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佛說阿彌陀經要解便蒙鈔  (第五集)  1994/7  美國達拉斯  檔名:01-014-0005

  請掀開經本第十九頁第二行,從第二句看起:

  【又性德寂照。名法身。修德寂照。名報身。】

  前面講的「照寂」、「寂照」,是從性體上說的,這兩句是『性德』跟『修德』合起來說。『法身』,前面跟諸位概略的介紹過。簡單的說,法是一切萬法,一切萬法是我們性德的相分。在法相唯識家裡面說,山河大地是阿賴耶的相分。我們要問,心性有沒有相分?淨宗常說「自性彌陀,唯心淨土」。這個彌陀身土是性德還是阿賴耶的相分?如果屬於阿賴耶的相分,那與我們現前的相分又有什麼不同?在我們初學的同修,總是免不了有這些疑惑,總是希望追根究柢,把這個事情搞清楚搞明白。

  實在說,事實真相確確實實擺在我們面前,可惜的我們就是把它錯認了。這個話不是我敢說的,這是諸佛菩薩所說。錯在哪裡?錯在我們這個念頭。我們想知道、我們想明瞭,就這一想就壞了。壞在哪裡?這一想,原來就是世尊在《楞嚴經》上所開示的叫「知見立知」。這知見立知就不好了,世尊說「是無明本」。我們都知道,佛常講的無明,無明是很難破的。這無明從哪裡來?無明就是從我們樣樣想知道,樣樣想明白,就是那個想來的。那不想,無明就沒有;想,愈想這無明就愈重。用這種心態,用這種方法,要想去明白性德,是不可能。這個方法、這個心態,最大的能力,你可以緣到阿賴耶。

  阿賴耶的見相兩分你有能力緣到,那就相當了不起。說實在話,還不是我們凡夫的能力。像阿羅漢、辟支佛、權教菩薩,他們有這個能力。連四禪天、四空天都不行,他所緣的還是相當有限,不能出這個大千世界,一尊佛的教區,不能出這個範圍。三乘聖者能夠出這個範圍,所以他能夠見到兩個大千世界,三個大千世界,幾十個、幾百個大千世界,可是緣不到自性,這是諸位一定要知道的。就是我們用思惟想像,這是有範圍,不能夠見性。因此心性這一樁事情,一定要很深的定功,從定功裡面開悟,所謂是因戒生定,因定開慧。智慧現前,這個問題自然就明瞭。所以這是性德。

  我們今天要重視的是修德,修德就是大乘經上所講的始覺,性德是本覺。凡夫迷惑,那就是不覺,不覺就是迷。《起信論》裡頭說得好,「本覺本有,不覺本無」,馬鳴菩薩這兩句話給我們修行人,實實在在把這個心、情緒定下來了。本來無的,當然可以斷得掉,本來有的,當然可以恢復。我們從這個地方建立了信心,只要依照佛給我們講的理論與方法。佛是過來人,為我們說的是經驗之談!一尊佛是這麼過來的,過去、現在無量諸佛都是這麼過來的。所以佛佛道同,原理、原則、方向決定是一致。所以始覺是非常可貴,你開始覺悟了。我們要問,始覺以後?始覺以後還是始覺。從我們今天起,我們就開始覺悟,不開始覺悟,你怎麼會念佛?你怎麼會去讀經?你會念佛、你會讀經,你想著要想了生死出三界,或者是你要想往生,想見阿彌陀佛,這不覺的人沒有這個念頭,覺就有這個念頭,有這個念頭就開始覺悟。

  給諸位說,這個始覺是天天在始覺,你們想想對不對?今天覺悟一點,明天又多一點,這還是始覺,後天還是始覺。一直從初發心到等覺菩薩還是始覺,始覺滿了就成佛,叫究竟覺,所以天天在覺。我們常講天天有悟處,那個悟處就是始覺。這個很有味道!始覺是一念心性,一念光明。這個光明縱然很小、縱然很短暫,如果它常常有,就會產生力量。像閃電一樣,時間雖然短,照得雖然短暫,假如這個閃電,過不多久它又有一次,愈來愈密集,這就是我們修行人的現象。初學的人也許一個星期、半個月有一點覺悟,覺悟有一點進步,這樣過個三、五年,就會每三、四天就有一個覺悟。如果能達到天天都有覺悟,這功夫就算不錯,求往生可以說有把握,決定有把握。

