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《無量壽經》學習分享  成德法師主講  (第五集)  2021/10/1  英國威爾士蘭彼得  檔名:55-232-0005

  大家好!我們昨天進入玄義的第二個部分,一開始是「教起因緣」,現在是「本經體性」。體性是實相,實相無相,亦無不相。當然,這個部分我們得多用心去體悟。這個用心還得會用才行,因為學佛最重要的是用真心,用真心了就是會學。老法師講經的時候常常引用禪宗的一句話:「你會麼?」這個「會」就是會用真心。

  佛門有六即佛,佛就是真心。有理即佛,從理上講,「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」。《圓覺經》說:「一切眾生本來成佛。」這是從理上講,理即佛。名字佛,第二是名字即佛,有名無實。在修行上,《百法明門論》有提到,人有十一個善心所,其中很重要的慚、愧這兩個善心所。儒家也是很強調,孟子說:「恥之於人大矣,以其得之則聖賢,失之則禽獸耳。」差別很大。慚愧、羞恥心,我們看這個「恥」字,耳朵跟心,人不好意思了,耳朵都紅了,臉都紅了,這個是很自然本有的這種善根流露出來了。所以我們看到名字即佛,我可不能當一個有名無實的佛弟子,不能當一個假的聖賢弟子。

  我們一開學,祭拜孔老夫子,祭拜三教聖人,都要從真實心去禮拜。三跪九叩,那可不能叩假的,那變騙自己、騙別人。那冷靜想想,何苦來,騙自己幹嘛?還去騙別人,情何以堪?尤其我們講到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。清朝彭二林居士那一句話,把我們遇到念佛法門的因緣開解得很到位,「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」。成佛的機緣到了,不能糟蹋自己的因緣、糟蹋自己的佛性。「所作已辦,不受後有」,不受後有,不要再投胎了,這一生一定要出去。這是真正看懂因緣了。所以學貴心悟,學東西最重要的,觸動心靈深處了,講到某個點痛哭流涕,止都止不住,善根發動。就像夏老說的,慚愧發動,自然就會奮發,不用人家催了;還要人家盯著我們,那是我們慚愧心不夠。

  我們要了解,現在傳統文化很難,它從谷底要往上,阻力不少。成德常常問大家一個問題,釋迦牟尼佛三千多年前在印度示現修行,「棄位出家,苦行學道」,最後圓成佛果,講經教學四十九年,說法三百餘會,這是三千多年前。三千多年之後,老法師發願學釋迦牟尼佛,老人家真學,講經六十多年沒有中斷。這個難度,釋迦牟尼佛那時候的背景難,還是現在?大家要多去體會。三千多年前,佛為什麼示現在印度?因為印度那時候是宗教之國,大家面對修道的人都很恭敬,都供養。就是因為當時候宗教很興盛,有人已經修到可以看到其他的空間,可以看到餓鬼道,可以看到六道。可以看到六道不知道六道怎麼來的,也不知道怎麼出六道,不出去解決不了問題,修道就是為了解決問題,出不去。眾生有感,佛菩薩有應,有這樣的眾生,「佛氏門中,不捨一人」,佛就感應在印度教化,示現成佛了。這是在印度的因緣,有人要出輪迴,感應道交了。都要我們用心去觀察。現在印度佛法幾乎沒有了,反而是在神州大地,尤其從漢朝(東漢)佛教傳過來了,整個大乘佛法在神州大地開花結果,你看禪宗興盛了一千年,修淨土往生的那太多太多。而且四大名山都在中國,真的四大菩薩的道場。所以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,為什麼後面還加了一句東土難生,中國難生。

  當成德看到永明延壽大師所講的《萬善同歸集》,裡面有一句話說,釋迦牟尼佛遣二大菩薩於震旦方向講經說法。佛已經洞察到在我們地球當中這一片國土,眾生有大乘的根性,所以已經遣孔子、老子來教化,打先鋒、打基礎了。所以淨業三福是修學的總綱領,你看第一福,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」,跟我們老祖先強調最核心的一模一樣,這就是機緣。

  而近代,我們仔細去觀察,清朝末年腐敗,對我們整個民族影響最大的,喪失民族自信心,外國的月亮比較圓。沒有信心,就更不可能去學了。所以不聽老人言,吃虧就在眼前。我們看到有一些地區離婚率超過七成,很難想像。可能你們的感受沒我強烈,因為成德教過小學,可以感受到孩子假如缺乏父母的愛、比較完整的家庭的愛護,他內心一定會有積累一些煩惱,或多或少。當然成德也見過離異家庭,但是當父母的離異之後有醒覺了,真正調整自己,不去埋怨對方,還是能保持很平和的相處,不去在孩子面前毀謗對方,那這樣的孩子在緣上相對還是比較健康的。但是這樣的離異家庭不是很多,真正能在人生際遇當中經一事長一智,看到自己的不足、過失的,不在多數。

  所以要打破自欺一關不簡單。我們經歷過一件事了,只要有錯,不可能自己完全沒錯。「因事相爭,焉知非我之不是?」一個巴掌拍不響。甚至於縱使是下屬錯了、同仁錯了,我有沒有做到應該提醒的責任?我有沒有做到他一開始進來,我就有慎於始,把重要的觀念、態度告訴他?還是我只急著用人,忘了把這個重要的教給他?總有可以反思的地方。我們每天遇到很多境緣,這些境緣假如我們都是責怪人、責怪事,我們每一天都是貪瞋痴做主了,得反求諸己,傳統文化是內學。

  所以我們看到《禮記.學記》講的,「人不學,不知道」。孟子提醒,「上下交征利,而國危矣」。現在不是國危矣的問題了,現在全世界假如不承傳自己聖賢祖先的文化,那是上下交征利,家都危矣,家都不成家,父子、兄弟姐妹上法庭,鬧得不可開交。孟子又說:「飽食煖衣,逸居而無教,則近於禽獸。」這些聖賢老人言不能不聽。

  現在物質豐沛了,說實在的,說物質豐沛那還是看得比較表淺。你看我們現在吃的醬油,我不知道你們小時候有沒有吃過白米飯倒一點醬油?很香。現在人做醬油都變成非物質文化遺產,都在保留,不然失掉了。現在能吃到食物的原味不簡單,很多都是被氮、磷催大的,化肥。在我們這個時代的人也是被考試催大的,語文數學,數學語文。你看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這個心表現在哪?表現在方方面面,吃被催大的,教育也被催大。這一句「心生種種法生」在哪?仔細去觀察,這是共業,一不冷靜,隨波逐流。解決問題都是症狀解,沒有習慣根本解。這一句「君子務本,本立而道生」,不務本,家道生不了,事業之道生不了,捨本逐末,適得其反,包含道業也是一樣。

  我們接下來還要講到的「一經宗趣」,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所有違背菩提心的心念要放下,不然發不了。老和尚特別講十六個字要放下,放不下,佛門進不去,放下了到佛門口。所以老法師有一句妙法,「念念為眾生著想」,不然這個「我」淡不了,四大煩惱常常現前。所以有佛法就有辦法,師父太多妙法了,就看我們善根福德夠不夠,懂不懂得珍惜,懂不懂得依教奉行。

