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《無量壽經》學習分享  成德法師主講  (第四集)  2021/9/30  英國威爾士蘭彼得  檔名:55-232-0004

  大家好。我們昨天跟大家就這個「教起因緣」談到本經興起之因緣,黃老註解當中提到,「稱性極談,如來正說」;又談到「三根普被,聖凡齊收」;還有第三個重點,「他力妙法,善護行人」;第四,「暗合道妙,巧入無生」。

  當然我們學習到這裡,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感覺自己有什麼變化沒有?尤其念佛有沒有更積極了?知道這麼多好處了,念佛沒有變積極,這就有點怪了。所以佛法是知難行易,知道「以持名故,善根福德頓同諸佛」,那誰還不念?知道念一句佛這個功德力這麼大,也知道輪迴心造輪迴業的恐怖,那還打妄想嗎?當然就要念佛了。所以「三時繫念」有一句話很重要,「須臾背念佛之心,剎那即結業之所」,我們不念佛,那就妄心做主了。不念是迷,一不念,打妄想了;念是悟,念佛即是自心現。我們一起學習到,這句佛號就是我們的自性,即是我們本覺的理性,「洪名正彰自性,淨土方顯唯心」。所以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往生的金剛種子,但是不念佛了,那我們一起輪迴心就種輪迴的種子,這個差別很大很大。尤其靈芝禪師有提到,「用心皆名定業,能牽來報,縱懺不亡」。我們起了念頭,不是念佛,是有分別執著了,定業那就像一顆種子,能牽來報。佛門講:「假使百千劫,所作業不亡,因緣會遇時,果報還自受」,那個種子它不會壞,等到它遇緣,果報就要現前。

  我們看儒家教弟子,孔子教顏回。顏回問仁,孔子說:「克己復禮為仁。」所以這個克己重要了,「非禮勿視,非禮勿聽,非禮勿言,非禮勿動」。這個非禮勿動,那不能亂起念頭。只要起念就是個種子,你懺悔它也不會不見,它只能大化小,削弱它的影響。所以我們真正明白這個心念的作用,對念頭就有警覺性了,不會任由它亂動。念頭散亂,言語行為就很難不造業。心行一如,心是散亂的,行為怎麼可能都符合經教?

  尤其聽到老法師談到,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翻譯的祖師安世高大師,他的前世也是出家人,跟他一起的師兄弟,有一位明經好施。明經是很聰明;好施,喜歡布施。這些善根已經很可貴了,但是他去托缽的時候,有一次覺得這個飯菜不好,他起了瞋心,結果他那一世出家修行就墮到畜生道,去做河神了。但是他明經,所以很多這些善男信女去請教他問題。我們一般民間有一些扶鸞,問他東西很靈。那好施,他前世布施多,福報很大,幾十里、幾百里的人都到他這裡來供養他,都有果報。但是這一念瞋心,他就墮落下去了。所以這個公案也是讓我們要提起高度的警覺。

  我們昨天學到「暗合道妙,巧入無生」,那我們是繼續造輪迴業,還是要巧入無生,這個就是我們的選擇了,「聖狂之分,在乎一念」。所以蓮池大師說:「越三祇於一念,齊諸聖於片言。」一般這個三祇兩個說法,一個說法是從,因為大乘有五十二個階位,它是從見性,前面十信還沒有見性,再來十住,初住就見性了,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,這叫三賢位,這樣就要一大阿僧祇劫;第二個阿僧祇劫,從初地到七地,這第二個阿僧祇劫;八地、九地、十地,第三個阿僧祇劫。那個都是天文數字,一個阿僧祇劫就是天文數字。這是一個說法。另一個說法是別教,藏、通、別、圓。別教是從初信一直到佛,就是它整個過程也要三大阿僧祇劫。都是要很長的修行,但是我們念佛就能夠巧入無生、暗合道妙,所以才叫稱性極談。這極善巧的方法,上至文殊、普賢,下至五逆十惡臨終求生。

  我們看本經的緣起第五個重點,「大聖垂慈,特留此經」。經云:「當來之世,經道滅盡,我以慈悲哀愍,特留此經,止住百歲。其有眾生值斯經者,隨意所願,皆可得度。又《法滅盡經》中,亦具《無量壽經》最後入滅之說。」所以《無量壽經》這個說法,在《法滅盡經》也是有證實了。

  佛的法運,正法一千年,像法一千年,末法一萬年,之後佛法就在世間滅了。釋迦牟尼佛在《無量壽經》當中說到了,他是慈悲哀愍末法苦難眾生,特別留這一部經。而我們有理由相信,師父提到了,最後的這一部,最後留一百年的就是這一部會集本。我們相信,就會盡心竭力去弘揚、去承傳。遇到這部經,「隨意所願,皆可得度」。所以我們修學這一部經典、弘傳這一部經典,相信都可以自他得度,隨意所願,皆可得度。

  再來黃老還提到,「此正顯本經興起之勝緣,持名法門之妙用」,接下來比喻這一部經,「既如營養豐富之美食,可增健者之體力,復如殊效神驗之靈藥,能愈不治之沈疴。廣療眾病,普施饒益」,所以是什麼病都能治的阿伽陀藥。祖師都有讚歎,比方任何方法都不能懺除的業障,這一句佛號可以懺除。尤其我們已經在前面學到,五逆十惡臨終念佛都能往生,那還有怎樣的罪業不能消?「故云:大哉妙用,不可思議也。」

  「至於末世,濁惡彌深,眾根愈劣。」到末法,等於經上說的「五燒五痛,久後轉劇」,所以濁惡會彌深。但是我們聽到這裡也要有種使命感,因為共業當中有別業,要靠我們的願力去護持有緣的眾生。「人壽十歲,垢重障深」,因為每一百年減一歲,最後還會減到人壽只有十歲。你說那怎麼這麼短?因為那時候人心濁惡,互相殘殺,壽命就短了。「於茲惡浪滔天,毒焰遍地之際,世尊垂慈,仍特留此法,以作慈航,以降甘露。佛恩深重,粉身難報。」所以老法師有提到,「佛恩深重,粉身難報」,我們假如不讀佛經,我們根本不知道佛的恩德。就像念《勸發菩提心文》,一開始就是念本師恩、念佛恩。我們昨天也提到「一佛出世,千佛擁戴」,你看多少佛以同體大悲在護持我們。這個經後面也提到,「若於來世,乃至正法滅時,當有眾生,植諸善本,已曾供養無量諸佛,由彼如來加威力故,能得如是廣大法門」。那這也告訴我們,我們沒有無量諸佛的加持,我們連遇都遇不到,更何況是讀,這都是事實。所以我們有時候還會覺得都是自己的功勞,這個就會有慢心起來了。光是遇這個法門,都有無量諸佛在加持。

