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士全書之因果勸上卷 悟道法師主講 (第六集) 2010/4/18 日本東京太和素食餐廳 檔名:WD19-018-0006
《安士全書.萬善先資因果勸》。諸位同修,大家下午好,阿彌陀佛!請放掌。請大家翻開「因果勸」註釋第三集,大家課本頁碼是第二頁,二十二之二,第二頁,我們從第一行看起:
【勸誕日稱觴者(以下言吉慶不宜殺生)】
【誕日稱觴。誠為樂事。然當念今日濟濟兒孫。銜杯上壽之辰。正是昔年哀哀父母。生我劬勞之日。今人一遇壽誕。但殺物類。廣宴親朋。至罔極之恩。殊不念及。良可異也。嗚呼。人子一生。費父母無量精神。增父母無量煩惱。至皓首龐眉。猶以殺業累及。於心何安。昔唐太宗居萬乘之尊。猶且生日不敢為樂。況其他乎。敢告仁人孝子。每逢誕期。宜憮然自思曰。今日無逸樂為也。當年父兮母兮。為吾不肖形骸。幾度徬徨瀕死。在此日也。今日無逸樂為也。當年過此日後。慈母夜夜朝朝。懷我腹我。推燥就濕。數載不得安眠也。今日無逸樂為也。吾則妻孥完具。安享家貲。不知父母託生何道。此時苦樂何如也。縱或廣修善事。以資冥福。猶恐不及。忍以母難之期。為群飲酣歌之用哉。】
「因果勸」第三集,這是『勸誕日稱觴者』。「誕日」就是我們一般講生日。「觴」就是酒杯,裝酒的器具。「稱觴」就是舉杯敬酒,盛滿酒的杯子,大家在慶賀。這是講吉慶,在這樣的日子不適宜殺生。『誕日稱觴』,壽旦吉日,大家在一起喝酒,舉杯慶祝,確實是一大樂事。這是我們一般世間人的一個習慣,在中國外國都有慶生,慶祝生日這樣的一個習俗。這個生日,在我們中國古代都是喝酒宴請親友,現代也是有。但是當在慶祝生日的時候,應當想到今天兒孫滿堂、飲酒祝壽的時候,這個日子正是往年『哀哀父母,生我劬勞』的日子,我們出生的時候父親擔心、母親受苦。所以當我們慶祝生日,就要想到當年我們出生的時候,父母親為我非常辛勞,也是父母最辛苦的一個日子。現在人一遇到壽誕之日,就只是知道殺害動物(殺生),大擺宴席,招待親朋好友。至於父母無盡的深恩,都完全想不到,這也是很奇怪的。我們為人子女,這一生耗費父母無量的精神心力,增添父母無量的煩惱艱辛,甚至自己眉毛、頭髮都白了,還要因為殺生的罪業來連累父母,這樣於心怎麼能夠安然?過去唐太宗身為帝王,『萬乘之尊』,他的生日尚且不敢作樂,何況其他的人?
周安士先生在這篇文章,勸告各位仁人孝子,每當逢到壽誕之期,應該感到傷心失意,自己思考,自己要常常這樣想,到生日的時候,今天不要放逸享樂,就要想到當年我的父母雙親,為了我這個不成器的身體,幾度的(就是很多次)徬徨無主,瀕臨死亡。你看這個生產,做父親的擔心妻子生小孩能不能順利,在那邊憂心忡忡;做母親的更是生命交關,生得過就好,生不過這條命也就賠上去了。在這一天,不要放逸享樂!順利生產了,過了這個日子以後,慈母還要日日夜夜把我抱在懷裡、攬在胸前,把乾燥的床舖給我睡,母親自己睡在尿濕的地方,幾年當中都不能夠安然入眠。這是想到母親在照顧嬰孩那個時候的一個情況,所以今天生日的時候不要放逸享樂!現在自己年紀大了,妻子兒女都都完備了,自己也有妻子兒女,兒孫成群,安然享受家中的財富,但是卻不知道父母投生到哪一道,現在苦樂如何。縱然有人能廣修善事,增加父母陰間的福報,唯恐還不夠、還不及;怎麼能夠忍心把母親受難的日子,用來跟大家聚眾飲酒,盡興高歌?
