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群書治要360》學習分享 蔡禮旭老師主講 (第一二四集) 2013/6/22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:55-057-0124
尊敬的諸位長輩、諸位學長,大家下午好。我們《群書360》課程,上一次是進入「為政」第十個綱目,是「綱紀」。
「綱紀」表的意思,是為國、為家應該掌握的綱領所在,能掌握綱領,綱舉目張,一定能把國家、家庭治理好。就好像蓋房子一樣,地基打穩,四根最重要的柱子立穩,這房子應該是堅固的。上次我們一開始就談到,天下之達道是五倫大道,從這些經文可以感覺得到天下治亂、興衰關鍵確實在這些綱領。反觀現在所有家庭、社會問題,離不開五倫關係的衝突。為什麼衝突?因為人不明理、不明本分。《左傳》講的「人棄常則妖興」,放棄了自己做人的本分、常道,當然自己的身心,還有人與人都會出現種種的問題。像《朱子治家格言》裡面講到,「倫常乖舛,立見消亡」,父子、兄弟、夫婦、君臣、朋友一衝突,整個家、團體很快就要消亡下來。所以「建國君民,教學為先」,人受了教育,明理,懂得做人,這些關係都會處得很好。所謂「天時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」,而這個人和必然是要領導者明理來帶動整個團體的氣氛,團體的整個企業文化,甚至於是整個國家的風俗、風氣都要靠領導者。我們之前在「為政」、「務本」當中就講到,「其人存,則其政舉;其人亡,則其政息」。所以「綱紀」這個部分,還是離不開領導者要以身作則。
我們看接下來的句子,就是一個為君者要掌握的重要綱領,二百五十五句,「是故仁者」,我們一起把它念一遍:
【是故仁者莫大於愛人。智者莫大於知賢。政者莫大於官能。有土之君。能修此三者。則四海之內供命而已矣。】
這一段教誨說,一個領導者要仁慈、要有智慧,還要能夠知人善任,任用這些有能力的人。首先是仁慈,所謂「仁之所在,天下愛之」,有仁慈心的人,大眾跟他在一起有安全感,覺得有未來,因為他懂得愛人、照顧人。在周朝時代,我們都了解周朝是整個中國歷史當中,國祚最長的一個朝代。為什麼它可以最長?離不開仁慈。周朝的祖先叫古公亶父,當時候他是在豳地。他在這裡立國,剛好遇到敵人入侵。他先主動的把獸皮,把這些絲織品、布帛送給他們,他們還是來侵犯;接著把犬、把馬送給他們,他們繼續侵犯;最後把寶珠、玉器都送給他們,他們還侵犯。這個時候古公亶父就召集所有的百姓說到:他明白敵人不是要這些財物,而是要這片土地。所以一個君子不用他養育人民、照顧人民的東西去害人民,這片土地,古公亶父覺得是拿來養人民的,不能因為這塊土地,讓人民遭受戰爭的迫害,這樣傷亡就很慘重。所以他不希望因為這塊土地的紛爭,傷了老百姓,他就趁夜離開了豳地。老百姓互相之間就講:這麼仁慈的人,都不願意他的百姓流血,這樣的人值得跟隨,所以基本上大部分的人民都跟著他走了。後來他就到了岐山,周朝就是從這裡興旺起來的,就搬到岐山去了。
從這個典故我們可以感受得到,這些先祖他們處處都是替老百姓著想。包含這個古公亶父,他就是太王,他看上了自己的孫子周文王,而文王最突顯的德行也是仁慈。在史書當中都說他「視民如傷」,老百姓其實已經過得很好了,但是他看到老百姓,就好像感覺老百姓還受著傷,還需要更多的關懷照顧一樣。包含還有一個典故,文王剛好在建設,建設的時候會掘地,剛好挖出了白骨,文王一看到也是很不忍心,馬上下令趕緊為這些白骨祭祀,然後把他們埋好、安葬好。幹部就講:這些白骨沒有主人,又不知道是誰的長輩、祖先。結果文王馬上講:我是這個國的國君,所以我要照顧好人民,我也是這些亡者的主,就由我來替他們安葬。