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節要—家庭美滿如何得到  悟道法師主講  (第五十八集)  2024/11/8  澳洲淨宗學院  檔名:WD19-036-0058

  《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》節要。諸位法師、諸位同修,及網路前的同修,大家晚上好,阿彌陀佛!上星期我們學習到《十善業道經講記》節要,「離不與取而行施故」,節要已經跟大家學習過一遍。我們今天接著看一百八十六頁最後一行,「離非梵行而行施故」。我將這段經文念一遍,在一百八十七頁第一行:

  【離非梵行而行施故。常富財寶無能侵奪。其家直順。母及妻子。無有能以欲心視者。】

  我們學習到《十善業道經講記》,這個經文是『離非梵行而行施故』。我們看節要:

  「一、離非梵行就是不邪淫,不邪淫落實在布施,一定得常富財寶無能侵奪。這是事實,世間人所謂的真理,是修因必定有果報,就是以十善業修布施波羅蜜。」

  這一條就是講不邪淫,在本經經文是「離非梵行」。「梵」是清淨的意思,「離非梵行」就是遠離不清淨的行為,有的經典翻譯不邪淫,意思是一樣的。「不邪淫落實在布施」,就是在不邪淫的善業基礎上再行布施,一定得到『常富財寶無能侵奪』。「常富財寶」,我們大家常聽經的同修,老同修都聽過先師淨老在講席當中常常講,布施有三種,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布施,這三種都稱為布施,財布施得財富,法布施得聰明智慧,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。

  此地經文舉出「常富財寶」,「常」是恆常,永恆的,「富」就是不缺乏、不貧乏。這個財寶有物質上的財寶,我們一般講金銀珠寶,有價值的這些寶物、財物,包括動產、不動產,這些都在財寶涵蓋的範圍。世間的財寶能夠滿足我們物質生活的需求,世間的財寶給予我們在物質生活上不缺乏,這個是世間的財寶。世間人講的財寶,大部分就是指我們現前生活當中的財物、寶物,這些有價值的動產、不動產,一般世間人他的觀念當中這個就是財寶。我們學佛的人,除了知道世間的財寶,也知道有法寶。佛法講「功德法財」,佛法,我們在三寶裡面稱為法寶。法布施,在普賢菩薩十大願王「廣修供養」講了七種的供養,這個供養當中以法供養為最,就是一切供養當中法的供養是最殊勝的。這是我們在《普賢行願品》我們看到,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廣修供養,一切供養中,法供養是最殊勝的。所以我們學了佛,皈依三寶,我們知道布施世間的財寶,同時我們也布施法寶,也布施眾生無畏(無畏布施)。這三種布施,我們佛弟子是以法寶為中心,就是普賢菩薩講的「一切供養中,法供養為最」,最殊勝的就是法的供養。

  為什麼法供養最殊勝?這個在《金剛經》佛都有校量功德,若有人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給一切眾生,布施給阿羅漢、緣覺,三千大千世界有聖人、凡夫,你統統布施供養。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七寶這樣來布施,那個還不是布施一些錢而已,是七寶,而且布施的眾生這麼多。我們想一想,這個福報大不大?太大了,大到我們說不出來了。但是佛又講,如果有一個人受持《金剛經》,以一四句偈,受持、為人演說,這個人他的福報勝過布施三千大千世界七寶那個人。我們乍聽起來,我們看得到的這些物質,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,我們看得很真實,以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統統布施給三千大千世界的眾生,這個福報是太大了!但是,一四句偈(就是四句合起來一首偈)很短,像《金剛經》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,這一首偈,你能夠受持、你能夠為人演說,你的福報超過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那個人的福報。為什麼超過?因為世間的財寶,再多的財寶,只能幫助我們滿足現實生活當中物質生活的需求;世間再多、再大、再珍貴的財寶,它不能幫助我們斷煩惱,不能幫助我們了生死、出三界、成佛道,這個世間的財寶做不到。你再多的錢,再富有,也不能斷煩惱、也不能了生死。不能斷煩惱就不能了生死,生死事大。我們世間什麼事最大?生死事大。生死不是一次就完了,如果一次就完了,那也就沒事了,苦一次、苦一輩子就沒有了;問題是後面不斷,沒完沒了,死了又生,生了又死,所以這個問題就很麻煩,不是一次而已。