這篇文主要是勸導我們做生日的時候,要想到父母,特別是母親的辛苦。所以有人講生日是母難日,母親受難的日子,母親最辛苦、最危險的一天。因此我們就知道,自己生日應該怎麼過,用什麼心態過這個生日,不能跟世間一般人一樣只顧享樂,完全把父母當年生我們、照顧我們這些辛苦,完全都忘得一乾二淨。這是勸我們要用這樣的心態來過生日。更不能在生日的時候去殺生來慶生、慶壽,慶祝生日,如果這樣做,造這種惡業就要連累父母。現在父母生我們、養育我們之恩,不但不能報答,反而去增加連累父母,讓父母受罪,這就大不孝。我們看到這篇,我們應該調整生日的時候的心態跟做法。我們看到周安士先生這篇奉勸文,生日的時候要把慶生的這些費用去做好事。現在大家不都放生嗎?你生日的時候就替父母放生,要把買蛋糕的錢拿去放生,那是最好的,或者印經,或者誦經念佛迴向給父母,這樣避免造惡業,而且可以增加福報,增福增壽。好,我們看下面這一則公案:
【送經答壽(崑邑共傳)】
這個公案的題目是『送經答壽』。
【崑山徐母許太夫人。翰林公錫餘母也。持齋好善。禮誦不輟。崇禎丁丑冬。係六旬誕。是日。惟修福齋僧。將親友壽分。刻法華經一部。答貺仍用蔬肴。即以所刻之經。每人各贈一部。識者無不羨之。夫人後益康強壽考。子孫特盛云。】
在小註裡面也給我們註解『翰林』,「翰林」是古代的官名,做官的一個名稱,指翰林學士。『崑山徐母許太夫人』,這是江蘇省崑山這個地方,徐家的許太夫人是當時翰林學士徐錫餘的母親。他母親一向持齋素食,樂善好施,禮佛誦經從不間斷。在明朝崇禎丁丑年,公元一六三七年冬天,正是她六十大壽。這一天,許太夫人她只是打齋供僧,修善積福。她的生日沒有特別去慶祝,這一天,她把自己的錢拿出來打齋,打齋就是到寺院道場去供養僧眾。另外一方面修善積福,把親友賀壽的禮金,人家送來的禮金,給她祝壽的禮金,她拿來刻印一部《法華經》,就是拿來印《法華經》。到明朝那個時候就有木刻版可以印了。答謝親友仍然是用素菜蔬果,就是親友人家送禮金來了,她也要招待,招待她用的還是素菜蔬果,沒有去殺生,沒有吃肉,就是用素齋來招待。另外一方面,把她所刻印的經典,凡是來給她祝壽的這些親友,每個人分別的贈送一部經。每個人送一部《法華經》給他們,請他們吃素菜,有見識的人沒有不羨慕的,明理的人看到她這個做法非常羨慕。後來許太夫人她更加的安樂健康,活到很高的壽數,子孫特別興盛發達,這是她的好果報。這裡舉出一個公案來給我們說明,我們過生日,這是一個榜樣、一個模範,目的就是要我們來效法。我們接著看:
按【他人以腥羶答貺。反招短壽之因。徐母以法味酬恩。乃種長生之果。此孰得孰失。何去何從。唯願清夜思之。】
『腥羶』是指肉食。『他人』就是一般人,遇到生日,別人送一些禮物來,或者禮金,答謝這些賓客都是肉食來招待,就是殺生吃肉。如果這樣做法,反而會招來短命的業因。佛在經上給我們講得很清楚,「殺生者,說宿殃短命報」,多病、短命的業因就是從殺生來的。徐母她用佛法的妙味來酬謝父母養育之恩,以素齋來答謝親友,而種下長壽的果報,而且還印經,法布施供養親友。這兩種做法,哪一個是得、哪一個是失?哪一個做法是正確的?我們仔細想想也就明白了,就知道要如何取捨選擇。這是希望我們都能夠在清靜的夜晚,好好去思考這個問題,怎麼樣做才是對的,才是對自己、對大家、對自己的親人有真正的利益。這是舉出這個公案要我們去效法的。下面這個公案:
【福事酬賓(思仁目擊)】
【崑山張冰庵。諱立廉。登崇禎丙子賢書。累世修德。虔奉三寶。公尤精研教乘。雅志禪宗。康熙己未秋。係公周甲。捧觴者踵至。乃彙分刻《普門品》。《大悲咒》數種。其答貺也。一如許太夫人盛舉。片鱗隻鳧無傷焉。】
這裡又是舉出一個公案讓我們去效法。『思仁』就是周安士先生他的名,他自己稱自己的名,表示謙虛。這個公案就是他自己親眼目睹的,他親自見到的。『諱』就是指已故尊長之名,也用於敬稱生者的本名。古人有名有字,成年後唯有父母、老師才可以稱他的名,一般人都以字號來相稱,表示尊重。故須避諱,他成年了,你就不可以叫他的名,要叫他的字或者他的號,這才是對他一個尊重。
