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緇門崇行錄淺述—少欲知足  悟道法師主講  (第十五集)  2021/6/8 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 檔名:WD20-053-0015

  諸位同修,及網路前的同修,大家好,阿彌陀佛!請放掌。我們繼續來學習《緇門崇行錄淺述.清素之行第一》。請大家翻開課本,「清素之行」,三十頁,從第一行看起:

  【少欲知足】

  這個標題很明顯,我們可以了解,就是欲望要減少,知足常樂。我們不管在家出家,人只要少欲知足,他生活就過得很自在。如果要追求物質享受,要跟人家比賽,他就很痛苦,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。欲是深淵,人心不足蛇吞象,多了要更多,永遠沒有止盡。欲望愈來愈多,愈來愈大,那就很苦了。所以我們諺語常講「知足常樂」,一個人知足了,他就很快樂,他也就很自在了,不要跟人家爭。這個公案也是發生在唐朝。

  【唐宏覺禪師誡徒眾云:「汝既出家,如囚免獄,少欲知足,莫貪世榮;忍飢忍渴,志存無為,得在佛法中,十生九死亦莫拋棄。」】

  這是唐朝那個時代。洪州屬於現在江西省。雲居宏覺道膺禪師,這裡宏覺禪師他訓誡(訓是教訓,誡是勸誡)徒眾,這是針對出家眾。『汝既出家』,你們既然都出家了,『如囚免獄』,好像囚犯從牢獄釋放出來一樣,從此走向了脫生死的大道,往這個大道前進,免除萬劫的沉淪,不要再繼續六道輪迴了。這是你們的造化,能夠出家,像牢獄的囚犯被放出來一樣。把這個家形容作堅牢獄,因為世間人最放不下的就是家。

  所以佛在《四十二章經》講,「牢獄有散釋之期,妻子無遠離之念」。囚犯被抓去牢獄關起來,他有釋放的時候,關得再久也有釋放的日期,但是對家裡的妻子兒女這些親情,從來沒有遠離之念。心都繫在這個家,繫念妻子兒女,沒有遠離的念頭,執著,情執放不下。所以《四十二章經》講,這個家比那個牢獄還麻煩,牢獄還可以放出來,那個家他是放不下。出家當然第一關,這個也不容易,你說現在人要來捨俗出家,離開家庭都很難,一般父母是不會答應的;縱然兒女出家了,父母還是繫念兒女。你看我們過去景美華藏圖書館,有出家的女眾(男眾也有),家裡父母非常疼愛他們。特別是女眾,出家之後,她父母還是非常的關心,甚至買個水桶自己也不會買,打個電話叫她爸爸媽媽去買個水桶拿過來,有好幾個。後來我就跟大家講,我們出家人怎麼盡孝?我說我們出家了,不要讓在家的父母操心。你在這個道場有什麼事情、有什麼委屈,不要打電話回去報告,讓他操心,這樣就是孝。《沙彌律儀要略增註》都有講到這一條,回家探望俗家的父母,不講道場的事情,不把道場的事情拿回家訴苦,然後讓父母操心,那是不孝,這個我們要知道。

  所以家就像牢獄一樣,你看出了家都還掛著。這個要放下,不然怎麼了生死?要放下。這個當然不容易,但是我們還是要免為其難,要去放,不然不會成就。所以出家就像囚犯從牢獄釋放出來,這個出第一道,還有第二道,第二道就要出生死家,那才是真正出牢獄。你沒有出生死家,那還不及格,只是出世俗這個家庭。所以《四十二章經》我們要看。

  你看,蕅益祖師編的遺教三經,《佛遺教經》就像世間的父母遺囑一樣,主要針對出家人的。在家人,佛的遺教經是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。朱鏡宙老居士他有寫一篇文章,講佛要涅槃前三個月升到忉利天,為他母親說法,報母親的深恩。講了這部經,這部經就是佛對在家眾的遺教經,就是孝順父母要怎麼孝順,在佛門要怎麼做,這個是針對在家眾。《佛遺教經》針對出家眾。另外一部就是《四十二章經》,還有《八大人覺經》,我學講經第一部就學《八大人覺經》。《八大人覺經》,「多欲為苦,生死疲勞從貪欲起」。《中峰三時繫念》也講,「諸苦盡從貪欲起,不知貪欲起於何,因忘自性彌陀佛」。貪,欲望一直增長。所以那個欲望要減少,不能讓它一直增長,能夠減得愈少愈好;你減得愈少,你就愈自在,愈多就愈不自在。所以出家人要少欲知足,減低欲望,也不要貪求世俗的虛榮,也就是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這些,不要貪這些東西。