  要解決生死的問題,唯有法寶,唯有佛法,世間一切的宗教、哲學、科學統統不能解決這個問題,所以稱為法寶。法寶,《金剛經》這個校量,我們也要知道經文講的真實義,「受持讀誦,為人演說」。受持,比如《金剛經》講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,我們都會念、也會講,是不是就算受持了?不是,不能誤會,這個要講清楚、說明白,不能說我們念一念修的福,就比三千大千世界用七寶布施的人的福報大!真正受持這四句偈,你會了,就成佛了。這四句偈,重點就在最後一句,「應作如是觀」,「觀」那個字。「應」就是應當,應該就是要這樣觀。如果我們沒有去觀,只是念一念,還是不起作用。為什麼?對我們現實這個世界,我們是不是能夠把它看成就像晚上睡覺作夢一樣是夢一場?如果我們沒有深入的去作觀,我們雖然聽經、讀經,讀《金剛經》,我們甚至講經,也能夠把這個道理講得非常好,是不是就是受持?也未必。什麼叫受持?受持,就是我們真正把這個現實的世界看作如夢如幻、如泡如影、如露如電。夢是第一個,晚上作夢,我們就知道第二天醒過來這個夢都不存在了,我們知道這是一場夢;但是我們醒過來時候,看到眼前這一切,能不能把它看作如同晚上作夢一樣?雖然我們知道這一首偈,也聽法師講,自己也會講,甚至講得非常好,但是我們內心深處還是把這個世界看作是真實的,看作非常可愛的,一樣也不能扔掉的。如果你真的能夠觀這個世界如夢如幻、如泡如影、如露如電,那真放下了,這個放下統統沒有勉強,這叫真看破。

  看破,我們也常常講,你沒有去作觀,沒有深入去觀,我們內心深處那個放不下的習氣還是很熟悉。放不下,我們很熟悉;放下,我們很生疏。現在修行,就是要把這個生疏的變熟悉、熟悉的變生疏,用功就在這個地方上用。你觀到這個世界如夢如幻,你這個觀行深入了,的確你看到眼前,不但晚上作夢知道是夢,你夢醒過來看到眼前這一切,就如同晚上作夢是一樣的,不是真實的。如果能夠深入去觀照,「應作如是觀」,去觀,自然就看破。看破,那放下是非常自然的,絲毫不勉強。所以法寶它的價值就在這個上面,我們能夠懂這個如來真實義,能夠如理如法去依照這樣修行,就解決問題了。《金剛經》這首偈,你能夠觀、能夠深入,就解決問題了。

  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最大的障礙是什麼?這個世界放不下。聽說極樂世界很好,又很想去,又不想離開這裡,你怎麼去?現前這個世界,總是我們看得到、摸得到,我們看的是很真實,極樂世界還沒看到,因此我們放下就做不到,雖然嘴巴講要放下。《淨語》裡面講,「口說極樂邦,心戀娑婆界,如此念彌陀,佛在西方外」。我們嘴巴一天到晚要往生極樂世界,我一定要往生極樂世界,但是怎麼樣?我這個世界就是放不下,這樣不能感應彌陀來接引。願捨娑婆、願生極樂,這個願你生不起來。往生極樂世界的關鍵是信願之有無,你要真信,不懷疑,要發願,願意放下娑婆世界,願意往生極樂世界,這樣念佛,你功夫差一點都能往生。關鍵我們實在講,願為什麼生不起來?這個世界放不下,難,放不下。這不是嘴巴講一講就可以了,要內心深處真正去作觀,真正放下,那個才算,那才是真正叫受持。如果你真正依照這首偈去受持,真放下了,你再為人演說,就不一樣了,你自己真做到了,你那個福報,不要說一個三千大千世界,無量個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,也不能相提並論。那些七寶再多解決不了生死的問題,你這個一首偈就解決問題,那怎麼能夠相提並論?所以法寶它的可貴就在這裡。所以我們法布施就得聰明智慧,這個智慧,也要知道不是我們現在世間的聰明智慧,是自性的般若智慧,那個才管用,那個才能解決問題。

