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《群書治要360》學習分享  蔡禮旭老師主講  (第三十集)  2011/10/1 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 檔名:55-057-0030

  諸位長輩,諸位朋友,大家下午好。我們學習《群書治要》,《群書》當中,對於修身、治家、治國,最重要的、最主要的這些經典經教,把它濃縮在這一套書。而我們稱《五經》,經書這個經它告訴我們,它是真理、它是亙古不變的道理稱為經。五千年前應該孝,五千年後這個不能變,一變人心就偏了,災難就來了。《左傳》裡面講「人棄常則妖興」,棄了常道很多怪現象就出現。《尚書》上講的「作善降之百祥,作不善就降之百殃」,可是他現在沒有經典做為真理的判斷,錯誤的,他吸收了覺得很正常,可能他的人生就被誤了,誤了他的人生誰負責?冤有頭(債有主),什麼事都有來龍去脈,都有因有果。《三字經》有一句話講得好,「養不教,父之過」,第二句我就挺怕的,我每次看報紙都很緊張,我以前教過的小朋友,現在也有讀大學二十幾歲的。假如看到他們在這個報紙上,是好事還好;壞事那上天就要記我一個大過,這他小學的老師沒有教他做人。

  《三字經》這些話語,真的都是人生很重要的提醒,所以稱為經典,它就是超越時空的真理。五千年前要孝,五千年後也要孝;五千年前要廉潔,五千年後更要廉潔。一不廉潔團體亂了,當老闆的人很緊張,什麼時候被捲款潛逃,他幾十年的努力就毀掉。一個國家的官員不清廉,老百姓受苦了,國家的危機就出現,所以這都是不能改變的。您看夫子講「君子喻於義」,要講道義、要講情義;「小人喻於利」,小人都是強調自私自利。這個一變那麻煩了,家裡面兄弟父子為了利,可以告上法庭,甚至於互相傷害都有可能產生。所以你看,偏掉之後家庭、社會這些亂象就出現了。不能偏離經典!

  而我們這一套書是「治要」,最重要主要的把它濃縮。你們有沒有吃過一湯匙的維他命C,濃縮的可以抵兩百顆柳橙?現在科技發達,它濃縮的這個厲害。其實我們老祖宗五千年前就知道濃縮的,最重要的把它萃取出來讓我們吃下去,誰吃得下去?謙虛受教,「謙受益」,你看《尚書》講得好,「滿招損」。大家知不知道,這一群聖賢人花了多少時光才把它編出來,這幾千年的聖哲人花了多少生命,才印證出這些道理,人假如這麼去感受,感激老祖宗的恩澤。真理它超越時空,而且真理在每個朝代、每個家庭、每個個人統統可以證明,你只要照做了你就可以證明。不能說他運氣好他做了證明,我運氣不好我做了沒有辦法證明,那這也不是真理,那就叫運氣,那就不叫真理。放諸四海皆準,你說美國人勤儉他沒福報,這就不叫真理。所以您看超越時空、超越種族,只要是人遵循這個做,他就能有好的結果。

  我們看堯舜禹湯、文武周公,每個朝代都印證。周朝離我們也才二千多年,你看周朝那時候遵循古聖先賢堯舜之道,四十年監獄裡面一個人都沒有,後來刑具生銹壞了,還得要去修理一下不得了。而您看唐朝離周朝差不多一千年左右,經過一千年以後,唐太宗皇帝把這些教誨拿來做再創一個盛世,哪個朝代哪個人做了他就印證。從秦朝以後這麼二千年的歷史,哪一個朝代最輝煌?唐朝。所以人家外國人都叫唐人街是不是?有沒有叫漢人街?漢人是我們自己講的。但是您看唐這個字,它代表中華文化在全世界當中最有成就的,是唐朝貞觀之治。可是大家看唐太宗前面隋朝,再前面魏、晉、南北朝,動亂了多久?一、二百年。社會亂了這麼久,請問唐太宗先生用幾年讓國家大治?

  大家注意,亂了一、二百年,貞觀之治五年左右的時間,皇帝那顆仁慈心、利民的心傳遞到了全國,你看整個貞觀在短短幾年之內這麼輝煌。所以真理你照做了,命運及自己的家庭整個快速轉過來,不得了,禍福在一念之間。我們看北京胡小林董事長,還沒遇到師長、經典的教誨,吃安眠藥,得憂鬱症。陪人家喝酒,都講那些自己不是很歡喜、願意講的話,甚至違心之論,講多了內心很空虛,又喝那麼多酒。結果喝的酒太多,半夜三點多太難受起來吐,一吐完,身心疲憊很空虛,都想有那個自殺的傾向出來。現在人沒有經典的指引,日子真不好過,你們好過嗎?看你們臉上眉頭沒有深鎖,應該是好過不少。別再折磨自己,放下吧,一放下太平日子就來!人生看明白了自討苦吃、自作自受。你說很多人因為沒錢而痛苦,很多人也因為知足而常樂,你說那干錢有什麼關係?

