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佛說阿彌陀經要解便蒙鈔  (第六集)  1994/7  美國達拉斯  檔名:01-014-0006

  請掀開經本第二十面第一行,這是玄義的第三段明宗。

  【第三明宗。宗是修行要徑。會體樞機。而萬行之綱領也。提綱則眾目張。挈領則襟袖至。故體後。應須辨宗。】

  這一段是要為我們說明修行重要的方法。這個『徑』就是近路,修行最近的一條道路,而且是重要的一條道路。前面雖然講過這經之體性,體性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,如果要沒有修行的近路,怎樣能叫我們在短時間快速的證得實相,所以這個方法就非常重要,不能不講求。所以它是菩薩行門的綱領,也就是菩薩通常大乘經上講的六度萬行。這六度萬行的總綱領,大師在此地為我們指示出來。

  【此經依信願持名。為修行之宗要。非信不足啟願。非願不足導行。非持名妙行。不足滿所願。而證所信。經中先陳依正以生信。次勸發願以導行。次示持名以徑登不退。】

  這是就本經裡面修行的方法為我們指出來。我們在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過,淨宗的三經,《無量壽經》是淨宗的概論,是世尊把西方極樂世界無比殊勝莊嚴為我們介紹出來。我們明瞭之後,要怎樣才能夠達到西方淨土,如果雖然介紹出來,我們去不成,那佛這個經叫白講,所以第二次為我們宣講《觀無量壽佛經》。《觀經》裡面將淨宗的理論,再提綱的為我們說明,就是經上講的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」,這兩句是淨宗理論上的總綱領;又教給我們修行的方法,方法就是十六種觀法。這十六種都是念佛的方法。它有觀想念佛、觀像念佛、持名念佛,我們持名念佛也在第十六觀中。同時又把九品因果為我們詳細的說出,使我們對淨宗更清楚更明白,信心更為堅定。最後世尊為我們講這部經,這部經的目的,就是勸我們要相信、要發願、要老實念佛求生淨土。所以這三經實在講是一部經,它能夠連貫起來。

  在本經裡面,勸信、勸願、勸行。蕅益大師就用這三樁事來判這一部經的三分,序分,正宗分,流通分。三分裡面每一分都有三段,這個三段就是信、願、行三段。大師這個判法是跟古人的判法不相同,但是他這個判法的確符合佛的願望,符合經教的精神,這是很難得的。『信願持名』,在淨宗號稱為三資糧。資糧,現代的人對這個名詞比較生疏,古時候這兩個字大家都很熟悉。古人要出外去旅行,當然身上一定要帶一點錢、旅費,資就是旅費,帶一點錢財,還要帶乾糧。因為從前住宿跟吃飯,沒有現在這麼方便,現在旅館這麼多,飯店這麼多,在從前很少,萬一走路遇不到飯店,自己要備乾糧。糧就是指的乾糧,資就是指的旅費,出門以不能夠少資糧。我們今天要從娑婆世界出發,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,這個路也滿遙遠,我們這個路上什麼是資糧?大師告訴我們,信、願、行這三條是資糧。資糧要具足,旅途就非常愉快,不會遭遇到困難。所以這三個是往生淨土之真因。

  極樂世界有四種淨土,這四種淨土就是淨土的果報。大乘經上常講「因賅果海,果徹因源」,就是說因中有果,果中有因,這是事實真相。所以西方世界用蓮花來表法,極樂世界也叫做蓮華國土。蓮在植物裡面它是花果同時,花裡面就有蓮子,所以比喻著因果同時,其他植物是先開花後結果,花果不同時,西方世界是因果同時。因此這三個條件非常重要,古人說如鼎之三足,像鼎三隻腳一樣,一個都不能缺少,少一個它就倒了,就立不起來。所以三個條件每一個條件都重要。大經裡面說「信為道元功德母,長養一切諸善根」。《華嚴經》上這樣說法,信心非常重要。《大論》裡頭說「佛法如大海,唯信能入」,只有深信不疑的人能入佛法。所以有清淨的信心,這清淨信心就是不懷疑,堅定的信心不動搖,這才算是真的相信。

