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6年幸福人生講座—如何經營無怨無悔的人生 蔡禮旭老師主講 (第四十集) 2007/3/14 台灣中壢善果林淨土寺 檔名:52-184-0040
尊敬的諸位朋友,大家好。我們剛剛講到,夫婦之間的這一分道義,就能讓彼此的人生沒有怨悔,反而都是時時感念。我們夫妻兩人結婚都有共識,對得起祖宗、對得起後代,有這一分共識、有這分孝心,兩個人團結,「二人同心,其利斷金」、「夫妻一條心,黃土變成金」。所以夫妻好合的,他的家道一定可以興旺起來。所以在《中庸》裡面,「妻子好合,如鼓瑟琴」,就像琴瑟同鳴一樣非常和諧,非常相敬如賓。其實先生只要常常能夠想到太太傳宗接代的恩德,太太能夠把家裡、把自己的父母事奉好,讓他沒有後顧之憂,所以恩欲報,念念是念這個恩德。太太也了解、也體諒得到先生在外,看得到先生在外也是風風雨雨都扛過來,都為了這個家的生計、這個家的安定,彼此都是活在感恩的心中、感恩的這分情懷裡面,感情一定可以和樂。
夫妻之間也要謹記,「財物輕,怨何生;言語忍,忿自泯」,舌頭跟牙齒這麼接近都難免會咬到,所以應該多包容、多寬恕才好。財物輕,絕對不能因為錢財,鬧得夫妻以至於親朋好友之間有不愉快。公公婆婆生日,不等先生說,自己主動的去買些禮物送給公公婆婆。而且日子到了還提醒先生,今天是爸媽生日,你趕快把這個東西送去給他們。先生當下體會到,這個太太幫我分憂解勞,而且愛護我的父母就當她的父母一樣。財物輕,就沒有什麼怨了,更會體會得到有太太的幫忙,讓家更和樂。相同的,當女婿的也要把自己的岳父岳母當自己的親生父母一樣愛戴。所以不要當半子,要當就當徹底一點,真的是當自己的父母這樣子事奉、看待。
我們聽到大陸真的有一個女婿,他的太太生了孩子沒多久就去世了,太太臨終以前就囑託他,拜託他一定要事奉好她的父母,這個女婿真答應,事奉了三十多年。因為他的岳父是癱瘓,岳母身體又不好,他太太的弟弟又是智商有問題,比較痴呆,你看要照顧這三個人不容易,他三十年如一日,照顧下來。所以真的「國家昏亂有忠臣,六親不和有孝慈」,在這個社會道德比較淪喪的時代,還是有這些忠肝義膽的人給我們做表演,感動非常多鄰里鄉黨,都主動的來關愛他們這個家。
這是提到了夫婦相處要再延伸到整個家庭的和樂。因為夫婦的相處很可能會連帶著父子、兄弟,以及朋友,都會跟夫妻關係息息相關,父子能不能處好?兄弟能不能處好?朋友能不能處好?以至於是君臣關係能不能處好?都跟夫婦關係有連帶。我們說枕邊風很厲害,太太吹的風是德風,還是讒言、還是毀謗,還是斤斤計較,那就天差地別了。
我們之前有跟大家提到,有一位孫氏,姓孫的一位婦女,她的先生被後母虐待,她吹的是德風,都叫先生不要計較。後來分遺產,後母私吞了很多錢,又分了最差的地給他,他已經忿忿不平要槓上了,但是太太的勸告,絕對不可以跟後母、跟自己的弟弟過不去,你看這個德風一吹,她先生又心平氣和下來。後來他的後母沒幾年,因為弟弟染上賭博,一下全部家產都敗光了,流落街頭。這個時候太太很有德行,又提醒先生,不能眼看自己的後母跟弟弟淪落到這種地步,要不計前嫌,把他們接回來奉養。後來他的後母跟弟弟良心發現,弟弟也把賭博給戒掉了。這樣他們夫妻吃虧了嗎?所以你看,兄弟、父子能不能和樂,跟夫婦關係很有影響。後來一點都沒有吃虧,人欠你,天還你,生了三個兒子,三個兒子都考上進士。自古以來,這樣的家庭可能找不到十家,其中一家就是明朝這個吳氏,吳家娶了這個孫氏的媳婦,才能感來這麼好的家道。所以絕對不能嫁過來,人家俗話講「娶了老婆,忘了娘」,這樣當媳婦就當得太沒有道義了。