  苦樂是自己的心決定的,聖賢人給我們表演,您看顏回,「一簞食,一瓢飲,在陋巷」。你們去過過這種日子沒有?找個地方體驗一下,看你樂不樂得起來就知道功夫差多少。我也不要叫你們試驗,我明年找個機會,到一簞食,一瓢飲去一下。你是善心就有感應,明年你就會去到沒有衛浴設備的地方,然後在大自然當中上廁所,這時候你還能「人不堪其憂,回也不改其樂」,那就是你的功夫。為什麼?因為你念念在道上!就像祖國大陸,太多的年輕人下鄉去的時候,那個日子怎麼比得上都市的日子,可是你看他苦了嗎?他不苦。因為他的專注力全部在孩子身上,他看到孩子懂事、明理了,他樂!這樣的年輕人還不少,有的一去五年、十年在那裡義教。他沒有很多的錢,他沒有很高的地位,可是他的行為卻教化所有的現代人,這麼年輕就能放下自己的享受,去幫助最困苦的人。

  所以大家看唐朝一個這麼大的朝代,願意聽老祖宗的,在一、二百年的動亂之後,五年左右的歲月天下大治。朝代都可以五年天下大治,家庭?大家用computer算一算,很可能三個月、六個月完全改變,就感化整個家人。國都可以五年大治,公司?所以大家看胡小林董事長,有經典的指引他的人生改變了。本來癌症、憂鬱症,最近胡董去檢查,一百多項都正常,比我還健康,慚愧。人家理得心安,心安在道上沒有煩惱,當然身心就愈來愈健康。不只他的命運改變、不只他的企業改變,您看他的經驗啟發、教育了大陸多少企業,你說他一個轉變,改變了多少人的命運。不是他可以,每個人都可以,你們不要聽半天:那是胡董,我不可能,麻煩。你說這個心念說不可能,你就把這些真理自己又隔開,他們可以,我不可能,你信心都沒有,經典怎麼可能利益你?所以俗話講扶不起的阿斗,阿斗是誰?沒信心的人就是阿斗。天助自助者,天救自救者,上天幫助誰?自立自強的人。自己放棄了,天棄自棄者,你自己放棄了,身邊孔老夫子來也幫不上忙,孔老夫子坐在你面前跟你講三句話,你就睡覺,就夢見周公,那就受益不了!

  所以我們從歷史看,從現代我們身邊奉行經教的來看,都可以證實,真理是可以在每個朝代、每個團體、每個家庭、每個個人印證。所以我們現在整個世界焦點都看著中國大陸,全世界現在都在學華文,從文化、從經濟、從全球這些發展,都盯著中國崛起。中國崛起可以帶領全世界深入中華文化,都有孝悌仁愛的精神。不然現在全世界這二、三百年全部都是功利主義,搞得人與人都在爭,連父子都在爭不得了。二千多年前《孟子》就說,「上下交征利,而國危矣」,怎麼可以交征?不只國危矣,而家危矣!所以真的個人、家庭、朝代都可以印證。

  當然在這個大時代,復興中華文化不只為自己的民族,眼界不能那麼小,為什麼?「覆巢之下無完卵」。其他的國家都不好,我們國家怎麼好?要有利他的精神。希望把老祖宗五千年的智慧,這些道德仁義的教育能傳播開來。諸位朋友,全世界懂得中華文化,又會講english的是哪個地方的華人?(馬來西亞)好,你們都還很清醒。要記住《孟子》講的話,「當今之世,舍我其誰」。我們把《群書治要》翻成英文,澳洲前總理陸克文的哥哥陸克雷先生,把《群書治要》拿給他看:你們的聖人怎麼講這麼好的道理!聞所未聞,看了很高興。你看馬哈迪先生拿到了如獲至寶,這就是大唐盛世能創出來的理論根據、教誨。所以你們的孩子,我看其他什麼行業也別幹了,就幹這個教育,中華文化的復興這是重中之重。「建國君民,教學為先」,改變人心唯有靠聖賢倫理道德教育。所以您看古人的話好好去體會,字字珠璣。

  我們剛剛講「立節」,你看這立字,立,不能動,任何境界來都不會動搖、不會受誘惑才立得住;節很有分寸,一節一節的不會超出這個分寸。所以你看竹子非常有節、有分寸,竹子是虛心、空心的,竹子表君子。我們剛剛講你要立節,要有德行,清、慎、勤,講到慎,謹慎提到「禍從口出,病從口入」,這句話大家耳熟能詳吧?可是你不覺得這句話很偉大嗎?偉不偉大?你們聽久了之後,這麼偉大的東西,好像對你一點影響也沒有,該吃什麼還吃什麼,該說什麼還說什麼,所以受不受益不是經典決定的,是自己決定的。大家看現在文明病的人這麼多,造成自己多大的傷害,家人多大的擔憂,國家多大的負擔?你看現在醫療費用,都要把一個國家的資金,變成很大的一種沉重負擔。

  可是你看假如趕緊承傳老祖宗的中醫,我們上一節課才講到的扁鵲三兄弟。魏文侯問,你們家三兄弟都學醫的,誰的醫術最好?他說我大哥醫術最好,這個人還沒生病,望聞問切就知道哪邊快要生病,一調好了。所以他的名氣根本傳不出這個家,因為我又沒病就被他調好了,是有症狀。「上工治未病,下工治已病」,真正有功夫的醫生,是還沒生病就把你調得很健康,我大哥醫術最好。再來是我二哥,這個人稍微有點病症,就把他調好了,所以他的名聲離不開我們的鄰里鄉黨。最後我的醫術最差,都得要給他扎針,甚至有時候要開開刀,所以都是那些病得很嚴重的人,我把他醫好,天下人都知道我的名字。所以老祖宗講的病從口入,這都是預防。