  有信一定就有願,所以願是從信心裡面建立。願如果懇切,念念求生淨土,如何有懇切的大願?必須要對於兩個世界的情況認識得很清楚,然後才曉得這個世界不可以久居,極樂世界才是我們真正嚮往的地方。這個世界何以不能久居?佛在這經上說,這個世界是五濁惡世,我們在此地很辛苦,很不容易成就,不要說道業難成,就是修一點善法,都不容易成就。我們世間人常講好事多磨,那是說世間的好事,出世間當然比世間事更要殊勝,那個魔的力量格外來的強,總是要障礙你,總是要折磨你,使你不能如願的成就。詳細的狀況,我想我們每個人在一生生活當中親身體驗到,不需要佛說,本經末後也有明白的說明。

  兩個世界搞清楚,我們才會真正想離開娑婆世界,一心一意想往生西方淨土,想見阿彌陀佛,這個心生起來。生了願心之後怎麼辦?一定要依教奉行。佛教給我們用持名念佛的方法,這在十六觀裡面,就是十六種方法裡面最容易的,排在最後。佛法裡面先後次第的排列用意很深,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。最好的、最殊勝的,佛總是擺在最後。大概也是應此界眾生之機,我們娑婆世界眾生,好東西擺在後面,唱戲最精采的壓軸戲放後面,不能放前面,前面最精采的,人家看了後面不如前面,聽眾都跑掉,都不看了。所以愈是精采的愈是放在最後面。佛跟我們說法也是如此,你看《楞嚴經》上二十五圓通,如果按照順序來排列,應該是六根、六塵、六識、七大,他這二十五個要按這個順序來排列;不按順序,把他抽出來放在最後,這就是特別法門。「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」,他在六根那一類裡頭,六根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。換句話說,這二十五個按順序排列,他應該排在第二個,世尊把他抽出來放在最後,放在第二十五,拿他做壓軸戲。這是非常明顯,大家一看就知道,這個不一樣。

  可是另外一個,也是不按順序排列,大家疏忽了,那是哪一位?大勢至菩薩。大勢至菩薩排名,大勢至是在七大裡面,七大是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、見、識,是按照這順序排列,大勢至菩薩是空、見、識,那個見大。換句話說,在整個二十五次第,他應該是排在第二十三,彌勒菩薩代表識大,排在第二十四,觀音菩薩放在最後,應該是這樣,這個順序就正常。可是你去看經典上,他跟彌勒菩薩兩個對調,彌勒菩薩在二十三,他在二十四,因為他這個對調,對調一個位次,大家不太容易看出來。觀音菩薩那個位次太大,從第二拉到第二十五,這個太明顯,他跟彌勒菩薩只換了一個位次。所以很多人疏忽,以為《楞嚴經》上只有一個特別法門;殊不知《楞嚴經》上是兩個特別法門,就是觀音、勢至代表的。這個看《楞嚴》,要不細心的話,很容易疏忽掉。

  所以大家讀《楞嚴》,知道觀音菩薩法門很特別,很少知道大勢至菩薩也很特別。勢至菩薩代表的就是「念佛圓通章」,也許有人問,念佛法門這麼重要,為什麼世尊不把它擺在第二十五?要擺在第二十四?這裡頭有很深的道理。勢至念佛圓通他所契的機,是盡虛空遍法界,這個攝受太廣大。我們娑婆世界也沒有離開虛空法界,也在虛空法界之中,當然包括我們。可是觀音菩薩的耳根圓通不一樣,專對娑婆世界,所以文殊菩薩選擇的時候說「此方真教體,清淨在音聞」。娑婆世界眾生,六根比較起來,耳根最利,當然這是指大多數人,不能指少數人。也有很少數的人眼根很利,耳根不行,他聽東西聽不清楚,你給他看,他一看就清楚,那就是眼根利,耳根差一點。但是絕大多數的人,你給他看,看得不很清楚,你給他講,一聽就清楚,這耳根利。因此,釋迦牟尼佛示現在這個世界成佛,完全用音聲作教體,給人講經說法,針對耳根,是這麼一回事情,契我們這個地區的根機。而念佛是契一切眾生的根機,兩個特別法門。

