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緇門崇行錄淺述—不面女人  悟道法師主講  (第二十七集)  2021/6/20 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 檔名:WD20-053-0027

  《緇門崇行錄.嚴正之行第二》。諸位同修,及網路前的同修,大家好,阿彌陀佛!請放掌。請大家翻開《緇門崇行錄淺述.嚴正之行第二》,五十六頁,我們從第一行看起:

  【不面女人】

  【唐道林,同州郃陽人,年三十五出家,入太白山深巖隱居。勅令住大興國寺;頃之,逃於梁山之陽。從生至終,儉約為務。以女人生染之本,一生不親面,不為說法,不從受食,不令入房。臨終之際,有來問疾者,隔障潛知遙止之,不令面對焉。】

  這個公案也是在唐朝,唐朝同州大興國寺道林法師。在隋朝時候,很多地方都有建大興國寺。道林法師他是同州郃陽人,就是現在的陝西省大荔縣。他算是中年出家,三十五歲時出家,出家不是很早,三十五歲那個時候才出家。『入太白山』,「太白山」也是在陝西省西南部的眉縣。『深巖隱居』,「深巖」,山上有巖洞以前稱為巖,,這個嚴上面加一個山,就是在山上。「隱居」,隱居就是說他沒有出來。古時候隱居都有很高的道德學問,我們一般講有修有學,所以也不是一般人。

  『勅令住大興國寺』,「勅」就是皇帝的聖旨,像現在講的行政命令,以前寺院都是直接歸皇帝管,不於於宰相管的,皇帝就是下個聖旨要他去主持大興國寺,去擔任住持。『頃之』就是說沒有多久,他就逃走了。他就逃到『梁山之陽』,「梁山」是山東省西南部,又跑到那邊去隱居。可見得他這個人,他也不要名聞利養,他不想當方丈住持,他自己又跑到梁山去隱居起來。『從生至終,儉約為務』,就是一生勤儉刻苦,「儉約」就是很勤儉,一般我們講節儉、勤儉。古人都是講勤儉,勤儉就是勤勞、節儉,當然他生活就過得很簡單。生活過得很簡單,這是他一生的行持,就是儉約,約就是簡單,他的生活不奢華,不講求物質方面這些受用。吃的、穿的、住的,各方面的,沒有特別去講求,我們可以想像他這種隱居的生活,古人都是蓋個茅蓬,簡簡單單的,以這個「為務」。

  『以女人生染之本,一生不親面,不為說法,不從受食,不令入房。』這是他的一個特點,這是他自己一個修持的原則。「女人生染之本」,就是會有情執上的感染,感情上,我們一般講情執。「一生不親面」,他都不親自跟女人見面,也不為女人說法,他也不會對女眾開示,講經說法,他也沒有。「不從受食」,也沒有接受女眾供養他的飲食,買的東西,吃的、穿的這些供養,他也沒有接受。「不令入房」,他也不讓女眾進入他的房間,這是他的行持。

  這個公案是在唐朝,所以我們也要了解當時古代環境背景,古代它是一個保守的社會,在古代,不要說唐朝,就是民國初年那個時候雖然開放,但是男女還是有一定的距離。在民國初年,清朝末年這個時候就漸漸開放了,但是還是守著古老傳統,男女授受不親,在社會上男女有別,它還是有一個禮,男女之間保持一個距離,避免情執污染發生。這一段實在講,如果你現在去講這個,特別到國外,現在是女權至上,你現在講這個話,女眾就會跳出來抗議:你歧視女性,現在大概都是這樣。

