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說阿彌陀經要解便蒙鈔 (第十二集) 1994/7 美國達拉斯 檔名:01-014-0012
諸位同學,請掀開經本第廿四面,倒數第三行,末後一句看起:
【信願持名。以為一乘真因。四種淨土。以為一乘妙果。舉因則果必隨之。故以信願持名。為經正宗。其四種淨土之相。詳在妙宗鈔。及梵網玄義。茲不具述。俟後釋依正文中。當略示耳。】
這段是大師將這一大科結歸到因果。《法華》以一乘因果為宗,本經也是一乘因果為宗,所以天台家把本經看作跟《法華經》是等齊。尤其是天台宗歷代的祖師,幾乎都是念佛求生淨土,當然這個最重要的還是智者大師的影響。
『信願持名』,這是淨宗修學三個最重要的條件,淨土法門裡面稱為三資糧。這三個條件是生淨土一乘的真因。什麼叫『一乘』?這個名詞術語的含義我們一定要清楚,世尊在法華會上公開宣示,「唯有一乘法,無二亦無三,除佛方便說」。這就是正式為我們宣布諸佛度化眾生,真實他就是一乘法,這一乘是成佛。三乘裡面有成阿羅漢(聲聞)、有成辟支佛(緣覺)、有成菩薩,這叫三乘。這三乘並不是佛教化眾生的真正目標,而是什麼?而是階梯。像爬樓梯一樣,一個階梯、一個階梯往上爬。佛真正的目的是叫大家作佛。叫大家作佛,這叫一乘法。所以古德為我們介紹《法華經》,說那個經叫「成佛的法華,開智慧的楞嚴」。古德這麼介紹,所以這兩部經在中國就很流行。都知道成佛是《法華經》,開智慧的是《楞嚴經》。那為什麼其他的經沒有說成佛,單單講《法華》成佛?哪一部經都是幫助人成佛的,可是成佛得有條件。世尊在其他經裡面說這個成佛,裡面的確是有揀別的,他說一闡提不能成佛。一闡提是梵語,翻成中國意思,善根斷掉的人,沒善根的人,那怎麼能成佛?對佛法完全不能接受,甚至於極力的排斥,這種人不能成佛。但是佛在法華會上說法不一樣,法華會上說「一闡提也能成佛」。這樣成佛才真正講到究竟圓滿,不是說其他經裡沒有說成佛,這個事情是《法華》說得最圓滿,是這麼個意思。
真正在一生當中成佛的方法,唯獨此經。所以此經,蕅益大師他老人家說「方便中第一方便,了義中無上了義」。換句話說,一乘中第一一乘,這真正叫難得。所以「信願持名」是一乘法的真正之因。修真因當然證真果,真果是什麼?極樂世界是一乘的真果。所以底下講『四種淨土』,這是講西方極樂世界,是一乘的妙果。說因,因一定結果;說果,果一定有修因。「因賅果海,果徹因源」,因果是一體的兩面,不能夠離開。這是把這部經宗旨為我們說出來,宗旨就是修行的綱領。
四種淨土,大師在此省略了,為什麼?智者大師《觀無量壽佛經疏》,《疏》是智者大師作的。智者大師寫的註解很深,四明尊者怕後人看不懂,所以他老人家做了個《鈔》。鈔解釋疏,疏是解釋經,就是註解的註解。這個《鈔》非常著名,《觀無量壽佛經妙宗鈔》,四明尊者作的。所以在《妙宗鈔》裡面,對於這四種淨土說得詳細。《梵網玄義》裡頭也講得詳細。他說你要想了解的話,可以參考這兩本書。但是到後面講到經文裡面還要說,不過說的是略說,沒有詳細說。他老人家這個略說,近代圓瑛法師的《要解講義》,《講義》裡面就說得很清楚,可以做為參考。我們再看下面這段文,底下是第四大段「力用」:
【第四明力用。】
這個修行的方法明白,依照這個方法修行有什麼用處、有什麼好處?如果這個方法修行沒有用處、沒有好處,那我們學它幹什麼?所以一定要知道它的好處,利益之所在,我們才肯認真去學習。
【此經以往生不退為力用。】