  我們讀經、我們念佛,讀經的時候遍遍有悟處,所以經念得很高興,他不會厭倦。世間東西念了會厭倦,念到最後不想念,為什麼?沒有悟處。這個有悟處就是有新鮮的發現,怎麼昨天沒有發現,今天在這兒發現。這種天天發現是永遠沒有止境,這是經典。所以你要問為什麼經典這樣的奧妙?讓你永遠在裡面悟不盡!即使天天有悟處,都沒有止境。因為經典是佛從心性裡面流露出來,性德裡頭流露,性德是無盡的,所以性德裡面流出來的言語文字,裡面所蘊藏的理與事也是無盡的。這就是真正修行功夫入了境界、上了軌道,法喜充滿!

  修行人的物質生活非常簡單。現在修行人這物質的享受跟古時候大大不一樣。古人住在深山裡面,頂多自己砍一點樹枝,砍一點竹子,搭個茅蓬。吃的東西簡單,吃松子、吃水果,都吃野生的東西。他健康,他長壽,飄飄欲仙,仙人一樣的。我們要是過這種生活,那不得了,幾天就餓壞。他為什麼有那麼高的享受?他這個物質生活需要量非常之少,精神生活充沛,法喜充滿。境界如果更要往上提升,這個人間的飲食可以不要了。我們供齋的時候,「禪悅為食」。悅是什麼?喜悅!在修行裡面得定開慧,那個喜悅就滋養著生命,法喜充滿。所以不需要飲食,這個飲食是可以不需要的。你看佛說的五蓋、五欲,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。所以真正功夫到家的人不需要飲食,也不需要睡眠。睡眠是昏沉,不是好事情,功夫愈好的人睡眠愈少,他心地清淨,神智清楚。所以睡眠多的人不行,多的人昏沉的時間多。所以這個就是始覺,時時始覺,天天開始覺悟。這是以智照理。

  一般人總講用心去研究,研究是第六意識。始覺是真心的作用、心性的作用,所以它不需要研究,它是直接不是間接的,直接,照!我們今天很可惜的,我們始覺,我們也在照,我們照的功夫不夠深,照的力量很薄弱。但是一切諸佛菩薩都是像我們這樣開始學成功的,不是他一下就達到那麼高的境界。可貴的是你能夠保持,這一點很重要。我們今天進步很慢,就是我們不能保持,一天偶爾照一、兩次,像那閃電放個一、兩次光,以後就不再放,不曉得過幾天又放一次,所以不能夠密集,這就是功夫不能保持。就是照理。這照理也叫見到事實的真相,理就是事實的真相。心愈淨、心愈定愈是見到。

  所以同修一定要記住,古大德教我們的一個原則,禪宗叫「離心意識參」,落到心意識裡面,這個照沒有了。為什麼?意識,妄心起用,真心就不現,這一輩子都不能成就,所以要離心意識。這個心意識怎麼離法?心是阿賴耶識,意是末那識,識就是第六意識,怎麼個離法?這個八識五十一心所,我們從無始以來用到今天,已經用得熟透。現在要想不用它,不太可能!自自然然它就現前。我們今天學佛,真正功夫就在此地。禪,特別講求離心意識參。教下?教下也要離心意識,才能大開圓解。如果用心意識,你想大開圓解,做不到!我們淨土宗念阿彌陀佛求一心不亂,還是要離心意識,不離心意識,你決定到不了理一心不亂。換句話說,你用心意識,最高的功夫可以能達到事一心不亂,理一心沒有分。可見得在這個原則,不僅僅是禪宗講求,教下、淨土宗,哪一宗哪一派都不能違背。

