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—不起身見,捨諸惡業 悟道法師主講 (第五十三集) 2024/8/15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:WD19-036-0053
《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》節要。諸位同修,及網路前的同修,大家晚上好。阿彌陀佛!我們繼續來學習《十善業道經》,「離邪見得成就十功德法」。我們將經文再念一遍:
【復次龍王。若離邪見。即得成就十功德法。何等為十。一得真善意樂真善等侶。二深信因果。寧殞身命終不作惡。三唯歸依佛。非餘天等。四直心正見。永離一切吉凶疑網。五常生人天不更惡道。六無量福慧轉轉增勝。七永離邪道。行於聖道。八不起身見。捨諸惡業。九住無礙見。十不墮諸難。是為十。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。後成佛時。速證一切佛法。成就自在神通。】
上一次我們學習到「離邪見得成就十功德法」,第六個功德法,『無量福慧轉轉增勝』,在節要第二十八。「無量福慧轉轉增勝」,福德、智慧輾轉的增長,不斷的增長,愈來愈殊勝。智慧、福德都是從這個善業而生的,這個是離邪見第六個功德法。諺語講「福至心靈」,修善得福,福報現前,心就靈敏了。「禍來神昧」,災禍來,他就糊塗了,人一糊塗就做錯事,想錯了、說錯了、做錯了,把錯的認為對的,這個就不斷的造惡業。所以福至心靈,一個人有福報現前,他的心思就特別靈敏,是非善惡他就分辨得很清楚。一個人他沒有福報,「禍來神昧」,他要遭災禍,是非善惡他搞不清楚,他都顛倒了,顛倒了,把錯的看作對的、對的看作錯的,善的看作惡、惡看作善,整個都顛倒了。有人提醒他,他也聽不進去,他也不能接受,他排斥,他還是執著他那個錯誤的。我們一般講執迷不悟,執著他那個錯誤的,他不覺悟,那就一直錯下去了,錯到最後,惡業造多了,惡報就現前,就要受災禍了。
現在這個問題是特別的嚴重,邪知邪見是充斥了整個世界,現在的人沒有能力分辨是非善惡、真妄邪正。你不要說沒有讀書的人、沒有學歷的人,沒有能力分辨是非善惡、真妄邪正,就是連讀書的博士、科技人才,那些大老闆、大企業家、當總統的、當大官的,也沒有能力分辨是非善惡、真妄邪正,你看這個問題多嚴重!沒有能力,他有一些科技的知識,不代表他有智慧,要搞清楚,這個性質不一樣。他有專業領域,他的技術、他的專長,不代表他正知正見,不是說他得到幾個諾貝爾獎,他講的都是對的,要搞清楚,不是這樣的。反過來講,那個沒有念過書的,可能正知正見。你去看《六祖壇經》,六祖遇到張別駕,他說上上人有下下智,下下人有上上智。智慧跟知識,你不能搞混了。智慧,最起碼你能夠有能力分辨是非善惡、真妄邪正,現在哪個人有能力分辨?沒有。為什麼沒有?不讀經之過,你不讀經。不讀經,你肯定會錯,你不依照經典、佛菩薩、聖賢經教的教導來做為依據,憑你個人的看法,那肯定錯誤。
現在人,善惡是什麼,什麼叫善惡?對我有好處就是善,對我沒有好處就是惡,他的善惡標準是在這裡。我去害人,只要對我有利益,這個也是善是好;去救人我也得不到好處,那個不善不好。現在人他分明,他的善惡是在利的基礎上,他是建立在利的上面,只要有利。實在講就是什麼?自私自利,損人利己,就是去損別人的利益,讓我得到利益,就這樣,就幹這個事情。現在人認為只要對我有利,那都是好的、都是善的;對我不利,就是不好的、就是不善的。這是現在人他的一個善惡標準。
實際上,不是你自己說了算,不是「你認為」就會改變這個事實,不是這樣。善還是善,惡還是惡,十善十惡,十善業道就是標準;跟這個違背就是十惡,跟這個相應就是十善,這是標準。你也沒辦法去否定,因為它是真理,你怎麼否定?它是事實真相,你怎麼否定?因果報應,「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」,你不相信,它還是有果報。不是說我不相信,我就沒有果報了,不是這樣。你不相信,還是一樣有果報。你相信,有果報;不相信,還是一樣有果報,無論你信與不信,「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」,這個事實真相它就是這樣。佛菩薩只是把這個事實真相告訴我們,佛菩薩、聖賢就是告訴我們,也不是說他發明的、他去規定的,不是!不是他規定的,誰定的?自己定的,自己自作自受,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自己定的。