曾經在汕頭有一對兄妹,一起合作做賣一些電腦用品的店面,生意做得不錯,爸爸也滿歡喜,兄妹這樣同心協力很好,也很有發展。後來哥哥娶太太了,女兒也嫁人了,結果搞到最後不合,都為了錢在那兒吵,吵到最後分家。一分剛好開隔壁,開隔壁常常在那裡拉客人,互相罵來罵去,客人愈聽愈不舒服,自己家人在那裡吵。到最後大家猜會怎麼樣?鐵定完蛋的!沒有人和,他生意是做不起來,天時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這個很大問題,還沒娶太太、還沒嫁老公以前相安無事,怎麼嫁娶了以後兄妹都不和。兄妹一不和,誰最難受?父母每天在那兒不知道怎麼過日子!所以沒學《弟子規》很麻煩,「兄道友,弟道恭」,他們不知道,「兄弟睦,孝在中」。
有位女老師很善良,她學了《弟子規》以後更多方體恤她的先生。有一天她先生接到一個訊息,就是他的妹妹在夏威夷生活非常困窘,周轉不開,身體又不好,所以她先生就找她商量,說我們拿點錢幫助妹妹。這太太欣然接受,就把他們夫妻倆幾年來的積蓄,一次就把它都寄過去,一點都不跟自己的小姑計較。其實這個動作做下去,小姑記在心上,公公婆婆也記在心上。她就跟她先生講,這個工作交給我,我幫你去做,先生內心也覺得很溫馨。這位老師就跟我們提到,她打算去匯這筆錢。說完,剛好我們有位朋友跟銀行特別熟,就跟這位老師講我明天幫你匯。真的幫她匯好了,還跟這個老師說你方便的時候再把錢給我,我已經幫你匯好了。所以真的,這一分善心都會感來很多的善緣,大家互相隨喜,互相成就。這是我們講到夫婦關係還會延伸到五倫的每個關係上面。
再來兄友弟恭,長幼有序,兄弟這一倫,而且這一倫不只是只有兄弟而已,我們再把它延伸開來,包含小姑跟嫂嫂的關係,也屬於這一倫。或者是閩南話說「大小仙」,翻成國語怎麼講?妯娌是媳婦之間的稱呼。沒關係,翻不過來就不要勉強,大家就知道是「大小仙」。女婿之間也要互相友愛,妯娌之間要互相友愛,妯娌之間友愛是要真有修養。
在宋朝有位女士叫崔少娣,她要嫁的時候,因為她的先生是排行老五,她要嫁過去以前,她先生四個兄弟都已經娶太太,所以她是第五個媳婦。嫁過去以前,人家就說了,這家人四個媳婦常常都吵架,甚至於還打架,還有到廚房拿出傢伙來,所以火氣都十足。她嫁過去的時候大家都很擔心,會不會凶多吉少?這個崔少娣德行很好,她過去之後,有什麼好的東西都主動給她的嫂嫂。分配工作,婆婆分配一些比較重的工作給她的嫂嫂,她會主動去承擔,說我是晚來的,讓我先做,自己承擔,主動去承擔。吃飯都會先讓嫂嫂先請,這是長幼有序,非常恭敬她的嫂嫂。
假如嫂嫂來跟她談一些人我是非,談別人的讒言,說別人的壞話,她一句話也沒回嘴,靜靜坐在那裡聽,有時候笑一下。那個笑倒不是去迎合嫂嫂講的這些是非人我,我在想那個微笑可能含著的眼神是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你的良心遲早會發現。所以嫂嫂講沒幾句,看沒什麼反應,也講不下去了,一個巴掌拍不響,慢慢的就不找她講這些是非人我。假如她的這些婢女、她的僕人去講嫂嫂們的壞話,她會把這個僕人帶來到嫂嫂面前認錯,給人家道歉,處罰這個僕人。這樣有沒有很狠心?教育她才是真對她的慈愛。假如這個僕人大了,嫁出去了,這個習慣沒有改,她一輩子都不好命。女人在家庭裡面的人情世故假如不懂,那真的不知道會吃多少苦。藉這個機會教育了她的僕人,同時這麼樣教育僕人之外,她的嫂嫂感覺到什麼?「我這些壞事都給人知道了」,她會收斂。再來會感覺到,我這個五嬸都幫我保留我的顏面,都很替我著想。一般女子比較會專利,比較會想自己,自己要有比較好的利益,比較專利。一些勞苦工作她會推辭,辭勞,淨挑比較簡單的做,不肯吃虧,不肯多付出,專利、辭勞。喜歡聽讒言,好讒,喜歡講讒言,喜歡聽是非,這些習慣比較不好。人家錯了,我們把對的演出來,崔少娣能做到把利給別人,勞務、工作自己扛,不說讒言,不聽這些是非人我。