  我們現在要略說說心意識是什麼?如果連這個都搞不清楚,你到哪兒去用功夫?這個講起來非常複雜,很難講也很難懂。我們只講心意識的樣子,這好懂,明白這個也就有辦法下手。心是阿賴耶,阿賴耶是倉庫,我們今天俗話說落印象。我們眼見一樁事情,耳聽一點聲音,落了印象。在唯識裡面叫種子,種子儲存在阿賴耶識裡頭。所以阿賴耶叫藏識,藏就是倉庫。所有一切,這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這些影像全都收在裡面。譬如說,我昨天看到你,今天我看到你為什麼會認識你?昨天看到你那個印象收到我這個裡頭,今天一見面,那個裡面檔案調出來,跟你對照對照沒錯,認識了,就這麼回事情。假如沒有這個藏識,昨天看到,今天見了一定不認識。藏識叫含藏種子,換句話說,我們見色聞聲能夠不落印象,這就不用阿賴耶識。第七識的樣子,執著,第六識是分別。我們明知道它作用的樣子,就曉得我們見色聞聲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真正能夠做到不分別、不執著、不落印象,這就離心意識。

  還有分別,那你還是用第六意識;還有執著,還用末那識;還會落印象,還用阿賴耶識。大家仔細想一想,你有沒有能力離心意識?特別是禪,禪要不能離心意識,你參的是什麼禪?也叫禪,世間禪定,不是出世間。換句話說,你那個禪的功夫再高,出不了三界。因為你用心意識,你那個禪的功夫達到頂點,生非想非非想天,這是達到頂點。參這禪的功夫真正得力,來生生到初禪天,這很了不起。初禪天要什麼樣的功夫?我在此地簡單說一說,你就想想你自己有沒有能力到初禪天去?初禪上面還有二禪、三禪、四禪,還有四空天,後面比你高的太多!初禪已經離開五欲,財、色、名(名是我們今天講榮譽)、食、睡,這五樣東西都沒有,你就得初禪。

  如果你對於財還會動念頭,對於色還會有貪愛。那你禪別想了,沒分,為什麼?你的欲沒有斷。欲沒有斷,你只能在欲界,你爬不上色界。這個斷,不是從身體形式上斷,到深山去修行,找個石頭洞裡頭枯坐,坐死了也沒用處。要心斷,心地裡頭絕對不會起心動念,這叫禪定。所以五欲六塵這個念頭決定不會起,定功到這種程度時候,這才能生初禪。所以我們想到這個地方,看看禪宗那些語錄典籍是滿有趣,想想自己不行。為什麼?我們還會有念頭起來;換句話說,初禪沒分。

  欲界天人,我們還要有真正的善行,上品十善,這才能夠生四王天、忉利天,那欲界天很下層的,你才曉得這真難。我們今天自己給自己打打分數,能夠有上品十善嗎?十善業道是個標準,身斷殺盜淫,口沒有妄語、兩舌、綺語、惡口,意裡面沒有貪瞋痴,這才能到四王天、忉利天。再往上去,上品十善加上禪定,那功夫沒到家,所以叫未到定。如果功夫到家,那就到初禪天去。譬如說修禪定六十分及格,你只有二十分、只有四十分,你這個禪定不及格。所以我們把這些事實真相搞清楚,就曉得我們要想生忉利天都不容易。真正上品十善!

  大家現在看《了凡四訓》的人很多,你看了凡居士,一天到晚存心就想做善事,就想積功累德,善惡辨別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什麼是大善?什麼是小善?什麼是真善?什麼是假善?什麼是圓善?什麼是偏善?你看他所講的,真正在做斷惡修善積功累德。像他那種修持,生人天。真正修得好,四王天、忉利天沒有問題。他也打坐,他也修定,當然那個定是未到定,不到家的。所以功夫更好一點,了凡居士可能生到夜摩天。這是我們從書裡面看到他的境界,他能與這個階層的相應,與忉利天、夜摩天相應。很難!。