當然這幹部聽了也很感動,一般的人都覺得,那又不是我的祖先,我幹嘛去管他?這個消息一傳開來,老百姓就講:文王的仁慈能延伸到已經死去的人的骨頭上,叫「澤及枯骨」。他的恩澤延伸到枯骨上,連死去人的骨頭都會愛護,更何況是活著的人民,所以文王也是以仁德治天下。這麼去愛護人民,愛人者人恆愛之,之前我們講到管理有三個境界:「民不敢欺」、「民不能欺」,還有一個是「民不忍欺」。我想,仁者愛人,必得人民、團隊的愛戴,記著他的恩德,不忍心欺騙他,不願意讓他傷心,所謂「樂民之樂者,民亦樂其樂;憂民之憂者,民亦憂其憂」。他底下的人會設想他擔憂什麼,然後去幫他分憂,怎麼可能還給他添亂?所以就不忍欺,甚至會主動承擔領導者的重擔。
「民不忍欺」,我們就想到宓子賤治單縣,老百姓在晚上捕起魚來,後來都把牠放掉。剛好孔子派學生巫馬期去了解宓子賤治理的情況,晚上沒有人看到這個漁夫在做什麼,他只是把魚放掉了。巫馬期就請問他:你為什麼把魚放掉?他說:剛剛捕上來的都是小魚,而我們宓子賤大夫說到,這小魚都在成長,不應該殺害,對這些生命也要考慮牠們整個綿延、繁殖。結果巫馬期就很感動,沒有人看到的時候,一般的一個平民(漁夫),時時不敢忘記他們宓子賤大夫給他們的教誨,這就是「民不忍欺」。治理國家、團體如是。事實上,治理一個家庭也是這樣。我們的孩子小時候會到學校去,有些念初中、高中就住校了,讀了大學有的就離家更遠。假如他們的心裡時時記著父母的愛、父母的恩德,他不敢做出讓父母擔心、蒙羞的事情,因為覺得這樣對不起自己的父母,所謂「德有傷,貽親羞」。所以我們自己的孩子,都能時時想著不能讓父母蒙羞,那孩子這一生,你不用太擔心他了。當孩子有這樣的自愛,進而去不讓愛他的人傷心,都還是因為他得到父母無私的愛,進而懂得去愛人。
所以,仁慈具體表現在人與人相處的細節當中,就是設身處地。我們要契入仁德,首先孟子講的,「強恕而行,求仁莫近焉」。這個恕,如其心,設身處地。這個恕是寬恕,不讓人家難堪,能原諒別人,包含對他的未來設想。宋朝有一個將軍,武將,但是非常的仁德,叫曹彬。他有一個士兵犯錯了,被判要打幾十大板,結果判罪以後沒有執行,一年之後才執行。他的幹部就覺得很納悶,怎麼一年之後才執行這個懲罰?結果曹彬講:這個士兵去年剛結婚,當時我假如打他,他的婆婆或者家裡的人會說,才娶了這個媳婦進門,家裡就這麼倒楣,這一定是掃把星;假如家裡的人這麼認知,那她(這個女子),甚至於他們夫妻這輩子可能都沒好日子過了。當時我們聽到這個故事非常感動,他對他的一個士兵都能夠設想得這麼細膩,可見得他是時時處處都是為對方著想。我相信這個事情,他的士兵傳開之後,我想他所有的士兵一定是說:有這樣的將軍可以跟隨,死而無憾!一定是萬眾一心。所以曹彬當時也是戰無不勝、攻無不克,而且他是仁義之師,從不濫殺無辜。有一次要攻打一座大城,還跟這些主要的將軍說好,他還裝病說:將軍,我這個病只有你們能幫我治。武將都是重義氣:將軍你說,我們一定配合。他們幾個將軍一起盟誓,歃血為盟,入城之後絕不濫殺。所以光是這一個盟誓,很可能就沒有傷及甚至是百千萬的生命。這樣的武將,後世子孫福報很大,他的孫女還當到皇后。
武將一般後代好的不多,我們看漢朝的飛將軍李廣,到了他的孫子李陵,最後被誅全族,這個跟殺業都有關係。「仁者壽」,仁慈的人長壽、後代興旺,但殺戮太重、殺業太重,可能會殃及子孫。好像飛將軍李廣晚年也有反省、懺悔到,曾經殺戮投降的敵軍不少人。所以從這些歷史上的記錄,我們就感覺得到,「人之將死,其言也善」。我們看到,「人之將死,其言也善」,給我們什麼啟示?難道我們要等到死前才開始反思嗎?應該不是。應該是看到這些例子,從我們的當下就開始反思人生處世待人的態度,這個就是當下得受用了。