這一句話是總說,『力』是能力,『用』是作用、是用處。這部經它有能力幫助我們在這一生當中生到極樂世界,幫助我們在菩提道上永不退轉,這個用處就太大太大。我們知道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雖然沒成佛,等於成佛,因為他在一生當中決定成佛。這個一生,諸位要明白,不是來生,就是這一生。所以淨宗大德說,這個法門是當生成就的法門。當生就是這一生往生,就是這一生成佛,因為他並沒有隔一層,這是非常非常不可思議。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活著去的,絕對不是死了再往生,這個觀念我們一定要清楚、一定要明白。一般人說臨命終時,臨終的時候,他還沒終、沒死!這個時候看到佛來接引他,假如他有福報,有福報就是怎麼樣?沒有很重的病,身體還很健康,六根很清楚,說話還說得很清楚,他會告訴家親眷屬旁邊的人,「佛來接引我了,我跟佛去了」。你看,那不是活著去的嗎?跟佛走了,這個身體丟了,不要了。他不是死了,他是活著走的。
這往生,沒有死的走的,是活的走的。往生瑞相裡面有兩種,一種就是我剛才講的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告訴大家「佛來接引我,我跟他走了」,這是決定往生,絲毫懷疑都沒有。另外一種福報差一點的,體力衰弱,這個境界現前,他想告訴家人,看到他嘴巴在動,沒有聲音,沒有氣力,實際上他也是在那裡動,就是想告訴家人「佛來接引我,我走了」,說不出話來。我們一般助念的人看到,他在念佛,嘴巴在動。不一定是念佛。臨終那一剎那,那個不一定是念佛,他看到佛接引,他想說說不出來,這決定往生。像這些瑞相,我們親眼所見的就不少。所以這一生,沒有隔第二生,沒有隔陰之迷。
去到西方極樂世界,實在講佛來接引的時候,佛光注照,佛光一照,他的罪業就消了很多很多,罪業就消掉,善根就增長。這個時候,蒙佛本願威神的加持,所以他到達西方極樂世界,那個速度很快,古德在許多註疏裡面給我們說明,在彈指之間、一剎那就往生到達極樂世界。到達極樂世界,那一邊是化生,不像我們這邊人是胎生,胎生很苦。那邊是化生,蓮花化生,是變化身。這個相一現出來,就跟佛一樣,不會說在那裡生下來是個小孩,小孩就麻煩,小孩得慢慢長,他就有生有滅。西方極樂世界不生不滅,所以那個相一現就跟佛一樣大。這四十八願裡面講的,身體體質跟阿彌陀佛一樣,相貌跟阿彌陀佛一樣,乃至生活、智慧、神通、道力都跟阿彌陀佛一樣。你看四十八願就知道。
所以那個世界是平等世界,豈不是一生到那裡就成佛。實際上他並沒有成佛,但是在樣子上說,他已經成佛。這個成佛是彌陀本願加持他的,就是天台家「六即佛」裡面所講的相似佛,很像佛,他還不是佛。為什麼不是佛?他的煩惱習氣還沒有斷盡,他是帶業往生的。但是從外表看,他就跟佛沒有兩樣,叫相似佛。到那個地方再去慢慢修行,再斷煩惱,再證到究竟圓滿的果位,那就是究竟圓滿佛。這是西方極樂世界非常不可思議的,一切諸佛剎土裡頭沒有。
所以你要曉得淨宗的殊勝,不是殊勝在將來,殊勝在現在。現在我們能夠真信切願,依教奉行,現在就圓證三不退。不是到西方極樂世界,現在就圓證三不退。無量殊勝的功德利益現前就得到。正如同經上所說「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」。我們在經上看到,在四十八願願文裡面看到。阿鞞跋致是梵語,翻成不退轉。在一般經論裡面告訴我們,阿鞞跋致的菩薩最低的位子都是七地菩薩。換句話說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至少智慧神通道力跟七地、八地菩薩相等。一般人要想修到這個境界,需要修滿兩個阿僧祇劫才能夠達到這個位次。淨宗法門帶業往生,下下品往生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。所以這個法門是圓頓法門,確實是頓超,他不是依次第來的。古大德對他的讚歎,沒錯!