  假如我們對這是非、善惡、真妄、邪正、偏圓都搞不清楚,我們想要達到了凡居士那個境界,就難了!因此,今天始覺最貴的,就是念佛求生淨土。從淨宗裡面去深入,這個深入決定不是叫你去研究,叫你用真誠的心、恭敬的心去讀誦受持。因為真誠恭敬會有悟處,為什麼?真誠恭敬是真心。我們雖然不能用真心,是妄心,妄心偏向真心那一邊,它就起作用。只要偏一點點就有作用,就有些悟處,有悟處就會歡喜,修德就有功。這個功逐漸在進步,那個性德慢慢、慢慢就往外透。眾生的修德與性德決定是相應的。佛修德圓滿,所以成就智慧的報身。佛的圓滿智慧報身,實在講就是眾生性德的法身。「性德寂照名法身,修德寂照名報身」,無二無別。這些都是講的事實真相,所以我們稱它作實相,佛學名詞稱作實相。這是從性德、修德合起來說。底下一句完全從修德上來講,這就好說,也好懂。

  【又修德照寂。名受用身。修德寂照。】

  前面是照寂,這是寂照,這名字稍微調換一下,意思就不一樣,體用差別不相同。

  【名應化身。】

  『修德』照而常寂。諸位一定要懂得這個『照』字,照就是明瞭的意思,一切明瞭,如如不動,它就起用。我們今天眼見用一個「照」做代表,他不用見,因為見用識,不用識就用見性見,這就用照;耳聽也叫照,六根對於外面六種境界的作用統統用一個照。「照而常寂」,裡面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就寂。寂是定,心是定的,這是功夫,這叫修行。我們怎麼修?我們「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」,心裡還胡思亂想,這個不行!這一句阿彌陀佛,跟諸位說就是照。

  所以淨宗用的功夫比禪宗方便,淨宗有個阿彌陀佛,禪宗連阿彌陀佛也沒有。譬如淨宗,我們眼睛一見色、一起心,阿彌陀佛!把那個念頭、那個妄念就沒有,分別執著都沒有,一句阿彌陀佛就趕跑掉,這個好。禪宗沒有這阿彌陀佛,他也不起心、不動念。這就是淨宗比禪宗來得方便,禪宗難,淨宗容易。在見色聞聲裡頭不起心不動念,很難;起心動念一句阿彌陀佛把它壓住,這個容易。不用阿彌陀佛他就起心動念,所以這「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」要抓牢。這是淨宗用功方法跟禪宗不同的地方,淨宗比禪宗方便的地方在此地。

  我們是不是在起心動念之處,馬上阿彌陀佛就提起來?第一個念頭才動,第二個念頭已經是阿彌陀佛,分別執著妄想全都沒有。所以佛在《大集經》上說「念佛是無上深妙禪」。這不是假的,只是方法手段不一樣,原理原則、目標效果都相同。何況更不可思議的,這個方法跟阿彌陀佛本願相應,這是真實的殊勝。它跟彌陀本願相應,與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集合成一體,得佛力的加持!所以我們把什麼叫寂、什麼叫照,把它搞清楚。

  照而常寂,這個自受用身,就是從前方東美先生講的「人生最高的享受」。你們想想對不對?沒有離開世間,沒有離開紅塵,最高的享受。他裡頭沒有煩惱,沒有業障。因為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,這就造業,你在享受裡頭造業,享受裡頭會有障礙。這個修行人有功德,享受裡頭不造業,享受裡頭無障礙,這叫真正第一等的享受!你們要看清涼大師判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最高的境界,「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」,就是這個境界。凡夫為什麼有礙?凡夫六根對六塵,他有分別、有執著,他落印象,所以他就有業障。

  諸佛菩薩跟我們在一起,實在講完全沒有兩樣!他為什麼事事無礙、他沒有障礙?因為他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、沒有起心、沒有動念,所以他就沒有障礙。他心是清淨、寂的。所以我們今天要學照,照怎麼樣?在照裡頭學寂,不要學分別執著,不要學起心動念。實在不會?阿彌陀佛。把阿彌陀佛拿出來,所有一切念頭統統歸到阿彌陀佛,這個高明!非常非常高明。這一句阿彌陀佛,六道裡頭沒有,十法界裡頭也沒有。所以這個阿彌陀佛念熟,他的果報就在西方極樂世界,不會到別的地方,別的地方沒有。這個道理、這個事實要知道。