  念佛這個方法,如果再選擇觀音菩薩「反聞聞自性」這個方法來幫助我們念佛,那這個念佛功夫很容易、很快速的達到一心不亂。也就是有一些同修問,怎樣做到都攝六根?觀世音菩薩的反聞聞自性,性成無上道,那就是都攝六根最好的方法,可是不容易。像我們這種粗心大意,妄念很多,煩惱很重,觀音菩薩那個功夫我們用不上。大勢至菩薩他所講的功夫比觀音菩薩容易多,他講的「淨念相繼」就這四個字,這四個字裡頭就具足了信願行這三個條件。如果沒有信願,怎麼可能有淨念?淨,清淨心,用清淨心來念佛,相繼是功夫不間斷,那哪有不得力的道理;淨,不能有懷疑,有一絲毫懷疑心就不清淨;淨,不能夾雜,不但世間法裡頭不可以夾雜,我們有一個妄念那都是夾雜。世間法不夾雜,佛法裡頭也不夾雜,也就是說,世間法我們放下,一切佛法也放下,那才叫淨。就跟前面我們在辨體裡面講的「照而常寂,寂而常照」,淨就是寂,念就是照,念是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它跟體裡面相應,相繼是保持,這個功夫、這個境界保持不能讓它失掉,方法就用一句佛號,這就叫做方便法門。

  禪家裡面用這個寂照的方法,他不用名號,他用觀心,非常難!以後這個方法得不到效果,祖師才改變一個方法,叫參話頭,用這個方法來做寂照的功夫。實在講,用參話頭的方法,那就遠不如念佛,執持名號的方法。這個方法比參話頭來得容易、來得方便,而且有效。所以我們把這些事理搞清楚,曉得信願持名這個方法能攝菩薩一切行門。因為菩薩無量無邊的行門,總綱領就是辨體裡面講的寂照、照寂。照寂是自受用,報身;寂照是他受用,諸佛菩薩的應化身,這是總綱領。無論哪一個宗派,無論哪一個法門,儘管方法手段不一樣,一定要跟這個綱領相應,那就是佛法;如果跟這個綱領不相應,那就不是佛法。所以說八萬四千法門,無量法門,總而言之,離不開「寂照」這兩個字的範圍。我們抓到這個總綱領,實在講,無論用哪個方法,功夫都很容易得力。

  念佛這個方法,一多無礙,「一切即一,一即一切」。這兩句話是《華嚴經》上說的,這個法門確確實實用這一句名號,就能夠統攝一切法門;一切即一,這個一就是執持名號,這一句名號就是菩薩所修的無量法門,一就是一切,這是諸佛菩薩稱之為妙行,道理就在此地。如果這個行不妙,怎麼能滿足我們的願望?我們的願望是真正希望不要費很多的功夫,不要費很多的時間,就叫我們圓滿成就,這是我們的願望。還得不要吃很多的苦頭,很容易就成就,我們願望如此。它確確實實能夠幫助我們達到這個願望,這個才妙。所以念佛要會念。我們念這一聲阿彌陀佛,這一念之中就具足信願行,信願行這三個條件沒有先後、沒有次第,一念具足。不但這一念裡面具足信願行,這一念裡面具足戒定慧,一念裡面具足清淨平等覺,所以這一念才統攝菩薩萬行。我們今天這個念佛,只空空的喊了這一句阿彌陀佛,這一句阿彌陀佛裡頭什麼也沒有,所以這功夫不得力。

  是不是我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又要想著信願行?又要想著戒定慧?那好了,你這一句佛號裡頭夾雜,不叫淨念。到底怎樣念才具足?這個我也不要說了,你們大家去參去吧!會念不會念就在此地。諸位冷靜去想,細細去參,不但一句佛號具足,一念信心裡面又何嘗不具足?一念願心裡面,又何嘗不具足?假如這個道理、這個事實,你要能夠入得少分,這問題當然就解決。對於佛祖所說的妙行,你就能體會到一些,你才曉得這行門真妙!這是修行淨業的樞機,往生西方的綱領。

  大師在此地,這末後三句就是本經的大科,就是大段落,他把它分成三個大段落。第一個大段落『先陳依正以生信』。「陳」是陳說,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,就是首先提出報告,報告的內容是什麼?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。依正莊嚴,現在人也聽不懂,用現代的話來說,為我們介紹西方世界人事環境、生活環境;人事環境就是正報,生活環境就是依報,這是我們非常關心的。我們要到那裡去,先要打聽打聽那個地方的環境怎麼樣?真好,我們才去!佛為我們介紹。接著,這就勸願,勸我們要發願。

  西方世界確實好,跟一切諸佛剎土比較,諸佛剎土裡面都有缺陷,唯獨西方世界沒有缺陷,真正達到究竟圓滿,沒有缺陷。所以勸你到那個世界去,勸你去親近阿彌陀佛。你看世尊在《無量壽經》當中為我們介紹阿彌陀佛,他老人家讚歎的,那是讚歎到極處!讚歎阿彌陀佛「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」,佛跟佛一定是平等的,「佛中之王」,那阿彌陀佛就突出,跟其他的諸佛就不平等,那在理上怎麼講?理上講是平等,佛佛道同,一定是平等。但在事上講,不平等。

