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《無量壽經》學習分享  成德法師主講  (第六集)  2021/10/4  英國威爾士蘭彼得  檔名:55-232-0006

  大家好。我們一起學習《無量壽經科註》,包含我們用師父上人一九九O年或者這些年的開解一起來深入,包含我們也會引一些祖師的教誨,來幫助我們深入這些義理。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感覺,學習這一部經加持力特別大,我自己是有這個感覺。所以佛法講的是諸法實相,是事實的真相。真相在哪?在眼前。我們真的把心靜下來,慢慢慢慢都能感受到,感受到這一部經真的是一切諸佛之所護念。

  尤其這部經還沒開始,還在發起序「大教緣起」的時候,佛放光,阿難說從來沒見過佛這麼莊嚴,「從昔以來,所未曾見」。這個場景是三千多年前,那我們想一想,現在來學習這部經是不是一樣殊勝?時間跟空間是人類的錯覺,是抽象概念,這個是愛因斯坦,這些是頂尖的科學家他們發現的真相。所以佛經都說一時,為什麼說一時?假如我們說某一年什麼什麼,記下來了,眾生一看,那以前的事了,他的念頭就產生障礙了。幾千年前有,現在沒有了,又落在四句裡面了,那他不得受用,被他的念頭障礙住了。

  這個一時我們要去體會,師資道合。我們真覺得釋迦牟尼佛講給我聽的,阿彌陀佛講給我聽的,阿彌陀佛為我發四十八願的,就是為了度脫我的,這個心境提起來,讀經不一樣了,聽經不一樣了,愈來愈感受佛菩薩的智慧、慈悲,也感激祖師他們的善巧方便,他們的為人演說,都是在破我們的執的,表演得很精彩,我們得看懂。

  一有執著,就沒有辦法離一切虛妄相。實相無相,就是要離一切虛妄相,可是執著點一來了,時間、空間,就障礙住了。所以真正了解真相,會不會有無力感?這個無力感可能就是照自己的思惟覺得,哎呀,完蛋了完蛋了,沒辦法了。我們看眾生是愈來愈根性下降了,「外魔內障無人不具」。可是我們看近代的祖師,他們真是使出渾身解數來度化我們。包含印光祖師都在幫我們破相,他助印最多的三部經不是大乘經,是不是在幫我們破相?不然我們又著一個大乘經的相。所以佛都看到我們會執著,大乘一法印,只要跟宇宙人生真相相應,這個就是佛法。就像我們很熟悉的: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」,其實這個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」不就是《金剛經》說的「修一切善法」。那「自淨其意」呢?「無我相,無人相,無眾生相,無壽者相」,因為著相心就不清淨了。所以這一句真心一法不立,真的,我們在一切境緣當中勘驗我們自己的狀態,心上不能有事、不能有著。般若無知,那恢復本有的智慧了。智慧它不是沒有,它不是空無的,一遇到境界它起作用,無所不知。

  這個我們自己去觀察,老和尚很明顯。平常沒有講話,我們一接近他老人家,浮躁的心都定下來了,他老人家很安定。任何人問他問題,隨問隨答。他很寂靜,但一有緣,一問,隨問隨答,能照,智慧起作用了,但是在說法的時候心又是清淨的。很多人講課,回答人家問題,愈講愈激動,那個就會愈講愈偏了,甚至還跟人家吵架的都有,看起來是在講法,但自己心動了不知道。

  所以祖師他在表演,我們得看懂才學得到。尤其不能挑著學,不能挑,一挑就不是跟善知識學。這個挑也是我們學習的習慣,也是我們愛憎的心作用在學習上了。我們的心在哪裡?遇一切境緣它起作用了。跟人相處,這個我喜歡,那個我討厭,愛憎。對待人會愛憎,求學問會不會愛憎?你說我控制得很好,我對人愛憎,求學問我不愛憎。I can’t believe it,這個我很難相信。《華嚴》告訴我們:一真一切真,一妄一切妄。感覺這一句法讓我們想要掩飾沒地方掩飾,給我們統統照出來了,這裝不得裝不得。但是也不要裝,裝沒意思;不只沒意思,很嚴重,會輪迴的。

  維摩詰居士那也是古佛再來,配合釋迦牟尼佛表演的,都是在破執。你看他的法語,「發菩提心,是名真出家」,你看把相破掉了。很有味道,這大乘經般若味重重,我們可不能錯過。這個真嘗到了,世味哪有法味濃?所以我們現在每天還動著腦筋我想吃點啥,我想到哪玩玩,這法味還沒嘗到;真嘗到了,比不上比不上,老法師常說「欲罷不能」。你真嘗到了,再去看《論語》,「一簞食,一瓢飲,在陋巷」,這個相信了,自己嘗到了。還沒有嘗到,這樣會樂嗎?會不會有點苦?可不可以輕鬆一點?可不可以再稍微改善改善,不要這麼寒酸?我們自己在那裡想。所以這叫孔顏之樂,得要我們自己去感受。

  《維摩詰經》很有意思在,佛陀安排弟子去看望維摩詰居士,請了好多菩薩、好多大修行人,其中有一位,「你去看望維摩詰居士」。「我不敢去,我不行。」「為什麼不行?」「因為有一次我要出城門,剛好維摩詰居士要進城,我就問維摩詰居士:『你從哪個道場回來?』」他心裡可能想說維摩詰居士出城去修行了,到哪個道場修行,所以一遇到,「您從哪個道場回來?」結果維摩詰居士說:「直心是道場。」不是從哪一個道場回來,一下子把他震住了。你看我們的念頭,哪裡哪裡哪裡是道場,其實處處是道場。不能著在我要到哪一個地方去修行,那個地方加持力比較大,這些念頭都有分別執著在。

  所以那一句「直心是道場,無虛假故」,沒有虛假,沒有應付,一切皆從真實心中作,當下處處是道場,穿衣、吃飯,這是《金剛經》給我們表演的,都是修行。包含老法師開解的,生活是念佛,工作是念佛,應酬是念佛,處事待人接物沒有一樣不是念佛,沒有一處不是道場。這是表演給我們看,破我們的執。就像印光祖師,為什麼強調最多的經典都不是純佛經?因為眾生的根性要直接學大乘佛經比較難,我們神州大地的緣分是因為有孔子、老子來打基礎。我們前面提到淨業三福第一福,有兩位聖人來打基礎,結果近代儒家、道家的經典沒學,沒有倫理道德因果基礎,這個時候再執著直接學大乘很難學成。所以印祖強調《了凡四訓》、《太上感應篇彙編》、《安士全書》,那是智慧,那是慈悲,不希望我們佛法難聞就這樣錯失掉了;人身難得,沒了脫的機會了。老人家進一步再強調要學《弟子規》、要學《聖學根之根》。這一點成德是打開《小兒語》第一句就被震住了,真是自己沒根。第一句,「一切言動,都要安詳。十差九錯,只為慌張」。自己常常還會忘了事,心會慌,甚至於還會撞到東西,這個都是不夠安定、不夠安詳。這些表演我們要看得懂。

  歷史當中,釋迦牟尼佛再來,有暴露的智者大師,唐朝智者大師釋迦牟尼佛再來,他老人家念《法華經》念到入境界了,參加了釋迦牟尼佛的法華盛會,好像聽了兩品經才回來,然後就告訴弟子法華會還沒散,這給我們表演時空是假的。所以我們現在研究《無量壽經》,靈鷲山無量壽會還沒散,我們認真學,說不定就再去參加,再回來告訴我們,還沒散、還沒散。我們可不能聽了這個公案說「那是智者大師,我不可能」,那又被自己的念頭給障礙了。