所以《太上感應篇》第一句就講,「禍福無門,惟人自召;善惡之報,如影隨形」,禍福沒有門路,唯有人自己去感召來的,你自己去製造出來的,不是上帝給你安排的,也不是閻羅王給你安排的,沒有!《十善業道經》前面講的,這個當中「無有作者」,沒有人給你安排,都是從你的心所現,你的識所變。一切都是自己自作自受,自己去造作,自己要承擔這個責任。因果責任,誰也代替不了。佛菩薩大慈大悲,他也不能代替我們去享福,也不能代替我們去受罪。佛菩薩、聖賢他能幫助我們的,就是把這個事實真相告訴我們,把他修學的經驗告訴我們,讓我們了解事實真相,認識事實真相,進一步依教奉行,你斷惡修善,那你就得到好的果報。
所以佛法,佛教是教學、是教育,它不是宗教。不是你去祈禱他就給你賜福,不祈禱就不賜福給你,不是這樣的。還是根據你每一個人自己身口意三業,造作善不善,得到的果報是禍、還是福?造善得福,造惡得禍,都是自己造的,唯人自召,給我們講得這麼清楚了。所以你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,種種的惡報,要知道自己造作不善業感召來的,你不要怨天尤人。你怨天尤人、怪別人沒有用,怨天怨地也沒有用,你自己不改正過來,誰都幫不上忙。佛菩薩、聖賢只能從旁給我們點醒,給我們提醒,從旁協助,他能幫忙的就是這樣,所以教學,講經說法,讓大家聽明白、聽清楚。真正理解了,你依教奉行,斷惡修善,命運就改了,改造命運。
所以正知正見是非常重要,離邪見,你就有這十種功德法,第六種「無量福慧轉轉增勝」,你福慧(福報、智慧)不斷的增長,愈來愈殊勝。這個見就非常重要,正知正見。見,也有很多,層次很多。我們基於本經講的十善,我們接受佛前面講的這個九條的善業,這個就是正見;如果不接受,那就是邪見。這個邪見也非常多,每一個人都有各人錯誤的思想見解,這個統統叫邪見。這個見是學佛最關鍵的,最關鍵的就是見,師長、善知識就是傳授我們一個正見,正確的見解。我們造成六道生死輪迴,你要脫離六道生死輪迴,你要斷見思惑,你看,見擺在第一個。見惑八十八品,身見、邊見、見取見、戒禁取見、邪見,所有的成見包括在邪見,這個叫五利使。後面,貪瞋痴慢疑是五鈍使,五鈍使是思惑八十一品。五鈍使(思惑)是從五利使發展出來的,利是很猛利的,你第一關要破見惑,見破了是第一關,見惑破了你才能破思惑。斷見惑就很難,你要超越同居這一關,你要斷見惑、思惑,第一關斷見惑。經上給我們講,你斷見惑,好像斷四十里流的瀑布。四十里的瀑布,水這樣沖下來,一下把它截斷,這個難度相當之高。因為它很猛利,形容它很猛利,叫五利使。現在我們有個方便,就是我們修念佛法門,信願念佛,就把凡夫知見轉成佛知見了,這個是最直截了當的。所以修淨土有這個殊勝之處,不然你要去斷那個見惑,實在講很難,你信願念佛就把凡夫的知見轉成佛的知見。
我們接著,今天第二十八條:
「二十八、十善業是佛法修行的基礎,六度、四無量心、四攝法、三十七道品,全都是以十善業為基礎,不認真修十善業就不是學佛。真正念佛往生的人,無論是什麼身分,從事於何種行業,決定要具足十善業;不具足十善,決不能往生。由此可知,要想在當生往生西方淨土,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,這四句一定要做到,才有把握往生。」
