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安士全書之因果勸上卷  悟道法師主講  (第二集)  2010/4/16  日本東京太和素食餐廳  檔名:WD19-018-0002

  《安士全書.萬善先資因果勸》。諸位法師,諸位同修大德,大家晚上好,阿彌陀佛。請放掌。我們今天晚上是接著昨天有跟大家報告《安士全書》印光祖師的序文。

  這次的講座因緣,昨天也大概跟大家做一個簡報,我們這次講題選擇《安士全書.萬善先資因果勸》這個部分來與大家一起學習。「因果勸」這篇是清朝周安士居士他編輯的,主要是勸我們戒殺、吃素、放生。我們東京的同修發心開了這個太和素食餐廳,主要提倡戒殺、吃素、念佛,因此我們這次的講座就是針對這個因緣,選擇「因果勸」來講解。希望藉著戒殺放生、吃素念佛這個功德利益,讓我們此地的同修,大家對於吃素念佛這樁事情增長信心。我們自己信心增長、信心堅固了,進一步就能夠去幫助別人建立信心,進一步可以影響別人也來吃素念佛。所以這個戒殺、吃素、念佛,還是要從我們自己做起。這個是我們這次講座的一個因緣。

  我們今天是第二堂課,我們就正式進入這個主題《因果勸》。去年我在山東慶雲海島金山寺,本來就計畫要講這篇東西,打算在網路佛陀教育學院,來跟網路學院的同學一起來分享。但是在海島金山寺,因為每天講《沙彌律儀要略增註》花的時間比較多;另外在網路學院也講了一部《五戒相經箋要》,蕅益祖師的註解,這兩篇東西講圓滿,法會也圓滿了,因此在山東海島金山寺就沒有時間來跟大家學習「因果勸」。我在金山寺,事先我有請開霞法師幫我查一些生難字,以及翻譯簡單的白話文。他已經把「因果勸」的上半卷,「因果勸」它有分上卷、下卷,上卷已經都翻譯出來了,就是我們諸位現場的同學大家手上拿的這個「因果勸」註釋,這是上半卷,從一到五,從第一集到第五集。下半卷現在還正在翻譯。

  這次我們如果時間允許,我們是希望把「因果勸」上卷、下卷簡單跟大家報告一遍。如果時間來不及,我們上半卷先做一個報告,下半卷下次有時間因緣,我們再繼續來向大家報告。大家現在拿到的書本,它這個編的頁碼,從第一面《因果勸》註釋一、二,這個就是第一集跟第二集,一共有六十四面。所以你看這個頁碼有六十四(一),就是這個第一集跟第二集一共有六十四面,寫六十四(一)就是第一集跟第二集的第一面。到了第三集、第四集,它有再用一張紙把它隔開,第二集有幾面,這個是這樣編列的。所以大家現在請翻開六十四(二),你就不要看那個六十四,就看下面那個,左邊那個二就是第二面。

  它這個有兩種版本,我這個版本是六十四,我這個字比較大,大概是因為我老花眼,所以這本把我放大,放大那個頁數就增加了;諸位現在拿到的字比較小,所以頁數比較少。大家翻開你們現在拿的頁數是四十三(二),你們這個第一集跟第二集只有四十三面,我的是六十四面。

  後面我們從現在講下去,大家往下看,好,我們先看這個標題「因果勸」。因果勸這三個字,我們簡單把這個字義,字面上的意義做個說明。因就是原因,果就是一個結果,我們在這個世間,無論什麼事情都有它的因果,也就是說我們現前看到的一切是一個結果。這個結果有很多種,可以說無量無邊,非常的多,我們現前看到、接觸這一切的萬事萬物,一切現象是一個果,呈現在我們眼前是一個果,就是一個結果。這個果前面它有個原因在,所以有因必有果,有果必有因,絕對沒有說沒有原因的一個結果,那是不可能的事情。因此過去我們淨老和尚他在寫墨寶,我記得也曾經寫過這麼兩句話,「萬法皆空,因果不空」,相信我們同修應該都見過。

  萬法皆空是講它的本體,本體是空寂的;因果不空,因果是講它的現象。也就是說,萬法它的體是空,萬法的現相是有,有就是像《心經》講的色,色就是有物質現象的。這個色就是物質、精神,這些現象是有,但是它的本體是空寂的,所以《心經》上講「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;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。空在哪裡?就在有裡面,有的當體它就是空的,這個空它又能現這一切的現相,現有。所以空有它是一體的,它是不二的,你不能給它分割的。所以《心經》上給我們講,「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;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。簡單講,色,你看到的物質它本體就是空的,空它能夠現這一切色。空在哪裡?空在有當中;有在哪裡?有在空裡面。所以因果講有,萬法的本體講空。

  因果不空,我們淨老和尚也講過,它是轉變不空,循環不空,相續不空。譬如說現在我們看到一個結果,那個果又變成因,因又變成果,因果互相的轉變。好像我們吃桃子,桃子那個種籽,我們吃到桃子,桃子是結成果了我們拿來吃,桃裡面那個籽,我們吃完了剩下那個籽,那個籽再種下去,它又會長桃。所以果當中有因,因當中有果,這是因果它轉變不空。另外,因果相續不空,相續就是它一個接一個,一直相續接著,這個不空。再來就是因果它循環不空,它是沒有停止的,循環不空,沒有所謂暫停的,就是不斷的在循環。這是講萬法皆空,因果不空。

  因此我們學佛,有很多人學般若,般若是講空的,空不是說什麼都沒有,空它能夠現有,有當中它本體是空的。因此我們不能執著一邊,執著一邊那就錯了,實際上空有它是一體,是不二的,這樣我們學佛才不會有偏差,才不會學到偏空去了。執著頑空,撥無因果,那就造惡業,將來就免不了墮三惡道的果報。這是簡單我們先把因果兩個字做個說明。

  勸就是勸勉、勸導的意思。我們看題解:「『因果勸』是清初周安士先生所著《萬善先資》前面兩卷,通過業因果報、六道輪迴的理論與事實,廣泛勸誡世間各個階層、各種行業,以及因各種目的而造殺生之人,戒除殺生惡業,免遭罪報之苦。所謂種善因,得善果;種惡因,得惡報,因果報應絲毫不爽。」到這裡是一段。