  我們上一次談到「本經體性」,「離一切相,即一切法」,離一切相就見到真相,叫即一切法。而我們是討論到後面的一個細節,離一切相這裡有一個具體講,「離四句,絕百非」,這個就是離相的功夫了。

  我們就黃老的開示,上一節課還沒講完。黃老遇到了一位女居士,叫方馨,她講歷史的,結果她問黃老,極樂世界到底有還是沒有?怎麼個有?是真有還是什麼什麼有?黃老說了,極樂世界的有不在四句裡頭。她就沒法來和我辯論了,不在這四句的分別執著中了。

  但是,我們一起心動念就落在這四句裡頭。要不落在這四句,那要如何想?黃老說了,目前你先別管,就先暫時承認下來,只要落在這四句就不對。這裡提到了,《金剛經》跟咱們《無量壽經》並沒有矛盾。這個待會可以就黃老在《淨修捷要》第十一拜我們來探討。《金剛經》是講實相,般若就是講實相,般若講了二十二年,《金剛經》是精華。但《無量壽經》跟《金剛經》都是實相,所以我們下一段黃老開解的「即事而真,當相即道」,這樣跟《金剛經》就不矛盾了。黃老說,你現在先這麼接受下來就很好,一落在四句之內,就會發生些錯誤,就會發現這跟這有矛盾。

  不知道大家學佛過程有沒有起過這些念頭?有沒有感覺有矛盾的地方?諸位有沒有這種經驗?有的話,有沒有主動去問、去探討?因為「心有疑,隨札記,就人問,求確義」。大家聽師父上人講經都沒有任何疑惑?大家都是隨文入觀,那很可貴。那隨文入觀,表現出來要跟顏回一樣。夫子說:「吾與回言終日,不違如愚,退而省其私,亦足以發,回也不愚。」孔子在跟顏回說法,顏回沒有一句提問,也沒有任何懷疑。孔子講下來,「真的全聽懂了?」觀察一下是不是全聽懂了,看他聽完之後跟同學的交談,把他講的義理都講清楚,還可以延伸發揮、可以落實,回也不愚。

  其實儒家這些孔門十賢跟孔子的互動,甚至是孔子跟學生的互動,其實對我們學習都是非常重要的關鍵。比方說冉求他就提醒我們,我們的念頭不要畫地自限,不然跟著聖人也學不到東西。這就是給我們表演,沒有他們表演,我們不容易反觀。包含子貢口才好,口才好會出現哪些修學的狀況,孔子也有點撥。「有顏回者好學」,好學呈現是哪一些狀態?我為什麼跟這些狀態不相應?我的障礙在哪裡?不然照說我聽完老和尚一個小時的經,裡面的教法那何其幾十個,那我聽完馬上用,我理解了,我馬上去行,解行一相應,我人生就變了,我境界就提升了,我鐵定要做好學的人。既然都要做上人的弟子,我當然要做真弟子,我可不幹假的。這態度出來了,「勿自暴,勿自棄,聖與賢,可馴致」。

  所以成德也曾經思惟,佛門說「只聞來學,未聞往教」,這是一個行為;又看到《無量壽經》裡說,「為諸庶類,作不請之友」,這樣一聽下來,那到底是去還是不去?你去也不對,不去也不對,因為你落在四句百非裡面了。所以我們看下面講,四句是不對,你要是倒過來,你要對了之後,四句都對,去也對,不去也對;落在四句的時候,去也不對,不去也不對。

  所以不是那麼簡單你能理解,這是極為微妙。其實最重要的就是要離一切相,見到性,見到本體,可以全修在性,然後就可以全性起修。要真正體會到這個本體、體會到真心。我們真的深刻體會我的真心太可貴了,我不能再糟蹋它了,體會到痛哭流涕,止都止不住,哭了一二個小時,哭完之後,整個臉很有光彩。大家可以去觀察,有一些同學他可能在某一些機緣善根發動了,我們也有遇過看「醫道」,看得哭了幾個小時止不住,上台去,「我今天要發菩提心了」,這個很可貴。那個我都觀察過的,哭完之後臉都放光。所以那懺悔的力量很強很強,但是要保持。這個修行,善根發動可貴、難得,但更重要的要保持。發心容易恆心難,但恆心雖然不容易,只怕有心人。真為生死發菩提心,佛菩薩法界身,無處不在,都會加持。

  所以今天早課,車同學,我們也感覺到她那向道的心發出來了,她在分享的時候,我聽了頭皮也會麻。你看一個人那個道心出來,一切佛菩薩都收到了,都會加持。所以《無量壽經》裡面六種震動,不是佛發願發真了會有六種震動,任何一個眾生發出真心來,魔宮都會震動,是真的不是假的。而且這個心發出來特別難得,為什麼?會啟發所有在場的人,光光互融,相觀而善,善友為依,這是我們應該要好好來珍惜的。

  所以黃老說到,說有也可以,說沒有也可以,說也有也沒有也可以,說不是有不是沒有也可以。你對了,心對了,一切法從心想生,他說的有、他說的無都是在幫助眾生對治執著的,他分別亦非意,他是在應機說法。所以跟大家有提到《心經》,「色即是空」,佛對凡夫說的,因為凡夫執著有,給他說空;可是說空了,你又不能執著空,所以要「空即是色」,這對二乘人說的。都是應機說法,他也說空、也說有,但是他是真心說出來的,所以很微妙。黃老說的,你要不對了,你怎麼說都不對;你要對了,你怎麼說都對。所以他是則總是,不是總不是,你沒有開悟之前,你怎麼說都不是。大家不要聽了這句話,「那我都不說了」,你還是落在四句裡面了。我還沒開悟,那我現在說話,我隨順聖賢佛菩薩教誨真誠的去說,還是可以說,而且至誠感通。

  你看以前說法的規矩,開悟才能說法。所以老法師,當時候李炳南老師邀請老和尚,你來我們內典班學講經。師父說,那可不行,那是開悟的人才能做的,下錯一個字轉語,墮五百世野狐身。那我們一聽墮五百世,那可不能幹,不幹也落在四句裡面了。一落四句,只有一條路走,死路一條。你不幹你幹啥?大家聽我說到這,「好,幹吧,幹吧!」你也不對,又開始激動了。有佛法就有辦法,不要擔心,只要心靜下來了,跟佛菩薩一感應,他們一加持,我們就能思惟清楚了。所以心靜下來才能感應道交。所以我現在非常期待每天跟你們一起交流,因為我不可能有其他的念頭,我一打個妄想,我就不知道跟你們講什麼了,我得全神貫注。

  所以現在體會到了,以前還體會不到。當時候師父上人講經的時候說:「台灣有人說我是愛講經的法師。」其實這個話裡面有批評,說老人家愛講經,但這個造口業,為什麼?佛陀沒有一天沒講經,難道佛陀也叫愛講經?那是表法的,眾生一不聽經容易打妄想,回到他本來的那些胡思亂想裡面去了;他來聽經,他就安住在教理當中。強者先牽,一不聽就被拉走了。所以現在那個播經機很方便,一有時間就打開了,你還要影像,還得要電腦開機,感覺這個還比較累一點,也比較耗電。而且我們娑婆界耳根最利,「此方真教體,清淨在音聞」。我自己也有觀察過,我用看的跟用聽的,聽的效果比較好。

