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安士全書之因果勸上卷  悟道法師主講  (第五集)  2010/4/18  日本東京太和素食餐廳  檔名:WD19-018-0005

  《安士全書.萬善先資因果勸》。諸位同修,諸位大德,大家上午好,阿彌陀佛!請放掌。我們昨天跟大家學習到「因果勸」第二段,第二大段當中「湯公述冥」這個公案,這個公案是出自於《觀感錄》。在江蘇溧水這個地方有一個讀書人叫湯聘,他是清朝順治甲午年(公元一六五四年)參加秋天的省考,參加考試,考試考完出了考場他就病倒了。到了十月初六半夜,已經全身僵冷。這時候一生做過的事情都浮現在眼前,想到童年的時候玩遊戲,把一隻雞藏在水溝當中,被黃鼠狼傷害了;又曾經殺死了一窩的蝙蝠;又有一次,因為他家裡一個僕人很愛睡覺,他就把點燃的火去燒那個僕人的手。他在睡覺,他用火燒他,燒他的手,他燙,他就醒過來了。經過了一會兒,看到很多蝙蝠等動物,還有其他動物要來向他索命,他心裡就非常恐怖。就是小時候做過的這些惡事回憶,都想起來了;另外,曾經做過的善事也一絲一毫都能記得。看到這些蝙蝠、動物要來向他索命,他忽然想到《心經》裡面的經文,「無罣礙故,無有恐怖」這句話經文,當下就感到內心漸漸安穩下來,又看到觀音菩薩用楊柳枝灑甘露水,就醒過來了。到了辛丑年,湯聘考中了進士。這是昨天我們學習到這個公案,這一點。

  我們今天這節課接下來,周安士先生他按照這個公案做的評論。請大家翻開課本,課本在四十三之三十二,也就是第一集、第二集三十二頁倒數第三行,我們看按這一段:

  按【公之藏雞殺蝠。特兒童時事耳。然方至冥間。皆來索命。則殺業之不恕於幼也明矣。況兒童所害。豈止一雞一蝠乎。愛子弟者。急宜思患而預防之。】

  這段是周安士先生他按照這個公案的記錄做一個評論。說『公之藏雞』,這個「公」是指湯聘湯先生。他在兒童時代藏一隻雞,藏在水溝,被黃鼠狼傷害;又殺了一窩的蝙蝠,這個都只是兒童時候好玩、玩耍的事情,兒童時代做的事情。但是方才到了陰間,一入冥間,這些動物都前來索取命債了,來索命了。這個事情我們讀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都有讀到過,人不要說死了之後到冥間去,過去這些冤親債主會來索命,就是當我們人快臨命終的時候,還沒有死,將要死的時候,這個時候過去生的冤親債主都會現前,這是實際上的一個情況。此地給我們講的,主要是說造殺業,並不會因為年幼無知就可以寬恕,也就很明顯了。動物牠要索命,牠不會說這個是小孩子,他不懂事才造這個殺業,也就原諒他了。看到這個公案就很明顯,你年幼無知,你傷害動物,動物懷恨在心,牠還是要報復的,還要索命的。不會因為說年幼無知,造了這個殺業也就沒事了,這個是很明顯。何況一般兒童所殺害的,哪裡只是一隻雞、一窩蝙蝠?這是說明兒童時代無知去造的殺業,不止一隻雞、一窩蝙蝠。這個事情,我自己就是一個例子。在小時候,真的,造這個殺業,不止是一隻雞。小時候抓螃蟹、抓泥鰍,造這個殺業真的是很多,真的很多。我們跟這個湯公比起來,比他多得太多了。這是此地給我們講的。

  這段的評論主要是告訴我們,兒童(小孩子)你要教他因果教育。所以愛護子弟後輩的人,應當急切的想到造這個業以後所帶來的禍患而預先防範。所以小孩子你就要教他,不可以隨便任意去傷害這些動物,要有慈悲心,不可以任意去傷害。這個是做父母、兄長(長輩)的人要教導兒童、教導下一代的,這個非常重要。這一段文主要是給我們提醒,兒童要教導他。

  我們今天接著再看下面一段公案,這個公案在大家的課本是第三十三頁第五行。

  【探巢枯足(見好生錄)】

  我們接著看這個文:

  【冀州一小兒。恆探巢取卵以食。一日有人喚云。彼處有卵。可同吾取。即牽之至桑田。忽見道左一城。城中悉繡戶花街。笙歌喧鬧。兒怪曰。何時有此城。使者喝勿言。遂引入城中。城門忽閉。滿城熱鐵。碎火。烙足不可忍。小兒號呼。奔至南門。南門閉。至東門。東門閉。西北亦復如是。時有採桑者。見其在田中號泣奔走。以為狂疾。歸語其父。父至呼之。兒始應聲倒地。城火俱不見矣。父視其足。膝下焦爛如炙。兒語其故。抱歸療養。膝以下遂為枯骨。】

  這個公案是出自於《好生錄》。這個公案也是很有名的,在《冥報記》,唐朝吏部尚書唐臨,他蒐集資料就有收進去了。周安士先生他這個資料是從《好生錄》這本書裡面摘錄出來的,現在我們道場印的《冥報記》有這篇公案,可見得這個公案傳得很廣。我們先看小註,冀州,冀州是一個地名,小註給我們註明,「一、《禹貢》九州之一。二、漢武帝十三刺史部之一。轄今河北省中南部及魯、豫各一小部。東漢先治高邑(今河北柏鄉北),後治鄴(今臨漳西南)。歷代均置,治所轄區多變。清冀州轄今冀縣等數縣地。民國廢州,以治所為冀縣」。

