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群書治要360》學習分享 蔡禮旭老師主講 (第九十九集) 2013/01/05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:55-057-0099
尊敬的諸位長輩、諸位學長,大家下午好。我們一百九十四句,剛剛講到的,上位者取人才,看中他的口才、才能,還是很重視他的德行?重視德行,比方起用范仲淹先生,讀書人就以他為榜樣來為國服務,甚至以他的德行來效法。所以底下講,假如「以行取人」,以德行來選用人才,「人竭其行」,人們就會竭力完善德行。「飾言無庸」,他很好的口才,巧飾的言語,很會逢迎的,這個是沒用處的,討好不了皇帝,討好不了領導者。「竭行有成」,他竭力提升他的德行必有成果。一來是他的德行有成果,二來是他負責的大眾事情,他能辦得好,真的建立功業。不只是用官員如此,一個社會、一個國家,他把什麼樣的人看作成功人士,都會影響整個社會的風氣。比方把一夜致富的人擺到最高,請問下一代心裡想什麼?我也要有一天麻雀變鳳凰,我也要像他這樣。大家都是什麼?急於求成,好像天上要掉下來黃金給他,這會形成風氣。假如都是把道德模範樹立起來,人們就不是比錢,比什麼?比德行,那風氣是截然不同。
我們當時候在廬江,當地很多人在蓋房子。大家知不知道蓋房子表示什麼意義?我兒子在外面賺不少錢,蓋房子變成展現我家賺了不少錢。那會比較!他花十萬,我要花十一萬;他蓋一樓,我要蓋二樓;他蓋二樓,我要蓋三樓。這種攀比會累死人,會打腫臉充胖子。房子也要比,請客要不要比?辦喪事要不要比?最後,其實都沒錢了,就在那比。所以,古人對風俗特別慎重,因為它影響的面太大了。你說很多國家審查媒體、審查刊物,那個是守住全國人民的清淨、全國人民的德行的大官。結果你不守,暴力色情的東西一直在渲染,而且那些電影統統都得到高度的專注,一大堆人都去看,國家都不管,那怎麼是愛護人民?青少年污染得太厲害了。所以當父母、當長輩,尤其是當父母官,這些道理不能不體會。所以當時在小鎮裡面,很多人在蓋房子。後來,我們舉辦了一些活動,好婆婆、好媳婦、好女兒、好兒子、好的道德模範。這些一表揚,那些得獎的好媳婦,把那個,才一張紙,把它掛在她們的正廳,裱得非常的工整,那一張變她們家的傳家寶。那個比蓋房子省很多錢,但是它帶動的是大家以德行為一種人生的目標,那個是值得光榮的。所以慢慢的這些活動辦多了,大家都是不斷的期許自己,是要做一個有德的人。所以這一段話我們很熟悉,經典裡面講「上有好者,下必甚焉」。這個所好一定是要跟道德相應的,底下的人青出於藍勝於藍。假如好的是錯誤的,底下就更偏頗掉了。
接著,我們看一百九十五句,我們一起念一下:
【故明王之任人。諂諛不邇乎左右。阿黨不治乎本朝。任人之長。不強其短。任人之工。不強其拙。此任人之大略也。】
這看起來是用人,事實上,回到我們自身的修身、齊家來看,也是可以給我們很多啟示。首先在我們齊家當中,『諂諛不邇乎左右』,我們交的朋友,我們接觸的書籍,接觸的電視、電腦,不能是不好的這些污染。要能親仁,親近這些聖賢人的教誨,這個家道才能傳承,家業才能興盛。而夫妻相處、家族之間相處,也要欣賞人家的長處,包容人家的短處,這樣彼此才能互相學習。不然變成人家的好處都不肯定,人家的不好都到處講,那不就造成彼此之間的對立、誤會了嗎?這一段話我們從唐朝貞觀時候,唐太宗做得很好,他確實是聖明的君主。他在任用人選的時候,他很慎重,逢迎巴結的人不能靠近他。「邇」就是接近他,他還會受影響、受污染,身邊都要是正直的人。而事實上我們在思考,人身邊都是巴結的人,問題出在哪?自己喜歡聽,那就感召來了。
所以在《諫太宗十思疏》,魏徵提醒太宗皇帝說,「想讒邪」,假如擔心這些進讒言的情況,這些進讒言的人會擾亂朝政的話,「則思」,要思考什麼?「正身以黜惡」,自己要正身,有德行來感召好的人,來罷黜惡的人。而正身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態度,就是《弟子規》講的「聞譽恐,聞過欣」,別人提醒我們,我們歡喜接受,「直諒士,漸相親」。假如沒有這個態度,正直的人也不敢給我們提醒。首先還要回到正身,自己才能感召直諫的這些忠臣。所以,古人為什麼說「行有不得,反求諸己」?所有的事情最終根源還是我們的心,還是我們的德行問題。所以一切法從心想生,這個心態一轉,你的整個人事環境就開始變。你喜歡聽好話,那就是一種人事環境。你願意接受別人的勸諫,跟你在一起的人馬上變化會滿大的。