  「因果勸」前面題解就是這個題目的一個註解,首先給我們介紹這篇《因果勸》著作的人是清朝初年周安士先生他所編著的,他所著述的。他著述「因果勸」是在《萬善先資》這一篇裡面的一部分。《萬善先資》就是給我們講戒殺,殺生以及不殺生這些業因果報。業因果報與六道輪迴的理論與事實,都在這一篇裡面,都在《萬善先資》裡面。周安士先生編輯這本書,主要是廣泛勸誡世間各個階層,我們世間人各種行業,以及因為各種目的而造殺生這樣的人,讓他們明瞭殺生會有惡報,戒除殺生惡業,避免遭受罪報之苦。種善因必定得善果,種惡因得惡報,這個因果報應絲毫不爽。

  我們接著看下面一段:「周安士先生思惟經義,以為眾生造作罪業,殺業易犯而果報最為悽慘,因而著《萬善先資》一書,引經據典,勸勉世人戒殺護生。例證詳實,分析明晰,言詞懇切沉痛,披肝瀝膽,諄諄告誡。希望啟發良知,挽回殺劫。因殺戒為諸戒之首,仁愛為善德根本,故題名為《萬善先資》。分四卷,前二卷即『因果勸』,著重於因果報應之理事。卷三『辨惑』,釋凡俗對殺戒之種種疑惑。卷四為『謹微』,提出於生活中種種落實方法。」

  這一段是給我們說明這本書,《萬善先資》它一共分四卷,這部分一共分四卷。前面兩卷是「因果勸」,「因果勸」有分上卷跟下卷,今天晚上我們在場的諸位同學手上拿的是上卷部分。這兩卷是注重於因果報應理事,蒐集古今的這些戒殺放生,以及造殺生惡業的一些善惡果報,這個理論跟事實來給我們證明因果的確是不虛。第三卷是辨別一般社會大眾對不殺生這條戒它的一些疑惑,因為社會大眾,中國外國都一樣,除了殺人以外,殺害一切動物大家都認為是應該的、正常的。第四卷是「謹微」,微就是謹慎在微細的地方,我們生活當中微細的地方都要去注意,具體的去避免殺生這些方法。

  《萬善先資》這裡也給我們說明,為什麼它這篇東西叫《萬善先資》,因為這個是善事的第一條,我們看《佛說十善業道經》,以及五戒、沙彌十戒都把不殺生列為第一條。佛為什麼把不殺生列在第一條?為什麼不把不偷盜列為第一條、不邪淫列為第一條,為什麼把不殺生擺在第一條?這個意思也非常明顯,因為世間人都認為殺生是應該的、正常的,大家普遍犯了這個錯誤,造了這個罪業,而且自己不知道,不知道這是錯誤的,這是有罪過的,因此就把它擺在第一條。所以我們要修萬善,先資就是首先的一個資糧,要從不殺生開始。這次我們此地同修發心開了這個素食餐廳,這個就是具體的來落實不殺生,這個也是提倡戒殺的一個具體表現。

  我們再看下面一段:「《萬善先資》與《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》、《欲海回狂》、《西歸直指》,合編為《安士全書》流通於世。被近代高僧、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允為善世第一奇書,畢生大力推動、弘揚。為學習因果教育、斷惡修善不可或缺之教材。」

  這一段是給我們說明《萬善先資》與《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》,就是《文昌帝君陰騭文》的註解,以及《欲海回狂》、《西歸直指》這四篇合起來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《安士全書》,《安士全書》它裡面的內容就是這四篇東西。從清朝初年,一直流通到我們現代也有二、三百年的歷史,也超過三百年了,最近是我們民國初年印光祖師在世特別提倡的。

  印祖一生印善書流通,印經典流通,印得最多的就是《安士全書》、《太上感應篇》、《了凡四訓》,這三本書祖師一生是印了幾百萬冊。在當時印刷術沒有現在這麼發達,印了幾百萬冊。我們淨老和尚在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講經,在中華佛教圖書館看到《了凡四訓》的版權頁都是幾十版,一版最少都一萬本以上的,有的好幾萬本。大概初步給它估計一下,印祖在生這三本書印了幾百萬冊。其他大乘經典印的不多,數量有限,但是這三本書是印最多。大師這個做法也就是告訴我們學佛的四眾弟子,以及還沒有學佛的人,我們在這個世間最重要的要明瞭因果,要認識因果,知道怎麼趨吉避凶。我們人生在世間,大家都希望得到平安幸福、吉祥如意,這是果報。怎麼樣能避開凶災,得到吉祥?必定要認識什麼是善因、什麼是惡因。如果這個善惡認識不清楚,顛倒了,把善看作惡的、惡看作善的,盡造惡業,一心想要得善果,那是不可能的。因此我們知道印祖他一生提倡的,最注重的就是因果教育,這也是淨老和尚最近常提的,印祖把這個因果教育擺在第一位,比倫理道德教育更為重視。

  我們要認識因果、明瞭因果,進一步來學習因果教育,《安士全書》是不可缺少的。因為這本書蒐集儒釋道三教的經典精華,都編輯在這裡面。我們看了這一本,我們就很方便了,我們就不用去找很多經典來看,實在講,現代人也沒有那麼多時間。我們有了這一本,可以說大小乘主要重點,講到因果報應這些理論事實這一方面都圓滿了。

  下面這是簡單給我們介紹周安士這位先生他的簡介:「作者周安士,生於公元一六五六年~一七三九年」,是這個時代的人。「清初之名居士,江蘇崑山諸生」,諸生就是秀才。「原名夢顏,又名思仁,自號懷西居士。博通經藏,深信淨土法門。嘗以眾生造無量罪,而淫殺二業實居其半,因深惟經義,著勸勉戒殺、戒淫二書。」這是給我們簡單介紹周安士,他是清朝初年的人,他的籍貫就是江蘇省崑山這個地方。他在世也是一位秀才,秀才就是讀書人,讀儒家的儒書。他的原名叫夢顏,又有一個名字叫思仁。自己又取了一個外號叫懷西居士,懷西,他是修淨土,懷念西方淨土。他的道德學問都非常之高,他博通經藏,而且更難得就是深信淨土法門。看到世間人造的罪業是無量無邊,而淫殺二業是在無量無邊罪業當中大概佔了一半,所以他深深的思惟經義,他編著了戒殺、戒淫這兩本書。

  「其戒殺之書名《萬善先資》,言多懇切深痛。每過一切神祠,必祝願云:唯願尊神,發出世心,勿受血食,一心常念阿彌陀佛,求生淨土。」這一段是他發願編這本書《萬善先資》,裡面他的言語非常懇切,也非常的深痛。每當他經過一座神廟,他必定進去作揖上個香,就祝願勸尊神要發出世心,不要接受人間的血食。血食就是殺生去給他祭拜,勸尊神不要接受,意思也就是勸尊神吃素,而且要一心常念阿彌陀佛,發願求生淨土。這是他經過所有一切神廟,都進去祝願,勸這個神要吃素念佛求生淨土。因此我們三寶弟子,你已經吃長素,皈依三寶,你吃長素,你是念佛人,你經過所有的神廟,甚至其他宗教的,你進去他們的廟或者教堂都可以這樣來勸導祂們,勸導這些尊神。這個也是度眾生的一種方式。

