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說阿彌陀經要解便蒙鈔 (第四集) 1994/7 美國達拉斯 檔名:01-014-0004
請掀開經本第十八頁第二行:
【第二辨體。大乘經。皆以實相為正體。】
天台家介紹全經大義,總分五條,稱之為五重玄義。第一條是解釋經名,第二條是『辨體』。辨是辨別,體是性質,也就是這部經理論的依據。佛為我們說這部經,佛是根據什麼說的。這一條非常重要。假如佛要沒有真實理論的根據,他所說的,我們就很難採信,一定要有真正的理論依據。所以「辨體」主要是要說明這一樁事情。由此可知,佛說經不是憑空而說,不是憑自己想像猜測而說,那都靠不住。
這個地方大師為我們說明『大乘經,皆以實相為正體』。佛經分大、小乘,小乘經是權說、方便說,所以小乘經的經體是三法印。三法印是無常、無我、涅槃,小乘經不違背這個原理。但是大乘經比小乘經更要真實,所以一切大乘經都是以實相為體,實相是事實真相,也就是說,佛是根據事實真相說的。這些事實真相,我們凡夫因為迷失了自性,因此我們見不到真相,我們所見到的都是虛妄相,就像佛在《金剛經》上為我們說的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是我們凡夫見到的。但是諸佛與大菩薩們所見到的境界,那就不一樣,凡所有相皆是實相。人家見的是真相,我們見的是妄相。
這個道理在什麼地方?為什麼他見的是真相,我們見的是妄相?實在說,這個問題發生都在自己。諸佛菩薩用真心,真心就見真相;我們用的是妄心。怎麼知道是妄心?妄心是個生滅心,我們心裡念頭,一個念頭起,一個念頭滅,所以我們用的叫生滅心,看到外面的境界是生滅相。法相唯識裡面告訴我們,八個心王,五十一個心所,都是生滅法、有為法。我們讀《百法》,《百法》將一切法歸納成一百大類,前面九十四種都是有為法。九十四種分為五大類,第一大類心法,就是八心王;第二是心所法,心所法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心理作用,有五十一大類;在色法、不相應行法。這四大類都是有為法,總共裡面包括九十四類。有為法就是有生有滅,所以阿賴耶識也是生滅法,不是究竟的。
我們六道凡夫用的是心心所,妄心!不但六道凡夫用妄心,小乘的阿羅漢、辟支佛也用妄心。他們用的妄心,接近到真心,但不是真心,接近這個真實,所見到的境界都不是真相。唯有大乘菩薩,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,這個時候用的心跟佛心一樣。差別的是佛的心圓滿,他的心不圓滿。像月亮一樣,菩薩的心,那個月亮像初三、初四,十住菩薩,月牙,如來果地是滿月。但是無論是月牙也好,滿月也好,是真月不是假的。用的是真心不是妄心,所見的境界是實相,所見的是真相,沒有見錯。由此可知,佛所講的一切大乘經,我們應當深信不疑,他老人家見到真相,我們見不到,我們對佛要產生真實的信心,才能夠得利益。「實相」在此地,我們也不要細細解釋,解釋這個名詞,兩個小時也是講不完。但是我們過去在經中都曾經詳細講解過,錄音帶保存的都相當的完整,可以提供大家做參考。我們繼續看底下這個文:
【吾人現前一念心性。不在內。不在外。不在中間。非過去。非現在。非未來。】
這下面是為我們解釋實相,說明實相的狀況。佛門當中常說「心佛眾生,三無差別」,無差別是從性上說,相上那差別就很大。心、佛、眾生在事相上講有很大的差別,但是在體性上講沒有差別,這個沒有差別就是實相妙性。一念心,在淨宗來說,就是直接告訴我們,這一句佛號之性體就是真如本性,就是『一念心性』。一聲佛號一聲心,把我們的真心,把我們的本性給念出來,這才叫真正的相應。古德常講「一念相應一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」,跟什麼相應?跟自性相應。那個佛不是假的,禪宗不是常說「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」,這個是實實在在的話。
