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《無量壽經》學習分享  成德法師主講  (第七集)  2021/10/5  英國威爾士蘭彼得  檔名:55-232-0007

  大家好,我們這幾堂課一起學習玄義中「本經體性」的部分。而佛法講「信為道元功德母」,所以相信佛菩薩所言真實不虛這個重要,我們信聖言量。而佛所說的最重要的首先是哪一點?佛開悟的第一句話,「奇哉,奇哉,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」。不能小看一句佛陀的教誨,而這句話跟我們修學淨土法門太相關了,因為念佛法門三資糧:信、願、行,信很重要。而夏蓮居老居士說到了:「理明則信深,信深則願切」,信得深就會求願往生,這麼殊勝的因緣,稀有難逢,信深則願切;「願切則行專」,這句佛號死心塌地的念;「行專則功純」,念佛的功夫愈來愈純熟;「功純則妄消,妄消則真顯」,我們本有的自性顯出來了。就像老法師說,海賢老和尚,他老人家說他估計,他應該四十歲就理一心不亂,證得法身。所以夏老這段話對於指導我們修學重要,而這個「理明」就是明白諸法實相,就是我們一直在討論的這個「本經體性」。

  我們真正能夠了解我們的佛性,就像我們這一二節課就是講到這個實相,其實就是我們的自性。大家應該還有印象,《要解》當中說到的,「吾人現前一念心性,不在內,不在外,不在中間;非過去,非現在,非未來」,這個其實就是在告訴我們,自性不是空間、不是時間,自性無時不在、無處不在。這些都在幫我們了解我們自心,我們可以真正去認識到它。所以所有的經論都是幫我們明心見性,真正認識自性、恢復自性。而佛開悟的第一句話,「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」,也是讓我們先要信自,要相信自己。所以蕅益大師在《要解》當中提到,信願行三資糧,首先就是要信自,相信自己本有佛性。

  就像我們這一段話,昨天提到了,「離四句,絕百非,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」。因為自性為什麼不能彰顯?但以妄想分別執著不能證得,所以這些要放下。放下之後,我們看到祖師大德們對於自性的讚歎,我們看底下說的,「靈明洞徹,湛寂常恆;孤明歷歷」,其實這個孤就是寂靜,孤明,明就是能照,心地清淨,看一切境界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;「炳赫虛空」,其實自性常寂光一片光明;「靈光獨耀,迥脫根塵」。所以「蓮池大師讚曰:『大哉真體,不可得而思議者,其唯自性歟!』」

  我們聽完了這些對自性的讚歎,我們來就《要解》當中對「六信」的開解,因為信深願就會切。但是這個信裡面,首先第一個信,信自。我們看到《要解》裡面說了:「信自者,信我現前一念之心,本非肉團。」我們前面有提到,我們對於宇宙萬象,其實都有一些先入為主的概念,所以都可能落在錯誤的認知、落在四句百非當中。比方說大家都聽過眼見為實,但是我們要想想,能看到的範圍有多大?我們的可見光其實是所有,這個光線它是某種波動範圍之內的是可見光,其他存在的我們沒看到。所以我們一講心,有,我有,我有心臟,馬上還比左邊。但左邊也不一定對,有人長在右邊,只是少而已。

  所以「本非肉團,亦非緣影」,這個緣影就是指能思惟、能想像的這個妄心,一般就是這個第六意識,它能夠分別。「豎無初後,橫絕邊涯;終日隨緣,終日不變。」這些都是在敘述自性。從時間上講,真心沒有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所以豎無初後;從橫的來講,橫絕邊涯,它沒有邊際、沒有界限。不是緣影的妄心,因為這個妄心它有三世,它有時間。我們看這個心念起來,要不想過去、要不想現在、要不想未來,有時候緣過去的境,有時候緣未來的境,這種緣影心相續不斷。而且它沒有空間,橫絕邊涯。而當我們有自有他這些相對的念頭起來,這是非人我都是有界限的,真心沒有這些。也等於說豎窮三際、橫遍十方就是我們的真心,所以法身遍一切處。就像我們前面跟大家講到的,「彼佛何故號阿彌陀」,阿彌陀叫無量,本不可說,但佛還是說了,佛用彼佛光明照十方國,所以橫遍十方;「彼佛壽命,及其人民,無量無邊阿僧祇劫」,那沒有時間,「故名阿彌陀」。所以「豎窮三際,橫遍十虛」,橫豎交徹是法界體,就是整個宇宙,其實就是我們的真心。

  所以我們這個真心終日隨緣,但是這個心終日不變。六祖大師講了,「何期自性本無動搖」。所以這個信自,也就是我們這兩天一直在探討的我們的本體,本經的體性,其實這個就是我們的自性,這個相信了,不懷疑了,這才叫信自。

  第二個是信他。在信他方面,「信釋迦如來決無誑語」,佛是真語者、實語者、如語者、不誑語者、不異語者,「彌陀世尊決無虛願」,佛發的都是真實的願,「住真實慧,勇猛精進,一向專志莊嚴妙土」,決無虛願,而且「六方諸佛廣長舌決無二言。隨順諸佛真實教誨,決志求生,更無疑惑。是名信他」。這個是第二個重點。

  「信因者,深信散亂稱名,猶為成佛種子」。在《法華經》裡面有講,一個人被老虎追,結果情急之下跳到樹上去,喊了一聲「南無佛」。結果在過了很久很久的時間,遇到佛陀了,當時候他年紀也不小,求出家。結果佛就先問在場的大阿羅漢,他有沒有出家的因緣?這個阿羅漢能看五百世,然後看啊看啊,就覺得這個人善根不夠,沒有修行出家的緣。結果佛就講到了,他在很長劫以前被老虎追,他念了這聲「南無佛」,他這一生可以出家修行成就。這個一聲「南無佛」就是金剛種子,所以「深信散亂稱名,猶為成佛種子,況一心不亂,安得不生淨土。是名信因」。

  「信果者,深信淨土,諸善聚會,皆從念佛三昧得生,如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,亦如影必隨形,響必應聲,決無虛棄。是名信果。」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,對這個不懷疑。

  「信事者」,事相,「深信只今現前一念不可盡故,依心所現十方世界亦不可盡。實有極樂國在十萬億土外,最極清淨莊嚴」,《阿彌陀經》裡面講,離我們十萬億佛國土,有世界名曰極樂,而且「不同莊生寓言」,莊子那個寓言是想出來的,不是真正的真相,這是不一樣的。這是信事。

  「信理者,深信十萬億土,實不出我今現前介爾一念心外,以吾現前一念心性實無外故。」我們有請大家預習《淨修捷要》第十一拜,「境外無心,全他即自」,一切的境界都是我自心所變現的,所以沒有在心外的境界。師父上人在《阿彌陀經要解》裡面講到,這一念心,一念是真心,二念是妄心,真心就沒有內外了。

