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—悲莊嚴和喜莊嚴  悟道法師主講  (第七十集)  2025/5/16  澳洲淨宗學院  檔名:WD19-036-0070

  《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》節要。諸位同修,及網路前的同修,大家晚上好。阿彌陀佛!請放掌。請大家翻開《講記節要》第二百二十頁第六行,從「悲莊嚴故」這裡看起。請看經文:

  【悲莊嚴故。愍諸眾生常不厭捨。】

  前面我們講到「慈莊嚴」,慈悲喜捨,這是第二個,「悲莊嚴」。慈悲在佛門,大家都聽得很熟悉了,「慈能予樂,悲能拔苦」。我們看節要第一條:「一、這是菩薩行,十善業道落實在悲心。悲是悲憫,憐憫一切眾生。」這是菩薩的行持,菩薩在我們佛門代表慈悲,以觀音菩薩來做代表。實際上每一尊佛菩薩都是大慈大悲,救苦救難。觀音菩薩他是一個代表,我們聽到菩薩,就會聯想到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,救苦救難,這個大家常常聽說。悲莊嚴它的基礎也就是十善業道,就是從十善業道的基礎上發展為慈悲,這裡悲心也是從十善業道發展出來的,所以十善業道落實在悲心。悲是悲憫,憐憫一切眾生。怎麼樣悲憫、憐憫一切眾生?眾生就是苦,因為悲能拔苦,悲就是要拔除眾生的痛苦,那個痛苦就太多了。

  請看第二條節要:「二、佛說六道凡夫要受兩種生死之苦,一種是分段生死,一種是變易生死。四聖法界沒有分段生死,只有變易生死;變易也很苦,真正究竟是在一真法界。」這一條也就是佛跟我們說明,我們六道凡夫必定要受兩種生死之苦。沒有出六道,這兩種生死之苦都必須去承受,誰都沒有辦法避免。一種是分段生死,分段生死就是我們現在一個階段、一個階段,生了又死,死了又生;生生死死,死死生生。這個在《八大人覺經》,佛給我們講「生死疲勞」,因為生死不是一次就結束了,死了之後還要去生,生了之後還要再死,所以死死生生、生生死死,沒完沒了,這我們六道。我們現前感受最明顯就是分段生死,生死是大苦。另外一種是變易生死,變易就是有變化。我們六道凡夫這兩種都有,分段生死、變易生死都有。四聖法界沒有分段生死,四聖法界他分段生死已經解脫了,沒有了,但是還有變易生死,變易就是有變化,也是苦。四聖法界比起六道,當然他比我們快樂,他不用受分段生死之苦,但是他還有變易生死。變易就是有個變化,一個轉換,還不是究竟的快樂。真正究竟的快樂是一真法界,兩種生死都沒有了。

  這兩種苦,沒有出六道都必須受,無法避免。我們人,一切眾生,連一隻螞蟻,牠也愛惜生命,牠也不想死,但是也沒辦法。這樁事情是很無奈的事情,誰都沒有辦法。愈有錢的人、地位愈高的人,他就愈不想死。秦始皇要求長生不老藥,他不想死,但是也沒辦法,還是要死。所以貴為帝王,賤為乞丐,沒有一個人能夠避免。有的人對這個生死比較達觀,有的人比較悲觀,無論是達觀,比較看得開、還是悲觀,比較看不開,統統都得死,一點辦法都沒有。這樁事情唯有佛法才有辦法,你遇到佛法,那就有辦法;沒有遇到佛法,那是一點辦法都沒有。古今中外,無論是科學家、哲學家、宗教家,都是在探討這樁事情。在古代印度是最多的,經典記載九十五種外道,就是我們現在講九十五種宗教,但是都找不到答案,沒有結果。他們的理論、方法都是錯的,沒有把真正生死的因找到,所以佛才出現在世間,幫助我們解決這個生死的大問題,解決生死大事。我們學佛,主要就為了這樁事情。所以佛法出世間,六祖講的,佛法出世間,就為了出離六道生死輪迴,這叫出世間;在六道輪迴裡面,這都叫做世間。所以大家很幸運,能遇到佛法,真的,遇到佛法就有辦法,特別遇到淨土法門,那這一生就能超越。但是這一生要能夠超越,也要明白淨土修學的宗旨,信願行,這個要搞清楚,這樣才真正能往生到西方淨土。