  冀州就是現在中國河北省它的中南部,古代行政區域的劃分稱為冀州,是九州之一。這個地方有一個小孩子,這個小孩子常常他去掏取鳥巢當中的卵來吃,就是鳥蛋,去取蛋來吃。吃,當然就要煮。有一天,一大早聽到有人叫他。因為這個公案,我看這個《冥報記》,就是一大早好像一個官府的人來叫他,叫這個小孩子的名字,他的父親就叫他去看看,去開門看看誰來了。一大早,就來他家敲門,叫這個孩子的名字。我們看這個文,這個人很像官府的人就跟他講,他說某個地方有鳥的卵,你可以跟我一道去取,我們一塊去拿鳥蛋。『即牽之至桑田』,「即牽之」就是拉他的手,這個小孩子就跟著這個人到桑樹的田間,種桑樹的田。「桑田」就是種植桑樹與農作物的田地。這個人帶這個小孩子到了桑田,但這個小孩子平常也都在那裡玩耍,在鄉間常常到田野裡面去玩,當然對那個地方也是很熟悉,這個我們可以理解的。像我小時候,那個時候沒有現在這麼繁華的城市,現在繁華的城市在我小時候,在五十年前都跟鄉下一樣,都是稻田比較多,那小孩子當然都會到野外去玩耍。這個孩子當然他也是常常到田野去玩,對那些地方的環境都非常的熟悉。這個人帶他到了桑田當中,就忽然看到這個道路左邊有一座城,城裡到處都是彩繪裝飾,非常美麗的房屋,還有繁華的街道,而且裡面還有唱歌跳舞,熱鬧非凡。這小孩子就覺得很奇怪,平常我來這裡玩,這個田就是種植這些農作物的,什麼都沒有,怎麼今天會有這麼一座莊嚴的、這麼熱鬧的城市?他就問這個帶他的人。帶他的人就呵斥他,叫他不要講話。於是就帶領他進入這個城中,帶他進這個城,從城門就進去了。

  一進去這個城門之後,這個城門忽然就關起來了,城門就關起來。關起來他就發現他腳底下怎麼都是燙的,好像燒熱的熱鐵碎火那個灰。我們有看過燒熱的鐵碎碎那個火,燒鐵的碎火你好像看不太清楚那是火,但是很燙的。他一踩下去,感覺腳怎麼這麼燙。滿城都是『熱鐵碎火,烙足不可忍』,腳踩下去,熱鐵那個灰燙得受不了。受不了,這個小孩子,他就『號呼』,就叫了,燙得受不了。燙得受不了他當然就要往城外跑,這個城裡面到處都是這種碎火熱鐵,他這個腳被燙得都已經忍不住了。『奔至南門,南門閉』,往南門跑,想從南門的城門跑出去,一跑到門口,那個門就關起來。門關起來,他就往東門跑,跑到東門,東門關起來。東門關起來,就往西門跑,跑到西門,西門又關起來。西門關起來,就往北門跑,跑到北門,北門又關起來。東西南北四個城門怎麼跑都跑不出去,跑到那個門口,門就關起來,就在那個城裡面這樣跑、這樣轉。

  『時有採桑者,見其在田中號泣奔走,以為狂疾』。他是一大早被叫出去的,到了天亮,他們鄉村的人有的人要去幹活,要去工作,要去採桑樹,看到他們鄰居這個小孩子,怎麼一大早就跑到田當中號泣奔走。叫他,他也不回應,就在那個田空空的,什麼都沒有,就在那裡鑽來鑽去、鑽來鑽去,在那邊跑、一直哭,大家以為他患了狂疾。後來他們工作完之後回去就告訴他的父親。他父親說是,一大早好像有一個官府的人來帶他去,好像要去官府做什麼勞役。他這個鄰居就跟他的父親講,他說你孩子在那個桑田很奇怪在那邊跑來跑去,一直哭,一直叫,我們叫他,他也不答應。他父親聽到這個訊息,就趕快跑去桑田找他的兒子。

  他父親遠遠看到他兒子在田裡面跑來跑去,就大叫他的名字。他兒子聽到他父親大叫他的名字,就『應聲倒地』,就倒下去了。倒下去的時候,『城火俱不見矣』,這個城也不見了,那個火也不見了,又是一片的桑田。『父視其足』,他父親就跑到田裡面看他兒子這個腳,『膝下焦爛如炙』,膝蓋以下都被火燒得都焦爛了,好像被烤過一樣。『兒語其故』,他兒子就告訴他父親這個緣故,這個人帶他來,他是看到一座城,裡面都是熱鐵碎火非常燙,跑都跑不出來。他兒子就把這個事情告訴他父親,後來這個事情他們鄉村的人也就傳出去了。『抱歸療養』,他父親就把他抱回去療養,膝蓋以下都沒肉了,被火燙得剩下枯骨,就剩骨頭了。

  這個公案在《冥報記》裡面也有講,這是從《好生錄》裡面摘錄的,它這個摘錄的文字上有一些多少。在《冥報記》裡面它後面又有講,他們這個村莊的人聽到這個信息,大家就跑去那個孩子田裡跑的那個地方,大家去看,說那邊有火有鐵,大家去看什麼都沒有,還是田地,怎麼會有火?怎麼會有個城?沒有!這個事情就被記錄下來,的確是有發生這麼一樁事情。這個事情發生在隋唐那個時代的,一千多年前的事情。

  法會要圓滿,北京一個畫動畫的,董志剛,他畫動畫,他現在畫傳統文化《二十五史》,歷史上的一些德行的德育故事,畫得不錯。所以我就請他來到山東,我就把《冥報記》裡面這個公案給他去做動畫,現在他有畫一個造型出來,畫動畫。大方廣他們做的是德育故事,都講人間的。我是跟他講,我們做這個是因果教育,所以我就把《冥報記》這個公案先讓他做看看。如果做好了,這個動畫大家看看做得怎麼樣,我先讓他做一集,就先幫我做這一集。這一集做好了,大家看了如果覺得很理想,我們後續的再繼續做;如果不理想,我們再請他改進。這個是講因果教育,我們做因果教育。

