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(第五十六集) 1984/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:01-003-0056
請看《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》,第七十四頁:
疏【若據平等法門,非垢非淨,則欣厭無地,折攝何施。但今生死凡夫,迷心逐境,備歷輪迴,頭出頭沒,甘心忍受,曾無一念省發奮勵,求願出離,而復遮其欣厭,欲令直悟自心,是猶田蛙井鮒,不與之水,而反責以沖霄,祇益沈淪,於事何濟。】
這是解釋前面的第三因緣。佛法是平等法,但是在平等法裡面,佛為我們方便說出許許多多不平等的法門,這個所謂不平等是我們肉眼凡夫看到它好像是不平等,其實是平等的,為什麼?它是從平等性上建立的。這段給我們講得很清楚,我們為什麼看到不平等?因為我們心不清淨,我們是以凡夫的知見看佛,佛也是凡夫;佛眼睛看我們眾生、看凡夫都是諸佛,這是不一樣情形從這個地方發生的。所以講真實話是平等。
平等法裡面沒有垢淨,如果說我們娑婆世界是一個垢穢的世界,極樂世界是個清淨的世界,這個話是方便說,真實說裡面沒有,決定沒有這個情形。不但染談不上,連淨也沒有,為什麼?染淨是相對建立的,沒有染,哪來的淨;沒有淨,當然也就沒有染。這些全是從我們自己心地裡面迷悟而生的現象。覺悟了,彷佛一切清淨的,染污的時候,好像一切是穢惡的,這都是眾生錯誤見解而生的幻相,不是真相,真相是平等相。
我們在《華嚴》裡面看到,佛與大菩薩的境界叫一真法界,那個是真的;十法界不是真實的,十法界都是方便說。不要講六道凡夫了,連佛也是方便說,為什麼?在一真法界裡面無佛無眾生。諸位要明白這個意思,因為對眾生才說一個佛,對佛才說一個眾生,沒有眾生也就沒有佛了,沒有佛也就沒有眾生了,這個意思正是六祖在《壇經》裡面所講的「本來無一物」,清淨心裡面一物都沒有,那才叫真清淨。如果覺得我已經很清淨,好了,你那個清淨心多了一個清淨,這個清淨就是有物,這個清淨就是不清淨。這個東西是什麼?就叫做無明。
《楞嚴經》說得很好,「知見立知,是無明本」。富樓那尊者在楞嚴會上請教釋迦牟尼佛,無明怎麼來的?無明是幾時生出來的?佛經裡面常講:無始無明。這個話說得非常有味道,無始就是沒有開始。因為沒有開始,所以無明是虛妄的,它不是真實的。如果真有個開始,這個事情就麻煩了,那就不容易斷掉,所以迷沒有開始。悟是本來有的,迷沒有開始,換句話說,迷完全是虛妄的。
平等法,這個是真的,純真無妄。我們要問,平等法在哪裡?我告訴諸位,如果你在境界裡用真心,不用妄心,我們現前的境界就是平等法。什麼叫妄心?妄心是生滅心,我們現在心一個念頭起來、一個念頭滅,這個念頭生滅叫生滅心。生滅心是虛妄的,這個我們當下就可以體驗。譬如我們現在見色聞聲,我們不用生滅心,行不行?不用生滅心,我們對外面境界看得清不清楚?聽得清不清楚?一樣看得清楚、聽得清楚,那就是真心。
真心,譬如《楞嚴經》上,它是在六根裡頭用眼根做一個比喻,眼根見色,眼根的見性就是真心;在眼叫見性,在耳叫聞性,六根的根性就是真心。用真心的就是平等法界。用真心,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不起心、不動念,所以眼睛見外面的色相,第一念是真心,沒起分別,沒動念頭,這是真心。到第二個念頭,妄心起來了,起了分別、起了執著,所以第二念就迷了。第一念不迷,第二念迷了,往下愈迷愈深,見到喜歡的,貪心起來了,不喜歡的,瞋恚心起來了,一連串相應的心所連帶生起來,妄心已經是虛妄的,連帶的心所是更虛妄。諸位要知道,喜怒哀樂七情五欲那是妄中之妄,我們真心裡頭本來沒有的,本來無一物!