『阿黨不治乎本朝』。「阿黨」就是他會巴結,黨就是黨私,就是會謀他的私利的、結黨營私的,不能讓他來做官吏。因為他要謀私,他所負責的那個地方的百姓,鐵定要受到他的奴役、受到他的欺壓。貞觀初期,太宗就對這些身邊的臣子說,我看歷史當中,這一些會進讒言的人,就是整個國家的蟊賊。這個蟊賊的意思,就是把這些種植的糧食都吃壞了。那些昆蟲把根部吃壞,叫「蟊」;把整個枝葉吃掉,這個叫「賊」。這些進讒言的人會動搖國家的根本。或者他們巧言令色,或者結黨營私,所以只要不能明察的庸君,一定會被迷惑。所以這個讒邪的人,對於國家的危害很大;而且忠臣可能都會因為他們的陷害,而被誤殺、含冤。太宗講,這一叢的蘭花想要愈長愈茂盛,但是秋風把它們都吹落了。這是比喻。所以王者,國君想要把國家治理好,但是這些讒邪的人蒙蔽了他。敘述這一段就是說歷史當中有太多這樣的事情了。我們看,太宗他在講這一段話的時候,他在扮演君、親、師當中的師,他也要教導他底下的人,讓他們期許自己要做忠臣,不能徇私利進一些讒言。
人其實都有良知的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。可是為什麼每一個朝代還是有奸臣,難道他沒有本善嗎?那個是牽扯到他的家庭教育,他德行的根基,包含他後來當官所面對到的君王,有沒有教導他、引導他,或者是身邊所結識的朋友,這些緣分都在影響他。有時候他德行根基不牢,就被拉過去了,那就不能自拔了。所以舉了很多例子,像魏晉南北朝,過來是隋唐。南北朝時候,南朝是宋、齊、梁、陳,這南朝四代;在北方就是北周、北齊的國家。北齊有一個良將,叫斛律明月,他的武功威震北周。所以北周每一次到冬天的時候,都要趕緊把汾河的冰,把它砍破。因為斛律明月功夫太高了,他們很怕會被他征服,所以趕緊把那個冰都要打碎,要讓他們過不來。這麼厲害的一個武將,但是當他被另外一個臣子祖孝征讒言陷害,結果被殺了。最後變什麼?本來北周怕北齊,怕得要死,最後沒多久,變成北齊把北周給統一了,把這個國家給滅掉了。所以,你看一個臣子,馬上把一個國家的形勢完全就整個陷下去了,最後亡國;就因為一個忠臣被陷害,就是聽了讒言。舉了這樣的歷史。
包含隋朝,隋文帝用了高熲這樣的治國的大才,他管國政二十多年,天下很安寧。結果等到隋文帝聽了自己太太的話,然後就不用這個高熲,最後還被他兒子隋煬帝把高熲都殺了,最後隋朝就滅亡。舉了幾個歷史當中的故事。最後太宗就總結,古人說的整個世界為什麼會亂,就是有讒言,這些讒人佔上風才會造成,所以他覺得他要防微杜漸。但是又怕自己時時不能保持這種高度的警覺,會誤了事情,他有這個警覺性。結果魏徵馬上就接話,魏徵很會抓住機會教育點,這叫teach point(教育點)。你看,這是太宗在提醒他的下屬,魏徵同時又拉回來提醒太宗。而且魏徵提醒的,第一個舉出《禮記》曰:「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,恐懼乎其所不聞。」當皇帝的沒有看到、沒有聽到的客觀情況還有很多,都要慎重去了解,不能聽一下馬上就去判斷、馬上就去執行一些命令,可能會誤事。而且詩云,又把《詩經》請出來,講到「愷悌君子」,平易近人的君子,不要聽信讒言,因為讒言假如傳播不止息,天下就會大亂。最後還舉出孔子講的,「惡利口之覆邦家者」,特別厭惡這些利口進讒言的人,把整個家庭、國家都給破壞、都給敗喪掉了。接著魏徵講,我常常觀察歷史當中有國、有家的人,都是受了讒言枉害忠良,最後國家就滅亡了,願陛下也能夠深深的謹慎。舉太宗跟臣子的對話,他是真的在奉行《群書治要》裡面的道理,「諂諛不邇乎左右,阿黨不治乎本朝」。
