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緇門崇行錄淺述—出家的真實利益  悟道法師主講  (第二十二集)  2021/6/15 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 檔名:WD20-053-0022

  《緇門崇行錄.清素之行第一》。諸位同修,及網路前的同修,大家好,阿彌陀佛。請放掌!請大家翻開「清素之行第一」,四十三頁,第一行:

  【出家利益】

  蓮池大師的開示,我們上一次有講過,沒有錄影。今天的錄影,我們再重複來學習一遍。,請看這個文,『出家利益』:

  【古德云:「最勝兒,出家好。」俗有恆言曰:「一子出家,九族生天。」此者贊歎出家,而未明言出家之所以為利益也。】

  這一段就是古大德講,家裡如果有一個兒子出家,這是最殊勝的,『出家好』。俗話也有講,就是『一子出家,九族生天』。不但自己得到利益,也庇蔭自己的家親眷屬,九族都生天了,這是讚歎出家。『而未明言出家之所以為利益也』,但是沒有說明為什麼出家會有這些利益。這段的意思就是古大德,還有俗話都這麼講,「出家好」、「一子出家,九族生天」,這是出家的利益。但是沒有說明為什麼出家會有這些利益,下面蓮池大師講:

  【豈曰:「不耕不織,而有自然衣食」之為利益乎?豈曰:「不買宅,不賃房,而有自然安居」之為利益乎?豈曰:「王臣護法,信施恭敬,上不役於官,下不擾於民,而有自然清閒逸樂」之為利益乎?】

  到這裡是一段。這一段是蓮池大師講『豈曰』,就是如果出家的利益是這麼認為的,說『不耕不織,而有自然衣食』,出家不用上班,在過去農業社會就要耕種,男子要去田裡做工、耕種,女子在家裡織布。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講,就是說你也不用去上班,也不用工作。『而有自然衣食之為利益乎?』是這個利益嗎?這是一個問詞,是不是這樣就是出家的利益?所以過去有人講,你們出家人這個行業不錯,不用交稅金,那是不是這樣的利益?

  「豈曰:不買宅,不賃房,而有自然安居之為利益乎?」豈曰,如果說我們也自己不用花錢去買房子,也不要去貸款買房子(現在有很多人,他買房子也沒有辦法一次把款付清,所以有二十年的貸款,甚至到三十年的長期貸款,這個都有。所以在家人要買一間房子,一般這種上班族的也不容易)。出家也不用去買房子,也不用去貸款,自然就有可以安住,可以安心居住,這樣是不是就是出家的利益?道場現成的,是不是這樣的利益?

  『豈曰:「王臣護法,信施恭敬,上不役於官,下不擾於民,而有自然清閒逸樂」之為利益乎?』國王大臣都來當護法,過去歷代的皇帝大多數都有信佛,沒有信佛的人是少數。因此國王大臣,當官的、當皇帝的,王宮大臣都有信佛。儒釋道三教都有學習,所以他們真正認識佛法,認識佛教,所以會以國家的資源來護持佛法。這是過去的時代,現代是沒有,現在很難看到王臣來護法。過去這個時代的確是「王臣護法」,國王大臣都來護持。

  「信施恭敬」,現代是王臣護法的很少,但是信眾來布施、恭敬供養,這到現在還是有。像台灣、大陸、香港,這個是還有,而且是比較老一代的,中年以上的,他們懂得來布施、供養。年輕一代的,可能他們就不知道了。不過現在還有,信施他會來恭敬、供養,過去的時代也都是這樣。「上不役於官」,這是我們剛才講的,不要受到官府種種的限制,就是說你也不用去交稅金這一些。「下不擾於民」,下面也不用去干擾於一般的人民,住在這種環境優美的寺院,可以享受「自然清閒逸樂」,是這樣的利益嗎?以上蓮池大師是列出來了,這是不是就是出家的利益?下面就給我們說,以上講的都不是出家的利益。下面講的話,就是講真話。