這一條對我們念佛人來講也是相當重要,我們念佛人目的也就是希望這一生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念佛是正行,要具足信願行,「十善業是佛法修行的基礎」,這句我們要注意,這個不能疏忽。往往我們都是疏忽了,所以修學了一輩子沒有成就,關鍵就是沒有這個基礎。沒有十善業的基礎,那就是造十惡業,這個惡業也障礙我們往生西方,這一點我們也要知道。往生西方,我們常常聽,要具足信願行,真信切願念佛,能不能往生關鍵在信願之有無。但是我們念佛的人,真正能生起真信切願的很少、很稀有,雖然念佛,缺乏信願也是不能往生,念佛只能在六道裡面得到人天善道,不能往生西方,因為不具足信願。為什麼不能具足信願?因為一面念佛,一面造惡業,惡業不斷的起現行。惡業起現行,它就障礙我們生起真信切願的心,惡業給你障礙住,你的信跟願被障礙,生不起來。一面念佛,一面起惡念,這樣念佛,這一生種善根這個功德利益是肯定有,但是你不能伏住現行的貪瞋痴慢的煩惱,這個煩惱控制不住就障礙我們往生西方,它會產生一個障礙。
所以過去台中蓮社李炳南老師常講,台中蓮社二十幾萬念佛人,真正往生有瑞相的,三、五個。這個是大概五、六十年前講的,現在五十年後,恐怕一萬個人要找一、二個,我看都很難;十萬個人,看有沒有真正二、三個人?所以這個往生就是不成比例,念佛的人多,往生的人少。念佛不能往生,關鍵是缺少信願。為什麼缺少信願?因為沒有十善業做基礎。沒有十善業,那就是說你念佛功夫不能伏煩惱,那就必定造惡業;造惡業,就障礙你生起信願,你就放不下這個世間,它障礙。
所以我們現在修行,這一生要希望有個結果,我們這方面也不能不認真來深入的學習。實在講,地藏三經講的就是十善十惡,「地」就是基礎,地基。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具體的說明就是一部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,如果多一些就是地藏三經。你看,《地藏經》講十善十惡;《占察經》,那個輪相就是十善十惡,身口意三業;《地藏十輪經》,那個經題就更明顯,十輪就是十善。因為有這個善的基礎,我們才能修出世的佛法。《占察善惡業報經疏》,蕅益祖師他在玄義裡面註得非常圓滿,從地獄道到佛道,都是離不開十善跟十惡。同樣是十善十惡,它那個層次不一樣,境界也不相同;文字、經文是一樣,但是那個層次不一樣。這部經《十善業道經》,後面佛也會講到,把十善比喻作大地,十善像大地。所有的佛法,人天福報,現在有道場提倡「人間佛教」的,求人天福報的;聲聞菩提,超越六道的;無上菩提,成佛的,都是以這個十善做為基礎。這個十善像大地一樣,它能夠生長萬物,這些萬物都依這個大地而得生長,沒有這個大地,它沒地方生長。所以《十善業道經》後面,佛就用這個大地來比喻十善。所以我們不能疏忽這個。《觀無量壽佛經》淨業三福,第一福起碼我們要能夠做到,這一生念佛往生才有把握。
所以十善業是佛法修行的基礎。你看「六度」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,菩薩修的;「四無量心」,慈悲喜捨;「四攝法」,布施、愛語、利行、同事,菩薩的四攝法;「三十七道品」,四念處、四如意足、四正勤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菩提分、八正道分,這個三十七道品,大小乘都要修的道品。「全都是以十善業為基礎」,你沒有基礎,你要修這個,沒有辦法。好像你蓋房子沒有打地基,你怎麼蓋?所以「不認真修十善業就不是學佛」,這也是真話,不是真正在學佛。「真正念佛往生的人,無論是什麼身分,從事於何種行業,決定要具足十善業;不具足十善,決不能往生」。這個我們也不能疏忽,我們不能一邊造惡業、一邊念佛,這樣往生西方,臨命終會有障礙。
「由此可知,要想在當生往生西方淨土」,這句話我們要看清楚,「當生」就這一生,我們希望這一生就往生西方淨土,那必須做到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淨業三福的第一福。先師淨老和尚提出三個根,儒、釋、道。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」,用儒家的《弟子規》,以這個來落實這兩句。要怎麼做?怎麼孝養父母、怎麼奉事師長?《弟子規》。「慈心不殺」,用道家的《太上感應篇》,這講因果教育的。《弟子規》講倫理道德,《太上感應篇》講「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」,因果教育。