  所以諸位同學,我們看看現在,沒有聖教傳承,近於禽獸,一年墮胎有記載的,全世界五千萬。我請教大家,這個數字在往上還是往下?不難推演。只要東方不興盛聖賢教育、祖宗的教育,西方不興盛宗教的教育,在這種整個功利享樂的風氣,誰不墮落?不可能,人都受環境影響。所以「建國君民,教學為先」,十萬火急。我們面對現在世間的眾生苦難,我們還想著我自己去享受享受,那這個學不了大乘佛法,大乘佛法慈悲為本。

  《普賢行願品》裡面說的,「因於眾生而起大悲,因於大悲生菩提心,因菩提心成等正覺」。「因於眾生而起大悲」,眾生不懂倫理道德因果,造的都是地獄業,所以「興大悲,愍有情,演慈辯,授法眼」。

  成德現在想想,要感謝佛菩薩加持護佑。假如成德沒有跨上這個弘揚傳統文化的路,那就是一個小學老師,怎麼去體會到眾生的苦難?當然也可以,你在一個班級裡面,可能一個班級就是整個社會的縮影。但是怕的是什麼?怕的是自己的心。假如只為自己想、只為家庭想,那我可能就每天柴米油鹽醬醋茶,只想著自己家人的享受,跟現在人生的整個境界差別就非常大。

  所以就有人問到成德,那時候還沒出家,說:「你怎麼保持心不退?」成德說,幼兒園老師退休,二三個老人家,在廬江的時候,一看到我,三個人一起跪下去了,我都嚇壞了,然後哭著說:「蔡老師,你要給幼兒園老師講課。他們假如不明理,以不平等的心、愛憎的心對待孩子,對孩子傷害很大。沒有送禮的孩子,他們就差別對待。」這個我現在跟大家分享,那是歷歷在目,在哪一條路上。甚至還有七十歲的一位新疆的老奶奶,也是看到我就跪下去:「蔡老師,您能不能到新疆講課?」真的,這些情境鞭策著自己莫忘世上苦人多。

  所以老法師也說,我們生在這個時代,是不幸也是幸,沒有這樣的苦難,很難把我們慈悲心喚醒。而且又遇到了特殊的時代,文化承傳危急存亡之秋,五千年來還沒出現過這個情況,我們遇到了,要勇於承擔。所以我們非常敬佩師父上人,在這個大時代,他發願效法釋迦牟尼佛,講經不中斷。三千多年前佛陀在印度,宗教之國,你修行人家都供養,蓋精舍,祇園精舍。你看當時候給孤獨長者護法心切,居然用黃金去鋪地,要把祇陀太子他這個孤獨園能夠買下來,護法這麼切。但三千多年之後,一心講經說法,連住的地方都沒有。李炳南老師都打預防針,「你講得不好還好,你講得好,住的地方都沒有」,多難!但是老人家走過來了,又把經驗、智慧和盤托出給我們。哪怕是十分鐘談話、五分鐘談話,我們香港協會很難得,做出來「師父說」,字字珠璣,都是無上妙法,一生的閱歷、智慧都在幾分鐘之內和盤托出,就看我們弟子珍不珍惜。

  所以我們是從谷底上來,師父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。但從谷底要上來,很可能承擔責任都是超負荷的。我們又在傳統文化的單位裡面,也要體諒同仁超負荷、主管超負荷,體會到了,不忍心添一點亂,這是良心,天地良心。良心表現在哪?念父母恩,不只不給父母添亂,照顧好兄弟姐妹。我們現在人連這樣的心都不容易生起來,只想著別人順自己,給自己方便。真是冤大頭,真是糟蹋自己。世間人想到正法團體來積功累德,他不一定有緣。我們邊走,每一步要冷靜想想,積功累德的機緣,你把它弄成造無量無邊罪,那不是跟自己過不去嗎?所以自愛不簡單、不簡單!

  我們學了本經體性,實相就是真心,隨順真心叫自愛。隨順真心那得要無相,實相無相,要離一切虛妄之相。我們的心上要離執著、離分別、離妄想,就是老法師說,「你會麼?」老人家講最多的一句法語,「六根接觸六塵,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」。大家拿這句法語,再來跟我們昨天學的「離一切虛妄之相」。具體來講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提醒自己不能執著。我們前面跟大家談的,不能我見太強,我覺得怎樣怎樣。還沒有證阿羅漢以前,不能輕易相信自己的意思,都要隨順聖賢佛菩薩教誨,這樣才能調伏見惑。思惑,不貪、不瞋、不痴、不慢、不疑、不情緒化。一發覺自己的念頭跟見思煩惱相應,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,打掉,不能讓它在心上,甚至於相續不斷。所以這個離不是說你不去接觸人,是不放在心上,有起來了也別難過,更重要的,只怕覺遲,阿彌陀佛,打掉了。自私起來了,馬上轉念念為他人想;應付起來了,馬上轉真誠對待;煩惱、染污起來了,馬上提起來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。所以老法師講要會修,就是用真心。我們一起探討這個本經體性,也就是學會用真心,不然都覺得好像很難懂。

  剛剛講「六即佛」,理即佛、名字即佛,其實成德是愈感受到,大乘佛法沒有基礎真難修!「不先學小乘,後學大乘,非佛弟子」,躐等了。《禮記.學記》也說,「學不躐等也」。因為我們能做人做事,一種君子的心境都達不到,怎麼可能去作菩薩?我們看《論語》裡面君子的句子不少,諸位同學,你們有沒有自己曾經打個「君子」,《論語》裡面有多少個君子的句子,然後把它列出來,這些句子我都要做到?假如沒有,那我們很想做君子嗎?也要從這些地方勘驗。假如我們還有時間打妄想,磨蹭磨蹭,居然沒有去查查《論語》裡有哪些是君子,我應該怎麼學?李炳南老師怎麼教的?我不是君子,我怎麼行菩薩道?那是真有心。我們現在變嘴上講而已,不是真有心。

  成德是很容易相信別人,但是經過了不少事,我發現很多人都給我講好聽話,我也要經一事長一智,要會判斷。反而話講得漂亮的,very dangerous,要小心,他把時間都用在講話上的研究了,「巧言令色,鮮矣仁」。成德現在主事的話,對事不能不清楚,用人不能不明白,這都有因果的。世間人很想做主管,成德能不做最好,你位置愈高因果愈重,有人做趕緊讓給他做。

  所以我們這次一起探討「本經體性」,說不定有同學就開悟了,那成德就太高興了。假如今天這一節課就有人開悟了,那後面五個禮拜我就不用講了,我馬上要請他講了。我們這個是硬著頭皮,沒辦法,沒人講,李炳南老師說,再不講法就斷了。我們還沒有修行功夫,那只能怎麼辦?至誠感通,求至誠感通,這一點勉強還撐得過去。不然以前講佛經那要開悟才能講,現在已經是不得已的不得已了。所以諸位同學,你們假如看了黃老這大經註得太精闢了,你們突然開悟了,一定要告訴我,你看我已經這麼苗條。你們不要起一個念頭,「我不可能」,你看又起念頭。你假如都不起了,突然恍然大悟。我們待會會講到「離四句,絕百非」,禪宗有公案,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,念頭都放下了,就悟了。