諸佛菩薩他們跟我們不相同的,就是他完全用第一念,他沒有第二念。這個第一念就叫一心,我們這個法門修一心不亂,直接修一心。這個法門殊勝之處就在此地,它沒有拐彎抹角。如果我們在一切境界裡面,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,時時刻刻能保持第一念,那你不久就作佛,就成佛了。正因為我們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太重,第一念保不住,一接觸,第二念快速生起來,立刻就迷了,就起分別執著,就起貪瞋痴慢。對這個道理明白了,這不是真的,妄的,妄的想不生,它偏偏要生,我們怎樣止也止不住它,煩惱就在此地,病根也就在這個地方。
這個法門教我們用念佛的方法,就是念頭起來了,不管什麼念頭,這個念頭是善念也好、惡念也好,總而言之,善惡都不是正念,都是無明裡面的東西;正念是無念,無念外頭境界又清清楚楚,活活潑潑它又不是死寂的。那麼用什麼方法?就是用一句佛號把它代替了。這句佛號是什麼念?還是個妄念。清淨心裡頭哪裡有阿彌陀佛?所以這個一念還是個妄念,它的方法就是用一個妄念取替一切妄念,以一念止一切妄念,用這個辦法。
這句阿彌陀佛,除了代替一切妄念之外,它還有兩種功德:一種功德是提醒自己的正念,因為南無阿彌陀佛是梵語,翻成中國意思是皈依無量覺,換句話說,常常提醒自己要覺不要迷。覺心是不動的,覺心是清淨的,迷才妄動。所以念這句佛號能提醒自己,我的心怎麼又動了。第二種功德,西方極樂世界確確實實有這一尊佛,他的名字就叫做阿彌陀佛。他在因地當中就像經典裡面所說的,他曾經發願,他在這個世界建築這麼一個修行的道場,歡迎十方念佛的同修都到他這裡來進修,他有這樣的一個願,而且他這個道場建成了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所以我們念他這個佛號就與他有緣了,這就是我們所講的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參與這個道場來共修。
經典裡面,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,他這個道場的殊勝莊嚴,以及阿彌陀佛在因地當中歷劫修行的狀況,都說得很清楚很明白。我們要是真正了解,不但對西方極樂世界深信不疑,而且對往後的修行,自己也確確實實有把握有信心,這樣的修學才真正達到離苦得樂,真正達到法喜充滿。這種喜悅是從清淨心裡面生的,不是外面五欲六塵的刺激。所以這個法門是直接求平等法,直接修一真法界,所以一真法界跟十法界是同時存在的。
其實法界沒有真妄,真妄是從我們自己心裡面變現出來的。我們用真心來看這個世界,這個世界是真的,就是真的法界,一真法界,平等法界,裡面沒有淨穢,所有一切相對高下的統統不存在,這個叫平等真法界。我們這個一念心才動,真法界馬上就變成種種不平等的法界。佛給我們講真實話,境隨心轉,而不是我們的心隨境界轉。我們用真心就見到真法界,用妄心就見到四聖六凡。但是真法界是永遠不變的,四聖六凡是會變的,隨著我們心在變。
那麼這要講到我們修行功夫了,禪家講明心見性,性是什麼?性在哪裡?性是什麼樣子?明就是不迷了,明與無明相對建立的。我們現在的心是無明,無明才生煩惱,才生出種種障礙,才變現六道輪迴,這都是無明裡頭變現出來的。如果無明去掉,明了,明心,心裡面這個無明去掉了,你這個心恢復到明,換句話說,覺而不迷了,這叫明心,一明心就見性了。性是純真無妄。性是什麼?沒有一樣不是性。六根六塵六識總是法性,正如同古人所講的比喻,「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」,你一下識貨了,你才曉得所有的器原來統統是金。古人把這個器比喻作相,現象,宇宙人生森羅萬象,把金就比喻作性,性跟相是一不是二,盡虛空遍法界森羅萬象的本體就是性,性的相狀就叫做相。所以性相不二,理事一如,是一不是二。