曹彬愛自己的下屬,士兵。孟子又講,「親親而仁民,仁民而愛物」。他愛護人民是發自本有的性德,仁慈之心一定會澤及一切的生靈,一切有生命的動物。剛好冬天,曹彬家的牆壁有損壞了,應該要進行修補,結果他遲遲沒有做,就有人問他,你這個牆怎麼不補?他說:冬天牆裡面的昆蟲都在冬眠,我只要動工,牠們一露在外面就凍死了,等冬天過後,天氣暖和之後再說。連昆蟲他都這麼有仁慈心。
諸位學長,我們看完這個故事,仁慈心就要用在每一個生活的細節,不要去傷害到生命。所以有經書上講的「舉步常看蟲蟻」,連走路都想著不要傷及生命,甚至於佛門的慈悲還講到,「清淨比丘不踏生草」,生草還在生長,都不忍心踏傷了這個青草。所以慈悲是對一切的生命。包含《太上感應篇》的教誨,「昆蟲草木,猶不可傷」。其實我們在生活當中,假如能夠這樣去用心,真的可以避免誤殺很多的生靈。比方說我們今天在按熱水,稍微看一下,說不定剛好有一、二隻螞蟻就在熱水的出水孔,就在那裡玩耍,結果你一按下去,牠一命嗚呼哀哉;包含今天我們要煮熱水,可能你煮的器皿裡面,剛好有螞蟻在爬,你一不注意,就把它放下去燒,就死了。甚至於我們有時候器皿裡面盛水,沒有把它倒光,結果隔天一、二隻飛蟲就滅頂了,牠剛好飛進去就淹死了;你假如把它洗乾淨晾起來,就不會誤殺這些生命。包含我們在倒一些熱水,都要盡量注意,不要剛好有一群螞蟻在那裡,就誤殺。所以《了凡四訓》裡面有一段話說,「愛鼠常留飯,憐蛾不點燈」,點著那個燈,很多飛蛾飛來,可能都會傷及牠的生命。
其實我們有這樣的存心,我們的小孩從小跟著我們,他們的仁慈心會青出於藍勝於藍。我們有一個同仁,他很愛護動物,他的女兒就很有愛心。北方冬天比較冷,他要出門,他就發現窗戶都開一個小孔,連衣櫥都開個小孔,然後他就把它關起來。因為冬天冷,所以窗戶還是關緊好。可是很奇怪,每次他回家,那窗戶又開了。他說:奇怪了,怎麼我關起來,後來都會變開的?後來聽到女兒說到:爸爸,天氣太冷了,外面有很多蒼蠅、昆蟲,牠們在外面就會凍死,我把窗戶打開,牠們可以進來,然後躲在衣櫃裡面比較暖和,就不會凍死。我們想到,小孩子這麼仁慈,終生保持,實實在在講,這個孩子的德行跟福報,父母不用操心了。「福田心耕」,恩田、悲田、敬田,這個孩子尊重生命又有慈悲心,她的福報每天都在增長。這是『仁者莫大於愛人』,而我們要先自愛才懂得愛人,父母自愛有德行,自然能夠上行下效的影響孩子。一個國家領導人,能愛護自己、能愛護自己的家,他就能教育全國人民,怎樣的人生是自愛、是有意義的,然後又帶動全國人民愛護自己的家庭。
太宗皇帝,他是手不釋卷,學習《群書治要》。所以講到仁慈,就想到太宗二年,剛好國家發生蝗蟲之害,老百姓往後可能會遭受糧食短缺,會餓死很多人。他親臨現場觀看,確實很嚴重。他對著蝗蟲講:百姓有罪在於我一人無德,你們把糧食吃掉,老百姓怎麼活?百姓以食為天,以食物為命,所以你們要降罪,不要降在人民身上,要降在我的身上。他說完,就把這個蝗蟲要吃進嘴裡。旁邊的大臣說:皇上,你這樣吃下去會生病的。太宗說:我就是希望把災引到我的身上來,我怎麼還會怕生病、怕死?說完,真的就把蝗蟲吞進去。結果確實感應不可思議,太宗這麼做以後,蝗害很快就化解掉。這樣的感應,其實我們從自然的道理,天地之間的真理來思考,是非常合乎邏輯的。怎麼說呢?災禍是從哪裡來的?「作善降之百祥,作不善降之百殃」,所以人心不善才會感得這個結果。而今天皇帝他帶頭反省自己,是自己的錯,老百姓看了以後都非常感動,都效法他反省,而且也不願意這個災降在皇上的身上。所以百姓的心,就因為皇上的榜樣都感動了,那全國人民都反省,這個災當然化得快。
我們以最近的皇朝(清朝),清朝其實他們的歷史記錄是最完整的,甚至於皇帝批的奏摺都留下來很完整。像康熙、雍正、乾隆這三位明君,他們跟大臣之間奏摺批示都有記錄下來,都看到皇帝親筆的批示。而當國家發生天災的時候,這些皇帝都是親自齋戒沐浴、懺悔,然後到天壇祈雨。結果真的要去祈雨的時候,晴空萬里,當念著疏文,因為很誠心,上達天聽,馬上很多雲就飄過來,等皇帝進宮,雨就下下來,然後就會很快的,從各省傳來降雨的喜訊。所以至誠感通,可以感動天地、感動萬民。