  我們看這個按,周安士先生按照這個公案他提出的一個評論,等於是結論,對這個公案的一個結論。

  按【地獄之苦。俱是自心所造。亦從自心所現。福力既厚。地獄即是天宮。罪惡既深。天宮即成地獄。】

  我們先看這一段。『地獄之苦,俱是自心所造,亦從自心所現』。不但地獄,十法界都是自心所造,自心所見。我們現在在人間,你看到這個世界也是自心所造,從自心所現的。你心是什麼樣的業力,它就現什麼樣的境界。這個小孩子他看到的那個境界是地獄,他造了那個業,他看到了,別人看不到。你說別人去看,那就是一個桑田,空空的什麼都沒有,他就看到那個地獄,是他自心所現的。它這個地獄是屬於小地獄,不是大地獄,更不是阿鼻地獄、無間地獄,那個罪業是很深重的,它這個算是小地獄。在經典上給我們講,地獄,大地獄都是有水有火,大寒、大熱地獄。另外,還有地獄是在郊外的,不是在海邊就是在郊外的,他這個地獄是屬於郊外的,荒郊野外的,也是三個處所。它這個是小地獄。

  我們讀了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,有無間地獄、有阿鼻地獄、有大地獄,大地獄又附帶有小地獄。它這個地獄在《地藏經》大家應該都讀過。《地藏經》有沒有人讀過?《地藏經》不是有燒腳地獄、燒手地獄嗎?他這個是屬於燒腳地獄,他的腳被燒得都剩骨頭了。他這個是人還沒有死,他那個地獄相就現前,這個也是給我們人間造惡業的一個提示、一個警示。這個地獄的確有,但是你沒有造那個業,你看不到。你看不到,你說沒有是不對;那說有,也不能說有,說有,我們沒看到。但你也不能說沒有,你造了那個業它就有,如果你不造那個業,當然它就沒有,所以你不能說沒有。因為造這個業的人對他來講它的確有,你看那個小孩子,你說沒有,沒有,他明明都被燒得這個樣子,你還說沒有,你怎麼可以說沒有?為什麼說沒有?我沒看到。你沒看到,但是他看到了,你不能說沒有。所以佛跟我們講的這些都是事實真相,你不能說你看不到就說它沒有。這個原理就是「自心所造」,「自心所現」。

  『福力既厚,地獄即是天宮』。如果你福報很大,地獄就變成天宮,因為地獄、天宮都是自心現的。『罪惡既深,天宮即成地獄』。你罪惡很深,天宮也變成地獄。下面舉出譬喻:

  按【譬如病瘧之人。與無病者同處。無病者初不以為寒。而病者則摩牙股慄。若臥大雪之中。無病者初不以為熱。而病者則汗注滂沱。如居猛火之中。此一證也。】

  周安士先生就給我們舉出我們可以理解、可以體會的證明,譬如說我們現在看到『病』,病人,『瘧』就是瘧疾。瘧疾大家聽說過嗎?瘧疾是什麼病?我三歲就得到瘧疾,這是我母親給我講的。瘧疾發作的時候,你會忽冷忽熱的。如果冷的時候,你棉被蓋十件,你都還是很冷;等一下很熱,你衣服都脫光了,還是很熱。這叫瘧疾,我三歲就得瘧疾。我母親給我講,你真是很不好養,從小就病很多,很多病,三歲就得瘧疾;出生哭不出來,用冷水去噴才哭出來,差點就悶死了。我弟弟他就很好帶,他沒什麼病。我現在檢討一下,我喜歡吃肉,我弟弟他在社會上,煙、酒、肉他都不吃。所以我現在學了佛,我體弱多病應該的,殺生吃肉吃得太多了。我如果沒有出家,恐怕今天還在吃肉,恐怕也不在人間了,這個業造得太多了,早就死了。這個就是果報,殺業的果報。

  「病瘧之人」,譬如說患瘧疾這個病人,跟那個無病的人住在同一個地方,有瘧疾這個病的人他冷得不得了,十件棉被都蓋不暖。『無病者初不以為寒』,沒有病的坐在旁邊說不會,我一點都不冷,你怎麼那麼冷!但是他同在一個地方。有病的人他感覺很冷,沒病的人他不會,怎麼會冷,他沒有感覺。因為他有這個病,他沒有那個病,那感覺不一樣、感受不一樣,雖然同在一個地方,各人的感受不一樣。

  『而病者則摩牙股慄,若臥大雪之中』,冷的時候磨牙,「股慄」就是兩隻腿一直發抖,冷得發抖,好像整個人臥在大雪當中。『無病者初不以為熱』,瘧疾會忽冷忽熱,他發熱的時候就一直發汗,沒有病的人跟他住在一起,他不會,不會熱,但是有瘧疾病的人,他流汗就像下雨一樣,『滂沱』就像下大雨,雨傾洩的樣子,『如居猛火之中』,好像大火在燒一樣,熱得受不了。冷很冷,熱很熱。『此一證也』,周安士先生舉出這個來證明,就像我們人間有患瘧疾的病跟沒有患瘧疾的病,共同住在一個地方,兩個人感受不一樣。這是一個證明,證明什麼?地獄、天宮同在這個地方,有這個業的人,他看到是燒腳地獄;沒有這個業,是田,不是地獄,沒有火。舉出這個證明。我們再看下面:

  按【又如六欲天子皆享天饌。而其中福力勝者。其色純白。福力次者。其色漸赤。天衣。天寶及諸宮殿。亦復如是。此亦一證也。】

  六欲天就是欲界六層天,第一層是四王天,有持國、增長、廣目、多聞四大天王,以及天人,天龍八部所居住的。人間五十年,四王天是一日夜,壽命五百歲。第二忉利天,又稱為三十三天,帝釋天居住在當中,東西南北四方各有八天,合起來為三十三天。人間一百歲,忉利天一晝夜,一日夜,一般的壽命一千歲。第三夜摩天,人間二百歲,夜摩天是一晝夜,壽命二千歲。第四兜率天,兜率翻譯為知足,人間四百歲,它是一晝夜,壽命為四千歲。第五化樂天,他是神通自在,變化五欲這些境界來享受,人間八百歲,它那裡一晝夜,壽命八千歲。第六他化自在天,就是化樂天的天人變化這些欲樂境界給他們自在受樂,人間一千六百歲,它那裡一晝夜,壽命一萬六千歲。其中四天王天是在須彌山的山腰,忉利天在須彌山的山頂,故稱為地居天,他們沒有離開地面,跟我們人間一樣有這個地。夜摩天以上,一直到色界諸天,他們都住在虛空的,所以稱為空居天。所以六欲天雖然對於五欲境界有三種受用的差別,欲界就是還有五欲的享受,所以稱為欲界。有天子、天王,同樣是天人,他們福報不一樣,享受也不一樣。

  所以『六欲天子皆享天饌』,「天饌」就是天上的飲食菜餚。『其中福力勝者,其色純白』,這個福報比較殊勝的,他的菜、飲食都是純白色的。福力比較差一點的,『其色漸赤』,「漸赤」就比較紅一點,沒那麼白。其他『天衣』,穿的衣服,『天寶』,以及居住的宮殿也不一樣,福報比較大的他就比較殊勝,福報比較小的他就比較差一點。『此亦一證也』。這個舉出天人,天人,我們現在在人間,我們也沒有禪定、沒有神通,看到佛經講的我們也沒看到。但是從我們人間,在現實生活當中,你去觀察也能理解,的確是這樣的。譬如說一種食物,每個人吃的感覺不一樣,有的人他吃得很舒服,有的人吃了他就很難受,各人福報業力業感不一樣,這個我們現在在人間,我們都可以理解、可以觀察得到的。譬如說香菜,這邊日本有沒有香菜?那個香菜跟台灣我講的香菜不曉得一樣不一樣?等一下拿一把給我看。我認識的人當中,有的人他就不敢吃香菜,那我可喜歡吃了,那個加下去實在是太好吃了,但是他們聞到那個味道就怕。根據經典上講,佛陀去托缽,人家給什麼吃什麼,人家給肉他吃肉、給魚吃魚。你說這些魚肉到佛的口中變什麼?跟我們吃的味道一樣嗎?肯定不一樣。我們吃的魚肉腥味很重,腥羶垢穢很重,但是到佛的嘴巴,它就變無上妙味。甚至有人供養佛餿掉、壞掉的食物,到佛的嘴巴它就變無上妙味。東西一樣,為什麼有這個差別?福報不一樣。天人他吃的就是根據他的福報,他享受的就不一樣。接著我們再看下面:

  按【又如世人在母腹中。為五臟血穢所蔽。而世尊在摩耶夫人腹。入離垢三昧。則有旃檀妙寶宮殿百千萬數。以自莊嚴。豈非一切惟心造耶。】

  這個又舉出世間人,你投胎在母親的肚子裡面,經上給我們形容像胎獄一樣,有五臟、血穢所蒙蔽,在母親胞胎裡面受十月胎獄之苦。但是世尊投胎到摩耶夫人的肚子裡面,他跟我們世間凡人就不一樣,『入離垢三昧』,他在母親的肚子裡面,又有『旃檀』,又有『妙寶』,還有『宮殿百千萬數』,還在母親的肚子裡面講經說法,『以自莊嚴』。為什麼有這些差別?『豈非一切惟心造耶』,因為你自己心造的。

  按【是知此兒所聞有卵者。自心所現無明卵也。桑田有城者。自心所現冤業城也。滿城皆火者。自心所現煩惱火也。閉於四門而不能出者。自心所現牢獄門也。故曰。地獄不遠。即在目前。隨人業報以現耳。】

  這段是舉出這個小孩子,他聽到有卵,從哪裡來?自己現的,從自己無明現的。他看到這個『桑田有城』,是自己所現的冤業城,自己造這個業。進去城裡面,『滿城皆火』,是自心所現的煩惱火。他腳被火燙到了,想要跑掉,從四個城門跑不出來,是自心所現的牢獄門,他自己的業力現的,不是別人給他製造的,他自己心現的。『故曰:地獄不遠,即在目前』。地獄就在你心中,天堂也在你心中,極樂世界也在你心中,你心怎麼造它就現什麼境界。『隨人業報以現耳』,隨各人的業報所現的,境界是平等的,它沒有差別。

  我們接著看「因果勸」第三十七頁,四十三之三十七第五行:

  【勸婦女】

  我們這一節從這裡看起:

  【女子無非無儀。唯酒食是議。其於屠割烹炰。往往習為故態。苟非宿植德本。不能毅然信從。然既司中饋之權。則一家之生殺。操之者居其大半。好生者。豈可不以慈祥之化。自淑其閨乎。】

  這一段是『勸婦女』。一開頭就給我們講,『女子無非無儀』,這是從《詩經》上說的。《詩經》上給我們講,生為女子不必表現才華,也不可以顯示自己的儀容、能力,只是以家庭當中的酒食做為禮儀。因此女子對於屠宰切割、烹煮燒烤,往往習以為常。如果不是宿世種植深厚的善根,就不能夠毅然相信戒殺護生的道理,並且去隨順實行。然而既然主持家庭當中飲食的權責,這個家庭的護生或者殺生,婦女她操持一大半的權力,她在主持的。『好生者』,就是愛護生命的人,怎麼可以不用慈祥仁愛的教化,從自己閨閣內開始修善?