  無畏布施,《觀世音菩薩普門品》、《楞嚴經.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》、《華嚴經.觀自在章》,都講觀音菩薩是施無畏者,他是布施給眾生無畏,無畏布施。這個無畏布施,觀音菩薩是一個代表,一切諸佛菩薩都是施無畏,布施眾生無畏。要真正布施眾生無畏,中心還是在法供養,法布施。所以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布施,這三種布施,法布施是中心。能夠明瞭佛法,依佛法來修學,能夠解決生死問題,這個是究竟的無畏布施,能夠幫助眾生往生極樂,圓成佛道,脫離三界六道生死輪迴,這是最究竟圓滿的無畏布施。

  所以《無量壽經》佛給我們講,如果你不發願往生極樂,彌勒菩薩也講「云何出離生死大難」,這個生死才是我們眾生最大的災難。大家現在聽到災難的話,這些天災人禍是小災難,真正大災難是什麼?生死大難,那個才是大災難,生生世世沒完沒了,生老病死,生生死死、死死生生,那個才是大災難。一般世間人他不知道這個才是真正大災難,只知道我們世間這些天災人禍,那個跟生死大難來比是小災難,那不是大災難。真正大災難,是生死這個大事。學佛就是為了解決生死問題,世間所有的宗教、哲學、科學統統不能解決這個問題,唯有佛法才能解決這個問題。佛法不是寶那是什麼?這個寶是所有的寶都不能夠相比較的。

  因此經文這裡講,「離非梵行就是不邪淫,不邪淫落實在布施,一定得到常富財寶無能侵奪」。如果就只有布施財物的這個財寶,那就得到世間的財富,這個沒有人能夠給你侵占、奪取,這是事實真相。所以「修因必定有果報,就是以十善業修布施波羅蜜」。十善業修布施波羅蜜,十善業有十條,我們凡夫修行總是能夠修一條、兩條,或者更多,或者十條善業都能夠修、做到,十善都能做到就圓滿了。如果有一條善,他能夠深入,這一條善也能夠圓攝其他九條善,這個就是《華嚴經》講的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」。你能夠離非梵行,不邪淫,你做到圓滿,這一條做圓滿,其他九條也圓滿了。你不殺生做到圓滿,其他九條也圓滿。有做一條,其他還沒做到,那這一條也還沒圓滿。圓滿一定是《華嚴經》講的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」,一含攝多,多含攝一。

  我們凡夫修行總是有一個漸次,如果圓修就一修一切修,以《華嚴》的理論,一地就一切地,所以這是開圓頓見的,他一即是多、多即是一。開圓頓見,就是你修習這個圓頓經教,關鍵在你那個見地,你是漸次見還是圓頓見?圓頓見的修行人修一天,等於漸次見的修行人修一劫,日劫相倍。同樣這樣修,效果不一樣,不一樣就是他的見解、他的見地不一樣。所以八正道把正見擺在第一個、第一位,特別是禪,其實教下也是一樣。

  所以過去先師淨老早年也常常在講席當中講,說圓頓根性的人很可貴。我們不是圓頓根性的,我們是漸次根性的,是鈍根的;但是這個圓頓教,你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,不斷的薰習、不斷的薰習,那個漸次、鈍根的根器,你也能夠把它薰成圓頓的根器。所以先師淨老這些大經大論,你長時薰修,常常聽、常常聽,原來我們不是圓頓根器的,薰到最後,不知不覺也變成圓頓根器,那修行就不一樣了。所以聽圓頓教就非常可貴,他的見是圓頓的。

