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悟道法師晨間講話—真正修行就在起心動念之處  悟道法師主講  (第二八四集)  2022/3/2  華藏淨宗學會  檔名:WD32-007-0284

  諸位同修,及網路前的同修,大家好。阿彌陀佛!請放掌。我們昨天跟大家學習到《太上感應篇直講.諸惡章》第一句,「苟或非義而動」,這句是總綱。這句我們從粗淺來講,就是我們起心動念,自私自利、損人利己,這個心動了,動了這個心。下面接著就「背理而行」,違背道理,違背正常的道理,就是不合理,不合理,就是背理,做出來的行為,身口意三業的行為就不合理,就造惡業了。凡是起心動念,不為自己想,為別人想、為大家想,那就是大公無私,這個是善。如果起心動念就是先想到自己,這個就是不善,這個念頭就是惡。在佛經上講,起貪瞋痴慢疑這些煩惱,起了這些念頭,我們身口的行為,造作的就是殺盜淫妄,就造這個惡業。這是從善、惡,這個因來講的。如果深入,當然就是佛經講得最徹底、最究竟。佛經講的起心動念,一念不覺而有無明,這是最根本的「非義而動」,這是講到最深、最究竟。講到比較粗淺的,就是善惡。無明,一念妄動,那個我們現在都觀察不到。所有的煩惱業障都是從這一念不覺所發展的,所謂「一念不覺生三細,境界為緣長六粗」,我們現在是境界為緣長六粗。所以我們從這個粗淺來理解,再慢慢去深入。

  儒家的四書,像《大學》也可以來互參,「非義而動」,就是《大學》講,「身有所忿懥,則不得其正」。有好樂、欲望,心不得其正;有恐懼,心不得其正。這個也是來輔助我們了解這一句,就是當我們起心動念。另外儒家講的七情五欲,「喜怒哀樂之未發,謂之中;發而皆中節,謂之和」。人都有情緒,我們是凡夫,都有七情五欲,喜怒哀樂。我們心還沒有喜怒哀樂,這個時候是中,不偏不倚。但是我們凡夫不可能沒有喜怒哀樂,遇到境界來,順境生歡喜心,逆境生瞋恚心,喜怒哀樂就來了。喜怒哀樂,如果你能夠節制,發而中節,我們不可能沒有這些情緒的發生,那發生(起來)要去調節。調節,在儒家講,用禮樂來調節,調節之後就和,不要太過,也不要不及。所以用禮樂來調劑我們的身口意三業,讓它保持一個中和,這是儒家的教學。

  「苟或非義而動」,這一句也是我們修學的一個關鍵,就是先從你的起心動念。古人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,像了凡先生,他是記功過格。《太上感應篇彙編》裡面記載,古人也有用黑豆白豆的,就是你起一個惡念,就放一顆黑豆;起一個善念,就放一顆白豆,用兩個瓶子。剛開始在修,一天下來,從早到晚起心動念都是惡念,那個黑豆滿滿的,白豆大概二、三顆。發現原來我一天起這麼多惡念,善念那麼少,所以在這個地方努力精進用功,不斷去轉惡念為善念。惡念跟善念,基本的原則,你自私、你有私心,就是惡;你為公,你就是善。用這個標準來觀察我們的起心動念,我現在這個心、這個念頭,我這個想法是自私自利,還是為公眾?如果是自私自利,那就是惡,就要放一顆黑豆;如果是為大家,沒有為我自己,那就是善,放一個白豆。所以古人剛開始修,黑豆很多,後來努力精進,一直調整自己的念頭,慢慢的白豆增加了,黑豆減少了。到最後只有白豆,沒有黑豆。後來修了三年,他就不用了,起心動念,「靜則一念不生,動則萬善相隨」。就像俞淨意公一樣,修了三年,就達到這個境界。凡是沒有起心動念,他就沒有胡思亂想,沒有這些妄念。如果一動,那就是萬善相隨,都是為大家著想。就是修善,怎麼去利益人、怎麼去幫助人,沒有想到自己,這個就是萬善相隨。

  所以「苟或非義而動」,佛法講貪瞋痴慢,如果貪瞋痴慢疑這些念頭起來,就是非義而動。《大學》講,心有忿懥,心有愛欲、好樂,心有恐懼、有得失等等的,這些都是非義而動。其實講的言辭不一樣,跟佛經講的意思是一樣,就是貪瞋痴慢。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去觀察自己的心(心態),是什麼樣的心態?那我們一個非義而動的心態,動的這個念頭不對,你做出來的行為就不對、就偏差了,那肯定就造惡業了,就會「背理而行」,你就會違背這個常理去行動了。「行」就是你去造作,做出來就是惡業,造惡業了。這兩句也是主要的綱領,「非義而動,背理而行」,引申到下面種種的惡業都出來了。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來反省自己,來檢點自己,希望我們不斷的向上提升,過日少,善日增,我們就有進步了。

  好,今天我們就跟大家學習到這裡。祝大家福慧增長,法喜充滿。阿彌陀佛!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