我們今天迷了,把性跟相分開家,著了相,著相不見性,毛病在此地。譬如我問你,你家裡有沒有黃金?沒有!實在是沒有。你有沒有鐲子、戒指?這個很多很多!很多,這個不是黃金是什麼?著了相,鐲子、戒指、首飾很多,黃金沒有。我們現在凡夫就迷惑到這個程度,把現象分了家,這迷惑顛倒了。所以見了性的人,他的生活非常活潑,非常自在,所以叫解脫,叫自在!他認識了真正的自己。而且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自己,這是非常奇妙的境界,我們沒法子理解的。所以佛經當中常用比喻,希望你從比喻裡面去體會、去悟入。
佛經當中常用作夢來做比喻,夢境比喻的確能給我們很大的啟示,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。夢的時間很短,所以你一醒過來之後曉得那是假的不是真的。假如這個夢很長,你不會覺得那個夢是假的,你一定認為它是真的。因為它時間很短,你醒過來想想夢裡面的事情,假的,不是真的。可是你有沒有再想一想,這夢從哪兒來的,你要追根究底去研究一下,這個夢是你自己心裡頭變現出來的,能變現的那個心就好比是性,所變的夢境就是我們今天講的依正莊嚴森羅萬象。夢中的山河大地、虛空、許許多多的人物,從哪裡來的?都是你自心變現出來的。
既然是你自心變現出來的,我要問問,你那個夢境當中哪一個不是你自己?你夢中有你自己,沒錯是自己,除自己之外,所有的人物是不是自己?還是自己,自己變的!夢裡面山河大地是自己變的,夢裡面虛空也是自己變的,沒有一樣不是自己。所以一個真正明心見性的人,給諸位說,他的人生觀、宇宙觀跟我們不一樣,為什麼?他會真正體認到盡虛空遍法界是他自性變現出來的一切法。
六祖開悟的時候,他向五祖說他自己悟入的那個境界,他只講了五句話,五祖就給他印證了。就是講自性的功能,自性就是真心,真心的功能,「何期自性,本來清淨」,與他所講的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相應,本來清淨,不是修來的。本來就清淨,現在清不清淨?還是清淨,決定不染。你要說染污,染污是方便說,假的不是真的。好比我們說雲彩太厚把太陽遮住,今天沒有陽光,雲彩真的把太陽遮住?沒有,雲彩距離太陽遠之遠矣,太陽太大,雲彩怎能遮得了它?這是方便說。迷是一種暫時的現象,自性確實不迷,本來清淨。
他又說「何期自性,本來具足」,一切智慧、一切德能、一切才藝,不是從外面來的,是自性本來具足的,這叫性德,不是修德。「何期自性,本無動搖」,這個意思尤其不可思議,我們講有來有去,其實不來不去,沒有來去,正如同《楞嚴經》裡面所說的「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」,沒有來去,這是講真話;來去是你看錯了,是你迷惑了,沒有來去。末後一句說的尤其是好,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,像我們作夢一樣,我們變夢中那麼多境界,它能生、它能變出來。
因此,一個覺悟的人對待一切眾生,他用平等心,他用的是大慈悲心,為什麼?因為自他不二,利他就是自利,他與自不是兩個人是一個人,是自性裡頭變現之物。所以佛的慈悲,叫做同體大悲。尤其《華嚴》講得明白,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」,不但有情眾生是同一體,無情眾生還是同一體,我們從夢境當中能體會到這個事實。我們第六意識在睡覺的時候變現出夢境,我們的真心迷了之後,就變現出宇宙、星球、無量無邊的世界、一切的眾生,原本就是這麼一回事情。
自己變現,自己可以受用。覺悟了,那有清淨的受用;如果迷惑,那有很苦的受用。譬如地獄、餓鬼、畜生也是自己變現的,變現到那裡面去受苦,這是迷得極重的受用。佛菩薩,尤其我們看到《華嚴經》毗盧遮那佛的依正莊嚴,看到西方極樂世界種種莊嚴,那是覺悟的受用。這是兩種不同的受用,說不同的受用,還是我們凡夫境界裡面所看到的。