  圓頓就是他活活潑潑。早年先師淨老常常給我們開示,悟道剛學佛的時候,反正也頓不了,能夠漸就不錯了。特別我一出家,先師淨老就叫悟道跟日常師父學戒律。日常師父他是學密宗的,黃教宗喀巴大師這一派的,戒律很精嚴,在佛陀教育基金會每一天都要上課,上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這個課。常師父他戒律要求得很嚴格,所以跟他學戒律,跟我們師父就有不同了,有些方面在行持上也不一樣,他完全依照這些戒來修,依照密宗的黃教這樣來修。有一天先師淨老到佛陀教育基金會,那個時候常師父回美國,我們就拿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,早上七點到八點上課時間,常師父不在,我們就自習,我們師父老人家就看,你在看什麼?我說常師父叫我們要學這個,《菩提道次第》。我們師父就跟我講,這個叫漸次教,一句阿彌陀佛是圓頓教。那個時候我也是很矛盾,師父您老人家叫我跟常師父學這個,現在說他這個是漸次教。《菩提道次第》,它有次第,次第就是漸次的。次第跟圓頓是看根器,你是圓頓根器還是漸教的根器?都是佛講的沒錯。像天台宗也有,它的三止三觀,有次第三觀跟一心三觀,你圓頓根器的就教你一心三觀,空、假、中同時修;你不是圓頓根器的,是漸次根器的,先觀空再入假、再入中,就這樣修。當然圓修的人就比較快,漸修的就比較慢,這個差別在這裡。

  所以當時我也是心理上很矛盾,但是後來我就自己去參,我們師父教我圓頓,常師父教我漸次,我怎麼把這個漸次變成圓頓?後來我去看《菩提道次第》都有引用《華嚴經》,我說那不是圓頓教嗎?《華嚴》不是圓頓的嗎?關鍵在哪裡?不在那個法,在你的見,你的見地。古大德常講,「圓人說法,無法不圓」,圓教的人他講什麼法統統是圓滿的。後來我參透這一點,我就自己可以處理了,沒矛盾、沒有衝突了。所以後來聽到先師淨老講其他宗教的經典,我一聽就明白了,師父用的是《華嚴經》的理論來講所有一切宗教的經典,包括世間的傳統文化,他講的就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。所以我們師父上人他講《弟子規》,我們聽的是《弟子規》,其實他是在講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這個就是所謂「圓人說法,無法不圓」,開圓頓見的人,他講任何一法,統統是圓頓法。所以去參加聯合國、參加多元宗教,我就在觀察師父他是怎麼跟這些人能夠交流?我看出來了,他用《華嚴》理論,不然一般的法師很難跟其他宗教深入去交流。早年我在台北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,我們師父上人他老人家剛開始不是學佛,跟方東美教授學哲學,所以我們師父也送我兩本方東美教授的《華嚴哲學》。從《華嚴》,他一生最喜歡的就是《華嚴》,這個就是圓頓教,他講的所有的經都離不開《華嚴》這個理論基礎。

  所以講到修十善業,如果以《華嚴經》的理論,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」。那一天黃同學問一個問題,只有修一條不殺生,能不能脫離六道?如果以《華嚴》理論來講,可以,你那一條修圓滿了,就含攝所有的。如果你修漸次的,就不一樣。漸次的,你修這一條未必有那一條,有兩條未必有三條,一條一條的修。圓人修行就是圓修,漸次見的行人就是慢慢修,一條一條修。圓人他從根本修,漸次就從枝枝葉葉來修,差別就在這裡,見的問題,你那個知見的問題,是圓頓見還是漸次見?