『任人之長,不強其短』,任用人家的長處,不去苛刻、強求他的缺點。孔子的孫子子思,剛好跟魏國的國君魏侯,有一天在交談的時候,子思就推薦一個人給魏候,這個人叫苟變。這個人可以帶領五百輛兵車的幹才,他是像這樣的將軍,有這個能力。結果魏侯就說,他以前當官,在給老百姓徵稅的時候,曾經偷吃了人家兩顆雞蛋,所以不能用他。結果子思就講,他就犯了這個小錯誤,吃了兩顆雞蛋,你就不用他可以帶領五百輛兵車的這樣軍事領導能力,你就把他放著不用。所以人非完人,誰沒有犯錯的時候,你不能因為一個小錯誤,把一個大才晾在一邊,那可能對於國家也是很大的一個遺憾、損失。所以愈高位的人嚴格,要嚴於律己,要能夠容屬下的不足,甚至看到屬下的不足,是怎麼樣去扮演君親師,去讓他改善、讓他提升。應該是這個態度,而不是一直盯著下屬的缺點看。魏侯一聽完他的提醒,馬上就接受了。
『任人之工,不強其拙』,任用人家的強項,不強求他的弱項。『此任人之大略也』,這個就是任用人很重要的原理原則。尤其我們這個時代,傳統文化的薰習,幾代人都比較欠缺,而且能力的鍛鍊也比不上以前的人。像我父親那一代,從小吃很多苦。請問大家,你有扛過糞便去澆肥的舉手。剛剛看到的都是長輩,我們可以了解到吉隆玻的福報很大,要找到扛過大便的人都很難。包含人事的鍛鍊,我們從小小家庭,你有多少人事的鍛鍊?我們幾千年來都是大家庭,少則七、八十人,多則三、四百人,從小成長過程當中都不是為自己想,要為幾百人著想,那個胸懷跟那個人事、做事的鍛鍊,跟我們現在差很多。像我這個年齡的,什麼鍛鍊,家事都做得很少,在哪裡鍛鍊?在考試卷上面鍛鍊,做很多題,做好多遍,做人做事的鍛鍊相對就很少。
現在很多時候我們做主管,看到年輕人,有時候他講出來的話,做出來的事,我們有時候會覺得快要暈倒了。其實不應該昏倒,昏倒的人不正常,不昏倒的人才正常。昏倒是大驚小怪,沒有客觀分析;昏倒是以自己的標準在看,覺得太誇張了。但是假如以現在二十幾歲年輕人,他的整個成長,有七、八成以上都是小家庭,而且都是從小在考試當中,這些鍛鍊怎麼來?有一個大學,有一堂課叫做「人生」。這個大學不錯,還開這樣的課。我以前念大學,沒聽過這樣的課程,都是學什麼可以賺錢,這樣的課程比較多。結果這個老師最後一堂課問了他們三個問題,說考試,考三個問題。第一,知道父母生日的舉手?結果舉手的人不多,大部分是女生舉手,男生互相看一看,不知道。大家看這個舉手,就知道以後是生男的好,還是生女的好。現在很多人都說,生女兒比較保險,生男的,基礎不夠,娶了媳婦都忘了娘。
第二個問題,你們在學校讀了這麼多年書,幫我們服務的工友、阿姨、叔叔,幫你服務了這麼多年,你知道他姓什麼、叫什麼的舉手?互相看一看,幾乎沒有人知道。大家想一想,以前二、三百個人住在一起,你看一個孩子,大伯好,二伯好,三叔、四叔好,他對人很自然的,都是很恭敬打招呼。這個狀況,這次在斯里蘭卡,他們還是這樣,他們的家庭裡面,輩分最小的人要起床起得最早,因為他所有的人都得問候完他才能出門。你說這樣的環境,人哪有不恭敬他人的道理?人哪有不謙退的道理?從小就鍛鍊出來了。而大家冷靜看看,假如一個人為我們服務,我們連跟他說個謝謝,連跟她說「阿姨,請問您尊姓、貴姓?」連問一下人家的尊姓,以後好打招呼,「陳阿姨好!」你看對方多歡喜。連這一些都不用這些心了,到底年輕人現在心都用到哪裡去?一種人文上很自然的恭敬、關懷都不見得提得起來。這樣的人文關懷都提不起來,他突然到哪一個公司去就會關心別人,我不相信,習慣成自然。
第三個問題,請問你們有曾經打自己耳光的舉手。這些學生說,「自己打自己的耳光,又不是腦袋有問題」,都在那裡笑。最後老師說,今天你連父母這麼大的恩德,你都不想著回報,不想著記父母的生日,去感恩父母,替父母祝福,你連當個有用的人的基礎可能都沒有。什麼是有用的人?會愛人的人才有用,哪一個行業不是去服務、去愛護人?孝才是愛的原點。你連孝心都沒有,你怎麼有愛人、服務人的心?你很難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,你的人生不可能產生價值。助人為樂,為善最樂,人生以服務為目的。第二,假如你們連服務你們這麼多年的人,都不想著要尊重他,禮貌上要問候、感恩人家,你沒有尊重人的心,你要成就一件事太難。人沒有尊重人的心,做什麼事都得罪人,做什麼事都是自我中心,沒有體恤別人。所以荀子講,「凡百事之成也,必在敬之」。一個人能成就事情,一定是恭敬心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不敢馬虎。恭敬很重要!