  理是平等,事不平等,事為什麼不平等?阿彌陀佛在因地上發的願不一樣。所以一切諸佛在最初發心發的願都不相同。因此成佛之後,度化眾生所現的境界果報就不相同。不是理上不相同,是事上不相同,事有因果。所以連諸佛如來都不能超越因果的範圍,何況其他。末後勸我們持名,就把這修行的方法說出來,我們的目標是希望很快的、很穩當的能證得不退轉,圓證三不退。下面就把這三條,一條一條為我們分析,什麼叫信?什麼叫願?什麼叫行?這個很重要。

  【信則信自。信他。信因。信果。信事。信理。願則厭離娑婆。欣求極樂。行則執持名號。一心不亂。】

  如果有人問,要怎樣在一生當中,才能穩穩當當真正生到西方極樂世界?蕅益大師這一段的答案就非常圓滿。只要能把此地所說的三句真正做到,那就恭喜你,你這一生決定得生。也顯示這個法門確確實實是易行道。下面這一條一條的來說,這是總綱。先看『信自』:

  【信自者。信我現前一念之心。本非肉團。亦非緣影。豎無初後。橫絕邊涯。終日隨緣。終日不變。十方虛空微塵國土。元我一念心中所現物。我雖昏迷倒惑。茍一念回心。決定得生。自心本具極樂。更無疑慮。是名信自。】

  淨宗跟其他宗教不一樣,任何宗教都建立在信心的基礎上,如果信心沒有,決定得不到殊勝的果報。佛法跟他們不一樣在哪裡?佛法信心第一個是信自己,這個就不一樣。一切宗教裡面,第一個你要信神、要信上帝;我們第一個信自己,第二個才信佛,這個不一樣。大師此地講得深!這個『信自』非常非常之深,要相信自己的真心,相信自己的本性,現前一念之心是真心、是本性。所以它不是肉團心。肉團心是指我們的心臟,不是這個東西,這個東西沒有用。不是緣影心,緣影是能夠思惟、能夠想像的這個,這在法相宗裡面叫第六意識,這是妄心不是真心,真心不是這個東西。

  為什麼叫『緣影』?這個話都是《楞嚴經》上說的,他這裡頭很多句子是《楞嚴經》上的,六塵落謝的影子。六塵是外面,色聲香味觸法,就是你眼所見的,耳所聽的,乃至於心裡所想的,落在阿賴耶識裡頭那些影像,法相宗叫它做種子,《楞嚴經》叫它作緣影。落謝影子,這就是說明它完全是假的,並不是真的。可是你要是不認識它,它會起作用,你把它認識清楚、認識明白,它對你沒有妨礙。所以《華嚴經》上那些法身大士,涉入世間廣度眾生,他們生活很暇逸,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。為什麼我們有障礙他沒有障礙?他認識它,所以他沒有妨礙;我們有妨礙,我們不認識它,所以處處受它的障礙,道理在此地。我們要曉得,這能夠思惟想像的這個東西,不是我們的真心,妄心不是真心,真心沒有形相。所以阿難尊者找了七個地方也找不到,怎麼找也找不到,它沒有形相。

  『豎無初後』。「豎」是從時間上講,它沒有開始,沒有終止,無始無終,這是真的。有始一定就有終,有始有終就不是真實的;真實的,無始無終。『橫絕邊涯』。「橫」是從空間上來說,空間上來講它沒有大小,所謂是大而無外,你要說大,更沒有東西在它外面,它多大?你說小,再沒有東西小在它裡面。所以它沒有大小,沒有始終,沒有生滅,這是真的,這是我們的真心,是我們的本性,是我們自己。所以你想學佛,先要相信這個。

  學佛到底是怎麼回事情?我們現在明白,學佛最後的目標,就是把我們所信的證明。現在我們相信,是佛給我們講的,我們相信佛不打妄語,我們能夠信得過他。但是佛所講的,確確實實不是我們的境界,我們沒有見到,沒有見到真心,沒有見到本性。我們首先接受佛給我們說的事實真相,然後再依照佛教給我們的方法,我們去做,逐步逐步證明,逐步逐步證實,這個境界是真的,這是佛法的教學,我們確確實實可以證實。因為佛講真心本性,一切眾生個個具足,並不是他獨有。所以佛看一切眾生是平等的,沒有高下,大家都一樣。