江味農居士註解的《金剛經講義》,大家要細細看看,你看江居士在《金剛經》上解釋的諸佛,他說的就是這個意思。諸佛是從圓教初住,因為圓初住的菩薩,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,那就是佛,見性就成佛。圓初住的菩薩怎麼也叫佛?我們在《楞嚴經》上看到,《楞嚴經》在第六卷一開端是「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」,《楞嚴經》上的觀世音菩薩是初住菩薩,是代表圓初住的。這跟大乘經裡面講的觀世音菩薩,位次不一樣。《楞嚴經》是初住菩薩,因為他說明他是怎麼樣修行證果,他是用「反聞聞自性,性成無上道」。一成道之後,這成道就是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,他就有能力隨類化身,圓教初住菩薩就有這個能力。應以佛身得度,他就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,八相成道。就像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界示現成佛,圓初住菩薩就有這個能力,示現成佛。所以他是佛,他真的是佛,不是假佛。在天台家講叫分證佛,他不是圓滿佛,從圓初住到圓教等覺,這四十一個階級都叫做分證佛。等覺再往上去,妙覺位,那叫究竟佛。天台六即,那是究竟即佛,分證佛有四十一個位次,這都是親證實相,所以與心性相應,那就是成佛,這「一念相應一念佛」是一點都不假。
可是我們業障很重,這個相應的標準我們做不到,不但現在做不到,我們在一生當中恐怕都做不到。假如你做到了,那就恭喜你,你不是帶業往生,因為你見思煩惱、塵沙煩惱、無明都破了,你不帶業了。正因為我們今天做不到,不能與這個高標準相應。我們把這個一念相應標準降低,降到我們也能做到。這個低是低到什麼程度?低到與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相應。我們天天念四十八願,要學著發願,跟阿彌陀佛發同樣的願,我這一聲佛號裡面具足阿彌陀佛四十八願,把他的四十八願變成我的本願,這也叫一念相應,這個標準就低很多。我們努力努力還可以能做得到,決定得生。這個往生,生同居土,那個一念與心性相應,生實報莊嚴土,不一樣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果報不相同。但是蕅益大師在此地,他不能不這麼說,這個標準是高標準,我們要知道,雖然做不到,心嚮往之,應該有這個願望,眼前是做不到。
所以這一念心性,『不在內,不在外,不在中間』,這就是超越了空間,不在空間的範圍之內。底下說『非過去,非現在,非未來』,超越時間,也不在時間範圍之內,為什麼?因為時空都是心性變現出來的,心性是能變,時空是所變。所變的決定不能範圍能變,能變可以包括所變,所變不能包括能變。心性是真實的無量,虛空法界都是心性變現之物。