  所以現在悟道在這裡跟大家學習,向大家學習,也是把先師淨老他老人家一生修學的,他的核心就是《華嚴》。因此《華嚴》五十三參,各行各業,什麼人都接觸,什麼環境都去。所以先師淨老他也講這個道理出來,也跟《華嚴經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一樣,還帶表演,就是做給你看。現在就是我們會不會看?會看的人內行看門道,外行就看熱鬧,的確是這樣。辦了很多活動,外行的人看熱鬧,人好多,好熱鬧,節目好精采;但內行的人去看門道。

  過去我剛出家,學了戒律,也是呆呆板板的,所以常常挨罵。我們師父說,古時候讀書人讀成書呆子,學佛學成佛呆子,那個頭腦好像木頭一樣,轉都轉不動,我們就是學得很呆板;就是要我們學得活活潑潑的。他表現在生活當中,就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到處走,到處看,心裡就是「外不著相,內不動心」,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。當時我的心裡是想,師父您老人家那是您的境界,徒弟沒那個境界。但是我們還是去面對考驗。

  我們以前到美國去,館長就會出去逛Mall,去逛那個店,師父就帶著我們師兄弟大家一起去逛Mall。我說這個出家人怎麼能進來?後來我就頭腦趕快轉一下,我就看師父,如果師父不進去,我也不進去。我看師父也走進去了,師父進去,我們就跟進去。我是渾身不對勁,又是學戒律的,這個真的好像很不自在。但是我總是看師父,看師父的表情,我看師父好像若無其事,那我就學了,師父就好像見如不見,這個《金剛經》的境界。所以這個不是講的,你還是要實際去真槍實彈的去面對,那才算。不是講得很好聽,碰到境界一來全倒,那個就不管用。所以理論還要在生活上去實驗、去考驗、去體驗,你才會進步、才會成長。被打敗沒關係,被打倒了,再爬起來,不怕失敗,失敗是成功的媽媽。你看劉邦跟項羽打仗,打七十二次,統統是項羽打勝仗,劉邦統統打敗仗,但是最後那一次劉邦打勝了。我們現在修行也是這樣,常常被打敗,打敗不要緊,不怕,再接再勵,起來再繼續戰,修行就要有這種精神。

  所以這裡講十善業,這個「十」在《華嚴》是代表圓滿的意思,它不是數字,在《華嚴》代表圓滿,所以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。當然這個十善業,我們是一條一條修,我只能做到一條。像我們現在學五戒,你能做到哪一條,先修哪一條。如果依《華嚴》這個理論來修,你一條修了,其他都圓滿了,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。但是我們如果沒有入這個圓頓見,一條就一條,兩條就兩條。

  佛總是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,你能夠接受圓頓見,他就跟你講圓頓見;你不能接受,那就漸次見,慢慢來。告訴你坐高速電梯,像我們台北一O一大樓,高速電梯很快就上去;如果你不相信,哪有那回事,一定是走樓梯,那佛也恆順眾生,你就慢慢爬,總有一天會爬得到。所以佛一向就是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。

  我們再看第二條:

  「二、其家直順,順是和順;家庭美滿,人人正直和順。家和萬事興,家庭的美滿是要修善行才能感得的;若行為不善,縱然能得財寶,家不美滿。」

  離非梵行,就是不邪淫,就是除了正常的夫妻以外,沒有去外面拈花惹草。不邪淫,「其家直順」,順就是和順,家庭就能和諧、和順,家庭就美滿,人人正直和順。家和就萬事興,「家庭的美滿是要修善行才能感得」,不是說我想要家庭美滿、我想要幸福就能得到幸福,現在人不懂因果。所以哪一個人不想得到幸福美滿的人生?我們去看一看,有幾個人得到幸福美滿的人生?還是很少數,為什麼?他就不知道幸福美滿的人生是一個果報,要修什麼因才能得到,他不知道,只是想得到,以為努力賺錢、賺大錢,幸福美滿人生就得到了。我們去看看那些有錢人,他快樂不快樂?我看比沒有錢的人操心,「富而不樂,貴而不安」,那怎麼叫幸福?所以這個要修善行才能感得。如果你行為不善,縱然能得到財寶,家庭也不美滿。一個家庭,一個國家、一個世界,道理是一樣的。現在全世界人都拼經濟,就賺錢,努力往錢看,不重視倫理道德因果教育,人總是造惡業,自私自利,損人利己,你說這個世界怎麼會好?你縱然錢賺到了,憂慮還是很多,災難很多,所謂得不償失,縱然得到財寶,你失去的比你得到的更多,無法彌補。所以修善才是根本。