  我們看老人家都是恕道,面對人家批評他還笑得很開心,一點都沒有不歡喜。然後接著說,「他不了解,我是用這個方法對治妄想、對治雜念」。我們修行,不管用任何手段,不管是念佛、讀經、聽經、坐禪,目的是什麼?放下妄想分別執著。所以我們前面講到的,《圓覺經》云:「諸幻盡滅」,這個幻就是所有的這些念頭,妄想分別執著都放下,「覺心不動」,所以「不用求真,唯須息見」,息這些妄見、妄念。理上知道了,事上怎麼辦?理有頓悟,原來我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我就成佛了,是;事要漸修,我要用什麼方法來放?老法師他說,我是用講經的方法來對治。可是大家聽我這麼一說不要又生執著了,我看英國漢學院也不用念了,反正我找一個地方講經不中斷。

  成德也看過,真的把講經變成執著,講經,很喜歡講課,但是對家庭不負責。太太都抱怨,幫他生了好幾個孩子,好像我都變成生孩子的機器了。你看,到處給人家講經,太太都已經這麼難受了。一問他,「家裡有沒有問題?」「沒有,都很好。」講課也變執著了,執著什麼?執著我是老師,執著我教人。一有執著,就像鏡子染污了,照不清楚了,連跟自己同一間房間的妻子都看不清楚了。菩薩所在之處,讓一切眾生生歡喜心,現在連枕邊人那麼痛苦都不知道。

  所以為什麼佛講般若要講二十二年?沒有這麼長期的不斷提醒,我們要真看到自己念頭處的分別執著也不簡單,真是當局者迷,旁觀者清。所以我們現在修行,沒有良師益友真不容易。而良師益友也是一個助緣而已,最重要的還是我們的心態。我們真發心了,我們真能接受別人的勸諫,「聞譽恐,聞過欣」,這是能感;「直諒士,漸相親」,就是所感來的良師益友。

  而且看到大家還是挺歡喜,帶點羨慕。但羨慕也是虛妄的,羨慕要發展得好,不然羨慕會變嫉妒、恨,這是錯誤的方向,要羨慕起而效法,或者更加珍惜當下。羨慕什麼?你們那麼年輕,遇到老和尚的經教,還有這麼多同參道友,所以你們的福報就比成德這一代人好,但是得要珍惜才有受用,不然就變人在福中不知福。

  老法師講經多次提到了,他自己一個人弘法。成德初學的時候,就自己聽老和尚講經,後來還自己找了三四個同修一起念佛。所以早上車同學提到了,要珍惜時間、珍惜因緣。

  剛剛提到老法師當時候還跟李炳南老師說,那講經不行,那要開悟的才能講。所以我們佛門傳下來「開悟才能講」,這句話能不能執著?會不會有人執著這句話?會。幸好我們是遇到李炳南老師了,那是通的人,講也對,不講也對。你沒有通,不講也錯,講也錯。因為心裡有執著了,講也錯,不講也錯;沒有執著了,講也對,不講也對。他應無所住了,他而生其心,他會應機說法,那個時候該講,講對,他就會講,講;那時候不該講,不講對,他就不講,他應機。

  但是大家要了解,一些重要的事情,比方說師父上人跟你三個月前說:「好,做。」結果你做做做,也沒有匯報情況。結果三個月之後遇到師長,師長問:「你最近什麼情況?」一講,「你怎麼這麼做?」我們說:「師父,三個月前你叫我這麼做的。」但三個月前那麼做,這整個過程因緣在變化,你都沒有匯報,就執著在那一天師父這麼跟我交代的。所以七個及時也很重要,要及時匯報,不然到時候因緣變了,我們都沒有及時匯報,領導不知道,師父上人不知道,最後該調整的時候又沒調整,最後事情會耽擱或者出了紕漏,那可不行,做人做事基本功還是要建立起來的。

  諸位同學,說實實在在的,這四句,我一開始,這四句怎麼講?我真的想這四句能講嗎?但是我就提醒我自己:不要動念頭、不要動念頭,佛菩薩會加持的,佛菩薩會加持的。我剛剛跟你們聊了也有幾十分鐘了,好像還沒聊完這個四句。所以我們一擔心要怎麼講,就不會講了。你心一定下來,佛菩薩一加持,李老師怎麼做的,老和尚怎麼說的、怎麼做的,浮出來了。所以李老有智慧,在我們這幾代人,總不能開悟才講,因為開悟才講,那這幾代都沒有人開悟,就斷了。所以李炳南老師說:「你不講,他不講,這法就斷了。」但是你看李老的應對,沒有執著,「好,那不勉強,看看可以吧」。你看假如李炳南老師那時候執著,你非得給我去學,那可能老法師明天就跑了。

  所以你看這個個中都有這種柔和質直攝生德,他表演給我們看。他有隨緣妙用,隨緣,人家說不能講,順著;妙,李炳南老師沒有控制、沒有要求,他心很柔軟,他能妙,「看看可以吧」。看看可以吧,也是一句法出來。那看看,老和尚說看看去,沒有問題。結果一去,裡面又有佛菩薩在表演了,林看治老居士。我想我們可能到了西方極樂世界,啊!原來妳是去表演的。六十歲了,小學畢業學講經,而且還是在家女居士,這個讓這個班上的男生一看很受刺激,人家都肯承擔了,我還不承擔?妙法在哪?假如真正知道,原來現在就是諸佛如來在護持我,你哪有不歡喜的道理!現在法喜出不來,我們執著了,執著我不行,我沒信心,或者執著我看這個人不歡喜、看那件事不順眼,整個智慧就透不出來了,被障住了。所以這個「放下便是」,真的當場肯勇猛的放下,你就感受到六塵在說法了。所以我們看到李炳南老師的善巧,在這麼特殊的年代,沒關係,我們可以求至誠感通。

  所以你悟了之後,你怎麼說都是,這不是不講理。說實在的,這一段話在什麼時候講?內部修學開示講的。這一段話可不可以對一個沒學佛的人講?你這一段話對他講,他心裡面馬上,這個佛教真不講理。所以悟的人怎麼說,不是你所體會的那個有跟無,也不是你體會的那四句裡頭的。

  所以接著我們看事,這個理講完了,黃念老事相馬上上來了,這很有味道。良遂,這是唐朝的一位禪師,他去參謁寶徹禪師,去參學。結果去了兩次,第一次這個寶徹禪師就扛著鋤頭去除草了,不理他;第二次他又去,關著門,見都不見他。然後就兩次,他就開悟了。這個沒法說的,我再解釋下去,我就帶大家入四句、入百非,這個事我不幹。當然,我說我不幹,我又落四句裡面了,我還是幹。

  給大家舉個例子,比方舉個公案,唐朝禪風大興,好多禪師,一花開五葉,發展得很興旺。德山跟龍潭這兩位禪師在夜間談話,這個龍潭是開悟的人,這是個前提,讓大家了解一下。結果德山剛出房門,天黑了,外面特別黑,然後就回來。龍潭看到了,就點了一根紙媒子遞給他,這樣他就有火了,可以照,才看得到路。這個紙媒子一遞給德山,德山一接,龍潭噗就把它吹滅了,這個是逗他的機,觀機逗教。結果一吹,德山當下恍然大悟。因為他正想接這個紙媒子,誰知道這個紙媒子又給吹滅了,完全不可理解,就在那個機緣之下連起心動念都放下了,所以他的思想就斷了。這是善巧方便,這龍潭的善巧方便。