  【古有偈曰:「施主一粒米,大似須彌山,若還不了道,披毛帶角還。」又云:「他日閻老子與你打算飯錢,看你將何抵對?」此則出家乃大患所伏,而況利益乎哉?】

  古大德有這個偈,『施主一粒米,大似須彌山,若還不了道,披毛帶角還』,就是說今生如果沒有成就道業,等於是這些施主來布施,恭敬供養這些財物,變成我們欠他的債,變成一種負債。今生「不了道」,來世要「披毛帶角還」,當畜生去還債,這聽起來就很可怕了。『又云』,又說『他日閻老子與你打算飯錢』,「閻老子」就是閻羅王,死了以後去見閻羅王,閻羅王跟我們算飯錢,我們也沒有了道,這些帳怎麼算?『看你將何抵對?』用什麼來跟他抵償,來跟他應對?講到這個地方,『此則出家乃大患所伏,而況利益乎哉?』就是說講到這個,如果今生不了道,披毛戴角還,出家是『大患所伏』,「伏」就是伏藏,「患」就是災患。將來墮三惡道,這個災患就很大了。『而況利益乎哉?』何況有什麼利益?這是很大的災患,不是利益。

  所以過去我們淨老和尚也常講,各行各業的飯都好吃,出家這行的飯是最不好吃。世間一般人不懂,他以為說你們出家人很好、很舒服,都是現成,人家供養、恭敬,又不用報稅,他認為出家這一行不錯。因此有一些人他也去出家,剃個頭,現個出家相,他去接受人家的恭敬供養,他不知道這些都有帳的,彼此之間有債務關係的。所以出家這碗飯是最不好吃的。不明理的人,以為出家很好、舒服,蓮池大師說那個不是利益。你現在享受那個利益,將來墮落了,隱藏著大患在後面,這個我們也不能不知道。這樣你要逃離這個大患都來不及了,何況有什麼利益?下面就講真正出家的利益,什麼是出家的利益:

  【所謂出家之利益者,以其破煩惱、斷無明,得無生忍,出生死苦,是則天上人間之最勝,而父母宗族被其澤也,不然則雖富積千箱,貴師七帝,何利益之有?吾實大憂大懼而併以告夫同業者。】

  這一段就是蓮池大師跟我們講,什麼才是出家真正的利益。出家,因為你能夠破煩惱、斷見思煩惱,我們現在說淨土法門不用斷,伏煩惱,伏見思惑。斷無明,得無生忍,這是明心見性、見性成佛,出離生死的大苦。出家如果是出生死家,脫離六道生死輪迴,才是真正的出家。出家的目的是出那個家,不是說出我們世俗的兩片大門的家,不是出那個家,這是第一道。後面你要出煩惱家、出無明家、出生死家,出這個家才是出家的真實利益。

  如果不能出離生死,談不上什麼利益。我們修一般法門(這是講修禪),你要修到這樣才能出生死。淨土條件比較低一點,可以帶業往生,就是說你能伏煩惱,信願念佛,就往生到極樂世界。往生極樂世界就了生死、出三界,一生成佛道,那是真實的利益。換句話說,我們這一生如果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後面就很麻煩,真的披毛戴角還,那個不好玩了。所以我們大家要拼這一生往生極樂世界,往生極樂世界就成就了。真的是出家了,出三界家、出六道的家、出十法界的家,到極樂世界,一真法界,那是真實的利益。那當然這樣的出家是天上人間最殊勝的,沒有比這個更殊勝的。你在世間法裡面,你做再大的好事,修再大的功德,享受人天福報,不能出三界,不能了生死,還是在六道輪迴,那個利益小,那個利益不大,不是很殊勝。最殊勝就是了生死、出三界、成佛道,才是出家最殊勝的利益,就在這裡。當然你有一個兒子這樣成就了,他能了生死,往生西方,他的父母、家親眷屬都會受他的庇蔭,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這些父母家屬他們可以生天,沾你的光得到人天福報;你去成佛,他們得人天福報。

  『不然則雖富積千箱,貴師七帝』。「不然」就是說如果不是這樣。你不能了生死、出三界,雖然你很有錢,現在我們看到很多寺院很有錢的,像我們在大陸去看,有很多很有名的寺院,那是非常有錢的,出家人開的那種豪華的進口車,賓士已經排不上號了,那很有錢。「富積千箱」,你很有錢。「貴師七帝」,就是七個皇帝都來拜你做老師,貴師七帝,當國師了。雖然富積千箱,貴師七帝,富貴到達極處,但是你沒有了生死、出三界,『何利益之有?』這有什麼利益?這不是出家的利益,這還是六道輪迴,出家的利益不是這個。所以出家的利益,他不是求人天福報,是要求了生死、出三界,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。