真正覺悟的人,天堂跟地獄的受用一樣自在,為什麼?因為他自己曉得,自己知道,所以他的受用是平等的,在一切境界裡面決定沒有苦樂憂喜捨;這五種受是迷的人才有,悟的人沒有。所以悟的人這個受叫正受,佛經裡面稱之為三昧。三昧是梵語,翻成中國意思叫正受,正受就是在一切境界裡頭沒有苦樂憂喜捨,這個受才叫做正受。所以他這個心是清淨心、是平等心,這是講平等法界,是平等法門。
平等法跟誰說呢?要跟法身大士說,這是統統都見了性,跟他們講他才能理解,因為是他們的境界。沒有明心見性的,我們也只是聽說有這麼一說而已,畢竟不是我們自己境界,我們沒法子達到。這就說出為什麼經典裡面要講苦樂,要講這兩個世界不相同,叫我們厭離娑婆,欣求極樂,可見得這些話全是對我們凡夫說的,我們要曉得這是佛的方便說。但是這種方便說,對我們有真實的利益、有不可思議的功德。在平等法界裡面當然欣厭也沒有了,染淨也沒有了,那還有什麼折攝呢?當然用不著談了。這是先說真的,然後再把這個境界拉回來,說到我們現前的境界。
現前我們是生死凡夫,這是我們自己要承認的。生死雖然是虛妄不是真實的,但是我們好像作夢一樣,我們覺得這是真的,沒有看出是假的!在夢中,你自己也不曉得你在作夢,夢裡面有苦有樂,你一樣要受。如果在作夢的時候,一下曉得,我現在在作夢,夢是假的,那你在夢中可以大做其夢,你很開心,夢中遊戲!夢裡面有隻老虎來吃你,沒有關係,我就餵牠一下,就發個慈悲心!你也就不在乎了。為什麼?你曉得都不是真的,老虎也不是真的,是夢變的,自己也是夢境變的,所以你就肯了,你就不在乎了。你不知道那是夢境,你就生恐懼心,就生煩惱了。所以,覺悟的人跟不覺悟的人不一樣。我們現在不覺,不覺就是有生有死,而且生死的確是最大、最嚴重的一個問題,叫生死大事!
底下這幾句講生死的根源。『迷心逐境』,這四個字就是生死的根源。你為什麼會有六道輪迴?祖師為我們一語道破,我們的心要是不迷,不逐外面的境界,就沒有生死。
演【迷心逐境者,不知心之本空,從始洎終,念念生滅,是謂迷心。】
迷心就是生滅心。
演【不識境之本寂。】
『境』是外面境界,『寂』是空的意思,當體即空。
演【隨逐六塵,對境造業,是謂逐境。】
「迷心」是不認識自己、不了解自己,「逐境」是不了解外面境界,內外通迷,所以才有生死輪迴。佛法的教學就是把這兩種迷關打破,內外都覺。剛才我說的許多話都是講心,心是清淨的,心裡面一個妄念也沒有,真心裡頭沒有妄念。境界,跟諸位講,當體即空。不是說等這個境界消失才是空的,不是的,當體就是空。
但是我們今天沒有辦法證實這個境界的真實相,為什麼不能證實?我們的心不空,所以你看那個境界好像是真實的,也不空。幾時你自己心空了,外境也空了。心空、境空,《華嚴》裡面講:事事無礙。這個牆在此地,我們可不可以通過?當然可以通過,為什麼?我們這個身是空的,當體即空,牆也是當體即空,空與空不相妨礙,神通的原理就是如此。我們今天為什麼通不過?我的身體是真的,牆壁也是真的,通不過去!這個確實如此。
過去求學的時候,老師教給我們一個方法,教我們實驗。他說:你在作夢的時候,有的時候會覺得我在作夢,如果覺得這種情形,你就可以做實驗,夢是假的,牆壁也是假的,我身也是假的,碰一碰看能不能過去?果然一碰就過去了。為什麼?因為你曉得都是假的,假與假不相妨礙。現在我們沒有辦法把這個身觀成空、觀成假,也沒有辦法把牆壁觀成空假,所以你一碰,碰得頭破血流還是出不去。真正到這個境界,就穿過去了。我們為什麼穿不出去?因為你有心,你有個念頭在,真正到無念就行了。所以這個事情沒有什麼了不起,這是一個很小很小的能力。
我們在傳記裡面看到,虛雲老和尚有這個經驗,圓瑛法師也有這個經驗。圓瑛法師在《楞嚴經講記》序文裡面講,有一次他在寮房裡面靜坐,他把門關起來,不讓別人打擾。坐了一會兒,忽然想起一樁事情,他就出去了,但是他並沒有想到那門是關著的,他就走出去了,走出去之後回頭一想,我沒有開門,再一看門果然是關著,他怎麼能跑出來?在那一剎當中,他沒有念頭,他無心無念,他就過了。這個其實並不是神通,他沒有這種能力的。在無念之下,把身忘掉,門也忘掉,門關著沒有開,他就出來了。如果他有一念,念到這個身,念到這個門,他必須開門才能出得去,門不開他就出不去。你們想一想,是不是境隨心轉?