  我們要相信,還有太多看不到的佛菩薩跟龍天護法,在保佑著我們、護念著我們,不能說看不到了對我們就沒有恩。明白了這些真相,感恩都來不及,哪還有念頭去抱怨?我們會懈怠,就是不知道恩;真知道恩,不用人家催,因為真知恩的人他報恩是自自然然的。就像我們讀到黃老他作這本註解的那種心境,我們讀了特別感動,他身體又不好,但盡心竭力在註經。他知夏老對他的恩,他知佛菩薩對他的恩,他也知道眾生的恩,他不願意辜負。

  所以整個中華文化的核心就是知恩報恩。其實菩提心就是報恩的心,我們去觀察,念本師恩,菩提心;念父母、念師長、念眾生、念施主恩。這個在《勸發菩提心文》裡面也給我們彰顯了,所以這個念恩心不能忘。

  世間的人著相,我沒有看到,他就覺得不一定有。我們想一想,好像是李炳南老師說到,你曾祖父你見過沒有?有些人就沒見過了。那你曾祖父有沒有?那當然有。就像了凡先生,他能寫這一部《了凡四訓》,有沒有他父母的教誨在裡面?有沒有他老師的教誨在裡面?結果我們透過了凡先生他們幾個兄弟對家庭教育的回憶,才了解到他的父親,他的祖父、曾祖都是無疾而終,往生極樂世界。難怪這一部寶書把理講得這麼透徹,他家庭教育好,你看他祖上都是聖人,都往生極樂世界。他「遠思揚祖宗之德」,這都是他的心境。

  就像成德自己,沒有遇到老和尚以前,在五欲六塵裡面打轉,還很拼命,還做top sales,也挺努力的在名利裡鑽,那繼續下去,不知道要造多少業,競爭、鬥爭,就跳不出來了;還看了很多好萊塢電影,這殺盜淫妄的影響挺大的。能遇到老和尚的經教,慢慢慢慢懂得回頭了。還沒有完全回來,念頭還很多,雜念、邪念,這個還不到回頭,但是已經在轉方向。所以很難想像,沒有遇到老人家,現在還有沒有在世間活著都是個問號,那這就是恩德。

  老和尚一提到我有三個老師,老和尚的三個老師我們都要感恩。李老再推上去,印光祖師、梅光羲老居士,你看這麼多祖師大德對我們都有恩,還有看不到的佛菩薩在加持我們。

  所以老法師特別強調,我們讀經真正念懂、念透了,愈透愈知道佛恩深重,然後才知道我們怎麼去報佛恩。怎麼報?依教奉行。就像第四十七品說的,「如是妙法幸聽聞,應常念佛而生喜,受持廣度生死流,佛說此人真善友」,報恩。《華嚴》裡面特別強調,眾生歡喜,佛菩薩歡喜。那我們讓眾生得利了,這佛菩薩最高興的事,我們就報到恩了。

  了凡先生有一段開解得特別好,「愛敬眾人,即是愛敬聖賢;能通眾人之志,即是通聖賢之志。何者?聖賢之志,本欲斯世斯人,各得其所。吾合愛合敬,而安一世之人,即是為聖賢而安之也」,替佛菩薩、替聖賢人照顧眾生。就像我們開學典禮,末後有個不成文的規定,要唱「禮運大同篇」,「人不獨親其親,不獨子其子,使老有所終、壯有所用、幼有所長,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」。

  所以我們讀《無量壽經》,我們感本師的恩,把這個法門介紹給我們,而且苦口婆心講了四十九年。提到念佛法門,在佛經裡面太多地方了,還有同修很用心,把所有大乘經裡提到跟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有關的開示,把它會在一起,叫做《阿彌陀佛聖典》,在台灣有在流通。我有翻過,都覺得這些同修特別用心,讓我們起信。那也感阿彌陀佛的恩,你看無量劫的修行,「於無量劫,積植德行」,都是為我在無量劫積功累德,成就了極樂世界。我們讀懂了,我們要報恩,那當然自己一定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這個叫四恩總報,真的往生就作佛了。我們身體還住在這個世間,不能說往生了才開始報恩,當下就是,要幫助一切眾生認識佛法、深信佛法、理解佛法、學習佛法,護持好有緣的眾生。

  所以成德跟著老人家學習,一開始就聽到老人家說,要把身體借給佛菩薩用,不管是弘是護,身體借給佛菩薩用。尤其師父跟其他宗教交流,因為師父有大智慧,不忍這個世間愈來愈亂,開出讓這個世界可以重新恢復安定的良藥。這個藥說到了,四個關係處好,世界可以重回安定,宗教與宗教、族群與族群、政黨與政黨、國家與國家。當然不容易,因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。

  所以我們今天真的要去幫助別人,都不容易。真正有去盡心竭力護持過親戚朋友的人,一定可以感覺不容易。因為我們在幫別人的時候,一來感覺自己有業力,有時候看對方不領情,有點上火,自己也有業力、也有習氣,對方也有業力習氣。像我們以前在小學教書,要幫一個孩子,一看,他家庭也有業力,父母也在影響他,他的家人都在影響他。你假如去做家庭訪問,一進去,他父親在那打麻將,你看這是他所面對的業力,都要去面對。

  所以真想幫人,會知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。但是在《無量壽經》已經給我們一個心理建設,特別好,「縱使身止諸苦中,如是願心永不退」。而且看起來是在幫別人,事實上幫自己。自己為什麼一直在輪迴?自私自利沒有徹底放下,還為自己。就是因為有眾生這些境緣,才讓自己不斷放下自我。我沒有真正不斷放下,我幫不了別人,我一為自己,四大煩惱很容易現前,我愛、我慢、我痴、我見很容易就起來了。所以都是眾生這些境緣,讓自己更看清自己內在這些習氣,然後不斷提醒自己要放下。真是一切境緣、一切眾生都是來成就自己的。

  所以老法師常常在講經的時候說,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只有一個人是學生,其他的都是老師,都是來提醒自己還有什麼習氣沒放下。他們是來發考卷的,順境逆境、善緣惡緣都是考試,看我們能不能過關。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曾經在考場裡面,看到有人考題寫不出來,去打那個發考卷的人,去罵那個發考卷的人,你們看過沒有?沒看過吧,對,那太不正常了。對,每一個境緣、每一個人都是給我們發考卷的,那我們怎麼可以罵他?他是發考卷的老師,他是來提醒我們,他是讓我們看清我們的程度的,不然我們菩提道上都不知道自己是啥狀況,稀里糊塗的又去輪迴了。所以就是他們讓我們知道自己的程度,可以勘驗清楚,可以不自欺,不然都覺得挺好挺好,應該境界不錯了。