這一句佛號的理體,這一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或者就是四個字「阿彌陀佛」。因為世尊在經上教導我們,淨宗修學的方法,「執持名號」,名號只有四個字。「南無」是我們加上去的,南無是梵語,意思是皈依的意思、歸命的意思、恭敬的意思。所以從前蓮池大師念佛念四個字,《竹窗隨筆》裡面有記載,這是他老人家自己筆記裡面寫的,有人問他,向他老人家請教:你老人家教人家念佛,是怎樣教法?你自己念佛是怎麼個念法?他就說:我教人念佛,教他念六個字,我自己念佛,念四個字。人家就奇怪就問他:為什麼你教人的跟自己念的不一樣?大師就說:我自己對西方淨土有堅定的信心,懇切的願望,這一生是決定要去,非去不可,所以我就遵守世尊的教誡,執持名號四個字。我教別人,別人未必有信心,未必有這個願望,所以教他念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客氣一點,跟阿彌陀佛結個緣,種種善根,這一生不能去,還有來生,還有後生,是這麼個意思。
換句話說,真的決心要想去,跟阿彌陀佛不要講客氣,客套都不要,直截了當就是這一句名號。還有對這個世間還有留戀,還不想去,加上「南無」好,恭敬禮敬阿彌陀佛,那是對一般人講。真正決心要生淨土,這客氣話不必要,愈簡單愈好。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祖師給我們做了典範、給我們做了模範,我們知道應當怎樣修學。所以這一句名號的理體就是真如自性,也就是教下所講的實相妙性。底下說:
【非青黃赤白。長短方圓。非香非味非觸非法。】
前面說的是不在時空範圍之內,這個地方所說的是不在形相範圍之內。『青黃赤白』是色相,是顏色,它不屬於這些。『長短方圓』是形相,形狀的相貌。「香味觸法」這是六塵,這實相都不是。換句話說,我們六根所接觸的對象,六塵的相分,《楞嚴經》上講得好,「如來藏本妙圓心」,非心,非空,非四大,非六塵,非六根,非六識,非四諦,非十二因緣,非六度,乃至如來果上的四德也不是。那到底是什麼?是這一切萬事萬法的本體。這些東西全是心性變現出來的。所以:
【覓之了不可得。而不可言其無。】
你要找,找不到。《楞嚴經》一開端七處徵心,阿難可以說是非常聰明,我們比不上他,佛問他心在哪裡?他先說心在內,被佛否定。他就想到那心應該在外,外也不成立,在當中。他能夠想七個地方,我們想不出來,這就是比我們聰明。七處都被佛否定,這阿難才沒有法子,才投降。那一段經文很有味道,這就是說『覓之了不可得』,你找不到。到底在哪裡?無所不在。無所不在,你就不能說一處,一處不能成立,無所不在。因為它沒有形相,不是色相,沒有形相,所以你找不到。非法相,你想也想不到,我這個眼耳鼻舌身接觸不到,我心裡會想,它又不是法相,心想也沒用,想也想不到。換句話說,六根對它簡直是沒法子。但是你不能說它無,不能說它沒有,不能說它不存在,它確實起作用。作用是什麼?十法界依正莊嚴,這它起作用。
【具造百界千如。】
這就是它起作用。『具』是具足,一絲毫欠缺都沒有,十法界依正莊嚴,都是它變現的。世間一般宗教,看到宇宙非常奇妙,這到底從哪裡來?於是想像有個造宇宙的上帝,宇宙萬物上帝造的。上帝誰造的?追根究柢再去問,這一追上去就沒有答案,就答不出來。佛法裡面不是上帝造的,是我們心性變現。雖然變現萬物:
【而不可言其有。】
為什麼?能造的這個性體是空寂的,所造的萬物絕對不是有。不是有,擺在我們面前,我們不是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這哪裡說是沒有?那是我們的眼睛看花了,看走了樣子,沒看到實相!實在講,解釋這個實相,解釋得最清楚、最圓滿的,的確是《楞嚴經》。古大德講「開智慧的楞嚴,成佛的法華」,讚歎的不錯,《楞嚴》講得透徹,《楞嚴》講得明白,「一切法因心成體」。現代的科學實在講也很值得讚歎,科學家發現確確實實沒有物質存在,以前還以為有物質,現在說法跟從前不一樣,沒有物質存在。這一切現象是什麼?這現象是波動,這個說法跟佛經裡面講的又接近了一層,波動產生的這個現象。當然這裡面的情形非常複雜,大乘經上講無量因緣,無量因緣就非常複雜。雖然複雜,它有層次,它有秩序,它一點都不亂。