  所以這個勘驗很重要,就像我們這個實相離相,所以不能起執著、分別。可是要執著太容易了,比方有一次我跟我母親對話,因為一般跟我母親打電話,她也相信,她把我交給阿彌陀佛了。所以這個相信很重要,一相信,很多煩惱憂慮就沒了。所以老和尚有一句妙法,也是章嘉大師傳給他的,「佛菩薩安排,自己不操心」。諸位同學,這句妙法入你的心沒有?你們不要嘴上講,我看得出來。你們有沒有真的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?假如常常操心,這邊會有一條線、會有兩條線,甚至會有三條線,憂能使人老,皺紋會比較多。所以我們這個臉上有很多信息傳遞出來,「春秋諸大夫,見人言動,億而談其禍福,靡不驗者,左國諸記可觀也」。所以不是等別人看自己看清楚,要把自己看清楚。

  所以信心清淨,即生實相,信心沒有絲毫動搖,就能見到真相了。就像對這一句「佛菩薩安排,自己不操心」,完全沒有懷疑,你就會有法喜了。真的,都是佛菩薩,怎麼都考我最嚴重的習氣?那不考我們最嚴重的習氣,難道任務給我們,我們出去添亂?那佛菩薩不就沒智慧了嗎?鐵定要從最難的考我們的。

  我母親是真相信阿彌陀佛會照顧我,所以我出來十八年了,老人家還是挺放心的。有一次剛好跟俗家母親聊啊聊,她都是每天念一萬聲佛號,念了好幾年了,可能是佛菩薩加持我,突然成德問了:「那您是有沒有愈來愈想念?」結果我母親頓了一下。這個時候不能說「有沒有?有沒有?」這個就有點不夠恭敬了,點到為止。

  有沒有愈來愈想念?念佛好事,會不會在好事當中產生執著點?一執著就沒有離一切虛妄之相了,甚至於還會動不對的念頭,「我念一萬聲好多年了」。什麼心起來了?「我不錯」,自我感覺良好。所以為什麼進一退九?進一步退九步的危險出現了,執著的情況有可能出現,染污的情況有可能出現。就像我們在講課,你會學習經典,突然覺得我這個感悟太好了,然後就很喜悅,喜悅到覺得見到人就要跟人家談自己這個喜悅,然後慢慢慢慢就把自己這個領悟一直放大一直放大,好像沒什麼比它更重要了,這都是執著在產生。

  我跟大家舉個例子,我們有一個同仁,他聽成德講如何做一個如理如法的好人,他覺得受益了,然後他見人就說,「你一定要聽這四十集,你不聽這四十集你修行修不上去的」。見人就講,強迫人家一定要聽這四十集。後來我聽到這個消息趕緊制止他,你執著就執著,不要把我拉下水,人家每個人的因緣不一樣。所以,你說他是壞心嗎?不是,可他生執著了。還有,有的人對經典生執著了,他喜歡《無量壽經》,結果人家老太太是念《阿彌陀經》,「妳不念《無量壽經》不能往生」,把人家嚇得不行。你都自己覺得對,他就執著了,放大了,有些影響的面很大。所以《般若經》為什麼講二十二年?為什麼「開口便錯,動念即乖」?很難,我們這個念頭起了分別執著,我們能夠洞察到就不簡單。

  所以今天我們有定課好事,可是這個定課會不會做成形式?每天念一萬聲佛號,念著念著自自然然愈來愈想念,這個東西還要別人加,那不是很怪嗎?念著念著假如沒有愈來愈想念,那我看難免會變成形式了,還有兩千,還有兩千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趕著念。大家要注意,趕著念也會變習慣。你念佛也是修心,結果念出什麼?念出很緊張、念出很趕,之後做什麼都很趕,心都是很浮。「你會麼?」這句話很重要。口念彌陀心散亂,喊破喉嚨也枉然。這個不著相,連學習都不能著。

  我自己觀察了不少,也觀察自己,也觀察他人,很多人親近到老法師,看老人家每次要離開一個地方,這些煮三餐的同修,或者幫忙攝像,就為了這次講學一起參與的工作人員,老人家拿這些跟佛教相關的小禮品、小飾物跟大家結緣。我們看了,以後在團體裡面也都發東西。老人家是念念不忘人家一點點的付出,這個心我們學到嗎?你不能學相而已,我們的心不是這樣,學個相,送人家東西人家就很歡喜,然後心上,我送你們那麼多東西,你們都多幹一點,還是變成自己也很愛樂別人尊重自己?這個我們待會今天應該都會講到,「依方便門,憐愍一切眾生心,遠離恭敬供養自身心」。假如我們的心不清淨,我們負責團體的工作,很喜歡權力,享受我說了算,那你送東西變成拉攏人心,相上是一樣,心地功夫完全不同。

  曾經跟院長談到,因為院長修行非常精進,他是讀醫學院的,出來就當醫生,醫生的收入很高的,在社會很有地位的,但院長聞了佛法,這些都放下了,就出家修行,很精進。然後他也觀察到,上台講課很容易染著,所以走實修比較穩妥,走講經比較危險的路。所以院長很冷靜,我這個是初生之犢不畏虎,衝啊衝啊,現在看看過去、看看未來,確實是一條險道。

  我們不說別的,蘇東坡先生的德行我很佩服,我們在《德育課本》裡面,他積攢了好一段時間,買了一棟房子。大家設想一下,我們現在公務員買一棟房子要積攢多久?他買了,他清官,買了。結果回來的時候,遇到一個老太太哭得很傷心,他為官者父母心,就關心她。她說:「我祖上幾代傳下來的老宅子,我們發展不好,賣了祖宗的基業,太難過太難過了」。「你們祖宅在哪?」一講,就是他買的房子。「妳回去吧,妳回去住吧」,他就送給她。我一看,震撼,真有道義。而蘇東坡先生遇到佛印禪師,你看讀書人要治理一方不簡單,人心惟危,要處理那麼多老百姓的事情,無事不登三寶殿,很多事情趕快去找找某個禪師指教指教,所以跟佛印禪師交情很好。結果他自己也學佛,「稽首天中天,毫光照大千,八風吹不動,端坐紫金蓮」。他覺得自己境界不錯。其實覺得自己境界不錯就已經錯了,「若作聖解,即受群邪」,這個《楞嚴經》裡面的提醒。就寫了這個偈子,交代人送給佛印禪師。佛印禪師傳一個字過來,一個「屁」字。蘇東坡一看,氣沖沖的渡江去了,要找佛印禪師理論。在叢林山下,佛印禪師已經寫了兩句話等著他,「八風吹不動,一屁打過江」。

  八風就不容易了,「利、衰、毀、譽」,利,你比較順;衰,你的運勢比較敗了;毀,人家毀謗;譽,人家覺得你很有名譽,聲望很高;「稱、譏、苦、樂」,人家稱讚、人家譏諷、苦的境界、樂的境界,八風要不動。就像我們最近念《十善業道經》,「捨莊嚴故,於順違境,無愛恚心」,順境不生貪愛、逆境不生瞋恚才行。

