悟道法師晨間講話—現代化功過格 悟道法師主講 (第一四四集) 2020/6/19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:WD32-007-0144
諸位同修,大家上午好,阿彌陀佛。請放掌。時間過得很快,又是星期五了。
我們在讀《感應篇》,前面讀到偈頌:「日誦一遍,滅罪消愆。受持一月,福祿彌堅。行之一年,壽命綿延。信奉七年,七祖升天。久行不倦,可成佛祖。」這是印祖提倡《感應篇》,在佛門的淨宗弟子,久行不倦,可成佛祖。原來它這個是道家,道家是可成神仙,所以我們讀《感應篇》,裡面就很清楚可以看到:「欲求天仙者,當立一千三百善;欲求地仙者,當立三百善。」善惡,古人用記功過格,《了凡四訓》它有功過格。在明清時代功過格很流行,當時有很多讀書人提倡斷惡修善。功過格最早是從道家,還有儒家也有功過格。道家有這個功過格,後來我們淨宗八祖蓮池大師,把道家的功過格,原來是信奉天、神這些改成佛菩薩,所以蓮池大師有一本《自知錄》。過去我們道場都印過。《自知錄》就是把道家的功過格用佛教這方面來給它做一個調整,就適用於我們佛門弟子。這個《自知錄》是明朝時代的,現在我們要用,當然時代的這種背景環境大不相同,所以現在我們倒是可以依照那個時代的這些精神,按我們現在的生活環境來立個功過格。
過去三重淨宗學院廖院長他有編一個百過格,他那個編的是比較現代化,比如說吃檳榔、抽香煙這類的。它因為只有過,它沒有功,他的說法是沒過便是功。但是我們依照《感應篇》來看,還是有「積善章」、「諸惡章」,積善就是功,諸惡就是過。所以應該也要編一個功,這樣互相對照,比較能夠啟發人家向善之心。我們現在其實可以再參考廖院長的百過格,比較現代化,等於是註解蓮池大師的《自知錄》。為什麼用蓮池大師的《自知錄》?因為我們是佛弟子,我們如果用一些比如說道家的、儒家的,有很多人說,佛弟子怎麼用這個?所以用蓮池大師的,大家縱然不接受,也不至於去反對。就像《感應篇》是印光祖師提倡的,如果不是印祖提倡,一般的出家眾提倡,那可能沒有人會理會,甚至遭受到很嚴重的批評。祖師他的手眼,他的智慧,他的善巧,他的方便,用《感應篇》、《了凡四訓》、《安士全書》來代替戒律。為什麼?因為祖師他看到我們現代人沒有學習中國傳統文化,去受戒,其實都沒有基礎。受了很多戒,一條也做不到。就連受個五戒,都很難做到。所以我們知道這個實際情況,現代人去受戒,他得不到戒。為什麼?他沒有基礎。其實五戒,有的屬於遮戒,遮是預防,你在佛前發願,不造這些惡業,預防。
我們看淨業三福,第一福,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這是第一福;第二福,是「受持三皈,具足眾戒,不犯威儀」;第三福,「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」。第一福,人天福;第二福,小乘的福;第三福,大乘菩薩福。所以三皈五戒已經是第二福,我們要看清楚。三福就像三層樓,你沒有先蓋第一層,你怎麼蓋第二層?怎麼蓋第三層?蓋不起來的。所以你要入佛門,真正受三皈依,不要說受五戒,有受個三皈依,那淨業三福的條件很清楚,你必須具備第一福的基礎;如果沒有第一福的基礎,實在講沒有資格入佛門,受三皈依都不能受。現在很多人不但受了三皈依,受了五戒、八關齋戒、沙彌戒、比丘戒,甚至菩薩戒都受了,能不能得戒?得不到戒,為什麼?沒有第一福的基礎。所有的戒都從三皈依生起的,沒有三皈依,什麼戒都落空了。三皈依的基礎是第一福,所以你說我去受五戒,甚至受了菩薩戒,自己表現的行為是什麼?不孝父母、不敬師長,又沒有慈悲心,造十惡業,你說這個是什麼戒?那真是煩惱戒。所以現在很多人他不懂,沒有把淨業三福看清楚,因此學了一輩子,怎麼用功都不能成就。所以我們還是要依照佛在經典上講的,要從扎根基礎來學習,我們這一生才會成就。第二福就是屬於出世的福報,出離世間,出離六道輪迴。第三福菩薩福是入世,入世度眾生,自己得解脫了,要度眾生。出世、入世的福要建立在世間這個福的基礎上。
我們看《地藏經》,《地藏經》主要講的是人天福報。現在很多人學佛,要求人天福報。《地藏經》我們仔細看經文,先給我們奠定人天福的基礎,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再向上提升,超越三界六道,超越十法界,成佛作祖。這個地,很明顯就是地基。蓋大樓,大家都知道蓋房子你要打地基,你地基沒打,怎麼蓋?蓋了馬上就倒了。所以這個基礎很重要,因此這些年來我們淨老和尚一直提倡、呼籲這三個根,從做人開始學起。萬丈高樓從地起,作佛先從做人起,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,這個不能顛倒了。因此這個功過格,以後我們也可以大家來研究,怎麼編一個現代化的功過格,適合我們現代人使用的。它可以採取《感應篇》這個經文,比如說每一天,「語善、視善、行善,一日有三善」,我們可以來檢點自己。這樣來要求自己,我們這一生才會提升,才會進步。
好,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。祝大家福慧增長,法喜充滿。阿彌陀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