  要能『忍飢忍渴』,「忍飢」就是吃不飽;「忍渴」就是喝的也沒有辦法喝得很多,有不足的時候也要忍耐,忍飢忍渴,總是要忍耐。所以在《戒經》佛也講,「比丘常帶三分病」。無病,貪欲就生起來。為什麼要常帶三分病?常常有一點病,也不能吃得很飽,也不能喝得很足,常常保持一個不飢不渴。像參禪一樣,參禪你吃太飽會昏沉,太餓了體力不支;就是剛好就好,足夠就好,不要過多。所以我們吃飽就好了,吃飽了,也不要看到好吃的繼續吃。我就是犯這個毛病,貪吃,所以會吃出病來。吃得太營養過剩,三高、四高就來了,胃下垂就來了,腸胃也出問題了,所以要忍飢忍渴。「比丘常帶三分病」,沒有病,貪欲就增長。你看身體強壯得不得了,他的欲望,在心理上、在生理上的欲望都很難控制。所以這個戒就是要給我們防止貪欲增長的。所以要立志學道,志向要在道,不在世間的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、吃喝玩樂,那就跟世俗人沒有兩樣,出家跟沒出家差不多,將來我們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,那就失去出家真正的意義了。

  要修真如寂照的無為法,無為法就是《金剛經》講的「一切賢聖,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」。講比較淺顯一點,就是我們老和尚常講的,這個差別在哪裡?你放下的愈多,你層次就愈高。無為法就是我們的真如自性,真如無為,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見性之後,圓教初住位菩薩就破一品無明、證一分法身,他就是佛了,真佛了,入一真法界。但是還有習氣,你不能作意的要去斷習氣,那你又不對了,不行。你要讓它自然的沒有,你不能刻意的要去斷習氣,沒辦法。還沒有明心見性之前,那可以刻意的。要修,你修到明心見性,那些習氣你就沒辦法要用什麼功了,所以叫「無功用道」,那是明心見性以後的事情。所以明心見性之後就是證得真如無為,《金剛經》的境界就是證得真如無為。證得真如無為,還有四十一品無明習氣,要無功用道,讓它時間長了,它慢慢就淡化、就沒有了,到最後就成佛了。這個就是以無為法而有差別,就是說初住、二住、三住、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、等覺、妙覺,怎麼有這些差別?實際上沒有差別,因為這個習氣,它淡化的程度,這樣來區別無為法的階位。所以《華嚴經》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不是四十一個,是四十一個位次的法身大士。出家就是以這個為目標,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

  所以能聞持佛法,能受到佛法的薰陶,實在是難能可貴。我們念《開經偈》常講「百千萬劫難遭遇」,真的是這樣。所以我們要好好把握這一生,就是九死一生、赴湯蹈火,也不可以一時刻拋棄佛法,你不能放棄。這一生我們可以說大家的善根福德因緣都有了,遇到淨土法門,又遇到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》、《彌陀經》、《無量壽經》、《觀無量壽佛經》,我們遇到這些經典,遇到這個法門,又遇我們淨老和尚這個大善知識來給我們講解說明這麼透徹詳細,這些資料我們都有。這個因緣有了,福德就要自己去念佛,要修了;善根也有,但是善根還不到位,要再加強提升。大家努力用功念佛,來補足我們善根福德因緣。希望我們這一生,大家都能同願往西方,這才是我們真正的目標。世間這些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,這些虛榮都是假的,不是真的,那個不是我們主要追求的目標,這一點我們出家人必須要認識清楚。

  所以古人他們福報比較大,因緣比我們具足的地方是善知識多。我們現代人,我們遇到經典,現在利用這些科技,雖然善知識沒有古人那麼多,一、兩個真正善知識,他的法能夠傳播出來我們受用,這方面比古人殊勝。但是最重要還是要善知識的指導、教導。如果一個人出家,大家去看看很多出家人沒人教,就好像孩子沒有父母、老師在教,他不懂,那很可憐,不曉得為什麼出家的。糊裡糊塗出家,將來也糊裡糊塗死了,不曉得去哪裡,自己都搞不清楚,那真正可憐。

  所以過去,早年在台北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,有一次,好像永和市的市長辦的一個講座,在體育館辦的,請我們淨老和尚去講演。有幾個出家女眾到圖書館來請經書,她就跟我講,她說請你師父不要罵出家人,我們就去聽;如果要罵,我們就不聽。我聽到也搖頭了,你把他的話當作在罵。他是為我們好,恨鐵不成鋼。所以一個人好話、壞話要懂得,那個是愛語,愛護我們的話,對我們有幫助的話,所謂良藥苦口婆心,忠言逆耳。好的藥並不好吃,苦,但是它能治病;忠言也不好聽,聽了總是聽得不順,但是我們能理解,能夠接受,對我們修行有很大的幫助。

  所以過去我聽我們淨老和尚在教訓我們,講什麼,我聽到好像甘露一樣,有人聽到他就難受,那有什麼辦法!我聽了很有受用。講的都是我的毛病,還好他指出來,不然我不知道,自己不曉得。所以不能把好話當作壞話。如果一直讚美,聽得是很舒服,但是好像毒藥一樣,好像鴆酒止渴、漏脯救饑,不但沒有幫助,反而有害,所以我們要知道。

  好,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。祝大家福慧增長,法喜充滿,阿彌陀佛!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