  公案說完了,最關鍵的在透過這個機緣讓對方心行處滅。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,心行處就是念頭,念頭都放下了,就開悟了。我好像講多了,希望沒把大家的悟門堵住。但是這可不能學相,你學相,今天賈同學回到寢室去,剛好也給人家一吹,人說這個賈同學怎麼這麼幼稚?漢學院怎麼錄取這樣的學生?那就麻煩了,就造成誤會了。所以這些東西你從相上學,那不行的,會學錯的。但是持戒要從相上學,佛講的戒跟佛心是一,這個不能又聽偏了。

  禪門也有這個公案,有一個祖師很厲害,然後人家來求教,這個禪師一句話都沒說,然後就這樣一比,對方就開悟了。結果他的徒弟看到了,人家來他也一比。結果被他的師父發現了,有一天找到機會,看到他一比,過來把他的手給切掉了,他也開悟了。這個不能亂學,這砍掉可接不回來,這不能亂學的。

  所以不是龍潭可不能亂吹,不是開悟的人可不能亂呵斥別人。禪宗很多一呵斥、一呵,對方開悟了,那是特殊因緣,甚至於你細細去分析,那是人家的恭敬到了極處,對這一個善知識恭敬到極處,他才能產生這樣的效果。「信心清淨」,信心跟恭敬這個也不是兩件事,他信到極處,跟恭敬相應、跟真誠相應、跟清淨相應。所以佛門「信為道元功德母」,很有道理。

  所以剛好最近在一條龍師資培訓課程,跟大家一起學習,提到了好幾個公案,丙吉的公案、孔子的事例,包含魯國男子學柳下惠最像,這些都是讓我們不要著相,能見到性,見到聖賢佛菩薩的心,我們就有受用了。

  這個良遂有一句話說到,「諸人知處,良遂總知」,因為他入境界了。什麼是入境界?證得法身。什麼是法身?老和尚在講經的時候講,一切法都是我的身。我們用身體來比喻,我們拉一根頭髮,其他地方都知道,痛。同樣的,佛菩薩入了法身,哪個眾生苦他會不知道?哪個眾生起念,他怎麼可能不知道?因為一體。所以我們起個念頭,西方極樂世界所有菩薩都知道。所以有什麼好沒信心的,我這一念真心提起來,清淨海會眾菩薩都來加持我了,都是我的護法,陣容堅強,不擔心。有這樣的信心,一聲南無阿彌陀佛,「轉劫濁為清淨海會」。

  複習一下,這一段大家還記不記得?「轉劫濁為清淨海會,轉見濁為無量光,轉煩惱濁為常寂光,轉眾生濁為蓮華化生,轉命濁為無量壽」,你看這一念就把五濁惡世轉成西方極樂世界了。太有道理了,因為一切法從心想生,「洪名正彰自性,淨土方顯唯心」,這個念頭轉過來了,當下五濁惡世就變清淨海會。所以老和尚常說莫向外求,我們真體會到了,就有信心。「生則決定生,去則實不去」,極樂世界是我心變現的,哪還有去來空間上的障礙?

  所以「諸人知處,良遂總知;良遂知處,諸人不知」,因為這個「知」不是知識那種,「我記起來了」,這種知是般若無知,它是無知、無念、離念,這只有放下的人才能達到。所以諸人不放下,當然諸人不知。

  所以我們很難去測度佛菩薩的境界,因為我們會落在四句百非,我們運用自己的分別執著思惟,很難理解的。所以不能理解,最可貴在哪?雖然不理解,但是我不懷疑,我相信聖言量,我只要照做,我也慢慢會契入。所以相信佛菩薩也是可貴的善根。

  記得初學佛聽老和尚開解一段話特別精彩,老和尚說:「一個人要騙你,他總有目的吧,他總是想從你身上得點什麼好處,不然他騙你幹啥?釋迦牟尼佛對你一無所求,他幹嘛騙你?」你看話都要講到這樣,讓我們這個疑心要去掉。再來,他老人家講的話傳了三千多年,那麼多人成就、那麼多資料可以證明,站著走的、坐著走的,這都是聽本師釋迦牟尼佛教導修行成就的,禪宗開悟的就有多少,所以不要懷疑。還舉佛的相貌,舌頭伸出來可以把臉蓋住。三世不妄語,舌頭可以舔到鼻尖。眾生自己回去照鏡子,真的不容易,他那個相原來也是修出來的。都是善巧方便,希望他能夠把這個疑心放下。

  成德自己聽這一段話,也有自己的一個思惟,因為我覺得騙人特別難受,我也不想騙人,我這樣算不上修養的人,我都不願意騙人,更何況是聖賢君子、更何況是佛菩薩,不可能騙人。自己這麼一思惟,學佛這一路來,二十多年,好像因為自己這個心態,每一句就流進來,也不會起一個懷疑、矛盾,還是心決定的。所以剛剛跟大家說,去也對,不去也對,心對了,什麼時候該去、什麼時候不該去,心裡明白,他不會攀緣。

  所以只聞來學,未聞往教,因為自己不想好為人師。再來,為受教的人著想,他自己不來求學,你給他送過去的他不珍惜,所以這個時候不去對。可是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,他剛好差臨門一腳,我們不願意去,那不是墮無為坑?利眾的心不夠切,要練出來,哪怕我犧牲生命,可以讓一個人成佛,我願意。這個在菩提道上都有這樣的考題,豁出去了,只要眾生能得利益。但是大家聽我這句話不要又激動,今天開始熬夜。佛陀說無益的苦行不要做,那個豁出去是那個時節因緣到了,完全不為自己,把我執可以放下。告訴大家,這個時候豁出去的人死不了的,真有危險佛菩薩會出手的,這個得我們相信。

  所以老人家也常常講經的時候說,常常覺得走不下去了,但心念不受影響,還是有信心,佛菩薩安排,自己不操心。最後出現什麼?柳暗花明又一村。離開台灣前就是一個考試,大家都要會去體會。老和尚已經講得圓滿,又表演得圓滿,大家有時間真的多看《九十年譜》。最近宏琳法師慈悲,編了《若要佛法興,唯有僧讚僧》,又編《九十年譜》,進一步又編《老和尚的身教》。還有同修很用心,把《老和尚的身教》裡面跟《弟子規》相應的又整成一個檔案,那等於老法師表演《弟子規》每一句給我們看,你說這個編的人是不是西方極樂世界派來的?我們不往生、不成就,對不起多少人?我看computer都不好算,電腦都不好算,別算了,衝啊!因為不好還,那麼多人為了我們,我們還辜負,這個後面就麻煩,太複雜,痛快一點,「所作已辦,不受後有」,不輪迴了。

  所以大眾所知道之處,我良遂都知道;我良遂知道的那個地方,你們不知道。上一次黃老舉到一個居士,說了一下,黃老回應:「你知道的我都知道,我知道的你不知道。」他就炸了。這個人脾氣太大了,可能好勝心太強。他就跑去跟另外一位居士研究,這位居士李祥光就說了,「這恐怕人家是三昧,咱們也不知道他是什麼境界」。其實這不是什麼三昧不三昧,就是這個良遂的話。良遂直說了,他就範圍廣了,他說眾人,那就包括一切人。黃老說,我就說過鄭祥奎,我說你知道的我都知道,我知道的你不知道。怎麼解釋?這句話就精彩了,大家所知道的都是在生滅裡頭的。生滅裡頭的會有真的?「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」,一彈指三百二十兆,把我們騙得團團轉。

  所以良遂總知,良遂所知道的東西離開生滅,所以眾人不知。四句百非都是生滅的東西。所以眾人不是就總不是,良遂他是他就總是。其實就是差是用真心還是用妄心,用真心,總是;用真心,他的環境成就的妙土都總是。「一向專志莊嚴妙土」,因為他住真實慧,他是,他是真的,出來的六塵都是說法,出來的六塵當相即道,即事而真,所以他成就的是一真法界,是超過一切諸佛的國土。