  你看俗話說的,「念佛參禪似有悟,滾滾紅塵又現形」。我們也曾經聽,很多人在山裡面二三十年,覺得自己修得不錯了,一下來很多習氣都現前了。好像是蓮池大師還是哪一位祖師,面對這樣的修行人,然後就提醒他哪些哪些問題,他好像都聽不懂,最後還告訴他,就是老兄你。自己修也不簡單,自己修,第一個,看不到問題,旁觀者清,當局者迷。第二個,修的過程有一些境界,誰給我們判斷我們這個境界是正確的?這個領悟是正確的?假如領悟得不對,還覺得自己對,一直往這個方向走,就有可能會愈走愈偏。修行的條件是還沒有開悟以前不能離開善知識的教誨的,老法師在《了凡四訓》裡面說,最低標準,是非、善惡、邪正、利害、真偽都能判斷了,這是最低標準。所以老法師也是一直在講席當中提醒我們,修行在哪裡修?在一切人事境緣裡面練,歷事練心。「處逆境,隨惡緣,無瞋恚,業障盡消」,練不起瞋恚心,一切法得成於忍;「隨順境,處善緣,無貪痴,福慧全現」,練在一切境緣當中把根本三毒貪瞋痴徹底放下。

  剛剛跟大家提到,老法師有智慧,開出良藥,四種關係處好。雖然挺難,但是再難也要做,我們總不能眼看著這個世界沉淪下去,那我們的慈悲何在?「豈能盡如人意,但求無愧我心。」我們前面提到印祖的教誨,見義必為,見義勇為,事事常存忠恕。恕,設身處地,哪有看到現在的眾生這麼痛苦,我們都視而不見,我們都沒有盡力去幫助?而幫助要靠理智,不能靠激動去幫助人。而且要從根本去幫助人,當然有急的,沒飯吃了,我們有力量當然要幫助他們。但根本解決,因為所有的問題根本是人心的問題。作善降之百祥,沒問題了;作不善降之百殃。但為什麼他作不善?人不學不知道、不知義。所以「建國君民,教學為先」。真明白這個道理了,給你多大的官你也不做了。佛「棄位出家,苦行學道」,真明白怎麼根本解決眾生的苦難,那就會做一個多元文化教育的義務工作者。當然,這不能強迫的。其實世間沒有一件事可以絲毫勉強,經歷愈多事情,慢慢慢慢就愈不會去攀緣。

  成德的性格也是超激動型的,但是經歷一些事,慢慢要經一事長一智,人與人緣分不能有絲毫勉強。但是只是不激動而已,這個火熱的心還是在;你不能從過一下調到不及,變成冷漠,這不對的。可是更知道分寸,更知道沒有緣造緣,不能攀緣,但可以造緣。你見到他給他合個掌,「阿彌陀佛」,這也是造緣。甚至於給他一個微笑,你說念阿彌陀佛他不高興,給他一個微笑也行,給他一個鞠躬,也都是造緣。就像我們在蘭彼得小鎮,之前疫情還沒開始以前,我們都固定時間就出去撿垃圾,結果我們遇到在路上開車的居民,都露出微笑對著我們,這個就跟他們結緣了。所以我都會很燦爛的微笑,跟每一個在路上遇到的行人或者開車的人打招呼,然後我心裡就想,有朝一日我能用英文跟他們溝通,前面的緣就可以進一步發展。昨天看到大家在跟James互動頗為羨慕,大家用這麼流利的英文跟他溝通。他是個很熱心的人,我也很想跟他多聊兩句。

  剛剛提到,老人家說這四種關係處好,雖然不容易做,但是只要我們心用對了,方法用對了,就往不斷提升的方向在走。哪怕可能產生好的效果是在下一代人,那沒有我們這一代,哪有下一代的發展?哪怕我們是鋪路石、墊腳石,也要做出墊腳石的盡心竭力出來。而其實老人家所講的理念,甚至於是佛經所講的教誨,什麼時候可以落實?當下。那這個態度也是得力於老法師教誨建立起來的,因為老人家說了,佛講的經都是應我們這個世間的。《楞嚴經》說的,「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」,應機說法。不是說佛說我今天想講個什麼,不是這樣的,他是應眾生的機,所以都是我們能做的。佛總不會跟我們講完一部經,然後說:「對不起,你做不到。」那不是跟我們開玩笑嗎?當時候我聽了之後覺得印象深刻,對,每一句都能做。對佛經是這個態度,延伸開來,儒家、道家,還有善知識的教誨都是。四種關係處好,當下就可以做了,很多家庭、家族裡面有不同宗教的、不同政黨的,當下就可以落實。

  就像老法師說,有兩種人可以救世界,第一,國家領導人,重要的官員,因為他位置那麼高,他影響力大,你看一個省長影響一個省;第二種人,媒體負責人。諸位同學,我們聽到這一段話,國家領導人,我不是,跟我沒關係;媒體負責人,跟我沒關係。有時候我們撇清得很快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,不能常常劃清界限。成德自己聽了之後,覺得對,太有道理了,但依義不依語,國家領導人影響很大。像成德前幾天送月餅給我們蘭彼得副鎮長,我一看很有福報,特別親和。然後又聽到可能大學要跟德國某個超市合作,發展農業,我一聽眼淚都快下來了,不然這裡大部分都是養羊的、養牛的,殺業很重!要把這裡變成漢學城,人家漢城不要了,我們撿來。一定要往這個方向,漢學城很多人要來,要吃、要住,這個吃總不能讓他造業,吃一定讓他吃有機農業的東西。我想他們有福報、真為百姓的官員,你跟他談很有發展前景的,他們也會歡喜來一起努力。所以等我跟大家一起學習完《無量壽經》,還有不少事要幹。

  每一個官員可能都有他的力量,而且你現在要讓國家領導人重視,他們每天事情多不多?我們就不說別的,就一個新冠疫情,你說每個國家的領導人每天壓力大不大?那你現在要去把好的理念介紹給他,用倫理道德因果教育,整個國家會大治,你說他相信嗎?這個先打個問號。我們想想師父上人在聯合國,面對那麼多專家學者,而且這些專家學者很多也是研究怎麼化解衝突、促進安定和平的,結果老法師把我們五千年怎麼長治久安的理論、方法,甚至於唐朝這些情況,把這些都告訴他們,他們說,「你講得很好,是理想,做不到」。

  所以諸位同學們,我們想一想,要影響到國家領導人要怎麼做?你得做出成果來,他哪有不注意的道理!你看真有愛民如子的領導人,他也不一定知道方法,真有人做起來了,我相信全世界一定會有國家領導人來看,但是得幹出來。就像老人家為什麼能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立辦公室?就是很多大使去看了感動,才會有發展到可以在聯合國成為一員。所以這都是老人家一生努力到現在的寶貴成果,我們弟子們得繼續努力保持,進而發展,進而讓它產生更大的發揮。所以這個接力棒要傳到誰的手上?我覺得你們比我的希望大多了,因為你們的英文比我好太多了,那個平台是國際的平台。我看你們的表情好像不是願意接接力棒的表情,這個時候要記得孟子說的,「當今之世,舍我其誰?」「哲人日已遠,典型在夙昔。風簷展書讀,古道照顏色。」你看孟子在戰國那個時代,為蒼生奔波勞累,在所不惜。