  下面這兩句為我們說出來,『終日隨緣,終日不變』。隨緣他不變,無論是隨哪一界的緣,佛跟我們講的有十法界,無論是隨哪一道的緣,在世間法裡面講六道輪迴,無論隨什麼緣,你的真心本性從來沒有改變。譬如我們看電視,電視的螢幕就好像是真心本性,緣是什麼?緣是裡面的畫面。畫面不管怎麼變,螢幕從來不變,沒有變動過。諸位從這個地方去體會,我們真心本性從來沒有變過,所以說「在聖不增,在凡不減」。這東西是什麼?佛在《楞嚴經》上為我們說出,這個東西就是六根的根性。是在我們這個身上為我們顯示出來,在眼叫見性,在耳叫聞性。也許同修們說,我年輕的時候眼睛很好,現在我老了,看東西都花眼,還要戴眼鏡,是不是這個見性變了?不是的。如果見性變了的話,戴上老花眼鏡也看不見,那就是見性變了。戴上眼鏡能看清楚,證明是我們的眼根老化了,見性不變。找個工具補助一下,它又清楚了,見性不變,是工具老化。證明六根根性是不生不滅,就是前面講的無初無後,沒有初後,沒有變樣,這是真的。

  『十方虛空』。虛空從哪來的?虛空很大,在我們世間人心目當中,虛空是沒有邊際,非常的廣大。但是在佛法裡面說,虛空有邊際,因為虛空也是我們自性變現出來的。也許你聽到覺得很奇怪,怎麼虛空也是我們自性變的?假如你要不相信,你回頭想一想,你作夢的時候,你夢中境界有沒有虛空?夢中虛空從哪裡來的?夢裡面有人、有物、有山河大地、有虛空,所以虛空也是自性變的,就跟夢境沒有兩樣。

  十方虛空『微塵國土』。微塵是講數量之多,多到像微塵那麼多。國土是什麼?國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星球,在這太空當中無量的星球。這些星球上都有眾生居住,都是這些眾生共業所感。沒有人居住,怎麼可能會有星球?依報跟正報一定是連著的,不能分隔。有依必有正,有正必有依。那麼也許有人說,我們現在科技很發達,我們的太空人登陸月球,證明月球裡面沒有生物。我們肉眼凡夫看不到,就能斷定月球上沒生物?那就大錯特錯。連我們地球上,還有菩薩、阿羅漢居住在這裡,還有許許多多鬼神住在這邊,我們肉眼看不見的。你們念《慈悲三昧水懺》,你看悟達國師害人面瘡之後,到四川去求迦諾迦尊者,這是有特別緣分,他去訪問到了。看到迦諾迦尊者是大阿羅漢,依報正報都非常莊嚴。人面瘡治好了,離開尊者的道場,想一路做做記號,準備下次再來。再回頭一看,沒有了,荒山一片。我們這個世界,凡聖同居土!月亮裡面有莊嚴的宮殿,有非常華麗的環境,這太空人去,肉眼凡夫沒見到。

  不能說我們這個眼睛見不到,就說沒有,這很不可靠。我們這個肉眼凡夫能見度非常有限,我們地球上許許多多佛菩薩鬼神所住的,我們都見不到;但是有少數人偶然見到,那個有特別因緣他見到。所以太空人登陸月球的時候,我在台北講經,有兩個比丘尼來問我,她說:法師,這證明月亮裡頭什麼都沒有,以後我們還要不要念月光菩薩、日光菩薩?當然要念,月光菩薩他沒見到,確確實實有。我們根據這個理論,我們相信,為什麼?依報它上面必定有正報,如果沒有正報,依報決定不能存在。大經上常說「依報隨著正報轉」,依正一定是同時。所以任何星球裡面,都有這些有情眾生居住在那裡,決定不可能說沒有東西住在那裡,這是我們肉眼見不到,那是有。微塵國土!