  這個吃最重要的原則還是吃天然的好,不要加工、不要讓食物變質,給它又炒又炸,烹調一大堆,營養都沒了,最後都是一大堆會造成身體負擔的東西。所以愈麻煩就愈不健康,愈簡單就愈輕鬆健康這叫道法自然,你吃兩餐就夠了你幹嘛吃五餐?給自己找麻煩。清心寡欲這養生最好的,在那裡放縱欲望,吃再多補藥愈補愈麻煩。再來身體本身都有自癒的能力,一般生病吃東西就不要吃太多,讓身體負擔少一點,讓它自己去調整,自癒能力發揮出來。健康的問題請大家可以看《黃帝內經》,看彭鑫醫師的光碟,慢慢深入去涉獵,這個不會很複雜,你掌握那個原理原則就對了。包含吃東西,剛剛講「仕宦芳規清、慎、勤,飲食要訣」,吃東西有要訣,「緩、暖、軟」,緩是緩慢,你不要咬沒兩下就吞下去,傷胃,消化負擔很大;多咬幾口你嘴巴的消化酶發生作用,你的胃消化負擔就少,就健康,所以緩。而且你吃得愈快你的身體很緊張,消化功能一直愈來愈差。你們看我的身材就知道,從小得失心太重,太容易緊張,傷胃吸收不好,有吃沒有吸收叫浪費國家糧食,這是有罪過的。所以要心廣體胖,心很寬廣不會得失計較,慢慢像布袋和尚,你們看我大哥就知道。

  我曾經聽過,「三兄四弟一條心,門前泥土變黃金」。我結拜大哥今年五十歲,跟我一樣屬牛的,我們兄弟倆同心協力、同心同德,為民族盡點綿薄之力。都屬牛的要認命,閩南話說的「做牛就拖,做人就磨」,做牛就要耕作,每天要耕田,這是本分;做人就要接受挑戰、接受磨鍊,該承擔的決定迎面而上,毫不畏懼。所以該做的雖千萬人吾往矣,千軍萬馬你也要走向前去。假如該做的沒有做,站在一個貧窮人身邊,都會覺得不敢看他,良心不安。這不是我講的,《孟子》講的,所以孟子養浩然之氣,我們從這些句子就體會到了。一個人只要對不起良心,他的氣就像電燈泡就沒了,句句、處處、事事都跟良心相應、道德相應,你看他額頭就發亮,然後給人信心、給人溫暖。所以吃,大家可以看《黃帝內經》,看彭鑫醫師的光碟。

  告訴大家我們祖先很有德行,都庇蔭我們,你真想學經典,過幾天就到你的手上,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個經驗?「天道無親,常與善人」。我記得剛接觸那三、五年,聽到哪一部書真好,起個念頭,一個禮拜以後到一個地方,找到了、拿到了。最後我不敢起念頭,因為拿了一堆都沒讀,不好意思再拿、不好意思再起了,有時候也不能貪,連這些經教都不能貪,心上不能無書,桌上不能多書。一大堆,今天看兩頁這一本,明天翻三頁那一本,到最後心都散亂了。這一段時間就看哪一本專注深入,學之道、教之道貴以專,這一本通了換下一本。又不是看武俠小說翻來翻去囫圇吞棗,都是用心去感應、去感悟的才能領納於心。

  禍從口出,您看孔老夫子的教誨當中,德行、言語、政事、文學孔門四科,言語排在德行第二位這麼重要。大家有沒有印象,我們去年古文班光是言語上了多久?是不是四個半小時?現在不可能再講四個半小時,我們濃縮成四分半鐘複習一下。因為我們剛好講到謹慎,我們之前談言語,言語的存心、言語的態度。您看「親有過,諫使更」,為他好、讓他改是我們的存心、目的。有的人勸別人勸到最後氣得半死,是因為他不聽你的話,而不是為他好。氣死我了都不聽我的,那個氣是因為你自己對人有控制,他不聽你的你就生氣了。有沒有人說我去勸人就是為了生氣?您看人一起習氣,本來要幹什麼的都迷迷糊糊。為了要勸他,為他好,當然勸不動得要改方法,這麼簡單我們都把它搞複雜。都因為這個我不高興、我生氣,他怎麼可以這樣對我,我受不了。都是這個我在那把我們導引到歧途上面去,真正要盡的本分都忘記了,諫使更。

  「怡吾色,柔吾聲」,態度,「諫不入,悅復諫」,悅是高興,父母高興的時候勸,時機點抓得很好;復,不厭其煩很有耐心,重複勸,耐心。你們身邊的親戚朋友,有沒有勸一次就勸通的,有沒有?有的話拜託一下通知我,因為他可能是顏回再來的,這樣的人一定要趕緊讓他來弘揚中華文化。一般人達不到,都要不斷提醒,您看勸人是真實的修養。「號泣隨,撻無怨」,對方不能理解你,把你罵一頓難不難過?不難過。因為我們勸人的目的不是自己要來難過的,勸人的目的是要利益對方,只要這一分初心沒有變,你就不會難過。難過都是想自己太多了,顧及自己的感受才會難過;一心為對方,只想著怎麼用更好的方法。所以人要不生氣不難,把自我放下,今天開始你就不生氣了。你們相信嗎?相信,你們真仁慈,給我鼓勵。

  舉個例子,有一個很孝順的媳婦,她婆婆有時候難免,人都有七情,有時候會發脾氣誤解她、罵她,她先生在旁邊都為她抱屈:有時候我媽誤解還對我太太很凶,結果我太太一點都不生氣,馬上跪下去:媽,我錯了、我錯了,妳別氣。我們聽了很感動就訪問這太太,妳婆婆誤解妳,妳一點都不難過,還馬上跪下去拍拍她的後背:別氣、別氣了,媽,妳那時候是什麼心境?她說我看婆婆生氣,年紀這麼大,一生氣多傷身體,趕緊讓她氣降下去,跪下來拍拍她的背。一個巴掌拍不響,媳婦都不氣了,慢慢那氣不就下來了嗎?那氣會愈來愈大,就是愈罵愈來勁愈來愈氣;一個不氣、一個氣,馬上氣就慢慢降下來了,一個巴掌拍不響。您看這個媳婦不都把真理講給我們聽了嗎?明兒還生不生氣?你念念為對方想你氣不起來。你看一生氣適得其反,你的好意,對方不能理解,最後看到你就去上廁所了,你跟他就有隔閡了!