  這一段就是勸導婦女,我們現在一般講家庭主婦。在古代,傳統的婦女就是照顧家庭煮三餐,所謂男主外、女主內,跟現在開放的社會是不一樣。但是現在還是有婦女比較傳統的,還是掌握家庭的飲食,因此這個不能不勸導;不能不勸導慈悲去教化,因為這是關係到一個家庭他造殺業,還是造不殺業主要的關鍵,因此要勸導婦女。下面我們看這個公案:

  【寫經脫苦(出法苑珠林)】

  這個公案的標題是『寫經脫苦』,「寫經」就是我們現在講印經。古代印刷術不發達,印刷術是從宋朝以後才開始發明,宋以前經都用手抄寫的,古代是抄寫經典;自己不會抄,請人家來抄,會寫字、文字寫得好的人來抄。在我們現代,寫經就是印經的意思。寫經幫助她脫離苦難,這個公案是出自於《法苑珠林》這本書裡面。我們看這個文:

  【唐龍朔元年。洛州伍五娘死月餘。託夢其姊及弟曰。吾幼時患瘡。殺一螃蟹塗之。瘡雖得愈。而我已墮刀林之獄。現有七刀在身。痛不可忍。願作佛事救吾。姊乃以其遺衣送淨土寺寶獻師。為寫金剛經七卷。寫畢。復夢其致謝曰。今七刀並出。蒙福託生矣。】

  這是發生在唐朝這個時代。『龍朔元年』,小註有註解,是公元六六一年。「龍朔」是唐高宗李治的年號。「洛州:唐朝以豫州為洛州,轄今河南大部地區,治所在今河南省洛陽」,就是我們現在稱河南洛陽,古代叫洛州。這個地方有一個叫『伍五娘』,姓「伍」,名字叫「五娘」,死了一個多月,託夢給她的姊姊以及她的弟弟。就給她姊姊跟弟弟講,她說我『幼時患瘡』,身體長瘡。『殺一螃蟹塗之』,去抓一隻螃蟹把牠殺了當藥,瘡口把它塗上去。『瘡雖得愈』,當時這個瘡好了,但是現在死了,死了有果報。『而我已墮刀林之獄』,墮在刀林這個地獄,現在有七把刀插在我身上。『痛不可忍』,疼痛忍受不住,很難忍受。『願作佛事救吾』,就是希望你們趕快做佛事來救救我,來幫助我。他們姊弟做了這一個夢,做了這個夢。

  『姊乃以其遺衣送淨土寺寶獻師』,她的姊姊就把她遺留下來的衣服、衣物送到淨土寺寶獻師那個地方,請寶獻師為她寫《金剛經》七卷,我們現在講印經給她印七部《金剛經》。古時候寫的時間要很長,量不多。『寫畢』,《金剛經》寫完,『復夢其致謝曰』,她姊姊又夢到她來給她致謝、給她感謝。說『今七刀並出』,她說現在插在身上的七把刀都出來了,就沒有了。『蒙福託生矣』,蒙妳幫我寫《金剛經》這個福力,我投胎到好地方去了,往生到人天善道。她又做了這個夢。這個夢我們就知道寫經、印經有福報,這個功德也是不可思議的。

  但是古人寫這個經,我們要知道他為什麼功德這麼殊勝?我們現代人印經印了那麼多經,為什麼好像沒有那麼大的功德?古人這個經典得來不易,用手一個字一個字抄的,得到一本經本非常的珍惜,而且他這個經都是供奉的,不隨便亂丟亂放的,因為那個經得來不易,非常不容易。你看一個字一個字抄,要抄多久才能抄一本經?所以得到一部經典當然他非常非常的珍惜。反過來我們現在印刷術很發達,一印就是幾千本、幾萬本,我們得來很容易,得來很容易我們不會珍惜。往往我們看到很多居士他得到經典,跟世間那種雜書都放在一起,隨便亂丟亂擺,擺得亂七八糟的。不但一般居士家庭裡面亂擺,就連寺院,我看過很多寺院結緣處那個經亂丟,有時候我都看不過去,都發心去當義工幫他們整理。亂丟,人家看雜亂,人家對經典就生不起恭敬心,人家也就不喜歡看。你要把經書擺整齊、放架子,讓人家看得很清楚,人家來請經的人,他也比較樂意來請經。如果你看到經典亂丟,像垃圾堆一樣,你說一般人他會喜歡去看嗎?讓一般人他也生不起那個恭敬心。我們可以來試看看,經書你把它擺得很好,用櫃子擺得很整齊,擦乾淨,你進去那個磁場就不一樣,你感受不一樣。你亂丟,磁場也不好,不一樣。這個我們要多留意、要多注意。

  所以常常有些人他為什麼讀經讀了那麼久,沒有效果?對經典沒恭敬心,就像讀報紙、看雜誌一樣,那種態度在讀,當然不但沒有功德,反而有罪過。所以對經要恭敬,我們要愛護。我們淨老和尚都是這樣教我們的,你如果有機會去看他的房間,他書再多,不亂,都是一定要保持整齊清潔,這樣護法神他看到才會生歡喜心。如果你對經典不恭敬,亂丟,護法神他還是凡夫,他看到會生煩惱;生煩惱,不但不會保佑你,還會找你煩惱,讓你很多不如意的事情發生,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。所以寫經、印經,我們現在印經有功德,大家都知道印經有功德,經印出來你怎麼來處理、怎麼來流通?怎麼來好好利用這些經典弘揚佛法?所以這個印經,現在也有很多人聽到印經很歡喜,大家錢就去印了。印出來他也不曉得要往哪裡寄,往往寄到一個地方,人家不要就丟垃圾桶。你說這樣印經他有什麼功德?反而造罪業。