接著第二句講到,『智者莫大於知賢』。國君仁慈、領導者仁慈,但畢竟不可能國君每天去愛護千萬億兆子民,不可能,他的體力、精力是有限的。所以必然要聽從有智慧的人,然後立定一些非常好的福利、政策來實際愛護人民。每一個部門內政部、教育部、經濟部,這些部門都攸關整個百姓生活。他接著就是『政者莫大於官能』,整個中央級這些幹部,他都用得很好,這些直接影響百姓的工作就能推展得很好。我們首先先從「知賢」來看。明智的君王,他的智慧最重要的在能夠辨別賢德的人。在戰國時代,魏文侯要選宰相,他的弟弟季成,還有他的好朋友翟黃,這兩個人是人選。他就問他的大臣李克,應該選誰當宰相?結果這個李克他沒有直接回答誰好。以前的大臣他們回應君王的話都是點到為止,不是我說的,你自己決定的。所以這個分寸點得非常好。比方他假如說某某人做很好;然後君王就說是某某人說誰好。那個沒被選上的人說,好,你給我記住。他不得罪人。結果李克就講:君王,你好好思考是樂商賢德,還是王孫苟端賢德?魏文王一聽:當然是樂商比較賢。樂商是季成推薦的,王孫苟端是翟黃推薦的。樂商賢德是季成推薦的,所以季成的智慧比較高,因為他知賢。聽到這裡,大家知道宰相誰當了吧?季成當。老子說的,這個故事其實就是印證老子的話,「知人者智」,能夠知道什麼人能重用的人有智慧,有智慧的人才是賢德的人,「自知者明」。這是戰國時代的一個例子。
而我們想,一個領導者他能知賢,他要能尊賢,他還要能信任賢德之人。而這個知、這個尊、這個信,還要是真的,不能做表面功夫。因為賢德的人是很敏銳的,我們是口頭上尊重還是真正尊重,人家感覺得出來。在春秋戰國時期,魏國國君魏靈公,在國際間人家都說他尊賢,他是有尊賢之名,沒有尊賢之實。所以孔子去了,其實他是好尊賢的名,他也沒有重用孔子,甚至於出遊的時候,他跟他太太坐在一起,還把孔子撂在後面。在經典當中還有提到一個例子,范、中行氏滅亡,弟子就問,他不是很尊賢嗎?不是很排斥無德的人嗎?他怎麼還是滅亡了?弟子有這個疑惑。夫子就講,表面尊賢卻不能重用,慢慢的這賢德之人,就會覺得好像被輕慢、不尊重他們,他會有怨。那不肖、無德之人會想,你們是看不起我們,所以他們會在那裡謀劃,要採取不好的行動。賢者怨他,不肖的人又在謀劃對他不利的事情,他焉有不亡國的道理!所以這個重實質不重形式就非常重要,不能做表面。
我們都知道春秋有五霸,功業最成功的就是齊桓公,齊桓公用了管仲。一開始用管仲,有一天齊桓公就說:我有時候把好酒放在杯子裡面壞掉了,會把好的食物,這些山珍海味放著壞掉了,這樣會不會影響霸業?管仲說:這樣做不是很好,暴殄天物,糟蹋了食物,但是不影響霸業。什麼會影響霸業?「不能知人,害霸;知而不能用,害霸」。有賢你不知道,這個會影響;知道了以後,知而不能用,你不能任用他,這個也會害霸。「用而不能任」,你用了他,但是並沒有委以重任,你沒有真正讓他發揮,這個害霸。「任而不能信」,你給他委以重任,你還是懷疑心很重,害霸。「信而又使小人參之」,你信任他,又派了幾個人去影響他做決策、影響他去推動工作,害霸。所以我們看,你要知賢,還要用賢,都必須要用對,還要信任,不能影響他推展事務,你要充分授權給他。