  所以我們看這些理都是相通的。所以這個就把所謂的《金剛經》和《無量壽經》這些矛盾消除掉了。重要的是我們是用真的還是用妄的,是用生滅的還是用不生不滅的,差別就在這。

  好,我們先休息一下,謝謝。

  大家好!我們這一次的因緣很難得,真的可以感覺到,我們深入《無量壽經》,真的得到無量諸佛護念,真的是「由彼如來加威力故」,所以這麼殊勝的緣我們要珍惜。一開始第一堂課就請問大家,我們希望這一次課程達到什麼目標?我們王同學她達到往生的目標。那非常可貴,因為海賢老和尚說了,「成佛是大事,其他啥都是假的」。假如這一堂課上完,王同學真的坐著走了,那我們也是很殊勝,我們也都建立堅定的信心。不過假如阿彌陀佛說妳繼續表法,那妳不能執著要走,看著辦、看著辦。

  那同樣的,每一個遠大的目標,它還是會有很多小目標在的。比方那麼多祖師教導我們,修行沒有捷徑,三字真傳「老實念」。起個念頭,有更近的路,然後遇到善知識開解就是老實念,我們還覺得他不肯告訴我,他藏私。所以現在聽騙不聽勸,認假不認真,被什麼誤了?小聰明、求快、不老實。

  所以往生的目標確立了,落實在哪?不能變成一個空的目標,走到那個目標,一定是一步一腳印過去的,所以鐵定我們念佛,五千、一萬,這個功夫不能不下。黃念祖老居士說的,最少要一萬。假如不念一萬,那應該是不夠積極。黃老說得好,「不要求把念佛當唯一,但是要把念佛當第一」。這個開解太精闢了,精闢當中又慈悲又柔軟。給我們一開解,要當唯一,大家壓力可大了,我還得工作,我還得煮飯,我得養家。他還沒有受益,就被我們的開解給產生壓力了。所以說法不容易,要應機,不然有可能我們講的讓對方聽了以後愈聽愈煩惱。根源在哪?根源在我們講課,我們內心裡面的控制要求沒有放下,講得嚴重一點,咄咄逼人都有可能。有些人講課,底下的人心臟病都快發作了,一句接著一句,聽了心上好像感覺東西愈壓愈重;你真正善巧、柔軟了,愈聽愈放鬆,愈聽心開意解。

  其實這些功夫豈是在言語文字上,言語文字找不到的,要在言語文字之外去感受。看那看不到的東西,聽那聽不到的聲音,知那不知的事物,才是真理。所以真會用心,你聽到海賢老和尚一句話,法味濃!你聽到黃念老一句法語,真有味道!每天活在法喜當中。我們已經遇到妙法了,可別跟自己過不去,好日子不過。有佛可以念,「如是妙法幸聽聞,應常念佛而生喜」。有法可以依止,心有皈依處。尤其老法師深入《華嚴》,我們師父上人學《華嚴》的,我們得有《華嚴》的氣象,理事無礙、事事無礙。所以老人家有四句墨寶,「日日是好日,時時是好時」,善用心,每一個時刻都是自己提升的增上緣;「人人是好人,事事是好事」,真善用心學,真用真心,這樣的日子當下就得到了。

  我們一直聽老法師在講經的時候談到三個老師,我很感謝我三個老師,我真正體會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其實我們善於學習的人,聽到這一句馬上反觀,我過上了沒有?那我假如還沒過上,我的障礙在哪裡?愈思考愈深入,內學,往內找問題,找到內在心源隱微處的習氣,放下,煩惱輕智慧就長。所以我們要勘驗,我學這一部經以後,煩惱有沒有減少?信心有沒有增加?願心有沒有增加?菩提心有沒有發出來?這個自我勘驗相當重要,因為修行靠個人,師父領進門。那我們當下問問自己,我今年有沒有比去年提升?要能感覺到,假如沒感覺到,那我這一年空過了,這不是小事,我還有多少一年?要年年不一樣,要月月不一樣。繼續用功,不能知少為足,要「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」。日日新就是不能知少為足,還沒有到如來地,絕對不放鬆。就像逆水行舟,那划槳,哪還有說停下這個漿?一停它又往後退了,那我們不是白用功了?月月不一樣,日日不一樣,那能夠日日不一樣,這個當生成就可能做得到。

  尤其我們又遇到老法師的教導,老法師在「菩提心貫注在整個生命中」說到了,你真把《無量壽經》、把淨土宗的道理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每個人肯真幹,都能上上品往生,都能到實報莊嚴土。這是老法師說的,我們弟子聽這段話怎麼聽?一聽,我這根性不行的,你看馬上這句法話全打掉了,甚至還形成障礙了。會不會聽法太重要了。「我就是當機者,老人家這一段法可不容易講出來,就是講給我聽的,我決定要取實報莊嚴土。」怎麼取實報莊嚴土,師父教了沒有?每句都在教,還給我們舉例子,海賢老和尚,我估計……師父講這段話講了多少遍,我們說怎麼又講這一段?都不知道老人家講的深意,怕我們看不懂海賢老和尚怎麼用功的,這是末法九千年的榜樣,工作不妨礙念佛。往後的人工作很不容易的,只能用這個方便究竟的法門修行,其他法門不容易得力。又怕我們看不懂海賢老和尚的表演,給我們抽絲剝繭,我們說掰開了、揉碎了給我們講解。「他二十歲老師就教他念佛了,我估計他二十五歲功夫成片了;再過幾年,三十歲左右,事一心不亂;四十歲左右,理一心不亂。」我們假如體會到師父講這個事例的苦心,就會效法了;你把它當個故事聽,好像跟自己沒關係,老人家就白講了。

  所以為什麼我們在課程當中,有時候把黃老、把這些祖師的話,我們一起來深入?不是佛的智慧究暢無極,這些入境界的祖師,他們都是說法無礙。每一句法從他自性智慧光明流出來的,都是妙法,我們真的是這樣去認知了嗎?祖師講的都是佛法,經是佛母,祖師的法語也是佛母,肯聽的人這一生就能作佛了,他們都是同體大悲。所以怎麼不辜負海賢老和尚的表演?我得效法他,不然他白演了,老和尚白講了,我們的福報也白糟蹋掉了。

  以前還迷惑顛倒,十來歲的時候,每一次要過年了,哪一部電影年度大戲,可不知佛菩薩的年度大戲,時節因緣。想想自己蹉跎多少時光,但是要讓遺憾產生力量,化悲憤為力量,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,往後的時間不能空過。所以成德很感謝佛菩薩慈悲提醒,因為本來成德是明年開學十月初前後跟大家一起交流《無量壽經》的,就是因為院長這一陣子教務方面的工作真的是太繁重了,成德也幫不了,學術界那些工作我還做不了。結果院長打來:「你先上吧,這個《金剛經》的課調一下。」不能分憂了,當然要承擔。但是我那一通電話一放下去,我說佛菩薩在點化我,給我敲了一棒,這一部經你還能等一年才講?一年很長!《論語》講,「朝聞道,夕死可矣」。我現在講到這裡都覺得太對不起眾生了,我怎麼現在才開始講?但是也沒得後悔,沒後悔藥,珍惜當下吧。