  下面是他自己對自己的要求,我們把它念下去:「思仁自今二十四歲,直至壽盡,中間若殺一小魚蝦,乃至家中眷屬,若有一人傷一蚊蟻,唯願尊神是糾是殛」,殛就是誅殺,「迅雷擊碎所著書板。」這一段就是他發願不殺生,一直到壽命終了,這個當中都不殺生,如果他有殺生這樣的一個念頭行為,請尊神給他處罰,把他所著作的書給它擊毀。「思仁自今二十四歲,直至壽盡,臨河見魚,仰面見鳥,不思救度,反萌殺機,亦同此誓。」這個是說他從二十四歲開始,一直到壽命盡了,在江河裡面看到魚,抬頭看到天空的飛鳥,如果不發心救度牠們,反而生起了殺機,也如同這個誓願。「思仁自今二十四歲,直至壽盡,若夢寐中,見人殺生,不能至心稱佛名號,發救度心,而反歡喜贊成其事,亦同此誓。」這是講作夢,夢中如果他看到別人殺生,他自己不能至心的來念佛名號,發救度心,反而非常歡喜贊成別人殺生,他也同樣遭到這樣的報應。他發了這個誓願,可見他發的願發得非常的大,這個誓願很重大。

  下面我們接著看:「戒淫書名《欲海回狂》,以種種觀法,為對治現行煩惱、窮究婬念根本之方便,直至究竟解脫。」這一段是講《欲海回狂》這部分是對治淫念的根本方便法,一直到幫助我們得到究竟解脫,究竟解脫就是脫離六道生死輪迴了。「此外,又著有《陰騭文廣義》三卷、《西歸直指》四卷。」另外就是《文昌帝君陰騭文》,它這個註解一共有三卷,內容也非常的精彩,最後《西歸直指》一共有四卷,導歸淨土。這個就是《安士全書》它裡面內容的一個簡介。

  「乾隆四年(公元一七三九年,己未年)正月,與家人訣別,謂將西歸,家人請以香湯沐浴,卻之曰:我香湯沐浴久矣。談笑而逝。享年八十四。其著述被合編為《安士全書》行世。」這一段就是他往生的一個時間,在乾隆四年(公元一七三九年)正月,他就跟他的家人告別,他要往生西方了。他家人就請他先洗澡,香湯沐浴,他說不用了,我早就洗好了。跟家人談笑而逝,跟家人這樣講話,笑容滿面的往生西方了。往生的時候他的年紀是八十四歲。他著述的這四篇東西稱為《安士全書》,流傳在世間。以上是簡單介紹周安士先生,著作這本書的這個人,他的歷史跟他的生平。下面我們就要進入正文。

  【因果勸(上)】

  我們接著看下文:

  【勸閱是集者(此篇是戒殺之綱領)】

  【仁列五常首。慈居萬德先。皇哉三教論。異口若同宣。人人愛壽命。物物貪生全。雞見庖人執。驚飛集案前。豕聞屠價售。兩淚湧如泉。方寸原了了。只為口難言。驀受刀砧苦。腸斷命猶牽。白刃千翻割。紅爐百沸煎。炮烙加彼體。甘肥佐我筵。此事若無罪。勿畏蒼蒼天。古來生殺報。往復如轤旋。吾昔弱冠時。目擊生哀憐。蒐羅今昔事。將盈數萬言。誓拔三途苦。此志久愈堅。落筆傷心處。一字一嗚咽。繡板貧無力。勸募亦辛艱。崎嶇三四載。今日方流傳。奉勸賢達者。留神閱是編。】

  這是「因果勸」一開頭有偈頌,這是五言偈頌,就是一句是五個字,四句合起來就叫一首偈。『仁列五常首,慈居萬德先』。「仁列五常首」就是講儒家,儒家講五常,我們一般講倫常道德,五常就是仁義禮智信。五常配我們佛家的五戒,仁就是不殺生,義就是不偷盜,禮是不邪淫,智是不飲酒,信是不妄語,儒家的五常就是佛家的五戒。五常跟五戒,或者我們現在講十善業,第一個就是不殺生,五常的仁,仁就是仁慈,仁慈就是不會任意去殺害眾生。如果任意的殺害眾生,你說這個人他還有仁慈心嗎?他能算仁慈嗎?當然就不能算仁慈了。因此五常、五戒,仁不殺生,它是擺在第一個,首就是第一個。「慈居萬德先」,慈悲居萬德之先,所有的善事都從這裡開始。『皇哉三教論,異口若同宣』。「皇」就是大的意思。「三教」,我們中國傳統的儒釋道三教。三教的佛菩薩聖賢,等於是異口同音,共同在宣揚仁慈不殺生,雖然這些聖哲佛菩薩他們生前沒見過面,但是他們所宣揚的都是相同的。

  下面講,『人人愛壽命,物物貪生全』。我們每一個人都愛護自己的生命,也希望自己能夠長壽,但是除了人之外,所有一切動物貪生怕死跟人是沒有兩樣的。我們看到一隻螞蟻,你要把牠捏死,那個螞蟻牠也會跑。小時候我也是很貪玩的,殺業也造得很重,用手指頭就要去把那個螞蟻壓死,你手動到哪裡,那螞蟻就跑,可見得牠知道,牠不是不知道。一隻螞蟻我們看沒什麼,但是我們仔細觀察,一隻螞蟻牠都愛護牠的生命,所有一切眾生沒有不貪生怕死的。『雞見庖人執』,「庖人」就是廚師,我們現在講廚師。廚師做菜,殺雞、殺鴨的,雞你要去抓牠來殺,牠就會驚嚇。『驚飛集案前』,「案」就是以前我們三合院、四合院大廳有供神的桌子叫做案,雞一抓牠就跑到那邊,集中在那個地方,往那裡跑。這個我小時候,我家裡也有養雞養鴨的,每逢過年過節就看到我父親抓雞抓鴨要殺,雞一抓真的牠就跑。所以這裡講驚飛集案前,我小時候真的親眼目睹,看過。看到我父親、我母親自己養的,過年過節都會殺雞殺鴨。