  我們再看第三條:「三、六道之苦,佛說得太多了。欲界苦有三苦、八苦,這都要受。色界天人八苦沒有了,有壞苦、行苦。」六道之苦,佛在經典上的確講得很多。在欲界裡面有三苦,這個三苦:苦苦、壞苦、行苦。八苦就是生、老、病、死,生理上的苦,這基本的,大家都有;心理上的,求不得苦、愛別離苦、怨憎會苦、五陰熾盛苦。五陰熾盛,前面這七種苦都是從五陰所產生的。五陰又叫五蘊: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構成我們現在這個身心世界,就是這個五蘊,它是一切苦的根源。所以「觀自在菩薩,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」,這些苦就沒有了。這個苦苦,就是苦它不會變成快樂,是愈來愈苦。打一下很痛,再打一下不會說就很快樂、就很舒服,不會,打一下就更痛,這是苦苦。壞苦,那是你也有快樂的時候、也有享受的時候,但是這個樂一過,那個苦就來了。我們喜歡吃東西,很好吃,吃多了、吃脹了就很痛苦。就是說快樂會變成苦,苦不會變成快樂,這就是壞苦,壞苦就是會壞掉的。

  壞苦在八苦裡面,像愛別離苦,自己親人,夫妻恩愛,總是要生離死別的,那個叫愛別離苦。在一起的時候很快樂,將來有一天要分開了,再也見不到了,那種難割難捨,那一種情執,真正非常的痛苦。我們在道場就遇到很多,特別兒女很孝順的,突然死掉了,他實在活不下去。過去也跟大家講過,二十多年前,在台北有一對老夫妻,晚上來找我,他聽我在電台講台語的講經,找上道場來。這麼晚來找我,有什麼貴事?他跟我講,他有一個四十歲的兒子在美國當醫生,很孝順,結果有一天坐電車,在電車上猝死了。他母親哭得眼睛快瞎掉了,那個老先生也哭得快不行了。來跟我講這個事情,講了一、二個小時,講到最後說他們要去看眼科醫生,他們眼睛快看不到了,哭兒女哭到要瞎掉。另外有個居士也是,他是台灣移民到加拿大,做工程師,也是很賺錢的行業。他只生一個女兒,他就跟他女兒講,將來我要給妳去哪裡去哪裡,要做些什麼事情,為他女兒規畫設計,所有的財產都要給她,結果他女兒十八歲在學校打網球突然猝死。那就回到台灣來,回到台灣來也找到我們道場,一個大男人哭哭啼啼的,哭他女兒,一直跟我講他不想活了,當時他就想走了。看到這個真的看到愛別離苦,看得很多,這都是屬於壞苦。所以我們很好,在一起很歡樂,或者什麼事情很快樂,後面苦就來了。我們現在世間,譬如結婚,大家都在慶賀,很快樂,將來別離的時候就很痛苦。還有做生日,做生日好像滿快樂的。其實最好不要做生日,過去李老師講,做生日是什麼意思?告訴你,接近閻羅王愈來愈近了,這是給你警惕,但是世間人就是不覺悟。因為生時苦痛、老亦苦痛、病極苦痛、死極苦痛,你說生日有什麼好慶祝的?苦得要死,有什麼好慶祝的?但世間人就是迷惑顛倒,他不覺悟。所以悉達多太子就是看到人生的生老病死,他才去出家修行的。