  修德裡面寂照是應化身,應化是它受用身。我們幫助別人,無論是世法幫助別人,是以佛法幫助別人,講經說法,種種的舉止,這個講叫演講,講演,講是靠口舌,演是表演,一舉一動,表演!講給人聽,做樣子給人看,這都是屬於照。照怎麼樣?心要清淨。你接觸大眾,你去度化大眾、幫助大眾。幫助大眾,假如你起心動念,你沒度眾生,讓眾生把你給度跑了,就是這樣的。所以一定要有能力自己如如不動,這樣我接觸大眾沒有妨礙。所以諸位你們要看到《戒經》裡面,佛給我們提出警告,佛弟子在山林裡面修行,不接觸社會、不接觸大眾,什麼事都沒有,佛心很安很歡喜。佛子要到外面去度化眾生,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,佛提心吊膽,為什麼?就怕你在度化眾生的時候,起心動念貪著名聞利養,被眾生度跑掉,道業虧欠而不能成就,在這個地方。所以諸佛菩薩擔心。

  你接觸廣大的社會,如果你不能在這個地方守住寂,守住清淨心,那就很難成就。怕的是這一生所修的,變成世間有漏的善法,你不能出三界,這一生的修學變成有漏的福報。有漏的福報到哪裡去受?到人天來受,那很難得。能到人天來受,五戒十善還要修夠標準,來生才能得人身,才能生天。假如善戒這個標準不夠的話,他到哪裡去受?到畜生道受,到餓鬼道受。畜生道享福的,我們在美國看到很多。你看美國人養的寵物,真的享福,真有福報,主人做奴婢伺候牠。死了以後,動物有公墓,我都去看過,小狗小貓死了之後,他還給牠立個碑,還把照片掛在上面,還常常到那裡去弄點花的,好像還祭祀牠的樣子。我去參觀過動物公墓,我還照了照片送到台灣給大家看。你看外國這些動物多有福報。那福報哪來?前生修的!得不到人身,到畜生道去享受。餓鬼道裡面享福,就是做那些像在台灣這個土地公、什麼王爺那些神,大家拜的那些,那都是在餓鬼道享福的。修的福,他一定有這個福報,在哪一道享就不一定。

  所以修德裡面,我們就要明白,要抓牢住一個寂、一個照,這是總綱領。這個照的意思,樣樣明瞭,寂是如如不動。自受用跟他受用,自受用是照而常寂,他受用是寂而常照。這就跟佛菩薩的生活就很接近。諸佛菩薩自受用、他受用不過如是而已。底下說:

  【寂照不二。身土不二。性修不二。真應不二。】

  底下這就是總結:

  【無非實相。】

  但是要做到『不二』,『實相』才現前。二怎麼樣?二有能所,它是相對的。相對就沒有入真實,真實法裡面決定找不到相對。所以大乘法裡面講「入不二法門」,禪宗裡面講「明心見性」,入不二法門就是明心見性,因為心性是不二。二決定見不了性,也明不了心。諸位想想《金剛經》上的話,佛說「菩薩有我相」,你們想想有我,我的對面就有人,我跟人就是二,那就不能見性,不能見性就不是真的菩薩。教有實、有權,前面講過,實是真實的,真實裡面是不二的,二就不是真實。所以我們叫那樣的菩薩叫權教菩薩。權教菩薩,沒有見性的菩薩;見了性的菩薩,就不是權教,是實教。明心見性,見性叫實教。所以這個地方要曉得不二是真的,二都不是真的,二都是我們看錯了,都是認錯了、看錯了。所以佛與大菩薩他們境界裡面,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自己,這叫入不二法門。

  所以佛看一切眾生,那個慈悲叫同體大悲。什麼體?性體。同一個真性,一個真心自性變現出來的。就跟我前面跟諸位用夢境做比喻,大家細細去體會,盡虛空遍法界確實是一個自己,所以叫無緣大慈。緣是沒有條件,無條件的,同體大悲。還有分別執著,那就錯了,這個要知道。