  所以言語是學問,包含言語是很有影響的,整個家庭的氣氛,就在父母的言語,媽媽言語柔軟這個家很溫暖;媽媽言語苛刻,這個家的氣氛很詭異,每個人進來好像做賊一樣很怕,無形的壓力。包含你是一個團體的領導者,「一言興邦,一言喪邦」。一個讀書人一輩子講錯一句嚴重的話,一生清名毀於一旦。最近有一些政治界的人在那裡討論,經典能不能讀?居然有人說,經典過時了,不能讀。他這句話造多少孽,大家用電腦算得出來嗎?人現在是狂妄到什麼話都敢講。幾千年來的聖人,孔夫子是聖人,他有沒有說經典不能讀、不用讀?孔子說什麼?「述而不作」。所講的要跟古聖先王的經典相應,不能亂講話。現在後代不讀經典,狂妄到這分程度連祖宗的智慧都否定掉,這不得了!人不學道理,愈有地位造的孽愈重。

  所以我們今天就講四分半鐘,謹慎複習一下就好了。網路上,我們有把上一次講言語的powerpoint那些綱都有列出來,包含那幾節課也有掛網,大家可以重複去看這些經句,就入心。學習不可能一次就全部學會,還是要重複學習,學到領納好好去力行就對了。

  謹慎,第一個你的言語影響下屬、影響下一代,所以你要保證每一句話都跟真理相應,不然就誤了孩子、誤了下屬,還誤了朋友。我們還曾經聽說,有人居然勸一個年輕人:你不用這麼孝順你父母。這種話還敢說出來,你怎麼這麼傻,這麼孝順父母幹什麼?孝順父母都變傻?人這個講話都不負責任的。我上大學的時候遇到一個學長也誤了我四年,學長在我到學校第一天告訴我,大學叫university,叫由你玩四年。我一開始進去覺得大學就是玩的,最黃金的歲月就這麼丟棄掉。每個人講話都要負責任的,有一句成語叫「三緘其口」,話到口邊留半句,事臨頭上用三思,三思而後言,三思而後行。絕對每一句都跟經典相應,今天才不會造業,今天講的話誤導了人那就是造孽了,所以第一個學孔子「述而不作」。第二個「一言既出,駟馬難追」,凡出言,信為先,言語要謹慎、要守信,就不會隨口講、亂開口,然後妄語、誑語就不敢這麼做了。

  第三謹慎在哪?「事非宜,勿輕諾」,不可以隨便答應人家。第一個講話的時候,在事非宜,勿輕諾當中,講話要保守,不要太過,現在人講話都是沒問題、沒問題,包在我身上。愈說沒問題的愈有問題,「輕諾者必寡信」,因為慎重的人,他講話不會滿,他會留有餘地,這個都是判斷。你一聽他說沒有問題講三次,你高興得不得了,最後都出狀況。「屈志老成,急則可相依」,有人生閱歷很穩重的人,他講話都是非常慎重的,他沒把握的不敢答應你,他一答應你,哪怕頭破血流他一定給你幹到底。這就是古人讀書人的氣節,不輕易答應,只要一答應了上刀山、下火海他都不會拒絕。我們現在是輕易答應,然後又輕易給人家找藉口回絕了,那就很難建立信用。再來,人什麼時候勿輕諾?情緒起伏很大的時候不要隨便開口,比方高興得不得了:好好好,可以、可以,沒問題。一答應了,你忽略掉這個事情,可能還牽扯很多你自己的同仁,可能他們都不方便,或者已經很累了。你一高興就隨便答應人家,造成家人、可能造成團隊的困擾,都是因為輕諾了。

  再來,面對每個因緣,你要答應人家八個字要記住,哪八個字?你要評估一個緣分、一個事情,你能不能去負責承擔八個字,「度德量力,審勢擇人」。老祖宗講話都是根本,你要成就一件事首先德行要夠,不然絕對愈幫愈忙,度德。縱使有德行要考慮這一件事情,我的能力具不具足?好心會做壞事。你心地很好,可是隔行如隔山,術業有專攻不是你專行的,硬著頭皮,打腫臉充胖子會出事的,量力。再來,你有德有力了,還得注意形勢允不允許,比方法律、比方整個地區的風氣人情,現在允不允許你這麼做,形勢要考慮好。包含入鄉問俗,你到了這個國家,它的風土、民情、法律,你都要了解清楚。假如你不了解形勢,違反它的法律跟風土民情,可能你做一次,把聖教在這個地方的機緣都毀掉。你是好心,可是不會審時度勢,就造成很大的副作用、流弊,這審勢。比方有些地方法律規定,聚眾不行的,你要申報;你太高興,反正每個人都受益多好。一下子三千人來了,公安局馬上叫你暫停,以後說這裡這些活動先都不要辦了,那你不就害了人家一個地方文化弘傳。所以好心還都要遵循做事的原理原則,審勢。