我們現在年輕輩,假如沒有這些恭敬長者的態度,很多事情做不好的。所以《了凡四訓》說,「敬重尊長,與凡年高德高位高識高者,皆當加意奉事」。你要很恭敬,深愛婉容,柔聲下氣。我們對長輩講話,從來沒有說很大聲的。現在的人對領導講話也很大聲,我們看起來確實是很難想像。但是想一想他們的背景,他連父母都是這麼講話,怎麼可能說對領導不大聲的道理!比方《弟子規》講,「出必告,反必面」。這個態度就是他時時能夠讓父母安心,他能體恤到父母的心。他到工作上去了,他就能時時體恤領導的心,領導會在哪一些地方會擔心,他趕緊做一些動作讓領導,「這個事我不要操心,事交給你沒問題。」因為領導者他已經有很多要去擔憂的、要去安排的事,所以我們替他分憂。這個時候做事的態度非常重要,要主動彙報事情做到哪裡,主動請示。不主動彙報:「我這事交代了,今天一定要處理,不知道處理了沒有,不然我失信於人就麻煩了。」應該是辦完以後馬上就回報,這樣領導的心就沒有懸著了,就放下了。假如沒有體恤領導的心,我們是做祕書的人,最後不是祕書了,最後領導變成我們的祕書了,因為都要領導來給我們check(檢查)、來給我們檢查,那不是領導變成我們的祕書了。假如讓領導來問我們,「這件事到哪裡了?」我們得要能觀照到,這些動作自己沒有主動。有時候我們被問,「噢,到哪了」,都沒有覺得不妥。所以這個一點都不奇怪,因為我們從小沒有在大家庭鍛鍊,對做人做事不敏感。
比方我們跟領導在通Skype,Skype的中文怎麼講?沒有用中文,都叫Skype。比方你的領導說,「請問你通話方便嗎?」請問大家,你會怎麼回?「方便。」然後,等領導打電話來嗎?今天你媽媽給你發個短信,「女兒,你現在有空,我想跟你談個事,方便嗎?」你給你媽媽說:「方便。」然後等你媽打電話來。就是對父母、對長輩,一定是我們主動去奉事,怎麼可能讓父母來遷就我們做事情?所以方便,我打過來,馬上打過來。雖然都是生活的小事,其實對於修身來講,沒有一件事是小事,那個都能勘驗到我們是恭敬的心,還是不夠恭敬、不夠慎重,都可以從這些小的地方觀察出來。
看到我們自身還有種種這些目前的情況,突然體會老人家一句話特別深刻。師長老人家講:對日抗戰八年,最大的損失是什麼?是把中國的家給打掉了。因為中國這個大家庭,它是整個文化承傳最重要的基礎,他做人做事完全不是國家教他的,誰教的?家庭。現在不是大家庭教了,是小家庭寵壞了,少成若天性,後面要教不好教了。所以大家慢慢從這一些,目前我們下一代的素質一直在往下降,就可以了解到很多東西是不能隨著時代變的,好像都是新的比較好,你一變,很多問題都出來了。我還算幸運,我不是小家庭,我是折中家庭,從小還跟爺爺奶奶在一起,整個成長過程,這是我的幸運。我們最起碼,從小的一個態度,是要先想到爺爺奶奶,已經比那個先想到幾百個人那差多了。所以大家可以發願,大家族從我開始復興。真的有人做,甚至於還有人,不簡單,找七、八個家庭,沒血緣關係的,大家住在一起,財產大家一起用,不計較,完全不分彼此,然後承傳傳統文化。這個很可貴。
我們接著來看下一句經文,經文提到:
【故選不可以不精。任之不可以不信。進不可以不禮。退之不可以權辱。】
這個是從知人到善任當中很重要的一段話。我們從前面,我們翻到三十頁來對照一下,選用臣子怎麼來觀察,怎麼樣的人要重用。『選不可以不精』,這裡提到「六正」跟「六邪」。什麼樣的人值得重用?「一、高瞻遠矚,防患未然,此為聖臣」。假如你身邊的同仁、下屬,他一、二次給我們提早提醒的事,我們沒有聽,最後真的都像他講的一樣應驗,這樣的臣子你要好好珍惜,不然整個團體還要再多犯很多的錯。有時候我們不懂得看出這樣好的臣子,還嫌他囉嗦,嫌他:「你都往壞的想。」所以要很冷靜來看到身邊人他可貴的德行跟能力。其實很多事情耗得最多的,都是因為一開始沒有慎重,沒有恭敬、謹慎來分析、來判斷、來做準備,最後做到一半,問題出來的時候,要改善很難。可能那個準備的功夫一分就可以了,可是沒有慎於始,後面要彌補,可能花十分跟百分,都不見得能夠真正改善得了,所以,第一個聖臣,很重要。周朝為什麼興盛?姜太公看事情看得很準,都看得很遠。第二,「虛心盡意,扶善除惡,此為大臣」。他非常能夠輔助整個團隊風氣,他能扶善除惡,良臣。第三,「夙興夜寐,進賢不懈」,時時都是盡心盡力為團體付出,而且還能選拔人才。大家假如看到特別重視人才、會照顧人才的人,這個很可貴。第四,「明察成敗,轉禍為福,此為智臣」。他在一些危急的時候,都能想出好方法來化解。第五,「恪盡職守,廉潔奉公,此為貞臣」。他非常有為有守,很廉潔奉公。第六,「剛正不阿,敢諍敢諫」,就是很正直的臣子。從這六個特質去選,應該能選出很好的人才。