  所以我們走弘法利生,警覺性要很高很高。就像剛剛跟大家說的,同樣送人家東西,我們可不能只學到老人家這個相而已,老人家的心地我們體會到了嗎?慕賢當慕其心,不然我們都著在相上。十多年前出來講經教學的人,現在還剩幾成?這都是歷史。以古為鏡知興替,以人為鏡明得失,以人為鏡可以記取寶貴的教訓。「後人哀之而不鑑之,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。」自己也在觀察自身跟他人,當我們在批評別人,他怎麼掉到名去了?他怎麼掉到利去了?他怎麼掉到色去了?其實難道我們絕了五欲了嗎?當我們在批評別人的時候,我們的警覺性也跟著下降。你看心的變化,善惡的消長,我們還沒有到純淨純善,它是一直在變化,不進則退。

  「工於論人者,察己必疏。」為什麼孔子要提醒子貢?「賜也賢乎哉?夫我則不暇。」因為子貢也是很聰慧的,很有辯才,他看東西也很厲害,可是假如慢慢著在看別人過,就很難觀到自己的問題了。所以夏蓮居老居士很慈悲,在《自警錄》裡面有一段話說到了,一般人讀《六祖壇經》最玩味的就是那一句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,其實《六祖壇經》裡面有好多重點。夏老還點出來了,「常自見己過,與道即相當」,「若真修道人,不見世間過」。這個不見世間過,我們一定要過這個關,不然很難提升。九九八十一關,哪一關都含糊不得,甚至於八十一關,哪怕你走到八十關了,一墮下來,前功盡棄,還沒有成就以前都不能掉以輕心。

  《六祖壇經》又提到:「改過必生智慧,護短心內非賢。」這些話很關鍵,護短,不承認自己的過。我們或多或少都有,在哪裡看出來?人家一提醒我們,第一個動作先解釋,這就是護短。一個人聽到別人提醒,他的心念是在別人的提醒當中,他首先先感謝的心起來了,別人肯提醒我。所以強者先牽,這念頭都很細的。別人提醒我們,我們還沒有感受到別人的護念,我們先提起來的是,不是很舒服,因為別人講我,不是很舒服。「聞譽恐,聞過欣」,那就不是不舒服了,居然有人肯講我,直諒益友可不容易遇到,那直諒士漸相親了。

  佛經的話都是心法,那可不能把它看得太淺。我們都要從這些生活的細節、處事的細節去觀照,不然「一日不知非,即一日安於自是。一日無過可改,即一日無步可進。天下聰明俊秀不少,所以德不加修,業不加廣者,只為因循二字,耽擱一生」。所以真的,改習為立命之基,要改造自己的命運。我們弘法利生不只要改自己的命,還要改別人的命,護念別人改命。那我們就要格除物欲,我們有格致誠正,才有修齊治平,才能真正利益到眾生。

  所以一個人對治自己的習氣沒有下決心、沒有勇猛,慈悲心還不足,利眾的心不切,一時激動而已,那保持不了幾天的。這個都要勘驗。真正利眾的心應該是愈來愈強,不進則退。而且經歷的事愈多,應該是愈能感覺到眾生的需要在哪。我還那麼多不足,趕緊提升。學而後知不足,教而後知困,我還有很多地方沒辦法透徹講清楚供養給別人。知不足而後能自反也,知困而後能自強也,所以教學相長。要感謝諸位同學,跟大家一起學習第五天,這五天能想其他的事嗎?我一想其他的事,現在坐在這裡只能對你們傻笑,「實相無相,亦無不相」,傻眼了。所以真是感謝大家,都知道這個《大經解》無上寶典,老法師說最少要看十遍。慚愧,多少年過去了,不要說一遍,幾頁都沒時間看。

  當時候本來是一年之後跟大家交流,說明年,成德應該是明年跟大家開學的時候,跟下一屆碩士班一起的。那為什麼變成今年就跟大家交流?因為院長他的任務太重了。所以我剛剛跟大家說,現在傳統文化單位都是透支的,大家仔細去觀察我們漢學院的同仁,真用心都是透支的。我們不忍心給團體再添麻煩,還得誰的精神氣力來安慰我,還得來提醒我。我們承擔工作就是要分憂解勞的,不然怎麼叫承擔工作?

  我們今年三位碩士生畢業了,有四位,一位回到國內服務了,三位留下來工作。我有跟他們面授機宜,因為我是他們班主任。你們到了蘭彼得,成德是班主任,你們來了之後就會體會,慈眉善目跟怒目金剛是一不是二,這樣就平等一相。平等一相,不差別,怒目金剛跟慈眉善目一。不要我這麼一講你開始緊張,馬上要看到自己的心念在緊張是妄心,打掉。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。

  護念別人要抓住時節因緣,教兒嬰孩,教婦初來,都是時節因緣。他們剛上崗,我得很多事給他們交代清楚,而且交代一次還不夠,我得常常去跟他們吃吃飯才行。第一個禮拜,這個不行,跟大家上課,我得要先熟悉一下,一個禮拜上五天,一天三個小時,我得先熟悉熟悉這樣的頻道。今天很刺激,very exciting,因為跟大家十一點結束,十一點半要接「一條龍師資培訓」。

  佛菩薩考試很快,為什麼?因為我在課程當中跟人家分享,考試沒有愈考愈簡單的,講別人很容易,考試沒有愈考愈簡單的,換我考試了。一天可以很多事,可是心不能煩、不能躁,這才叫歷事練心。不能說沒事了我的心可以靜下來,那這個怎麼叫練心?所以學佛用一句話來表達,「若能轉物,則同如來」,《楞嚴經》上教導的,一句話就講完了,不被境轉,能轉境。我們一起虛妄相,一起妄想分別執著,一著在物質現象,一著在精神現象,一著在自然現象,真心就受到障礙。

  就像昨天我們學的,我們不是趕進度,你看我今天也複習了前面。祖師譬喻,就像鏡子,銅鏡,你把外面的污垢擦掉。這個鏡子本來就是光明的,它能照,它一直都能照,你只要把污垢去掉。昨天那一句很重要,但能息妄,叫「不用求真,唯須息見」,不用去求真,把妄放下就好了。妄放下了,就像鏡子恢復它本來的功能。鏡子你不要小看,整個都照進來,面對境界清楚。

  所以你去觀察,比方說一個家庭,當媽媽的人她心很定,交代一下,丈夫什麼什麼要記得,孩子怎麼樣怎麼樣,她在境界裡面都提得起來。假如這個媽媽自己心都慌了,自己都自顧不暇,還能護別人?那不可能了。

  好,我們先休息一下,謝謝大家。

  剛剛也跟大家提到,我們能夠見性而不著相,這個是很重要的心地功夫。在孔子那個年代,應該大家都有聽過,柳下惠坐懷不亂,這很有名的一個公案。後來在魯國又發生了另外一件事情,剛好有一天風雨非常大,有一個單身女子,她的房子整個被吹倒了,就跑到離她最近的一個讀書人的家,就敲門:「這風雨太大了,你趕快讓我進去。」結果這個讀書人說:「我不能開門。」就一直堅持不開。這個女子也急了,「人家柳下惠坐懷不亂,你趕快開門,這有什麼?」但是這個讀書人還是堅持沒有開。後來這件事傳到孔子那裡,孔子說這個讀書人是學柳下惠學得最像的。感覺孔子藉由一個事彰顯重要的理,以事顯理。