  接著開解到,「全事即理」,這個事是整個現象,都是理體,就是我們的真心變現出來的,全事即理。我們看到事相,西方極樂世界的事相有依正,依報,整個六塵的境界,正報,阿彌陀佛,還有諸上善人;還有主伴,主是阿彌陀佛,伴是所有佛的學生。這些都是事相,都是自己一念心變現出來的。所以十一拜裡面提到的,「佛由心生,心隨佛現」,心在哪?就在依正莊嚴當中。「全事即理,全妄即真」,妄是指相,妄相,真是指我們的心性。真是能變,妄是所變。這個用作夢來比喻,夢裡面所有的相都是我們的心所變的,所以全妄即真,也就是全夢即心。這個容易理解,整個夢境是我們的心變的,整個所有的相都是我們的真心變現的。

  接著,「全修即性,全他即自」。師父開解到,「全修即性」,我們淨土宗是修念阿彌陀佛,是執持這個名號。《淨修捷要》裡面有講到,「全性起修,全修在性」,因為我們念這一句佛號是全修即性。《捷要》裡面說的,「洪名正彰自性」,所以全修即性。老實念佛,全攝佛德,全修即性,這在修學中是最高的法門。

  那怎麼修才能全修即性?要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。就像我們昨天提到的,念佛怎麼念才是第一念?第一念那就是全修即性。「一切莫管,字句分明,平平常常,老實念去」,這樣就能達到全修即性了。從西方極樂世界來應化的覺明妙行菩薩,給我們一個修行很具體的指導,「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」。其實這個指導跟《楞嚴經.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指導一樣,「不懷疑、不夾雜」,淨念;「不間斷」就是相繼。那這樣念佛就是與性相應,就是全修即性。夏蓮居老居士為什麼說淨念相繼即是佛,念即見佛成佛時,三際同時無先後?因為這個在念的時候沒有執著在時間、空間。我們起個念頭,「我要念多久才能見到佛?」你看都落到這個時空的分別執著裡面去了。教我們怎麼全修即性,這樣與性相應,那就一念相應一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。

  「全他即自」,師父講到了,包括極樂世界整個依正主伴,其實都是我自性所現的,所謂「託彼依正,顯我自心」。所以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,對我們來講是一個增上緣,透過他的依正莊嚴,來喚醒我們本有自己自性的依正莊嚴,所謂阿彌陀佛即是我心,我心即是阿彌陀佛;淨土即此方,此方即淨土。

  在這一個點上,在《要解》裡面也有提到,所以《要解》這一部書相當重要。《阿彌陀經》有一句經文,這一句經文重複幾次,都是在佛解釋極樂世界有種種這些奇妙雜色之鳥,有七寶池、八功德水充滿其中,介紹整個環境的殊勝,介紹一段,然後接下來就喊,「舍利弗,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」。我們想想,佛法是心法,這一句成就如是功德莊嚴,極樂世界成就如是功德莊嚴,那我們能不能成就如是功德莊嚴?所以《要解》裡面提到了,佛在《阿彌陀經》裡面講到這麼多極樂世界住處、生處種種的莊嚴,這些莊嚴怎麼來的?「皆是阿彌陀佛大願大行,稱性功德之所成就」,是阿彌陀佛自己大願大行功德圓滿成就了極樂世界。所以他的大願大行能夠遍嚴四種淨土,他的凡聖同居、方便有餘、實報莊嚴土、常寂光淨土,這四種淨土很莊嚴。而且他還能「普攝十方三世一切凡聖,令往生」,十方世界很多無量無邊眾生,一天就不知道有多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。這是他稱性功德成就的因緣、成就的世界。

  而我們接觸到《阿彌陀經》、《無量壽經》,接觸到阿彌陀佛他從發願,因為《無量壽經》講得很清楚,阿彌陀佛遇到世間自在王如來,他跟佛請教,開始修學,然後發願,然後成就極樂世界,這整個過程《無量壽經》講得很清楚。不知道大家把《無量壽經》念一遍,感覺自己有沒有變化?或者念著念著,念到哪一句、哪一段,剛好感動到落淚,那這個是善根引發出來了。所以蕅益大師說,佛以他的大願作眾生多善根之因。我們念四十八願,最熟悉的八個字,「若不爾者,不取正覺」,成德感覺念著念著會震盪自己的心,那種度生之悲切。所以念著四十八願,就把我們的善根喚起來了,「託彼依正,顯我自心」。所以阿彌陀佛以他的大願作眾生多善根之因。

  師父上人慈悲,知道我們現代人工作忙,給我們定了早晚課,早課念第六品四十八願,晚課念三十二到三十七品。晚課,一天過去了反省、檢點,那些經文讓我們觀照生活工作、處事待人接物,就像曾子用功,吾日三省吾身。而且要往生西方,最重要的心淨佛土淨。心要清淨,那要持戒;不持戒,身口意還在造惡業,那怎麼可能往生淨土?所以這個早晚課也是提醒我們持戒念佛。

  而早課念第六品,我們不能修成形式了,又要早課了,趕快念念念,終於念完了。所以曾經也跟同修說,你們念《弟子規》,念到哪一句的時候聲音最大?這是我觀察,我讓小朋友念,念最大聲的:「勿自暴,勿自棄,聖與賢,可馴致」。奇怪了,為什麼念到這裡聲調拉那麼高?終於念完了。所以念佛要相應,念經也要相應,「全修即性」,這個就是相應。

  佛門常講隨文入觀,念的經文都流入我們的心田。所以真正很認真、很恭敬做早課,念四十八願,念著念著就會明白老和尚為什麼這麼安排。所以很多都是自己真幹,真去體會到的。曾經老法師就有說,要跟他學習《無量壽經》,先把《無量壽經》念三千遍。有一個同修念了三千遍,又跑來見老和尚,「我已經念了三千遍,接下來怎麼辦?」老法師說:「再念三千遍。」因為他念的時候在想什麼?「又多念一遍,好像快到了、快到了。」這些經文沒有流入他的心田,流進去了,哪一句佛的榜樣他放心上,他就開始效法了,他不會還來問那接下來該怎麼辦。三千遍,應該《無量壽經》都會背了,阿彌陀佛怎麼修的,難道不能當下去做嗎?「少欲知足,專求白法」,這個不難吧,不難理解。他在那裡算,三千遍,慢慢增加,我去吃個大餐,犒賞犒賞我自己,因為我已經念到兩千遍,好好犒賞。你所念的跟所行的不相應,相應很重要。

  老人家是希望我們念著四十八願,念著念著能把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變成自己的願,自己也發出四十八願來,所以佛的四十八大願作我們眾生多善根之因。