  老也是很苦,老苦。年紀比較大、壽命比較長,如果身體健康還好;身體不健康,愈老就愈苦,受這個老苦。死像生龜脫殼,這個苦。死,我們神識要離開身體,佛在經上講,就如生龜脫殼一樣那樣的痛苦。有的人死的時候是很痛苦,有的人我們看他好像沒有受什麼痛苦,很好走,但是他還是有苦。我們看到他躺在那裡,但是神識離開的時候還是苦,要脫離的那一剎那還是苦。唯有念佛求生極樂世界,佛來接引,生龜脫殼那個苦就沒有了。因為見到佛來接引是還沒斷氣,佛來接引就走了,這個臭皮囊就丟掉了,就走了。所以我們大家來淨宗學院,要知道我們真正的目的,就是要解決生死大苦的。要信願念佛,求生淨土,臨終感應佛來接引,這樣我們這個苦就解脫了。如果你不是修淨土,你要修觀音菩薩《心經》講的,要「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」,那個苦也沒有了,「度一切苦厄」。但是要行深般若波羅蜜多,照見五蘊皆空,這一切苦厄才能度脫。我們如果沒那個功夫,要信願念佛,求佛來接引,佛現前,佛光注照,我們這些苦也統統消失了,沒有了。這是我們大家這一生的大事,大家一定要知道這個目標,這才是最主要的、最重要的,我們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,優先要解決的一樁大事。其他就比較其次,這一樁我們要把它擺在第一優先,其他事情擺在後面。我們做不到唯一,但是可以做到第一優先。

  色界天人八苦沒有了,有壞苦、行苦。色界天人他離開欲界了,他有壞苦、行苦,苦苦他沒有。

  「四、行苦是剎那剎那遷流不住。」這是無色界天人,無色界天人他壞苦也沒有了,因為他沒有色身,只有精神。但是他在那個地方,也是有遷流不住之苦,「行」就是像流水一樣,遷流不住。無色界天人定功最長八萬大劫,時間一到還是要輪迴,所以不究竟,還是苦。

  「五、《法華經》將三界統苦比喻為三界火宅、三界無安。人一定要立志超越三界,超越三界才是真正離苦得樂。」這是《妙法蓮華經》用一個比喻,形容我們還沒有出三界,好像我們人在一個失火的房子裡面,很快就燒到身體了,用這個來比喻,比喻為「三界火宅」、「三界無安」,沒有一個安穩的地方。所以現在我們說要去找一個地方,哪個地方比較安全?實在講,你沒有出三界,談不上安全、安穩。所以人一定要立志超越三界,這才是大事。立志就是立定這個志願,我這一生遇到佛法,這一生要解決這個問題,要超越三界。特別我們遇到淨土宗這個法門,真的我們這一生可以超越三界了。因為這個法門條件比其他法門要低,不必斷煩惱,這就比其他法門要容易。但是容易,當然也有它的條件,它的條件就是信願行,信願行我們也要多多來深入。

  在淨宗學院這個地方,大家來學院要學什麼?來這裡做義工,來這裡參加共修,來求消災、求超度;實在講,我們自己都不能超度自己,你能超度誰?你要先度自己,才能度眾生,這是必然的。所以大家要立志,來這個地方,辦這樁事情才是最重要的,其他真的不重要,那不是大事。包括弘法利生都在其次,你這一生真正能夠往生西方,自己能夠解決兩種生死,你才能真正度眾生。我們現在度眾生,弘法利生是很有限的,黃念老有個比喻,說我們現在度眾生是手工的;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度眾生是量產,那不一樣。因此大家有緣在一起,要好好來學習、來深入,立志超越三界。這個立志並不是我們念一念就叫立志,那是口號,你沒有深入,你這個志願還是立不起來,要深入。我們有緣遇到這個法門,就要把握機會,我們深入淨宗,希望大家這一生都能同生極樂國,目的是在這個地方。我們現在做法會,共修、唱念、迴向,這是一個初步的,是需要,但是我們要知道,我們念的這些迴向、這些經文,它的內容你要去深入。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文字上,大家唱念,念完也就完了,這樣就得不到受用。所以我們大家還是要深入去探討,這樣我們這一生就沒有白來。如果我們沒有立志要超越三界,這一生學佛,遇到佛法、遇到淨土,還是結結緣。如果要結結緣,那當然這樣也就可以;如果要真正解決這個問題,必定要深入。超越三界才是真正離苦得樂,佛跟我們講的都是真實語;你沒有離開三界,談不上快樂,《法華經》講三界統苦,沒有快樂,這是我們要覺悟的。