「修十善業」,這個是佛法的基礎。十善業就涵蓋所有的善法,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」,都是屬於十善業。也可以說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是十善業的基礎,過去先師淨老在講席當中也講過很多次,你能夠落實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,你修十善業就不難;如果你沒有《弟子規》跟《感應篇》的基礎,要修十善實在很難,你不知道從何修起。
十惡十善展開,佛在大小乘經典講得非常多,我們也不可能去看那麼多的經,所以祖師大德就以《感應篇》,《感應篇》是印光大師提出來的,它等於是濃縮起來的,一句一句,你要讀起來很容易記憶,什麼是善、什麼是惡,那就很清楚了。所以祖師大德大慈大悲,方便我們學佛的人來學習斷惡修善,提出這個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、《十善業》。有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的基礎,的確我們才能落實十善,不然我們也做不到十善。如果再加上《安士全書》、《了凡四訓》,再加上《俞淨意公遇灶神記》,就更圓滿了,這個都是印光大師提倡的因果教育。這個是基礎,你要得人天身、聲聞菩提、無上菩提,都要依這個基礎才能成就。我們為什麼生不起真信切願?就沒這個基礎。你說要出離心,厭離娑婆,欣慕極樂,為什麼厭離心生不起來?因為貪瞋痴慢這些煩惱,有這個愛染,你愛染放不下。愛染的根在哪裡?就是十惡業,那個是根。那個根你沒有調整過來,你怎麼修還是愛染,怎麼修也不能成就。所以先師淨老給我們開示,這四句一定要做到,才有把握往生。我們要真有把握,那這個要去落實。
我們再看二十九:
「二十九、孝親尊師、慈心不殺,就是落實在十善業道上;如果沒有十善業道,孝親尊師都是假的,也沒有真慈悲心。這是佛法修學根本戒之根本。」
戒也是從這個十善提升的。十善業,是屬於淨業三福的第一福,人天福。第二福是「受持三皈,具足眾戒,不犯威儀」,戒律,皈戒(皈依戒律)在第二福。第二福就是屬於出世福,出世間的福報,從三皈依開始。三皈依,出世的福報建立在世間人天福的基礎上,就第一福是人天福,建立在這個基礎上,我們才有資格受三皈依,才能成為名符其實的三寶弟子,這個佛才承認。現在我們皈依,做不到第一福,皈依證拿到了,甚至皈依很多法師,皈依證一疊,佛不承認。世間人承認,你有那一張就是皈依了,但佛不承認,你沒有做到第一福,你沒有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雖然皈依了,只是名字皈依,有名無實,沒有真正的皈依。真正皈依,必定落實第一福,這樣來接受三皈依,才是名符其實的三寶弟子,這個佛才承認。我們不能說我是三寶弟子,但是我不孝父母,不敬師長,沒有慈悲心,一天到晚殺生,造十惡業,我來皈依一下,然後我是三寶弟子,這個佛不承認。所以第二福,也就是你要有第一福的基礎,你才能提升到第二福。也就是我們簡單講,你要入佛門,基本條件,你要有第一福的條件,那才能夠成為真正的一個三寶弟子。
現在我們實在講,在末法時期,沒有傳統文化的倫理道德因果教育,這個就很難。所以我們現在學佛,不要說在家,出家人也是一樣,無論在家出家,不但皈依,還受戒了,在家受五戒、八關齋戒、菩薩戒;出家,三壇大戒都受了,這個都是有名無實,沒有實質。沒有實質,現在皈依了、受戒了,怎麼辦?現在很多人,人家要來皈依,我們也幫他皈依,發個皈依證給他;有人受戒,那也幫他受個戒。先師淨老和尚只是給人家授三皈五戒,再高的戒他就沒有,八關齋戒、沙彌戒、比丘戒、菩薩戒就沒有了,沒有幫人授,就授到五戒。受了戒,其實我們也沒做到。所以先師淨老和尚講,現在受了,好像畢業證書先給你了,但是你要補習,要補習這個功課。