第二,「六邪」。「安官貪祿,不務公事,此為具臣」。他等於是坐在那個位置,不盡力辦事,只是享那個俸祿。「具臣」,就是有一個成語叫濫竽充數。「竽」是一個樂器,樂隊裡面他拿這個「竽」就跑進去跟人家一起演奏,他在那裡晃,其實他根本不會吹,他都沒有動,就是在那裡做樣子,然後領那個俸祿,這叫濫竽充數,沒有盡自己的本分。第二,「溜鬚拍馬,曲意逢迎,此為諛臣」。盡講好聽話,諂媚而已。團體都需要有正直的人勸諫,才能改善,不然都講好聽的,粉飾太平,最後反映得愈慢,那個問題愈難處理。就像人生病,很早就發現,當然好治;他已經病入膏肓,同樣的病,要治,那花的時間就差太遠了。第三,「巧言令色,嫉賢妒能,此為奸臣」。他一定要有欣賞別人、讚歎別人的態度,不能嫉妒。第四,「巧舌如簧,挑撥離間,此為讒臣」。第五,「專權擅勢,結黨營私,此為賊臣」。這會賊害國家。「幕後指揮,興風作浪」,造成整個團體的誤會衝突,「此為亡國之臣」。正跟反我們都能夠看得清楚,這個才好選,才能夠精。
再來,我們看到《政要論》裡面,在選拔臣子有「九慮」、「七恕」,我們跟大家交流一下,這個銀幕上應該有。
【故臣有立小忠。以售大不忠。效小信。以成大不信。可不慮之以詐乎。】
你說這個人很忠,還不能只看表面,還要看到他的心,心態。他假如還有自私,他那個忠跟信,其實是要取信於人,但是遇到更大利益的時候,他可能就不見得守信了。你看,王莽還沒有篡漢以前,多少人覺得他人很好,可是他有更大的野心在後面。我們看西方人很重誠信,東方人也很重誠信,但是誠信沒有入心,那不行。入心的人他寧可死,他都不違背誠信。可是這個誠信,假如是為了自己在社會當中方便,還是為了自己,這個小信真的遇到「這一筆錢我貪污下來,我這一生都不用愁了」,他可以讓公司倒,他拿著錢走。這種例子,現在在很多大公司有,那個是『效小信,以成大不信』。所以看人不能憑著自己一個感覺而已,你還要看他跟別人的態度,還要從一些小細節當中,你看到他每一次違背八德的時候,那種痛苦、自責,那是打從心裡表現出來,那個人道德有入心。都要從這些地方去觀察。第二:
【臣有貌厲而內荏。色取仁而行違。可不慮之以虛乎。】
有的臣子表面上做事看起來很剛強,雷厲風行,但內心其實是很軟弱。表面上看很仁義,但是實際上內心或者是私底下做事,而不是在領導面前的時候,反而是跟仁德背道而馳。那怎麼可以不考慮,他做這些行為,還是有虛假在。所以觀察人不能憑自己的感受,得客觀看他的人際關係。有一段話講得很好,在《五種遺規》當中「從政遺規」裡面講到,「君子之事上也」,這個應該有跟大家交流過,「必忠以敬,其接下也,必謙以和。小人之事上也,必諂以媚,其待下也,必傲以忽。」君子對領導者很忠也很恭敬,對下面的人謙虛、和睦、愛護;小人對上是諂媚,贏得上面人的信任,但是他對底下的人很嚴苛。所以不能看他對我們好不好,那判斷一定錯的,尤其看他怎麼對底下的人。甚至對什麼?對根本不起眼的人,不是他底下的,不起眼、默默付出的人,他會不會去尊重對方、去感謝對方?這就可以看出一個人,是不是打從內心的愛心跟恭敬心。這些要觀察其實不難,因為我們相處的過程有非常多情境,可以觀察得到。接著第三個考慮:
【臣有害同儕以專朝。】
傷害同僚,把持朝政。
【塞下情以壅上。可不慮之以嫉乎。】
他就是要獨攬權利,然後又讓下情不能上達,這個情況決定不能用。再來:
【臣有進邪說以亂是。因似然以傷賢。可不慮之以奸乎。】
他進了很多邪說,荒謬的說法,然後那些道理都似是而非,反而傷害了有德的人的這些理念,那得要考慮,他是很有辯才、很狡猾的,這個要謹慎。所以當時候,孔子一上位當大司寇,把少正卯給誅殺了,因為他可以把死的講成活的。所以大家現在看,一個邪說、邪師,他影響上百萬、千萬的人的時候,那對國家的損害太大太大,甚至是多少家庭都要遭難。所以這些大賢者、大聖人,他在做事情,他看得遠、很廣!其實把少正卯殺了,是對少正卯的慈悲,因為他繼續造作罪業,他生生世世都要還這個罪業。所以對他慈悲,對所有的百姓都是慈悲,而且他誤導了人民的思想,那是很嚴重的事情,老百姓的慧命都給他破壞掉了。
【臣有因賞以恩。因罰以佐威。可不慮之以奸乎。】
觀察這個人,他賞給別人東西,都是挑那個跟他關係比較好的,還有他刻意要討好的,他要經營他的關係的,他不公平,這個要慎重。包含他罰人,好像有一種氣勢,要樹立他的權威,那個態度『可不慮之以奸乎』。他這個態度,其實都有要做大他的勢力的一個態勢。
【臣有外顯相薦。內陰相謀。事托公而實俠私。可不慮之以欺乎。】
他內在是勾心鬥角,做事好像理由都是為公,但是事實上客觀去觀察,還是假公濟私,那得要考慮,他這個做表面在欺騙,要看得清楚。所以從這幾個點,我們都必須很冷靜客觀去看,甚至要從他的心地去判斷。
【臣有事左右以求進。託重臣以自結。可不慮之以偽乎。】
這個人他去討好君王身邊的人,然後等於是主動去攀附這些重臣,然後尋求自己可以被重用,怎麼可以不考慮他的虛偽?