這個事情也是發生在『崑山』,江蘇崑山這個地方。有一位『張冰庵』,張夫子,他的諱字叫『立廉』,就是他的本名是「立廉」,一般人不稱的。他登上崇禎丙子的賢書,就是中舉了,考舉人考中了。崇禎丙子是公元一六三六年,明朝崇禎九年,這個時候他登上賢書,考試考中舉了。『累世修德』,他們這個家族世世代代都是修積福德。『虔奉三寶』,「三寶」是佛法僧。三寶是最尊、最貴,所以名之為寶。佛是覺悟的意思,自覺、覺他、覺行圓滿名為佛寶。法是軌則之義,就是如來在經典裡面所說的中道實相,以及人法二空的道理,乃至無量勝妙法門,三藏經典,大乘小乘、顯宗密教,像現在《大藏經》蒐集翻成中文經典的,這個稱為法寶。僧是和合之義,和合的意思,剃髮染衣,隨佛出家,奉行佛所說教法的人,名為僧寶。佛法僧三寶在我們這個世間是很難遭遇的。三寶有住持三寶、自性三寶。三寶的名稱也很多,我們一般的講法,住持三寶,現在佛不在世了,留下來只有佛像,佛的畫像或者雕刻的,彩畫雕刻的本師釋迦牟尼佛、藥師佛、阿彌陀佛、十方諸佛,這是住持佛寶。法寶,我們現在看到《大藏經》,或者《藏經》裡面其中的一部經,像我們現在念的《阿彌陀經》都是稱法寶。《大藏經》裡面有的經典都稱為法寶,這個經典就是住持的法寶。僧寶,現在我們看到出家人現出家相,這個形象是住持僧寶。這個叫住持三寶,佛像、經典、出家人。
我們皈依三寶,不是教我們去皈依住持三寶,不是去依靠住持三寶,這個意思我們不能搞錯。而是什麼?我們看到住持三寶,就要回歸自己的自性三寶,看到佛像就要想到自性佛寶。佛在經上給我們講,「一切眾生皆有佛性」、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,這佛在《華嚴經》講的。可見得每一個眾生他都有佛性,他的智慧德相跟諸佛如來沒兩樣,但是現在好像這個德能都喪失了,為什麼喪失?原因就是有妄想執著障礙住。不是真正失掉了,沒失掉,只是暫時的被障礙了,不能現前。你只要把妄想執著放下,那你就恢復了你的本能,障礙排除你就恢復了。所以看到佛像,拜佛,就是住持的佛寶來啟發我們的自性佛寶,啟發自己的佛性。
經典,我們也不是念給佛菩薩聽的,經典它是一個軌則,我們修行的一個標準。天天念經,這個經是佛菩薩講的,不需要我們念給他聽,佛菩薩講這個經主要是給我們修行用的,我們天天念經,就是依照這個經的理論方法來修正自己錯誤的思想言語行為,依照這個標準來修。你沒有個標準,你沒辦法修,修行要有個標準,所以法它是軌則的意思。所以住持法寶,它是啟發我們自性的法寶。
佛是覺,見到佛像,我們拜佛念佛,啟發我們自性覺悟,我們自性本來就是覺悟的;看到經典,讀誦經典,依照經典的理論方法來修行,啟發我們自性正,自性的正知正見,正確的思想言語行為,這是從住持法寶來啟發我們自性的正知正見。看到出家人,也就不要去理會他修的好不好,看到出家人這個形象,就要回歸提醒自己,我要回歸到自性清淨心。我們自性本來就是清淨的,現在被五欲六塵、名聞利養所污染了,我們要放下,這個形象是提醒我要放下世間的自私自利、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、貪瞋痴慢,放下這些的,放下這些誘惑煩惱,我們才能回歸到自性清淨心。我們心不要被外面五欲六塵所污染了,這個形象他是啟發提醒我們這樣來修學的,所以住持僧寶是啟發我們自性清淨的。這是講三寶。我們怎麼皈依三寶,這個意思要明白,是從外面這個住持三寶啟發回歸依靠自己的自性三寶,這個才是真正的皈依處,不是叫你去依靠外面的住持三寶,我們這個意思一定要明瞭。所以皈是自皈依佛,自皈依法,自皈依僧,自就是自己這個自,我們打三皈依都有個自,自己的自,這個意思不能錯會。
崑山張冰庵先生,他「累世修德,虔奉三寶」,對三寶非常虔誠,依教奉行,當然他對三寶的意義有正確的認識跟了解。『公尤精研教乘』,冰庵先生他尤其精於研究經教的義理,平素修行以禪宗為主,參禪,但對於教下的教理他也深入的去學習。到了康熙十八年,公元一六七九年,他是公元一六三六年,明朝末年崇禎九年登第的,考中舉人。康熙十八年是冰庵先生的六十大壽,我們中國人自古以來,六十是一個慶祝,六十歲慶祝大壽。前來祝壽的人接踵而至,就是很多人來給他祝壽。來祝壽當然都會送禮,他把親朋好友送來的禮金把它集中起來,把它匯集起來,匯集起來幹什麼?印經,刻印了《普門品》、《大悲咒》等幾種經書。他答謝親朋的宴席也跟前面那個公案一樣,如同許太夫人一樣,都用素齋招待。他也沒有殺一隻飛禽、殺一條魚、殺一隻鴨,都沒有,一個生命也沒有傷害到,完全用素齋來招待。張冰庵先生跟徐家的許太夫人,這兩個做法都很值得我們來效法跟學習的。以後如果我們遇到慶生祝壽,這是一個榜樣,我們可以用素齋。
現在我們素菜餐廳也慢慢多了,所以在台灣有很多人他生日,或者是有什麼節慶,我也看到很多用素齋,素菜餐廳那天生意就特別好。有的人結婚他也用素齋,這是值得我們去推廣、讚歎的。生日避免殺生吃素,這是最正確的,我們自己希望長壽,也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安享天年,都能長壽。如果因為我們自己慶生求長壽,然後讓眾生短命,牠壽命還沒有到你就把牠殺死了,種下這個惡因,自己也得不到長壽的果報。這個就是不明瞭因果,所以做錯了。因此我們提倡素食運動,梁武帝提倡素食運動到今天,在我們中國佛教,在社會上,現在也傳到外國,這是功德無量,這非常殊勝的。