  印經它主要的功德在哪裡?主要功德要有人去講經,要有人介紹,要有人說明,不然你那個經拿給一般人他看得懂嗎?他看不懂;他看不懂,他就沒有興趣去學習;他沒有興趣學習,他就得不到經典裡面講的功德利益。所以為什麼寺院道場要講經說法,就是這個道理。《華嚴經》佛給我們講,「佛法無人說,雖慧莫能了」。佛法沒有人給你說明講解,沒有真正明瞭佛法的人給你講解,你自己拿來看,你也看不懂。雖然你世間的聰明智慧很高,像什麼博士、教授的,你也看不懂。所以印經就是要講經弘法,讓大家認識經典裡面講的義理,進一步來學習得到這個功德利益。這個印經它就有非常殊勝的功德。

  另外一個是讀誦,讓大家有經典來修戒定慧,讀誦大乘經典修戒定慧,這樣就有功德。如果不能讀誦、不能講解,經典你把它擺整齊放在一個乾淨的地方也有功德,也有護法神去護持。佛法在恭敬當中求。所以古時候也有公案,《大藏經》在古時候也是用抄的,不容易。有一個公案,南方的寺院,夏天都要曬經,在中國南方潮濕,古時候也沒有除濕機,潮濕怎麼辦?到了夏天出大太陽,要把經都拿出來曬一曬除濕,地上鋪上乾淨的布,然後就曬。鄉村有個農夫牽著一頭牛,從那裡經過。那頭牛從那裡經過,經過曬經書那條路,那頭牛就用鼻子去聞那個經書,聞一聞,結果那頭牛死了就投胎來作人,而且還出家做法師。牠聞一聞,牠就有功德!這是對經典的恭敬、尊重。古時候寺院對這個經,他是很愛惜的,所以你看它要除濕、要整理。就像圖書館一樣,有專人在負責,古時候寺院的藏經樓就是現在講的佛教圖書館,佛經圖書館有專人在負責。我們淨宗十三祖印光祖師他在普陀山三十年,他就負責藏經樓的。

  這個是寫《金剛經》,印大乘經有很殊勝的功德,所以就幫她妹妹從地獄裡面給她超拔出來。我們看按這一段,這一段只有兩句:

  按【有補於病且猶不可。況徒造殺業哉。】

  這個就是對這個公案的一個講評。這個公案是什麼?她是身上患這個瘡有病,人家跟她講這個藥方,就是殺一隻螃蟹,把螃蟹的肉塗在那個瘡,妳病就好了。這個病雖然好了,但是殺業也造了,真的是得不償失,死了之後墮到地獄去。以前我看到我父親民間的偏方也很多,我父親曾經患過像蜂窩那樣的瘡,都長膿的,什麼藥都很難治。但是有個偏方,那個偏方是什麼?螞蟻窩,在樹上那個螞蟻窩,大概圓圓的這麼大,不曉得幾千隻、幾萬隻的螞蟻。然後我父親知道那個偏方,那個螞蟻窩把它摘下來用火燒,那螞蟻不曉得燒死多少,然後把那個燒成灰,塗在蜂窩瘡,那個瘡叫蜂窩瘡,塗上去真的一下就好了,那個膿都吸出來,一下就好了。但是你看那個螞蟻要殺死多少?所以這個果報也是很嚴重的。所以我父親要死的時候也非常苦,那種苦我也說不上來。我看到我父親死的時候那麼苦,那個時候我照顧他七天,他才往生,我發願出家修行,那個時候的心最強烈,看他太苦了。

  這些病苦這麼苦,都是殺生業來的。你看你殺害那些眾生,那些眾生不苦嗎?牠苦!但是你造了那個業,你將來的果報也就是會受那個苦。這個公案就是告訴我們,你殺生對於治病有幫助的尚且不可,真的對這個病有幫助也不可以,何況對這個病沒有幫助的,徒自去造這個殺業,這個更是錯誤的。白白造殺生的罪業,這是很冤枉的,將來果報現前就苦不堪言。這是一個公案。我們再看下面一個公案:

  【蠅蟻索命(出觀感錄)】

  這個標題是蒼蠅、螞蟻來討命,出自於《觀感錄》這個書。

  【明末。無錫余氏。年二十餘。即持齋奉佛。而性惡蠅蟻。見輒殺之。七十二歲。病甚。大呼有無數蟻子入口。又呼有千萬蒼蠅皆來索命。少頃。見引魂童子來。即死。】

  這個事情是發生在明朝末年的時候,『無錫余氏』,「無錫」就是在江蘇,江蘇無錫,「余氏」就是一個婦人,姓余。她二十幾歲,她就『持齋奉佛』,「持齋」就是遵行戒律,不吃葷食。佛制比丘過午皆不食,就是過中不食稱為齋,後來的人根據大乘經論各別的意思,吃素也叫吃齋。齋真正的意思是過中不食,他不一定吃素。像佛陀時代托缽,人家給魚吃魚、給肉吃肉,他沒吃素,出家人沒吃素。像現在泰國的出家人,去托缽也是沒吃素,但是他過中不食,過了中午他就不吃了。過中不食是齋的意思。我們現在中國一般把吃素也叫吃齋,持齋奉佛就是吃素。她學佛,但是她有個個性就是非常討厭蒼蠅跟螞蟻,看到蒼蠅螞蟻她就殺。到了七十二歲,她生病病得很重,『大呼有無數蟻子入口』,她大叫有很多很多螞蟻進入她的口中;『又呼有千萬蒼蠅皆來索命』,「千萬」,太多了,蒼蠅來向她要命。沒有多久就看到引魂童子來,余氏她就死了。我們看這個按:

  按【觀余氏好殺蠅蟻。及臨終惡報。則其持齋奉佛。必係泛泛之徒可知。不然。如來具無量威力。至心念佛一聲。猶能免宿世重罪。豈有畢世修持。而不能免現在之業者乎。亦豈有真實奉佛。而尚欲戕殺蠅蟻者乎。】