  我們看經文裡,「速生我剎受安樂,常運慈心拔有情,度盡無邊苦眾生。我行決定堅固力,唯佛聖智能證知。縱使身止諸苦中,如是願心永不退」。你說這念啊念啊,那是阿彌陀佛在發願,可是我們念著念著眼淚就下來了,作我們眾生多善根之因,又以他的大行作眾生多福德之緣。

  「於無量劫積植德行」,「所發誓願圓滿成就」,原來阿彌陀佛已經為了我們修行了無量劫。這個在「積功累德第八」,「住真實慧,勇猛精進,一向專志莊嚴妙土」,還提到,「惠利群生,志願無倦,忍力成就,於諸有情,常懷慈忍,和顏愛語,勸諭策進」。我們念著念著,會去效法阿彌陀佛這些行持,一效法,我們就有福德,甚至念著念著自己的心就轉過來,用這樣的存心,這多福德之緣。

  而且「令信願持名者,念念成就如是功德」,就是讓持名的人念念可以成就像西方極樂世界這樣依正莊嚴的功德。而我們前面也學到了,這個法門是佛果地上的成就,「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」,釋迦牟尼佛以他果覺的全體教給我們,他老人家也是,「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,釋迦牟尼佛也是念阿彌陀佛成佛的。而阿彌陀佛成就的萬德洪名,成就的淨土宗,它是跟其他法門很不一樣,其他法門是修因得果,它是從果起修,即修即果。所以我們前面提到的,由彼如來加威力故,能得如是廣大微妙的法門,攝取受持。這個佛經一個詞都不能跳過去。攝取什麼?攝取阿彌陀佛果地的功德為自功德。

  《要解》裡面說,「令信願持名者,念念成就如是功德」,念念成就西方極樂世界這麼殊勝的功德。而且他已經成就多久?「阿彌陀佛成佛以來,於今十劫」,所以是已經成的。所以阿彌陀佛,以阿彌陀佛種種的莊嚴做我們的增上緣,增上的本質,「帶起眾生自心種種莊嚴,全佛即生」,整個佛國土都是眾生自心本有的功德莊嚴,但是透過這個助緣帶出來了。萬法是因緣生,阿彌陀佛的依正莊嚴,把我們自心本有的種種莊嚴帶出來了。所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每一個眾生,極樂世界從哪裡來?也是他自己的自性變現出來的。所以《要解》裡面,我們談到六信的信理,最後提的「全他即自」,整個依正莊嚴都是自身所現的,「託彼依正,顯我自心」。

  我們從這一段「全事即理,全妄即真」,就感覺到《華嚴經》所說的理事無礙。接著,「我心遍故,佛心亦遍,一切眾生心性亦遍」。我們的自心是遍一切處,佛也是,一切眾生都是,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。

  接下來,因為這種境界不容易想像、感受,又舉一個具體的。當然,舉這個例子之後,也不要執著這個例子。如同一室之中有一千盞燈,每一盞燈的光明照到哪?照到全部的房間,沒有一個地方漏了。所以光光相照,不相妨礙,沒有妨礙,自他一體,都在同一個空間裡面,都在整個宇宙,但是每個燈又不相妨礙,所以事事無礙。蕅益大師這一段它彰顯了理事無礙、事事無礙。所以《阿彌陀經》也是小本《華嚴》,都有彰顯理事無礙、事事無礙。

  我們再回到玄義的「本經體性」,透過《要解》,透過祖師這些開解,其實都是讓我們對自性不懷疑,對自性可以成就的莊嚴國土不懷疑。

  我們來看到第五,「實相之旨」,因為前面一直在詮釋實相,所以「如上粗明」。就像我們前面所提的,實相無相是離一切虛妄之相。實相又無不相,它是真正存在的,不是虛無的,它是不生不滅。而且實相是離言說,「凡有言說,皆無實義」。又提到實相,覺心是不動的,而且怎麼讓它恢復?「不用求真,唯須息見」,我們真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,它就現前,不用去求真,有個求真又是個念,所以唯須息見。「離一切相,即一切法」,我們真的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了,即一切法,那就是一切法的真相我們就見到了。

  這些都是讓我們了解實相本體,所以前面敘述過來了,但跟我們本經有什麼關係?「至於本經體性,何得稱為實相耶?」接下來就引了天親菩薩《往生論》說了:「莊嚴佛土功德成就」,他的佛土很莊嚴,六塵都說法。這個六塵說法的殊勝不可思議,我們後面經文部分再來彰顯。「莊嚴佛功德成就,莊嚴菩薩功德成就。」佛、菩薩功德成就是他的正報,莊嚴佛土功德成就這個是依報。「此三種成就,願心莊嚴,應知。」我們剛剛有提到《要解》裡面說了,西方極樂世界種種莊嚴,都是阿彌陀佛大願大行功德之所成就,所以極樂世界也是阿彌陀佛的真心成就的。「略說入一法句」,其實意思就是用一句話來講,把它總結成一句話,「一法句者,謂清淨句,清淨句者,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」,真實智慧無為法身就是我們的真心。阿彌陀佛的真實智慧無為法身在哪裡?心在哪裡?他的整個依正莊嚴就是他的心。「此論直顯事理無礙之一真法界」,這個事,這些依正莊嚴都是事;理,理體、真心。一真法界是由真心所現,所以叫一真法界。而且這個世界不會變,真不會變。在佛法的邏輯,會變的就不能叫真,會變的就是生滅的東西,都是虛妄的,所以真的標準是不會變的。《淨修捷要》說到,「一心觀禮,圓滿報身,所居之處,永無眾苦諸難惡趣魔惱之名,亦無四時寒暑雨冥之異,寬廣平正,微妙奇麗,超踰十方一切世界,實報莊嚴淨土,阿彌陀佛」,這就是一真法界。你看我們世間,一會兒天氣好,一會兒天氣不好,統統是生滅變化。

  「即事而真,當相即道」,全部都是真心所現的。「極樂世界種種依正莊嚴,一一皆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,一一即是實相,故云本經以實相為體。」我們時間還是有限,我們有一些就順著讀過去,很難每一個都解釋。「顧何相之可得哉」,我們見到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,不要又著在那個相,那個事就是理,那個相就是真心。「本經以實相為體也,明蘧庵大師曰:瓊林玉沼,直顯於心源;壽量光明,全彰於自性。」為什麼他無量光無量壽?因為自性本來就無量光無量壽。「幽溪大師《圓中鈔》曰:夫瓊林玉沼,壽量光明,固一切諸法之相也」,但是這個相,「然則直顯於心源,全彰於自性,顧何相之可得哉!」所以相即是性,性相一如,「此正無相不相、相而無相之正體」,所以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全部彰顯實相。