  『豕聞屠價售,兩淚湧如泉』。以前我們家也有養豬,豬養大就賣了,賣了人家要來抓去,跟我父母這個價錢談好,豬被綁、被抬走,那叫得是慘不忍聞。豬你要抓去殺牠知道,牠不是不知道。所以下面講,『方寸原了了,只為口難言』。「方寸」就是牠的心,我們的心就在心窩這個方寸當中,這是比喻心裡明白,這些動物要被殺牠不是不知道,只是因為牠的嘴巴沒有辦法講話,但是牠心裡明白。我們也常常聽人家講,看到牛要被抓去宰殺,都會掉眼淚,牛、羊要被殺都會掉眼淚。這說明什麼?這些動物我們人類要去傷害牠,牠不是不知道,牠只是沒有能力抵抗,有口沒有辦法講話。

  『驀受刀砧苦』,「驀」就是一個馬,上面一個幕,就是上馬而行,古時候的交通工具,馬是最快的,坐上馬行動就很快了,這是比喻時間很快速的。這些動物要被宰殺,時間很快的,很快就受到「刀砧苦」,砧就是我們切菜切肉厚厚那個木板,我們墊在下面切肉切菜的板子叫做砧,動物很快的就要受到刀砧之苦。『腸斷命猶牽』,動物被宰殺,腸子拉出來,牠那個氣還沒斷。我們常常看到豬剛被殺,雞、鴨剛被殺,肚子都剖開,腸子也都露出來,牠的神識還沒有脫離那個身體,「命猶牽」,還在那裡動。『白刃千翻割,紅爐百沸煎』。「白刃」就是殺生的刀子,「千翻割」那就是不止殺千刀,這是形容殺生的時候,刀子就像千次往返這樣宰割。殺完之後,「紅爐百沸煎」,就是炭火燒得紅紅的,水都燒滾了,就把牠放進去煮了。

  『炮烙加彼體』,用油炸的、用水煮的,加在這些動物的身體。我們可以想像牠們受那種苦,無法用言語來形容。『甘肥佐我筵』,「甘肥」,吃魚吃肉,我們人間,大家很歡喜的來吃筵席,喝酒吃肉,把自己的快樂建築在眾生的痛苦上。『此事若無罪,勿畏蒼蒼天』。這個事情如果說沒有罪過,你就不要怕將來的報應了,上天會有報應的,不是沒有報應的。

  『古來生殺報,往復如轤旋』。就是古往今來,古代、現代殺生這個果報,「往復」就是循環,「轤旋」就是古時候我們在井裡面要舀井水,一根圓木放在上面,繩子順著在那邊滾,然後水桶放下去把水舀起來,順著滾,水舀起來又再放下去,再舀起來。這個是形容殺生吃肉的果報是殺來殺去、吃來吃去,冤冤相報,沒完沒了,吃牠半斤,還牠八兩,誰也佔不到便宜,這是事實真相。『吾昔弱冠時,目擊生哀憐』。這是周安士先生他講自己弱冠的時候,「弱冠」就是我們中國古人男子二十歲就要戴帽子,舉行一個成人禮。在二十歲這一天舉行這個儀式,戴上帽子,就是從這天開始,你算是成人了,你就不是小孩子,就不是童子。成人,但是體質還很弱,剛剛成年,二十歲、二十初頭,二十幾歲,這個時候稱為弱冠,雖然成年但是還很弱,還不是很強。到三十歲叫做壯,三十歲到四十歲叫壯年;二十歲到三十歲這個當中,叫弱冠。也就是說他二十幾歲的時候,「目擊生哀憐」,他眼睛自己看到這些殺生的果報,非常悲哀,也非常憐憫這些眾生。

  『蒐羅今昔事,將盈數萬言』。他蒐集現代、古代的殺生吃肉這些果報,「盈」就是累積的,有「數萬言」,數萬言就是很多,非常多。『誓拔三途苦,此志久愈堅』。他發願要拔除眾生墮三途這種苦報。眾生為什麼墮落三惡道?就是不知道自己造惡因。要拔除眾生三惡道的苦果,必須把那個苦因給它斷掉,那個苦果就不存在了。「此志久愈堅」,他發的這個志願愈久愈堅定,這是非常難得的。

  我們此地同修大家發心開了這個素食餐廳,我們也要效法周安士先生,此志久愈堅,聽說剛開始經營都要虧本的,但是我們要相信因果,好心決定有好報。因果的理論跟事實我們要深入,你的志願就能夠持久,而且愈來你信心就愈堅定,這是我們要學習因果教育就是這個道理。你不了解因果,這麼做有什麼好處?別人殺生吃肉都在賺大錢,我們吃素好像苦哈哈的,似乎好心也沒有什麼好報。但是後面,我們看看這些公案因緣、這些故事,你就會怵目驚心,因緣果報加減乘除非常細微的。

  『落筆傷心處,一字一嗚咽』。這個就是周安士先生他寫這個書,寫到這個地方非常傷心,寫一個字喉嚨就哽咽,就很傷心要哭了,眾生無知冤枉受這些苦。所以他寫這個書,這是每一個字都非常感動人的。『繡板貧無力,勸募亦辛艱』。他這個書寫好了,要去繡板。清朝時代我們中國印刷術,宋朝以後也就發明木刻板,就把文字刻在木板,用紙一張一張貼在一塊板上面,然後刷。現在大家如果有到南京金陵刻經處去看,現在他們還有用這個在刷的,一天大概一個人可以刷個一本書、二本書,一張一張的刷。古時候要印這個書,真的是成本很高,很不容易。所以他要製板、刻板,這個成本都很高,都要人工的。不像我們現在,印刷術得力於高科技的發明,印刷很容易,成本很低。古時候,在那個時代是非常不容易的。所以他要刻板,也沒有錢,沒有力量去印。「勸募亦辛艱」,要去給人家募款、去化緣,也非常的辛苦,非常的艱難。

  『崎嶇三四載,今日方流傳』。這樣崎嶇經過三、四年,才籌得這些錢,到了今天才把這個書印出來流傳。『奉勸賢達者,留神閱是編』。這是他一句勸告的話,奉勸真正賢能、通達明理的人,一定要留神來看這篇東西,不要粗心大意看過。「留神」就是要我們仔細深入的去閱覽這篇文章,細心去體會,這樣我們才能做個轉變,真正做到戒殺,不殺生。

  我們再翻過來,大家的頁碼是四十三之四,就是第四頁,看倒數第三行:

  【示勸全祿(出夢覺篇)】

  【交河孟兆祥。登萬曆壬子賢書。患脾疾。夢至陰府。王語曰。汝祿遠大。但殺生過多。將折爾算。今宜戒殺放生。刻夢中語勸世。可贖此罪。孟許諾。甦後忘之。一夕。復夢如前。大驚。時正會試下第。急歸成其事。是夕。寓屋棟折。床榻虀粉。因刻夢覺篇行世。後登進士。官至理卿。】