下面周安士先生按照這兩個公案,做一個評論:
按【親友賀壽。皆謂喜祥之舉。不知甚不然也。人若修善。自享遐齡。則高壽乃意中事。何須作驚訝態。人人稱賀。唐虞以前。壽皆百數十歲。然無慶賀之名。其後福德漸薄。齒算漸虧。所以受賀漸早。嗚呼。此三災將至。人壽短促之兆。不可不知。先生所為。可謂迥出尋常矣。】
按照這個公案,周安士先生做了一個評論,說『親友賀壽』,親戚朋友來慶賀祝壽,『皆謂喜祥之舉』,一般人都說這是喜事吉祥的一個舉動,卻不知道完全不是如此。大家慶壽,在我們中國人一些賀壽辭,應該大家都有聽過壽比南山、福如東海,這是一般祝壽的祝壽辭。祝壽是什麼?希望他長壽,長命百歲,長壽,長生不老。外國人大概就是唱生日快樂那條歌,大家唱一唱,吃蛋糕,然後吃喝玩樂。現在年輕人就去跳舞,跳到天亮不睡覺,你說那樣會長壽嗎?不要太早死就不錯了。這是什麼?你慶生祝壽,當然是希望壽星他長命百歲,不管中國人、外國人,雖然做的方式上不一樣,但是心態上應該都一樣,都希望祝你壽比南山,快樂、長壽。哪有人去給人家祝壽:你不要太長命,最好早一點死,沒有這樣的,這是違背人情。一定是希望他能夠活得很好,活得壽命很長,都是這樣。這是一個希望,希望這樣的一個果報。但是去祝壽這個做法、這個因都做錯了,像殺生吃肉,這個做錯了,你希望他長命百歲,造了那個因是讓他短命的因,那你說他會得到那個果報嗎?他得不到那個果報。希望得到的,因造錯了,就得不到那個果報,這個不能不知道。所以為什麼要宣揚因果教育就是這樣,你要認識因果,那個因你不能認錯了,搞錯了、做錯了,那你得到的果報就不是你要的,跟你的願望都是違背的。
這裡跟我們講,『人若修善,自享遐齡』。我們怎麼樣能夠長壽?你要修善,多做好事。「遐齡」就是長壽,高壽,高齡長壽,我們一般講很高壽。長壽是一種福報,在我們中國人五福來講,長壽是一種福報,壽終考,壽命長,死的時候又好死,這是第五種福報。但是這個是果報,果報怎麼來?要修善。如果你修善,『則高壽乃意中事』,你積德修善,高齡長壽這個事情可以滿你的意願,這個也沒有什麼奇怪。『何須作驚訝態,人人稱賀』,何必大驚小怪,大家去稱讚祝賀?你只要修善積德就能得到這個果報。
『唐虞以前,壽皆百數十歲,然無慶賀之名』。「唐虞」是上古時代,五帝當中唐堯與虞舜並稱叫唐虞。唐堯是帝嚳之子,姓伊祁,是黃帝的曾孫。二十歲為帝,在位一百年,壽命是一百四十六歲。虞舜,姓姚,名重華,因其先國於虞,故稱虞舜,他在位五十年,壽命是一百一十歲。在三皇五帝、唐虞以前,我們人的壽命都是一百多歲的,根據《黃帝內經》講,我們人壽命應該都可以達到兩百歲,當時的人他們都活了一百幾十歲。但是在那個時代,沒有什麼祝壽的,沒有什麼慶生的,活了一百多歲也沒有在祝壽的,都沒有。人的壽命長,就表示那個時代的人福報大。為什麼福報大?因為那個時代的人心非常淳厚,人心厚道,做善事的人多,所以壽命就長。
『其後福德漸薄,齒算漸虧,所以受賀漸早』。愈後面福德就不比上古時代的人,福德漸漸薄了,修善的人漸漸少了,沒有古人那麼多了。所以這個「齒算」,齒算就是年壽,也壽命沒那麼長了。在佛陀的時代,根據我們中國的算法,佛距離我們現代已經三千三十幾年了,佛陀出現在世的時候,正好是我們中國周朝的時代,那個時代這個世界上人壽平均壽命是一百歲。根據佛經講,我們現在是減劫,減劫就是人心愈來愈不好,造惡業的愈來愈多、愈來愈重,因此壽命也跟著愈來愈減少,每過一百年就減少一歲。佛出現在世的時代,距離我們現在已經三千年了,三千年就減掉三十歲,所以我們現在這個地球人類平均壽命是七十歲。在佛陀時代是一百歲,在上古時代是一百多歲,一百二、一百三十歲、一百四十幾歲,這是當時人的一般壽命。「福德漸薄,齒算漸虧」,就是壽命比較短了,所以接受人家慶生祝壽的年齡就提早了。以前人活到一百多歲也沒有在慶壽,現在大概小孩子二、三歲就開始在慶壽了。
『嗚呼!此三災將至,人壽短促之兆,不可不知』。「三災」根據佛經講,有大三災、小三災,這是一個徵兆。大三災是整個世界要毀壞了,整個星球、地球要爆炸了。所以這個大三災,火災,不但地球燒壞了,可以燒到初禪天,天人不住在地球,但是可以燒到初禪。第二水災,這個水災可以淹到二禪天,一切都被淹沒了,不是只有淹個地球,在這個範圍的星球全淹了。第三風災,從下風輪,有猛風起;兼以眾生業力,所以處處生風,大千世界,風可以吹到三禪天。色界天四禪以上才不受三災,所以四禪稱為福天,福報很大,他不會受到大三災。