心隨境轉是凡夫。今天在報紙上看到銀行行員監守自盜,那都是吃了神棍的虧,被外境所轉。風水命相有沒有?真的有。那些可以隨自己的心改變,相隨心轉。你心裡改變,相就改變,命也改變,風水也改變了。只有愚痴的人才會拿錢給風水先生幫他改風水。能不能改得掉?絕對改不掉的。從哪裡改?從你自己心地裡面去改,那是真正能改掉。不但那些人沒有能力給你改,天神鬼神、諸佛菩薩都沒有能力幫你改。佛菩薩把這個原理告訴你,是要你去改造自己的命運,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。
佛法裡面決定沒有迷信,所以首先你要建立自信心,從迷心裡面去開悟,然後在境界裡面自在的受用,不必去追逐。所謂自在的受用就是你心能安於境界,富貴安於富貴,貧賤安於貧賤,這就是道。要改善我們自己環境,必須從內心裡面去改,才有真正的幸福,而不求助於一切鬼神,這才是正法。我們是失去自信心,到處求鬼神、求佛菩薩,這統統是迷心逐境,決定不能超越生死輪迴。
『頭出頭沒』就是在六道裡面升沈,造善業就三善道受生,造惡業就三惡道受報,善惡之報絲毫不爽。一般講,人在四十歲之前受前生業力影響大,四十歲之前的果報是前生的。有些人年輕時候發達,那個福報是前生的。如果他發達的時候胡作妄為,不幹好事情,中年以後逐漸就會衰敗,甚至晚年潦倒不堪,非常的可憐,這一生沒有修!福報是前生的,這一生要是真正修得好,他的晚年好。所以四十以後是今生的力量大,前生的力量很薄弱。所以在四十歲是很大的轉變!晚年好,是你今生所修的,年輕時候好,你前生所修的,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。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,命運是自己創造的,自己建立的,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。
不但惡事不能做,惡的念頭都不能起,所以這個法門教給我們起心動念都換成阿彌陀佛,用這個方法來修我們的清淨心,修我們的平等心。這是說一般人,他在六道生死輪迴當中,他不覺悟,他不想出離,這些人在數量上佔大多數。所以聞佛法這個因緣相當不容易,佛在經典裡面一再說: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。得人身,聞佛法,就有出離生死超越輪迴的機會;你要是不聞佛法,這個機會就得不到。世間人不聞佛法的,他只曉得生天好,這是最上乘的,等而下之,他就準備作鬼,想做一個有福報的鬼。生前曉得年歲大了,怎麼辦?多燒一點紙錢,準備將來死後當鬼的時候好用。他在餓鬼道已經存財產,已經在那裡替自己預備,將來墮落鬼道能不能去享受?很不可靠。這都是愚痴!明明有六道,為什麼死後打算作鬼?為什麼不想來生再得人身,再享人間富貴,而甘心情願去作鬼?這都是愚痴!更等而下之的,還有地獄、畜生。所以要曉得六道輪迴之可怖,真正恐怖。生天不容易,能夠有生天的資格,就有辦法超越六道輪迴,那就是修這個法門,帶業往生,修其他的法門很難。
現在是末法時期,可以說這個世間邪知邪見已經充滿這個社會,這在學佛人來說是很大的困擾,也是很大的障礙,你不容易成就。今天連一個清淨的道場,我們都見不到。所謂清淨道場,專修一個法門,決定能成功。如果一個道場有幾種法門,縱然常常講經,講的不是一樣的,各種經論都講,這個道場就不清淨。古人講經的道場,專弘一部經,一部講完,從頭再來,那叫清淨道場。
我們傳記裡面看到,清涼國師講《華嚴經》。《華嚴經》分量真大!他老人家一生講五十遍。我從民國六十年開始講到今年七十五年,我一遍還沒講完,他老人家五十遍怎麼講的?人家那個道場殊勝,一天講八個小時。從前寺院裡面修行,那的確不一樣,人到那裡去住上三年一定變樣子,為什麼?人家功課一天是十六個小時,八個鐘點講堂上課,這是解門,八個鐘點修行,修行通常是兩種:一種是念佛,一種是參禪。念佛的是念佛堂,參禪是禪堂,八個鐘點在禪堂靜坐跑香,八個鐘點聽經,剩下的時間是吃飯、洗衣服、睡覺。所以,他沒有時間胡思亂想。