  我們再看第三條:

  「三、母及妻子,無有能以欲心視者,外人與她們接觸,皆以尊敬、敬愛之心待之,絕無淫念。由此可知,什麼樣的因感什麼樣的果報,業因果報絲毫不爽。要想家庭和順,一定要斷惡修善。」

  我們先看這一段,這一條比較長。「母及妻子,無有能以欲心視者」,就是外人與他們的這些家屬接觸,都會生起尊敬、敬愛之心來對待,絕對沒有這些淫念、邪念。因為修不邪淫的因,那就不會感得邪淫的果報,別人對你的家人不會有邪念。所以「什麼樣的因感什麼樣的果報,業因果報絲毫不爽」,對別人的妻女沒有邪念,別人對自己的妻女也沒有邪念,這個因果報應。所以家庭想要和順,「一定要斷惡修善」。

  「現今社會出現家庭、青少年的嚴重問題,就是因為家庭倫理道德的毀壞。何人毀壞?自己造作惡行毀壞的。我們自己有慳貪心,所以財富才有人侵犯、奪取。於女色有淫欲之心,家中的女眷也會遭許多是非,如此家庭如何能平安、和睦?」

  因果報應也是絲毫不爽,只是說這個報應是什麼樣的因緣、方式,這個時間的早晚,有的很快就看到報應,有的比較慢,有的甚至來生來世、後生後世。這個在《閱微草堂筆記》記載這些因果公案,紀曉嵐他不是學佛的,他記錄這些,從我們學佛因果論的觀點來看,我們知道這是因果。

  所以我今年在桃園復興鄉救國團青年活動中心,也是講課,一年講一次,講先師淨老節錄的《淨土集》後面的「草堂集」,就是《閱微草堂筆記》,每一個故事節錄出一些精華的,有關警策人心的這些警語,特別是倫理道德因果方面。先師淨老這個「草堂集」,它分第一集、第二集,它是節錄這個故事裡面的哪幾句,一句、二句,或者是四、五句,節錄精要的重點,就是善言善語、警策語這一類的,節錄了一百多條。印光大師在世,請居士節錄《閱微草堂筆記》一百條,是選擇裡面的公案,完整的故事選擇一百個,就是講因果報應的,它是完整的。先師淨老的「草堂集」,它不是整個故事。

  我聽到先師淨老的講席當中講到《聊齋》、《閱微草堂筆記》,還有一部叫做《子不語》。我聽到師父講《子不語》,我趕快去查網路,我就查到了。它的故事有兩千多條,我請同修幫我選一百條,就比照印光祖師《紀文達公筆記摘要》那個做法,節錄一百條。這個以後如果有節錄出來,印出來再跟大家分享。

  在《淨土集》,先師淨老節錄一句,我要看師父他這一句是哪一個公案裡面的哪一段,我就要去找,用黃色的筆去把它畫出來,原來師父就是這個故事裡面他採取這兩句。我去找,就順便會看整個故事。我看到一個故事,我大概講一下這個故事。有個無賴,就是地痞流氓,在地方上殺盜淫妄,無惡不作,一個惡霸、惡人。有一天他跟幾個他們地方上的惡少,夏天在外面乘涼,到郊外去乘涼。黃昏的時候,天快黑了,看到一個女子走進一間沒有人的廟。在清朝時代,郊外有一些荒廢的廟。這個惡人、惡霸他就起了邪念,就跟這幾個惡少說,機會來了,要去姦淫這個婦女,她只有一個人,跑到那個廟裡面去了。他們幾個就過去了,要去姦淫這個婦女,衣服都脫光了,後來才發現是他太太。他就很生氣,妳怎麼會在這個地方?他怎麼想也沒有想到會是他太太。原來他太太回娘家要去住半個月,結果她娘家遭火災了,沒地方住,所以提前回來,趕路到了那個地方,還沒有回到家裡,天黑了,就進住那個沒有人的廟過夜,沒想到碰到。這個惡霸,衣服也都被風吹走了,背著他太太回家了,後來他很沒有面子就自殺了,後來變一條蛇。這個以後有機會,大家可以去看《閱微草堂筆記》。我現在講出來這個故事,跟這裡講的這一條有關,就是你要去淫人家的妻女,你的妻女也會遭受到別人用邪念來對待;如果沒有這個邪淫的心,你自己的妻女就不會遭受到別人的邪心來侵犯。