  「蓋吾人心性,量同法界」,念到這裡,相不相信自己吾人心性量同法界?假如相信了,以後就不會沒信心了,也不會消極沮喪了。「靈明洞徹,湛寂常恆,豎窮三際,橫遍十方。極樂國土,非在心外」,也是我們自己的真心變現的,「百界千如,皆我本具。心淨則佛土淨,土淨即我心淨。何有一法,在我心外?」《勸發菩提心文》裡面提到的,「若知自性是眾生,故願度脫;自性是佛道,故願成就,不見一法離心別有……如是發心,名之為圓」。何有一法在我心外?「本經所詮,直顯本心,全彰自性。」「洪名正彰自性,淨土方顯唯心。感應道交,呼應同時。十萬億程,去此不遠,心作心是」,所以自心所現的一真法界,「當相即道,無非實相」。

  我們看《要解》也很多都在讚歎實相,就是我們的真心。這一段我們也可以再一起學習一下。「《彌陀要解》云:實相無二」,因為都是一體的,就好像黃念老比喻,相是波,性是水,所有的波都是水,所以無二,都是水,都是自性,但「亦無不二」。這個實相無二,這是從體上講的;亦無不二是從相上講的。「是故舉體」,舉我們的真心,這個真心可以變現依正莊嚴,「作依作正」,這個都是實相變現的;「作法作報」,這個法是法身,報是報身,這都是自心所變現的,沒有一法在我們心外的;「作自作他」,自是自己,他就是我們以外的一切境緣,其實都是自性所現的。「乃至能說所說」,能說,十方諸佛在讚歎,釋迦牟尼佛在讚歎,能說;所說,西方極樂世界,能說所說。「能度」是諸佛菩薩,「所度」是眾生,其實都是自心現的。「能信所信」,能信是我們的清淨心,不懷疑的心,所信是極樂世界,是這個法門。「能願所願」,能願是我們這個真信切願的心,所願就是能見阿彌陀佛,能生西方極樂世界。「能持所持」,能持是我們依教奉行的這個心,所持是這一句萬德洪名。「能生所生」,能生,要往生的三資糧,信願行;所生是四種莊嚴的淨土,極樂世界的四種莊嚴淨土。「能讚所讚」,能讚是十方一切諸佛,所讚是阿彌陀佛。「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」,其實這些讚歎也都是讓我們更去體會,沒有一法在我真心之外。所以黃老說,「由上可見全經囫圇在一實相中」,囫圇就是完完整整,都在真心裡頭,所以說「以實相為體性」。

  接著又引本經的經文,「又本經《德遵普賢品》云,開化顯示真實之際」,真實之際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,開化顯示了,現前了。「《大教緣起品》云,欲拯群萌,惠以真實之利。《積功累德品》云,住真實慧,勇猛精進,一向專志莊嚴妙土。真實之際者,真如實相之本際」,諸法實相,「此即本經之所開示者也」,等於《無量壽經》裡所講一切依正莊嚴,就是真實之際。而「極樂妙土乃真實智慧之所莊嚴成就者也。彌陀世尊攝此妙土,宣此妙法者」,他為什麼要成就極樂世界?為什麼要宣說這個法門?因為他「欲惠予眾生以真實之利也」。那一切都是真實,一切都是真心,都不是生滅的,所以唯一真實。「此三真實,即一即三」,這個即一那就是自性,即三那就是開化顯示真實之際、住真實慧,然後惠以眾生真實之利。「方便究竟,不可思議。」這個方便不一定能究竟,比方說小乘經方便,但不一定究竟;但究竟又不一定方便,比方說華嚴、法華究竟,但是不是一般人能修的。所以這個法門又方便又究竟,不可思議。「極樂依正,淨土法門,舉體是真實之際,故云本經以實相為體性也。」

  我們這個「玄義」第二個部分「本經體性」,要一下子完全明白,我自己也做不到。但是這個部分我們能夠多去深入,對我們看大乘經、理解大乘的幫助會很大,因為大乘佛法講的都是實相。那也感受「善知識者是大因緣,所謂化導令得見佛」,其實見佛就是見到實相了。老和尚的經教我們要多聽,祖師這些精闢的開解我們也要多薰習。尤其請大家預習黃念祖老居士的《淨修捷要》第十一拜,我們可以隨著他老人家的開解,去體悟這個實相。入境界的善知識我們是稀有難逢,我們要很恭敬的來向他們學習。

  大家應該都有預習了,我們也可以比較重點的來過一下這十一拜的教誨。我們先休息一下再回來。謝謝大家!

  大家好,我們就《淨修捷要》第十一拜一起來學習一下。一開始黃老就說了,底下這一段是很關鍵的一段,也是非常難理解的一段,這一段要把它突破了,再看大乘經典就好懂了。

  「一心觀禮,佛由心生。」這個《淨修捷要》第二拜就講了,「一心觀禮,極樂教主,因地聞法,即發無上正覺之心」,這些他的整個修學的過程,剛剛講阿彌陀佛出家,多少年成就,成了阿彌陀佛,這個地方又說是「佛由心生」,佛是哪裡來的?佛就是由你心裡頭生出來的,是你自己心裡生出來。這一句話有很多人聽了之後,他就很難接受了,他就覺得這麼說起來,我就失掉了對佛的恭敬心,佛倒是我生出來的了,他可能會產生這個感覺。

  接著黃老說了,這個「心」說的是我們的本心,真心,妙明真心,能生萬法的心。所以人人都有一個本心,這個妙明的真心,這個心就是釋迦牟尼佛成道時候所說的,「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」,一切眾生他都有如來一樣的智慧、如來一樣的功德。我們這個功德在哪裡?我們既然是如來的智慧功德,那這許多經都是我說的,我還有要再講?還要再看?那就不用了,是不是這樣?所以人都有他的邏輯、他的感受。我們前面說的這個,他的邏輯看法,這個見惑有可能產生;他的感受,這個思惑有可能產生。

  這個說的佛由心生,這個心是指真我,是指這個真心。所以我們這唯一的一個大事,什麼是大事?我們前面講「教起因緣」,佛是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。佛的大事跟我們的大事相應,我們真想辦大事,佛就真來幫我們。什麼是大事?海賢老和尚說得好,成佛是大事,念佛是大事,成佛是大事,其他的啥都是假的。所以唯一的一個大事。

  唯一一個大事,那其他事都別幹了,從今天開始把門關起來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然後家裡的本分都不用做了,唯一的一個大事。所以我們現在佛弟子修的狀況,修得讓社會大眾覺得很怪,這樣的現象還不少。這個都是我們在聽經有聽偏頗了、聽執著了。所以聽經是讓我們能夠圓解義理,圓解就能夠圓修。

  「全修在性」,《淨修捷要》裡面說的。你穿衣吃飯也是在恢復自性,生活、工作、處事待人接物,全修都是在性。用真心去生活、工作、處事待人接物,因為你很清楚只有一件事是大事,就是恢復自性。假如我們又起了輪迴心去幹輪迴業,那這個事就辦不了了。