再來,「政者莫大於官能」。為政者最重要的任用能人,這個最好的榜樣在《論語》當中有提到。大舜很有智慧,「恭己正南面」。他把國家治理得很好,首先恭己,他當然是自己以身作則,然後更重要的是他能任用能人。史書上記載,《論語》當中也提到,「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」。這五個人的能力,舜王充分發揮他們的長才。第一,大禹治水,讓他當司空,管整個水土,土木工作;讓棄,這個是周朝的始祖,他就是后稷,他是農師,管整個百穀的耕作;然後契,是商朝的始祖,讓他當司徒,管教育;讓皋陶管法律;讓益當虞官,管整個山澤、鳥獸這些事物。用了這五個非常有能力又有德行的人,所以「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」。
從這一句我們再回到根本上來看,很多亡國之君身邊並不是沒有聖賢人。所以,「自天子以至於庶人,壹是皆以修身為本」。因為他的修養不夠,比方不能接受勸諫,他們的意見不就不能被採納嗎?比方嫉妒心沒有去掉,他怎麼會用一些有能力的人?有時候還嫉妒他們的能力超過自己,就不會重用,甚至於有一些皇帝還殺功臣,不能容下這些有德、有能的人。首先一個領導者,要有一個特質,就是能夠欣賞別人的長處,還能夠向他學習,而且還能感恩他們的付出。就像太宗皇帝幾次提到,「貞觀之治」多虧了魏徵大人,多虧了幾個股肱之臣,他把功勞都歸功於這些大臣對國家的貢獻。我想這些大臣聽了也會很感動,其實沒有皇上信任、重用他們,他們也發揮不出來。
說到修身,仁、智,還有官能,這些做法,一個為君者首先要放下自私自利去愛人,不能放縱自己欲望去魚肉人民;再來,不能感情用事,要理智用智慧去判斷,不能用自己喜歡的人,要用真正有智慧的人。『有土之君』,經文上繼續講到的,擁有疆土,身居上位的國君,『能修此三者』,能夠做到這三點,『則四海之內供命而已矣』,天下的臣民都會恭敬聽命、歡喜擁戴。這是二百五十五句。
除了治理國家的人,延伸到家庭跟企業團體亦如是,團體當中要愛護人民,做事業的人愛護客戶,我們服務的人。現在很多人做生意,做出很多昧良心的事情,賣黑心食品。這個時代,我們有時候吃東西,先拿起來看哪裡做的?先調查一下,新聞裡面講的那些地方,不敢吃。不只要愛護你服務的人,包含像我們蘇州固鍀集團吳念博董事長,他的理念就是要讓員工幸福,還要讓他的家庭幸福,愛屋及烏,還有要讓他的社區幸福,能為社區做更多的奉獻,做環保,或者去關愛當地的老人、殘障的兒童。他希望讓社區,甚至於整個蘇州的空氣問題,吳董事長都直接跟政府那邊合作,確實改善不少。所以能治團體,還有治家,愛自己的家人,愛整個家族。「智者莫大於知賢」,吳董事長他用老祖宗的教誨來指導他的企業、來教導他的人民,他是知賢。他知道孔老夫子的教誨好,他把古聖先賢這些榜樣都請到他的企業來,包含傳統文化裡面學得好的這些老師,他請到他們公司去講課。我們為人父母、長輩,也要知賢。很多父母拿錯誤的思想觀念的書去教孩子,他就不知賢。現在還有書是寫:要把孩子教成狼,還是教成羊?父母還買這個書來看,還這麼教,那不完了嗎?
「政者莫大於官能」,企業團體要發揮每個人的長處。「用人取其長,教人責其短」,你除了用他,還要栽培他、提升他,了解他的不足,慢慢護念教導他。一個家裡面也要官能,為什麼?每個孩子的天分不一樣,大家看,兄弟姐妹個性一不一樣?才能一不一樣?告訴大家,連雙胞胎個性都不一樣。所以我曾經看一些書,我不是很能接受他們的論點。比方,他們覺得這個父母教育成功,三個孩子、四個孩子全部台大電機。我說怎麼會所有的孩子性向全部一樣?這個我不覺得他是會教孩子。應該是他的三、四個孩子,有一個是教育家,有一個是工程師,有一個是家庭主婦,他們都順著自己的才性,父母完全去讓他們發揮,而且支持他們。這才是真正懂得教育的父母,而不是要讓所有的孩子都來完成他要的目標,而沒有觀察到每個孩子不一樣的天分。我感覺現在有一些認知值得我們思考。甚至於有一個人讀到博士,然後訪問他一些教育問題,讓他去發表。這奇怪了,他讀到博士,應該是他父母挺會培養他的,應該是訪問他的父母,怎麼會是訪問這個博士?怎麼人現在好像感覺都著在這個相上,都不從根本去思考?