何況世尊告訴我們,「其中多有一生補處,其數甚多,非是算數所能知之,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」。那就不止三個阿僧祇,無量無邊阿僧祇說。所以我過去說到這一段,我非常歡喜。因為我算算那個帳,西方極樂世界成佛,真快!這個帳怎麼算法?阿彌陀佛在西方建立極樂世界,到現在佛告訴我們才十劫。十劫,在四聖眼睛當中,就是阿羅漢、辟支佛、菩薩眼睛當中,這個時間不長。到那個地方證得一生補處,一生補處是圓教等覺菩薩,那個數量之多,已經就說不盡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第一劫往生的人現在已經成等覺菩薩,這就是說什麼?他修行了十劫成就的。十劫跟阿僧祇,不能比。我們這個世間要三阿僧祇劫才能證得這個地位,人家十劫就證得。其實要不要十劫?不要。假如說十劫證得的話,今天西方極樂世界證一生補處的人只佔十分之一,不是多數。為什麼?第二劫去往生的還沒證得,第一劫已經畢業,第二劫去往生的還差一點。
佛告訴我們,西方極樂世界證得一生補處的是佔大多數。這樣子我們推想,第二個阿僧祇劫去的也證得,第三個阿僧祇劫往生的也證得,一直到第五個阿僧祇劫去往生的證得了,他的人數比例才一半,一半一半,他還要超過。換句話說,第六個阿僧祇劫去往生的也證得,才能超過半數,是絕對大多數,第七個阿僧祇劫去往生的,他也能成就。這樣說起來,到達西方極樂世界證一生補處的這麼高的位子,等覺菩薩的果位,大概只要二劫到三劫。二個大劫到三個大劫就完成。這的確查遍《大藏經》沒這個說法。
從這個地方,我們看到西方世界的殊勝,從這段經文,我們搞清楚,這個地方是非去不可。時間短,大概用功恐怕兩大劫就成就,懶散一點大概也是三大劫、四大劫,決定證得等覺菩薩的果位。等覺菩薩就是一生補處,就是候補佛。所以這些經文要仔細去看,不能含糊籠統這麼念過去,那裡面東西太妙,這帳一算才曉得那個地方的成就真正是快速、真正是容易。這就是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,一到那個地方就圓證三不退。所以他的成就這樣的快速。
【往生有四土。各論九品。】
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極樂世界有『四土』。四土每一土都有『九品』。
【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。】
這是簡單為我們解釋。淨宗法門帶業往生是祖師說的,經上沒有講帶業的這個字樣。所以過去有一幫人執著在文字上。實在講,世尊入滅之前,就知道後來有這些疑惑發生,老早就交代清楚,教我們「依法不依人,依義不依語」。依他的意思,語言沒有關係。文字是語言的符號,既然依義不依語,也就是說依義不必依文字,不要去執著文字,意思對了就行。經上沒有講帶業,意思裡頭有,文字裡頭沒有,意思裡頭有。意思怎麼有?四土九品,諸位想想看帶不帶業?如果不帶業,哪來的四土九品?不帶業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的!四土九品就說明,帶的這個業有多少不同。帶得多的品位就低,帶得少的品位就高,這樣才分出來。所以講四土九品,意思就是帶業往生。等覺菩薩還帶一品生相無明還沒破,所以華藏世界文殊普賢去往生,他還是帶業往生,沒有不帶業的。說消業往生也能講得通,看他消多少。消一點,帶一點,總是這樣的,消得多就帶得少,消得少就帶得多。要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,我們才不致於聽到人家說這些話,我們就迷惑,我們的方寸就亂,那個就錯誤。
四種淨土裡面,我們從下面往上面去觀察,最下面是凡聖同居土,這個帶的業習最重,也就是說,一品煩惱都沒有斷,真正是凡夫。這個凡夫是指的六道凡夫,從諸天一直到阿鼻地獄,一品惑都沒有斷,天人也沒有斷。色界天、無色界天,他有很深的禪定,這個定把這個惑伏住了,古人講「石頭壓草」,壓住了,根在,沒有斷根。這個功夫生色界、無色界天。定功失掉了,他這個煩惱又起現行,這一起現行就要往下墮落。所以六道往生一品惑都沒斷。