  因此現在社會出現家庭、青少年嚴重的問題,就是家庭倫理道德都毀壞了。這個毀壞,也就是自己造作惡行毀壞的。這個就是自作自受,因果報應的事實就是這樣。我們有慳貪心,我們想要去貪取別人的財物,所以財富才會有人來侵犯、奪取。如果我們沒有去奪取別人財物的貪心,別人也不會來侵犯我們,這總是有因果的。對於女色有邪淫的心,家中的女眷也會遭遇到許多是非。這個在現前社會上那是太多了,說不完的。現在離婚率這麼高,也主要這個因素。現在整個社會充滿了誘惑,所以能夠修這一條善業,後福無窮。如果不修這一條善業,造這個惡業,後面果報也是後患無窮,家庭都不能得到平安、和睦,家庭就破碎了。

  好,我們這一段經文節錄三條,下面接著,「離虛誑語而行施故」。

  【離虛誑語而行施故。常富財寶無能侵奪。離眾毀謗。攝持正法。如其誓願。所作必果。】

  這段是經文。我們看節要第一條:

  「一、離虛誑語就是不妄語,以真誠心處事待人接物。常富財寶,無能侵奪,是總說。離眾毀謗,攝持正法,如其誓願,所作必果,是別報。」

  第一條,「離虛誑語就是不妄語」,這裡翻譯成「離虛誑語」,「虛」就是虛妄的,「誑」就是欺誑、欺騙,就是妄語。不妄語,「以真誠心處事待人接物」,能得到『常富財寶,無能侵奪』,這是總說。你能夠不妄語,又能夠行布施,用真誠心來待人處事,果報就是常富財寶,無能侵奪。『離眾毀謗,攝持正法,如其誓願,所作必果』,這是別報,個別的果報。「離眾毀謗」,就是沒有人會毀謗;「攝持正法」,能夠攝受正法,受持正法,如自己發的誓願一樣,所做的必定能夠圓滿,得到究竟圓滿的果報,這個是別報。

  我們再看:

  「二、妄語、兩舌是佛法裡的大戒,古今多少修行人,修積的功德不能成就,就是從妄語、兩舌漏失了。佛經稱煩惱為有漏,就是把我們的功德法財漏掉了;以妄語、兩舌的漏洞最大。兩舌是挑撥是非,不以真誠心待人,其果報是所說的話無人相信,且常遭人議論、毀謗。若能真誠不妄語而行布施,所得之果報是離眾毀謗,無人毀謗,且受廣大群眾之讚歎。」

  這一條講,「妄語、兩舌是佛法裡的大戒,古今多少修行人,修積的功德不能成就」,就是從妄語、兩舌把這個功德都漏失了。佛經講這個煩惱叫「有漏」,好像水桶有漏洞,水裝進去就漏光了,就是形容比喻我們的功德法財因為兩舌、妄語都漏掉了,這兩個惡業漏洞最大。「兩舌是挑撥是非」,唯恐天下不亂。小的方面,挑撥人與人之間的關係;大的,挑撥一個家庭,一個社會,一個國家,整個世界,發生衝突。現在這個時代,造兩舌惡業的人非常多,這個果報也都是地獄業。「不以真誠心待人」,就是講話常常欺騙人,就是騙人,果報就是所說的話沒有人會相信。「且常遭人議論、毀謗」,而且常常受到別人的批評。因為自己常常打妄語,也常常毀謗別人,果報就是被人毀謗、被人議論。「若能真誠不妄語而行布施,所得之果報是離眾毀謗」,如果能夠以真誠心、不妄語來行布施,那果報是沒有人毀謗,而且受到廣大群眾的讚歎。