  你看這個老法師也都表演給我們看,九十歲高齡,奔波在國內跟歐洲之間,一年好幾趟,年輕人的體力都很難扛,更何況他老人家已經九十歲了,所以給我們表演但願眾生得離苦,不為己身求安樂。所以,真正有心人,大乘佛法每一句講給自己聽的,善知識的智慧良方講給自己聽的。所以救這個世界要國家領導人,但是也得我們小老百姓做出成果來,讓他們有信心,上下呼應。所以每一個人都是中華文化偉大復興的載體,都要靠我們。所以為人演說要落在自己身上,不能求別人,不能等待別人。所以老法師說請佛住世要請自己,登天難,求人難,求自己不難。

  再來,救這個世間,媒體負責人。其實我們也可以理解到,一些公眾人物影響很大的。所以我們發個願,在演藝圈我看過去生有善根的不少,說不定有機會可以跟他們結上緣。因為你用戲劇、用藝術教化效果很好,你看《了凡四訓》、俞淨意公拍成電視劇,這很多人看。

  天下無難事,只怕有心人。所以剛剛跟大家提到,我們身在這個世間,但是我們活一天為佛法、為眾生。就像老人家去日本,遇到一位基督教的牧師,給他提很多問題,老人家都幫他解答,他也很佩服。那很可愛,他連他自己基督教的問題都提出來問。所以我們看老人家也給我們表演,你的真誠是可以感通的,不同宗教他也完全信任你,不同國度他也完全信任你。所以《論語》裡面有提到,奇怪,孔子到哪一個國家,這個國家的重要的事他都知道。所以弟子就發問,「夫子至於是邦也,必聞其政,求之與?抑與之與?」這個子貢也不簡單,他看得懂老師,「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」。真的,溫良恭儉讓的人,人家心裡悶了很久的話都願意跟他講,首先他不會出賣別人。我們有時候在人際關係當中,這講話的分寸沒有拿捏好,結果人家就說,你們有話不要跟某某人講,要不然被他講出去,會被他出賣。其實有時候真的不是要出賣,沒有警覺到,沒有注意到。所以朋友之間「密事相語,不相發露」,他把家裡內心很祕密的事跟你講是信任你,你不能給人家講出去。

  所以老法師都把經典給我們表出來了,我們不只要看懂,我們也要以此為追求的目標,要轉《論語》、轉《無量壽經》為自己的生活、工作、處事待人接物。

  而這個牧師他提出來的問題,他是說我們基督教為什麼不團結?結果老人家的回答,當然我們現在也不是說基督教有不團結的現象,一切法從心想生,現在各個宗教都有這個情況。為什麼?我們都是在這樣的大環境成長的,遇哪一個宗教是緣,可是我們的心沒有轉,都會在這些現象當中出現。但是老人家的回答很有智慧,假如他的回答,「我們佛經裡面講」,對方可能心理上有點……都是人情事理,你看了凡先生遇到雲谷禪師,這個了凡先生說:「命可以改嗎?」雲谷禪師怎麼說?首先先提什麼?「命由我作,福自己求。詩書所稱,的為明訓」,都是他儒家的經典,後面才說六祖云,這才舉佛家的話。知所先後,這裡面也有人情事理。所以了凡先生跟雲谷禪師這段話,對我們教學也很有啟示。雲谷禪師他應對的智慧我們學到沒有?所以內行人看門道,外行人看熱鬧。

  師父說:「你們《聖經》裡面有。」對方馬上,「哪一句?」「神愛世人,上帝愛世人。」「對,這句有。」你看真的心裡有這句,那還會有這個情況嗎?老人家進一步講了,你看幽默中真的會敲醒每個人。師父說:「上帝愛我不愛你,因為上帝愛世人,我愛世人,所以上帝跟我志同道合。你們愛基督徒,不愛世人,你們跟上帝沒有志同道合。」這很幽默風趣,談笑當中點出問題的癥結。我不能說談笑用兵,因為一說用兵,我們以前看了太多戰爭片的,這個阿賴耶識的印象又會冒出來,所以我現在盡量不用跟打仗有關係的詞。不過用也可以,不要執著就好,依義不依語。

  我們接著看「玄義」的第二個大部分,我們本經的體性。黃老首先說到了,「一切大乘經典皆以實相為經正體。古德云:『諸大乘經皆以一實相為印。』實相者,真實之相也。又平等一相也」。我們學習黃老的註解,愈學愈感覺老人家慈悲,所有這些講解都特別細緻,所以我們珍惜這個寶典,一步一步來深入。

  老法師有提到了,本經體性,就是佛說這部經他是依什麼說的,他的依據理論在哪。小乘經他依據的是三法印,就是無常、無我、涅槃,他是依這三個為依據講出來的經典;大乘經他是依實相,用現在的話講,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,所以一切大乘的經統統都是以宇宙之間萬事萬物的真相來做依據的。所以佛經上所講的都是人生的真相、萬物的真相、整個宇宙的真相,一絲毫迷信都沒有。講真相,那就是教育,那不是宗教。

  那真相在哪?就在眼前。所以師長老人家說了,《金剛經》裡面有提到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。這個是真相,確實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可是我們的感覺都覺得這個東西很真實,摸得到,好像很真實。所以佛經講的真相,尤其在近代科學發達得很快,印證佛經講的這些真相。因為現在人相信科學,不然以前科學沒有研究到這裡,很難體會。

  比方說電視。我們說十法界依正莊嚴,他看不到其他的法界,當然畜生界看到了,鬼界他不一定看到,其他法界他不一定看到。但是我們看那個電視,你按哪個頻道它就現前。比方說有五十個頻道,其實它都在,它只是其中有一個頻道顯,其他是隱而已,都存在。但是你電視還沒出來,人要體會這個不容易。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這個事實真相在佛經裡面說出來了。彌勒菩薩談到的,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,「念念成形」,成形就是它有物質現象;「形皆有識」,識它是有精神現象。我們從這個速度來計算,一彈指有幾個細念?三百二十兆。我們假如算一秒鐘可以彈五次,那就變成一千六百兆次的生滅,很難想像。

  我記得我高中的時候聽過一句話,在學物理的時候聽到的,那時候只是落了一個印象,印象還滿深的,但是善根不夠,沒有去研究。就是這個近代量子力學家講,「根本沒有物質的存在,都是念頭相續產生的幻相」。我記得我那時候,提到一點點而已,但是就有這個印象。所以念頭相續產生的幻相,而這個念頭的速度有多少?一秒鐘一千六百兆次的生滅。