  真的是唯一的一件大事,甚至於說你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這一件大事,所以叫正助雙修。正修是念佛,為了聲聲喚醒自己,為了老實念佛,全攝佛德,為了始本不離,直趨覺路;助修,助修是積功累德,積累往生的資糧,都是為了成佛,助修,三福六和、三學六度,普賢十願都是助修。

  所以這個大事,黃老說粗淺的說,了生死,不要再搞生死輪迴了,輪迴太苦了,要度眾生,因為沒有出輪迴問題沒有解決。但進一步說,我們覺得這是最大的事,就是我們本來是佛,而我們現在只是侷限於這樣一個情況,我們這個是不甘心。這個不甘心也不要落文字相,不甘心可不是要去跟人家爭什麼,這個不甘心是不願意糟蹋自己,這個不甘心就是《勸發菩提心文》講的「尊重己靈」。佛那麼遠以前就成佛了,我怎麼還在這裡沉淪?「譬如無價寶珠,沒在淤泥,視同瓦礫」,不能再糟蹋了。真正尊重自己的佛性,所以假如只侷限在這裡輪迴,那不甘心。所以要恢復,要恢復到自己的本來,這個對於大事就更深一層。

  小乘人他覺得我涅槃了,不輪迴了,結果他就落入自己解脫的樂而已。真的懂得要恢復自性,這樣的人就很少了。所以我們自個的本心有什麼功德?因為佛開悟就說,「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」,十法界都是自心所流出的。這裡舉到了十個法界,都是從一心所生,所以佛就由心所生。每一個眾生從自心中會流出十個法界,所以一切的佛也是自心所流出。

  講到這裡,馬上舉個譬喻。所以善知識說法,他也是理事圓融,讓我們好體會。所以很佩服大家,剛剛成德講這個理,居然大家都沒睡著,你們的功夫很好,善根深厚。一般理講太多了,會睡著覺的。所以這個地方可以打一個比喻,我們以水來譬喻真心。我們這個真心也就是佛的法身,「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」,所以法身不是兩個,就如同水。就如同這個水有太平洋、大西洋,這種種的洋、種種的海、種種的江河,這都是水,這個水譬喻法身,也譬喻自己的本心。剛剛提了,十方的佛的法身不是兩個,我們想到剛剛《要解》裡面說的,就像一千個燈在一個房間裡面,它光光互融,但是它也是非二,自他一體,沒有分開,都是整個宇宙、整個法身。

  但這個水它一動就生了波,波就有種種不同的情況。水都是一樣的,因為水就是氫二氧,沒有兩樣東西,不管你是哪來的水。你說它有雜質,那雜質它不是水,既然說是雜質,那它就不是水了,水是指氫二氧,H₂O,沒有別的東西。這是比喻,就是水。但是水它遇到大風、小風,那水起的作用不一樣,相也不一樣,用也不一樣。「吹皺一池春水」,這個小波很可愛,相不同,性一樣,因為都是水;而驚濤駭浪很可怕。水能灌溉,水能洪水為患,所以水的「用」、「相」那就有千差萬別了。

  所以從這個水跟波我們來體會,這個十法界就都是相,相就是水動了生了波。所以生了波,這個水能載舟、水能覆舟,波是從事相上的不同,波動了就有千差萬別,但是你要是順順的,不管那是載舟的波還是翻舟的波,其實都還是水,它還是氫二氧,它沒有差別。所以舉這個波跟水來讓我們體會,佛是相,由心生,所以波也是水,佛也是心。我們要知道這一切一切都是「自心」,都是從法性所現的。所以叫做「法性」、叫「妙明真心」、叫「佛性」、叫「法身」,這是一件事不同的名字,讓我們別執著,都是從這個本體而出現種種事相。所以佛也是由這個心所生的。佛既然現了相,也都是波,也都是相。但是都是波,這些波都是由水形成的,所以佛由心生。

  底下一句「心隨佛現」。心隨佛現,那我的本心在哪裡?是什麼樣?大家看「達摩祖師傳」,有一段是達摩祖師的侄子,他去問佛是什麼?出家人都答不了。結果後來不是有一個僧人騰空而至,他那個侄子看到他,「你健步如飛,到底是正是邪?」結果你看他回應得多好,他說:「郡王若能辨別正邪,便不會排斥佛法。」你看這個講話很有正氣吧?結果這個郡王馬上就問了,「那什麼是佛?」「見性是佛。」「性在何處?」本心在哪裡?就跟我們這段問的一樣,是什麼樣子?這個影片講,「性在作用,在眼為見,在耳能聽」,這個都是性的作用。

  你看這一段他最後講完,郡王在那裡深思的時候,他做了一個動作,把劍拔出來,他說:「郡王可有領悟?若沒有,貧僧願死在郡王劍下。」這段也很精彩,他要把生死置之度外。這個郡王被震撼了,「你果然深懂佛理」。我們看這段也要學到那個氣概、膽識,遇到一些大是大非,要站出來把理講清楚,「我以我的項上人頭保證」。古人有這種氣概,真正看到忠臣被誣陷了,「我以我的項上人頭保證」。所以很多地方都是我們處事待人接物的學處。

  這個「心隨佛現」,就讓我們去體會到底心在哪裡。但這裡黃老他要去讓我們感受本心,他舉個例子,「最近我這兒一個常念佛的人,最近的事,這兩天我叫她不要來了,我說你們都在這兒,叫她不要來了」。這句可不可以學東西?黃念祖老居士的心在哪裡?黃老的本心在哪裡?是什麼樣子?你看在生活的細節當中,因為這個同修病了,又怕她牽掛,黃老講經沒有人護場不行,我們俗話說的捧場捧場。這可貴,人家那一念心黃老都能感受到,心在作用。接著安她的心,我告訴她你們都在,讓她不要罣礙,叫她不用來了。我們假如聽經,一聽就知道老人家的心,那學的東西可多了。

  「她這兩天腰疼,昨天送信兒來:『腰疼(她那個信裡面寫),我這兒就拼命念咒。』她疼得難過」,這個境緣叫「逆加持」。她名字叫孫超。我想舉這個例子,因為在座的人都認識她,這個例子應該發揮的力量會很大。所以舉例子能舉大家很熟悉的,那就特別有感覺了。「念著念著念著她就沒有自己了,沒有我了,找我找不著了。」這都是真實的,無我了,就是無我,無我是真相,這個身體怎麼會是我?我們產生了這個錯誤的認知,這是因緣和合的一個假身,可是我們把它當作我。所以無我是真相,你一定要認為有個我,那你這是在妄想之中的事情。

  佛做了個比喻,大海裡面起了一個水泡,大海是比喻我們的本心、我們的法身,起了一個水泡,我們誤認這個水泡是我,本來法身是我,現在起了妄想執著,誤認為這個水泡是我。當然這也是個譬喻,我們去感受感受,這個水泡的功能大,還是大海的功能大?沒辦法比。所以剛剛說不甘心,我本來是大海,現在怎麼搞成水泡?不甘心!所以能把這個錯誤的認知放下,由這個錯誤認知產生的這些痛苦就沒了。

  結果她念啊念啊無我了,「這樣過了之後,腰疼沒有了,不要說腰疼了,再厲害的病都可以好啊,這也是這幾天的事情」。我們要知道身體是念頭變現的,念頭都到了無我,那身體的病怎麼會不好?

