上日月的光清淨。

  這尊佛是代表修福的要領,要用清淨心、要用智慧才能夠修福。沒有智慧,所修的福是假的,他看錯了。今天有居士來問我,因為他自己身體不好,常常有病、有災難,有人勸他去拜《梁皇懺》,拜《水懺》,打水陸,他都去做了。他問我,好多方法他都去消災,可是災消不掉。一般佛門講「消業障」,我就問他:什麼叫業障?他說不出來。我們學教學這麼多年,不能不清楚。業是什麼?正在造作的時候叫「事」,事做完之後,那個結果就叫「業」。學校念書,念完了,畢業了;還沒有畢業,正在學校念書的時候,你看那個本子,作業薄,他都在造業。業造完,畢業了,離開學校,入社會又開始作業了。在學校裡是有一個很清楚的作業本子,你天天作什麼業,踏進社會,雖然沒有本子,沒有記載,阿賴耶識裡面一筆一筆像電腦一樣統統輸在裡頭,一條也沒有漏掉。你天天在造業,起心動念是造業,口裡面的言語是造業,身體一切動作是造業,身口意都在那裡造業。業,有善、有惡、有無記,造善業有善果,造惡業有惡報,這叫業。我們要想消業障,當然不可能去消善業,總是要把惡業的業障消掉。這個明白了,你去拜《梁皇懺》,拜完之後,是不是一個惡的念頭都沒有?假如《梁皇懺》拜完之後,一個惡念都沒有了,跟人談話,一句髒話、壞話都沒有了,那你的業真消掉了。如果拜了之後,心裡還打妄想,還處處想自利損人,你的業沒消掉,不但沒消掉,業還增長,為什麼?拜了《梁皇懺》,花了那麼多錢,花那麼多精神,我的業障沒消掉,不靈,連佛菩薩都怪上,這個罪業不是加重了嗎?愚痴!

  真正明瞭之後,這才真正的懂得,這一句阿彌陀佛真的把我們的業障消掉。我們心裡起個惡念,阿彌陀佛,把這個惡念壓下去,心平靜了;說一句壞話,阿彌陀佛,把這個話壓下去,這就真正叫消業障。久而久之,有個一年半載、二年三年,真的惡念少了,惡的行為少了,善念增長,善的行為增長,這是真正的效果。所以修福,心地不清淨、沒有智慧,不可能修到真正的福報。

  疏【稱理,則自性清淨不可盡,是西方恆沙佛義。】

  西方這個意思前面說過。

  鈔【西方義見前解,良以真如自體,湛若虛空,絕點純清,曾何涯際。】

  『涯際』是廣大沒有邊際。

  鈔【纖塵乍起。】

  絲毫的塵緣才起來。

  鈔【佛滅多時。】

  『佛』就是覺性,一個妄念起來,我們的覺性就迷了。

  鈔【心垢頓除,古佛隨現。】

  『古佛』就是自性,就是自己本人。只要心清淨,清淨到極處,像此地的比喻,『絕點純清』,清淨到極處,自性無量無邊的智慧、無量無邊的功德統統現前了。成佛成的是什麼佛?自性佛。佛在《華嚴》、《圓覺》上講的,「一切眾生本來成佛」,成的是本來佛。請看經文:

  經【各於其國。出廣長舌相。遍覆三千大千世界。說誠實言。汝等眾生。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。】

  這個意思跟前面一樣。我們每讀這個經文都受很深的感動,佛對我們無盡的慈悲,給我們提出最真誠的忠告,我們一定要相信,不辜負佛陀對我們的護念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