接著我們看下一句,二百五十六句。我們一起念一下:
【天子聽男教。后聽女順。天子理陽道。后治陰德。天子聽外治。后聽內治。教順成俗。外內和順。國家理治。此之謂盛德也。】
看到這一段我們就了解,皇帝夫婦是要成為天下人的榜樣。這樣的態度、這樣的影響,其實《群書治要》之前提了不少,其中有一句我們可以複習一下,在第十九句,第八頁「敦親」這個部分。為什麼一個皇帝(國君)要敦親?因為就像經典當中講的,「刑於寡妻」,還有兄弟,他們夫妻和樂、兄弟團結,他的家就變成天下人效法的榜樣。十九句裡面提到的,「明王之必敬妻子」,是很有道理的。因為「妻也者,親之主也」,是家庭主婦,一個家裡面重要的工作都要靠妻子。其實不是一般的家庭,連皇帝的家也是這樣,皇帝的下一代沒有教好,家裡亂,他的政權就垮了。所以要尊敬妻子、尊敬孩子,因為孩子是父母、是祖宗的血脈延續,包含還要恭敬自己的身體。這就是皇帝把孝道做給百姓看,「身體髮膚,受之父母,不敢毀傷,孝之始也」。所以不恭敬自己的身體,讓父母擔心,就是傷了做人的根本。所以這段話裡面講,「三者,百姓之象也」,要做百姓的榜樣。所以,「身以及身,子以及子,妃以及妃」,他愛護尊重身體,怎麼善待妻子,怎麼教育孩子,他都做出好樣板,那就能夠「君子之德風,小人之德草,草上之風,必偃」。所以夫婦之道首先皇帝要表演。
我們看回來,二百五十六句講到,『天子聽男教』,天子掌管對男子的教化。『后聽女順』,皇后掌管教化婦女柔順的美德,就是女德這個部分。所以一講到皇后,就是母儀天下,她的行持、儀形可以給天下的女子來效法。《太上感應篇》當中有一句經文講到,「男不忠良,女不柔順」,這兩句應該是提醒天下的男人跟女人,應該怎麼做才像男人,怎麼做才像女人。我想這個皇帝應該也會盡力把忠良二字落實,皇后也會把柔順二字落實。大家冷靜去看一看,現在為什麼夫妻之間沒有安全感?然後吵架、離婚,家庭不完整的現象這麼多?跟「男不忠良,女不柔順」有關。男人假如這麼可靠,女人還要這麼累、出去賺錢嗎?你看這個忠字,忠,首先對得起自己,再來對得起父母,忠於父母,忠於妻子,忠於自己的團體、國家,自己的民族,這都是忠。良呢?善良,還有方方正正,很正直,不苟且,不諂媚。一個男人假如不正直,常常還耍一些手段,真是侮辱大丈夫三個字,大丈夫應該是光明磊落。
而留名青史的聖賢人,他們都堪為大丈夫。像范公,他首先忠於自己的父母,因為他兩歲父親去世,他的母親帶著他無依無靠。他母親很不簡單,真的把孩子培養長大,當然也受了很多的屈辱。但受了很多的屈辱,卻沒有任何的埋怨,這是真柔、真順。假如范母沒有柔順,去記恨很多的人,怎麼可能教出范公這樣的完人?教不出來。所以必然是有人格健康的母親,才能教育出聖賢子孫。所以女子她表的是厚德,厚德載物。大地能容一切萬物,就是不怨、不計較,寬厚,又能忍。你看地被萬物踩在地下,它還滋養所有的萬物。所以忍辱如地。而母親能忍,下一代都學到怎麼樣能屈能伸;母親假如動不動就要跟人吵架,那孩子各個脾氣都不好。范公他確實看到自己身上的責任,所以十幾歲離開母親,向母親講到:一定很快回來,接她回自己的范家奉養。他六年就通六經,二十歲就考上進士。而他在官期間,像整個江蘇沿海發生很嚴重的海水氾濫,他都盡心竭力做堤防,當地的百姓受益非常大,都感動到幫他立廟。一般都是去世以後才立廟,范公是在世的時候,他的德政就已經讓百姓感念他的恩,幫他立廟了。
包含他的孩子也是非常仁慈。他的孩子范純佑當父母官,剛好發生饑荒,但是要開倉賑災得要朝廷同意才可以,可是這個一去一回,鐵定有百姓要餓死。所以頂著要被判罪的這個情況,還是依然趕快開倉賑災,救活的百姓不少。而朝廷當中有人陷害,就說到這個事情,結果朝廷就派人下來查。百姓們知道這個消息,又集體甚至到其他的地方去借,把糧食借回來又塞回倉庫去,就不忍心范純佑被責罰。這又是一個愛人者人恆愛之的例子。這是忠於百姓,包含整個國家在做重要決策,他都會勇於進諫,護念國君的道業,護念國君的為政。范公有一篇文章講的,「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,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」。所以是「先天下之憂而憂,後天下之樂而樂」的胸懷。對國家如此,對家如此,他的孩子都教育得非常成才,忠於國家,忠於自己的祖宗、自己的家庭。所以范公是不愧於男子二字,不愧於大丈夫的稱號。