  「六、慈悲喜捨四法是天人修的,若具足十善修慈悲喜捨,即使不學佛,不知西方極樂世界,將來的果報是在天道。」天道比人道好,在六道裡面,生到人天道比三惡道當然好,雖然苦,但是沒有三惡道那麼苦。所以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主要就是幫助我們六道眾生先站穩人天道的腳跟,也就是從三惡道把我們超度到人天善道。我們在人天道,特別是在人道,遇到佛法再向上提升,超越三界。這裡講「具足十善修慈悲喜捨」,在《地藏菩薩本願經.校量布施功德緣品》這品經講得很詳細,你修布施的項目。如果你還不想往生極樂世界,《地藏經》就很重要,因為它幫助我們不要墮三惡道,三惡道真的是去不得。所以弘一大師在民國初年,福建永春有居士請他講經,剛好遇到地藏菩薩聖誕,他就講「普勸淨宗道侶兼持誦地藏經」。這一篇,我二十年前在雪梨淨宗學會講過一次,這一篇我們也不能疏忽。我們現在念佛人雖然很多,真正想要去西方的,說實在話還是不多。如果你沒有真信切願,求生西方,有兩尊菩薩對我們就很重要,一尊是地藏菩薩,一尊是觀音菩薩,在六道裡面很需要。如果你真信切願,要往生極樂世界,那當然不用,到極樂世界去作佛,你是來度眾生。所以現在我們看到弘一大師普勸,有他的道理。我相信弘一大師也是看到修淨土的人很多,真正想去西方的不多。沒有信願,你念佛還是不能往生,只是跟淨土結結緣。

  無論怎麼樣,真正發願往生極樂世界,或者你還不想去極樂世界,修十善業這是大家共同科目。《十善業道經》後面經文講到人天身,你不想求解脫,你只是想得人天福報,那你不修十善業,你得不到。你必定要修十善業,十善業做到了,來生能生人天善道。如果再加上慈悲喜捨,我建議大家看《地藏經.校量布施功德緣品》,布施有一生受福、有十生受福、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,生生世世受大福利要怎麼修?這些項目、這些方法都在「校量布施功德緣品」這一品經。這是講沒有出離六道,修十善業加上慈悲喜捨,你會生天。下品十善是修羅,中品是人道,上品是天道,天道要加上慈悲喜捨。你具足十善,再修慈悲喜捨,即使不學佛,不知道西方極樂世界,將來果報必定生天。

  「七、十善業道落實在悲心,愍諸眾生常不厭捨,悲憫一切眾生,不會厭煩,不會捨棄。佛氏門中,不捨一人。」這是有悲心,因為眾生就是迷惑顛倒,菩薩不會跟眾生計較,憐憫他,這是悲心、悲憫,希望能夠幫助他離苦得樂。所以「佛氏門中,不捨一人」,佛門裡面不捨一人。縱然我們看到菩薩沒有來,眾生不喜歡菩薩,菩薩就遠離,遠離是不是捨棄眾生?沒有,菩薩不會捨棄眾生的,只是現在眾生不接受;不接受,你硬要去跟他講,他生煩惱。菩薩所到之地,讓眾生生歡喜心,不讓眾生生煩惱,所以還是慈悲。菩薩來也是慈悲,不來也是慈悲,關鍵在眾生的緣,有的成熟了,有的還不成熟;不成熟,你要等待,也勉強不來。總是不捨一人,不是說菩薩離開這個人,那就是捨棄他;不是捨棄他,是他現在不能接受,還不能回頭。還不能回頭,你現在只有等待,你現在幫不上忙,所以不是捨棄。悲就是時時刻刻都沒有捨棄眾生,這是悲心。