  老法師很慈悲,給我們講看電影。小時候看的時候它是用膠捲放的,那個銀幕還會有點晃啊晃啊,不是很穩定。那個一秒鐘二十四張,我們就會覺得好像真有相。好像現在的電視是一秒鐘一百次,一百張,我們更分辨不出來,都覺得那個相好真實,我們的眼睛分辨不出來了。八地菩薩他看這個一千六百兆次生滅,他看得清清楚楚,重要的是因為他的定功很深,所以這麼微細的高頻率他都能夠捕捉得到。

  所以物質不是真的,我們的這些感受也不是真的,你看它生滅的速度這麼快。所以佛在經上講這些事實真相,我們真的不好懂,但是我們現在感謝科學家,近代量子力學的發現,把這些道理講得差不多有七八成,雖然沒有佛經講得清楚,但是都跟佛經講的相應,一樣了。所以老法師才感嘆說,佛經不只是高度的哲學,還是高度的科學,慢慢會證明它是高度的科學。其實佛經涵蓋世間所有的領域,因為它是宇宙人生的真相。

  好,我們先休息一下。

  大家好,我們進一步看黃老註解:「實相無相,亦無不相,相而無相,名為實相。無相者,離一切虛妄之相。無相即離相。」這裡也提到實相無相就是離一切虛妄相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。這個部分就讓我們來體會什麼是實相。

  老法師有說到,科學家現在證明了物質是假的,物質是念頭變現出來的。所以《楞嚴經》上有說到,「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」,就是它的速度太快了,我們剛剛提到了,一秒鐘一千六百兆次生滅。我們了解都是剎那生滅的幻相,進而不要執著它。因為你一執著它有,你把它看得很真實,你就受到它的障礙了。

  念頭是什麼?這個師父進一步講到,念頭用佛家講是阿賴耶識的轉相,就是精神現象。阿賴耶識有三細相,我們一般講說「一念無明生三細」,這個就是三細相。真心離念,真心一法不立,可是我們一念無明,起心動念了,那就產生妄心,就是阿賴耶的業相。一念不覺而有無明,阿賴耶的業相產生了;再從這個業相生了精神現象,就是轉相;再由這個轉相生境界相,就是轉相是精神現象,又變現物質,就是境界相。所以我們剛剛說,根本沒有物質的存在,都是念頭相續產生的幻相。了解到這個道理了,身體是物質,身體怎麼變好?念頭好了身體就會好了。曾經老人家有一個專題,是根據不少近代量子力學家,他們提出來念力的祕密,就是強調這個念頭,這個精神的力量可以改變物質,因為物質是它變的。所以人要健康,首先念頭要善、要樂觀。你常常鑽牛角尖,這個身體要好不容易。我們說很樂觀,大而化之,不計較,身體好。

  所以師父提到,一有境界相出現,然後再一擴張、擴大,就是整個宇宙出現了。用《妄盡還源觀》來講,「顯一體,起二用」,這個二用就是有起現象,這個二用就是指正報跟依報。我們看整個宇宙,正報是自己;依報,一切親戚朋友,這是人事環境,還有物質環境,都是依報。所以從一體起二用,就是起現象,就現整個宇宙,現我們自己的身體還有宇宙,自跟他,依報跟正報同時出現了。那我們要問,什麼時候出現的?一時頓現的,就是在這個當下,就是在一個念頭,那就變現整個宇宙,一時頓現。而且速度很快,一秒鐘一千六百兆,這麼短的時間一時頓現。所以整個宇宙什麼時候出現的?就是當下,沒有過去,沒有未來。過去、未來不是真的,用現在科學家所說的,空間跟時間都是抽象概念,都是從錯覺當中產生的。我們先在理上不斷在薰習,提醒自己,因為我們畢竟還是比較習慣,好像這個身體也很真,外在境界也很真,時間也很真實。但是慢慢這樣薰習,我們在心態上就不會太較真,不會被這些相產生太大的心理的障礙、罣礙、擔憂了。

  所以這個實相就是真相,知道現在這個相是假的,不是真的,你就把它的真相搞清楚了。所有的現象分三種,物質、精神、自然現象,全都是波動裡面發生的。所以這個波動速度非常快,一秒鐘一千六百兆次。我們看不到這個波動、這個頻率,但是它就在我們眼前,並沒有離開我們。

  老人家提到了,「無相者,離一切虛妄之相」,所以無相就是要離相,要離一切虛妄的相。我們一般一看到這個「離」字,可能又會產生一個感覺,就是離開它。所以老人家進一步說了,你真正了解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它剎那生滅,「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」,那你對這些現象,不管是物質、精神、自然現象,不放在心上,就不罣礙了、不執著了。所以不放在心上叫離相,不是你有能力擺脫這些現象。比方說你跟這個人有緣,你說我不想見到他,那你擺脫得了嗎?你跟他的緣現前了,你再怎麼躲,有可能愈躲他愈追你。所以你沒有能力擺脫這些現象,你擺脫不了。不要把這些現象放在心上,這叫無相。所以離不是事上離,是心上離,是心上不要執著。所以實相是無相,而這個無相是讓我們離一切虛妄的相,這個是我們要體會到的。

  進一步提到了,「又實相無不相」。黃老註解到,「非頑空與斷滅。非如龜毛兔角,一切虛無」。所以這一段話,首先這個烏龜的毛、兔子的角,烏龜沒有毛,兔子也沒有角,這個是比喻,這個實相也不是根本沒有。因為兔不可能有角,烏龜不可能有毛,所以它不是根本沒有,它也不是虛無的,實相無相不是這個意思,不是什麼都沒有。實相雖然不是三種現象,就是實相不是物質現象,也不是精神現象,也不是自然現象,但是它能現。《金剛經》說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確實是虛妄的,剎那生滅的,但「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」。

  老法師有提到,如來是什麼?我們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,就是你見到真相了,就是你看到體了,就是你見到自性了,自性是萬物的本體。我們不著在所有這些幻相,就能見到真相。

  我們看底下的這個說明,所以「意謂即相離相,離盡虛妄之相,即見實相。故云即見如來」,這個指的是法身如來也。「法身如來離一切相,故云實相無相」,法身就是自己的真心,就是實相,它離一切相,所以實相無相。「但非無法身」,我們的真心它確實存在,不是一切都是虛無的,不是都是龜毛兔角,所以「故云實相無不相」。

  接著說了,「生滅之法,全屬虛妄」,我們所看到的這些物質、精神、自然現象,它都屬於生滅法,生滅的速度非常非常快,「但生滅之中,有個不生不滅的;諸生滅法是差別相」,但是在這些森羅萬象差別相中,「有個無差別的」。有個「不生不滅,無有差別,即是平等相」,有個完全沒有差別的平等相。「故云實相乃平等一相也。」