  『元我一念心中所現物』。「元」是原來,這是覺悟時候的境界,原來是我一念心中所變現的境界。能變的是一念心,所變的是虛空世界,說世界就包括這世界上無量的生物,包括這些。我們注意這個「一念心中」,所以佛為我們說,像《華嚴經》上所講的十法界依正莊嚴,「唯心所現」,心能現相,「唯識所變」,相剎那剎那在變化,為什麼變化?識起作用。識是什麼?是分別、是執著,也就是《華嚴經》上講的妄想執著。因為妄想執著,那個相它就變多,起變化,所以佛講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。我們這個念佛理論依據,就是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你心裡面想佛就現佛的境界,所以念佛就成佛,一切法從心想生,念佛就成佛,念什麼就變現什麼,大家要牢牢記住佛這一句的教訓。你能夠記住這個教訓,你要是真的明白,那一生有很大的受用。而我們在生活當中,對於佛這一句話,我們得到證明,確確實實一切法從心想生,起個念不能不謹慎。

  諸佛菩薩的念是淨念,凡夫的念是染念,不清淨,不清淨裡面有善念、有惡念,善念就是善因現善的果報,惡念,惡因就變現惡的果報。從我們現前這個例子上來觀察,我有不少的朋友、同事、同學,現在都老了,老了就退休。他在沒有退休的時候,他有工作,他大概念頭都想著他有工作。這一退休沒事情幹,老了才退休!所以退休之後,他這個腦袋念什麼?念老。所以這個老化非常快,隔個一年沒見面,突然之間看他老了,衰老。他為什麼老?因為他天天念老。他工作的時候把老忘掉,所以他就不老;他一沒有工作,天天念老,立刻就老化。念病,今天這裡痛、明天那裡痛,念病結果一身的病;念死,不到一、兩年他死了。很多!我的那一班同學、同事,現在一大半都不在了。

  所以我們想想,聽聽佛講的這個道理,這一印證果然不錯。所以那些朋友們見面,明天還有位老同學,是我初中同學,他要來看我,他是台灣電信局退休的。他們看到我,好像十年之前看到我是這個樣子,十年之後還是這個樣子,為什麼不老?我沒有念老,我沒有想老。他們天天念老、天天想老,怎麼能不老!就是這個道理。所以你們真正明白佛法之後,真正依教修行,你二十歲修,你永遠就二十歲,三十歲修永遠就三十歲,他不再老了!他就能夠保持。這是確確實實的事實,一點都不假,就是佛給我們講的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。

  我們為什麼不去想佛?為什麼不去想菩薩?為什麼不去想極樂世界?那多開心!念頭要轉,這就叫修行,能把念頭轉過來,功夫就得力,真正是離苦得樂,境界轉過來。所以要曉得事實真相,自己的身體都是自己念頭變現出來,自己的心理一天到晚想像也是念頭生出來的。念頭決定了有情眾生的一切,念頭在主宰!佛菩薩覺悟,把這些念頭捨棄掉,沒有這個念頭,恢復到自性清淨心,自性本來就是寂而照、照而寂,這個寂照、照寂是本來的、本有的。我們現在有妄念,妄念的力量很強大,使覺照的力量好像顯示不出來。其實覺照並沒有改變,就像電視螢幕一樣,裡面景像亂七八糟,很難看,但是螢幕確確實實沒有絲毫受它影響,只是我們自己完全不能夠覺知而已。這是佛為我們說了些什麼?佛教了我們些什麼?我們應該做些什麼?將來我們得到些什麼?這都是大乘佛法裡面所具足的。底下說。

  『我雖昏迷倒惑』。昏迷是失去了自覺,照的功夫失掉,迷失掉,不是真的失掉。倒是顛倒,惑是為外面境界所惑,這是凡夫。所以是妄想執著造成我們現在這個狀況。只要『一念回心』。這是特別指這個法門,在這個法門裡面,只要你一念回頭。這個回頭,從哪裡回頭?從妄想回頭,從執著回頭,從煩惱回頭,從憂慮牽掛回頭。只要你一回頭,你就具足信願行,一回頭,三個條件自自然然就具足。我們很清楚、很明白佛給我們講的這個境界是真實的,但是我們想真正證得這個境界,不容易。為什麼不容易?我們的妄想執著很不容易捨掉,我們很想捨掉,偏偏捨不掉,麻煩就在此地。所以今天遇到這個法門,很幸運,只有這一個法門帶業往生,我們依靠阿彌陀佛的願力,『決定得生』。換句話說,我們講得更具體、講得更現實,我們從不信淨土回頭,我們今天相信淨土;我們從不願往生回頭,今天非常願意往生;我們從不肯念佛回頭,今天老實念佛,這就行。我這個講法講得是非常具體,你只要這樣一念回心,你就決定得生,這三個條件具足,信願行三個條件具足。