這個無量因緣一念顯現,並不是很長時間它在那演變,一念、一剎那這個境界就現前。我們對於這個也很難體會、很難明白。佛經裡頭常常用比喻來說,讓我們從比喻當中去領會。而比喻最多的,佛常講「夢幻泡影」。夢,我們每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,夢中有沒境界?有,夢裡確實有境界。夢裡境界可不可以說它有?雖然天天作夢,『而不可言其有』。我們今天這個境界跟作夢一樣,沒有兩樣,你如果是真的看穿,你就很自在。為什麼?在夢中不是真的。夢中得一大堆黃金,你知道是夢,就不會很興奮,不會很感動。夢裡頭夢到一隻老虎來吃你,「我就發個菩薩心去餵餵老虎」,也很甘心情願,也很快樂,為什麼?假的不是真。你就得大自在。
所以諸佛菩薩示現在六道,示現在九法界叫遊戲神通,他為什麼能做到遊戲神通?他知道這個真實相。用現在科學家的術語,我們比較容易體會,知道是波動所現的現象,不是真實的。所以他那個態度就遊戲神通,在夢中喚醒夢中人。他在夢中是個醒的人,就是我們講覺悟的人;我們在夢中是迷的人,把夢境當作真實,所以苦惱就無量無邊。樣樣認真,樣樣計較,患得患失,那多苦!所以夢醒來之後,他這個宇宙人生觀跟我們完全不一樣,他得自在,他了解真相。
體性雖然六根緣不到,六識緣不到,在我們凡夫境界裡面,作用最大的第六意識。第六意識能夠緣阿賴耶,對內能夠緣到阿賴耶,對外能夠緣到虛空法界,就是緣不到本性,所以「覓之了不可得」。阿賴耶識可以緣得到,阿賴耶識可以得,真如本性不可得,就是它的功能達不到。所以第六意識,我們講思惟想像有界限,言語能力有界限,超越這個界限說不出。所以佛講真相,佛講心性,講到最後告訴我們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,這個心行就是指我們第六意識,第六意識達不到、想不到,沒法子想,言語達不到也說不出,只有靠自己真實的功夫去實證、去領悟。
由此可知,佛對我們的教導,這一條路只能夠幫助一半,這一半就是言語能力可以達到的這一半,他教導我們,往後那一半達不到的,完全要你自己去領悟。這禪家常講「無功用道」,我們以前聽李老師講到這一句,很不容易領會,李老師舉一個比喻,讓我們從比喻當中去體會。他就比喻說,從前我們在大陸上,水路用的船,帆船,現在很少看到,幾乎看不到了,這個船要靠岸的時候,蓬拉下來,用竹竿撐船,用這個力量緩緩的將船向岸邊靠,但是距離到岸還有幾尺的時候,竹竿也不能用,統統放下,船繼續慢慢的向岸上靠,他說那一段什麼力量都不用,那就叫無功用道。最高階段的修行是無功用道,那時候不能用力,用力就錯了。
蘇東坡在臨終的時候說:此處用不上力。就有這個味道。但是蘇東坡沒能往生,也沒見性,臨終的時候,別人去勸他,他說用不上力,這功夫用不上力。學佛不能學這些人。我最初學佛的時候,李老師就告訴我,那時沒出家做居士,他就舉兩個居士:古人不可以學蘇東坡,今人不可以學梁啟超。為什麼?這兩位是佛學家而已,他們搞的是佛學,不是學佛,沒有真正的功夫,只是在經論上去研究,會說會寫,佛學家而已,佛法真實的利益,他們沒有得到。所以大師在此地為我們解釋,文字不多,意思實在是無有窮盡。再看下面這一段:
【離一切緣慮分別。語言文字相。而緣慮分別語言文字,非離此別有自性。】
這一段文字很深,義理很深,能聽懂很好,聽不懂也沒有關係。聽不懂,如果真正能夠相信這個法門,老實念下去,都能夠往生、都能夠成就。大師在此地這個講法,就如同我們中國人畫畫,烘雲托月,月亮畫不出來,畫雲彩,雲彩當中露一塊空白,叫你想像那就是月亮,用這個方法。實相怎麼說得出?說不出來!你看他用這些方法來烘托,叫你從這個裡面去體會。