  所以真是佛菩薩點化。看不懂,老法師八十五歲什麼經都放下了,專講《無量壽經》,我沒看懂,善根太薄了。居然過了十年,還不是自己悟的,還是佛菩薩善巧一個因緣,跟我調課,院長跟我調課了,我才被敲醒。所以佛菩薩無處不在,是我自己善根不夠。往者已矣,來者可追,所以成德跟大家交流完了,這部經不能停下來,一定要繼續講下去,假如大家願意。不然你們說,上完了,論文交完了,終於交完了,那這部經一放下就太可惜了。

  《論語》講,「朝聞道,夕死可矣」,很可能假如成德早一年講,跟我有緣的人當中去年往生的不少人,但是我沒講,我就沒護到他。所以這一句「朝聞道,夕死可矣」,對自己有多高的警覺,對我們去護念眾生是一種鞭策。

  當時候聽到院長講,佛陀在世的時候,有一個人曾經也賺了不少錢,突然聽到居然有大覺世尊,他什麼都放下了,趕快去找佛陀。結果找啊找啊,找到佛陀的弟子,人家趕緊跟他說佛陀在哪裡托缽。他一過去,趕快,「佛陀,請你為我說法」。旁邊弟子說了,佛在托缽,讓佛托缽,用完齋再給你說法不遲。那這個人連居士都算不上,還沒皈依,一遇到佛陀,請佛陀說法。佛看他很堅持,恆順眾生,當然應該是佛也看到他機緣成熟了,給他說法,他證阿羅漢果,位不退,不會再輪迴,朝聞道,夕死可矣。結果他一離開佛陀,就被牛給撞死了。

  這個公案給我們高度的警覺性,無常迅速。假如他沒有堅持要佛陀講經,按照那個時節因緣,他就輪迴去了,因為他被那個牛撞死是他命中注定的。可是就因為他珍惜了法、珍惜了道,他解脫了。所以現在眾生聞這一句法、聞這一部經,刻不容緩,十萬火急。所以自己真的是慈悲心太不足了。

  成德在去年也是遇到,生了重病,淨宗學會會長慈悲,說法師你可不可以錄一段話勉勵勉勵這一位同修,這同修都是長期護持道場的。我們真的要很愛護法眷,因為成就一個弘法的因緣不容易,你看這背後,光是吃就要多少同修來幫忙。像最近廚房這麼緊張,人手不夠,幸好蔡大廚他們家都是高手。所以現代企業說危機處理,他們可以扛起來,自己店不幹,關起來,錢不賺,跑到漢學院來護持大家。

  因為成德這一路經歷過的緣,光是行政的同仁就不少,但是也很慚愧,自己修得不好,也沒很好護持他們。但是總是期許自己趕快提升,能再回頭護持所有曾經為我們流汗、為我們辛勤付出的同仁們。因為我自己沒有覺,我也很難幫得到別人。這都是施主恩,都是眾生恩。所以佛菩薩這麼點化,成德得要好好的來學這部經,好好的來弘揚這部經。

  不是說我們要整部經學完才能怎麼樣,我們現在學到哪、體悟到哪,我們就供養到哪。真心是圓滿的供養,你的親戚朋友一聽到你那個懇切成就他的心,一從你的供養當中體會到你對佛菩薩的真心、感恩心,被你感動了,至誠感通。所以我們學立住目標,成德的目標,希望透過講這部經,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來弘揚這部經,我們形成一個弘揚《無量壽經》的隊伍。獨樂樂不若與眾樂樂,「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?」這是一個目標,那就會讓我們覺得時間不夠用,好好來努力。

  那我們剛剛跟大家談完了黃老這段開示,談到離四句即四句,離一切相即一切法,這些理都是相通的。不知道這二三節課我們在探討這個本經體性,諸位同學有沒有人起念頭,這個成德法師好像沒什麼進度?因為我曾經教學的時候,在小學,我在講課,講到有一個學生,「老師,你怎麼都講那課本裡面沒有的?」砸我的場,我在那講得眉飛色舞,他居然一句話過來,老師你怎麼講的課本都沒有?因為那個小朋友戴著一個眼鏡,就是很在乎分數的那個同學,他也體會不到我們講這個提升他的孝心、提升他的心境,那個比考試重要。不能怪他,因為他也是被因緣所逼,逼到他本來這麼清淨無染的心,現在這麼在乎分數,產生執著了。所以不能執著。

  心上不要有進度,有個有進度就有住。我講這個話得是我是什麼都是了才行,不然我也沒資格講這句話。所以還是要有進度,不能有進度,但是還是要有進度,這才不落二邊。好,那我也不想了,我相信佛菩薩加持,我該有什麼進度,交給佛菩薩加持,相信應該會是很好的安排。所以我們不要有未來煩惱,「照這樣下去,我看成德法師會不會連玄義都講不完了」,這個屬於未來煩惱,我們不要罣礙。會的,放心,我會給大家一個交代的。

  我們看下一段,黃老在徹悟禪師《念佛伽陀教義百偈摸象記》他的開解裡面講到,「一句彌陀,第一義諦,尚超百非,豈落四句」,真的,一句彌陀絕百非,離四句。這個又講到夏蓮老的智慧了,真正入境界,他教我們,念佛、處事都要用第一念,勿用第二念。第一念就是第一義諦,就是巧入無生。怎樣念才能在第一義諦中?才能不落四句百非?所以你說祖師多慈悲。所以我們這次的目標當中有一些小目標,我們能學到神交古人,對祖師百分之百信任、百分之百恭敬,我們的心境能提升到這樣,那真有受用,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。

  二祖慧可大師見達摩祖師求法,恭敬。達摩祖師見到他,知道他來求法,「求法是大事,你就這麼輕慢嗎?」我們去體會看看,跪在大雪中幾天,達摩祖師還說他輕慢。我們想想這個心地的狀態,二祖假如不是至誠,他聽到達摩祖師這句話會怎麼樣?拜託一下好不好,跪了三天,大雪。後面沒了,公案沒了。這個公案可精彩。可是你不從這個公案反觀,不得受用;一反觀,差距一出來,努力的方向、目標、重點都出來了。跪了這樣,沒有其他念頭,真是信任到了極處,恭敬到了極處。跪了三天在雪中,老師一說你輕慢,馬上慚愧,接受,馬上,身體最尊貴了,不能輕慢,把自己的手臂砍斷供養老師。我們說燃身供佛、燃指供佛,這都是一種表法。這也是佛陀在他的前世給我們表演的,捨身求法,為了一句偈,生命可以不要了。在黃念老《淨修捷要報恩談》,這些故事都講到了,太精彩了。老法師怕我們不知道是寶,用身教帶動我們,黃老的《淨修捷要報恩談》隨時放在兜裡,走到哪聽到哪,成德看了太感動。真的每一句、每一個行為都是為了啟發我們,都是為了成就我們,我們從這個地方才看到師父上人大慈大悲,才能體會到祖師跟佛菩薩的慈悲。

  我們真生起像二祖一樣的恭敬,再看到任何開悟祖師的法,句句都有相應處、都有受用。而且聽完馬上就幹,就像子路給我們的表法,「子路有聞,未之能行,唯恐有聞」。他很珍惜法,他聽到好的教誨了,我趕緊去落實它,他沒有說我多聽一點,他覺得我要落實才對得起人家告訴我的這麼好的道理。所以儒家這些聖賢的表法對我們學習重要,這整個是一台戲,就為我的成就而說、而表演,無量無邊的恩德,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。儒釋道三教聖人、歷代傳承的祖師,在我們中華民族表演了幾千年的大戲,一代都不能斷。所以中土難生,真的,不是假的。中國還有四大名山,長期住世教化。