  佛在經上講的,我們一個佛弟子,也是接受佛的教誨。佛在經上也講過,就是佛原來他也不收出家女眾,早期這個僧團沒有出家女眾,後來是他的姨母說要出家。第一個女眾要出家,佛不答應,他說他不收女眾。後來他的姨母就去求阿難,請阿難尊者去請求佛陀答應,為女眾來剃度。佛也不答應,但是阿難再三請求,女眾也是要度,女眾要發心出家也是很好。他姨母也一再的請求,後來佛也就答應了,但是佛講了一句話,「我答應為女眾剃度,我的正法縮短五百年」,正法時期原來可以一千五百年,現在縮短五百年,變成只有一千年。所以佛講了這個話。如果去學外國人,學現代這些女眾,她就抗議,抗議向誰抗議?向釋迦牟尼佛抗議。妳要來做佛弟子,要出家,佛的教誨不接受,又要抗議,何必來出家?就不需要了。這也是很奇怪的事情,妳既然要出家接受佛陀教育,佛的開示我們要知道去懺悔,覺得自己是女眾業障比較重,要多多懺悔,這個態度就是正確的。如果去抗議,那造罪業了。所以這個我們也要知道。

  所以這些話我們也看什麼對象來講,特別是現在這個時代,所以現在講戒很少,大部分講經,講戒的很少。所以我們看到唐朝那個時候,戒律都還很清淨,不但說律宗的祖師他的戒律清淨,其他宗派都戒律清淨。你看我們淨宗二祖善導大師,他一生沒有用眼睛正面直視女人,大家都知道善導大師是日本人最崇拜的、最崇敬的,他一生眼睛沒有直視女人,他的威儀,沒有直視女人。所以一生不親自跟女眾面對面去接觸,不為說法。

  在現代,跟女眾保持一個距離比較嚴格的,我是看到果清律師。我前年去圓通寺,果清律師他是住持,他退位了,交給年輕的法師來接。那個時候去參加的佛教寺院人很多,四眾弟子都有,我也接受邀請去參加觀禮。他排的位子也都是看你的僧臘、戒臘,他排的位子都有照順序來排,這也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。然後吃中飯,吃完之後我走出來,看到果清律師我也跟他打個招呼。有一個老比丘尼很老了,我看最少七十幾歲,拿個紅包,看到法師要供養他,他不接。所以他守這個,他也很嚴謹。但是說法他是有,就是按照懺公他們的規矩,為女眾說法。

  所以這是唐朝道林法師,在古代這種保守的社會,做到這樣當然不容易。如果現代要做到這樣,就難度更高,現在是開放的社會,難度更高。難度高,我們學習了這個公案,要知道我們還是要有一定的距離。因為人都是感情的動物,因為大家相處久了,你說不會生感情,那也不可能,除非你證阿羅漢果。所以凡夫為什麼要有這些戒律、這些界限?就是這個問題,會動情執。《無量壽經》講,「情執深重,求出輪迴,終不能得」。情執深重,你要求生西方都是障礙,放不下。『臨終之際,有來問疾者』,到臨終也有女眾來探望、來關懷,『隔障潛知遙止之』,「隔障」就是屏個障,遠遠就說不要進來了。『不令面對焉』,就是不與她們面對面去見面,終生他就守這個戒,他不接觸女人這條戒,這個非常不容易。

  下面「贊曰」是蓮池大師對這個公案的讚歎,蓮池大師是明朝時代的人,道林法師是唐朝那個時代的。大家看這個文:

  【贊曰:「律中亦許為女人說法,但不得見齒,不得多語,而此老絕不說法,似矯枉過正。然末法澆漓,不憂其不為女人說法也,惟憂其說法而成染耳。如此老者,良足為後進程式。」】

  蓮池大師也讚歎這個古大德,這個公案,『律中亦許為女人說法』,「律」是戒律當中,佛允許男眾可以為女人來說法,但是要莊重不可嘻笑,『不得見齒』,不能嘻笑,笑到牙齒都露出來了。『不得多語』,也不能說太多,在儒家也講「言多必失」,話講太多可能就講錯話了。重點、重要的講了就好了,也就不要去講得很多、講得一大串,講的時間很長、很久,也是會出問題。『而此老絕不說法,似矯枉過正。』「此老」就是這個長老,道林長老,他是絕對不為女眾說法,蓮池大師講,這個似乎矯枉過正。佛在戒律當中也容許男眾為女人說法,道林法師他是絕對不為女眾說法,這似乎矯枉過正,就是要矯正,但是矯得太過了。