  這個是「因果勸」給我們舉出來的第一個公案,這個公案的標題叫『示勸全祿』。這篇東西是出在《夢覺篇》,《夢覺篇》這篇文章裡面的,它是從這篇文章裡面摘錄出來。後面它都有把公案的出處,從哪裡來的,或者他自己見到、聽到的,都有一個標明。這個是講明朝時代的故事,這個公案因緣我們現在人講叫故事。但是這個故事都是真人真事的,不是說有人去編的,不像演電影,人家去編劇的,是真人真事。真人真事這些記錄就是像我們現在講的新聞報導,新聞哪個地方發生什麼事情,去採訪、去記錄事實發生的一些經過。

  這是講明朝時候在河北省交河縣,有一個叫孟兆祥的人。他是『登萬曆壬子賢書』,「賢書」小註有註解,是出自於《周禮》,在周朝時代的禮。禮我們知道有《周禮》、《曲禮》、《禮記》,這個賢書是出在《周禮.地官.鄉大夫》裡面的。在古代,周朝時代是一個官職的名稱,這個官員的產生就是鄉親父老以及鄉大夫這些群吏,奉獻賢能之書於王。也就是說舉薦賢能的名錄,看這個地方上哪一個人,他是真正一個賢德又有才能的人,把他推薦給朝廷來任用,舉薦這個文字就叫賢書。到了後來把這個賢書就指考試中式的一個名榜,像後來考進士、考舉人,榜上有名就叫賢書。

  他是登萬曆壬子賢書,萬曆壬子就是公元一六一二年,是明朝萬曆皇帝明神宗的名號,明神宗是從一五七三年到一六二九年,這段時間都是萬曆皇帝他執政的一個時期。他在一六一二年的時候,他登賢書,也就是他中舉了,他考試考中了。他曾經『患脾疾』,「脾疾」就是他的脾臟有疾病,也就是他脾胃不好。有一天他作夢,夢到了陰間地府,『夢至陰府』,見到閻羅王。『王語曰』:閻羅王就對他說,你福祿非常遠大,你的前程是很遠大的,福祿也就是我們平常講的福報,福報很大;但是因為你殺生太多,閻羅王要折損他的壽命,就是要把他的壽命減損。閻羅王就跟他講,你『殺生過多,將折爾算』,這個「算」就是《太上感應篇》講的一百天叫一算。我們人活在這個世間一百天,一百天你活在這個世間能夠過日子就有這個福祿,這個叫一算。如果造了惡業就給你扣掉,扣一算就是說把你的壽命扣一百天,看扣幾算,這樣累積起來。《感應篇》也講,「大則奪紀,小則奪算」,小的罪過就扣算,一百天、一百天扣;大的就扣一紀,一紀就十二年。

  孟兆祥他的福報很大,但是殺生太多,他的壽命要被折壽,折損他的壽命,也就是壽命他原來是很長的,要縮短了。閻羅王就勸他,『今宜戒殺放生』,你從現在開始應該要戒殺放生;而且還要『刻夢中語勸世』,「刻」就是我們現在叫刻板去印刷,把你夢中閻羅王給他講的話,他要把它寫成文字,印成書來流通、來勸世間人。『可贖此罪』,如果你能夠從現在開始這樣做,可以贖你這個罪,也就是說你還是可以延壽的。『孟許諾』,孟兆祥在夢中就給閻羅王講,他答應了,「許」就是允許,「諾」就是承諾,他願意這麼做。從現在開始就戒殺放生,而且還要把這個夢中的事情寫成書,普遍的去勸世間的人,讓世間的人也都能覺悟,他答應了這個事情。『甦後忘之』,「甦」就是甦醒,人昏死過去又活過來,這個叫甦。他醒過來之後,就忘記了。忘記,又有一天晚上,『復夢如前』,他又做了一個夢,跟前面做的夢一模一樣。『大驚』,這時候他就大吃一驚。『時正會試下第』,當時他正好到北京參加會試,就是去參加考試,考試沒考中,「下第」就是落榜,他沒考中。沒有考中,他想到夢了兩次都是一樣的,他就很重視這個事情了。所以『急歸成其事』,他就很急忙的回家去完成在夢裡面閻羅王給他講的這些事情,開始戒殺放生,然後把夢中的事情寫成書去勸世。

  就他這個考試完了,我們知道以前的考生上北京去考,明朝的時候京城從南京遷到北京,讀書人到北京去考試當然就要租旅館,以前講客棧。他離開的那天晚上,就是他離開了,要回家辦事情那天晚上,他急急忙忙,沒考上就趕快回家了。他住的那個房子,他租的『寓屋』,就是他的住所,他租的屋子,那天晚上棟梁就折斷掉下來了。『床榻虀粉』,把他睡的那個床,「榻」就是長長的床,把他睡的那個床壓得就像粉狀一樣,壓碎了,「虀」就是碎了。就像我們現在看到地震,房子一倒塌,壓下來整個東西都壓碎掉了。如果他那天晚上沒有想到這個事情,趕快回家要去辦這個事情,他那天晚上還在那裡睡覺,這個棟梁折斷掉下來,他肯定當場就被壓死。

  他知道了這個事情,他動了這個念頭要戒殺放生,還要勸世,他這個命運轉了,他這一念,他就轉過來了。所以回家趕快『刻《夢覺篇》行世』,把他夢中這個事情,趕快寫,印書,勸大家,去流通。就像我們現在這個法寶流通,趕快送人,希望大家都知道這個事情,知道這個因果。『後登進士』,後來他考上進士了,原來去考都沒考上,後來他做了這個善事,不但壽命延長了,也考中進士。『官至理卿』,他做官做到大理士卿這麼高的一個官位,這個就是他做了這個善事,得到這個好的果報。

  我們從這個公案就可以知道,大家發心來素食餐廳吃一餐素餐,神都會記功的;你發一個心,我們到葷菜館去吃肉,就要記過,那你要往哪裡去?這裡開這家是提供給大家修積功德的機會,大家都來吃,你看我就從上海坐飛機到這裡來吃了。所以多勸你的親友戒殺、吃素、放生,就是吃個一餐也功德無量。這個好處,你做什麼生意會比這個好?而且這個戒殺、放生,這是可以延長壽命的。我們福報,第一個就是壽命。你很有錢、官做得很大,如果很短命,那有什麼用?你很有錢,你也用不上。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把無量壽擺在第一個?西方極樂世界講得再好,如果壽命很短,那麼好有意義嗎?沒有意義,你享受不到。所以極樂世界第一個要無量壽,然後所有的莊嚴,你無量壽就可以享受無窮無盡的,那才有意義!怎麼樣得無量壽?你要戒殺、放生,這個是因。如果殺生太多,那就短命多病。這個因果我們要常常講,不然會忘記。你看孟兆祥他就是忘記了,他還是善根很深厚的,又重複夢到這個夢,他如果沒有再重複夢到那個夢,可能就被壓死了,他就把那個事情忘記了。