一天八個小時,我們算一算,一年行!一部《華嚴經》可以講得圓滿。一部《華嚴經》從頭到尾講下來要三千個小時,所以一年是恰恰好。他老人家講五十遍就是五十年,他的壽命長,活一百多歲。大部經如此,小部經也不例外。淨土宗有許多祖師一生專講《彌陀經》,講幾百遍,那也不例外。像智者在天台專講《法華》,「九旬談妙」,後人傳為美談,單講《法華經》經題就講了三個月。從前道場一部經講完從頭再來,我們現在也效法古人,《彌陀經疏鈔演義》一遍講完,從頭再來,我們這個道場就講這部經,星期天大家在一起共修念佛。我們這個道場總算是一個清淨道場,諸位一定要好好的來維護,非常的難得。
不請外面法師來講,這是有道理的,一請怎麼樣?把大家的信念擾亂了。他另外講一個法門,另外講一個方法,我們聽了怎麼辦?到底是學還是不學好呢?所以別人一來的時候,我們的功夫就間斷,功夫裡頭夾雜、不純,對我們修學成就上有很大的妨礙。因為這個原因,決定不可以請別人來講。同時,我決定不能講其他的經典,只能講這一部,使大家一心一意來修學,這樣你才會有成就,你的成就才快。能夠死心塌地由這個法門來修學,三年的時間必定成功。
可是說到這個地方,諸位也不要害怕,決定成功,「那我到這裡來三年就要死了,這還得了?」趕快打退堂鼓,不要來了。三年成功,跟諸位講,就是三年你決定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什麼時候去那就隨你便,這個自在!你喜歡早點去,行,去得成!喜歡再多住幾年也行,這叫生死自在,這叫真正了生死。生死自在,三年的時間足夠用了;我們三年所以不能成功,就是功夫間斷、夾雜,不專心,沒有認真修學。所以一定要警覺,知道輪迴真苦,要求願出離。
佛祖把我們現前的狀況看得清清楚楚,以這個方便法門勸勉我們,要厭離娑婆(就是要離開六道輪迴),要欣求極樂。但是這個只是方便法,真實法呢?一定要叫你悟入平等,這個是真實法。這個法門跟其他大乘法門不相同的處所,它是把修行過程分做兩部分。首先叫你到西方極樂世界,去的時候我們還是人天的身分,並不是就成佛了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凡夫,還是人天身分,因為生到那一邊是凡聖同居土;到那邊之後,再教你證入平等法門。所以它分為兩個階段,這個不同於其他大乘法門。其他的大乘法門要在此地就要證入平等,譬如禪宗,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這樣才能超越生死輪迴。可是在這個世間要把自己境界提升到這麼高,決不是一般人都能做得到的,理上是講得通,事實上做不到!
參禪,什麼叫做禪?你首先要搞清楚,怎麼參法也要搞清楚,決不能盲修瞎練。禪的定義是「外不著相,內不動心」。所謂參是離心意識,這決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。心意識是什麼?簡單的說,「識」是分別心,我們在一切境界見色聞聲不用分別心,就是離識;「意」是執著,末那是執著,人我執、法我執,在一切法裡頭沒有執著,離開執著就是離意。心就更難了,「心」是什麼?落印象。你們想想看,見色聞聲不落印象,你能不能做到?不容易!離心意識,換句話說,就是不分別、不執著、不落印象,這就是清淨心,這才叫參。我們能做到嗎?五欲六塵,財色名食睡擺在面前,真的不動心了嗎?如果還動心,換句話說,你連初禪的資格都沒有,為什麼?三界裡頭你還在欲界。你對五欲六塵還起心動念,你那個禪就不會成就。縱然有一點定,那個定叫未到定,沒有達到初禪,我們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。
正法跟邪法,實在講不難辨別。正法裡面沒有貪瞋痴慢,心是清淨的。邪法裡面有染污,帶著貪瞋痴、名聞利養這些東西。他自己功夫再高,還有求名求利的心,還有拉信徒的心,還要搞熱鬧的心,那都是假的、騙人的。心地清淨,隨緣而不攀緣,這是正法。首先要辨別,我自己所修的是正還是邪?別人修的,搞正搞邪與我不相干,他的事情!我自己有沒有走在邪道,這個與我關係太大了。所以辨別邪正是為自己,不是為別人。