  但是下面蓮池大師又補充說明,『然末法澆漓』。似乎這樣矯枉過正,這樣太嚴格了吧!「然末法澆漓」,末法時期人心不古,戒律衰微。『不憂其不為女人說法也』,你不要擔憂如果這些男眾統統不為女人說法,女人就沒得聽法。,蓮池大師講,你不要去憂慮這個,你說現在有幾個男眾不為女人說法?包括台灣的戒律道場,懺公淨律寺、南普陀佛學院、圓通寺,這些也都有允許女眾去寺院聽經聞法,這是戒律上允許的。所以蓮池大師說,末法這個戒律就已經衰微了,那個時候是明朝的時候,到我們現在就更衰微,就不用擔心男眾不為女人說法了。

  『惟憂其說法而成染耳』,只有怕他為女眾說法自己迷了,迷愛染著了。就是怕為女眾說法,迷邪染而已,被染著了,受到污染動感情了,情執。『如此老者』,就是說像道老這種風格,『良足為後進程式』,就是可以做後來學人的一個借鑒。我們做不到像他這樣,起碼要自己要保持一定的距離。這就好像開車一樣,保持一個間距,保持距離,以策安全,就是這個意思,就是不要太過分親密。這是佛法、出家、出世間法。這個道理,我們凡夫要超越六道,這個戒就非常重要。在儒家,是比較寬鬆一點,儒家就沒有這麼嚴格,因為儒家是講人天法,它沒有講超越三界。所以儒家它是講男眾要七十歲,女眾要六十歲以後,你如果相處接近就比較好,因為老了,他的生理時期已經過了,在儒家《禮記》上有講到這方面。如果還沒有到達這個年齡,男女不同居。

  這個在現在也是要靠自己,警惕自己,特別年輕的出家眾。因為現在你幫年輕的出家眾剃度,過去很早我就知道,因為我自己也是三十四歲出家的,不年輕也不算太老,應該是壯年的時候出家,也是過來人。我剛出家,我們師父上人淨老和尚叫我跟日常法師學戒律,日常法師他是真的很嚴格的。你看我們五個人住在一起,他都沒有讓女眾上去煮飯的。我們剛開始都是到市場買菜,我去買菜,自己買、自己煮。後來他收了徒弟,我們輪流煮。有講經說法的男眾、女眾來聽,這個有,但是其他的還是有一定的限制。

  到了景美華藏圖書館,就完全形態不一樣了。但是我們淨老和尚講過,就是說他在早年講《華嚴經》,他是以《華嚴》的修學理論,他也很清楚給我們講,跟我們分析人天乘、小乘、大乘、一乘法修學的層次上是不一樣。所以他老人家有一次給我們三個男眾開示,叫到房間裡面去開示了一個多小時。我一個、悟銘師一個、悟弘師一個,三個,講了一個多小時。那個時候我剛剛跟日常法師學戒律,到那邊真的很多方面看不慣,也會生煩惱。兩個師弟,也有他們的觀點。所以我們師父看出來了,就把我們叫進去,他說你們要來我這裡學,我現在這樣一個環境,就是只能用《華嚴經》的理論,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這些各方面都會去接觸,理事無礙、事事無礙。他說這個修行法,不但是大乘,是在大乘之上,是一乘法,是大乘之上。說大乘的修學方法,都不是這樣的修學方法,是一乘法的修學。不但不是小乘,而且還在大乘之上,所以就給我們分析,給我們講。但是這種修學法,他老人家講得很清楚,比大乘難,大乘做不到,小乘就更做不到。關鍵在你不能起心動念,他說如果你們要起心動念,他還是勸我們,你最好要去找一個比較守規矩的道場,不然你們會墮落的。這也給我們提出警訊。