  理上講『寂照不二』,事上講『身土』、『性修』、『真應』。「真應」怎麼講?真是諸佛菩薩,應是應化。眾生有感,佛菩薩就有應,感應道交。為什麼會有感應?因為是一個心性變的,是一體的。所以與佛菩薩有感應,與鬼神有感應,與一切眾生統統有感應。只要心專,如果心再清淨,感應的力量特別強大。這個感應就是現在科學裡面所謂的磁場,就是這一類的,就是我們佛法裡面講的感應的道理。它這個頻率,心地清淨真誠頻率就會一樣,那個感應非常的快速。我們再看底下:

  【實相無二。亦無不二。】

  這是這一段的總結,說明「實相不二」的道理,然後再為我們說明心性變現十法界依正莊嚴,這些差別的所以然。十法界森羅萬象,無量的差別,這無量的差別,要知道都是一心作。善導大師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上告訴我們「一切從真實心中作」,這句話很有道理。都是真實心中,因為無量差別的因緣,變現出這些現象,所變一切現象,總不外一心。所以一心統攝一切法,一切法不出一心。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這就是『無不二』的實相。從心性能變來說,不二的實相。從十法界依正莊嚴所變這方面來講,無不二的實相。所以實相無相無不相,就是解釋這個道理。

  能變的心性是照寂、寂照,這兩個字很有味道。照寂、寂照這裡面都沒有東西,都是空的,裡面沒有相分的存在。要用今天的話說,裡面沒有物質存在,沒有色法存在。它是真性空寂,照跟寂,寂跟照,統統是空寂,這在佛法叫真空。所現的這些現象,這些現象也不是真有,所以說「萬法皆空」。這個東西實實在在講,就跟我們作夢一樣,在夢中這個境界宛然。夢醒之後,確實就在作夢的時候,夢境也是空寂的,也是了不可得。實實在在不可得,但是在作夢的時候你不知道,你認為那是真有,醒過來之後才曉得、才覺悟到那是假的,不可得。十法界依正莊嚴,實實在在講夢中境界,佛講的「如夢幻泡影」,沒錯!你要把它當真,那就是太苦了。那就迷惑顛倒造業,叫冤枉受果報。你要覺悟,那跟諸佛菩薩一樣,在這個境界裡得大自在,幫助一切眾生覺悟,自心清淨毫無染著,這個就是照寂自受用,寂照他受用,這叫真快樂。世間人那個樂,樂極生悲,這是事實。自己以為快樂,佛菩薩看到你,可憐!很可憐!這實在的。下面說:

  【是故舉體作依作正。】

  『體』就是自性,自性變現出十法界依正莊嚴。依報是環境,像我們今天講的世界、星球、星系、太空,這是依報。正報?我們的身體,自己身體是正報。身體以外的一直到太虛空,都是屬於依報。

  【作法作報。】

  『法』是法身,『報』是報身。法就是前面講的依,法身;報就是前面說的正。但是「作依作正」,是迷悟都有,都包括在裡面。「作法作報」完全是覺悟,這沒有迷,佛菩薩就是法身報身。如果連同一切迷惑顛倒六道凡夫來說?依報正報,就這樣說的。所以他兩個名詞,覺迷不一樣,迷的時候依報正報,悟的時候法身報身,法身就是依報。

  【作自作他。】

  『自』是佛,『他』是佛所度化的這些有情眾生。

  【乃至能說所說。】

  『能說』的是佛,佛菩薩講經說法,能說的。『所說』的是法,是他所講的理論,所講的方法,所講的境界。

  【能度所度。】

  『能度』的是佛菩薩,也可以說能度的是教法(他的方法)。『所度』的是眾生。

  【能信所信。能願所願。能持所持。】

  這三句就是《彌陀經》的修學三個條件,古人稱為「三資糧」,信、願、行。後面還要細說。

  【能生所生。】

  『能生』的是十法界念佛的眾生,『所生』的是西方極樂世界。

  【能讚所讚。】

  『能讚』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,讚歎西方極樂世界、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功德。所讚歎的就是西方世界依正莊嚴。這些統統屬於事,統統是心性裡面變現出來無比殊勝之事。