  我們一般看了坐懷不亂,但是並沒有看到他的心境,甚至於還會覺得怎麼這麼幸運,可以抱個美女,那這個就偏得更厲害了。其實我之前在補習班,當時候要考老師,有不少女同學來問我功課。因為已經學佛了,也不是我們攀緣,要隨緣,這個也是練放下執著。你本來說我今天要把哪裡讀完,人來了,一講半小時過去了,一講一個小時過去了。有一次我給一個女同學分享這個學科,兩個小時。這個女孩子離開了,另外一個女孩子來了,拍著我的桌子:「你自己還要不要讀書?」她看不過去了。這個在人世間真不簡單,要讓眾生不要因我而生煩惱,我自己得有高度的警覺性。

  結果有一天,有一個男同學就過來,用很羨慕的眼神對我說:「你真好,這麼多女孩子來問你問題。」你看他不是著在那個相上嗎?他很羨慕。其實對成德來講,我們是在練心,因為老法師教了,念念為眾生,那人家有問題了,而且也不是我們去攀緣的,你能夠不去盡力嗎?但是更奇妙的出現了,證明什麼?自他不二。我們花那麼多時間去為別人,很多同學都自己悶著,很精進,自己補習班的題目做完了,還做其他補習班的題目,我是連自己補習班的題目都沒時間怎麼做,結果一考,我的成績都比他們好。為什麼?在幫別人的過程當中,自己不是我怎麼做題目了,我怎麼講到讓他明白,我整個思惟不一樣,跳高一層,所以那個理解力不知不覺就練啊練啊。

  所以我是連續三年考試,別的不說,就說數學就好了,第一年考得不錯。結果去讀了一年,那個課都是滿滿的,那學分二十幾個學分一個學期。上完下來,參加代課考試,根本沒有時間去看數學,考試了,考得很高,沒有準備。因為那個理解力已經在護持同學當中提升上去了,所以三年的數學成績都挺高的。後面兩年,第一,經過一年考代課,考得不錯;再經過一年考正式老師,也考得不錯。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。經過這些事,我們對佛法信心增長。所以不能著相。我想這個男同學可能是,我看他年齡比我大好幾歲,可能是找對象也找得挺急的了,結果看到這種情景他生羨慕了。

  莫向外求,真正要找一個好的對象,也是感應。有德此有人,一個國家要感好的人才,也是自己的德招感的。國如是,團體如是,家亦如是。諸位同學,我現在是跟大家說莫向外求,不是說鼓勵大家要結婚,你們不要聽偏掉了。但是你們不要又說,成德法師說不要結婚,成德法師說要結婚。我什麼都沒說。我們約好,我們盡量,成德說而無說,你們聽而無聽。

  我們的內心有偏,你看一切境界可能都會偏,甚至於會理解錯了。所以剛剛講的這個典故,為什麼孔子要說這一位男子不開門是學柳下惠學得最像的?他們的行為不一樣。就像這個杯子,跟這個手環不一樣,可是它的體、它的本質都是金。見性,不要著在相上。所以剛剛跟大家說,怒目金剛跟慈眉善目或者溫良恭儉讓有衝突嗎?孔子看得透徹,為什麼柳下惠會坐懷不亂?他的因緣是因為他要入城門的時候已經關起來了,天氣太冷了,那在北方,結果這個女子她也沒趕上進城去,那會凍死的,在這樣的情景之下,那當然要權變,所以坐懷,但是他自己要不亂。這個在《孟子》裡也講,「男女授受不親」。結果就有人問孟子了,「你的嫂嫂快淹死了,那你男女授受不親,救還是不救?」孟子說這是權變,當然要救。戒律、禮儀都有開遮持犯,該開戒不開戒,那也是犯戒,沒有持好,沒有表好法,然後給別人持戒持出執著了,相信你的人又看不出來,他也學你執著了。所以不簡單、不簡單,學習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境界。

  「可與共學,未可與適道;可與適道,未可與立;可與立,未可與權。」我們現在一起學習《無量壽經科註》,共學;學了之後,每個人做不做、做多做少,都不一樣,這叫適道;縱使在做了,他能做一個月還是一年,還是終身堅持,那就又不一樣了,未可與立,立就是屹立不搖。所以孔子讚歎顏回「三月不違仁」。其實人可以保持三月都沒有自私自利的心,那已經入了相當的境界了。那可與立,這在歷史當中我們看了不少。你看顏真卿他的好像是哥哥顏杲卿,非常正直,安祿山作亂,把他抓起來,要說服他,他凜然正氣,罵安祿山,把他牙齒全部拔掉,他照樣罵。我想安祿山那時候都被震懾了,可與立。安祿山造反,唐朝大半江山快速崩落,這麼多讀書人,在那樣的時節有很多立不住。但可與立,又未可與權。「遊步十方,行權方便」,這個善巧方便權變還是很重要,現在的眾生很會挑毛病,自我感受很強,你不能恆順一點他,他連見你都不願意見。所以現在要度眾生、護念眾生比以前難,這不是我說的,老法師說難十倍百倍都不止。我們不只要護念別人,還要護念好自己。

  剛剛跟大家說,我們走這條路險路,誘惑境界很多。所以李炳南老師提醒,「講經不能了生死」。這句話很重要很重要!講經鐵定修福,但是要了生死得修戒定慧,得世間的貪著都放下才行。講經的路上有染了,名聞利養有一點染,了不了生死;講經的過程慢心起來了,了不了生死。所以老人家慈悲,知道這條路不好走,在內典講座的時候,甚至在講每一部經的時候,重複提醒重要的心態。其實老人家修養非常好,尤其特別謙虛,但是看到我們後世子弟畢竟不是從小學的,所以他老人家說:「我講課的時候就是我給所有的人做報告,他們都是我的監學。」這些我們或許聽了不少次,這些都是老人家慈悲護持我們走這條路。但是我們不守住這個心態,就很容易慢慢就偏了。孟子講人皆好為人師,這個講學是個緣,它是把我們愈勸愈明白,還是不知不覺把我們的好為人師給調出來,這完全取決於個人。師父是該講的都講了,我們可不能挑著學,而且重複講的這些話都不能掉以輕心。這也是老法師怎麼把五十三參用在講學的因緣裡面,只有自己是學生,其他的都是老師、都是監學。

  所以我們聽經,昨天講到離言說相、離名字相、離心緣相,要這樣去聽,不是那種死記硬背。善用心,用真心,是往什麼方向?離心意識的方向在用功。心意識這每個字都有代表,識是第六意識,它能分別,我們說你的心太分別了。意,末那識,第七意識。這個東西也很厲害,我們本來是大海,突然一個小水泡起來了,我們以為我們是小水泡,大家想一想,一個小水泡的受用跟整個大海沒法比。誤會這個水泡是我,我們現在誤會這個身體是我。這是第七意識執著。第八意識就是心,是落印象,會落印象。所以我們要練得在一切人事境緣盡量的不分別、不執著、不落印象,這就會修了。

  剛剛我們提到,這個時代弘法、護法不容易,因為眾生他在這樣的成長環境,他的分別執著也很強,我們得要恆順眾生。這個恆順不是我們真的有分別執著,恆順眾生的分別而分別。眾生的語言,他要表達一個東西,每個民族都不一樣,你都要恆順,甚至他的風俗習慣;你不恆順了,他首先就不接受你了。所以佛當時候在印度,當時候當地的很多宗教,佛都善巧的恆順,然後最後都融到佛教來了。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,老法師這八個字常常在講席當中勉勵我們,我們不能做這八個字,很難幫助眾生。