我們現在還沒有達到大三災這個時間,還沒有到,但是小三災倒是有。小三災就是一個住劫之中,有二十個增減劫。我們現在是減劫,人一百年減一歲,減到最低剩十歲,那個時候地球上的眾生惡業造得最嚴重了。但是到十歲的時候,到了一個極端,人又會回心轉意,知道錯了,這樣下去不是辦法,人心又慢慢一點一點的修善。降到十歲然後再修善,慢慢再增加,過一百年再加一歲,過一百年再加一歲,加到八萬四千歲,這個叫增劫。我們地球上的人類最長的壽命是八萬四千歲,根據佛經跟我們講八萬四千歲。增加到八萬四千歲,又是到一個頂端,人修善修到一個頂端,慢慢的又開始造惡業,經過一百年又再減一歲,又再減一歲,這樣一增一減就是一劫。這個減劫之中,我們現在是在減劫,減劫之中會起小三災。小三災第一個叫刀兵災,刀兵就是戰爭,第二個疾疫災,第三饑饉災,這在《法苑珠林》裡面,根據經典上有這個記載。
我們老和尚講經常常講,他到日本來看長崎跟廣島,二戰的時候被丟原子彈。現在這個核子武器比二戰的原子彈,那個威力大好幾千倍。所以當時他看到這個小三災,他就想不透,這個小三災,戰爭的時間,根據經典講只有七天七夜。災難出現的時候有瘟疫、有饑饉,瘟疫就是傳染病,只有七天,就有這麼大的災難嗎?過了七天七夜,再過七個月七天,如果沒死,這個人才能活得下來;活得下來還得受饑饉,就是沒東西吃。他想不透,這個災難怎麼解釋?後來到日本來長崎、廣島看了,他才恍然大悟,原來經典上記載這個小三災就是核武器的戰爭。現在全世界的核武器,光美國的就可以毀滅地球兩百次,其他國家的不算。他到長崎跟廣島去看被炸的地方,廣島我也去看過,他問當地人,的確被炸的那個地方經過七、八年才開始長草。那你就知道了,你被核武器,現在核武器比那個厲害多了,被炸下去,最快最快也要七年以後它才有植物可以生長。這個地上植物不能生長,那你吃什麼?就要受飢餓之苦了。所以這個小三災是核武戰爭。所以「三災將至,人壽短促之兆,不可不知」。這個特別到我們現在,看到這些災難的跡象,天災人禍不斷出現。我們不要以為現在醫學發達,人壽命可以延長,一個災難來,全死光了,這個不可以不知道。
『先生所為,可謂迥出尋常矣』。他就讚歎江蘇崑山張冰庵先生的做法,可以說是跟一般人不一樣,值得效法,值得讚歎。我們接著看下面一個公案:
【宴費惠貧(思仁目擊)】
【武林袁午葵。諱滋。寓居崑邑。好善不倦。康熙己卯孟夏。正值五旬之誕。紳士與交者。悉斂分稱觴。袁公卻之。不得。乃彙親友於景德寺。以眾分給散貧人。及孤寡廢疾者。而又自出幾金。貯之同善會中。以作答貺云。】
這又是一個公案,這個公案也是周安士先生他自己親眼看到的。『武林』是在杭州,杭州「武林袁午葵」先生。他的名諱叫『滋』,「滋」是他的本名。客居在崑山縣城,就是到江蘇崑山,他住在崑山。平常他的為人就是樂善好施,『好善不倦』,他做好事不疲不厭,不知道疲倦,只要有好事,他都努力認真去做。到了『康熙己卯孟夏』,「己卯」是康熙二十八年。在公元一六八九年四月,這個時候『正值五旬』之誕,袁午葵先生他五十歲大壽。這個五十歲在台灣,我們台灣北部有個習俗,有結婚的人,女婿如果五十歲,丈母娘要給女婿做壽,五十是個大壽。一般就是人活到五十歲,過了五十歲,縱然死了也不算短命,當然也不算長壽,也不算夭折短命,如果還沒有到五十歲就比較短命。所以照古禮講,還不到五十歲,四十幾歲、三十幾歲、二十幾歲死的,一般訃聞都寫「得年」,得到的得;過五十歲以後死了就叫「享年」,享受的享,在古禮有這個區別。
袁先生他五十歲的生日,很多『紳士與交者』,跟他有交往的這些人都來給他慶賀。『悉斂分稱觴』,「斂分稱觴」就是當地的官紳名士,在社會上,我們現在講有頭有臉的,跟他有往來的,大家都湊了一些禮物來給他祝壽。袁先生他要推辭也推辭不掉,大家盛情難卻。於是他就在景德寺,在這個寺院裡面召集親朋好友,把這些親朋好友統統請來,把眾人送禮送給他的錢財,都散發給貧苦人家,以及孤兒寡婦殘疾之人。而且自己又拿出一些錢,存在『同善會』中,「同善會」是做好事的,以此來答謝諸位。
同善會是我國最早的民間慈善組織。在明朝萬曆十八年,公元一五九O年,「禮部給事中楊東明在家鄉河南虞城縣創設了同善會,希望地方上的縉紳冠蓋之流能共期為善」。所以「同善會集合一些地方名士,利用捐助會費的方式舉辦救濟貧病、資助婚喪或修路架橋的善事」。由於楊東明不僅有官位、有名聲,而且是當時那個時代的大儒,所以他創設同善會的義舉在士大夫階層當中頗有影響,隨後在江南地區就流行起來了。到了清朝順治十年(公元一六五三年),太倉州沙溪鎮,就是現在江蘇太倉市,也設置了同善會,從此同善會的組織開始普及到各鄉鎮,轉變成一種具有廣泛而深厚的民間慈善組織,所以對基層社會的穩定也起到了一種保障的作用。在清朝這個時代,袁先生他自己也有出錢捐給同善會,這樣來答謝親朋好友,以這個來做為對眾人的謝禮。我們接著看「按」:
按【果之熟者。其落也可待。木之大者。其伐也有期。是以智者過中年後。即當於室家作旅舍想。眷屬作同伴想。光陰作少水魚想。若至視茫茫。髮蒼蒼。齒牙動搖之後。猶然恣意殺生。迷而不悟。則民斯為下矣。】
『民斯為下矣』是出自《論語.季氏第十六》,「子曰:生而知之者,上也;學而知之者,次也;困而學之,又其次也;困而不學,民斯為下矣。」這是周安士先生做一個結論,按照這個公案他做個結論。他說這個果實要成熟的時候,這個水果要成熟的時候,『其落也可待』。果實成熟了,你不去摘,它自己會掉下來,這個意思也就是指日可待,成熟了,沒多久它也會落下來了。
『木之大者,其伐也有期』。已經粗大茁壯的樹木,被砍伐的日期也可以預期,樹木大了。這個是來形容比喻我們人生,我們人的一生。有智慧的人過了中年以後,就是五十歲以後,中晚年了。我們老和尚講經也講過,以前李老師他就把人生分為春夏秋冬,從出生一歲到二十歲是人生的春天,二十歲到四十歲是人生的夏天,四十歲到六十歲是人生的秋天,六十歲到八十歲是人生的冬天。這個是以前李老師把我們人生八十年分為春夏秋冬。所以我到山東去做三時繫念,五十八歲去的,到上個月圓滿是六十歲。我就給同修講,我來這裡是秋末,離開的時候是進入冬天,所以我現在就進入人生的冬天了。我們人生進入冬天要用什麼心態來過這個日子?有智慧的人過了中年以後,就應當把家庭看作旅館想,不要一直認為這是你的家,你很快就要離開這個地方了,當作旅館;把家親眷屬看作同伴想,看作同伴;把剩下的光陰看作離開水的游魚一樣想,作少水魚想。我們佛門晚課做完之後,維那師都要念普賢警眾偈,「是日已過,命已隨減,如少水魚,斯有何樂」。魚缸的魚,你一天給它舀一盆的水起來,一天舀一點,一天舀一點,舀到最後水沒有了,魚也活不了了。這個水就比喻我們人生的光陰時間,一天一天過去,過一天就減少一天,過一個月減少一個月,過一年就減少一年,就是勸我們不要再貪戀執著了,對這個世間一切應該要放下了。
儒家,在《論語》裡面孔老夫子也是這樣教我們的,「少之時,戒之在色;壯之時,戒之在鬥;老之時,戒之在得」。他分三個時期,年少的時候戒之在色,到壯年的時候戒之在鬥,鬥爭,到老年的時候就戒之在得,不能患得患失,得就是放不下。這裡勸我們不要再對這個世間有貪戀執著,如果等到視力茫茫,老眼昏花,鬚髮蒼蒼,牙齒脫落以後,還要放縱恣意的殺害動物生命,這個年紀大了,祝壽還要殺生,這是迷惑顛倒、不覺悟。就像孔老夫子所說的,人生已經遇到障礙了,還不肯學習,不肯學習接受佛菩薩聖賢的教育,這樣的人就算是「民斯為下矣」,最下等的人了。到老了,快死了,還不覺悟,還不肯學,還放不下,這是最下等的根性。這個是勸勉我們做生日不可以殺生。所以現在有很多人慶生,提倡到素食餐廳來宴客、請客,這個運動是值得提倡。所以我們這裡餐廳也可以弄個什麼慶生,這個我看台灣那些素菜餐廳也有這些做法,就是特別為做生日的人他設計一套慶生的一些宴席,這個也是非常好的,也值得提倡的。好,我們接著看下面這一段:
【勸節日殺生者。】
【良辰美景。人逢之而色喜。物遇之而心傷者也。何則。人於此時。歡呼暢飲。物於此時。魄震魂飛。人於此時。骨肉團圞。物於此時。母離子散。人於此時。飾衣服。賀新禧。珍羞草芥。物於此時。血淋漓。腸寸斷。肝腦沙塵。故節日殺生。第一殘忍者所為也。試於操刀之頃。驀地回光一照。雖嘉肴在御。當必黯然神傷矣。梵網經有不敬好時戒。蓋為此耳。】
這是勸節日殺生的人,一般我們民間逢年過節,譬如說過年,或者是有節日,在我們中國人一年當中就有好幾個節日,譬如說端午節、中秋節,過年這些節日,元宵節等等。我們遇到節日來臨,『良辰美景』,這個節日到了,大家都慶賀一番。人逢節日就很歡喜,大家很歡喜,在這個時間大家在一起慶賀,歡度這個節日。這個節日在外國,一般西洋的是聖誕節,大家快快樂樂的,年輕人跳舞跳到天亮。人在這個節日很歡喜,但是那些動物就慘了,『物遇之而心傷者也』。人很歡喜,那個動物就倒霉了。『何則』,他說為什麼?『人於此時,歡呼暢飲』,人類在這個時候大家很歡喜,在一起喝酒暢飲。『物於此時,魄震魂飛』,這些動物在這個時候要被宰殺,「魄震魂飛」,魂飛魄散,驚心動魄。『人於此時,骨肉團圞』,「圞」就是團圓、團聚。『物於此時,母離子散』,動物要被宰殺,母親跟子女都要分散,生離死別。