  擇人,你要答應事情,而事情靠誰做?成事在人。這件大好事,你找錯人做了,最後做壞了,留下多少遺憾,甚至造成多大的負面影響,可能就是因為選錯了人。當有好的機緣出現,真的沒有人,決定不能勉強去做,他緣不成熟,福不夠,你硬做了最後麻煩更大。這麼好的大好事,你找一個傲慢的人、名聞利養特別重的人,完蛋了,把一個地方的好事全部都給攪亂掉。大家看堯帝為了找一個天子找了多久?二十八年!所以我們可不能認識這個人三天,他怎麼這麼好一下就派個重要工作給他;他講得太精闢了,來,馬上讓他上去講。有,太容易激動,這個人還沒看清楚,事情就做上去了。「不以言舉人」,你不能聽他講幾句非常有道理,你就讓他跟大眾講話;不因為他講得很好,就推舉他做大事負責事情。「不以人廢言」,也不會因為你對這個人有看法,就把他所有的話都否定,那是自己的心胸太小,好惡、愛憎太強;人家哪怕是你的仇人,講的跟經典相應,都應該聽。謹慎,事非宜,勿輕諾。

  第四謹慎,「見未真,勿輕言」,團體裡都容易因為沒有看清楚然後就傳,最後跟事實差距很大,當事人覺得很被誤會、很被誤解,最後可能一輩子這個心結都解不開。所以看到事還要先冷靜,不要馬上整個情緒就被這些傳來的話,都帶動起來,氣得半死,去找那個人罵兩句理論,最後才知道不是這樣來不及了。所以人要冷靜,要冷靜字都寫錯了,你看人一激動的時候搞不清楚自己寫錯字,隨時要心平氣和。應對言語、應對事情一定心要定、要平和,以靜制動,以緩制急,事緩則圓。尤其帶有情緒的話,不要急著馬上去說,都會愈搞愈衝突。以沉制浮,沉著穩重,調伏急躁、浮躁。以寬制褊,面對他人的態度,用寬容來包容他的偏激狹隘,不要跟他計較。

  第五點,謹慎言語不要招禍,這一個家族被毀掉,十個有八、九個都是因為言語招禍,所以言語厚道就不至於招禍。言語常常對立,甚至取笑別人,這個禍都很可能會來,你一取笑別人人家記在心上,君子報仇,馬來西亞可以撐到十年不晚,我以前聽是三年不晚,你們忍的功夫更高,十年不晚。其實人要了解天地宇宙之間是一個循環,佔不到便宜,你這一拳打人,你高興嗎?別高興太久。宇宙是一個循環,你看星球都是圓的,圓最後還是會繞回來的。所以你打那個人,打完了,他記在心上三年之後機會來了,打回來了;你今天罵人了,三年之後機會來了,加利息變三句。天道好還,好的會還回來,壞的也會還回來,「出乎爾者,反乎爾者」,曾子把這個真相講出來。所以老百姓講得更白,打人就是打自己,罵人就是罵自己,講得好。你打人的最後一定回來打自己,確實是打人就是打自己,罵人到最後還是回來罵自己。所以孝子不罵人,為什麼?因為他罵了人最終還要被人家罵,他的父母多難過;被人家羞辱,老母親多傷心!所以孝子不講罵人的話。因為他知道會招來人家的憤怒,以至於讓自己的父母蒙羞、擔憂。

  再來第六點要謹慎,家醜不可外揚,不管是家庭、還是團體,自己的家庭、團體不妥當,你講出去了叫自取其辱。哪有一個人講自己家的不好,然後愈講人家愈尊重他?我這輩子還沒看過一個人是這樣的。愈講人家愈瞧不起你,你自己的家人你有責任,你還拿出來講。結果一講,這個話一直傳,傳到最後被我們罵的家人聽到,這輩子就沒完沒了,人要理智,不能隨順習氣。所以第六點家醜不可外揚。

  第七點,我們剛剛講到,就像范公他講種君子樹,「清蔭大庇,期與千年」,他那個言語就震動了千年之後的子孫。所以人的一言可以動天地、動千年之後的子孫,怎麼可以不謹慎?您看孔子的言語震動了多少的人心,別的不談,孔子的後代傳了八十多代,都以夫子的教誨為圭臬,所以怎麼可以不謹慎!

  第八「事以密成」,言語該保密的事情要保密。因為有時候事情該保密,你不保密,招來別人的破壞跟嫉妒,最後把事情給搞砸了,就很遺憾。所以做事要低調,事情做成了,人家破壞不了,事以密成。你不要今天回去,什麼事都不跟你太太講,那到時候太太說,我先生去上了一堂課回來變個人,什麼事都瞞著我,聽說是聽蔡禮旭講的。冤枉,我要去找包青天。學東西要用心,是為了公家的事情怕遇到障礙,所以低調成就公家的事重要,要屈得下來、要忍得下來。可是家?自家沒有祕密,真正光明磊落的君子,有什麼話不能跟太太講,當然以前的糊塗事懺悔就好,不然全講完了,太太每天看到你就哭那也不行。但是確實要後不再造,這樣才對得起太太的原諒跟信任。夫妻之間、孩子之間沒有祕密,都是依照經典做有什麼不可以講!慎獨,在家裡面的一言一行、一舉一動,都是孩子的榜樣,那還有什麼不可以講的。