『離一切緣慮分別』,緣慮分別就是第六意識,就是意識心,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謂我們能夠思想,能夠想像,這是緣慮分別。『語言文字』,文字是言語的符號,我們用符號把言語記錄下來,這就是文字,所以我們可以說文字是言語的一種延長。這些都是自性的起用,它不是自性,它是自性的起用。雖然起用,絕不落在緣慮、文字上。
『而緣慮分別語言文字,非離此別有自性』。這個「此」就是自性的實相,並沒有離開。凡夫的緣慮分別就是經上所講的見思煩惱、見思惑,惑是迷惑,見惑就是你對於一切事物的看法看錯,思惑是你想錯。對於宇宙人生世間法、出世間法,你看錯,你想錯,這叫見思惑,見思煩惱。因為這個錯誤,才變現出六道輪迴。六道輪迴是見思煩惱變現出來的,見思煩惱要沒有了,六道輪迴就沒有。我們在經上常常看到,證得阿羅漢果就超越六道輪迴,什麼緣故?阿羅漢見思惑斷了,輪迴的因沒有了。輪迴的因沒有了,輪迴的相當然就沒有。好像作夢一樣醒過來了,「覺後空空無大千」,夢醒了,夢中境界完全沒有了,阿羅漢就夢醒,從六道裡頭夢醒,是這麼一回事情。所以我們千萬不要認為自己所看的、所想的是正確的,沒那回事情。
佛在《遺教三經》裡面,給我們提出一個很嚴重的警告,告訴我們沒有證得阿羅漢果,不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。為什麼?你自己的想法看法是錯誤的,不是正確的。你要相信自己的意思,換句話說,繼續不斷再搞六道輪迴。《遺教三經》流通得很廣泛,讀的人很多,幾個人能記取這個教訓?我們仔細想來,這是很嚴重的警告。換句話說,我們生生世世學佛而沒有成就,根本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過分相信自己,所以才造成這麼大的誤會,生生世世不能成就。
我們沒有明心見性,在這一階段當中,我們究竟怎麼辦?佛很慈悲,留下來這些經律論,就是給我們做思想見解、言語行持的標準。經論修正我們思想見解的,戒律就是修正我們言語造作的。經律論是標準,這是講沒見性之前。阿羅漢以上的,那沒什麼大關係,不太重要,他們不會做錯事情。在這以前,我們沒有能夠證得三昧,沒有能夠見性,唯一的依靠,靠佛!靠佛保佑、靠佛加持。佛用什麼來保佑你,用什麼來加持你,這個要知道。現在人在那裡幻想,佛以神通、佛以什麼來加持我。好像自己被加持一樣,一天到晚顛三倒四,瘋瘋癲癲,以為是佛菩薩加持他,錯了!佛菩薩加持我們就是經典,我們讀誦經典就是接受佛菩薩的加持。讀多了,漸漸道理明白了,我們想法看法跟經上慢慢一致了,錯誤的依照經典的標準修正過來,這就是佛菩薩保佑,這就是佛菩薩加持,佛教裡頭沒有迷信。
所以你真正依教奉行,你決定得真實的利益。利益是從哪裡來?不是佛給我們的,自己修得的。善因一定得善果,惡因一定有惡報。佛法是最極清淨,你得的果報當然是清淨的,當然與佛菩薩相應,理在這個地方。清淨心達到相當的程度,淨極光通達,光通達就是從定當中開悟,淨極光通達就開悟,開悟就是見性,就是見到自性的實相。盡虛空遍法界這個真相你統統見到、統統證實。如果不依佛這個方法,那就難了。佛是過來人,把他自己怎樣修行證果、契入境界經歷的過程,告訴我們、提供給我們做參考。我們的能力不能超過他,依照他走的老路去走,不會迷失方向,會走得通。何況淨宗這條大道人人走得通,無論賢愚、無論老少、無論貴賤,各個能走得通。所以這個法門為一切諸佛之所讚歎,道理也就在此地。
【要之離一切相。即一切法。離故無相。即故無不相。不得已強名實相。】