『人於此時,飾衣服,賀新禧』,到了新年恭賀新喜,穿新的衣服;『珍羞草芥』,「珍羞」就是美好的佳餚,美好的飲食。『物於此時,血淋漓,腸寸斷,肝腦沙塵』,動物在這個時候被殺就血淋漓,肚子被剖開腸寸斷,一斷一斷被割,「肝腦沙塵」。這是講動物被宰殺的慘狀。『故節日殺生,第一殘忍者所為也』。所以節日的時候殺生,這是第一殘忍的。『試於操刀之頃』,「頃」就是頃刻,短時間。『驀地回光一照,雖嘉肴在御』,「御」就是要食用,有個操刀殺生把這個動物血肉上桌,如果回光一照,雖然這個美好的食物,大家要吃,如果想到動物被宰殺那個時候的慘狀,『當必黯然神傷』,這個時候就很傷心了。所以我們世間人他就沒有辦法去想像到這樣的事情,因此把殺生吃肉在節日慶賀當作很正常的。
《梵網經》裡面也有講,『有不敬好時戒』。「好時」就是節日,良辰美景這個好時。那什麼叫「不敬」?你在這個好的時節不要去造惡業,造惡業就是對這個好時不敬,不恭敬,《梵網經》有這條戒。『蓋為此耳』,《梵網經》這條戒就是特別針對這個事情,就是你在慶祝節日的時候,不可以殺生來慶祝,你在那邊享受快樂,這些眾生在那邊感受痛苦、災難,這樣於心何忍?一個學佛的人,特別受菩薩戒的人怎麼可以做這個事?這一段文就是勸節日不宜殺生。下面舉出公案,我們看這個公案:
【鵝死代亡(見戒殺現報)】
【明末。杭州府庠趙某。仁慈不殺。歲盡。有以鵝饋者。家人欲殺。趙力止之。元夕復請。又止之。逡巡至端陽。家人又請。趙怒。又得不殺。是月十七。趙病。至六月朔。甚篤。見青衣攝至一衙門。有投文者三。堂官一一接覽。又見某某並楊嫗亦攝至。正欲訊趙。忽見一鵝。擲體吐人言。謂趙曰。汝去。我代汝矣。趙從舊路歸。見屍停棺蓋上。以魂合體得甦。而鵝於是日。已自撲殺籠內矣。所見三人。皆同日卒。】
這是一隻鵝死了,代替趙某死,這在《戒殺現報》這本書裡面摘錄的。這是明朝末年,杭州府學有一位趙某人,姓趙,他性情很仁慈,從來他不殺生。年終有人饋贈他一隻鵝,人家送他一隻鵝,家人想要宰殺,趙先生極力阻止,不准家人殺鵝。元宵節到了,家人又請示他,要不要把這隻鵝殺了,大家來慶祝。這個趙先生又阻止他們,也沒有宰殺,趙先生說不准宰殺。人家送他這隻鵝,是要給他過年過節的,他不准家人殺;到元宵節,家人又請問,他也說不准宰。這樣拖到五月端午節,家人又請示他,想把這隻鵝給殺了,趙先生很生氣,又不准家人殺,又一次沒有被殺。在這個月的十七日,趙先生病了,一直病到六月初一,這個病勢很嚴重。他病重的時候,看到有穿青色衣服的差役帶他到一個衙門,有三個人投遞訴狀,好像在衙門告狀,堂上的官員一一把它接過來看。他又看到有某某人跟楊老婆婆也被帶來了。正要審訊趙先生的時候,堂官正要審訊趙先生,忽然看到一隻鵝,身體撲倒在地,忽然這隻鵝開口講人的話,對趙先生說:你去吧,我來代替你(就是要替趙先生死)。趙先生從原來這個地方又回去了,他的靈魂又回去了。他看到自己的屍體已經躺在棺木裡,就是屍體放在棺材裡面,那個棺材蓋還沒有蓋上。古人一般死了都是土葬,先放進去棺木還沒有封棺,他的靈魂回來了,靈魂跟他的屍體合在一起,他又活過來了。這一天,人家送他這隻鵝已經在籠子裡面自己撞死了,他在冥府在陰間看到的那三個人,也都在這一天(同一天)都去世了。因為他看到那三個人,他也認識,被陰府抓去,同一天都去世了。應該趙先生那天也是他要死的時候,但是他救了這隻鵝,阻止家人把鵝殺掉,這隻鵝為了報答他的恩德,代替趙先生死。所以這個公案標題叫『鵝死代亡』。這是戒殺的現報,戒除殺生現世報,現在這一生的福報。我們看下面「按」:
按【生死之事。父子不能相代。趙雖有德於鵝。鵝焉能代死於趙。然思法性圓明。互融互攝之義。則誠之所感。何所不通。鵝之救趙。不可謂無其理也。】
按照這個公案來評斷生死之事,父子都不能互相代替,趙先生雖然有恩於這隻鵝,這隻鵝怎麼能夠代替趙先生去死?『然思法性圓明』,「法性」就是諸法的真性,我們經典上講真如法性,法性就是萬法的根本。法性本來是圓滿光明、互相交融含攝,本來是一體的,佛跟一切眾生是同一體的,用至誠心感應,那還有什麼不能通達?因為它是一體的,一個生命共同體。趙先生救這隻鵝,鵝來救趙先生,也不可以說沒有它的道理,因為互相,互相報恩!這是從經典上來講,這個道理也講得通,也不無道理。這是勸我們節日就不要殺生,這裡舉出這麼一個公案。好,我們再看下面這段文:
【勸弄璋家】
【富家生一子。珍之如寶玉。物類若引群。便作羹中肉。清夜一提撕。此心何太毒。願將地藏經。與君三復讀。經云。閻浮提人。初生之時。慎勿殺害。廣聚親戚。能令子母。不得安樂。觀此。則求兒孫長育。福壽康寧者。斷斷不宜殺生矣。世人每遇生子。輒有一種鄙夫。爭來索酒。口中雖稱祝賀。心內實為甘旨。愚痴者不覺為其所動。小則烹雞炙鳧。大則割彘刲羊。致來世今生。怨怨相報。甚無謂也。】