  這是按照這個公案,觀察余氏喜歡殺蒼蠅、螞蟻,很討厭蒼蠅、螞蟻,到臨終的時候惡報現前。從這個地方就可以知道她生平,雖然持齋學佛,必定也是很膚淺的『泛泛之徒』,沒有真正發心來學佛,才會得這個惡報。『不然』,如來具有無量無邊的威神道力,至心念一聲佛號,都能夠免除宿世的重罪。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佛給我們講,至心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,你就可以消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。哪裡說你一生修持,還不能夠免除現在這一生的惡業?又豈有真正落實奉行佛法的人,還那麼討厭蒼蠅、螞蟻,還不斷的殺生?從這個地方就可以知道,她持齋學佛沒有真正去落實,如果真正持齋學佛,她也不會有這樣的一個行為,不會去造這個殺生的業。可見得她雖然持齋學佛,有夾雜,沒有真正去落實,所以還是得到這個惡報。這是勸婦女,這舉出兩個公案。下面這一段是:

  【勸勿畜貓】

  我們看這個文:

  【人造惡業。如植葛藤。一本既發。枝葉蔓生。且以畜貓論。自世俗觀之。不過造業一端。若明眼觀之。則能長養無量惡業。今試略陳一二。蓋鼠本無害於人。而吾忽興惡意以害之。是名無緣殺。吾不能害。而假手於貓。是名教他殺。見捕鼠而悅之。是名隨喜殺。見捕鼠而稱之。是名讚歎殺。縱貓於有鼠之所。是名方便殺。欲其日日捕鼠。是名誓願殺。本欲養貓以食吾家之鼠。而貓正食吾家之鼠。是名正殺。亦名通心殺。本欲養貓以食吾家之鼠。而貓反食鄰家之鼠。是名盜殺。亦名隔心殺。畜貓止欲殺鼠。而至烹魚以啖之。是名增益殺。使親鄰效之。子弟效之。是名輾轉無盡殺。如是無量惡業。皆從畜貓一念基之也。可不嚴戒乎。】

  這個就是勸我們不要養貓。大家有沒有養過貓?現在應該比較少了。我小時候,我們家就養過貓。養貓我們都知道,養貓就是來抓老鼠的,我們家都養過。這裡給我們講,人造作惡業就像種植葛藤一樣,那個藤一發展出去就密密麻麻的,就太多了,只要有一個根本發出,它就會生出枝葉繁茂,蔓延生長。我們姑且以養貓來講,從世俗一般人眼光來看,只不過是養這個貓要捕捉老鼠、要吃老鼠,造這個業而已。如果明眼人深入進一步去觀察,光養貓這件事情,就能夠增長無量無邊的惡業,就是這個惡業一直發展出去,這裡給我們舉出一、二種。

  老鼠本來對人並沒有什麼傷害,老鼠牠出來主要是覓食吃東西,難免對我們住家各方面會造成困擾,偷吃東西、咬破東西這個事情都會有。但是牠是為了生存,還不至於有死罪,不至於犯死罪。我們興起惡意就是要把老鼠給牠殺死,這個叫做無緣無故去造殺業。我們自己不能去殺老鼠,假借貓的力量來達到這個目的,這是教這個貓牠去殺生。看到貓捕抓老鼠,我們看了很歡喜,這個就是隨喜殺生。看到貓捕老鼠,稱讚這個貓很能幹,這個叫讚歎,讚歎殺生。放縱讓這個貓到老鼠出沒的場所,這就是給這個貓提供殺生的方便。想要這個貓天天捕抓老鼠,這個就是發願要殺生。本來想要養貓來吃自己家裡的老鼠,當這個貓正在吃自己家裡的老鼠,這是正中下懷,這個殺生叫正殺,也叫心願相通的殺生,剛好是自己的意思。本來想養貓吃家裡的老鼠,然後貓反而跑到鄰居隔壁去吃他們家的老鼠,這個叫偷盜殺生,也叫做隔心殺。貓只是想要殺害老鼠,要養這個貓,就要烹煮小魚來給牠吃,因為貓喜歡吃腥味的,魚類的、海鮮類的。所以以前看到我父親都要煮魚去餵貓,但是只有餵中午,晚上不能餵,晚上給牠餵飽了,牠懶得去動,牠就不去抓老鼠了。所以我看我父親中午煮給牠吃,煮魚給牠吃,晚上讓牠空著肚子,牠才會去抓老鼠。那都是煮魚的,這個叫增長擴大殺生。養貓使鄰居看到,跟著效法,你家養,我家也養,後輩這些子孫紛紛效法,這個就叫輾轉沒有窮盡的殺生。像這樣無量無邊的惡業,都是從最初畜養家貓這個念頭開始的,如果想到這個地方,怎麼能不嚴格戒除?就是勸我們不要養貓。

  現在有一些人他養貓不是抓老鼠的。現在我到澳洲淨宗學會前副會長林居士家裡,他們家很喜歡養貓,但是養那個貓我看是不會抓老鼠,肥肥胖胖的,又坐在沙發椅,晚上又陪他睡覺,那是不會抓老鼠,那養來好看的。小偷去他家,他家被偷光了,那個貓也沒有怎麼樣,那是養好看的。不像我們以前小時候,我父親養的那個貓,真的就是抓老鼠的,有時候我們看到牠抓一隻老鼠在那邊玩,我們看了很高興。這是自古以來都有養貓。