  因為這個實相我們要去理解不容易,進一步黃老註解用譬喻的,「實相義深,若明實相,即為悟大乘理」,就是我們當下完全明白實相,我們就契入這個大乘的義理了。這個實相的義理,佛在講《大般若經》都是在開顯這個實相義理,講了二十二年。

  那我們現在要體會它,黃老用譬喻的,「茲以喻明:譬如以金製作塔、像、瓶、碗、釧、環,各顯差別之相」,它們從相上看起來都不一樣。「倘將眾器,重入冶爐,復化為金,原有諸相盡皆消滅,但各器本體之金」,因為所有這些器具它們都是金做的,所以本體是金,「仍舊如是」。「可見各器差別之相,有生有滅,皆屬虛妄,但各器本體之金」,它是「平等一相」,它沒有差別,它「不生不滅,不增不減」。「以上以金喻真實平等之實相」,所以任何的相都是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。所以其實回到源頭,都離不開真心,都是心現識變,從根本上它就是平等一相。所以「以金喻真實平等之實相,以金器喻種種差別相。由上喻可明,若看破諸金器」,這個看破也是很重要的,看破是明白了,「塔、像、瓶、碗、釧、環等虛妄差別之相」,能都看破了,「即見諸器中平等真實之金」。你知道都是金,金是沒有差別的,都是從金造出來的,都是從真心變現出來的。所以大菩薩他們見性不著相,跟人相處,見人家的真心,不著在他的這些外在的行為相上。著在外在行為相,就容易落印象、落成見。所以假如我們跟人相處,他一切不好,那是妄心做主,我們都不放在心上,但是他那個人之初性本善,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的真心,我們不懷疑他,那我們對待他還很真誠;你一落印象,就戴著有色眼鏡跟他相處了。那同樣對待一個人,我們是戴有色眼鏡,還是相信他有佛性,然後不對他有看法,很真誠對待他。大家想一想,這兩種情況發展起來的彼此的關係一不一樣?那鐵定會有不同。

  所以普賢行稱讚如來,他稱讚如來從哪裡來?基礎是禮敬諸佛。我們只要著相了,能禮敬嗎?就不容易了。所以老法師也是給我們表演,比方遇到有人要談某人,要批評某人了,老法師說,你不要說了。老法師說,我心裡都要放他的好,我心不做垃圾筒。老法師說,不把自己純淨純善的心變成裝垃圾了。所以禮敬。跟人相處了,只有讚歎,沒有毀謗,沒有批評,稱讚如來。那我們的緣跟他相處都是稱讚如來,那他那個善根不就慢慢慢慢增長起來了嗎?

  好,所以這裡講到了,能夠見諸器中平等真實的金。我們在一切人、一切行為當中能夠感受能現、能變,這個能現就是他的真心。就是我們看到這些器皿、這些相,都看到那個金。就是我們看到一切人行為,都能夠體會他之所以能夠有這些行為,它的根源也是他有一個不生不滅的真心起作用了。唯心所現,但是他唯識有所變,可是他根源還是唯心所現。

  「以喻離一切法虛妄之相,即見實相。離虛妄差別之相,故云無相。」所以這個無相、離相,都是讓我們不要被這些虛妄差別的相障礙住了,產生分別執著。而又能「於虛妄差別諸相之中」,能很清楚體會有一個「真實平等之本體」,「故云無不相。當相離相,相而無相,乃顯實相」。

  這一段我們來看一下師長老人家給我們的教導,師父說到了,「你只要不著這個相,你就見到金」。你只執著著這個相,你就沒有見到金了。那我們比方說跟人相處了,我們著在他這些不好的行為上,那我們就很難相信他有佛性了。所以師父講到了,假如我們只有塔、只有像、只有瓶、只有碗、只有釧、只有環,沒有金,那這個就叫著相了,那就不能見性了。所以離一切相,離一切虛妄的相,就見到性了。所以就是《金剛經》那一句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」那既然知道是虛妄,就不能執著它了。所以若見諸相非相,就懂得要離相了;一離了相,離了一切虛妄相,即見如來,那就見到性了。那性相永遠不離開的,性相,因為相也是唯心所現,現出來的。所以任何人的這些行為,你都不要去執著,不要去對他有成見,而能看到他能現相的就是他的真心,這是見性不著相。所以相跟性永遠分不開,這個相,這些虛妄相裡,它的性是真的。師父這裡是講這個性就是我們淨土宗說的常寂光,常寂光我們的六根都接觸不到。所以這個實相,你說用六根去緣,這個也接觸不到。但怎樣才能夠看到?要放下,你要離一切虛妄相,等於是你要放下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那就能見到了。所以佛門說放下便是,離了相就能見到了。所以叫「離一切相,即一切法」,你真的離相了,那一切法的真相你看到了,本體你看到了。所以離一切相是離虛妄之相,即一切法是一切法的真相。原來真相是自性,原來全是自性變現出來的,所以是用這個金來做比喻。

  好,所以我們這一段,就是我們不能從實相無相又跑到那個都是沒有、都是虛無去了,而要在這些所有的虛妄相中,能夠明白有一個不生不滅、無有差別的法身,所以叫亦無不相。

  我們接著看下一段,「但實相離言說,正如南嶽懷讓云:『說似一物即不中。』」這都是禪宗的開悟的祖師。「故實非任何世間譬喻所能深明」,它只是一個譬喻,這個譬喻就好像指月亮的那個指標,但它不是月亮。「於上喻中,若誤認為實有一具體之金相可得,則仍在相中,而非無相之實相矣」,所以連譬喻也不能執著。我們這樣從這些註解來看,就隨時都不能產生執著。為什麼佛在《金剛經》上說,若說我有說法者,即是謗佛,不能解我所說義,不能著那個言說。「故云:『凡有言說,皆無實義。』」

  那在這一段老人家說到了,只要有言說,都不是真的,都是假的。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,都是言說說出來的,皆無實義,在無實義裡面它顯出實義,這個就是佛法的妙處了。所以你要從佛的言說當中把言說的執著放下,就見到實義了。所以一般俗話說,意在言外,弦外之音。

  老人家接著說,馬鳴菩薩在《起信論》就教給我們大乘怎麼學,要聽經不要執著言說相,看經不要執著文字相,不要執著名詞術語的相。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去體會、去觀察,比方說,一個人很下功夫在研究佛理、佛學,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遇過。你看他在跟人溝通的時候,他就搬很多名詞術語出來了。他跟人溝通是要讓人家明白他所要講的,可是他名詞術語堆得很多,人家愈聽愈不明白。這個我們自己要去觀察、去感受,然後由別人再拉回來自己身上反思。