  所以我們「教起因緣」,在黃念老的開解下,我們入了沒有?我們隨時能提起珍惜因緣的心了沒有?沒有,不能趕進度。紮紮實實學到了,恭敬心起來了。再來,「本經體性」很容易就入進去了。為什麼?信心清淨,即生實相。我珍惜了、我相信了,我不懷疑了。珍惜就恭敬,珍惜其他的事都不想了,清淨了,全神貫注,深入經藏。

  夏老《自警錄》手把手帶我們,「念佛時,一切莫管,字句分明,平平常常,老實念去」。十六個字開解了,念佛的時候怎麼用第一念?一切莫管,字句分明,平平常常。我們又起念頭,「計功求速」,我可不可以早一點入境界?那麻煩了。「矜躁卜度」,心裡浮躁了,矜就是要做個樣子,好像要讓人家覺得我很精進,這些念頭都變成第二念。「希冀玄妙」,這個都是不妥的,都是妄念夾雜,把我們的清淨心都破壞掉。就像夏老另一句教誨,「不念過去,不念未來」,念過去、念未來就不能字句分明,就是一切有管,不是一切莫管,「不念過去,不念未來,專念現前一句;不求一心」,你看還有個希求的心,不對了,「不斷妄想」,我要把妄想念掉,起這個念頭又不對了,「背境向心」,外面的事情我都不管了,我就管我的心吧,這又是一個念頭,外面的境跟自己的心又分開了,有自有他、有能有所了,統統放下,字句分明,平平常常,老實念去,第一念。

  這麼多祖師在護我們怕啥?怕我們不珍惜而已,其他沒什麼好怕的。善知識對我們最大的幫助,幫助我們放下妄想、分別、執著、憂慮、牽掛。可不要大家又起個念頭,我現在碩士畢業以後我要做啥?就又有在打妄想了。當然,你這個念頭假如是擔心,那就是妄想;假如你用經教來思惟,我度德量力,審勢,我分析分析,我的特長比較適合弘還是比較適合護?我應該在哪些方面來提升?「不患無位,患所以立;不患莫己知,求為可知也。」《論語》這些心態很重要,人不是要去求一個給我上台講課吧。我們也遇到同修,「蔡老師,你講那麼多課,你的課給我講一點吧。」「法師,你的課很多,你的課也給我講一點吧。」謝謝,謝謝。課也不能隨便給人家講。我自己要輕鬆一點,就把課交出去了,那我也不夠負責任。我要自己輕鬆一點,那我又想自己了。

  堯帝要找到舜帝,找到了觀察多久?二十八年,最後才把天子位讓給大舜,這是一種責任。所以信任是尊貴的,是值得珍惜的。成德讀《出師表》,孔明先生說到,「先帝不以臣卑鄙,猥自枉屈,三顧臣於草廬之中,諮臣以當世之事,由是感激」。看看這四個字,「由是感激」,也沒有談一個月給他多少俸祿,都沒有。「遂許先帝以驅馳」,大家要知道,孔明先生那時候才二十多歲,跟你們差不多年齡。賈同學,當時候比你小,孔明先生出來的時候比你小。可是一出來是什麼?「受任於敗軍之際,奉命於危難之間」,一出來就面對曹操大軍壓境,就被大軍這樣追著跑。甚至於獻出良策了,劉備又心軟,沒有把那個城接下來,搞得大家都得逃難,你看一個怨字都沒有,還是想著主公太仁慈了。你看這些聖賢人,他們的心地都是我們的學處。所以我們再想想印祖這一句話,「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」。

  成德有時候想想,成德三十二歲的時候,在澳洲淨宗學院跟大家分享「《弟子規》與佛法修學」,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?假如有,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觀察出來,成德一開始很緊張,你們看出來沒有?為什麼很緊張?因為我還沒講老法師先開示,讓大家重視《弟子規》這一部經典,結果後面老法師說:「以後蔡禮旭他講課打上我印證。」我一聽慌了,嚇得我心都定不下來。結果師父一講完,接著我自己上去了,我一上去真的是心還怦怦怦怦跳,這個時候趕快念佛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繼續這樣怦怦跳課就不用講了,趕快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。太特殊的年代了,太難為老法師了,這麼一個三十出頭的年輕人,修學不得力,老人家都得要這樣讚歎,還得讓大眾重視這一部《弟子規》。是老法師的智慧看到扎根重要,是我們的祖先清朝李毓秀夫子有智慧,編出這部書來,這都是依據儒家很重要的《禮記》、《論語》這些句子編成的,但是沒人出來講,難!

  就像在孔明那個時代,三國時代,跟孔明齊名的,孔明是臥龍,還有一個是鳳雛,龐統。龐統跟人交往常常讚歎人,結果就有人告訴他:「我怎麼覺得你讚歎人都超過了,太過了。」龐統就說了:「現在這個時節肯行善的人太少了。」所以得要多讚歎,哪怕有時候過了,帶動大家見賢思齊。所以你看法不是死的,得要應機,法無定法,在人都不懂什麼是善,也不肯行善的時候,要多讚歎。

  所以沒人出來講,只有一個年輕人,初生之犢不畏虎,很激動出來了,沒什麼實修功夫,就只知道衝啊衝啊,老人家也是隨緣,可是我真的嚇得不行。現在經過十七年,再回頭看看,險象環生,這麼多誘惑,那麼多境界,假如自己一步踏錯,那不是辜負老人家的信任了嗎?所以這種信任是人生最值得珍惜的。就像我們前面學習到的,黃老說了,自己「乃具縛下凡,謬蒙先師以註解宏揚此經之大事相囑」。這種信任是生命中最珍貴,也是最不容易遇到的,因為師徒如父子。

  我們就想起《論語》當中,有一次遇到危難,孔子跟弟子走散了,顏回最後一個回來。孔子擔心,一看到顏回脫口而出:「顏回,我以為你死了。」那種焦急,焦急學生,焦急道統的弘傳。我們看到當時候顏回去世了,孔子說:「天喪予。」

  成德也跟大家分享過,禪宗一個宗派要興盛起來,四十三個傳人。現在不只是要興盛一個宗派,現在是要全面復興儒釋道,要多少傳人。所以真正看懂現在的危急存亡之秋,一定會想起孟子的話,「當今之世,舍我其誰」。真正看懂老法師在儒釋道三教傳承的重要性、重要角色、重要因緣,我們真看懂了,我們當弟子的就知道一秒鐘不能空過、一句話不能空說了,老法師等著我們同台演出,我們等著隨時上場、隨時承擔、隨時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。顏回看懂夫子在文化承傳的重要性,所以當聽到老師說「回,我以為你死了」,顏回回答:「子在,回何敢死?」師徒如父子,在這些地方體現出來。

  「淨土法門,一句彌陀,乃即性空而明緣起」,這一句佛號性空,這一句佛號就是念我們本覺的理性,「雖緣起而不礙性空」。「夫緣起性空,既在同時」,緣起是照,性空是寂,寂而照,照而寂,既在同時,「則任運便有空有又照之面目」。所以我們也要常常在生活處事待人接物去體會這個緣起性空,我們在做事,作而無作,做,順著緣,境來了,去應對,但性空,這個心不染著,無作,做完不要在那裡等著人家要看到、人家要讚歎,作而無作;說而無說,「善相勸,德皆建」,該說要說,說了之後也不寄望別人一定要接受,人家不聽也不會生煩惱。所以這種般若在哪裡?就在我們的生活工作、處世待人。即相,生活工作、處世待人有好幾種角色,在家有家裡的角色,到了單位有單位的角色,一切隨緣不變,心還是清淨,心念念為他人想,念念想著成就人,對方不領情也不會影響我們一片真心。