  下面我們看這個「按」,按這個字,這是周安士先生他蒐集這個公案,然後這一段就是他的一個評論,就是按照這個公案故事他做一個講評,我們看這個按。

  按【人皆為因循二字蹉過一生。孟君若有一念因循。便與筦簟床第。同為齏粉矣。安能更享後福耶。其所刻夢覺篇。誠哉夢覺篇也。】

  這是周安士先生他按照這個公案來做一個評論。『人皆為因循二字蹉過一生』,「蹉」就是蹉跎,就是虛度光陰的意思。我們人為什麼會一生空過,浪費寶貴的時光?都是因為「因循」。因循就是沒有積極的去做好事,這個時間都浪費掉了,空過了,一生就沒有成就。這裡講,『孟君若有一念因循』,孟兆祥如果他那天晚上沒有急忙說我要趕快回去做這個事情,他如果再拖延個明天再說,那那天晚上他就被壓死了,他想做也沒機會了。所以好事到我們手上要趕快做,不要等待了,不要等待明天,等待下個月,然後等到明年,然後這一輩子還不夠,來生再說,來生再等來生,那遙遙無期。所以做好事不能等待,不能因循。所以這個評論給我們講,如果他一念因循,以後再說,那天晚上,『便與筦簟床第,同為齏粉矣』,「筦簟」就是竹蓆鋪的床鋪,或者草蓆,那天晚上他身體就被棟梁壓成像粉一樣。就像大地震房屋那個梁掉下來,人就像那個東西一樣被壓碎了。『安能更享後福耶』,他怎麼能夠享受後面的福報?所以他所刻的《夢覺篇》,『誠哉夢覺篇也』。作夢當中覺悟了,叫《夢覺篇》。這是一個公案。我們再看下面的公案:

  【冥主遵行(見感應篇廣疏)】

  【錢塘鄭圭病。夢已故孝廉陸庸成來訪。儀從盛於平時。問授何職。曰冥曹觀政。因出二書以贈。一孝義圖。一放生錄。鄭曰。此放生錄。蓮池大師所刻也。公在冥府。何以得之。陸云。冥主遇世間嘉言善行。隨敕記錄。且頒布遵行。惟恐人之不信也。君能奉行。病將痊矣。寤而隨覓二書玩之。即堅持殺戒。病果痊安。】

  這個公案的標題叫『冥主遵行』。「冥」就是陰間的,「冥主」我們一般講鬼王、閻羅王。鬼王我們讀《地藏經》有大鬼王、有小鬼王、有閻羅王,我們《地藏經》都讀過,這些都屬於冥主。在冥間,冥就是陰間,他在主持這些職務的,他也遵行佛門講的戒殺放生。這個公案是出自於《感應篇廣疏》,《感應篇》自古以來很多註解,這本註解叫《廣疏》,這個故事從這裡出來的。這是講杭州錢塘縣的人,有一個人叫『鄭圭』,他生病了。有一天晚上,他夢到『已故』,已經過世,已經死了,一個『孝廉陸庸成來訪』,這個「孝廉」,孝是指孝悌的人,廉是清廉之士,他不貪污的,在漢朝時代選拔人才官吏的科目就舉孝廉。這是漢朝開始的,選拔官員,一個孝、一個廉,要有孝心、不貪這樣的人可以向朝廷來舉薦,來介紹推薦。後來對讀書人中舉都稱孝廉。

  這個已經過世的孝廉陸庸成,他夢到陸庸成來拜訪他,在生前他做官,做官一出來都有他的隨從,但是他已經死了,看到他來拜訪,『儀從盛於平時』,跟隨他的隨從比他在生的時候還要隆盛,那個場面還要大。從這個地方看,他死了之後,到陰間做官比陽間還要大,所以他隨從那麼多。『問授何職』,他說你去接受什麼職務?『曰冥曹觀政』,他在冥間擔任的官職。鄭圭問了之後,陸庸成就『因出二書以贈』,就拿了兩本書贈送給他,一本叫《孝義圖》,一本叫《放生錄》。『鄭曰』,鄭圭接過來看到《放生錄》,他一看,說這是蓮池大師他所刻的,蓮池大師他編的、他印的。『公在冥府,何以得之?』他說蓮池大師印的《放生錄》,你在陰間怎麼會得到這個東西?怎麼會有這個書?『陸云』,陸庸成就跟他講,『冥主遇世間嘉言善行,隨敕記錄』。他說冥間這些大鬼王、小鬼王,如果遇到世間有人寫這些嘉言善行,「嘉言」就是好的言語、勸善的,或者一些好的善的行為,這個冥主都會交代要把它記錄下來。記錄下來,『且頒布遵行』,「頒布」就是公布,希望大家都能夠遵照這些嘉言善行去依教奉行。

  『惟恐人之不信也』,冥主就是怕人間的人不相信,所以在陰間都有這些做法。這個陸孝廉就給鄭圭講,『君能奉行,病將痊矣』。他說如果你能夠依照《放生錄》去依教奉行,你的病很快就會好了。他這個夢醒過來了,『寤而隨覓二書玩之』,夢醒過來之後,他就趕快去找這兩本書,找一本《孝義圖》、一本《放生錄》,這兩本書他找到了,找到,「玩」就是研討反覆去體會,看了很多遍。看完之後,『即堅持殺戒』,他就很堅持不殺生這條戒。『病果痊安』,後來果然他的病就痊癒、就好了。這個公案就是戒殺勸世,把戒殺的因果去勸世,得到這個現報,得到這個好的果報,他不吃藥,病就好了。

  下面我們接著看按,這是周安士先生他根據這個公案,他的一個評論。

  按【道二。仁與不仁而已矣。戒殺。仁也。戒殺書。與人共廣其仁者也。獨善者。其仁小。兼善者。其仁大。蓮大師。儒家麟鳳。敝屣科名。後捨俗出家。為法門砥柱。所以祈雨而甘霖速沛。居山而猛虎潛蹤。則知戒殺一書。天且不違。況於人乎。況於鬼神乎。】