  大家看老人家深入經藏,名詞術語他很懂,但他有沒有執著名詞術語?所以不執著的人,他真正有功夫的,深入淺出,那個義理他已貫通,他明。他為什麼淺出?他應這個機。當然他應機,比方說對這個販夫走卒,他是應一種機;比方說他遇到都是研究佛學的,他可能又會應另外一種機,但是他絕對可以感受到當下眾生吸收的狀況,叫師資道合,但是這些都是無形的。實相無相,但是它存在。很多東西是存在的,但是你從外面的相你不一定看得到。所以看那看不到的東西,聽那聽不到的聲音,知那不知的事物,才是真理。

  我們是很容易產生執著。比方說舉個例子,現在我想學《常禮舉要》,我想深入《常禮舉要》,可是老法師沒有講過《常禮舉要》,那我能不能複講?複講、複講,講老師講的,老師沒講過,我們就會產生一種複講就是要一字不差的講,但是我們就會產生要老師講過我們才能複講。依成德為例,成德去了海口講《弟子規》,老法師沒講過《弟子規》,那我怎麼講?但是大家聽我這麼講,不要說那成德法師說複講不用一字一句複講。所以我什麼都沒說,你們也什麼都沒聽。那我要什麼都沒說也不容易,你們要什麼都沒聽也不容易。我得要說而無說,你們聽的時候也要聽而無聽,又無聽而聽,就是聽的時候不產生執著,把那個無形的,透過這個文字要表達的那個無形的義理體會到了,這個就會舉一反三了,這個就會聞一知十了。

  成德當時候也沒有想說,老法師沒講過《弟子規》,那我咋辦?我們想的是什麼?人家問你問題,老法師是怎麼教的、怎麼講的。看到《弟子規》的經句,師父是怎麼教的,聖賢是怎麼教的,經典是怎麼教的。是透過《弟子規》這部經這個緣,把自己內心的正知正見供養出來,把自己內心的《弟子規》供養出來。這個在內典裡面老和尚也有教,你講《無量壽經》,是《無量壽經》這些經文這個緣,把你內心的《無量壽經》透過這個緣講出來。真正複講,你一字一句講,最重要的是在複講當中,隨著義理把我們的習氣放下。所以老法師說最重要的勸自己,把我的分別執著,因為複講的印象深,你複講一次強過你聽十次,讓自己印象深刻之後,是要隨著複講的義理自己放下。放下愈多,很奇妙,老人家很多教誨,你在那個當下,你就會湧出來了。可是不放下,心裡面常常還有很多煩惱、牽掛,你在講的時候它不會湧出來,因為它有障礙。

  人很容易產生執著點。比方說備課,可能我們一想到備課這個詞,大家腦子裡有沒有浮現影像出來?什麼是備課?明天我得口試,明天我得上台講課了,趕緊查資料備課。那會不會有一個相在?有一個執著的狀態產生?一有執著,剛好你明天要講課了,今天你家裡有事,「都別吵我」,你說你最大,統統別干擾我,我要備課了;甚至於發生什麼事,都覺得冤親債主障礙我備課了。那有一些突發狀況,你就不能真心去應了。甚至有時候你真心去應的時候,你明天講課講得可好了。為什麼?從相上不一樣,明天是講課,今天還得去見那個我不想見的人,你看相不一樣吧。但是假如你去見的時候,歷事練心用真心,相不一樣,是塔、是釧、是環,從根本都是金。所以假如備課形成了一個相,那就見不到金,見不到真心。那這樣備課是用真心在備嗎?所以一有執著就見不到金,就見不到性,那就愈備課愈執著那個模式,所以愈講學,他也會陷入一種他的邏輯裡面、他的模式裡面。

  為什麼般若要講二十二年?沒那麼長,我們要發覺應無所住可不簡單。比方說,成德現在跟你們談這個,我假如心裡面說,我今天非得要拼到那個「一經宗趣」不可,我現在就開不出這些東西跟你們交流了,因為我的心已經有罣礙了,有個求了,那我的心這樣我就定不下來了。一定不下來,說實在的,你縱使講的每一句都是老和尚的話,也攝受不了自己,也攝受不了別人。那可能我就變成應付講課,沒辦法,漢學院派我這個任務,我不幹也得幹。不幹也得幹,跟幹得很歡喜不一樣的,同樣的境緣,收穫差別大了,同樣的境緣法喜充滿,或者同樣的境緣愈應付愈虛妄。

  對,所以大家不要小看每天的處事待人接物,都是應付應付,每天離道愈來愈遠;都是一切皆從真實心中作,每天都有提升。修行,老法師說的,年年不一樣,要到月月不一樣,再要到天天不一樣。「縱去遠,以漸躋」,我們一定要往這個目標。可是你要往這個目標,在哪裡下功夫?在一切境緣用真心。所以老法師特別強調,學佛最重要的用真心。用真心,不念過去、不念未來。你對待一個人,你不念過去,不會去記人家以前是不是有讓你不高興、不舒服;不念未來,你對人家無希求想,沒有任何的目的。我今天非得講得他接受不可,那這個心態也不對了。甚至於還帶了目的,我今天花一點時間在他身上,以後對我有好處。

  成德也是體會得很淺,但是從自己身上,比方說我到澳洲淨宗學院去分享「弟子規與佛法修學」,剛好跟老人家住在Highfield。我每天早上很掙扎的,一想今天要講課了,有點緊張了,要不要備課?一想這麼好的機會可以親近老和尚,還是去親近老和尚吧。掙扎了一會,跨出腳步,去跟著老人家散步,老人家吃早飯以前先散步。然後你一去親近老和尚,老和尚有智慧之光、慈悲之光,你一接觸他,你就沒什麼妄念了。然後老人家很慈悲,一見到你,他一定會講你契機的話,我們就有收穫了,一有收穫就法喜了,一聽有靈感了。所以我事後有點後怕,幸好做對了,不然那十天我看可能會下不來,有老和尚的加持,很有靈感。

  還有一點,放下備課的執著。大家聽我這句話聽到重點,是放下執著,不是放下備課,不然又說成德法師說不用備課了。我什麼都沒說。我們自己也遇過這些境緣,明天要講課,突然又有急事來了,應對,因為應對是真心,講課也要用真心。所以應對事情也是備課,歷事練心,練出來講的東西侃侃而談、娓娓道來,那個不是用腦子硬記下來講給別人聽的。所以為什麼說「記問之學,不足以為人師」,「溫故而知新,可以為師矣」。

  所以隨時隨地都在備課,都在用真心,心上真正有利益眾生的心,接觸一切人事物都是教材,都在備課。成德當時候到海口去,也真的都是戰戰兢兢,覺得自己教學經驗很有限,真正花在深入經藏的時間也很有限。但是這個任務又到面前來,雖然不能做到多好,但是我們求個盡力,每一天都要講課,有些是在台上的,有些是到鄉下去拜訪人家村長的。但是就覺得在那段時間,因為想著要供養大眾,沒其他念頭,看到什麼,跟《弟子規》有關係,一思惟都跟《弟子規》有關係。所以那時候就體會,什麼時候都是備課,什麼時候都能積累利眾的資糧。不然怎樣才是備課?有個空間,有個時間,所以我們的這種執著點,可能從人事物上,可能從時間上,可能從空間上,都有可能產生執著點。