  『吾實大憂大懼而併以告夫同業者。』「同業」就是說我們同樣出家人,蓮池大師講「吾實大憂大懼」,我想到這裡,出家這碗飯這麼難吃,實在有很大的憂慮、很大的恐懼。而且他提醒同樣出家的人,你這一生要了生死、出三界,這樣才是真正出家的利益。好,「清素之行」是到這裡。下面蓮池大師還有個總論,現在這個總論在四十五頁,第二行:

  【總論】

  這個『總論』就是前面蓮池大師列出來這些公案、這些開示,做一個總結來評論,請看這個文:

  【比丘,華言乞士也,清淨自活,名曰乞士。而多求,而多畜,而多事,不亦實叛其名乎?旻師而下諸公,千載至今,流風未泯也!聞其風而不興起,尚得為比丘乎哉?】

  『比丘』是梵語,翻作乞士,乞士是其中一個意思;比丘有破惡、怖魔、乞士,三個意思。清淨修行才叫乞士,自己獨自清淨修行才叫乞士。過去出家人都是托缽,佛陀時代,現在南傳佛教國家還是有托缽這個制度。出家人他自己沒有開伙,就是一個缽,要吃飯去向人家要飯,跟乞丐一樣。他不叫乞丐,乞丐只是給人家要飯,但是這個乞丐不是一般的乞丐,士就是讀書人、知識分子,有學問的、有道德的,這樣的乞丐就叫乞士。乞士除了三衣一缽、日中一食、樹下一宿,其他什麼都沒有,這才是乞士、才是比丘,比丘是這個意思。

  所以『名曰乞士。而多求,而多畜,而多事,不亦實叛其名乎?』「多求」就是說出家人求很多,要錢很多、東西很多,你保存很多東西,「畜」就是把它存起來,很多。「而多事」,多事就是沒事找事,就是拉信徒、攀緣信徒,那就多事了。這樣實際上就違背,「叛」就是違背,違背比丘的名義了,就違背這個了。『旻師而下諸公』,就是前面第一個公案到後面,蓮池大師列舉出來的這些古來祖師大德,『千載至今』,就是說到蓮池大師明朝那個時代,已經有一千多年了。『流風未泯也』,就是他們的風範,他們的道風、學風,流傳到明朝那個時候,還沒有消失。如果『聞其風而不興起』,「聞」就是聽聞、見聞,知道這些祖師大德他們是怎麼修的,我們聽到了、見到了,像我們看到這一本書,我們看到了叫見聞;我們透過講解,我們聽聞,這都叫聞。聞知,知就是知道,你知道他們是怎麼修的,他們的高風亮節,而我們看到、聽到,如果自己不發憤圖強,『尚得為比丘乎?』那還能算是比丘嗎?這就不是比丘了。

  這個總論也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,因為我們現在都是出家了,大家也都去受了三壇大戒,雖然是名字,但是也去受了,三壇大戒就是沙彌戒、比丘戒、菩薩戒都受了。雖然現在是名字比丘,但是我們也要發憤圖強,我們盡量修。雖然我們距離古大德的標準差很遠,總是我們要發憤圖強,不斷來提升。不斷的向古大德來看齊、學習,這樣才不辜負我們去受這個三壇大戒。所以想到我們去受過戒,受了戒要學戒,要學習。所以我們從這些地方,就是說我們就不要貪這些財物,這個財物實在講太多,對出家人來講是累贅、負擔,自己夠用就好。有多餘的,可以跟大家分享,布施出去這是最好,這是我們現在要學習的,我們距離古人的標準差很遠。但是我們總是要往他的標準靠近,這樣我們的道業才會進步,學業才會增長。

  好,「清素之行」到這裡是圓滿了,下面就是「嚴正之行」,我們下次再繼續來學習。祝大家福慧增長,法喜充滿。阿彌陀佛!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