  那當然,我們今天學了這一句,也不能又產生執著,比方剛好你的室友腰疼了,疼得很厲害了,你告訴他:「我就是假的,還有什麼腰疼?趕快念咒吧,趕快念佛吧。」他一下子還體會不到,你給他講這麼高的要求,讓他覺得這個漢學院不能待了,一點人情味都沒有。這個就是我們佛弟子假如學出了這種執著,那社會大眾看到我們都害怕。所以儒家的基礎很重要,忠恕之道,嚴以律己,寬以待人。我們真的相信,能無我了這些病都能好,嚴格要求自己,保持正念,念頭對了,身體很快就好了;但對別人的話要寬以待人,你首先懂一點推拿、按摩,先讓他減少痛苦,要體恤人情、人心。這個是忠恕。

  這一點,成德在師父上人的行誼當中體會得特別深刻,道理老人家講得很清楚,身體是念頭變現的,念頭好了身體就好了。結果有好的醫生去香港,剛好成德也去了香港,老人家一看到好醫生來了,都會「把蔡禮旭找來,給他調理調理」。老人家很有人情味。當然自己還是很慚愧的,還要讓老人家擔心自己身體不好。那我們看黃老談到本心在哪裡、是什麼樣子,你看這個心的力量很大,他這個心放下了執著,放下了這個身的執著,病好了,你看這個心的力量滿大的。

  接著又說了,心拿給我看看,你的心什麼樣?達摩祖師來了之後,神光是二祖,神光最聰明,懂得很多,各方面的研究,連外道的東西都研究得很深。這都是依據文獻記載,我們那個電影,電影是製片廠拍的,不一定完全是事實。他聽到達摩祖師來了,就去求法,看著達摩祖師在那裡打坐,他不敢驚擾,這是他的恭敬心。

  我們現在學佛,有的人學了很久了,那是相上很久,重實質不重形式,「人不閒,勿事攪」做不到,「人不安,勿話擾」做不到,因為他在境緣當中,還是給自己方便,自己想怎麼做,我想去問個問題,我想怎麼樣,他顧不了別人。我們說如入無人之境,就體恤不到人家的狀況。所以《弟子規》扎根還是挺重要的,把這個自私自利、自我中心放下。在哪裡放下?就在這些生活處世的細節,「人不閒,勿事攪,人不安,勿話擾。人有短,切莫揭,人有私,切莫說」。你看這麼多行為是相,相就是性,這個性是什麼?仁愛心,設身處地的心,念念為他人著想的心。我們假如見每一個相都能見到性,見每一句話都能體會到對方的心,那這個受用不一樣了,自他的受用鐵定都不一樣。

  山洞裡頭很冷,下雪,雪都很深,腳都埋在雪裡,還不敢動,還恭恭敬敬站著,其實達摩都知道。達摩祖師開悟了,沒有不知道的。後來看見他這麼誠懇,就問他:「你在做什麼?」他說:「我求法。」達摩說:「求法這樣大事,你這種輕慢可以嗎?」所以他這個恭敬到極處了,不然一般的人,自己都跪了這麼久了,還凍得不行,還說我輕慢,這個念頭一起來就有情緒了。這麼恭敬站著,雪都沒到這裡了,他還說他輕慢,也就是證明這個求法真是一件大事!隨著你的恭敬心,你所得的會不同。

  這個時候二祖就拔開帶的刀,一刀把胳膊砍斷了。人很珍惜自己的身體,我連這個最珍惜的身體都來供養,把這胳膊擺在達摩祖師面前,表示我不愛惜我的身命,我只為法而來。他這一個好端端的人自個砍了胳膊之後就疼,他還是凡人,疼得厲害,心不安。他就說:「師父,我心不安。」達摩就說:「將心來,老僧與汝安」,把心拿給我,我給你安。他沒法拿,而且他是在他這個找心的時候,他體會到了這個心不可得。這個不是心,這個不是真心,這個找不到的,這個不是代表自己。

  講到這裡,黃老又跟科學聯繫在一起了。現在科學證明,你可以移植,比方說你移植了他的心,那麼再活下來的是你還是他?還是你,所以跟他這個心沒有關係。現在科學更厲害了,你用一個塑料的心,那他還能活,他本人也並沒有變成塑料的,所以不是這個心。不是肉團心,也不是緣慮心,想想過去、想想現在、想想未來,剎那不住,也不是這個心。

  他感覺疼的,那是我的心,但是你叫我找,拿心來,找不著了。所以他說:「覓心了不可得」,我找心找不到。達摩說:「與汝安心竟」,我給你安心安好了,因為你找不到。開悟了。

  所以這個心不可得。因為一般都以為這個緣慮心是自己的心,其實它剎那生滅。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這個相不只是物質現象,精神現象,都是當處出生,隨處就滅盡了。可是不可得之中,你離了一切的虛妄相,你見到了那個不生不滅的真心。「若見諸相非相」,你離了相,知道都是不可得,知道妄想分別執著都是虛妄的,全把它放下了,真就顯了。不需要求真,只要息妄。禪宗他就是觀機逗教,抓住那個時間點,讓對方妄想、分別、執著都放下,他就開悟了。這理上是這樣。其實我們自己也可以感受,正念現前,邪念自然污染不上。這些妄念、邪念都是妄心在做主,我們能提起正念、提起真心。所以念佛、處事我們都要練習用真心,用第一念,不要用第二念。

  這個心在不可得之中,可是怎麼樣?你在念佛,你在觀佛,想「如黃金山高出海面」,這個佛現出來了。因為佛是你心裡頭所生,佛是你的水所形成的波,你看見了這個波,不就看見了你的水了嗎?你看見了佛,不就看見了你自己的心了嗎?佛由心生,心隨佛現。形成了波,波它的實質就是水,也都是你的心,所以你的心隨著佛就現出來了。「佛由心生,心隨佛現」,這兩句話就說明「心佛不二」。我們看到這個不二,真正入了不二就見到實相了,所以入不二法門。這一段第十一拜,都是在讓我們入實相、入不二。所以我們的本心跟我們所念的佛不是兩個,不二。

  有人學禪宗,他學禪宗的人沒有深入了解淨土,他批評淨土,說你們是心外求法,你不參你的本心,你跑到十萬億佛土去拜一個阿彌陀佛。他不知道那個阿彌陀佛正是本心,不在心外。所以心佛不二,《金剛經》跟《無量壽經》沒有衝突了,這都是我們這幾天一起在探討的,「洪名正彰自性,淨土方顯唯心」。