  佛法就是生活,學了馬上可以用。我們不能學完這個「本經體性」,我們變成學了一句口頭禪,「實相無相,亦無不相;相而無相,無相而相」,講得人家雲裡霧裡的。那可不能學這樣耍口頭禪,這不行。這麼精闢的義理變成我們搞名聞利養的增上緣,這可不好,我們講幾句,人家「好像很有學問、很有奧義」。

  「故正念佛時,所念之佛號,歷歷分明」,這妙有。真空妙有在哪?在念佛的時候、在做事的時候、在應酬的時候。「能念之心念,了不可得,即真空也。」所以「妙有真空,雙照雙泯,即圓融中道不思議第一義諦也」。這些話都很有味道,寂而常照,照而恆寂,所以二邊都不能著,一著有不行,一著空又不行;我空有二邊都不著,還著著這一句空有二邊都不著。

  所以《論語》有一句話重要,孔子說:「吾有知乎哉,無知也。」這句話透出什麼?孔子說他無知。大家可不能出去說孔子無知,「你太狂妄了,居然說孔子無知」。怎麼講話得要看情況,跟社會大眾不能這麼講;跟學般若的,你一說孔子無知,他知道般若無知,無所不知。「吾有知乎哉?無知也。有鄙夫問於我」,孔子遇到境界,人家請教他,他怎麼應?真空妙有,「空空如也」。空也空了,不能又執著一個空,這空也空了;如呢?就是本來如是。真相就現前了,空有都放下,空有二邊不著,連中道也不著這個中道的名相了,中道都不存了,空空如也。「我叩其兩端而竭焉」,你看這句話很有味道,其實就是看來問的人,一聽他問話,知道他的心念著在哪,著在有給他講空,著在空給他講有,最後讓他空有二邊都放下。

  圓融中道不思議第一義諦,「亦即當人本源心性之異名」。我們這個真如本性有好多詞,用意就是讓我們又別著一個詞了。這些意思我們都要體會到,太善巧了,太苦口婆心了。「故云『一句彌陀,第一義諦』也。心性非空非有,離即離非,離四句,絕百非,故云『尚超百非,豈落四句』。」

  接下來就解釋四句了,有是一句;無是一句,或者說空是一句;亦有亦空,第三句;非有非空,第四句。「百非者,每句各具四句,則成十六句。」比方說我是有裡面的沒有,有裡面的有,有裡面的亦有亦無,有裡面的非有非無,那一句就變四句了。一句變四句,四乘以四就十六句了。十六句在我們人類的概念裡面,又有過去、又有現在、又有未來,過去的十六句、現在的十六句、未來的十六句。我們有時候講話會不會「我們以後會怎麼樣怎麼樣」,那是不是屬於未來的十六句?乘起來四十八句。又分已經起來的四十八句,還沒起來的四十八句,那就九十六句了。這個資料有發給大家看吧?然後再加原來的四句,那就是百句了。

  所以接下來附這個很有意思,有是什麼?「明明是有」,我們就可能執著在有;「的的是無」,那可能又執著在無了;「亦有亦無」;「非有非無」。所以我們假如靜下心來觀照自己的念頭,有不少成見都落在四句百非。比方說我們一談到誰,那個人我知道。那都過去的,可是我們覺得,我太清楚他了,他就是那副德行,可能我們這種著相輕慢起來了。所以一落在四句百非裡面,人就不真誠、不清淨、不平等、不正覺、不慈悲。這得我們觀照到我們才會放下。其實人比方說,人家一提醒我們問題,我們第一個反應開始解釋了。其實解釋裡面是不是執著有?不執著我這個人有,不執著我的面子,不執著我不舒服,還會解釋嗎?不會了。沒有這個有我,那人家那句提醒就入你的心了。甚至於你覺得提得太對了,你就跪下去了,流著眼淚,太謝謝你了,我太受用了。

  諸位同學,不能背公式,不然下一次人家一提醒你,你就跪下去。當然,你是完全沒有念頭,一片赤誠跪,那對。你假如跪,我也看過很多人跪,可有他的打算了,那個跪都是假的。我也遇過,帶過的一個同修,在法會上見到我,撲通就跪下去了。在場上千人,他撲通就跪下去了,一下他的聲望漲停板。「對成德法師這麼恭敬!」我的一點點名就被他借上了。在眾人面前撲通就跪下去了,離開我以後,一個電話也沒打,從來也不跟我討論修行,他可厲害了,可會抓時機了。

  所以這統統不能背,背了公式就被自己給騙了。所以諸位同學,我什麼都沒說。我們說的人還得說而無說,聽的人還得聽而無聽,才能有受用。聽了,一著了,當公式背了。就像老法師提醒我們,你聽經的時候不要常常什麼意思、什麼意思,在那裡琢磨意思,沒有意思。一聽沒有意思,那不耍我嗎?沒有意思才能開出無量的意思;有意思,那就死在那個意思上。所以為什麼可以溫故而知新?那假如一個意思了,溫故還可以知新?一句法語,三十歲有三十歲的感悟,三十一歲有三十一歲的感悟。

  所以蘧伯玉先生,你看人家真用功,真在心地下功夫,二十一歲知二十歲之非,二十二歲知二十一歲之非,五十歲知四十九歲之非,覺得猶在夢中,你看那種心境。我們一般人看,一直進步,好厲害。他的心境是什麼?我白過了、白活了,猶在夢中,太慚愧了。這聖賢心真是我們的學處。其實蘧伯玉這段表演,都是印證像夏老說的,「灼然見得自己滿身過失,功夫始有著手處」,一直看到自己的非,這才是真正在修。所以夏老引這些祖師的話,「為人多病未足羞」,這個話裡有話,很有味道,一個人有病,就是有習氣還沒對治完,這個不值得丟臉,一日知非一日改過,一日不知非就一日安於自是,一生無病才是值得要憂慮的,「為人多病未足羞,一生無病是堪憂」。這些話,我們假如沒有真用功,也不見得能夠相應、能夠有體會,唯有真正在我們的習氣上有下過不顧生死、不計成敗,寧肯碎骨粉身,終不忘失正念,下過這個功夫就體會到了。

  所以修行非帝王將相所能為,得下功夫,我們可不能再起個念頭,我還年輕,我還二十多歲,這個念頭就是障礙。我們看祖師大德,成德留心了一下,我們最熟悉的這些祖師,六祖大師、省庵大師、蓮池大師、蕅益大師,統統都是差不多二十幾歲就開悟了,都沒有年紀很大才開悟的。乘勝追擊,用功沒有間斷,這樣的心境,三五年就上一個很大的台階。真有境界了,度眾生頭頭是道、左右逢源,真不辜負眾生對他的信任。所以祖師這些表法我們得要看懂,大家趁年輕。

  當然,我在跟大家講這些話,我自己也要觀照,我自己假如不用功,我也帶動不了別人。不然我又著在這個因緣裡面了,著在給大家講課的這個相,著在老師的身分,那我也就把自己給賣掉了。人生被賣掉了不可悲、不冤枉,為什麼?消業障,還了,有這個前面的業因。你們有沒有被人家騙過?有。好事、壞事?無債一身輕,還了。但是人最冤枉、最可悲的,被自己給賣了,這才是壞事,被自己給耽誤了,那不行。所以我們真為生死發菩提心,以深信願持佛名號,始本不離,直趨覺路,大家一起努力。

  好,謝謝大家,阿彌陀佛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