假如能把見思惑裡面,見惑斷掉,他就不是凡夫,那叫聖人。這小乘叫入流,初果叫入流,入聖人之流,他見惑斷,證位不退,他絕對不會再退回六道當凡夫。但是他思惑沒有斷,思惑沒有斷,出不了三界,他在三界裡面的聖人,所以叫凡聖同居土。這個聖指誰?聖就是指這個,這要曉得。這些小乘初果、大乘初信位的菩薩,這些聖人思惑沒有斷,沒能出三界,念佛可以往生,所以說凡,六道凡夫沒有斷惑;聖,已經斷見惑。假如思惑斷,他就不是凡聖同居土,他是方便有餘土,就又升了一級。這是思惑沒斷,見惑斷,小乘的聖者。
這些聖者包括什麼?包括小乘的初果、二果、三果,甚至於包括到四果向,沒證四果,遇到這個法門,發願求往生的,統統生凡聖同居土。所以凡聖同居土要曉得,哪些人到那裡去生,我們叫他做凡,哪些人生到那裡去叫他做聖,這個名稱怎麼來的要搞清楚。這裡面也論九品。一品惑沒有斷的凡夫,那當然是最底下的,下下品;見惑斷了幾品的,他就會又往上升;見惑斷盡,思惑也能斷個九品,思惑有八十一品(九地,每一地都是九品,九九八十一),斷了九品的話,大概在凡聖同居土是上品中生。再能多斷一些,大概就是上品上生。如果八十一品思惑統統斷盡,他就不是凡聖同居土,他生到方便有餘土去。九品是這樣形成。
極樂同居土跟一切諸佛的同居土有很大的差別,因為諸佛的凡聖同居土,可以說是業力變現出來的,業報!西方極樂世界他是無漏淨業所感的。為什麼?去往生的人,即使是極惡的眾生,能念佛求願往生,他還是修的淨業。一個是自己發心,一個是諸佛威神的加持。所以這個法門修的叫淨業。諸位同修要想在這一生當中決定往生,我們起心動念處事待人接物,這是造業。要記住,決定不能造惡業。什麼是惡業?損人利己,這個事情決定不能做。如果再造這些業,這一生決定有障礙,要知道我們過去生中修這個法門,不曉得修了多少次,為什麼沒有能成功?就是沒有把惡業斷掉,臨終時產生了障礙,遇到了惡緣,沒去得了。所以我們要提高警覺,現在不但事不能做,念頭都不能起,決定不可以做損人利己的事情。要修善業,修善業有福報,福報留在臨終時候享,臨命終時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這就算不錯。
假如能夠更殊勝,要修淨業,善業我們也不沾。淨業怎麼修法?淨業是善業裡面不著相,就變成淨業。般若宗裡面所說的「三輪體空」,「斷一切惡,修一切善」,心地清淨,決定不染。我們修善,不著我有修善,我修善,不著我相;第二,不著我所修那些善事的相,不著這個相,兩邊不著;也不執著我能修這些善行的相。三邊都不執著,三輪體空。這個心清淨。就像經上常講的,「作而無作,無作而作」,這個就是淨業。淨業不是什麼事都不做,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,示現各種不同的身分,各種不同的行業,認真努力在那裡去做,不是不做,人家做的全是淨業,就是「作而無作,無作而作」。我們要在這個地方去學。淨業所感,那個往生就百分之百的把握,一點都不會錯!
第二種叫「方便有餘土」。這一層裡面,往生的人見思煩惱斷了,但是塵沙、無明沒斷。往生的確確實實是菩薩,不是二乘。二乘人往生也是回小向大。所以《無量壽經》、《彌陀經》裡面有說西方極樂世界有聲聞、有天人。這個問題在《無量壽經》裡面,佛為我們說清楚了,說天人、說聲聞有兩個意思。第一個意思是到達西方極樂世界,他斷惑,從這上說的。他的煩惱一品沒斷,跟他方世界的天人一樣,叫他做天人,其實他都是菩薩。從斷惑來講,他跟他方世界的天人一樣,煩惱沒斷。如果見思煩惱斷,這一類的菩薩就跟他方世界的聲聞一樣,是這麼說法的,是這個意思,統統是菩薩。第二個意思說是這個眾生沒有到西方極樂世界來以前的身分,他從人間來的,他從天上來的,他是從聲聞發願來往生的,是這個意思。