把嫂嫂的孩子當自己的孩子一樣照顧,視如己出。有時候抱著姪兒們,突然尿失禁,灑在她的身上,她一點都沒有生氣,歡歡喜喜的又把孩子打理好,自己再去換衣服。這些胸襟、這些表現都看在嫂嫂的眼裡,一點一滴都在感動,所以才過了一年多,這四個嫂嫂就講了一句話,說「五嬸大賢」,我們這個老五,五嬸大賢,很有賢德的人;「我等非人」,我們四個跟她比起來實在不像人。因為她的德行,感動到深深的慚愧,改過自新。你看一個媳婦的德行,把整個家族都轉化過來,家道都興旺起來。所以娶一個好太太旺三代,那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
後來讀書人看到這個故事之後說到,真正有德行,不怕感化不了他人。所以「三爭三讓,天下無貪人矣」,明明白白的讓給他,他慢慢的良心發現了。「三怒三笑」,他很無理面對,你都大肚能容的寬恕他,「三怒三笑,天下無凶人矣」。感化不了貪婪的人,感化不了脾氣大的人,我們反求諸己。你看三怒三笑,他火氣上來了,我們清涼的風把他吹下去,他那個火就燒不下去了。
彌勒菩薩的偈對我們人生很有啟示,「涕唾在面上」,給你吐個口水在臉上,怎麼樣?「隨他自乾了,我也省力氣,他也無煩惱。」假如我們去擦,手舉起來,還要浪費熱量,「我也省力氣」,不用擦了;「他也無煩惱」,有時他氣在頭上,涕唾在你的臉上,你一擦他還覺得你要跟他打架,可能就槓起來了。所以他惡意對你,你還是微笑對他,這個架就吵不起來。過了之後,跟他一點都不計較,反而繼續的照顧他、關懷他,他很快就能夠感動。因為他冷靜下來以後想,「這個世間居然還有這麼有修養的人,不得了,我應該要跟他好好學習」,他對我們就好奇。我們的德行就可以幫佛菩薩、幫古聖先賢招生,招生他們來接觸聖教。他們一研究,原來這個人是學《弟子規》的,他就會來學《弟子規》了。所以愈亂的世間,我們愈有德行,愈能夠讓眾生對正法生起信心;反而一個逆境來了,就是我們為人演說的好機會。這是我們提到兄弟關係應該這樣去擴展。
我們在整個倫常關係當中,時時記住「隨緣消舊業,不再造新殃」,你看我們第五倫朋友關係。朋友關係,在古代比較沒有男女關係,一般男女接觸都是明媒正娶多,所以男女的感情問題在古代比較沒有那麼嚴重。但是在現代,因為男女接觸比較頻繁,所以就糾紛很多,甚至於互相傷害,造成不幸的都有。所以男女關係開放,不見得是好事。我們都要了解,為什麼以前說男女授受不親?是因為情欲誘惑力太強,一般沒有相當的定功過不了的。所以也常聽說「英雄難過美人關」,其實這句話,經典一定找不到。這句話誰說的?我知道誰說的,就是那個犯錯了還不認錯,還找藉口的人。真是羞羞臉,犯錯了還要給自己封個英雄,真是不像話。明明犯錯了,就要承認錯誤,不然「倘揜飾,增一辜」,錯上加錯,口業。尤其假如是公眾人物,這個口業不得了,很難算。因為這個話出去不知道誤導了多少的人群,這個罪過都要算在他的帳上。
有一個很知名的明星,那時候犯錯了,私生了一個女兒,記者在訪問他的時候,他說我犯的是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。自己都犯錯了,還把天下男人都拉下水,真是阿彌陀佛,只能幫他念佛。那時候我還有點衝動,想到台北地方法院按鈴申告他毀謗,怎麼可以毀謗我們男人的清白?他這個毀謗是毀謗到所有有德行的男人,都被他一竿子打翻了,這個罪可不小,是吧!很可能這些男人裡面還有高僧大德。你當下認錯,錯就可以化小,又掩飾,那不知道要擴多少倍!