  【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。】

  你要是都清楚、都明白,曉得哪一樣都是實相,樣樣皆是!無有一法不是實相。所以悟了就是,迷了就不是。不是迷了不是,迷了自己不以為是,那就不是,就是這麼個道理。這一段我們就介紹到此地。

  我們再看第三段「明宗」。玄義這個部分是第二段最難懂,第二段是理論的依據,要不搞清楚,我們對佛講的這個東西就很難接受。清楚了、明白了,你自自然然會接受。原來佛講的不是別的事情,全是自家的事情,離開了自性,確確實實別無一物。佛對我們的幫助,就是幫助我們見性、幫助我們恢復性德,恢復性德當中無量的智慧、無量的德能。而淨宗這個方法,真的在無量方便法之中,是最巧妙的一個方法,能令一切眾生在極短的時機得到最殊勝的成就。所以這個法門十方如來讚歎。十方如來讚歎就是十方如來勸導我們。我們要不信、要不聽,諸位想想怎麼對得起諸佛?實實在在講,是愚痴到極點之人!古德、經典裡頭也講,不能接受、不能認真去修學,這樣的人非愚即狂,不是愚痴,那就是狂妄之人。下面這一段「明宗」是講修行的方法,這一段就好懂多了。

  【第三明宗。宗是修行要徑。會體樞機。而萬行之綱領也。提綱則眾目張。挈領則襟袖至。故體後,應須辨宗。】

  這個五重玄義也是有層次的。『宗』,天台家只講『明宗』,賢首家講「宗趣」,宗還有一個趣,趣就是趣向,他到哪裡去,一個歸趣。所以宗是修行的歸趣,是修行的方向、修行的目的。古人講歸趣,我們今天講目標、講目的,大家好懂。是我們修行的一個目標,修行的一個目的,這個大家好懂。前面顯體是講性,完全著重在說明性德,而明宗著重在修行。當然他最高的標準,就是大乘法裡頭常講「全性起修,全修即性」,這是講到高級的修行法。這種修行法,實在講很容易達到性修不二那個境界,入不二法門,明心見性;在我們淨土宗,理一心不亂,這個層次非常高。

  可是用什麼方法能達到?我們在一生當中可不可以達到這個境界?說老實話,達到這個境界,應該講人人有分。畢竟在一生當中達到這個境界太少太少。原因在哪裡?這個答案我可以答得出來,原因就在「不老實」,這是真話。凡是老實修行,可以說都達到這個境界。我們從哪些地方看?我們就從近代這些往生的人,我們看到許多高境界往生的人,都是不認識字,沒有念過書,一天到晚做苦工,老實念佛。他臨終的時候又不生病,曉得什麼時候走,站著走、坐著走,他達到這個境界。反而知識分子糟糕,知識分子不老實,一天到晚胡思亂想,自以為是,這個虧吃大。不如那些沒念過書的人,他自己謙虛,樣樣覺得都不如人,老實,這個緣殊勝!念幾天書自以為是,比起那些人差遠了。他們往生,說老實話,往生的品位高,達不到理一心,在我想像當中事一心都達到。通達教理的人、講經說法的人不如他們。我們這些講經說法,就連智者大師,那了不起!智者大師往生,五品位往生,生凡聖同居土。所以這個知識害人。

  我們佛法講「轉識成智」,那就是佛,就是菩薩。把智變成為識,知識分子,這是六道凡夫。怎麼樣把知識轉過來?轉識成智,那就高明了,這才行。所以我們應當學什麼人?學那個愚人。我在台中,李老師常常告訴我,叫我學愚人。他說他也學。他說:我學了幾十年,學得還不像。他勉勵我要學得像一點。愚,愚不可及!不是一般人能比得上。什麼都不懂,什麼都傻傻的,老老實實念佛,好!決定有成就。所以達到高境界,「全性起修,全修即性」,這高境界。

  此地說『修行要徑』,「徑」是路,「要」是非常重要,徑是近路,我們現在講直路,直路是最近,不拐彎。所以念佛法門,也許諸位看到古人有個小冊子,勸人念佛的,叫《徑中徑又徑》,這個名字起得很好。在佛法裡面,徑路是大乘,大乘比小乘好修,比小乘快速,當然比小乘要高,這大乘是徑路。禪宗是徑路裡面的徑路,大乘裡面的徑路,徑中徑是禪宗。可是淨土念佛要比起禪,那又更徑,所以是「徑中徑又徑」,這「又徑」就是念佛法門。所以這三個徑是大乘、禪、淨土,淨土是最近的一條道路!