到這個地方是一個小節。前面烘雲托月的方法,讓我們從這些開導裡面去領悟、去體會,這裡給我們做個結論。『離一切相,即一切法』,離一切相是從真諦上說的。佛說法,歐陽竟無過去有一篇講演,為我們介紹佛法,「佛說法是依二諦而說的」,這是講佛說法的原則。二諦,一個是真諦,真理就是真實、真相,真相我們見不到,他見到了。純粹講真諦,我們不懂,無法體會,因此佛說法也必須要講俗諦,俗諦就是我們世間人的常識見解,這一講我們都懂、都明白了。所以佛說法的原則是依二諦。如果我們對佛有真實的信心,那麼佛在真相那一部分就講得多;假如我們對佛沒有很深、很堅定的清淨信心,那佛就在俗諦上講得多。這一句裡面,離一切相是就真諦上說,清淨心中不染一法。所以離相,諸位要曉得不是把外面境界不要,那個搞法,你就完全搞錯,心中不執著,離是在心裡頭離,不是在事上離。事上一離,那社會秩序完全破壞了,那還得了嗎?所以佛法講的離相,是心裡頭不要執著。心清淨,外面現相有沒有?有。外面的事情處理更圓滿、更美好,為什麼?一切分別執著煩惱沒有了。人與人相處和睦快樂,真正能夠達到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,達到究竟圓滿,沒有一絲毫缺陷。
凡夫的病就是心裡頭執著,心裡面放不下,不能捨離。諸佛菩薩心地清淨,就像六祖所說的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。佛菩薩的心清淨,清淨到一念不生,一個妄念都沒有,對於一切事、一切物、一切眾生,決定沒有分別,沒有執著,心清淨。所以他的心永遠是清淨平等。對待這些人事物慈悲,慈悲心,慈悲是從平等清淨心裡面生出來的,所以他那個慈悲也是清淨平等的,這叫得大自在。
凡夫的心染著,分別執著,這個事情就麻煩了。分別執著就是迷、就是惑,迷惑他就造業,造業就變現出境界,那個境界就是果報。所以這個東西哪裡來的?是自己心裡頭變現出來。譬如說你晚上作夢,夢哪裡來?夢你自己心變的,不是別人在那裡操縱的,沒有!與別人不相干,自己變現的,自作自受。心地好的人,天天想好事,天天做好事,晚上作夢也是好夢。天天計算人,天天做壞事,晚上天天做惡夢。哪有主宰?沒有主宰,自己心裡變現出來的。我們今天這個境界都是自心變現的。所以你要把這個道理事實真相參透,你很快樂。環境不好也快樂,為什麼?知道事實真相。
每一樁事情都有前因後果,因是自己造的,果當然自己要承受,怎麼能怪人?所以絕對不會怨天尤人。順境很好,逆境也不壞,報過去了!逆境是我過去造的惡因,順境是我過去造的好因,都能夠歡歡喜喜的去承受,在這個裡頭不怨天、不尤人,就不再造業。這一報,帳一結,沒有了!不會再留後面麻煩事情。凡夫不知道事實真相,在受果報的時候怨天尤人;換句話說,這個帳結不了,後面又有,愈來愈多,這個事情就麻煩了,這叫愚痴。
所以要曉得佛教給我們離相,是心地不執著,不是叫你事上把它丟掉,那就大錯特錯。佛在經論上一再告訴我們,「佛法在世間,不壞世間法」,佛希望你有一個美滿的家庭,幸福的人生,不能說學了佛,把家庭破壞了。我不著相,我一切捨離了,家裡事情也不要做,丈夫兒女都不要過問,那成什麼話。這就把佛的意思錯解了,佛不是這個意思。心地清淨,以清淨心來處理這些事情,處理的更圓滿,為什麼?清淨心裡面充滿了智慧,真實智慧。染污的心裡面是感情、情執。情,容易產生錯誤;智,你處理事情決定不會錯誤。所以家庭才會真正美滿,人生才真正的幸福,你處理的正確,沒有錯誤。現在學佛的人很多,錯解佛意思的人也很多,所以開經偈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不簡單!我們看很多人,曲解如來真實義,錯解如來真實義,那就沒法子。所以造成社會對佛教產生嚴重的誤會,這個責任,學佛的弟子們要負責。佛沒這麼說的,不可以把佛的話想錯、曲解。