  這個老鼠,實在講有時候會讓人家生煩惱。我出家之後,在台北華藏圖書館,那個時候沒有人,我一個人什麼事都要幹,煮飯、燒菜、掃廁所、流通經書,還要做維那,還要做香燈、打掃佛桌。那時候跟我師兄兩個人,有一次被老鼠鬧得我們兩個實在是受不了,那個老鼠就是跑到佛桌上,把我們供佛那個花吃得滿佛桌都是,而且吃了還不要緊,牠還在那邊小便,臭得要命。吃也就吃了,晚上在天花板開運動會,吵得我們都不能睡。所以我跟我師兄兩個,悟本師兄,被老鼠吵得我們兩個人受不了了。有一天晚上,我們老和尚講經,我們兩個坐在後面,忽然看到一隻老鼠跑出來,我師兄拿水桶,我拿臉盆去蓋,去抓!但是老鼠很會跳,後來跳到馬桶裡面,牠跑不出來了,我們說好,這下逮到了,把牠抓起來。抓起來,跟我師兄看看,我們出家人也不能殺生,怎麼辦?驅逐出境,把牠送到後面仙跡岩的山上去,抓去那邊放生。

  給老鼠吵了很久,我們也不能殺,我們也不能養貓,也不能去抓牠。有一次,悟忍師那個時候還沒有出家,她還在家的時候,有一次插花的葉居士,她看到她那個花被老鼠吃得亂七八糟的,她就大罵,罵那些老鼠:我這個花辛辛苦苦插得這麼漂亮,你給我吃得亂七八糟,我這個是要供佛的,你們怎麼可以這樣,就罵。被悟忍師(那個時候還沒有出家,叫游居士)她聽到了,她聽到就發心替這個老鼠皈依,她就去跟淨老和尚講,她說她發願代表這個老鼠皈依,叫牠不要來擾亂道場。師父就答應她,就在佛前,游居士(現在的悟忍師)她就在那裡發願跪著代表老鼠三皈依。說也奇怪,從那次以後,老鼠就不來了。

  現在我們台北信義路華藏淨宗學會這個道場也是老鼠很多,老鼠看到我都不怕,就在我面前這樣跑來跑去,好像入無人之境,又是電線咬斷,又是那個咬斷。弄到最後,我實在沒辦法,把天花板全部拆掉,牠就沒得跑了。後來我們學會現在有一個美君,一個女眾,她發心去餵老鼠。我說東西拿去外面給牠吃,現在老鼠餵得可肥了。我說以後這些老鼠都是妳的徒弟,她就拿食物給牠吃。你就不要進來吃,就拿給你吃,供養你,你進來不過是為了要吃這些東西。現在老鼠都是餵牠,就是定時提供食物給牠,這樣牠就不來吵了。我們現在接著看下面這個公案:

  【碩鼠呈文(出古史談苑)】

  【李昭嘏應會試。主司閱其文。未佳。因投之架上。旋為大鼠銜於枕側。棄而復銜至者三。主司異而錄之。榜發問故。曰。已三世不畜貓矣。】

  『主司』就是主管考試的,科舉考試的主試官。有一個叫『李昭嘏』的舉人他參加考試,主考官看他的文章,他的文章寫得不好,寫得不好就淘汰了,因此就把他的文章放在一邊的架上,沒有錄取。但是沒有多久,被一隻大老鼠用嘴巴銜著,銜到他枕頭旁邊。但是他看看這個文章不好,又把它丟在一邊,老鼠又把他的文章又銜過來,這樣連續三次。這個主考官就感覺到這件事情很奇怪,他把它拿走,老鼠又咬過來,拿走又咬過來,這樣三次。後來他就把他錄取了。在古代這些考試官,這些有修陰德的人,他的文章不好,但是冥冥當中有鬼神、有這些動物來幫助他。主考官因為看到這個情況,他就把他錄取。發榜之後,主考官就找他來問,他說到底是什麼原因,你這個考卷我怎麼看都不及格,但是丟在一邊,就有一隻大老鼠咬到我的枕頭旁邊來,連續咬三次,你到底有做什麼好事?李昭嘏就給主考官講,他說我們家已經有三代不養貓。這個考試官才知道,原來他們家對老鼠有恩德,不養貓,所以他得到這個果報。我們看:

  按【家中多畜一物。即多一業。菩薩戒經云。若佛子(指受戒的佛教徒,又總稱一切眾生)長養貓狸豬狗者。犯輕垢罪。優婆塞戒經云。畜貓狸者得罪。養豬羊等者得罪。養蠶者得罪。琅函所載不一。惜世人無緣見之耳。惜物命者。種花養魚之類。皆不可高興為之。多殺生之累也。幸細思之。勿以為迂言也。】

  這是根據《菩薩戒經》跟《優婆塞戒經》裡面講的戒律。家裡當中你多養一個寵物,就多造一個罪業。所以在《菩薩戒經》裡面,『若佛子』,已經受戒的佛教徒,你養貓、狸(狸是狐狸)豬、狗,『犯輕垢罪』。「輕垢罪」就是罪不是很重,但是有罪。如果婆羅夷罪,那是最嚴重的罪。這個是輕垢罪。在《優婆塞戒經》也是這麼講,『畜貓狸者得罪』,養豬、養羊等者,就是養這些六畜、養蠶都有罪,因為養這些都是殺生的。像我們家小時候養豬、雞、鴨,過年過節就殺,不然就賣,這個都有罪的。如果你是受戒的優婆塞,或是受菩薩戒的,就不可以去養這些,因為這些跟殺生都有關係。

  『瑯函所載不一』,「瑯函」就是經典。古時候經書都用很好的玉石製作的盒子,把它裝起來,所以叫函,瑯函,就像珠玉的美石把它裝起來。這個《戒經》裡面講,在經典裡面記載的那很多,可惜世間人他沒有緣看到,不學佛的人他看不到。『惜物命者,種花養魚之類,皆不可高興為之』,種花、養魚這個也不可以我們喜歡就來做,這個都會牽涉到殺生這個因。『幸細思之,勿以為迂言也』,這是希望我們好好仔細的去思考這個事情,不要當作迂腐無用的言論才好。因為《戒經》裡面講的都是真實的,我們要避免造這個罪業。好,這節時間到了,我們就先學習到此地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