本來有這個衝動要按鈴申告,後來心裡想,我也沒先跟他講弟子規,所以我也有責任,我也有錯誤,所以不告了。但是我們冷靜來想想,一個公眾人物講出了逃避責任的話,對於這些青少年他們學到什麼?你看這些十幾歲的男孩,「我們的偶像說他犯了是所有男人都會犯的,假如我不犯,我就不是男人」,你看這個誤導多嚴重!再來,小女孩聽了以後怎麼樣?原來男人都會這樣,那我以後當太太,不也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?這個都會讓年輕人的內心對於夫婦、對於男女的認知錯誤。所以,一言興邦,一言喪邦。一言既出,駟馬難追,愈是公眾人物,愈是講話有影響,愈應該謹慎,愈應該反省,愈應該負責任,話不可以隨便講。
「不再造新殃」,我們面對朋友關係,尤其面對男女關係,還沒有走上婚姻,都一定要以一分善意,絕對不佔朋友一點便宜,所謂「錢債好還,情債難還」。我們記得在公案裡面有提到悟達國師,他當時候,因為皇帝送給他檀香木做的椅子,讓他感覺「我是皇帝的老師」,一念傲慢心起來,冤親債主來了。這個冤親債主跟了他十輩子,他十輩子都是高僧,都有護法神。結果到第十世當了國師,起傲慢,護法神走了,冤親債主進來。你看冤冤相報沒完沒了,跟那麼多世。那個恨很深,變成一個人面瘡,很恐怖,命都快保不住。幸好他當初經過四川一帶的時候,對一位長者非常慈悲,這個長者全身髒兮兮的,又生病,他親手去給他料理都不嫌髒。所以長者跟他講,你以後有難,到四川來找我。原來那就是佛陀的弟子迦諾迦尊者示現的。後來去找了這個尊者,才了解到他們是十世的冤業,迦諾迦尊者就幫他們化解,不要再下去。後來用甘露水把它化解完,傳下來的就是《慈悲三昧水懺》,就是從這個典故來的。我們不跟人結怨,不然到時候有個人面瘡不得了。
很多人講,人面瘡唐朝古代才有,現代有沒有?現代有!在台中有一位小姐,二十一歲,她的名字叫江翠裳,翠綠的翠,衣裳的裳。這個江小姐,二十一歲莫名其妙得了個病,這是她二十一歲的還沒有得病以前的模樣,長得非常秀氣,莊嚴,她還是僑光商專的校花。二十一歲的時候得了一個病,就在臉上開始長瘤,愈長愈大,整整跟了她十八年。女孩子臉上長瘤,沒有辦法見人,很痛苦,每天在家裡日子不知道怎麼過,脾氣也很大,家裡人也都被她的壞脾氣給嚇跑了。媽媽,是自己的女兒,默默承受,那真的是母女兩個就像活在地獄一樣。十八年,這個瘤長到什麼情況?大家看到沒有?整個臉扭曲掉了,這個瘤比自己的臉還要大,快大兩倍,這真是現代人面瘡的事例,這都是前不久的事情。她沒有辦法過日子,而且確實這真的是一個人面瘡。這裡有一個男眾的臉,你看這是男眾的眼睛,這是鼻子,這裡還有個嘴巴。有一個男眾的相,臉在這裡。待會下課大家可以來看一下。