  「見人過失,且涵容而掩覆之」,給他留面子,「一則令其可改,一則令其有所顧忌而不敢縱。見人有微長可取,小善可錄,翻然舍己而從之」,這是在末法時期怎麼處世待人。當然大家也不要聽執著了,一般是這個樣子。但是假如他惡劣到破壞團體了,他造地獄業了,那得快刀斬亂麻,你領導的人,有時候在一些時節因緣可不能猶豫。《了凡四訓》說的,「此風雷之所以為益也」,「如毒蛇嚙指,速與斬除」,「如斬毒樹,直斷其根」。所以我們菩提道上也要修一個果決。猶豫不決也是習氣,猶豫不決來自哪?有得失了,或計較人我,或瞻顧得失,或牽於感情,都會猶豫了。

  所以剛剛跟大家提到,成德帶了四位碩士同學,今年畢業了,三位留在英國漢學院。我也跟他們說,你們接下來是領十方財,十方財沒有盡力,那是盜十方財,不是開玩笑的。《地藏經》裡面講,五逆十惡好救,什麼最難救?盜常住物。因為常住它是通十方的,不是屬於某一個人或者某一個地區、某一個團體,不是。皈依三寶絕對不是皈依某個人,這樣就破和合僧了。皈依三寶是出家人給做證明,你皈依了盡法界虛空界的三寶,所以它的財物是通十方。我們現在相上雖然不是出家,但畢竟我們是接受大眾的供養,我們要對得起。

  所以成德跟他們說,一定要處處表好法,不能情緒化。「服從為負責之本」,你從基層做起,領導給你派個工作,你還要跟他抬槓。剛剛成德已經分析過了,現在傳統文化單位大部分都是透支,人手不夠,領導已經難為了,你還要挑三揀四不能服從,那負責不了事。這是「青年十二守則」。因為領導他是一個部門,他得要調動這個部門的力量,來處理這個部門的事情,一個不聽,兩個不聽,他怎麼做事?「勤儉為服務之本」,幹事要勤勞,懶散、懶惰這個服務不了人,甚至於還要人家花時間來提醒我們,那不是來成事的,那是來搗亂的。

  假如是這樣,那成德會快刀斬亂麻。為什麼?我不希望在我們的團體裡有人因為這個緣造地獄業。成德希望大家在這個因緣是積功累德,同生極樂國,假如他做事的心態不是這樣,慈悲多禍害,什麼禍害?讓他墮地獄。這個我們深信因果,如是因是如是果,我假如讓我自己帶領的人墮地獄,那我也要墮地獄。我看得清楚了,我還讓他造,那我這是什麼心?那我是不是學成鄉愿?《了凡四訓》裡面講的鄉愿,每個人都說他脾氣很好,可是大是大非面前他不敢站出來,那就叫愛惜自己的面子,所以「左丘明恥之,丘亦恥之」,這樣的人會讓世間人不知是非,會亂了大家的認知、知見。

  所以傳統文化單位不能和稀泥,不能打迷糊仗,每件事都有因果,怎麼可以打迷糊仗?所以歷事練心,這些境界對成德來講是很大的考驗。成德也是從小在性情上相對比較溫和的,可也經歷過不少事了,傳統文化老師不到五十歲去世了,突然就昏倒了,昏迷不醒,一個月之後走了。那一個月在醫院裡面插管,用一些醫療手段,那很痛的。他自己也掙扎,但是意識還是昏迷的,下意識的掙扎,手跟腳都被綁起來了。大家要知道,這個叫花報。我們的警覺性要很高,修行人要深信因果,這是不能含糊的。「或其今世,先被病殃,死生不得,示眾見之」,這叫花報,這樣的花報鐵定墮地獄的,等於他的業力已經現前了。

  所以成德也是在很多這些年遇到的境緣,不斷審視自己的內心,你該勇於承擔要承擔,你該站出來說話,站出來說話,機不可失,時不再來。老人家這麼高齡,就為了護持我們住世,我們還在這裡打迷糊仗,那我不墮地獄誰墮地獄?就太忍心了。自己的師長這麼辛勞的在住世,應該我自己有浪費時間都要生大慚愧心。

  所以剛剛跟大家提到六即佛,名字位佛,我有名,我是佛弟子,我跟佛弟子相不相應?我是傳統文化的學人,我跟傳統文化相不相應?《論語》告訴我們,「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」,君子要名符其實,自己講的跟做的不相應,君子覺得羞恥。我們現在根基不牢,錯了,人家提醒我們,我們還吊兒郎當的,顧左右而言他,好像就要把它混過去了,傻笑傻笑的。傻笑不要用錯了,要用對心。錯了,我們都要很慚愧、很恭敬的去認錯,去慚愧、奮發、改過。修行沒那麼簡單,非帝王將相所能為,哪有那麼多境界就這樣瞞混過關我就能積功累德?不只不可能積功累德,造很重的業。可是現在人都著相了,因為他有福報,有時候還不是自己的福報,祖上的福報。你說是他的福報嗎?不是,因為他在隨順習氣,可是積善之家,他確實祖上有福報。所以我們得冷靜冷靜,我現在是自己的德行感召的,還是我祖上的福報?祖上的福報就更要珍惜,不要辜負了。

  我也常常在這些年跟同事,當時候在馬來西亞,我們住在大樓上,一眼望過去,七點多,上班的人潮,那個塞車是見不到尾巴的。我跟同仁講,你看我們都不用去趕這個時間,還可以看自己喜歡看的書,做自己想做的事,一般的人還得柴米油鹽醬醋茶,不想幹也得幹,他為了生活。我們有這麼好的機緣,要對得起施主恩、眾生恩。所以不能名符其實,那就名字位佛。

  再來,觀行位。觀行即佛就是我們常講的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。

  相似位佛。觀行是常常觀照自己,只怕覺遲。相似位,很像佛,正覺了。二乘羅漢他相似,相似真心,他的心念沒有錯,但是他還用的是妄心。

  再來,分證位佛,破一品無明,見一分法身,分證位。但破了無明還有四十一個階位,最後才是究竟即佛,把四十一品無明全部都放下,這究竟佛。

  所以有六即佛,我們不能搞表面的,不能有絲毫求名聞利養的心。

  剛剛跟大家提到,孔子說這一位讀書人學得最像,因為柳下惠完全是為了這個女子的名節在著想,他有自知之明。「飲食男女,人之大欲存焉。」我們現在也要高度警覺,古代的人在那樣的禮教之下,他又是從小讀古書,都很難在這種境緣能不一失足成千古恨。我們去看看《壽康寶鑑》,甚至於是《安士全書》裡面「欲海回狂」,講的不是一般的人,講的很多都是讀書人。就像俞淨意公,十八歲就考上秀才了,「每試必高等」,讀的經書也不少,灶王爺告訴他,你覺得你戒淫了?你只是沒有緣而已,真有緣你決定把持不住的。你平常看到漂亮的女子,整個心都動得很厲害了,還說自己無邪色?「吾誰欺,欺天乎?」講到這些細節,這個俞公才跪下來,不然他還不承認,他說這麼多年了,我應該有善。所以這個自欺要打破,真的要很深入觀察我們的起心動念處。所以男女大防,我們不可掉以輕心,在傳統文化界,因為這一點出狀況的不在少數。