這個女柔順,在王善人他的教誨當中,他在民國時期辦了很多女學,確實教化了非常多的女子,終身守住女德,尤其柔順這一點。我曾經遇過接受王善人幾個月教導的女子,都已經八十多歲了,就是我們呂杰校長的母親,整個面容非常的慈祥,和藹可親,看到她的那種威儀就非常感動,我們這些晚輩都忍不住給她磕個頭。這個磕頭,一來,被她的德行感動;二來,感謝她老人家培養這麼好的兒子,為教育界做出這麼大的貢獻,作育這麼多國家未來的主人翁。王善人提到女子的德行,從在家做姑娘就要性如棉,性格像棉花。棉花有幾個重要的特質,也彰顯女德。我們一想到棉花,第一,它潔白,女子要潔白如棉,就是要守身如玉。女子懂得重視名節、節操,對自己來講,男人不敢侵犯。對守節的女子,她自己本身會形成一個無形的磁場,讓男人不敢侵犯。但女人假如自己不自愛,又輕浮,男人就更不可能尊重女人。而女子只要不守節,男女的關係會快速的惡化,淫亂的現象就真的像黃河潰堤一般,擋都擋不了。
整個西風東進,我們這個民族幾千年來,女子都守節,但是因為女德的教育忽略掉,這些似是而非的邪知邪見,一下子我們沒有辦法判斷,所以女子現在很多思想觀念都偏離了祖宗女德的教誨。事實上偏離女德,最苦的還是女人自己,為什麼?作踐了自己。你不尊重自己,男人一定不尊重女子,那女人怎麼可能會得到真愛、真尊重?這個尊重首先從哪裡?從穿著做起。穿得很暴露就不尊重自己,然後也傷了自己的身體,更對社會的風氣、風俗又有危害。棉花,第二個特質柔軟,棉很柔和,這個柔軟、柔和,表的意思就不硬,講話不會傷人,不會很鋒利,然後講話也柔和,不疾不徐,慢慢講。假如媽媽一開口像機關槍一樣,或者像打雷一樣,這個就麻煩。我曾經遇到一些同學家裡面,他們講話真大聲,可能因為那時候還沒有手機的發明,所以他們講話從一樓就喊到三樓上面去。
第三個特質溫暖,棉衣穿了很暖。所以女子言語給人溫暖,包含跟人相處,在家溫暖父母的心,東北人講「女兒是父母的貼身棉襖、背心」。再來,溫暖自己的兄弟姐妹,像大姐要特別照顧兄弟姐妹,很多當姐姐的人,自己犧牲讀書的機會,先去賺錢,然後把弟弟妹妹培養起來,這個太令人佩服。包含女子還沒出嫁,她是小姑,嫂子們多多少少在家庭裡面受一些委屈,當小姑的人還懂得去溫暖自己的嫂嫂,這個是明理的小姑;假如不明理,還跑到媽媽面前去告嫂嫂的狀,那這個家就麻煩了。棉的第四個特質綿長,棉可以拉得很長,這個長表的就是志向不退。比方在家她孝順父母,志向不退;出嫁了,「桃之夭夭,其葉蓁蓁,之子於歸,宜其家人」,縱使面對很多委屈,但是她那種要成就一個家庭的家道,培養出真正好子弟,這個志向絲毫不受影響,忍辱負重,這都是綿長。
我們認識一個長輩,她的父親母親生了她們八個姐妹,沒有生兒子。結果有一天她父親嘆氣,孝子孝女一聽父母嘆氣,這心就像刀割一樣,就趕緊說:爸,你怎麼嘆氣?父親就感嘆:女兒終究還是要嫁出去,沒有一個兒子,以後遇到什麼事,就沒有兒子來承擔、來照顧。這個長輩她是排行老三,她聽了以後就說:她要終身侍奉父母,找的先生,一個條件,就是能陪她一起侍奉父親、母親就可以了,其他的條件她都沒有立,就是這個男人能跟她一起盡孝。結果之後就找對象,剛好三個男人一起來跟她們家談,看看合不合。結果這個長輩,連問這三個是哪一個?都沒有問,她也搞不清楚是哪一個人,反正只要那個要娶的是願意陪著她盡孝的就好。諸位女同胞,你要找對象,連長怎麼樣、是哪一個,都不放在心上,我感覺很難做到。因為她的心裡面沒有去想這個男人醜不醜、對她怎麼樣,統統不會去求這個,只求一條,能孝順她的父母。所以這樣的胸懷是什麼?沒有自己,只有父母。我們從這些例子看到,古人講「孝子心中只有父母,沒有自己」。現在,也不會去想會不會孝順我的父母,反正長得挺帥的,對我挺好的。你說現在年輕人在談感情,他對我挺好的,有沒有想會對父母好?