總而言之一句話,無論什麼身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縱然下下品往生,都是菩薩。而且我們在《無量壽經》裡面看得很清楚,什麼菩薩?普賢菩薩。統統都是普賢菩薩,初信位的普賢菩薩、二信位的普賢菩薩,一直到等覺位的普賢菩薩。這經上所說的,因為西方極樂世界的人「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」,全是修普賢行,下下品往生到那裡也是修普賢行,真正不可思議。所以西方世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。這也正符合佛在大經裡面跟我們說的,「菩薩若不修普賢行,就不能圓成佛道」。西方極樂世界個個都修普賢行,都是普賢行圓滿才成佛的。所以跟佛在大經上講的完全相應。
所以方便有餘土菩薩地位就高,如果按照斷證的比例,大概相當於七信位到十信位的菩薩。凡聖同居土是初信位到六信位的菩薩,等於人天。七、八、九、十,這四個位次,信位,相當於阿羅漢、辟支佛。到初住位就不在方便有餘土,就到實報莊嚴土。初住位的菩薩見思煩惱斷了,塵沙煩惱斷了,四十一品無明破了一品,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,這法身大士,也就禪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,這是見了性的菩薩。方便有餘土以下的,沒見性。這是見了性的菩薩,生實報莊嚴土。實報土裡面照通途法門來說,四十一個位次,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,這四十個再加一個等覺,四十一個位次。換句話說,非常明顯的,實報莊嚴土裡頭有四十一個階級,他統統都是實報莊嚴土。四十一品無明破盡,圓滿成佛,也就證得圓滿的常寂光土。常寂光是理,前面三種淨土是事相,是有形的,常寂光是無形的,是本體,所以說分證寂光。常就是法身,寂就是解脫,光就是般若,這是所講涅槃三德。
念佛往生的人,他確確實實是妙,妙到不可思議。妙在哪裡?他樣樣都講圓,你說證三不退,圓證三不退,圓斷五住煩惱,圓證常寂光,他樣樣都講圓,這是不可思議。而這個圓並不是到達西方極樂世界要經歷相當長的一個時間,剛才講,那相當長就是一個大劫、兩個大劫、三個大劫,這是講不需要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他就圓證,這是很不可思議,真正叫我們無法想像。不但我們沒有辦法想像,確確實實像經上所講「唯佛與佛方能究竟」。成了佛的人知道,等覺菩薩要不是得佛力加持,他也搞不清楚。他本身搞不清楚,他怎麼能為我們講清楚?這是真實不可思議。
我們今天大經念多了,念多了有好處。念得愈多就愈接近佛的知見。這些真實的狀況,我們從讀經能夠悟到一點,能夠明白一些消息。這實實在在就是四十八願的加持,因為佛發這四十八願,哪一願要是沒有圓滿,沒有完全做到,他就誓不成佛。他今天已經成佛,換句話說,他這個四十八願,願願都做到,願願都是幫助眾生。第十八願是眾生十念一念得生,生淨土,其餘那些願都幫助我們圓修圓證。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樣樣是圓滿的,一絲毫缺陷都沒有,是彌陀本願威神的加持,這真實不可思議。要不得佛的本願加持,決定不是這樣情形。那就是佛在一切大乘經上所講的通途的境界。再看下面經文:
【若執持名號。未斷見思。】
見思煩惱完全沒斷。
【隨其或散或定。於同居土。分三輩九品。】
這個我們念念就行,意思剛才都跟諸位說過。他這個『同居土』裡面為什麼會有『三輩九品』。在這個地方我們必須要清楚,一定要明白,這個法門叫橫超法門。如果論其他法門,見思煩惱不斷,決定不能出三界,也就是說你決定不能超越六道輪迴。不能超越六道輪迴,你就得受輪迴之苦,你要受業力的支配,你自己不能做主,這很可憐,心為境轉,心隨著外頭境界轉。真正做得了主的人,心不會隨外境轉,然後外境能夠隨我們心轉,心在境界裡做得了主宰,這樣才行。你明白這個事實,你才曉得修行出三界之難。我們想求得來生人天福報,這個可以做得到,要想超越三界,那太難太難。