  我們再看第三:

  「三、這一生修得再好,過去生中也曾經造過業。」

  業,這個就是惡業。

  「所以了解之後,即使受人毀謗、侮辱、陷害,也絕不再動報復之念,而要逆來順受,這正是消業的好機會。」

  這一生我們修得很好,但是過去生無始劫來我們也造了不少的惡業,這個是必然的。如果我們都沒有造過惡業,那佛也不用勸我們懺悔。我們做三時繫念,每一時都要念懺悔偈,如果我們統統沒有造過惡業,那就不用懺了。就是無始劫到現在造了無量無邊的罪業,所以要懺悔,「往昔所造諸惡業,皆由無始貪瞋痴,從身語意之所生,今對佛前求懺悔」。我們就是有造過很多惡業,不可能說統統沒造過惡業。「所以了解之後」,我們這一生如果受到人家的冤枉、毀謗、侮辱、陷害,就不會有報復的念頭,會逆來順受,「這正是消業的好機會」。我們現在台灣每次選舉,有一個術語叫做抹黑,他是白的把他弄成黑的,原來他是一個好人,把他變成好像一個十惡不赦的壞人,就遭人毀謗、侮辱、陷害。《金剛經》佛有給我們講,如果你真正在受持《金剛經》,你遭受人家毀謗、侮辱、陷害,這是你過去有造惡業,你這個惡業是要墮地獄的,但是這一生你受持《金剛經》,重業輕報。《金剛經》我們可以找得到這個依據。所以這一條講的,的確都是根據經典來講的,你修得很好,為什麼還這樣?過去生我們有造這個惡業,現在因為修得很好,重業輕報,不然要下地獄。

  「四、因此,絕不妄語,老老實實修善、修布施,就能離眾毀謗。」

  我們不要妄語去騙人,「老老實實修善、修布施,就能離眾毀謗」。妄語有大妄語、有小妄語,在《五戒相經箋要》裡面講得比較詳細。大妄語,就是有人說他證阿修羅果,其實他沒有證阿修羅果;或者證阿那含果、斯陀含果、須陀洹果;或者得到初禪、二禪、三禪、四禪;或者說他修不淨觀成就了,其實沒有,那個在五戒裡面講叫大妄語。這個後面五戒還講的,就是你說你見到天、龍、羅剎,羅剎都會來聽你的話,那個是屬於大妄語。現在的人好像不止講見到天、龍、羅剎,他都見到佛了,天天跟阿彌陀佛開會。這個我聽了,我絕對不相信,天天跟佛開會,又不去,還留在這裡幹嘛?我見到阿彌陀佛,我就趕快去了,還留在這裡受苦受難,那就不是真的。真的見到佛,像海賢老和尚,他絕對不講,那是真的。講了,他露出來,他就要走了,那是真的。所以我們從海賢老和尚的光碟,我們看出一些跡象。有人問他,你老人家有沒有看過極樂世界?海賢老和尚也滿幽默的,他說天黑了,什麼都看不到。就有居士這樣問他,大家去看光碟都可以看到。那是真的,他真人不露相,露相不是真人。

  所以我們自己不能打妄語,別人打妄語,你也不要自己都沒有智慧去分辨、跟著他。你跟著他,他打妄語,你也是跟著打妄語;他造業,你跟著造業,這個就錯了。因此我們佛弟子要皈依三寶,佛不在世,以法寶為中心,總是依照經典。經典有依據,我們才能相信;經典沒有依據,我們聽聽就好,也不要去跟人結怨,就是不要盲目的去跟著人家,他去打妄語,我們也跟著他去造這個業,那就大錯特錯了。

  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這裡。後面還有三條,我們下一次再繼續來學習。祝大家福慧增長,法喜充滿。阿彌陀佛!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