所以過去二OO五年,先師淨老和尚交代悟道到美加去巡迴演講,他老人家就節錄《十善業道經》的節要經文,讓我去講,給我交代一句話,勸那些淨宗的同修要補習這個功課。三個根,要補習這個功課。因為大家也都皈依了,也都受戒了,甚至很多年了,但是這個功課沒有去完成,沒有落實,所以要補習。這個跟弘一大師講的就一樣了,弘一大師講,你來受戒不會得戒的。他講真話,大家聽了當然很失望,弘一大師也安慰大家,既然來了就受,但是你不要認為你得戒。你認為你得戒,你得了比丘戒、菩薩戒,大妄語,那罪過就很重,要知道自己是有名無實。他也鼓勵大家還是受,受了怎麼樣?你不要認為你就得戒了,受了之後再去學戒,學一條就做一條。所以先師跟弘一大師講的也是同樣一個道理。現在這個時代,你沒有辦法要求他完全做到再來受戒,都是先三皈依,先受了再說;但是要跟他講清楚、說明白,你是沒有得戒的,你要學戒,然後進一步把它做到,做到就得戒了,你沒有做到就沒有得戒。這個就比較務實。
這裡講,「如果沒有十善業道,孝親尊師都是假的」,這個也是真話。你說我孝養父母,但是都在造十惡業;我對老師很尊敬,也是在造十惡業,那不是真的。所以這些我們也都要知道,這個基礎都在十善業,都是從十善出發的。你不能說我對父母很孝順,但是我就是天天在造惡業,你天天造惡業是大不孝,對老師也很不尊重。所以你要孝親尊師,還是要從十善業去落實,才能做到真正的孝親尊師。所以「這是佛法修學根本戒之根本」,就是大根大本。
「三十、受持三皈,具足眾戒,也是建立在十善業道的基礎上。沒有這個基礎,三皈五戒無法落實,即是有名無實。」
還沒有受五戒,要先受三皈,你受了三皈才正式成為一個佛弟子。沒有《十善業道經》的基礎,三皈也落空,五戒也落空了。三皈五戒,等於是十善業的一個提升,這個是屬於出世的善法。你在十善業道的基礎上受了三皈五戒,這三皈五戒就是出世間的善法。如果你沒有受三皈五戒,只有做到第一福,就好像一般不學佛的人他大概只能做到第一福,他所得到的就是只有人天福報,他不能超越六道。超越六道,你一定要三皈依,你要入佛門。所以第一福不一定說學佛的人他才做到,不學佛的人,你信仰其他宗教的,做到第一福的也很多。但是你沒有三皈五戒,那屬於世間福,你會得人天福報,出不了六道。你要出六道,要受三皈依,要受五戒,那個叫出世福。所以淨業三福它擺得很清楚,這是在第二福出世福,出世福也是建立在十善業的基礎上。所以十善業,它是世出世間到達究竟圓滿,統統修十善,它的層次不一樣、境界不一樣,統統是十善。三皈五戒如果沒有十善業,這個也是落空,也是有名無實;有了十善業,這個就落實了。
「三十一、有人向印光大師請教:如何才能契入佛法?他說: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。誠敬就是具足十善業。心與十善業不相應,誠敬何在!誠敬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,一定要落實在生活當中;而落實在生活當中就是十善業。」
誠敬,也是表現在我們生活當中待人處事接物,點點滴滴,敬人敬事敬物,表現在這個生活上。一個桌子髒了,我們給它擦乾淨,那你對這個桌子誠敬。所以誠敬,不是說只有看到佛菩薩的像在那邊拜叫誠敬;看到佛菩薩的聖像拜是誠敬,對人就不誠敬,那這個也不是真的誠敬,這也不是佛菩薩教的。佛菩薩教我們,就是你對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都要誠敬,這個才是真正的誠敬。所以佛門的懺儀,前面開頭都會有一句,就一切恭敬。對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都有一個恭敬心,一個誠敬的心來對待,這個真正是誠敬。所以拜佛,對人、對事、對物都沒有誠敬心,拜佛也不是真的誠敬,這點道理我們一定要懂。所以誠敬是表現在生活當中待人處事接物,這個才是真正誠敬的具體落實,它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。我心很誠,我對人都很恭敬,人家拜託你的事情,你都沒有給人家做好,你說誠敬在哪裡?儒家《論語》都是教這個,人家拜託你做個事情,你要給人家做好,答應人家就要去做,要有信用,要把它做好,那就是對人、對事的一個誠敬。所以誠敬不是一個抽象概念,是很具體的落實在我們生活當中方方面面、點點滴滴,你要把它做好,就是誠敬的表現。
我們再看三十二:
「三十二、十善、五戒是行門的根本,從初發心到如來地都不能離開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都要與這十個綱領相應;若不相應,則是惡業。上品十惡,是地獄的業因;上品十善,是生天的業因。明白此理,就清楚明白自己將來往哪裡去。」
「十善、五戒是行門的根本」,我們修行法門的根本,無論你修哪一個法門,這個就是共同科目,都是這個根本。所以從初發心到如來地都不能離開這個根本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都要與這十個綱領(十善)相應。若不相應,就是惡業,違背這個就是惡業。「上品十惡,是地獄的業因」,這個惡業當然有輕有重、有大有小,上品就是最嚴重的惡業,那就是墮地獄的業因。「上品十善,是生天的業因」,十善也是有輕重大小。天人,欲界天有四王天、忉利天、夜摩天、兜率天、化樂天、他化自在天。天,欲界有六層,色界十八層,無色界四層。要生天,就是要修上品十善。如果在欲界天第三層天以上,還要加一點禪定。在欲界還沒有達到色界的禪定叫欲界未到定,若達到色界的禪定,就生到色界天了。所以上品十善是生天的因,中品是人道,下品是阿修羅道。明白這個道理,我們自己就知道我們將來要往生去哪裡,在六道裡面往生到哪一道。以上七條節要,就是講離邪見第六個功德法,「無量福慧轉轉增勝」。
我們再看第三十三條:
「三十三、第七、永離邪道,行於聖道。十惡是邪道、三惡道。我們起心動念落在十惡,就是行邪道,果報在三途。行十善業道,十善業道是佛道、菩薩道、聖人之道。從何做起?從起心動念處做起。」
這個是離邪見第七個功德法。第七個成就功德,就是「永離邪道」,永遠離開邪道,邪道就是錯誤的道路,歧路;「行於聖道」,聖賢、佛菩薩之道。下面給我們講,什麼是邪道?「十惡是邪道」,你造十惡業就墮三惡道,在六道裡面這是邪道。我們起心動念落在十惡,就是在行邪道,果報就在三途。行十善業,這個就是人天道,羅漢、菩薩、佛都是走這個道。從哪裡做起?從起心動念,從意業做起。意是主導的,主導我們造善造惡的,意業,從這個根本修。《俞淨意公遇灶神記》這篇文章,專門偏重在對治意惡,這個很值得我們去參考。我們才知道這個起心動念,我們起的念頭,是善還是惡?讀了這個,我們自己就會很清楚。如果不讀這個,自己也不知道,到底自己起的念是惡念還是善念,自己也不清楚,那很容易我們起惡念自己也不知道。所以這一篇也是非常重要。再看下面:
「三十四、凡夫起心動念都是自私自利,而這個根就是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五種思惑;思惑是思想迷惑了。疑是懷疑聖人、懷疑聖道,隨之而起的是貢高我慢,輕慢聖賢,輕慢聖道。十善業道是聖道,輕慢十善業道,果報在三途。」
這個問題也滿嚴重的。我們凡夫起心動念的確都是自私自利,為什麼會自私自利?因為我們有四相,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所以起心動念都是自私自利。因此佛菩薩才勸我們要克制自己,修十善業。在儒家、道家都是這樣教學,儒家格物、致知,就是格除自己自私自利、損人利己的心,這個要格除。自私自利的根,就是貪瞋痴慢疑這五種思惑,思想迷惑了,起這個煩惱,無始劫來我們就有這個煩惱。因此儒家就格物,格什麼?格除貪瞋痴慢疑,格除這個煩惱,在佛法叫做伏煩惱、斷煩惱。我們做三時繫念,「煩惱無盡誓願斷」,就是斷這個。斷有伏斷、有滅斷,滅斷比較難,伏斷比滅斷要容易,但是容易,如果沒有用功也是伏不住,控制不了,因為我們對這個煩惱太熟悉了。
疑就是「懷疑聖人、懷疑聖道」,不相信聖人的教導,不相信經典,甚至還毀謗,「貢高我慢,輕慢聖賢」,就毀謗聖教,現在這樣的人大有人在。所以夫子說「君子有三畏,畏天命,畏大人,畏聖人之言」,小人他就不畏,不畏就不怕,聖賢講的,他認為不對,他不相信,他不能接受。「輕慢聖道」,到最後吃虧就是自己,你不尊重聖賢之道,要隨順你自己的煩惱習氣,不斷的造惡業,將來你就受惡報。所以「輕慢十善業道,果報在三途」,這是必然的。你不修十善,那就是造十惡了。但是在六道輪迴裡面的眾生,造十惡的多,修十善的少。所以人死了之後,墮三途的機會很多,時間很長;生到人天善道,時間短暫,機會很少。所以古大德講,「人天是客居,三途是家鄉」,沒有出離六道,肯定在三惡道的時間長、機率多,在三善道的時間短暫、機會少,好像出來旅遊觀光觀光,沒多久又進去了。