  底下再說明什麼?自他也不二。「心外無境」,要說它是心,就看見什麼水就都是水,不管你大波小波,你要不看波只看水,那全是水,所以它完全是水;不颳風,波就沒有了。所以除了心以外就沒有境,因為一切境都是心,一切波都是水。所以心外無境,因為那些境都是心所現的。最重要的不要去著境,要見到境界就是見到心,不然境是境、心是心,那就二了,那就開始分別、開始執著了。「一切波都是水。既然外頭沒有境,都是水,就是沒有波,都是水」,所以心外無境,所有的境其實都是水,那麼佛這個波也是水,所以「全佛是心」。所以佛全部就是我們的本心,甚至於是西方極樂世界整個依正莊嚴都是我們的本心。所以「全佛是心,心佛不二」。

  黃老在這裡說了,佛全部是我們的本心,這句話就是這個意思。「所以這樣去念佛,這個功德就又增加了。」他是回應前面提到的,「不是有人說,我這麼一個念頭,就好像沒有起恭敬心了」。因為前面他就執著了,那佛是我心變的,好像我對佛的恭敬心就少了。其實他沒有認識到他的本心,本心的作用他能體會到了,那再念佛不一樣了,那裡面就有信自、信理的力量在裡面。「其實這個是更恭敬啊」,這個是從水這麼看,你見到它的本性了,你就沒有著在外在的相上,所以沒有波全是水。

  「但是你要從波上看,除了波」,你是從相來看,「離開了波你要去找水,找得著嗎?」就好像你要找阿彌陀佛的心,要去哪裡找?阿彌陀佛的心就在他的依正莊嚴當中現出來了。所以你離開了這些境,你又要去找水,找得著嗎?所以陸地上沒有波,陸地上沒有波哪裡有水?所以這個你所謂的境,就是你水所生的波,你離開了這個波也沒有水。所以你看見波的時候,實際上你已經看的就是水了,你還要去找水,它本來就是水。因為你現在在亂動之間,你不了解它是水。因為我們著相,著相就見不到性,你著了這個波,你不知道它本體是水,你只著了它是波。所以萬象森羅,其實都是你的自心。所以一切皆成佛、一切皆是佛,那平等了,就沒有什麼彼此。全體之水,那就不會有自他、不會有彼此、不會有分別。全體都是法身,什麼什麼種種的,一切也皆是自己。所以境外無心,整個境就是我的心,你離開了這個境,哪裡去找心?所以境外無心。

  極樂世界以及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,這是屬於自以外,佛教稱為「他」。除了自,跟這個自相對的就是他。全他即自,整個他就都是自己。所以我們剛剛說的自性,作依作正,極樂世界整個依正莊嚴也是我們自心所現的。所以這個在佛學的名稱裡面,「自他不二」。上頭是心跟佛不二,這個是更進一步了,因為上一段話是在詮釋心佛不二,這一段又在詮釋自他不二。「境外無心,全他即自」,那就變自他不二了。所以這個不二我們得多去體悟。

  這裡又有穿插了一個重點,剛好黃老提到淨土宗是他力派、果教門,這個底下還會講,跟其他法門不同,他依靠他力。所以帶業可以往生,他是依靠他力,彌陀的願力,他力,所以是他力派。果教門,從果實上下手的,不是教你從因地下手。結果就又舉了一個譬喻,比方說吃饅頭,一般要吃饅頭是從開荒、耕耘、選種、施肥,做了那麼多工序,然後又要去割,要去打麥子,之後還要磨,磨了之後還要蒸饅頭,才能到口邊。但是淨土法門是直接吃饅頭,所以它是果教派,從吃饅頭開始。把饅頭給你了,只要你自個要嚼、要吃,這個就沒有人能夠給你替代了。這個大家可以有機會要多聽幾遍黃老開解的,因為黃老是見性之人,他的那個音聲也是自性起用,所以他的音聲文字都是般若,所以聽他的笑聲特別解憂愁。你看這裡,這個沒法學,你們自己去聽。鬱鬱黃花,色聲香味觸法,在見性的人他用出來,那也是無非法身。

  這個淨土宗,他力派、果教門。剛剛是全他即自,全部就是自己,自他也不二。接著舉了《維摩詰經》,整個是講不二法門,一切都不二。所以有對待,這個對待就是矛盾。我們昨天講了,有跟無就是對待、相對,就會有矛盾,到底是有還是沒有?開始矛盾了。矛盾就是咱們人類世界的事情,種種都老在鬥爭,矛盾就要鬥爭,矛盾是對立面。

  我看到這裡,我就想到我念初中二年級,跟一個同學,這個同學幾十年沒見了,他叫陳福正,他的名字我都還記得。因為他們家旁邊有一個土地公廟,土地公叫福德正神,所以他的名字我記得。他們家我去過很多次。結果我們兩個因為一件事不同觀點,吵到什麼程度?逼同學要劃清界限。你覺得他對還是我對?我現在想一想,我這個鬥爭的習氣太重了,居然因為一件事還搞得全班很尷尬,都要表態一下,要選邊站。這種日子不好過,這都是對待,都會有矛盾。

  矛盾是對立面,雖然也講統一面,但這個統一很不夠。雖然講生命共同體,但是講歸講,假如還把自己擺在第一,那這個就要統一也不容易。所以儒家特別強調自卑尊人、先人後己,你有這個基礎了,「於諸眾生,視若自己」,自他不二。為什麼大乘佛法在東土開花結果?都有這些背景,成長的環境大家庭,不為自己;所受的教育也都是「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」,他心量大,不分彼此。所以要徹底的統一,那就要入不二法門。

  「洪名正彰自性」,所以你在那念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不是心外去求一個什麼法,或者向別人求一個什麼神保佑,你就好好的去念這一句佛,或者念本尊的咒,在這個地方當然是講念佛,洪名正是彰明你自己的本性。參禪是為了要明白自個兒的自性,要參究自性,那現在你這個念佛正是顯明自性,這個就禪和淨變成不二。「淨土方顯唯心」,又加上一句。那裡是說「名」,因為前一句是洪名正彰自性,這裡是說淨土,這是講淨土莊嚴,要求生淨土,但這才是「唯心」,你的淨土也沒有離開你的真心,不是從心外去求法,純粹是自心。