真正修行人,普賢行,普賢行的原則,《華嚴經》上五十三參總原則,歷事鍊心。普賢菩薩在哪裡修?在各種不同複雜的人事環境裡面修,在五欲六塵裡頭修。修什麼?修在這個境界裡頭自己做得了主,就是說決不被外界干擾,不會被外界動搖。普賢菩薩的定是這樣修成的。這個會用功的人。現在人家家都有電視,你不叫他看電視不行,怎麼辦?我就叫他看電視修普賢行。怎麼個修法?一般人是電視裡頭笑,你跟他笑,他哭你跟他哭,你的心被他轉。你在那邊看,畫面清清楚楚,如如不動;他笑我不笑,他哭我不哭,這就是修普賢行,修定。內不動心,外不著相。不著相不是把相沒有,相擺在面前我不著相,不著相就是絕對不會被這幻相動搖,你在這上面修,修成之後,在事實上你接觸這些人,哪些人你喜歡的,哪些人你討厭的,你能夠在這一切人事裡頭學得心淨、學得平靜,平等心現前,清淨心現前,這是普賢行。看到不順眼的,不要理他,你看你已經被外境轉,你有什麼功夫?一天念十萬聲佛號,喊破喉嚨也枉然,沒錯。
《楞嚴》上說「若能轉境,則同如來」。我們凡夫可憐,被境所轉,不能轉境。諸佛菩薩的本事就是他不被境轉,他能轉境。我們學佛學這個本事。無量無邊的法門,看電視也是個法門,就是你不會看。菩薩看電視成無上道,你看電視的時候要墮三途,你說冤枉不冤枉?這會不會。禪宗常問「會麼」。你會不會?會了就成無上道,就在個會不會。所以這個法門是橫超法門。我們沒有這個能力,還被外面境界轉,出不了三界,信願持名能出三界。斷煩惱難,用這個信願持名伏一下,這個容易,這個我們認真努力可以做得到,只要做到就能往生,就能超越三界。所以老實念佛,伏煩惱,這樣就能往生。所以我們的信心要堅定,願力要強,強過貪圖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,我們要強過它,這才能有把握往生。底下說:
【若持至事一心不亂。見思任運先落。則生方便有餘土。】
這個地方特別要注意蕅益大師教給我們的『任運』。任運,沒有勉強、沒有意思要斷,自自然然斷掉。怎麼斷?念佛功夫深的時候,沒想斷,沒想到斷煩惱,煩惱自然斷,任運。跟小乘人修行完全不一樣,小乘人修行作意,一定要斷煩惱,強烈的願望斷煩惱,所以他愈斷愈難斷。我們這個不斷,自然就沒有,這個法子好。大乘有很多善巧方便,超過小乘太多。因為小乘破我執,破我執非常非常難,要把我斷掉。大乘菩薩破我執的方法比小乘的方便,他用的什麼方法?起心動念想別人,念念為眾生著想。不要起一個念頭就想自己的,這個念頭常常這樣想,想久了把自己忘掉。沒有想破我執,我執沒有了。起心動念都為眾生,這種我執不斷,也是任運的消失。這個方法比小乘的方法高明太多。
所以淨宗這個法門就是老實念,從初發心就是老實念,念成佛,而且快得不得了。沒有想斷見思,見思斷了;沒有想破塵沙,塵沙沒有了;沒有想破無明,無明也沒有了;沒有想成佛,佛也成了。妙在這裡。所以功夫就是老實。老實,誠心誠意。真誠心、清淨心、平等心、慈悲心,你去念這句佛號就行。念佛人什麼都不求,念念就是求西方淨土,在這個世間除了簡簡單單生活之外,其他一樣也不求,只求把這個殊勝的法門以善巧方便介紹給別人,自行化他。自行就是化他,化他就是自行,自行化他是一樁事情,不是兩樁事情。這個裡頭沒有界限,也就沒有妨礙。這是講『事一心不亂』。
【若至理一心不亂。豁破無明一品。乃至四十一品。則生實報莊嚴淨土。亦分證常寂光土。】
這無明一破真的成佛,真成佛,天台家講的分證佛。江味農居士在《金剛經講義》裡面註解的諸佛,《金剛經》上面講的諸佛就是講的分證佛。為什麼?圓初住的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,他就有能力像《普門品》裡面所說的「隨類化身」。應以佛身得度者,他就能示現八相成道,示現三十二相、八十種好,佛的這個樣子來度眾生。應以菩薩身得度者,他就現菩薩身。那個人很相信觀音菩薩,他就現觀音菩薩身;那個相信地藏菩薩,他就現地藏菩薩身,真的不是假的,隨類化身。