【臣有和同以取諧。苟合以求薦。可不慮之以禍乎。】
這個臣子他看起來,好像跟人家很和睦,取得表面的和諧,然後一味的迎合人,來求取別人對他的推薦、舉薦,可要考慮用這樣的人,可能會招來禍害。接著講到:
【臣有悅君意以求親。】
迎合君王的心意來求得可以親近他。
【悅主言以取容。】
講一些君王很高興聽的話,來取得自己的容身。
【可不慮之以佞乎。】
這個就算是巧言諂媚了。
【此九慮者。所以防惡也。】
這九個方面的考慮,目的在防止罪惡的發生。我們讀起來,感覺我們應該不會是這樣的人,我們身邊應該也不會有這樣的人。其實不會這麼嚴重,但是可能那個習氣是在。除非什麼?除非我們內在沒有欲望,無欲則剛。不然那個諂媚、講好聽話,也會不知不覺。要跟他攀這個關係,這個已經是一個慣性,有時候自己不見得能夠察覺得了。但人內在有欲望的時候,正直的話就不一定講得出來,他顧慮很多了。但這些欲望又不是要去謀很大的利益。確實不是,但是很可能我們在團體當中就不可能把正直提起來,該講的話,能夠為團體好的話,就不敢挺身而出把它講出來。所以在公家的單位做事情,我們有一個態度,不以人情做公家的事。
比方這個領導錯誤了,我了解到,我把他的問題指出來他會很不高興,所以我就不講了。這就是順著人情,順著一個人、二個人不高興,把團體的利益給忽略了,這是人情作佛事了。這也是變成我們,假如沒有洞察到,那也是一個習慣。甚至於自己手上有些權力,或者有一些方便、有一些財物的時候,我們會去做人情給人家,就不一定公平了。所以哪怕領導會很不高興,該講的話要講。講完了,他不高興,不要擔心,不高興是假的,是吧?請問大家,你上一次什麼時候不高興?拿來給我看看,不高興給我看看,假的,沒了。你有沒有遇過一個人,十年前他對你說的一句話,很不高興,十年後他還很不高興,有沒有?還是有。那我告訴大家,你要更愛護他,你的一句話讓他痛苦十年。所以他那個不高興是一時間的情緒,會變的,只要你是為公,日久見人心。而且這個事情你讓他不高興了,你趕緊去買榴槤請他吃不就好了嗎?那是對事不對人,他慢慢就沒有那麼不高興了,二次、三次,是吧?怡保白咖啡泡一杯給他喝。但是你不能就因為人情,把公事、公家的利益都給忽略掉,那不行的,那我們也有罪過。
接著「七恕」講,這個臣子:
【辭拙而意工。】
他不善於表達,但是提出來一些主意都不錯;不大會講話,講出的話很直,讓人家不舒服,可是有利於事情的發展。
【可不恕之以直乎。】
他那個正直我們要欣賞,能夠包容他,有言語上的衝撞,不要計較這個。
【臣有樸騃而辭訥。外疏而內敏。可不恕之以質乎。】
這個臣子言語比較遲鈍,外表看起來也很普通,但是頭腦很聰慧,我們就要能體諒他、欣賞他的質樸。
【臣有犯難以為士。離謗以為國。可不恕之以忠乎。】
這個臣子,『犯難』就是勇於承擔,再困難,甚至要冒險的事,他都不怕,然後為了國家,他可以忍受一切的毀謗,那要體諒他的忠誠。
【臣有守正以逆眾意。執法而違私志。可不恕之以公乎。】
這個臣子恪守正道,然後得罪了很多人,執法嚴明,沒有去隨順一些私人交情,我們得要體諒他一番為公的心。其實一般的人,還是比較在乎自己的感受跟利益,所以團體裡要改革,那個改革者得到的批評一定是最多。但是我們領導者,假如聽別人批評他多了,聽進去了,可能就不客觀判斷。所以要做好人誰不願意做,真正為團體好得要扮黑臉,那是不容易的。接著:
【臣有不曲己以求合。不耦世以取容。可不恕之以貞乎。】
有的臣子不願意違背內心的道德標準,去迎合世俗。『不耦世』,這個「耦」是兩個人一起耕作,意思是不迎合眾人來求得苟且容身,這樣的人要體恤他的忠貞,他很有貞潔。
【臣有從側陋而進顯言。由卑賤而陳國事。可不恕之以難乎。】
有的臣子地位不高,但是都能夠提供很好的意見。不顧自己身處低位,而能直陳對國家重要的主張。位置愈低,人微言輕,他又這麼敢去直言,這都是要相當有氣魄的人,所以應該要能夠體恤到他難能可貴。
【臣有孤特而執節。分立而見毀。可不恕之以勁乎。】
很多人他很有氣節,但是他不見得人情事理很敏感,有時候會得罪人,這個我們都要能體恤到。所以他性格可能比較孤特一點,行為比較特別。但是能『執節』,就是他能嚴守節操,不同流合污。處世比較獨立,又惹來別人的毀謗,有時候人家要他賞臉,他不賞臉,我們也要體諒他這個人的性格比較剛勁。
【此七恕者。所以進善接下之理也。】
這七個分析,七方面的人格特質,我們能夠欣賞他好的人格特質,能包容他的不足,這個是進賢、任用善人、接納下臣意見的道理。有時候看到這些經文,都想自己再讀三十年書,分析能力也趕不上古代這些大臣。所以真的這些文化的瑰寶,我們要好好珍惜,好好承傳,進而也讓天下人受益。