  假如沒有徑路,我們要想達到諸佛對我們的期望,「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」,那要相當遙遠的時間。因為有徑路就快,真的從這個法門修學,我們看到的,我們從《淨土聖賢錄》裡面看、從《往生傳》裡面看,真正用功的人,真正希求淨土的人,你要問,大概要多少時間能夠修成?我們看古人那些的例子,大多數人三年到六年的時間就成就。這是我們在《往生傳》跟《淨土聖賢錄》裡面看到。

  我們看倓老法師講的鄭錫賓居士,這是他老人家的一個學生。抗戰之前,早年在青島湛山寺,他老人家做住持的時候,鄭錫賓居士也是山東人,他自從聞法開始,念阿彌陀佛起,六年。他學佛很專、很用功,學了三年他就學會講《彌陀經》。學會講《彌陀經》,他本來是經商、做生意的,他買賣不做了,交給他弟弟去做,他就一天到晚到外面去講經,勸人念佛。到鄉村裡頭去講經,勸人念阿彌陀佛。這樣又過了三年,你看他往生多自在。他往生預知時至,他那一天是《彌陀經》講圓滿了,很高興告訴他幾個朋友,他說:我要走了,麻煩你們明天替我租個房子。這朋友們就奇怪了:你要走了,你還租房子幹什麼?他說:我不是到別的地方去,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,怕死在人家家裡不方便。這些朋友們一聽:你真的往生,到我家好了,我不忌諱。那個朋友說到我家,大家都爭著請他到他家裡,不忌諱他。所以他就到一個朋友家裡去了,往生得很自在。臨終的時候,這些朋友還要求他做個偈子,做幾首詩,留作個紀念。他說得很好:不必了,看我這個樣子就是很好的紀念。大家念佛送他往生,不到一刻鐘(一刻十五分鐘)他就坐化了。六年!

  你們要問,我們已經念了不止六年,幾個六年都不止,為什麼還不能往生?那我要問你,你想不想往生?不想,還不想去。那難怪!人家真正對這個世間沒有留戀,他就成熟了。我們今天為什麼念佛不能往生?一面嘴巴說求往生,心裡牽掛這邊,牽腸掛肚太多,斷不了,所以佛不來接引你。佛知道,你這個心口不相應,口是心非,所以佛不來接引。你要是果然是真的,感應道交不可思議。鄭錫賓居士是個很普通的人,是個在家居士做生意人,六年!預知時至,不生病,這經講完,說走就走,這個多自在。別的事情能騙人,這個事情能騙人嗎?

  民國五十七年,不曉得是五十七年還是五十六年,就是這兩年,哪一年我記不清楚。那個時候我在佛光山,佛光山有個長工,佛光山的工程從來沒有間斷,等於說包工一樣。佛光山做工的工人告訴我,他親眼看到的,他的鄰居老太太站著往生,是台南縣將軍鄉的,他告訴我這個老太太念佛三年。現在高雄還有不少人對這件事記憶得很清楚,我前年到高雄,提到這件事還有不少人知道。這個老太太也不認識字,走的時候沒有生病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她走的時候沒讓家人知道,怕家人擾亂,吃晚飯時候走的,家人吃晚飯,她說不要等我,你們先吃。她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,等到家人發現,她已經走了,站在那裡走的。三年!所以說實實在在話,我們念佛,心裡很想去,但不是現在要去,最好能過個一百年、兩百年、三百年才去,存的是這麼個心。換句話說,這個世間的罪還沒受夠,還要多受幾年。可以了了,他不肯了,這叫無可奈何,這沒辦法。好,時間到了,這修行這一段明天再跟諸位報告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