我們再看第八:
「三十五、第八、不起身見,捨諸惡業。邪見就是錯誤的見解。六道凡夫執著身是真實的、是自己。佛告訴我們,身不是我,是我所有的,如同我們身上穿的衣服一樣,衣服不是我,是我所有的。我是永遠不生不滅,我所是有生有滅,譬如衣服穿久會髒、會破,就不要了,再換一件。」
這一條是第八個離邪見的功德法,「不起身見,捨諸惡業」,沒有身見,就不會去造這些惡業了。為什麼造惡業?不都為了這個身嗎?為了自身的利益、享受,都是把這個身認為就是我,執著這個身體就是我,我要為這個身體的享受造種種的惡業。所以種種的惡業,也都是因為有身見,才會生起這些惡業;沒有身見,他就不會去造這些十惡業了。所以見惑第一個要破的就是身見,就是不要執著這個身是我。我們凡夫總是認為這個身就是我,以為這個身是真實的,就是自己。其實這個身不是我,這裡講是「我所」,好像衣服一樣,衣服穿在我們身上,我們大家都知道衣服不是我,是我所,我所有的。這個身體就是跟衣服一樣,是我所有的。我們身體裡面有一個我,我們不認識,就是我們每一天能看、能聽、能聞的自性,那個才是我。把這個身當作我,就錯了,這是邪見,錯誤的見解。真的不認識,冤枉在六道生死輪迴。
佛法修學,無非告訴我們這一樁事實真相,認識真正的自己,所謂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因為自性是不生不滅,它本來就存在,沒有生當然沒有滅。我所,這是相,這是有生有滅,這是緣生法。我們的自性,真正的自己,就是靈知心,不生不滅。這個名詞很多,法性、真如,講的都是一個事情。「生自緣生,而法性不與緣俱生」,我們做三時繫念常常念。為什麼有生有滅?因為因緣聚集就生,生起這個現象;因緣散,就沒有了,就滅了。但是我們法性,不會因為因緣生才生起來、因緣滅就滅了,沒有。因緣生,它也沒有生;因緣滅,它也沒有滅,所以叫不生不滅。佛法教學就是教我們認識這一個,那個才真正是你自己的,才是「我」。把這個身體當作我,就錯了。
「三十六、我有沒有身?佛法講法身,法身是真正的我。佛說:法身是不生不滅、無始無終。終極的目標就是證得法身,證得法身就是成佛。什麼人證得法身?明心見性、大徹大悟之人。他悟的就是不生不滅、無始無終的真我,悟的就是這個肉身是假我。報身是有始無終。報身是智慧,即能證法身的智慧;證得之後,永遠不會再迷失了。應化身是應眾生機感而應化的身相,而佛的應化根本原因是諸佛如來的本願。」
這條就給我們講三身,法身、報身、應化身。我們常常看到佛經,一般人沒有聽經他也不懂這個,但是他如果參加法會活動,也會念到這些,看到經典會念,什麼叫法身也不知道。法身就是我們的自性,它沒有相,但是它能現一切相,所有的相都從那個法身現出來。好像這個屏幕沒有相,但是什麼相都從那個空空的現出來的,那個屏幕就是法身。我們明心見性,見到自己的自性,大徹大悟,那這個人就叫成佛了,他悟的就是不生不滅、無始無終的真我,沒有開始當然沒有終了,沒有生也就沒有滅,它本來就存在的。報身是有始無終,報身就是智慧,能夠證得法身的智慧。法身毗盧遮那,毘盧遮那佛是法身佛;盧舍那是報身佛;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,那是應化身。每一尊佛都有這三身,我們每一個人也都有這三身。應化身是從眾生的感應來化現,像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身,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,他是跟眾生起感應道交來現的身,這個就是有生有滅,他示現一個階段,他就示現入滅了。但法身它是不生不滅的;報身它是有始無終,它也不會滅。像我們生到極樂世界,見到阿彌陀佛,那統統是法身、報身,那是永恆不變的,它不會滅。但是在十法界、六道示現的,那就有生有滅。
我們看三十七:
「三十七、不起身見,捨諸惡業,最低限度的地位是大乘圓教初信位的菩薩、小乘須陀洹果。不在這裡真正用功夫怎麼行?這才體會到十善業多麼重要!必須認真修十善業道,念佛才能往生。若捨棄十善業道,無論修學哪個法門,功夫都不得力,就像蓋房子沒有地基。修十善業道,才能捨諸惡業;惡業不捨,生生世世就在六道輪迴隨業受報。」
捨身見就是破身見,見惑第一個要破的就是身見。破身見,佛在三十七道品,四念處第一個念處就是「觀身不淨」,這個就是破身見的,觀察我們這個身體不清淨,好像行動廁所。但是我們迷惑顛倒,我們愛惜得不得了,把這個當作是我。佛說,錯了,這個不是我,是我所。所以你看三十七道品,第一個觀身不淨,那就破身見。
為什麼這麼執著這個身體?因為認為這個身體很清淨,你就會去執著。如果知道這個身體是不淨,那你就放下了。放下也不是去糟蹋身體,這個也不能誤會,不是你刻意去把這個身體破壞,那個又是錯了,又是執著了。就是你不刻意要怎麼去讓這個身體好、怎麼去裝扮,但是也不要刻意都不理它、不保養身體,衣服也要穿整齊,洗澡也要洗乾淨。你總不能說,那這個身是不淨,反正就讓它不淨吧,天天不洗澡,那又是一個執著,這個也不對。這個也要講清楚、說明白,就是你不去執著,不要執著這個是我,我們才能夠放下這個身見。你只要不執著這個身是我,那你跟一般平常人生活都是一樣,那也不必特別要去怎麼樣照顧,我們就是一般平常生活,這樣就可以了,平常心是道。
「不起身見,捨諸惡業」,這個是具體做法,像我們學佛的人他就吃素,避免殺生這個惡業。大家為什麼殺生吃肉?要營養,要保護這個身體;沒吃肉,這個身體就不好,這個就是身見。但是現在吃素,證明也不比吃肉差,可能吃肉的人毛病還比吃素的多。也不必說怎麼去保養,怎麼去練這個身體。所以道教有練長生;印度古代,《楞嚴經》講有十種仙,總是離不開練這個身體,讓這個身體得到長生不老,這個就是身見,放不下這個身。真正的長生,就往生極樂世界,那是真的!因為你在六道裡面,長生是壽命比較長,比一般人長,甚至長很多很多倍,活幾百年、幾千年的,上萬年的都有,但是時間還是會到,還是脫離不了生死輪迴,這個就不究竟了。這個在古印度就很多了,在我們中國道教也修這個。這些都屬於在身見的範圍。
不起身見,捨諸惡業,身見破了,「最低限度的地位是大乘圓教初信位的菩薩」,這講圓教,因為藏通別圓,圓教是最圓滿、最高的。圓教初信,斷見惑八十八品,第一個就是身見破了。你身見破了,後面四種見惑也能夠跟著破。見惑破了八十八品,那你證得圓教初信位,小乘初果須陀洹。有這個斷證的功夫,還沒有出離六道,但是得到位不退,不墮三惡道,只是人天兩道七次往返,你必定證阿羅漢。大乘圓教,他超越得就更快了,比小乘的修證超越得更快。《四十二章經》是根據小乘來講,人天七次往返,根性比較利的不用到七次,所以這個根性最鈍的要七次。也就是說,你破了身見,雖然還沒有出離六道,但是有時間表了,也可以預期了,最長不會超過七次。但如果還沒有破見惑,你怎麼苦修、修到怎麼樣,出離六道輪迴遙遙無期,沒有時間表,可見得它的標準在這裡。你怎麼修苦行,你沒有斷見惑,出六道沒有時間表,這一點我們也要認識清楚。
所以真正修行,就是在這個地方,這些也是要從十善業道這個基礎來修。我們念佛人不必斷見惑,也不必斷思惑,伏住就可以了,暫時讓它不要發作就可以了。我們只要臨命終不要發作,信願念佛,阿彌陀佛來接引,佛光注照,我們心就不顛倒,就跟佛到極樂世界。到極樂世界,這些煩惱不斷,自然就沒有了。你到了極樂世界,不要怎麼斷、怎麼斷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你的這些見思惑、塵沙惑、無明惑,自自然然它就沒了。但是我們現在要取得往生的資格,這個十善業我們就不能不修。「若捨棄十善業道,無論修學哪個法門,功夫都不得力」,這個是真話,你修禪、修密、修淨、修教,甚至你要提倡人間佛教,得個人天福報也得不到,因為沒有地基。所以「修十善業,才能捨諸惡業」;惡業不捨,生生世世六道輪迴,脫離不了。所以這是我們脫離六道的一個最基本法,從這裡修起。
好,第八「不起身見,捨諸惡業」這個功德法,我們就學習到這裡。下面第九「住無礙見」,我們下次再來學習。我們今天就學習到這裡,祝大家福慧增長,法喜充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