第一是說「故選不可以不精」,而選當中我們所謂德才兼備,德為先。而一個領導者,他很重要的,他的人格特質,他要公正,他自我要求要嚴明、不隨便馬虎,然後又要有遠見。假如一個人要當領導,好惡心很強,不適合當領導;情緒化很嚴重,不適合當領導。一個領導很情緒化,光是人事在那裡折騰,就不知道要耗多少時間。他不只不情緒化,別人情緒的時候,他能穩住對方的情緒,提起他的理智。還有私心太重的人不能做領導,強勢傲慢的人不能做領導,只要他有這些不好的處世態度,不能用做領導;一用做領導,那個團體就要遭殃了,那所損害的就是大眾的利益。所以用人的人用錯了,用人的人要背因果責任。你不能只一句話:我看錯了。看錯了,用人所形成的因果責任還是要背。而且用人不精準,尤其傳統文化的單位,又不願意跟人結怨,請神容易送神難。
所以,為什麼第一句說「選不可以不精」?就是任何因緣,用任何一個領導者,都要慎於始,不能閃失。你說:可是現在沒人用。假如沒有人用,我們也不能做沒有把握的事情,多少人做多少事。假如我們覺得一定要做多少事情,然後用了很多我們沒把握的人,最後全部都要解決人事問題。最後人事問題又解決不了,都被人家看笑話,這是不是有點攀緣?多少人做多少事,我們兩個人見和同解,幹兩個人的事;五個人見和同解,幹五個人的事,沒有壓力,而且還歡喜。就為了去攀很多緣,一定要做個樣子給人家看,緣鋪開了,人都用錯了,最後反而:「這個學傳統文化的團體,怎麼出這麼多問題?」雖然我們用心是對,但是符不符合做事的重要原則?你看師長說,「有錢就多做,沒錢就少做。」我們硬要去做,最後緣鋪得很大,沒有錢,「師長,沒錢了。」教你有錢多做,沒錢少做,幹嘛自己攀緣,攀到最後煩惱一大堆?
所以為君者,其實很重要的一個,我們雖然想要為別人的心,但是為別人也都要從什麼?格物、致知、誠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。不能由利人的心一下子就跳平天下、就跳利益社會國家。那雖有好心,但是沒有依照經典這些原理原則,後面會出很多情況,到最後我們自己也很無奈,我是想把事情給做好,也不想這樣,進退兩難。所以《格言聯璧》裡面有一段話,叫「度德量力,審勢擇人」。不能急進,不能快進,不能攀緣,那個攀當中還是急於要做出成績來給人看,最後還是會有很多沒有辦法掌控的情況。
『任之不可以不信』。你真的看準了,你用他,你要信任他,讓他放手去做。師長在澳洲促進圖文巴宗教團結,而師長用了誰去做宗教團結?用了回教的長老汗尼夫先生。您看,師長是佛教界的高僧,他要促進當地的宗教團結,他用回教,他肚量大,要信任。汗尼夫先生做得很好,「任之不可以不信」,完全信任、完全授權讓他去做。所以用人是一種藝術。
孔子有一個學生叫宓子賤,楚國國君用他,然後讓他去單父這個地方做官,做父母官。結果他觀察到,他假如離開國君,可能國君不一定能夠信任他,甚至旁邊還有人會批評他、毀謗他,不能等那個時候再來處理。所以他就給國君講,你可不可以派兩個你屬下的人跟我到單父去做事?就給了他兩個文書官,一起到單父去了。結果當地的官員來見宓子賤,就叫這兩個副官記錄一些事,然後這兩個人在寫字,宓子賤就抓他們的肘,叫掣肘,抓得讓他們字都寫不成,大家都在那裡笑,說這宓子賤怎麼做這樣的事情?氣得這兩個人不幹了,回去了。就給魯國國君講:「宓子賤太過分了,我們寫字都不讓我們寫,還掣我們的肘,叫掣肘,那麼多人在那裡,好丟臉。」國君說:「不是宓子賤的錯,也不是你們的錯,是寡人之錯。這是宓子賤在提醒我,要信任他,他才能把他的政治理念能夠落實。假如我不信任他,還聽信讒言,他最後還是做不成。」所以就馬上下令告訴宓子賤:「單父這個地方不是我的了,你全權負責,只要五年給我回報一次就好了。」最後宓子賤在單父就治理得很好。
『進不可以不禮』。任他們為官也要待之以禮,因為畢竟都是為團體、為公在做事。我們提拔下屬是本分,不能在提拔下屬的時候,心裡面都在想誰是我提拔的、誰是我提拔的,然後心裡面還在那有期待別人要對我好;甚至於你提拔的人,跟你意見相左的時候,氣得半死。那個是用私心在做公家的事,這樣不行的。提拔了,心裡面還是清清淨淨,那是應該做的。這些幹部對團體的付出,要放在心上,我們是他的上屬,就不會有一種傲慢的態度。你都記得這些幹部的恩德,你對他是恭敬的。我們能體恤當領導不容易,自然不會輕視所有的這些幹部。
『退之不可以權辱』。你真的免去他們的官職,善始善終,不要污辱他們。你說,可是他做得很不好。他做得很不好,還是我們自己用他的,自己也有責任。反思,用了他,沒有很好的護念他,造成這個結果,不要污辱他,還是善終就好了,絕交不出惡語。有一些同仁、幹部他離開,他有可能還是覺得我們做得不妥,這個時候不只不能指責、批評他,甚至於我們不能有一個態度,好像別人不認同我,我就不高興,我就覺得他不對,這個是沒有氣量的態度。別人覺得我們不對,別人有跟我們不同的意見,我們要能包容。進而還可以跟這個同仁講:「你覺得中心有哪些不足,希望你供養。」等他講出來,他內心的不滿、怨講出來,他好一點了。再來,你有肚量再告訴他:「我們的團體改善之後,歡迎你再回來。」這才是一種氣度,而且跟人家結善緣,更督促自己不要對不起這麼多好的因緣,趕快提升自己。讓大家能夠信任我們,再共同胼手胝足,團結來做這些事業。