「即一切法」,這一句是從俗諦上建立的。『離』這是『無相』,無相是心裡頭不著相;『即』就是有相,事實我們眼前生活是擺在我們面前,六道真有六道,十法界真有十法界,確確實實擺在我們面前,這是事,這是俗諦。譬如說我們作夢,你總不能否定夢中沒有境界,夢中確實有境界,那不是假的,但是叫你不要執著,你就對了。那你在夢裡也很自在,夢中生活也很美滿,只要你不執著,只要你用清淨心就對。所以『實相』有無相的實相,有無不相的實相,這才能把這個真相講到圓滿。「實相」這個名詞,也是不得已而建立的,這個要知道,不能執著真的要有個實相,那又錯,你這個心裡頭又落了一個痕跡,又被染污。被什麼染污?被實相染污。實相也沒有,這個名詞假設的,這是連我們中國老子都知道,「名可名,非常名;道可道,非常道」,這才是把這個真相認清楚、搞明白。再看底下這一段:
【實相之體。非寂非照。而復寂而恆照。照而恆寂。】
這一段裡面是說明體性的圓滿成就,說明它的德用不可思議。『寂』是定、是清淨、是一塵不染。『照』是明瞭,樣樣清楚、樣樣明白。諸位要曉得,這就是我們真心本性的作用,它本來就是這個樣子。在這個地方我們特別要注意到,心本來清淨、本來圓照,圓滿的照,無所不照,十方三世沒有一樣不明瞭,照見!這是我們自己的本能。諸佛菩薩如是,一切眾生也如是,我們每一個人亦復如是。我們今天能力、德能喪失了,為什麼喪失?就是你的心不定,你寂沒有了。佛常常用水來比心,水在清淨的時候像一面鏡子。清淨是寂,它的作用它就照,山河大地在水裡照得清清楚楚。可是一動、一有波浪,它這個照就消失掉。還是照,照的破碎,照的不完整,照的不真實。我們的妄念、我們的煩惱就是心水裡頭的波濤。心愈清淨愈定,照的能力就愈大,到最寂清淨的時候,如來果地上,圓照了,就這麼個道理。所以佛法所修的八萬四千法門、無量法門,修什麼?清淨心而已。如何能把心水這個波浪把它平下來,這就是修行,這真實功夫。
同修們許多人家裡都供的有佛像,佛像前面的供具,最重要的是水,供水;不燒香沒有關係,不燃燈也沒有關係,一定要供一杯水。水表什麼?表心,心要像水一樣乾淨,要像水一樣平,要像水一樣照,就是這幾句。那一杯水的意思就是這個。所以一切供養具是表法的,看到這一杯水,就想到我的心像不像這個水,清不清淨?平不平等?供這一杯水是提醒自己,不是供給佛喝,佛不喝這個水。所以供茶,茶不能供,為什麼?茶有顏色,不乾淨。它是表法提醒我們自己,於佛不相干。
香表信,信香!香是香煙,古代傳遞消息靠煙。你們到大陸去參觀,看長城你就看到,長城的烽火臺就是香爐。幾千里路的距離,如果在邊關上有敵人來攻擊的時候,那個地方烽火臺燃上狼煙,狼糞,因為狼糞的煙風不容易吹散,底下這個烽火臺看到,馬上也燃,這樣一個烽火臺接著一個燃,一直到首都皇帝住的地方,大概只要好像是十幾個小時的樣子,就傳遞到了。古時用這個方法傳遞消息,所以香叫信香。我們今天燃這柱香,香爐是烽火臺,燃這個香表示我要跟佛菩薩通消息,是取這個意思。所以香表信,香表五分法身香,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代表這個。天天燒香,不曉得這個意思,這香白燒了。
所以佛門裡頭供的佛像,所有一切道具,含著很深的意思,樣樣喚醒我們,樣樣都是叫我們覺悟。所以這所有一切供養具裡面,水最重要,它就是表『實相之體,非寂非照。而復寂而恆照,照而恆寂』,它代表這個意思。「寂照」是互為體用,心清淨,當然生智慧。智慧開,心一定清淨。沒有說智慧開的人,心不清淨,沒有那個道理。心清淨的人,說實在的話不一定智慧開,那要清淨到相當的純度,智慧就開。智慧開的人一定清淨,心地一定清淨。所以這兩個字在大乘經裡面,可以互為體用,寂是體,照就是用;照是體,寂就是用。實在講,寂照是同時,哪有先後?所以它互為體用。寂照不二,唯是一心,我們這個法門直捷修的就是這個。《彌陀經》上給我們講的,我們修行的標準,「一心不亂」。所以我們念佛是直捷修一心,一心就是寂照。
【照而寂。強名常寂光土。】