他現觀音,是不是真觀音?真觀音。他現地藏是不是冒充地藏?不是的,真地藏。他跟這些菩薩同心同願、同德同行,就是菩薩的化身,入這個境界,實報莊嚴土。這是說他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煩惱逐漸的在斷,境界逐漸在提升,這是他裡面的境界,外面所現的跟阿彌陀佛一樣。外面現的決定平等,裡面斷證功夫,個個人不平等。外面一樣是平等,這個話好難懂,我們來舉個例子。譬如國王,國王的兒子很多,他的皇后、妃子多,一個生兩個,就幾十個、幾百個都是王子,平等。但每一個人聰明智慧並不平等,但是他的享受樣樣都是平等,都是王子。地位平等,享受平等,西方極樂世界就是這個樣子。
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等於說都是阿彌陀佛的兒子,一切受用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,連智慧、神通、道力表演出來的,那是佛加持的,不是自己有的,也好像是成佛的樣子,其實沒有,還得慢慢自己來。自己四十一品無明破了,那個相就是真的,是自己修的,不是佛加持的。自己沒有修到,佛力加持,使你好像達到這個境界。但是那個真有作用,他有能力,就是西方世界無明還沒有破,就能夠分身到他方世界去度眾生。這個智慧、神通、道力是阿彌陀佛加持給你的,不是你有能力。如果到自己有能力去度化眾生,要到理一心不亂,要破一品無明,那是自己真的有能力。沒有到這個能力,也能分身到十方世界度化眾生,是佛加持給你的能力。但是諸位要曉得,修學其他法門得不到這個加持,唯獨這一個法門得阿彌陀佛本願的加持。這就是我們沒有修到這個地位都有這個能力。
也許有人要問:我們到西方世界,住多久才可以回來度眾生?經上沒有說,沒有限制到西方世界一定要住多少年、住多少個劫,你才能回來;或者是你證多麼高的品位才能回來,沒有說。沒有說就好辦,到達那個地方給阿彌陀佛磕三個頭:阿彌陀佛,娑婆世界眾生我很想念他,我現在就去度他好不好?阿彌陀佛點點頭:好,你去吧!你就得加持。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所以你真的願力很強,慈悲願力很強,想救度這些苦難眾生,西方極樂世界打個轉就行,你就有這個能力。你只要踏到西方一步,再出來,你就圓證三不退,就得佛力加持。可是你不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打個轉的話,要憑你自己的能力,沒有這力量來幫助你,這不一樣。所以許許多多菩薩想聽這個法門,沒有緣分,沒有機會。我們聽到了不相信,空過了,你說那多可惜。叫那些想聽的菩薩知道,他多羨慕、多替你可惜。底下是說「不退」,這是講的四土。
【不退有四義。一念不退。】
『念』是念念他的心都向無上道。經裡面告訴我們,「菩薩念念向薩婆若海」。薩婆若是梵語,翻成中國意思,一切智海。佛是證得一切種智,一切種智無量無邊,用海來形容,薩婆若海就是一切種智。這是什麼菩薩?理一心不亂的菩薩。圓初住以上的菩薩,他們的心念念都是圓成佛道,念念都是求圓滿一切種智。所以這是『念不退』。底下說:
【破無明。顯佛性。徑生實報。分證寂光。二行不退。見思既落。塵沙亦破。生方便土。進趨極果。】
這進一步往無上道上去提升。見思煩惱斷,塵沙無明也破,沒破盡,無明沒破,所以是『行不退』。行是大乘菩薩道,這一類的菩薩不會退到小乘,叫行不退。
【三位不退。帶業往生。在同居土。蓮華託質。永離退緣。】
古大德告訴我們,西方淨土之殊勝,就是殊勝在凡聖同居土。諸佛都有淨土,大致都相同,不斷惑不能往生,唯獨西方凡聖同居土是無比的殊勝。我們今天住的釋迦牟尼佛的凡聖同居土,在這個地方修行,退的緣太多,像走路一樣,處處都是荊棘,處處都是陷阱,認不清楚,一步踏下去就墮落三途。世尊講,一個人要是走這條,這難行道,能夠不墮落,太難太難。十方諸佛的同居土跟釋迦牟尼佛的同居土差不了多少;唯獨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,它是諸佛菩薩的境界,跟其他的諸佛凡聖同居土完全不同。所以一切諸佛讚歎阿彌陀佛,實在講就是讚歎他的同居土。因為同居土的眾生圓證三不退、圓證三土,這的確是一切諸佛剎土裡面沒有的。這都是阿彌陀佛的功德,所以這叫二力法門。如果不得佛力加持,我們決定做不到。