  「八、我們在世間有義務、有責任幫助眾生覺悟。」我們已經學佛了,我們明白佛法,就有義務、有責任來幫助眾生覺悟。「教育是幫助眾生消災免難、離苦得樂最重要的手段。」我們看到先師淨老這個開示,總是覺得我沒有能力,怎麼去教化眾生?能力人人都有,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,每一個眾生的智慧德能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,佛有,我們也有。蕅益祖師講信願行,信講了六信,第一個就是信自,你要相信自己本來是佛,而且是現成的佛,不是修來的。現在只是你有障礙,你把這個障礙排除,你本來這些就統統現前了。所以《華嚴經》佛成道第一句話就講了:「奇哉奇哉!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,我們就是多一個妄想執著去障礙。智慧德相不是修來的,它本來就有,本來就具足,所以六祖開悟的時候講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什麼都不缺。我們要先信的,要相信自己本來是佛。《觀經》講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」,理論就是在這個地方,佛就是心,心就是佛。我們常常做三時繫念,中峰國師也給我們開示,「心佛眾生,三無差別」,本來就是佛。

  佛出現在世間第一樁事,就是為了這一大事因緣。佛沒有出現在世間告訴我們,我們都不知道自己本來是佛。所有的宗教、科學、哲學,包括我們中國儒、道,孔子、老子都沒有講到一切眾生本來是佛,只有佛講了,講得非常透徹,這是一大事因緣。是心是佛,因為你本來是佛,當然可以作佛。我們現在是是心作眾生,不是是心作佛。現在我們要「是心作佛」,最直接、最簡單、最方便、最究竟、最圓滿,就是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。你心沒有其他的念頭,只有阿彌陀佛這一念,你當下就是佛,你相信不相信?這個就是難信之法,但是事實上就是這樣。所以為什麼說「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」?念佛就是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,那你的心本來就是佛,你現在要作佛,念佛那就作佛了。現在我們是是心作眾生,不是作佛,你就作眾生,都是你這個心,佛也是這個心作的,眾生也是這個心作的。所以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,我們好好去參這個。三時繫念不是站在那邊傻念,這個開示都有禪機的,要去參,你才會開悟;不是傻念,唱得很好聽,唱完也就沒有了。不過唱一唱、念一念,阿賴耶識愈熟悉愈好,大家唱得很熟了,我一提,大家有印象,有這個好處,所以還是要多唱。我們要幫助眾生覺悟,先師淨老和尚這些影音光碟,我們介紹給有緣的人聽,這個也是幫助別人覺悟。印製這些經書、講記這一類的,聽了他能覺悟,他能夠依教奉行,那就是幫助眾生消災免難、離苦得樂。教育是最重要的手段,如果捨棄教育,實在講問題不能解決,絕對不能解決。所以「建國君民,教學為先」,教育在古代擺在第一位,第一重要的,我們佛門也不例外。

  好,「悲莊嚴故」,我們要有悲心,希望幫助這個世界能夠消災免難。這個世界的確災難太多,一年比一年多、一次比一次嚴重,因為眾生造惡業不斷增長,當然感得天災人禍。我們現在明白佛法了,當然有這個責任、有這個義務來宣揚佛法,隨分隨力來幫助這個世界的眾生減輕苦難。最重要的,要辦教育,希望大家有緣來接觸到我們老和尚教學這一塊,世出世間法、傳統文化的學習,我們是希望這樣,但是來不來,那就看因緣了。儒家叫天命,有天命,佛法講因緣,因緣就是天命。緣具足,緣成熟了,自然有感應。眾生能夠來,他有福報;不能來,他的福報還不足,善根福德因緣缺一不可。所以我們很想幫助眾生覺悟,也是辦教育,也是想幫助眾生消災免難,但是現在實在講,我們非常艱難,不但得不到幫助,還很多障礙,相當的艱難。艱難,但是也不能不做,盡心盡力、隨緣,做多少算多少。所以我們現在辦的教育,也是幫助眾生消災免難、離苦得樂,這個是很重要的,非常重要。我們辦漢學,在世間法裡面,你會過一個很踏實的人生,像顏回一樣,物質生活缺乏,但精神生活很充足。所以大家來這裡,總是要學到一點真的東西,真的受用,我們大家就沒有白來了。

  好,我們接著看下面,「喜莊嚴」,請看經文:

  【喜莊嚴故。見修善者。心無嫌嫉。】

  這是慈悲喜捨的喜。我們看節要第一條:「一、十善業道落實在喜心,見到修善的人,心不生嫉妒,且能生隨喜心,這是普賢十願的隨喜功德。傲慢、嫉妒是嚴重的煩惱,障礙修行,也障礙了世法的成就。」這一條就是講修十善業道,在十善業道的基礎上,落實在喜心。這個喜就是看到人家做好事,心不生嫉妒,而且能夠隨喜。隨喜就是我們俗話常講,「君子成人之美,不成人之惡」,人家做壞事,不去成就人家做壞事;人家做好事,我們盡心盡力幫助他完成這個好事,這叫隨喜。不能去障礙,要生隨喜心,這是普賢十願的隨喜功德。普賢十大願王有這一願,就是隨喜功德。別人做好事,我們讚歎,我們力量能幫助的盡量幫助,不能幫助也生隨喜心,隨喜讚歎,樂觀其成,不要有嫉妒障礙。傲慢、嫉妒是嚴重的煩惱,這個凡夫都有,只要還沒有證阿羅漢果,這個煩惱一定有,只是輕重不同。我們希望這個煩惱不斷減輕,不能讓它增長,要煩惱輕、智慧長。隨喜功德,過去先師淨老也講了很多,別人做好事,你隨喜,你也沾光。他做得很辛苦,你只要隨喜,他的功德你也有分,你佔了大便宜。反過來如果去障礙,那造的罪業就大,不但障礙修行,也障礙世法的成就。你在世間法裡面要成就一番事業,也會受到障礙,因為你障礙別人,也會受到別人障礙你,因果報應。

  「二、人與人之間能平等對待、和睦相處,這是大學問。」這個話聽很容易聽明白,但是什麼大學問?這恐怕要搞懂就不容易了。人跟人相處要能夠和睦相處,的確是大學問。我們不要說別的,夫妻兩個人能夠一輩子不離婚,這個功德很大。為什麼?生活一輩子總是離不開互相包容。人都有優缺點,你要看他的優點,包容他的缺點。你現在要用一個人,也是一樣的道理,你到哪裡找一個十全十美的?你去找,沒有,到極樂世界才有,這裡沒有。這裡人有幾個缺點,你都不用,那你也找不到人,所以你要用他的優點,包容他的缺點。我們對別人是這樣,那別人對我們也是這樣,別人也是包容我們的缺點,也是看我們的優點,這樣我們大家住在一起就能夠和睦相處,相安無事,就不會去計較;如果要計較,和睦就很難。在這個地方,當然有一個前提,就是說不能夠太過、太離譜,這就破壞整個團體的和諧;如果不太過,大家還是要多包容。

  這是大學問,那這個大學問,現在我們開漢學班都有學《常禮舉要》,現在悟謙法師好像在教這個課。《常禮舉要》是雪廬老人在《禮記》裡面節錄出來,把它編成現代人能夠理解、能做到的這個方面,舉出一些重要的。當然雪廬老人編這個已經六、七十年前了,到現在你要知道它的精神,因為時代背景、地區風俗習慣都不同,所以我們要懂得禮的原則。禮是大學問,《論語》林放問孔子什麼是禮?孔子說「大哉問」,問這個是大問題。我是看李老師《常禮舉要講記》,還有徐醒民老居士也有講記。徐醒民老居士講的,我們一般看的比較容易懂;李老師講的,他那個有他的深意在。李老師講的一個重點,禮就是講什麼?講人情世故,那我們現在懂得人情世故嗎?幾個人懂?所以雪廬老人在《論語講記》講,學《論語》還要去看《資治通鑑》、看《二十五史》,歷朝歷代興衰等等這一切。一部《二十五史》講的是什麼?叫人情世故。那人情世故,你不去看中國的歷史,古代的這個,你這樣學就學死了。你去看歷史,春秋戰國不是爭來爭去、打來打去的嗎?為什麼?為自己。自私自利、損人利己,就八個字,這八個字搞得世界大亂。為什麼會這樣?沒有教育,特別是因果教育。以為我使用種種手段就能得到,用什麼手段你得到,還是你命中有的;命中沒有,用什麼手段也得不到。