『弄璋』是在《詩經.小雅》裡面講的,「《詩.小雅.斯干》:乃生男子,載寢之床,載衣之裳,載弄之璋」。所以生男孩叫「弄璋」,生女孩叫「弄瓦」,瓦片的瓦,這是中國古禮。所以弄璋,我們去慶祝人家生男孩叫弄璋。這是勸生小孩不要殺生。富貴人家生一個孩子,就如同得到寶貴的美玉一樣的珍惜。動物如果繁殖產子,就會變成人類鍋中的肉羹。在清靜的夜晚稍微一反省,人的心也太狠毒了。所以周安士先生說:『願將《地藏經》,與君三復讀』,他說願意將《地藏經》的經文跟大家反覆來讀誦。『經云:閻浮提人,初生之時,慎勿殺害,廣聚親戚,能令子母,不得安樂』。這個要常常讀,特別生小孩的時候,這段經文應該可以打出來,常常提醒。為什麼?大家生小孩,小孩生下來了,都希望母子能得到安樂,小孩很好養,母親也很平安,這是我們一般人的希望。但是不能殺生害命,如果生小孩的時候你去殺害眾生的生命來給母親進補,而且還廣聚家親眷屬殺生喝酒慶賀,如果這樣做法,「能令子母不得安樂」,會讓這個小孩子跟母親都得不到安樂。得不到安樂第一個現象就是會有病,身體不好,或者遇到很多不好的事情、不如意的事情,子母都得不到平安,也就是沒好日子過。這個原因就是殺生害命,造這個惡因,所以能令子母不得安樂。
但世間人都不懂,為什麼不懂?沒人教。特別現代人你跟他講這個事情,他說你是迷信,不符合科學的精神,不相信佛經上講的話。佛經上講的話,教我們不要造惡業。不符合科學精神,不造惡業,符合科學精神就拼命造惡業,大家頭腦冷靜想一想,後來的結果會怎麼樣?那個不符合科學的,他得到安樂;那符合科學的,將來他就很慘了。這說明什麼?現代人迷惑顛倒,是非善惡他顛倒了。我們讀《彌陀經》,臨命終時,佛來接引,心不顛倒。心不顛倒,你才能跟佛往生;如果你心顛倒了,也往生不了。我們大家想一想,是不是臨命終的時候才顛倒?實在講,不是!臨命終的顛倒是比較明顯,其實我們平常就顛倒了,到臨命終你才會顛倒。哪有說你平常不顛倒,到臨命終突然顛倒,沒有這個事情。你要到臨命終心不顛倒,你平常就不能顛倒。那也不太可能平常迷惑顛倒,到臨命終突然頭腦清醒就不顛倒,有這樣的嗎?你身體很健康的時候都顛倒了,病得都快死了,就受不了,你那個時候突然就不顛倒,我看不太可能。所以這個顛倒,平常就顛倒了。為什麼顛倒?不聽佛的話就顛倒,肯定要顛倒。佛跟你講殺生有果報的,你不相信,不相信就是顛倒。你現在顛倒,臨命終求佛來接引往生,心不顛倒,你說有可能嗎?沒辦法!
怎麼樣才有把握臨命終心不顛倒,佛來接引往生?你現在就不能顛倒,現在佛叫你不能幹的你就不能幹,你到時候才有把握,到時候才能心不顛倒。你現在要先學心不顛倒,不能現在心迷惑顛倒,到臨命終求佛來接引讓我不顛倒,這個沒把握。如果要有把握,現在就不能顛倒。現在我們看看世間人是不是顛倒?真的是顛倒,他造這個惡因想得到好的果報,你說這個不顛倒嗎?佛給我們講得這麼清楚,他還不相信,他還說你不符合科學。符合科學的都顛倒了,相信佛經的話,遵守佛的教誡,不符合科學的都不顛倒,符合科學的統統顛倒。所以現在大家都講科學的精神,那怎麼樣?災難特別多,天災人禍特別多,這是符合科學的果報。所以不聽佛的話,不聽我們老祖宗、古聖先賢的話,真的是吃虧在眼前。不聽老人言,吃虧在眼前,你自己要吃虧,你要受苦受難,果報現前,科學家也沒辦法,他也救不了你,各人造的業還要自己去承受。
《地藏經》講的這段經文,我們要好好的提醒。現在一般人都是生小孩就要殺雞,給產母補一補,這是世間人都是這樣做的。但是這樣做,反而讓母子不得安樂。所以《地藏經》佛特別給我們講,閻浮提的人,剛出生的時候不可以殺生,不可以飲酒、唱歌、娛樂,會惹來一些凶神惡鬼,讓你家這個子母,包括你家人都不能平安的。如果要讓子母、家人得到安樂,就要避免造殺生這個惡業,兒孫將來能夠順利成長,增福增壽,健康安寧,萬萬不可殺生!
世間人每逢祝賀,內心其實是為了美食,就有一些比較粗鄙淺陋的人爭著要來喝酒吃肉,口中雖然說是來祝賀,其實內心是為了一餐美食。愚痴的人不知不覺就被他所動,於是小則殺雞宰鴨,大則殺豬宰羊,造了這個惡業。『致來世今生,怨怨相報』,互相報復酬償,幹這個事情實在是很沒有意義的,『甚無謂也』,很沒有意義的。
這是勸我們弄璋生兒女不能夠殺生。下面也是舉出一個公案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先學習到這裡。這個公案就明天晚上再繼續來學習,這個公案是「烹羊速報」,這是殺一隻羊果報很快速的就現前了。好,我們今天就先學習到此地,我們來念佛迴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