這是說世尊為我們建立許許多多的法相名詞,用現在話說專有名詞,為了講解說明方便起見,建立了很多專有名詞。這些專有名詞,說實在的話,都是為了教學方便不得已而建立。你可不能執著,你要執著就錯了。為什麼?無論是理體,無論是事相上,都沒有名字。名字在百法裡面是屬於不相應行法。不相應行法這個意義,要用現代的話來說,就是它純粹是抽象的,決定沒有事實,完全是屬於抽象。這個不相應行法,就是現在人所講的抽象,沒有事實。所以這個名詞都是屬於抽象,我們要了解它。我們可以用它,但是不能執著它,你不執著它,它的作用就很大,你執著它,那就錯了。『照而寂』,照是明瞭,明瞭而心地清淨,一點都不染著,這就叫做『常寂光土』。常寂光土在哪裡?在我們自己心地。四土都在自己心地。
【寂而照。強名清淨法身。】
『寂而照』,心地清淨;心地清淨又明明白白,這叫『清淨法身』。寂而照,照而寂,寂照不二,所以身土一如,常寂光土就是清淨法身,清淨法身就是常寂光土。這個清淨法身,學佛的人都知道,名詞都知道,看到這個名相,總以為會有一個身,這就是被名相迷住。諸位要知道,身,法身,法是什麼?法是萬法,虛空世界一切法,一切法就是自己真正的身相,這個話能體會嗎?為什麼?一切法是自己心變現出來。
這個境界,如果一下會不過來,我們拿夢境做比喻,你在作夢的時候,夢中當然有自己,不可能說你做一次夢,夢中沒有自己,沒有自己,誰作夢?誰知道在作夢?夢裡一定有自己,一定還有別人,有山河大地,夢中所有的境界哪裡來的?自心變現的。夢中自己是自己,夢中別人是不是自己?還是自己,自己變的,夢裡面山河大地虛空也是自己變的。全夢即心,心能變,夢是所變。你能夠明白這個道理,整個夢境都是自己。自己是自己,別人也是自己,你對於別人愛護,就跟愛護自己一樣,你就沒有分別,同體大悲!可是我們今天迷了,不曉得我們現在所有一切境界都是自性變現的。佛菩薩知道,佛菩薩對一切眾生,所以叫「同體大悲,無緣大慈」,無緣沒有條件,為什麼?它自己變現的。
自己變現為什麼有善有惡?善境界、善人是善心所變現,惡人惡境界是惡心所變現。我們的心所太複雜,亂七八糟一大堆統統現前,全是自己。除了自己之外,絕對找不到第二個人,諸佛菩薩也是自己變現,「唯心淨土,自性彌陀」,這給你講的是真相。這才知道這身是我,盡虛空就是我自己。所以覺悟了,禪宗常講:盡虛空遍法界是沙門一隻眼。就是講的這個意思。能變是一個心,一切眾生的心是相同,同一個心,這是事實真相。所有一切大乘經,確實依這個真相而說。所以清淨法身,法身無始,法身無終,虛空法界就是我們的清淨法身。誰能體會到?體會到,恭喜你,那你有相當程度的覺悟,你不會生煩惱,你對待人一定非常親切,非常關懷,非常平等,看人跟自己完全一樣。還有跟人對立,那就迷。所以一有對待法就迷了。真正覺悟,這個分別執著沒有了。十法界統是自己變現的,所以我們一念心性就是諸佛如來的身土。
【又照寂強名法身。寂照強名報身。】
前面說的是最高一層的境界,是第一義諦,佛經常講的第一義諦。這個地方所說的,這是第二義,把這個標準又拉下來一點,這個好懂多了,比前面好懂多了。『照寂』無相,這叫『法身』。這個法身是前面講的清淨法身,法身無相的。『寂照』有相,有相就叫『報身』。這個報,跟我們現在這個報不一樣,我們凡夫是業報身,我們是業報所感。諸佛如來是智慧的報身,積聚智慧而成的報身,所以是圓滿報身,圓滿的智慧成就的。我們是善惡業,這是惑業煩惱感得的這個身相,這個不一樣。
法身隨緣,雖然隨緣它不變,能隨十法界的緣,但是它不會隨緣而變,它不變。「隨緣不變,不變隨緣」,佛法上這兩句,我在早年講經的時候,我把這兩句說成四句,來看四種不同的境界。佛究竟果地不變隨緣,他能夠隨十法界眾生的緣,應以什麼身得度,他就現什麼身,這是佛。隨緣不變是菩薩,菩薩在隨緣當中學不變。不變不隨緣是阿羅漢,小乘,他不度眾生。他自己證得偏真涅槃,他怕麻煩,他不度眾生。隨緣隨變,我們六道凡夫隨緣隨變。這四個不同的境界,確確實實是如此。所以此地說報身、說應化身,大師這個文字都用『強名』,強名就是不得以勉強而說的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