我們想一想自己的根性,有沒有資格去學禪?我自己想一想,我沒有資格,為什麼?在五欲六塵會起心動念!那些學禪的人,他們是很高,我對他只佩服,他能做到,我做不到,我絕對不欺騙自己,我還是老實念佛,求一個帶業往生。禪宗沒有帶業的。密我也懂得一些,我也不敢學,為什麼?太高了,學不到!章嘉大師傳我一個咒子,我就做不到。他傳我一個六字大明咒,我想你們很多同學都會念,會念沒有用,要做到才行!那個咒不是一念就靈,要自己的心與咒相應。所以密法講相應;不相應,口裡面像唱歌一樣,沒用處。
六字大明咒的意思是:保持我們身心像蓮花一樣一塵不染。「唵」,唵是身,「嘛呢」是蓮花,「叭咪」是保持,「吽」是意,這是外國文法,以中國文法來說:保持身,意就是心,像蓮花一樣。蓮花出污泥而不染,泥代表六凡,五欲六塵代表六凡,泥上面還有清水,水代表四聖;十法界都不沾染,不但不染六凡,連四聖也不染,換句話說,世出世間統統不染,那是什麼?一真法界。念這個咒要把自己境界提升到這麼高的境界。所以密法,口要誦咒,意要觀想,手要結印,三密相應。
我想想這個法門太麻煩了,不容易做到,沒有念佛方便。所以許多法門仔細去體驗一下,這個法門方便,這個法門穩當,它是決定不落空。因為其餘的法門必須到相當的境界,心真正不染塵,才能超越。我們這個法門不需要那麼高的境界,只要能把煩惱伏住,煩惱沒斷,伏住就行了。伏煩惱,我想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得到,斷煩惱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得到,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。所以我們選擇這個法門是有道理的,這個法門真正是普度。
所以祖師一再在此地勸勉我們,我們就如同『田蛙井鮒』,鮒是鯽魚、小魚,井裡面的,我們現在是這種根性。這種根性的人,那趕緊給牠一點水,牠在裡面能喘一口氣,能活得過來就好了,跟大鵬金翅鳥不能比!這就是我們自己要認清自己的根性,還要認清我們現在生活的環境。我們在無量法門裡面,選擇一個適當的法門,適合自己根性,又能在現實環境、生活環境裡面沒有太大的妨礙,這樣修學起來就容易了。這個法門特別講苦樂兩種不同的境界:
疏【於是無苦樂中。】
『無苦樂』是一真,這是本來的。
疏【示苦示樂。】
『示』就是示現。
疏【苦以折伏,樂以攝受。】
我們從苦的境界裡面省悟過來,而接受西方淨土極樂世界的攝受。
疏【折則激其頑迷,而令起厭離。】
這是佛說法用意之所在,激勵我們。我們真正對現實環境了解,才發心離開這個世界。
疏【攝則揚其懈怠,而俾生欣樂。】
精進與懈怠,這也是兩個對立的。人為什麼會懈怠?你這個工作沒有興趣了,當然就會懈怠。如果那個工作你很有興趣,不要人督促,你日夜都不間斷!譬如在學校裡念書,那個課本念了,假如這個東西太深,不容易理解,你念了沒有味道,就懈怠不想讀了。你看小說,叫你不要看,晚上還要偷偷的看,看到天亮還不疲倦,為什麼?你覺得那個有興趣。凡是合你的興趣,你就把疲倦給忘了,自然就精進。如果這個東西你不理解,你就覺得很乏味,就沒法子精進。
因此我們學佛,對這法門必須培養興趣,興趣從哪裡培養?理解,真正理解就有興趣了。所以,沒有興趣,提不起佛號,都是對它缺乏理解,對它認識不清。真的認識清了,像古來那些祖師大德,人家是一天念十萬聲佛號,他那十萬聲怎麼念的?興趣念的,不疲不厭。假如我們累了,沒有精神,幾句佛號一念,精神就恢復了,確實如此!那是真正有認識,真正明瞭這裡面的意思,所以愈念愈歡喜。經典也是如此,你真正要是入門,在這裡面看出味道出來,比小說的吸引力量還大,這是我自己體會的。