  按照這個公案給我們講『道二』,就是我們人生在世有兩條道路,一個仁、一個不仁。『戒殺,仁也』,「戒殺」就是仁慈。『戒殺書,與人共廣其仁者也』。自己戒殺,而且還寫書,或者印刷戒殺勸善、因果報應這些書來勸世,廣為流通去勸化別人,這叫「廣其仁者也」,把這個仁慈的心推廣,推己及人。『獨善者,其仁小』,如果自己獨善,獨自修養善德,這個仁慈的心小,不大。『兼善者,其仁大』,「兼善」就是自己修這個善事,同時也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夠來修這個善事,這樣的存心,這樣的行事,他的仁慈之心就很廣大,這是兼善。所以著書流通這是兼善。

  下面講『蓮大師』,就是我們淨宗八祖蓮池大師,是『儒家麟鳳』,「麟鳳」是麒麟鳳凰,這是在我們世間很少見的,非常稀有的。這是說明蓮池大師他在家的時候讀孔子的書,在儒家來講,他是一個聖賢,在儒家來講已經非常稀有,是儒家的麟鳳。鳳毛麟角就是形容比喻像他這樣的賢人是非常稀有,在儒家講,像他這樣的讀書人就非常少,也非常傑出的一個讀書人。『敝屣科名』,「敝屣」小註有註解,就是視同破爛的鞋子一樣。我們知道破破爛爛的鞋子你丟掉一點都不痛心,他對於科舉功名富貴他不追求,而且他看科舉功名富貴就像破爛的鞋子一樣,他不重視這個,就像丟掉一個破爛的鞋子一樣。也就是說他不追求、不貪戀世間這些功名富貴,他不貪戀這個,雖然他有能力可以去取得功名富貴,但是他不要。『後捨俗出家』,後來他就出家了。『為法門砥柱』,「砥柱」也是個形容,是我們佛門,特別在淨土法門,好像一根在激流當中聳立的柱子一樣,他頂在那個地方。好像我們看大橋下面的水很急很大,那個橋墩、橋柱就頂在那個地方不動,讓橋能夠安穩,讓行人車輛通過。比喻能夠負擔重責大任支持危局的人,或者他有這個力量頂得住,所以為法門砥柱。就是我們佛法裡面,特別是淨土法門,他是我們淨宗八祖,當代大家都公認他是淨宗八祖,對於弘揚佛法,特別弘揚淨宗這方面,做出了具大的貢獻。

  因為他有這個德行,『所以祈雨而甘霖速沛』。這個祈雨,有一次在杭州,蓮池大師他的道場就是在杭州。有一次那裡鬧乾旱,旱災,沒水,很久沒下雨了。當時的太守聽說蓮池大師德行學問都非常高,就去拜訪他,請他出來祈雨。蓮池大師就給太守講,他說祈雨這些方式我也不會。在佛門裡面,或者在道家,祈雨都有一套方法。在佛門裡面祈雨,還要去做一條海龍王。所以有一部經典叫《海龍王經》,因為海龍王他是管水的,你要祈雨就要去請海龍王,他有他的儀規。蓮池大師說那個儀規我也不會,我不會祈雨。這個太守一直請求,無論如何你要發心來祈雨。他說這些我都不會,我也沒學過,我只會念佛,只會念一句阿彌陀佛,我其他什麼都不會。太守說念佛也好,反正你能夠幫我祈到雨,能夠下雨就好了,什麼方式都可以。所以說蓮池大師沒辦法,只好答應,就拿一個小木魚,然後帶著大眾就到田埂,就是他老人家在前面領眾念佛。說也奇怪,他這個佛號念到哪裡,那雨就下到哪裡。所以蓮池大師念這句佛號很靈的,要求什麼都可以。因為他有這個德行,所以他念佛,當然他的靈驗就非常殊勝了。「所以祈雨而甘霖速沛」,很快就下了大雨。

  『居山而猛虎潛蹤』。他住在山上有很多猛虎出來傷人,他一住進去,那些猛虎都搬家了,這是德行的感召。『則知《戒殺》一書,天且不違,況於人乎?況於鬼神乎?』蓮池大師他寫戒殺放生這個書,「天且不違」,不違就是天人看了都歡喜,何況人,何況鬼神!當然這是順乎人性、順乎天性,在佛法講順乎性德的,當然都非常的歡喜,樂意的來依教奉行。因此蓮池大師他寫的這個書,為什麼他念佛那麼有感應,就是因為他有大慈大悲、救苦救難這個存心。我們接著再看下面的公案:

  【阻善顯戮(見證慈編)】

  【程嗣昌在密州。見膠西鎮人好食生命。因夜拜星斗曰。昌欲為一切眾生。並同七世父母因緣。將戒殺圖說一本印施。今日真武真君下降。願憑聖力流通。部民彭景妻華氏。扯破。投於穢處。明日。買魚欲膾。魚忽跳。觸破華眼。流血化蟲。繞身咀嚼。方喧傳。監鎮郭向見一神。自言。吾是真武。察知此地大善人程嗣昌。印施戒殺圖說。華氏棄投穢處。罪重當死。其不悔者。亦當獲罪。俟再降施行。】

  這個公案叫『阻善顯戮』,「阻」就是阻止人家修這個善事,很明顯受到報應。這個公案是出自於《證慈編》,從這部書裡面摘錄出來的。程嗣昌是福建興化人,他客居在密州,『密州』小註有註解,就是現在山東省的諸城;『膠西鎮』就是現在山東高密縣板橋鎮。他客居在這個地方,看到這個鎮上的人很喜歡吃『生命』。「生命」我們知道都喜歡吃活的,像現在很多喜歡吃活海鮮,還有吃羊,現宰的。我在山東慶雲看到有些賣羊肉的,他們那個招牌都寫現殺的,就是當場殺,當場煮給你吃的。「好食生命」,程嗣昌先生他看到膠西鎮人這麼喜歡殺生吃肉。『因夜拜星斗曰』,有一天晚上他就拜這個星斗。「星斗」是道家的,道家有南斗、有北斗。『昌欲為一切眾生,並同七世父母因緣』,他就拜這個星斗,道家都有拜斗,一般道教的廟都有拜斗,拜斗就是祈福消災的,他也參加這個拜斗。他發了個願,說他願意為一切眾生,以及自己七世的父母因緣,就是他這一生以前七世父母的因緣,他要將《戒殺圖說》這本書印出來布施流通,發了這個善願。『今日真武真君下降』,「真武真君」小註當中有註解,是道教當中的玄武大帝,為北方之神。我們知道拜斗,《安士全書.文昌帝君陰騭文》裡面也有講到,拜這個北斗,北斗星君、南斗星君。真武真君是屬於北方的,這一天是真武真君,就是玄武大帝他下降的日子。『願憑聖力流通』,他就祈求真武真君憑藉聖賢這個力量來流通這本書,他發了這個願,也印了這本書出來結緣。