  人與人之間能平等對待、和睦相處,這是大學問。先師淨老也做出榜樣給我們,他表演給我們看,這個我們要去學。他老人家早年在新加坡不是團結九大宗教嗎?他怎麼團結的?二OO六年十月第一次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要辦活動,聯合國不敢接,聽到我們老和尚要請九大宗教去,他說這個使不得,他的想法就是你要請他們來這裡打架嗎?不同的宗教,一見面就起衝突了,說什麼他也不借。後來一直講一直講,講到最後就說好,給你們辦一次看看。結果去了之後看到,從來沒有看過宗教會這麼和諧的,從來沒看過。這是用什麼方法?四攝法。四攝法是什麼?就是人情世故。就是這樣去交流,做得很成功,讓我們看到一個實際例子。因為我這樣講一講,消文釋義講過去也沒有錯,但是可能大家體會的不是很具體,所以要舉出實際上的一些事例,大家就體會比較深刻了。

  二OO二年,先師淨老代表澳洲格里菲斯大學去參加聯合國和平會議,那一年是在日本岡山舉辦的,那一次老和尚也請我們組團去。要去參加和平會議之前,先師淨老先到京都,聽說日本的佛教,不同宗派是老死不相往來。老和尚他這個做法,他是做給我們看,他不是在講經講,還有表演,就是實際上做給我們看,這個經你要怎麼做。叫我們去是幹什麼?不是去玩的,師父叫我們去都是有用意的,叫我們要去學的,要去看。去到那邊他就請客,辦桌請這些諸山長老,各宗各派長老統統請過來,然後跟大家交流,說佛教不同宗派都是佛講的,就像兄弟一樣,大家不能說都不交流、不往來。這個用意做給我們看,他還沒有到聯合國和平會議,先去京都,先去交流這些日本各宗各派的長老,這是什麼意思,大家知道嗎?他先要去參加那個。每一個不同的國家、不同的族群、不同的宗教、不同的文化,要去參加和平會議,首先你佛教自己都不和平,你去的說服力就不夠,所以首先自己佛教要先團結。講了這些道理,真的他們從來沒有想過、沒有聽過。因為聯合國和平會議,過去先師淨老講,開了幾十年,愈開愈不和平;不是愈開愈和平,是愈開愈不和平。因為人與人衝突那個原始點沒有找到,所以問題解決不了,都在枝枝葉葉,那個解決不了,都各執己見。這個也都要用傳統文化跟佛法才能解決的;沒有傳統文化跟佛法,這些問題解決不了,事實是這樣。

  要怎麼樣平等對待,和睦相處?這有個前提,一個前提當然就是不能夠違背十善業。有一次我在這邊,辦一個宗教論壇,也是好幾年前,疫情之前,請我去參加,我就看他們在爭論一個言論自由的問題,不同的族群、不同的宗教各有看法,言論自由。我看他們也是各執一詞,講到最後,大家也沒有結論,誰也不接受誰的。後來輪到我講話,我就講言論自由有個前提,要在《十善業道經》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惡口、不綺語這個前提之下,你發表你的意見。你不能說我去騙人,我的自由;我隨便毀謗人,我的自由,這樣你能接受嗎?不能接受。你叫人家接受,人家這樣對你,你也不能接受。所以言論自由在這個前提之下,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綺語、不惡口這個前提之下,你發表你的意見,這個是可以的,發表你的觀點。所以十善業放諸四海皆準,無論哪個族群、哪個宗教都離不開這個標準。所以我們人跟人相處要平等對待、和睦相處,這個要學禮,也要知道人情世故,要懂得互相包容、互相尊重,這個世界才會有和平,這個的確是大學問。我們兩個人能夠相處很長時間,夫妻兩個人能夠相處一輩子,這個也是有大學問的;沒幾天就離婚,那個沒學問。這個是我們要學習的,言語上、文字上很簡單,但是它的義理非常的深廣,我們要細心來深入體會。

  好,今天時間到了。感謝大家,祝大家福慧增長、法喜充滿。阿彌陀佛!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