  第九謹慎,「群居守口,獨坐防心」,這也是很重要,話講太多,言多必失,所以群居守口,有意義的話再講。一個人獨處的時候,常常能夠在自己的起心動念當中下功夫,不然讓邪念、妄念馳逐,這樣就有損自己的心地。這是跟大家談到的言語。

  清廉、謹慎接著?勤勞,勤政愛民盡心盡力去做。而您看這核心在責任,責任,有責任心的人清廉、謹慎、節儉、勤勞,為公為國。責任心從哪裡鍛鍊?孝道,給父母過上好日子,而且從小就是這樣。所以《朱子治家格言》一開頭,「黎明即起,灑掃庭除,要內外整潔;既昏便息,關鎖門戶,必親自檢點」。他從小在家覺得這都是我應該做的,他責任心就培養起來,大家注意,這樣的孩子一到學校去就是老師的好幫手。哪有說他在家裡,都不幫父母,到學校去都幫老師,這孩子叫虛偽、諂媚。現在這樣的孩子有,在學校乖得跟綿羊一樣,回去變老虎,那都心術不正,教錯了、學錯了。他言行一致怎麼可以這樣?那都是很功利的,他知道對父母凶,父母不敢怎麼樣;對老師凶不行,成績不好。聰明都用錯地方,不用在孝心上!所以勤勞也從小做家務,從小對家庭有責任當中培養出來。

  而且有責任心不讓父母丟臉,以後當官了不讓領導擔心,對得起國家的信任,責任。甚至於什麼?受到愛護、受到了重用受寵若驚,誠惶誠恐,因為愈受重用責任愈大,深怕做壞了之後,糟蹋國家的信任。可是現在麻煩,很多人受寵愛之後傲慢起來,那這樣對不起上司的信任、國家的信任、團體的信任,這是陷國家領導於不義。愈重視你,結果你愈把事情做壞,魚肉人民,服務人沒有盡心盡力搞特權,麻煩,這個真的是糟蹋了領導對我們的信任。所以我們有責任心,不讓父母丟臉、蒙羞,不讓中華文化蒙羞,我們要謹慎,我們這一分責任能保持,每天要給中華文化添光彩,不能蒙羞它。「立節」我們跟大家談到這裡。

  我們再看第二個綱,是「盡忠」,每一個字都有味道。我們看盡,盡是全心全力,盡不是在做的時候還想著自己:我太累了,我不幹了,我要休息,我要怎麼樣,明天再說。今天這件事做不起來,沒關係反正到時候再說!對事情就不重視都不能算盡,能盡全力了才叫盡。現在的風氣,什麼人有本事?混水摸魚,能偷懶的這個人真有本事。其實那是真傻的人,你混水摸魚對不起全國人民,尤其是公務員,冤有頭,債有主。不盡忠在我們祖國大陸就麻煩了,欠十三億人,這個帳就不好算了。所以忠孝為做人的大根大本在這裡,您看在經典當中怎麼描述忠,「盡己之謂忠」,盡自己的力量叫忠。「教人以善謂之忠」,你身邊的領導、同事、親戚朋友,你不教他做善人就是沒有盡忠。你不教他做善不就是同流合污嗎?那怎麼叫忠?所以教人以善謂之忠。《論語》講的,「忠焉,能勿誨乎」,要盡忠的時候,怎麼可以沒有好好的、盡心盡力引導他、勸告他?甚至朋友之間都要盡這分道義,互相勸諫。「善相勸,德皆建;過不規,道兩虧」,他做錯了,我們沒勸,我們也錯了,我們也沒有盡到本分。

  領導者照顧底下的人都要勸,而你今天不是最高領導,比方說你是省、縣的官員,我們盡忠在哪裡表現出來?照顧人民,栽培下屬,你把他栽培好,也是盡忠,你把人民照顧好,是盡忠,你讓你的單位、你讓國家有更多的人才,大忠!所以林則徐先生、范仲淹先生,常常都拿著一本本子,遇到什麼人觀察、判斷他是好人有德行,趕緊為國舉才。您看領導也不容易,當官也不容易!這個領導我們來看每一個字用心去體會,領,領錯了誰負責?前面的人要負責。你走走到最後走了十五年,回頭,走錯了!那這很遺憾了。孔子有智慧「述而不作」,要跟著經典,不能跟著自己的意思,到時候就大麻煩了。領導主導,有時候不能凝聚共識的時候,你要乾坤獨斷:好,這是我的權責,我說了算,往這裡!主導。但是你要判斷對,不然就變剛愎自用,乾坤獨斷跟剛愎自用,看我們是不是跟著經典下判斷,要審時度勢,這主導。

  您看有很多責任還要督導,你是當領導的:我信任下屬,就讓他去幹吧。半個月之後搞了個大洞,你說我信任他,他怎麼給我搞成這樣?那個信任叫做有信任沒有智慧,悲智雙運,你慈悲沒有智慧,最後慈悲多禍害。你把事交給他,他能力還不夠,那你不叫不負責任嗎?所以這個理有時候都似是而非偏掉了。我都很信任,我充分授權,結果都不去手把手嚇死人,你教你的孩子走路:我信任你,你自己走。你一定扶著他走穩了你就放手,放了手以後你就不用還去扶他了嗎?他自己獨立了嗎?可是他是過程。所以我們有時候學東西,都學得偏了,那個理都解偏掉了。我那天遇到一個領導者,他說我的團體境來不拒、境去不留,講的真瀟灑,有沒有道理?聽起來很有道理。假如他的心領悟不到方方面面,那叫錯解聖賢的意思,那叫拿著這句話給自己找藉口跟台階。這個人來了你沒有好好照顧他,他要走了,境去不留,你瀟不瀟灑?真瀟灑叫造孽。你今天當老師的這個學生沒教好,境去不留;境來不拒,接著盡心盡力引導他、教導他。教完了他還是不能接受,豈能盡如人意,但求無愧我心,這樣才對。境來不負責任,境去還罵人,那怎麼會對?