我們看一百九十七句,我們一起念一下:
【故知清而不知所以重其祿者。則欺而濁。知重其祿。而不知所以少其吏者。則竭而不足。知少其吏。而不知所以盡其力者。則事繁而職闕。】
這一段話,我們深刻體會到,一個領導者非常重要的態度,就是設身處地。這個領導者他提出來的理念都很好,而且都是大家認同的理念,最後都沒有辦法實施。比方說清廉好不好?沒有人說不好的,可是很可能這一個國君提出清廉這個口號,他自己會不會有名聞利養?他自己會不會急於達到這樣的目標?我們每一個人有好的念頭的時候,都有可能會提起一個趕快做到的,一種急於求成的習慣會出來。結果我們沒看到自己急功近利,突然又有人做表面,滿足了我們的這個急功近利,又稱讚了那個其實是虛的,可是做出好像挺有效果的,你又讚歎那個人,每一個人都要做虛的給你看。所以要讓任何好事水到渠成、瓜熟蒂落。急於求成,這一顆心,「下必甚焉」,底下人就回應你了,做表面,變成什麼?欺就出來了。所以只知道提倡清廉,卻不知道增加官員的俸祿,這些官員其實窮得要死,你還說清廉,又不重視他們生活家庭的照顧,不給他加薪,他得要撐個清廉。他讀了那麼多年的書,好不容易出來為官,整個家族都看著他,結果他腰帶束得這麼緊,你看他怎麼面對家族、家人?所以有一個清廉的好目標,卻不能設身處地這些官員實際的生活情況,這也是領導者在做一件事的時候,沒有先體恤相關人員。
比方說我們現在為大眾服務,做了很多大眾的事情。大眾都說,「好,很受益!」我們會不會想多做一點?會,讚歎多了,很想多做;底下的人都生病了,我們那一顆想做的心,是愛心嗎?這顆愛心應該能表現在哪?愛最近的人!假如最近的人都不能體恤,我們做的都是利益大眾的事,是不是這裡面已經摻雜了名聞利養在裡面,自己沒有觀察到。不然依愛心來講,應該最能體現的是自己最近的人。所以這個清廉是好的目標,清廉會不會變成名聞利養?都有可能。只要我們急於求成,好事都會變成名聞利養,最後都做個假給你看,所以變欺了。只要一欺騙,『而濁』,他要撐個樣子給你看,他在底下可能就有貪污的情況會出現,因為他生活已經過不下去了,還得要撐個樣子。『知重其祿,而不知所以少其吏者,則竭而不足』。知道增加官員的俸祿,而不知道減少官吏,就是不要有太多官職,根本就不需要的官職,你設那個官職,他又要領國家的俸祿,「則竭而不足」,財力空虛不足。所以這個領導者做每一個動作,都要通盤考慮,不能只考慮一個角度,牽一髮動全身。
我在這裡講,愈講愈慚愧。那一天有個很知名的報社來訪問,我們跟他講《群書360》。本來預計九點多,還是十點到十二點,我給他講到晚上八點半。講得很高興,遇到個知己講講講,考慮一個點就沒考慮其他,我本來是十二點,變成講到晚上八點半,多少部門那半天全部都被我給攪亂了。我都是讓很遠的人高興,讓最近的人痛苦,我這個體恤人的心,根本就還差得遠!所以您看,領導者就像《了凡四訓》講,愛敬存心非常重要,你要時時愛護身邊的人,你要尊重身邊的人,你把他耗到最後體力都沒有了,他當然身體會出問題,他幹不下去了。那會折損傳統文化的棟梁,這個罪過就很大了。
最後講『知少其吏』,知道減少官吏,『而不知所以盡其力者,則事繁而職闕』。知道減少了官吏,就可以不用花那麼多錢,但是卻沒有關照到官吏的培養,你要提高他的一種責任感,提高他為官這些做事的能力、行政的能力,讓他能夠竭盡全力去把事情辦好。這方面你都沒有去幫助他、培訓他,他能力沒有提升,官位又少,他的事情一定辦不完,最後辦到「事繁」,他幹不下去了,他不做了,累死人了,最後又沒人幹了。所以要考慮很多事情,設身處地、方方面面,才能成就公家的事情。而天時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人和來自於哪?「愛人者人恆愛之,敬人者人恆敬之」。其實所有經教的教誨,離不開愛敬兩個字。只要我們為官者、為領導者,提醒自己不隨順習慣,不隨便,時時守住愛敬。人一隨便,就沒有尊重下屬。比方說這個事都規劃好,花了兩個禮拜規劃好,這個領導者前五分鐘,改,人仰馬翻。這就太隨便、太隨意,這個就不恭敬付出兩個禮拜人的血汗。所以很多教誨,可能我們不能夠馬上說都能想起來觀照,這兩個字我們總記得住!現在這個態度有沒有愛護對方?現在這個態度有沒有恭敬尊重對方?愛敬算總持的教誨,你就不容易心態偏離經教。
今天跟大家先交流到這裡,謝謝大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