  在那個時候有個『部民彭景』,「部民」就是那個鎮上的人。住在那個鎮的民眾叫彭景,他的妻子叫『華氏』,她拿到這本書就把它扯破,『投於穢處』,把書給它撕破,給它丟垃圾桶。『明日,買魚欲膾』。「明日」就是到第二天,華氏她就買一條魚,「欲膾」就是要把這條魚切成肉絲去煮。魚還沒有殺,魚忽然跳起來,那條魚忽然跳起來,跳起來『觸破華眼』,就是把華氏的眼睛給它碰觸,眼睛給它弄破了。眼睛弄破了,她的眼睛就流血了,那個血流出來就變化成蟲,蟲就繞著她的身體咀嚼,就是啃咬,就是蟲咬她的身體。『方喧傳』,左右鄰居大家聽到這個事情,大家跑來看,大家看怎麼會這個樣子?方才在喧鬧把這個事情傳開來了。在這個時候,『監鎮郭向』,「監鎮」是宋朝以後鄉鎮長官稱為監鎮,是八、九品的文武官員,主要負責收稅跟鎮上治安的。監鎮郭向這個長官看到一個神,他看到這個神。這個神自己說話,說『吾是真武』,他說我就是真武真君。『察知此地大善人程嗣昌』,他說他觀察到這個地方有一個大善人叫程嗣昌,『印施《戒殺圖說》』,他發心印《戒殺圖說》這本書出來布施流通。『華氏棄投穢處』,這個華氏把它拿來扯破丟在骯髒的地方。華氏造的罪業,『罪重當死』,這個罪很重,她應當要死了,所以被那些蟲咬了身體。整個身體被蟲咬,身體活活的被蟲咬死,那個痛苦也可想而知。下面講,『其不悔者』,如果有人跟她一樣,不懺悔的,『亦當獲罪』,也會跟她一樣獲得這個罪報。『俟再降施行』,如果有人跟她一樣,也會獲得這個罪報,等我下次再降臨的時候,再執行處罰。這是一個公案。

  我們看按,周安士先生他對這個公案的一個評論:

  按【末世之人。惡業轉多。善根寖少。見人行一善事。發一善言。未有不阻撓之者。且如見人戒殺。必曰。此迂闊之為也。此薄福之態也。】

  我們先看到這一段,這是按照這個公案做個評論。『末世之人,惡業轉多,善根寖少』,就是善根逐漸逐漸的減少。這是末法時期的人惡業愈來愈多,善根愈來愈少,看到人家做一件善事,發一句善言,沒有不去阻撓的,就去阻止他,也是阻止人家做善事。『且如見人戒殺』,舉出這個例子,就像那個華氏一樣,看到人家提倡戒殺,她必定就講,『此迂闊之為也』,「迂闊」就是拘泥,不切實際的,怎麼都幹這種事情,我們現在人講迷信,你們怎麼幹這種迷信的事情?『此薄福之態也』,「薄福」就是說很沒有福報,山珍海味、大魚大肉不知道去享受,你真沒福報。就會講這些話來阻止人家做這個戒殺放生的善事。

  按【見人放生。必曰。放之未必終活也。縱去之後。不旋踵而被人取也。】

  這個我們也常常聽到,看到人家放生他就會講,你放生牠會活嗎?所以有些人說,放生就好像在放死,你放了牠未必會活;縱然你放了之後,『不旋踵』,「踵」就是腳後跟,就是一轉身、一下子又被人家抓去了,那你放生有什麼意義!這個我們也常常聽人家講,在清朝時代就有人這麼說,現在可能就更多。

  按【甚至露齒談笑。謗無因果。或於多眾之前譏其惑。或引他端之失指其愚。直使善人面赤內慚。退厥初心而後止。】

  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,甚至他還『露齒談笑,謗無因果』,他不相信,說你們這些做法都是迷信,不符合科學。現在會有很多人看到你做這個好事,他會笑話你。『或於多眾之前譏其惑』,或者在大眾面前譏笑迷惑顛倒,怎麼做這個事情?『或引他端之失指其愚』,「他端」就是其他方面的一些過失。譬如說一些放生,有一些比較不如法的,或者其他方面的,就指出你沒智慧、愚痴,幹這種事情。講了這些話,目的是什麼?『直使善人面赤內慚,退厥初心而後止』。目的就是要讓行善的人,他感到很慚愧,感覺到好像大家都不支持,讓他內心感到做不下去;「退厥初心而後止」,讓他退心不要再做這個善事了,這樣為止,他目的就是這樣。

  按【噫。】

  『噫』就是驚嘆詞。

  按【此等惡人。天仙見而怒之。等於鳩槃惡鬼。一瞑目後。不可問其為何物矣。】

  這樣的惡人,天仙看到都會生氣,等於看到鳩槃惡鬼一樣,這樣的人他眼睛一閉,一死了就不知道他要變成什麼東西。我們可以想像,墮三惡道去了。

  按【敢勸同心善士。凡遇阻善之人。縱或肆行誹謗。但當順受之而已。不可存忿恨之心。勸化之而已。不可發自矜之語。憐憫之而已。不可萌棄彼之想。觀於華氏。能不凜然知所懼乎。】

  我們看到周安士先生勸我們,『勸同心善士』,你戒殺、吃素、放生,人家笑話你,人家批評你,人家攻擊你,阻礙你善事的這些人,或者他肆意的毀謗,我們遇到這樣怎麼辦?『但當順受之而已』,逆來順受,我們也不要跟他計較。『不可存忿恨之心』,我們不可以存恨他的心。『勸化之而已,不可發自矜之語』,我們也是婉轉的、好意的,有機會來勸化他,也不可以自己發出埋怨的這些言語。『憐憫之而已,不可萌棄彼之想』,我們也要憐憫他,憐憫他的無知,他這樣做將來果報也是很悽慘的,我們回過頭來對他生起憐憫之心,也不可以生起不要理他,以後不管他,我們有機會還是要幫助他,令他回心轉意,斷惡修善。『觀於華氏,能不凜然知所懼乎?』看到華氏她這個公案,我們怎麼能不知道有所恐懼?你阻止人家的善事,得到這麼悽慘的果報,怎麼能夠不生起恐懼之心?這個就是敬畏因果。

  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這一段,我們到這裡剛好一個段落。明天是「勸宰官」,這是另外一個段落,明天我們再來學習。好,我們來念佛迴向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