  後頭又說了,「託彼依正,顯我自心」,假託極樂世界依報、正報,極樂世界的佛菩薩、極樂世界的國土,來顯明自己的本心。不然你的本心到底是什麼樣,這個可以幫助你,你就可以知道一下你自己的自心如是莊嚴。那我們想一想,我們還沒有學佛以前,我們的整個依報正報是什麼狀況?我們的生活情境、我自己的身心狀況,被功利主義、享樂主義的環境搞得不知道每天在忙什麼,很多煩惱。這是外在的境,我們隨波逐流。應該不能說我們,應該說我,為什麼?因為我們昨天王同學分享,你看人家善根夠厚,不忘初心,我學這個是要讓人健康的,怎麼都叫人要吃肉?這違背我要利益人的心,這個就沒有隨波逐流。所以我把話收回來,是我,我隨波逐流。但是遇到師父,增上緣。遇到《無量壽經》,我們讀著讀著,增上緣。但我假如內心沒有這些莊嚴,這些緣能幫得上我嗎?不可能。是我本來有,透過這個緣把我顯發出來了,所以「託彼依正,顯我自心」。所以緣就重要了,總在遇緣不同。

  淨土也不是像一般的外道,我要修天,我要生天,我要去天宮,那是一個好地方,到那裡去就永恆不死了,他可能這麼想。天界有無始天尊或者玉皇大帝,他主管一切,自己完全被主管,你是被人家管著的,所以還是沒有脫離輪迴。我們說到的極樂世界,這一切一切都是自家,佛也是自心所現,土也是自心所現。

  「感應道交,呼應同時」,咱們現在還是眾生,我們在感,佛就在應。我們在念佛,念南無阿彌陀佛,這是我們在呼。這有兩個電台,我們在呼叫,我們念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就是我們在叫對方。但是對方就是自己,自念自聽,自己就接收了。發出電報的是自己,收報的還是自己,這自個兒聽到了,所以這個應是同時的。你聽到了,那當然,感應道交,呼應同時,自念自聽,這個得自己去感受,你真正念得很專注、聽得很專注,整個身心感覺就不一樣了。夏蓮居老居士說的,「根身器界潛轉換」,你就念著念著,你的整個身心、你的整個環境就會開始變化了。比方說這個地方每天都講經,這個地方的磁場不一樣,一般比較敏銳的,你一走進去就可以感覺。同樣的,假如我們真的行住坐臥都在念佛,你能見到這麼用功的人,你一看到他,你就會覺得他不一樣,真的「根身器界潛轉換」,自念自聽,會有不可思議的受用。那你聽到了,阿彌陀佛一定聽到了。

  佛的心跟咱們的心沒有一毫一釐的間隔,再下一點點就要講,就是沒有毫釐許間隔,所以這個「叫」和「應」是同時的,自念自聽。你說自聽,也就是佛聽。自己在念,這個就是呼,「呼」和「應」同時。你念的時候不就是同時你聽到的時候嗎?不是有前有後。

  這個「同時」又是極殊勝的意思,呼和答應中間不是經過一個過程,即是自己呼的時候就是答應的時候。所以這個「因果同時」,淨土宗的因果同時用蓮花來比喻。一般的植物開了花,花謝下來了果才現出來,蓮花是因果同時。其實我們這裡念,我們自己聽到了,佛也聽到了。哪裡應?遍法界虛空界都可以應,因為遍法界虛空界都是我的心所現的。所以你看我這麼一念,馬上應什麼?七寶池裡面就有一朵蓮花開了,隨著我念愈開愈大,上面還有我的名字。我這個名字有點換了,以前還沒出家,它這感應是直接的,沒有毫釐許間隔,因果同時。

  「十萬億程,去此不遠」,十萬億佛土,這個是「事」,事相,十萬億是離我們的距離,去此不遠,因為十萬億佛國土也沒有離開我們的自心。照理講,十萬億國土這麼遠,他說「去此不遠」,這個是理,就說的是理,因為它不在心外,所以去此不遠,這個是事理也不二。我們看這段話,從一開始心佛不二,再到自他不二,再來講理事也不二,因為十萬億程是「事」,去此不遠是講「理」,那事理也圓融了。

  「心作心是」,這個是《觀經》的話,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」。我們看到黃老又進一步將《觀經》這一段開示給我們開解,因為這兩句,《觀經》的兩句是整個淨土宗修學的理論依據。《觀經》裡頭,「諸佛如來是法界身,遍入一切眾生心想」,佛的身都入到一切眾生的心中的想念,所以你的起心動念如來悉知悉見。如來就在一切眾生的心想裡,你的思想裡頭他都可以遍,他遍一切處,遍到一切眾生的心想裡頭,你心之起心動念如來悉知悉見。你這要為善,要做什麼什麼,這一切這些功德,如來都知道,如來就加被,這一點要放心。那你想做壞事,我有罪業,那不要緊,佛都會原諒,佛是同體大悲,佛都會救度,就是憐憫大家。你有一點點善,佛就加被、護持、攝受,因為佛遍入一切眾生心想,你一有善起來,他的加被馬上到了。就像《地藏經》裡面說的,眾生有一毛一渧、一沙一塵的善,地藏菩薩都讓他增長。「是故汝等心想佛時」,這個也是《觀經》的話,你心裡想佛的時候,自個兒這個心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,所以是心作佛。

  時間關係,我們看到後面說到,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」這八個字雖然很短,但是非常重要、非常深刻。「是心作佛」就是修持,所以我們不能離開修持。那這個修持為什麼能成功?因為你本來就是。「是心是佛」代表你的本性,「是心作佛」是你的修持,你的本性本來就是,你又從這個心起來修行,焉得不恢復你的本來!所以「始本不離,直趨覺路」。這個也是「性修不二」,你的修持和你的本性是一回事。作佛是這個心,這個心本來就是佛。你所作的是什麼?所作的是佛,因為洪名正彰自性,我們現在所念的這一句佛號就是我們本覺的理性,一念相應就一念佛,念念相應就念念佛。所以心在念佛,心在作,作什麼?是佛,佛就是心。這個心就是我們的本性,本性在那裡作佛,就在那裡修,性跟修就不是兩件事,所以這八個字又告訴我們性修不二。

  還有延伸,「境智一如」。這個境,一切境也就是心,心就是智慧。一般的人他就會有一個感受認知,這個境界冥頑不靈的東西,大地山河,死東西,你這個心是智慧,是活東西,這不是兩回事。一般人都會有這樣的認知,但是這裡提到境智還是一如的。這裡是還有提到一般人會把有情偏在自性,無情物偏在法性,事實上自性跟法性也是不二,也是互含互攝。

  最後黃老說,這一段說明一切都不二,心跟佛不是二;自和他,我們每一個眾生和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不是兩個;事跟理也不是兩個,彼此無礙,你這個「十萬億程」,但是它就在眼前,從事上是十萬億程,從理上就在目前,「去此不遠」,事跟理也圓融不二;性跟修不二,這一切都不二。

  所以這一段上同時也顯出來,淨土就是唯心,洪名就顯本性,也表示禪淨不二。這一段主要說明禪宗和淨土,來破除你們淨土宗是心外求法,是淺;在這個地方說,就和佛法最高深的道理完全是一致,和禪宗也是不二。

  好,我們「本經體性」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。謝謝大家,阿彌陀佛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