她面對這樣的人生,真的是沒有辦法活下去。可能宿世有因緣,遇到了郭惠珍醫師,也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道證法師。就勸告她,把這三世因果的道理告訴她,結果這麼一講,她就回想到,她說這十多年來,她的眼前都有一個男眾在那裡晃來晃去。她告訴別人,別人都沒看到,只有她看得到,這個就是她過去生的冤親債主。她有一天在夢裡面,夢到有個老太太跟她講,「你還我兒子的命來,還我兒子的命來」,非常兇的對著她講。她就很無辜的回了這個老太太,她說我才二十多歲,我哪有害你的兒子?結果她話說完以後,現了一個影像,她到了清朝去。在清朝的時候,她就跟這個男士有感情的糾葛,沒有處理好,這個男士死掉了,自殺死掉了。那個冤就跟著她,到了她二十一歲的時候就附在她的身上。
聽完以後,這位江女士就深深的懺悔,法師也引導她,冤家宜解不宜結,告訴她要跟他化解冤業,一起共修,一起念佛,求生極樂世界。因為這個江女士她非常的懇切,你看她的臉整個變成這樣,那活著比死還難受,所以知道了真有西方極樂世界,真有阿彌陀佛,真可以帶業往生,真是二十四小時不間斷的念,非常懇切,念念相應念念佛,很快的很多異相都出來了。念了一段時間,可以感受到菩薩給她灑甘露,減輕她的病痛。後來預知時至,三天前就有一隻鳥來她們家,在那裡唱著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。所以異相顯現,後來她就念佛往生,而且燒出很多舍利子。這個照片是她要求人家幫她拍下來,拍下來以後,她就發願,所有看到她的照片的人,都能夠堅信三世因果,絕對不要再跟人家結惡緣。要堅信帶業可以往生,一心念佛,求生淨土,都會有好的結果。大家都看到了,江女士這尊阿惟越致菩薩的願誓,跟我們結了這段善緣。所以朋友,男女之間都要用道義,絕對不能有任何的佔便宜,任何去傷害對方的念頭,不可以有。
提到朋友關係,都知道朋友之間要互相勸誡,「善相勸,德皆建;過不規,道兩虧。」可是朋友在互相勸誡的時候,我們有時候會生煩惱,他怎麼都講不聽?有時候耐性提不起來。我們剛剛講到,「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」,這句話在告訴我們,我們自己剛強難化,所以我們自己要好好的對治習氣。再來這句話是要告訴我們寬以待人,對人要寬恕,不可以刻薄。他剛強難化,我們要更有耐性,不會跟他計較。而且師長常說「為人演說」,演得好,說話才有分量,這個先後順序不能倒。自己做的沒人家好,拿著道理要求別人,誰服?所以《中庸》裡面講了一段話,「所求乎子」,你對兒子的要求,希望他怎麼樣做好兒子,拿著這個標準你去事奉父親,「所求乎子以事父」,自己做得到嗎?「所求乎弟」,你對弟弟的要求,你自己先做到,去尊敬你的兄長,做得到嗎?「所求乎臣以事君」,你對下屬的要求,自己先做到了,真正是這樣對待上司,你才有資格去要求下屬,我們做到了沒?「所求乎朋友」,我們對朋友的要求,我們自己先做到,這樣行,我們能做得到嗎?都是先要求自己,先做到了再去勸別人,人家心裡才服。不然他心裡想,你五十步笑我百步,他心裡都不服了,那個話能聽幾成?