  為什麼你決定得生?因為西方極樂世界是你自性本具的極樂,不是外頭來的,那哪有不生的道理?阿彌陀佛也是我們自性變現的一尊佛,那有什麼不能見?統統是自性本具。六祖講得好,「何期自性,本來具足」,西方極樂世界本來具足,阿彌陀佛也是本來具足,所以決定得生。『自心本具極樂,更無疑慮,是名信自』。從今而後,決定不懷疑,決定不憂慮。憂慮什麼?我能不能往生,憂慮這個。怕自己用功不能生,又怕極樂世界到底有沒有。這都是疑、都是慮。你把這些理事都搞清楚,不懷疑也不擔心,這叫信自。這是講信願行的第一條,非常非常重要。第二就信他,先要信自,自己對自己不具足信心,信他就沒有用處。

  【信他者。】

  『他』是指釋迦如來、彌陀世尊、六方佛。六方佛就是代表一切諸佛如來,我們對他們所說的具足信心。

  【信釋迦如來。決無誑語。】

  釋迦牟尼佛為我們宣說的,一定是真實的。妄語是佛的重戒,根本大戒。佛教我們不妄語,他怎麼會妄語?我們查遍《大藏經》,釋迦牟尼佛有沒有一次用打妄語的方法來教人?找不到。何況佛三十二相當中,佛告訴我們廣長舌相是生生世世不妄語修成的,這佛在經上告訴我們。一般人三世不妄語,他的舌頭伸出來可以舔到自己的鼻子,三世不妄語!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這經上所記載,他老人家這舌頭伸出來可以把臉蓋起來。這跟你做證明,我生生世世不妄語,才能修得這個好相。你們試試看,舌頭舔在鼻子上,三世不妄語,舔不到;換句話說,常常打妄語。相信佛不騙我們,佛所講的話句句真實。

  【彌陀世尊。決無虛願。】

  相信阿彌陀佛『決無虛願』。他老人家的四十八願,願願都兌現,沒有一願沒有兌現,願願都兌現。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真實的圓滿。

  【六方諸佛廣長舌。決無二言。】

  『六方諸佛』是指本經所說,羅什大師譯的這個本子。玄奘大師的譯本是十方佛,羅什大師翻譯的時候省略了。所以六方跟十方意思完全相同。十方一切諸佛如來他們的讚歎,對釋迦牟尼佛的讚歎,對阿彌陀佛的讚歎,幫助世尊勸勉我們發願往生,『決無二言』。下面這四句非常非常重要。這是蕅益大師在此地勸導我們:

  【隨順諸佛。】

  我們一定要隨順本師、隨順彌陀、隨順一切諸佛的勸導。

  【真實教誨。】

  一切諸佛的『真實教誨』,諸位要記住,就是這一本《阿彌陀經》。所以世尊當年在世說法四十九年,講經三百餘會,你要問哪一部經是第一?我告訴你,《阿彌陀經》是第一。也許同學問,我過去不是常常講《無量壽經》第一,現在怎麼《阿彌陀經》第一?其實你要真明瞭你就不會問,為什麼?《無量壽經》跟《阿彌陀經》是一本經。《無量壽經》叫大本,這叫小本。大本麻煩,我很不喜歡麻煩,愈簡單愈好,既然是一樣的,這個比那個簡單,這就第一當中第一!所以《無量壽經》跟《阿彌陀經》擺在那裡,你問我選哪個?我一定選《阿彌陀經》,選少的,絕對不找自己的麻煩。所以你要想明白事實真相,《無量壽經》好,講得詳細。你要想真正用功夫,《彌陀經》好,簡單扼要,真實綱領,《彌陀經》。所以這個要曉得,這是真實教誨。

  【決志求生。更無疑惑。是名信他。】

  下定決心,立定志願,這一生一定要求生淨土,再沒有懷疑,再不迷惑。迷惑是什麼?世間五欲六塵會迷惑你,佛門裡頭大乘法琳琅滿目,也能夠迷惑你。我今天搞清楚搞明白,所有一切大乘經教在我看來不希奇,我都不要。你們要,就像蓮池大師講的三藏十二部讓給你們去悟去,我都不要,這就對了!世出世間一切法,哪一個想要,哪一個去要去,我統統都不要。我只要信願持名,求生淨土,這叫『信他』。好,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