  所以您看督導、訓導,有時候你該教訓的時候,你要讓他在這個事件當中,一輩子不忘,訓。當然他要信任你,你不要訓完之後,他跟你變仇人,那不行。君子「信而後諫」,有信任基礎才勸!你不要今天看好,訓,明天回去訓,最後完蛋,出事了,你看蔡老師講訓講錯了。所以大家都要用心,然後能夠審查整個因緣的狀況,我們用這些教誨才能用得正確。訓導、引導還有教導,還要指導,有時候還得苦口婆心還得勸導,寫不下去了先到這裡,還有。所以領導哪有那麼好當?作之君、作之親、作之師。而且我們這二、三代人文化有斷層,不懂的人叫正常,不能怪任何人,這個時代犯再大的錯,都要原諒他,這樣才是厚道。為什麼?人不學,不知道、不知義。「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」,恕是包容他,他不會,因為他沒學,恕。接著忠,我跟他有緣盡力幫助他,這樣就對了。

  所以我們看「盡忠」,這一分責任心還來自於能感知遇之恩,感國家、感領導的知遇之恩。而為人下屬、為人臣子,他的領導也是這二、三代人,很多道理他雖然當主管、當領導,他也不明白怎麼把領導做好,他也會有些錯誤,所以您看「臣術」,接下來是什麼?「勸諫」,這也是為人臣的本分,號泣隨,撻無怨。父母不能理解、領導不能理解我們都能夠包容,所以要什麼心境?有憾無恨,有屈無辱,有異無乖。這些心境我們要去體會,一個為人下屬、為人臣,我們有時候勸領導他不能接受,我們確實會感到遺憾,可是絕不會產生恨,因為他忠。大家看這個忠字上面是中間的中,下面一個心,心中正才叫忠,心一偏被情緒帶動、被好惡帶動了就不忠。所以大家看每一句,細到這一顆存心修身修心,大到平天下,這個學問是小大圓融。我們會用的話,每一句小到自己的存心,大到治天下的功夫。

  《大學》告訴我們,「心有所好樂,則不得其正;身有所忿懥,則不得其正」。我們動情緒了,不得其正,你的好心會被領導誤會,你本來要給他講很重要的提醒叮嚀,他感受到你的情緒,他也動情緒,他不想聽,那彼此誤解,甚至於團體的損失就太大太大。所以您看有撼無恨,遺憾但是馬上調整自己的心境,繼續敦倫盡分。有屈,確實有委屈的感覺,我是好心、一心為團體,但是被懷疑,甚至還被指責,有屈無辱,決定不會覺得是被羞辱,決定也不會帶著這個情緒再去罵人、再去辱人,有屈。「觀德於忍」,一個人德行、度量在那裡練忍辱的功夫,包容。「必有忍,事乃濟」,你忍不住情緒,事情就辦不下去,搞人事的衝突就完了。「必有容,德乃大」,必有忍,好事才能繼續辦下去,我們掌握情緒才能掌握未來。後面講有異無乖,這個乖就是違背,跟領導有不同的看法,「君子和而不同」,有不同的見解,但是內心是愛護對方、是和氣的,不是對立、不是衝突。乖違那就變成在底下批評領導:見解這麼短淺,罵罵罵到最後結怨了。甚至於讓整個組織的人,對自己領導喪失信心,這都是有罪過的。領導有不對要勸,諫使更,不能在組織當中去講領導的不是,這都不是盡忠的態度。

  接著我們講到的「勸諫」,第三個綱領,勸很柔軟、很有耐,心來勸領導者。我們看到這一句在之前講到的,勸有三個時機方法,我們複習一下,第一個防,這個壞事還沒有發生就防範。第二個救,這件事情才剛發生趕緊亡羊補牢,把它挽救,防、救這個跟治病一樣。第三叫戒,引以為戒,就事情已經造成了,只能:皇上,除此一次,下不為例,你不能再重犯。那時候就算是造成傷害了,這個叫戒,這是勸戒的三個層次。大家希望在哪個層次下功夫?你們沒反應?(防)太好了,有志者事竟成。定目標要定要高一點,目標定好了,怎麼達到在團體當中,都能防微杜漸?你得長智慧、長見識。你們要做防,立定目標,每天《群書治要》最少看三頁,不然你那個防的目標不就還是口號,你們不大敢點頭,奇怪。最起碼每天讀一頁,你才能積累智慧跟見識!你看以古為鏡,這些歷史給我們的啟示,都能用在目前遇到的所有人事問題。

  我們接著具體來看,在勸誡的過程要注意哪些原理原則,在第二冊二百二十八頁倒數第九行。「孔子曰」,我們一起讀預備起:

  【孔子曰。侍於君子有三愆。言未及之而言。謂之躁。言及之而不言。謂之隱。未見顏色而言。謂之瞽。】

  我們看到經句裡面,談到的隨侍,就是事奉有德有位的君子,我們要避免會犯這三個過失。『言未及之』,這個話還沒到跟他講的時機,很著急就講,「言未及之而言,謂之躁」。這變成自己心不夠定,心浮氣躁,很急著趕緊講,這麼一講時機,這個時機包含第一個,當事人的心態到不到你勸他的時機。第二個,當下在身邊的這些人,你現在講你要考慮,可能當事人在那裡,旁邊還有人在,你這個時候講會不會讓他沒面子?會不會讓別人造成對他的誤會?他自己的情緒,也會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。可能旁邊有人,你就規過於私室,等那個人走了再講;你很著急,我今天非講不可,就出去了。他就:拜託,你這麼不給我面子?太浮躁、太急,適得其反。

  『言及之而不言,謂之隱』,他信任你,可以跟他講,該講了你又不講,又拖了,時機點沒有了,最後他還犯同樣的錯,誤了他。這個「隱」,就有因為隱瞞了給他的勸告,而造成他的過錯一個罪過。沒有適時的制止、適時的幫助他,那就對不起這個人。『未見顏色而言』,你講的過程當中,對方已經皺著眉頭,已經愈聽火愈上來了,然後你如入無人之境繼續講,最後講到對方拍桌子,那就「未見顏色」。甚至於講到對方聽不下去,口吐白沫,講到人家真的都不知道怎麼跟我們繼續講話,我們還繼續講,這就是未見顏色。『謂之瞽』,就好像瞎了一樣,都察覺不到人家的感受。包含講話的過程當中也要對人恭敬,講、講有時候還看著其他地方,沒有恭敬的看著對方,對方也會感覺你不尊重他、忽視他,可能你的話他就很難接受。講話也要很誠懇、很專注,你講兩句話看看旁邊,證明自己好受歡迎。好像我常犯這個錯。對,你看對方馬上那個心情就很不好,你還看不到人家已經很難受,還繼續這不行,未見顏色,有眼睛看不到東西就變瞎了,瞽,有眼無珠。

  第四個綱領叫「舉賢」,舉賢才,我們先看《孔子家語》這一句,我們看為官者、為領導者,古人為官者戴什麼帽子?叫進賢帽。帽子高低兩層,前面一層低,後面一層高,大家去看看宋朝、明朝當官的人戴的帽子,那叫進賢帽。後面比較高代表什麼?我所推薦的人都比我還更好,我不嫉妒他們,讓他們都超過我。所以歷史上有名的公案就在這裡,我們翻到第二冊二百四十八頁。所以不能嫉妒,一定要全心全意發掘人才、栽培人才,這個功德無量,這是盡忠很重要的工作。「不孝有三,無後為大」,家裡面有好德行的後代,對得起祖宗;團體裡有好的人才出現,對得起國家、對得起團隊。

  我們看一看,子貢問孔子說到,現今的人臣誰最賢德?「孰為賢乎」。孔子說「齊有鮑叔,鄭有子皮」,齊國有鮑叔牙,鄭國有子皮。「則賢者矣」,這真正的賢者。子貢說,奇怪了,齊國不是有管仲嗎?鄭國不是有子產嗎?這兩個人都是治國的賢才,把齊國跟鄭國治理得很好,應該是這兩個人能力很好。孔子講,「子曰,賜汝徒知其一,未知其二也」,你看的角度和考慮的點不夠,看得不夠深。接著這我們經句裡挑出來的:

  【汝聞用力為賢乎。進賢為賢乎。】

  你是聽說出很多力的人,比較賢德,還是不斷引進賢才的人,才是真正賢德?這點很多人分不清楚。他覺得每天忙,幹九個小時、十個小時我最忠,幹到最後他一個人幹,人都帶不出來。最後這些人都學不成:好了,都讓我領導去幹好了,我不幹了,我做到一半都被他拿去幹。最後他內傷鬱悶,你瞧不起我的能力。造成人心的障礙,這個叫顛倒,你領導把下屬的工作拿去幹這叫顛倒。是層層負責,盡自己的本分才對,所以『進賢為賢乎』,領導者要以身作則。再來,就是要教好、帶領好底下的人,而不是去幹他們的事情。所以這些認知不清楚,我們扮演這些角色扮演不好,然後心裡面不明理還自得其樂:我底下人都沒能力,就我一個人強。很多領導人幹出這種錯誤的心態。

  「子貢曰」,你看這麼一引導,子貢也明白了,「進賢賢哉」。孔子接著把理給他講透,「然」,對的。「吾聞鮑叔達管仲」,鮑叔把他的朋友管仲推薦到當他的上司,完全不嫉妒,所以鮑叔牙的後代十幾世都是齊國的名大夫,他庇蔭後代。進賢德之人受上天最豐厚的賞賜,嫉妒賢德之人受上天最嚴重的處罰。所以李斯害了他的師弟韓非子,最後他跟他的兒子被腰斬東市,因為他把一個國家的人才毀掉,這個罪業太重最後斷子絕孫。所以去嫉妒心重要、進賢重要,不然禍延子孫。「子皮達子產,未聞二子之達賢己之才者也」,就沒有聽過管仲跟子產又推薦了賢人。所以真正的賢德,是能推薦賢德的人更賢,鮑叔牙跟子皮。所以我們的「臣道」,「立節、盡忠、勸諫」,還有「舉賢」,這些都是我們為人處世的、為人臣的,重要的本分職責。好,今天就跟大家先交流到這裡,謝謝大家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