我讀經百遍千遍都不厭,我看小說能夠看十遍二十遍,二十遍以上不想看了,它的力量就那麼大!這是講著名的小說。有些寫得差一點,一遍看了不想看第二遍。中國四大小說,像《三國演義》、《水滸傳》、《西遊記》,這些著名小說我能看上十遍,這是我小時候念小學看的,我念初中就不看了,那個興趣就沒有了,它就不能再吸引我了。今天看佛經就不一樣,佛經是一遍有一遍的味道,遍遍都有新意思,遍遍都有悟處,這個才法喜充滿,這裡頭的意思沒有止境的。
從初發心我們就讀這部經,一直讀到等覺菩薩還念這部經,愈念愈有味道,愈念愈曉得這裡面意思無有窮盡,所以就不會懈怠了;你念的時候裡頭沒有味道才會懈怠。你沒有念出味道,不要怕,絕對不是開頭幾遍就能把這個味道念出來。好像吃飯吃菜一樣,平常要慢慢細細的來品嘗,囫圇吞棗決定體會不到味道。要細細的讀,耐心的讀,你才能發現這裡面的趣味,才真正有悟處。
疏【然後久在泥塗,始嫌污穢,乍聞淨妙,浚起願求。此大火聚,彼清涼池,炎燒眾生不得不避此而趨彼矣。方便度生,法自應爾,生彼國已,見佛聞法,得無生忍,方悟此心本來平等。】
這是第三個因緣。這段大意說,我們無始劫以來就在這個世間搞生死六道輪迴,生生世世就是如此,而且也習慣了我們現在這個生活方式。其實六道輪迴仔細想很可怕,為什麼?來生不會比這一生好,太少太少了。輪迴,下一次不如上一次,為什麼?你們諸位想想,這個道理不難懂、不難體會,我們每一生所造的罪業有多少?生生世世累積,有增無減,你往後的日子好過嗎?不好過。
這種罪業,跟諸位說,消不掉的。佛門講消災,有消災的方法與理論。可是現在大家都誤會了,以為在佛門裡面拜拜佛、念念佛,搞一個經懺佛事,我這個災就消掉了。如果罪業重,請幾個法師拜《梁皇懺》,罪就消掉?哪有那麼簡單!我看不但災消不掉,災上還要加災難,為什麼?錯用了佛法,實實在在是難,不明理!望文生義,三世佛都喊冤枉。災從哪裡消?清淨心。罪從心起將心懺,你心迷、心染污就有無量無邊的災難,而我們這個迷與染一世比一世嚴重,所以很難覺悟!心清淨了,心覺悟了,災難就消除,道理在此地。這些問題往後在這個經典註疏裡面還要詳細的來討論。
今天我們初聞,『乍聞淨妙』。聽說西方有這麼一個世界,有這麼一個處所,我們才發起求願之心。底下是比喻,『此』是指我們這個世界,『大火聚』比喻煩惱、比喻罪障。『彼清涼池』,彼是指西方極樂世界,是清涼自在的一個處所。『炎燒眾生不得不避此而趨彼矣』,這是勸我們應當要覺悟,發心離開娑婆求生極樂,這個方式依舊是一個方便法。『方便度生,法自應爾』,這是理所當然的一種方便法門。
到了西方極樂世界,見佛聞法,說老實話,這才是正式的修行。我們今天修西方淨土算不算修行?不算真正修行,只算是在預備考學校而已。到學校才正式上課,現在做預備功夫。真正學佛,跟誰?跟阿彌陀佛學,到西方極樂世界學,不是在此地。此地我們唯一的一個目標,就是如何能達到西方極樂世界,而這個目標一定要在這一生當中完成,決定做到。真正依照這個方法修行的人,我們親自看到的,真有人去了。我在學佛過程當中,我跟諸位說,我看到五個都是在家人,那個一點都不假,不是靠人助念往生的,是他預知時至,無疾而終。靠人助念的那未必,那個要打問號,究竟他是不是真去,誰也不敢說。死了燒出舍利或者留肉身,只能證明他修行有一點功夫,不能證明他往生。真正的舍利是堅固而不會破碎;如果這個舍利拿鐵槌一敲就碎,這不是真實的。必須是預知時至、無疾而終,這個才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這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緊。
『見佛聞法,得無生忍』,悟無生就是明心見性,就是理一心不亂,也是西方四土裡面的實報莊嚴土,花開見佛悟無生,這個時候你就成為法身大士,與華嚴會上那些菩薩沒有兩樣。這個階層,一定到西方極樂世界才完成。所以淨土法門跟一切法門最大不相同的地方,就是它分為兩個階段來修學:一個階段是現前取得西方淨土,另外一個階段是到西方極樂世界才成就。其他法門跟這個不一樣,他要在此地成就,這就非常非常之難。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