在勸誡當中,孔夫子講「君子信而後諫」,相信之後才勸;「未信」,還沒有信任就勸,「則以為謗己也」。真是出外靠朋友,常常寫錯字,沒人提醒就麻煩了,誤導人。這些話對我們人生都有很大的啟示。自己先做得好,自然,甚至於還沒講話就已經在勸別人了,用你的德行、身教就已經在勸了。朋友互相勸誡,我們今天是講朋友這一倫,大家不要「朋友勸誡,其他不用」。其實朋友這一倫用在其他每一倫是一樣的心境。所以父子要勸,君臣要勸,夫婦、兄弟都要勸誡,這都是本分。這一句,「善相勸,德皆建;過不規,道兩虧」,五倫的道理都適用這一句經句。「人無倫外之人,學無倫外之學」,每一句經文都可以用在所有的倫常關係當中。我們用這種感悟能力,就可以舉一反三千,舉一反一切。
互相勸誡,互相關懷,互相幫助,而且要不言家醜,互相讚歎。這互相讚歎就講到了說話的智慧。話會說,能廣結善緣,能一團和氣;話不會說,甚至於可以喪邦,可以把整個團體搞亂。師長有一段教誨叮嚀我們,在言語當中的分寸怎麼去做?「少說抱怨的話,多說寬容的話。」抱怨會感來什麼?都有感應,我們的一言一行甚至起心動念都有感應。「抱怨帶來記恨,寬容乃是智慧」,寬容都是人情世故的智慧。「少說諷刺的話,多說尊重的話;諷刺顯得輕視,尊重增加瞭解。少說傷害的話,多說關懷的話;傷害形成對立,關懷獲得友誼。少說命令的話,多說商量的話。」其實這段話,我們邊抄邊感受一下,在五倫關係當中,真的態度的不一樣,感來的結果截然相反,天壤之別。「命令只是接受,商量才是領導。少說批評的話,多說鼓勵的話;批評造成隔閡,鼓勵激發潛能。」
我們從這五段話,體會到言語的重要性。少說抱怨的話,其實言語能影響整個人和狀況,天時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為什麼《無量壽經》清淨三業先講「善護口業,不譏他過」?人跟人已經很難取得信任,假如我們抱怨又批評別人,彼此的那種尊敬、信任關係統統被影響。以至於這分抱怨還會留在下一代的心中,造成他人格的障礙。我說到這裡都想到我的母親在說到我的爺爺、奶奶,姑姑、叔叔,都是講他們怎麼樣愛護我們,所以我們面對這些長輩都是感恩。但有些長輩假如把這些上一代的怨恨、不滿都講給孩子聽,孩子對長輩不會恭敬,他跟人也很難信任,甚至都有埋怨。這是破壞了孩子的清淨心,破壞了孩子的人格,要有智慧。多說寬容的話,抱怨帶來記恨,不只自己記,還記到下一代去。寬容乃是智慧,你把大肚能容傳給孩子,那是智慧。少說諷刺的話,諷刺顯得輕視。這個慢特別厲害,傲慢的話,你一輩子學業、事業、道業都無成,慢也是萬惡的根源所在,不可以長。
多說尊重的話,尊重反而增加瞭解,大家可以敞開心來談話。再來,少說傷害的話,傷害形成對立,沒完沒了。多說關懷、關心對方的話,關懷獲得友誼、獲得情誼。少說命令的話,命令只是接受,他那個接受還不見得是心裡接受。所以應該用心來帶部屬的心,不能只是權勢那種強壓在對方的身上。多說商量的話,因為「兼聽則明」,集思廣益,不容易判斷錯誤。「偏信則暗」,只聽信一、兩個人的話,很可能會被讒言所害。「兼聽則明」,明白,「偏信則暗」,這是魏徵很重要的一段教誨。而且商量的過程也能夠凝聚團隊的共識。再來,少說批評的話,多說鼓勵的話。批評造成隔閡,鼓勵反而能激發一個人潛能。我們在鼓勵的言語,最根本的是堅信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堅信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。
諸位朋友,我們談了如何經營無怨無悔的人生,都不外乎真正把人與人的關係處好,人與天地萬物的關係處好,以至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把它處好,這一輩子我們無怨無悔於人,理得心安,敦倫盡分,閑邪存誠。是不是察自己的不足?是不是盡自己的本分?之後能信願念佛,求生淨土。我們這一生也能夠盡此一報身,同生極樂國。諸位同修,我們每天念著「盡此一報身,同生極樂國」,那會念得很歡喜。而且這一句真的念到心裡面去了,有沒有會看誰不順眼?所以每天晚上念迴向偈,「若有見聞者,悉發菩提心,盡此一報身,同生極樂國」。我們就不會錯失這個無量劫來,希有難逢的機會了,我們這一生就無怨無悔。這節課就講到這裡,好,謝謝大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