  佛在《四十二章經》裡面就講到,因為我們有很多習氣,只要還有一種習氣跟男女之欲一樣厲害,眾生沒有出離的機會了,《四十二章經》裡面有提這一點。這一段就讓我們要提起來,對男女境緣,這個欲要懂得窒欲,我們不能做到斷欲,但一定要窒欲。《太上感應篇》也說,「淫欲過度」,這也不妥。

  那當然,一個人精神層面提升了,他的這些欲慢慢就淡。也不是說你一下就能怎麼樣,有時候用力過猛,還自己、家人都生煩惱。這個都要自己看著辦,師父領進門,修行靠個人。「賢護等十六正士」,賢護也表首先要護念好自己。真正有心人,「天下無難事,只怕有心人」,慢慢慢慢能放,不可能一下子放的話,包含飲食也不要吃刺激性的東西。

  整個我們傳統文化講,「精滿不思淫,氣滿不思食,神滿不思睡」,自己也要護好精、氣、神。有不少人熬夜,這不妥的,除非你是公家的事。但公家的事也不能因為自己拖了然後就熬夜,這樣也不對。你沒有拖,但是太急,不得不熬夜,這叫我們剛剛講的開緣,學道立權,得權變,犧牲自己為團體。但是可又不能自欺了,明明是自己磨啊磨啊,最後還說我為公家的事沒辦法。這個都要自己去檢查自己,師父領進門,修行靠個人。生活作息自己都控制不了,我們臨終控制得了嗎?這個都要很慎重來自我勘驗。

  為什麼孔子說這個年輕人(這個讀書人)學得最像?因為他的心念跟柳下惠的心念是一樣的,是為這個女子在著想的。你說他當時候假如學個相不就完蛋了嗎?所以我們在「本經體性」,我們也是勘驗我們自己在學習過程,能不能重實質不重形式,不著在外相上,能夠效法佛菩薩、聖賢人的存心。尤其我們要學《無量壽經》,學阿彌陀佛的存心,學《無量壽經》就是效法阿彌陀佛,「託彼依正,顯我自心」。所以我們應該發一個願,學完《無量壽經》,自己愈來愈像阿彌陀佛,學什麼要像什麼。

  我們昨天講到,「實相乃吾人當前一念心性之強名」。因為世間人也要恆順,你連個名都沒有,好像很難跟他引導了,所以不得已給個名字,我們真如本性強名叫實相,強名叫自性。「二祖覓心不可得,即是安心竟」。為什麼安心竟?「離一切相,即一切法。」離一切相就是若見諸相非相;即一切法,即見如來。我們把一切虛妄的妄想分別執著都放下了,我們真心起用了,所以即一切法,那就是一切法的真相我們都可以看清楚了。所以這裡我們看到黃老又提醒了,可不能又看到覓心不可得,又掉到空無去了,「但不可言其無」。「六祖云:『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』,亦不能執為有。」妙有非有,不能執著它有;真空不空,你不能把自性看作龜毛兔角,虛無了。所以接著說了,「蓋離四句,絕百非,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」。這幾段都很精彩,我們看昨天懷讓大師,「說似一物即不中」。所以自性它是要離思量分別才能夠見到,但是我們現在已經習慣這些思慮分別了。所以這裡提到要離四句、絕百非,其實這些就是我們在世間所熟悉的思惟,都落在分別執著裡面。

  接著我們來看一下黃念祖老居士這屬於內部修學的開示,講到了離四句、絕百非。黃老說的,這個實相無相,到底是有還是沒有?諸位同學,你們有沒有大家在一起探討佛法的時候,探討到自己說到底是有還是沒有?自己這種思慮分別就上來了。甚至於我自己都有遇到同修,你在告訴他做人做事的原理原則,講啊講啊,你跟他講了一個小時,最後他給我一句話,「你不要跟我講這麼多了,你就告訴我第一步要怎麼做、第二步要怎麼做」。大家要了解,他實際的情況我不能完全知道。甚至於他說,「我跟你講,我都跟你講」。告訴大家,他跟我講的是真的嗎?他跟我講的是他所看到,依他自己的理解講出來的,我假如又受他影響,那我不見得能夠很客觀判斷這個事。

  所以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經驗,比方說朋友夫妻吵架了,夫妻跟我都熟,你去聽這個丈夫講,太太真不是人;你去聽這個太太講,先生真不是人。那到底真相是什麼?每一個人都站在他的主觀,他怎麼可能看到客觀的狀況?所以佛度有緣人,這個還真有道理。除非他真的相信你,不然你給他的建議,他給你加油添醋,最後還把你拉進是非裡面了。你本來是要去做和事佬的,最後變成都是那個成德法師害的。所以處理事情,在這個時代真的要有道力才行,真的要沉得住氣,真的要考慮周全,不能意氣用事,也不能感情用事。說了那麼多,也不難,為什麼?一切法從心想生,把自己的心念護好,不要被境界轉,用對心了,就能拿捏好這些分寸。當然也都是不斷鍛鍊,積累了人生的閱歷。

  所以成德有一些同仁,跟我差不多時間做這個弘揚文化的事,但是他們比較保守,自己好好念佛。但是假如沒人指導,自己這樣修啊修啊,都會修出自己的執著。然後他們心裡面一定覺得,這個成德法師很忙,甚至是瞎忙。不然他們怎麼作壁上觀?這太不夠意思了,很可能是他們覺得我瞎忙。當然,讓人家覺得瞎忙,自己也要檢討,但是我特別感謝這些人事的鍛鍊。我可不要講到這裡你們說,我看這個《無量壽經》的課也不用上了,去鍛鍊吧,去承擔責任吧,英國漢學院也不用上了,不能聽出執著來。

  成德接受鍛鍊也沒有自己去攀緣。成德看到的是,需要潛心修學的,拼命想找事做;真的可以潛下心修學的,又喜歡這種清淨,又不願意承擔責任,所以這個不容易。所以你看《心經》,「色即是空」,講給誰聽的?凡夫,凡夫都把這個花花世界當真了,樂不思蜀,色即是空,破凡夫的執著。「空即是色」,講給誰聽的?講給小乘人聽的,他執著在空、執著在小乘的涅槃,自己清淨了,墮無為坑了,空即是色。接著「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」,空有二邊都不著,這入中道,這見性,所以這講給誰聽的?講給還沒見性的權教菩薩聽的。這都是法、法藥,每一句對治我們偏的地方。

  所以真的能相信佛菩薩安排,真的能安住當下,不挑境界。安住當下也不是嘴上說的,要不挑境界,境來不拒,境去不留。這個話夏蓮老都有教、老和尚都有教,「處事時,廓然而大公」,沒有自己的私心,「物來而順應」,境界來了,不要擔憂、不要對立、不要閃避、不要退縮,事已過勿留滯,事未至勿將迎。跟用心如鏡,鏡子也是,沒有來,境界沒有來,它清淨;境界一來,照得清清楚楚。

  清淨,寂,寂而常照。無相是寂,無不相是照。般若無知是寂,無所不知是照。那麼多名詞術語,其實都是相通的。無知、無念、無相,這個都是相通的。所以我們看到這個「離四句,絕百非」,那也要放下世間的這些思慮、分別才行。祖師其實都教得很清楚了,剛剛那一段就是教我們處事的時候用第一念,不要用第二念,第二念就是思慮、分別了。是可以做得到的,可以在一切境緣當中不斷的往離四句、絕百非去走。