在事相上來看,他的殊勝就非常明顯,他那個地方沒有退緣。『蓮華託質,永離退緣』,蓮花化生,把他方同居土裡面的情執破除掉。我們這邊的父母生的,這父母兄弟裡頭恩情很重,很不容易捨棄。到那邊蓮花化生,個個人蓮花化生,所以這個情執他就沒有,都是平等、都是一樣的。那個退緣,西方世界沒有退緣,為什麼沒有退緣?你天天見佛。西方世界人很多,往生的這些人不曉得有多少,佛只有一尊,誰能見得到?你這麼想法就錯。西方世界阿彌陀佛的化身到處都是,天天見面。我們今天這個世界,用這個電視螢幕化身,但是什麼?你看得見他,他看不見你;你聽他說話,你說話他聽不見。西方世界佛的化身是立體的,看起來是真的,你可以跟他一問一答,他確實就像在你面前一樣,分身,不是影像。像《梵網經》裡面講,「千百億化身」。
所以西方世界的人,每個人天天見佛,天天跟這些大菩薩們在一起,大菩薩們跟佛一樣,也是化千百億萬身,跟大家同在一起。每一天跟佛在一起,跟菩薩在一起,想退也退不了。這些諸佛菩薩天天跟你說法,聞法開智慧、斷煩惱。所以經上講,西方世界是念佛、念法、念僧,他沒有其他的念頭。不打妄想,沒有分別執著。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」,那個上善,大師在經上這註解裡頭告訴我們,上善是等覺菩薩。十地法雲地菩薩,還不能叫上,他上面還有,他還不能稱上善,上善是等覺菩薩。這麼好的人事環境,所以你才永遠不退轉,才能夠在一個大劫、兩個大劫就證到圓滿的果位。這麼個道理。
我們今天在這個世間找一個好的老師,難。縱然找個好的老師,也沒辦法一天到晚親近他,好的同參道友更少。人事的環境障礙很多,物質生活環境也有很大的障礙,生活很辛苦,生活不容易。每一天勤苦的去工作,為什麼?還不是為衣食去奔波。西方世界這問題解決,思衣(想衣服),衣服在身上就穿上,不要去裁縫,也不要去洗衣服,衣服永遠乾淨的,永遠新新的,一粒灰塵都不沾。想吃什麼東西,你吃的東西已經擺在你面前,一切是隨念變化。不要了,不要去收拾碗筷,沒有了。這經上告訴我們的,所以那個地方生活太容易,不要操一點心,全心全力在學道。
西方世界人的工作是什麼?聽經、念佛、經行。他們生活就是這些。旅遊,每天到十方世界諸佛剎土去參訪,去拜佛、去聽經,到那裡去供養。供佛、供法、供僧,那個生活多暇逸!我們人人都能得到,就看你想不想去。我們中國人,自古以來的教育是少年時代、童年時代培養根基,培福,教孝、教敬、教你服勞役,這是培養福德的根基。中年修福,晚年享福,跟西方人不一樣。西方人是兒童享福,兒童真享福;中年的時候,這西方人我們常聽說的,中年人是拼命,謀生活;晚年是很苦,他跟我們中國恰恰相反,中國是晚年享福。
現在民國以來,我們的教育思想、教育方法捨棄了傳統。所以我們現代這一代的老年人也沒福可享,老年在受罪,不再享福。可是我們常常想,我們這邊佛教會同修也很難得,想到如何照顧,使老年人有一個真正幸福的晚年。這個想法很好,那就是老人(退了休的老人),我們能夠住在一起,每一天聽經,每一天念佛,每個月辦一次短距離的郊遊,每一年去環球旅行一次。我們現在沒有辦法到他方世界,不能像極樂世界人,我們可以到全世界環球旅遊一次,一年辦一次。這個退休的人身體健康,有這個能力都可以參與,使我們老年能過得真正的幸福。
老年人天天聽經,天天念佛就不會胡思亂想,對於身心的健康有很大的幫助。否則的話,退休的人,沒事,沒事就想,想什麼?想老、想病、想死。他本來不老,他因為想老,一切法隨心想生,人想老,很快就老化;想病,沒有病也生病。所以我們看到許多退休一兩年老化了,一兩年過世了。什麼原因?胡思亂想。這是不健康的思想、不健康的生活,造成很苦的果報。所以我們學佛的同學能在這上幫助,是一樁大好的事情,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。使老年人有福,我們自己年老了,一定有很大的福報。好,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