  所以馬鳴菩薩,這是《大乘起信論》,起信當中還要建立正確的聽經態度,這態度不對也很難深入經藏。所以要離言說相,離名字相,離心緣相。所以那個假設的也不要執著心緣相,他是不是什麼意思?硬去想。其實聽了明白就明白,不明白也不要難過。我一定非得給它搞個明白不可,有那種勁也有可能會有一點鑽牛角尖。那種求知欲,我得打破砂鍋問到底,那個執著勁一來,自己的內心要觀照得到。我有時候也是自己都在感受,你真的很少這種擔憂、牽掛,心比較平靜,你跟人談話很放鬆,然後你聊完很愉快。你很真誠去應對,我們說有心栽花花不發,無心插柳柳成蔭,那個無心插柳就是我們跟人溝通沒有帶任何的希求,純是一顆利益對方的心。跟你「我今天非得講得他給我點頭不可」,然後還沒講以前,前一天晚上,「我明天見到他我先說哪一句,我再怎麼怎麼」,想啊想,連覺都快睡不著了。不如你好好睡一覺,明天開開心心去跟人家談,效果我個人覺得差很多。但是就是在那裡推敲,在那我要講什麼,他可能會講什麼,我要給他應,那想起來可費能量了。

  所以老人家引到這個「凡有言說,皆無實義」,點出了馬鳴菩薩《起信論》的這段教誨,也是讓我們在學習過程當中不能產生執著,離言說、離名字、離心緣相。

  再,「又《圓覺經》云:諸幻盡滅」,其實這些話跟前面都是呼應的,諸幻盡滅就是離一切虛妄相。所以實相無相,就是離一切虛妄相。「諸幻盡滅,覺心不動」,覺心就是我們的真心。所以「幻滅滅故」,幻滅滅故就是離一切虛妄相,然後「非幻不滅」,非幻就是它不是生滅的東西,它不是虛妄的東西,它就現前,因為它不滅。所以「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」,這些意境其實都是很相近的,非幻。佛家的標準,會變的都不是真的,都是虛幻的,都是生滅相;不變的是真的,但只有一個東西不會變,就是真心。所以非幻,它是真的,不滅,它不生不滅。

  接著比喻,「譬如磨鏡,垢盡明現」,得垢去掉了,就好像我們一切虛妄相都不執著了、都放下了,明就現了,這個銅鏡就照出來了,我們的真心就現前。所以「經中所云幻滅後之覺心,與垢盡後之明現,均指離妄所顯平等一味之實相」。所以「磨鏡實是磨垢,鏡性本明」,這個鏡子本來它就能明,不是誰給它的,「非從外得」。「離妄即真」,只要把妄放下了,真自己就顯了,不用求別人。「故云:不用求真,唯須息見」,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這些放下,息見,真就顯了。所以師父說,佛法修學的功夫在放下,看破是明理,放下是功夫。所以「眾生之見,皆妄見也」,這個都要離,離妄。「真者,佛知見也。」

  所以這一段開解也是很精彩,這個是從《圓覺經》當中讓我們去感覺實相,離妄即真。我們看到,師父也是很細緻的講解,古時候的鏡子銅做的,所以銅鏡要常常磨,上面髒的東西磨盡了,鏡子就可以用,可以照人。它本來就能照人,照外面境界,不是外面得來的,是因為有障礙,把髒東西去掉了,這個障礙就沒有了,它本來的能照就現前。

  我們看下一段,「離一切相,即一切法」。這一段也很重要,引了我們蕅益大師的《要解》。「又《要解》云:『吾人現前一念心性,不在內,不在外,不在中間』」,這句就點出來真心沒有空間,所以不是空間;「非過去,非現在,非未來」,所以不是時間;「非青黃赤白」,所以真心沒有顏色,「長短方圓」,它沒有形相,不是一個具體的形相;「非香非味」,但是我們隨著這個念,其實這些點我們都容易著相,生起執著。所以「非香」,鼻聞不到它;「非味」,舌嘗不到它;「非觸」,身體接觸不到它;還有一個「非法」,這個非法是指我們第六意識,第六意識你看作夢,整個變現那麼多境界,那個都是第六意識可以緣得到,但它連第六意識都緣不到。

  「覓之了不可得」,你用「覓之」來求心性,錯了,頭上安頭。所以覓之了不可得,但你「不可言其無」,因為你找不到它,可是它能現相。所以真空不空,它能現相。「具造百界千如」,整個宇宙是它變現的,我們剛剛說的從一體起二用,就是正報依報,整個宇宙就現出來。可是它雖然現了宇宙,這整個宇宙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也不能執著,所以不可言其有。所以我們把外在這些相當真,我們就回不到真心,就向外執著。所以佛法是內學,不能再向外馳逐,都是妄念相續了。所以「離一切緣慮分別語言文字相,而緣慮分別語言文字,非離此別有自性」,因為一切法都是心現識變,也沒離開這個自性。

  所以這裡,「註:如上喻中諸器皆不離金」。「要之,離一切相,即一切法」,我們能離一切虛妄相,就能見到一切法的真相了。「離故無相,即故無不相,不得已強名實相」,因為我們強名一個實相,它又是一個相了,所以不得已稱它叫實相。所以在我們儒家、道家,像老子那一句話境界也不簡單,「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」。前面懷讓大師說的,「說似一物即不中」。

  所以「可見實相乃吾人當前一念心性之強名」,沒辦法,也是隨順我們世間人,我們說世間人你不給他講個,他好像又很不踏實,強名實相。「吾人一念心之性,強名為自性。二祖覓心不可得,即是『安心竟』。」因為達摩祖師在少林寺面壁九年,等到慧可大師來了,慧可大師說他心不安,達摩祖師把手伸出來,「心拿來,我替你安」。慧可大師想了半天,「我覓心了不可得」。達摩祖師說,「與汝安心竟」,我把你的心安好了。但這是禪宗的公案,諸位同學,你的心安好了沒有?

  好,所以我看到這個註解,也覺得黃老很慈悲,「覓心不可得」,「與汝安心竟」,我們可不要說,不可得,沒有,那你又掉到沒有去了,「但不可言其無」。「六祖云:『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』,亦不能執為有。」接著,「蓋離四句,絕百非,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」,這個不是思量、我想想那個能夠完全領悟的,這個得放下才能領悟得到。

  因為這個「離四句,絕百非」可能還得花一點時間,我們今天先交流到這裡。謝謝大家,阿彌陀佛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