  因為我接觸我們師父是聽經入門的,不是學戒律的,都聽經教,大經大論太好了、太喜歡,是這樣入門的,所以對戒律方面,我也覺得這個比較疏忽。但是出家又跟日常法師學了一年五個多月的戒律,難免對這戒律上有所執著。當然剛開始過去我真的也很不適應,很不習慣。所以這些他老人家都看出來了,都給我們講明了。後來兩個師弟就離開了,但是我為了要學講經,只好留下來。留下來,當然我也沒有師父那個功夫,沒有那個境界。實在講,時常生煩惱。我們師父他三不管還好,我又要管人、管事、管錢,煩惱就更多了,這也是無可避免的。

  有一天我也是自己有煩惱了,去請問師父戒律的問題,師父你請我跟日常法師學戒律,我們這邊好像一點戒律、一點章法都沒有。當時我們老和尚就很嚴肅給我呵斥,他說現代人誰懂得戒?他說你真的要學戒,他說我送你到美國。很嚴肅!他說我們修學淨土,蓮池大師的《自知錄》就是戒,依照蓮池大師的《自知錄》來修就是戒,念阿彌陀佛就是我們修的戒。他說現在哪一個人懂得戒?他說我要學戒,送我去美國學。後來我也就不敢再多問,因為這些師父也跟我們講過。後來他就跟我們講,他說如果你們不能接受,他就勸我們,你們再去找老師,看看你對哪一個法師大德,你對他比較仰慕、比較崇拜的,你可以去跟他學,不一定在我這裡,你可以自己再去找老師。後來兩個師弟走了,他們自己走了,離開了。但是我的興趣還是講經說法,出家的第一志願就是講經說法,始終沒有放棄。我也是覺得沒有學到講經說法,我就不離開,就在那邊堅持,也給自己帶來了很多的煩惱跟困擾,這也是一個經驗談,提供給大家參考。

  特別我們要提醒的,就是說年紀還在六十歲以下的,自己多多提醒自己,要保持距離,學這條公案就是告訴我們這樁事情。因為我們沒有禪定功夫,也不要認為說無所謂。《四十二章經》佛給我們講,還沒有證阿羅漢果,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。我們現在也不能做到古人那麼高的標準,我們總是要有個低標準,這樣來做我們現在修學的一個方式,自己提醒自己、警惕自己,保持一定的距離,這個非常重要。因為我們現在這個開放的時代,你要接觸女人的機會太多了,特別現在的手機、網路,都是可以聯絡感情的。我們的心怎麼可能不受污染,念佛怎麼可能達到一心?這我們要好好去警惕。

  我們這一生如果想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我們說真話,這些我們做不到百分之百,起碼我們要做百分之二十,這樣我們才有把握念佛求生西方淨土。如果百分之二十都做不到,恐怕這一生要往生西方,就沒把握了。這是很嚴肅的一個問題,不是開玩笑的。出家修行是為了了生死,那是何等嚴肅的一樁大事,生死事大,不是兒戲。做兒戲的,不要說了生死,你做一番世間的事業都做不成,還談到了生死,這個我們大家共勉,大家共同勉勵。我那一天也想到,剛好我們也有大埤寺院的建立,所以我就提出做為男眾道場,我們沒有辦法做到古人說都不見面,但是保持一定的距離,就是漸進式的,慢慢這樣來做,這樣我們學了這個公案,對我們才有實質上的幫助。不然我們也只是聽聽故事而已,讚歎讚歎古人,對自己好像沒有什麼幫助,這一點也是值得大家認真去思考。這個我是為後來年輕出家修行的做一個安排,我在圖書館沒有這個條件、沒有這個環境,由不得我,我自己也身受當中的經歷,希望幫助後人成就道業,只有這個目的,沒有其他的。

  好,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,祝大家福慧增長,法喜充滿。阿彌陀佛!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