所以這種文化,其實在很多綿延很久的民族,都有這樣的精神。舉一個我們伊斯蘭教的例子,之前跟大家講過的,我們一個伊斯蘭教長老,他見我們第一次就問「陳蔡絕糧」,給我印象深刻。後來還有一次談到結婚的對象,他說他找的對象就是:我媽媽看了很高興、很喜歡的就可以。結果他的太太就非常好,因為他有這一念孝心,他就一定感得好的太太。「龍交龍,鳳交鳳,老鼠的孩子會打洞」。「有德此有人」,他這麼孝順怎麼可能會娶到一個不好的太太?閩南話說「天公疼憨人」,老天爺就疼那個憨厚憨厚的人。他的憨厚表現在哪?從來不為自己想,那就是憨厚。他不為自己想,老天就為他想。所以人不要太會算,這個太會算,就是人算最後就不如天算,人欠你,天會還你。
現在很多兄弟姐妹很會算,一談到要孝順父母的事都一直推,一談到分財產都衝到前面去,真會算。但是這個孝順父母都跑在前面的,有後福。所以八個姐妹生了不少的後代,結果只有三個考上清華大學,而且都很有成就,都是各行各業的佼佼者。八個姐妹生的後代,只有三個考上清華大學,三個都是這個老三生的,其他的都沒有培養出這麼將才的孩子。您看老天爺公不公平?很公平。所以陪伴母親,母親比較早過世,後來陪伴父親,把父親送終。而且父親無疾而終,跟他們講要走了,不到一分鐘,坐著無疾而終就走了。所以「孝順為齊家之本」,這是很好的一個例子。她這個綿長,就是孝順父母的志,守其一生不忘。當然要不退志,要能吃苦,要能不計較,要能不記恨,要能對人不分別、不對立才行。這是「后聽女順」。其實我們從漢朝的歷史記載,皇后都邀請像班昭這樣有德的女子,到宮廷裡教育皇帝的妻子,包含整個皇帝的女兒,請來女德的專家來教,還有留下班昭《女誡》給後世。
『天子理陽道』,天子負責陽剛之事;『后治陰德』,皇后負責陰柔之事。陽是外,男主外;陰是內,女主內。其實陰陽,男女是陰陽,內外是陰陽,包含這個手,五根手指頭也有陰陽。比方,大家覺得五根手指頭,哪裡是陽?我們常這樣(翹)拇指,這個假如是陽,四指就是陰。所以陰陽,它其實在每個因緣當中都會呈現出來。要定位清楚,大家看看男女的特性,誰主陽好?誰主陰好?誰主外好?誰主內好?你說女人都到職場上去跟人家拼殺好,男人在家裡刺繡,你會不會覺得怪怪的?所以古人這些治家、治國之理,他都是通達人性的,「男有分,女有歸」,男人要很清楚他的本分,要去承擔。所以在夫妻當中之禮,叫「外內位正,和而有別」。男主外,女主內,正了,而且和而有別,別在職責分工。一個主外,承擔起經濟的重擔;一個主內,承擔起孝順父母、教育下一代,操持家務,相夫教子,她主內。互相感恩,太太感丈夫的辛勞,丈夫感太太為家裡的奉獻,叫道義之交。
我們之前談到「禮樂」的部分,「男女有別,而後夫婦有義」,互相感恩就是道義;「夫婦有義,而後父子有親」。現在夫婦不分工,還在互相比較誰賺的錢多,然後家裡教育孩子、照顧家庭忽略掉。夫妻是互相扶持、分工,怎麼在那裡比高下?兩個都出去工作,家裡的事情誰做?回到家裡,光是要煮個飯、洗個碗,你賺錢我也賺錢,誰怕誰?烏龜怕鐵錘,可能家裡一個洗碗的事,就可以在那裡爭半天、吵半天。大家有沒有感覺得到,現在要找到夫婦之間互相感激彼此付出的不多了,因為沒有男女有別。而現在真的家裡操持得很好的情況,不多了。一個家夫婦不和,家裡混亂,孩子、家人在這樣的環境成長,說會成長得很健康,我也不大相信。請問大家,回到家像回到戰場一樣,像回到垃圾堆一樣,這個家會安嗎?進了家就吵吵鬧鬧,誰想回家?所以最近幾乎只要有機會跟大眾交流傳統文化,我都是一定要強調一點,要勸女人回家。大家看中國老祖宗造字,這個安樂的安怎麼寫?這個屋頂底下要有什麼?要有女人,不然安不了。這節課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,謝謝大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