  所以黃老說的,不要落在這四句。什麼是四句?第一,「有」,是一句。第二,「無」,是一句,或者說空是一句。這個無就是落在沒有、虛妄。這兩句了。「亦有亦無」,也有也沒有,這第三句了。最後一句,不是沒有也不是有,「非有非無」,有跟無都排除了,那還是不對。這四句。所以說法要離這四句,我們的體會也得離四句。

  黃老說了,上一次法源寺那一位講歷史的方馨,她就講沒有極樂世界。然後她就跑來問黃老了,她跟黃老說,你說極樂世界到底有還是沒有?怎麼個有?是真有還是什麼什麼有?黃老就說了,極樂世界的有不在這四句裡頭,不在有,也不在沒有,也沒在亦有亦無,也沒在非有非無裡面。黃老這麼一回答,「她就沒法和我辯論了」。所以黃老說了,我們一起心動念就在這四句裡頭,你落在這四句裡頭就錯了。所以念佛也不能落在這四句。「念佛時,一切莫管,字句分明,平平常常,老實念去」,這是第一念。看有沒有心照做?念著念著,平平常常,老實念去,沒有其他雜念。要念多久?能不能念出瑞相?我要念多久才能成?這些都沒有。

  「不落在四句裡頭,請問如何想?」我們又要問了,那都不落在,那我怎麼想?黃老說的,目前你先暫時承認下來,落在這四句就不對。那這樣的話,你所體悟到的實相無相就是沒有,不是,不是落入這個虛無,不是那麼講。所以《金剛經》跟咱們《無量壽經》並無矛盾,並沒有矛盾。《金剛經》都是離四相,離相了。《無量壽經》《阿彌陀經》呢?「有世界名曰極樂」、「有阿彌陀佛」,是吧?《無量壽經》《阿彌陀經》都有、有;《金剛經》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這個有沒有矛盾?

  所以我們在《淨修捷要》有一拜,第十一拜,「一心觀禮,佛由心生,心隨佛現」,心隨佛現,所以阿彌陀佛也是我自心所現,沒有離開心。「心外無境,全佛是心;境外無心,全他即自」,心佛不二,自他不二。「洪名正彰自性,淨土方顯唯心」,那跟《金剛經》有什麼矛盾?就跟我們接下來要討論的,「論云:莊嚴佛土功德成就,莊嚴佛、菩薩功德成就」。極樂世界為什麼殊勝?它國土殊勝,它依報殊勝;它的正報呢?正報是佛菩薩,全部是阿惟越致菩薩,正報殊勝。「此三種成就願心莊嚴,應知」,為什麼能有這三種成就?這個願心太殊勝了。「我立是願,都勝無數諸佛國者,寧可得否?」法藏比丘因地發願,震動全宇宙。我現在發這個願,我建立的國土要超過十方一切諸佛。所以為什麼是光中極尊、佛中之王?那跟因地有關。

  接著,這個《往生論》是天親菩薩作的,也是一位佛門的高僧,他的示現也給我們一個很好的經驗。他本來學小乘,結果毀謗大乘,他後來知道大乘殊勝了,很懺悔,拿刀要把自己的舌頭割掉。結果他的哥哥就跟他說,「你不用這樣,你以前用舌頭毀謗大乘,你現在何不用舌頭讚歎大乘?」這一轉不得了,天親菩薩作了五百部論,對後世我們深入經藏幫助可大了。對我們什麼啟示?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,以前做錯了,煩惱即菩提,悲憤即力量,危機即轉機,所有做錯的,覺悟過來了,都變成護念眾生的資糧。因為你體會過什麼叫浪子回頭金不換了,你再去勸那個跟你有相同錯誤的人,你會觸動他。

  天親菩薩說了,「『略說入一法句故;一法句者,謂清淨句。清淨句者,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。』此論直顯事理無礙之一真法界」,這裡點出來一真法界,純真無妄,唯心所現。我們這個世間為什麼這麼濁惡?唯識所變。我們有落印象、有分別、有執著,一真法界變什麼?變濁惡的世間,五濁惡世了。所以極樂世界它是真心所成就的一真法界,既然是一真法界了,性相不二,性在哪?就是它顯的相。就像我們昨天比喻的,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,但是這所有的器就是金。還有就像水,起了波,水在哪?就在波裡面,波是相,水是性。

  所以阿彌陀佛的法身在哪裡?法身,一切法都是他的身。所以極樂世界在哪?我們複習一下前面說的,無量光,橫遍十方;無量壽,豎窮三際,橫豎交徹,時間跟空間無量的延伸,橫豎交徹是法界體,就是整個宇宙。舉此體為彌陀身土,亦舉此體為彌陀名號。蕅益大師這一段《要解》開解很精彩。所以彌陀的身土在哪?我現在這個身體是不是彌陀身土?假如不是,那阿彌陀佛的法身不就缺我這一塊了。所以極樂世界全是阿彌陀佛的法身。

  所以「即事而真,當相即道,極樂世界種種依正莊嚴,一一皆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,一一即是實相」。你看我們從前面實相無相,要離相,但是是離一切虛妄分別的相。但是西方淨土全是真心所現,即事而真,當相即道。所以我們看到極樂世界依正莊嚴,尤其看到六塵說法,我們有沒有看到阿彌陀佛的心?看到白鶴、孔雀、鸚鵡、迦陵頻伽、這些共命之鳥,看到阿彌陀佛的心了沒有?太慈悲了,知道統統看到老師怕比較緊張,看到鳥給他說法比較放鬆一點。看到阿彌陀佛考慮得如此周到,能不感動嗎?怕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怎麼賈同學長得比我帥?生煩惱了,你看阿彌陀佛考慮得多周到,統統長得一樣,皆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,平等了,平等真法界。所以我們看極樂世界,看到阿彌陀佛的心了,真實智慧,無為法身。

  所以「達摩祖師傳」不是說,性在何處?性在作用。你要看師父揮揮手,你不只看到他的相,你看到他的心。你能這樣,有時候師父還沒講話,你看到他的眼神,你就流淚了。所以我們能從這裡去體會,你再回到家裡,你看到家裡的一景一物,你看到你父母的用心在哪。我們太容易著相了,就見不到父母的苦心了。著什麼相?著在東西好吃,著在很方便,方便方便享受著,視為理所當然,著相了。

  到英國漢學院也不好修,一個人一個房子,裝修也下了不少功夫,很有福報,但不好修,順境比較不好修。假如英國漢學院是建在峨嵋山頂,喝水自己挑,還得砍柴(砍柴賈同學就便宜撿大了,他這麼強壯,我就吃虧大了),你看看那種環境,你看到水都流眼淚,人家挑了很久。所以順境比逆境難修多了。善財童子一生出來,他們家這個七寶就現出來了,他福報太大了,順境修不簡單。

  好,我們有機會再來談,希望大家這個禮拜預習一下,我們爭取下禮拜兩節課就能把這個「玄義」講完。但是大家再預習一下《淨修捷要報恩談》黃老講的第十一拜,這個對我們的理解,本經真的是一一即是實相,以實相為體,會很有幫助。

  好,謝謝大家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