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6年幸福人生講座—如何經營無怨無悔的人生 蔡禮旭老師主講 (第九集) 2006/12/20 台灣中壢善果林淨土寺 檔名:52-184-0009
尊敬的諸位朋友,大家好。我們這一次課程的主題,「如何經營無怨無悔的人生」。前面幾節課我們所講到的,人要能無怨於人生,首先要很清楚宇宙人生的真相,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。而事實上在我們行善的過程當中也不應該抱一個求的心,因為孝順父母,忠於團體、忠於國家、忠於夫婦,以至於盡心竭力幫助兄弟、幫助朋友,這本來就是我們為人應該盡的一分責任,不能在做的當下還在希求好的果報。其實那就變成拿著天性、人與人的這種天倫在做生意一樣,那過起來好不痛快,感覺不痛暢。反而是我們做得都覺得心安理得,自然整個人與人當中都是互相敬愛,互相尊重。所以很多時候我們的怨,所謂怨天尤人,很可能是,奇怪,我行善了,我對他好,怎麼都沒得好報?怎麼他都沒有對我更好?從求的心就產生求不得,最後才會有怨氣。所以有一句話說,「但行好事,莫問前程」,這句話聽起來很有道理,但做起來很可能我們常常會忘記。所以當我們有求的心,有了怨、有了煩惱,馬上回光返照提醒自己這都是該做的,這時候怨跟煩惱慢慢就調伏下去。
所以連聖賢人都有可能遇到一些境界的考驗,但是他們並不怨,甚至於把每個逆境當作是自己提升道德、學問的機會,所以他們過的日子是日日是好日,時時是好時,人人是好人,事事是好事。當我們念到這四句話的時候都相當羨慕,也相當嚮往。其實這樣的日子應該是當下可以契入,只要我們把希求的心、把求好的果報的這種心放下來,把一切境界當作是老師,提醒我們還有哪些習氣、哪些煩惱沒有放下來。
在孔夫子那個時候,楚國的國君想要見夫子,考慮要重用夫子,夫子跟著學生一行人在前往楚國的路上,在陳國、蔡國之間被軍隊包圍起來,因為他們怕假如夫子去了楚國,楚國一強盛,他們剛好又在楚國的旁邊,很可能會危及他們的國家。其實他們這樣想事情,這樣推斷事情,那確實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。因為假如楚國真正重用了孔夫子,夫子一定會非常強調敦親睦鄰,友善的對待旁邊的國家、鄰居,這是以和為貴的中國文化精神。所以他們不了解聖賢的存心,還迫害聖賢,這都是相當不應該的。結果夫子因為被困住了,沒有辦法去找一些吃的東西,後來整整餓了七天,歷史上稱為陳蔡絕糧。
我們在看這些歷史故事的時候也可以從中感受到我們跟聖賢人道德、學問的差距,差距在哪?我們可以設身處地想一下,諸位朋友,假如我們餓了七天,我們的心情會怎麼樣?我們會不會想:我都奉行《弟子規》的教誨了,都認真做了,怎麼還給我餓肚子?這樣就是我們有希求的心,有求回報的心,這也是貪心。夫子餓了七天,當下慷慨講誦,還是抓住每一時每一刻給學生教誨,他並沒有唉聲嘆氣喪失他的信心,而且還弦歌不斷,在那裡彈著古琴,陶冶自己的性情。
夫子的定功比較強,但是學生忍不住了,所以子路就站出來,他說夫子,你看子路有怨氣,他有不明白,就問夫子,為什麼我們立身行道,都是為國為民的存心,但是卻落得七天沒飯吃的下場?夫子這時候也很冷靜,對著自己的學生講到,我們做這些事情都是應該做的,絕不希求好的結果。所以夫子對子路提到,因為子路說道,夫子曾經告訴我們,「作善,降之百祥;作不善,降之百殃」。這個道理在《書經》裡面,在很多重要的經典都有提到。
當我們看到這兩句話,「作善,降之百祥;作不善,降之百殃」,作善,降之百祥,我今天做了好事,明天就要給我好的果報,甚至於還有人做點好事,然後跑去賭博,說我今天就會贏錢,這都是完全錯解聖賢的意思,絕對不會我們做壞事還幫助我們,那不可能。但是做好事,它就好像一顆種子種下去,種子還要有其他的條件配合,才會發芽,才會開花結果。其他的條件,有時候短時間就可以條件具足,有時候要很長的時間才可以具足。以大自然來講,種子還要有土壤、有陽光、有水、有空氣這些條件,它才能發芽,開花結果。相同的,我們這個善的種子種下去了,也要有其他的這些貴人,還有很多大環境的條件促成,我們好的果報才會現前。
而且說實在的,當我們好的果報現前的時候,更重要的是要再把這個好的果報、好的福分再布施給大眾,不然善報來了我們又生貪著不是又墮落了嗎?所以我們希求好的果報絕對不是為自己的享受去求,更重要的是為眾生,我們的福就是眾生的福,我們要廣修供養給大眾。假如我們行善的時候還有希求的心,其實禍根就在其中,因為佛家有講「三世怨」,這個我們修行人不可不知,第一世行善修福,來世享福,一享福他就忘了自己應盡的一些義務,恃才傲物,以至於是弄權一時,最後落得淒涼萬古。這個萬古不只是給後代的人抱怨、責罵,更重要的是自己墮到三惡道去受苦。所以我們冷靜的來看看這五千年的歷史當中所有弄權的人、所有欺壓百姓的人,他都有很高的權位跟財富,而這些高權位跟財富的來源都是前世所修的福分,這些都是三世怨的例子。
以至於我們近代的這些政治人物,以至於一些大商人,大家都可以冷靜看看,那都不是修普通的福。但是他這一世,前世修福,這世享福,往往晚節不保的太多太多了。所以以大商人來看,在民國初年,曾國藩先生的外孫聶雲台先生,他曾經會集很多富豪在短短幾十年之間大富然後又大敗的整個過程,寫成了一本《保富法》。裡面很多上海相當有錢的人,富不過一代就敗下來,而且「衰時罪孽都是盛時作得」,你看他敗下來那種淒慘樣,不都是有錢的時候、有權的時候在那裡耀武揚威造成的嗎?所以當我們明白三世怨,絕對不希求果報來享受。做善事是本分,做善事是希望能有更好的福分能夠供養給大眾,所以得了一定要趕快捨,捨了又有得,得了之後又再捨。
所以子路問夫子作善降之百祥,這個百祥也絕對不是今天種下去下午就結果或是隔天就結果,它有可能是下個月結果,它有可能是一年之後結果,或者十年、三十年,甚至於是下輩子才會結果,都有可能。但是當我們行善非常的認真、非常的積極,就好像種一棵樹一樣,你讓它的土壤多施點肥,多給它澆水,當然它就會成長得比較快。所以當我們行善能夠愈積極,改變命運的速度就愈快。所以我們今天抱怨命運不好,那是不對的。我們之前已經提過一個重點,「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」,當我們了解到這個道理,在受到一些逆境的時候,歡歡喜喜,那是還債,那是我們之前欠人家的債,俗話說無債一身輕,都還完了,愈來愈輕鬆自在。
最好是趕快還完,絕對不要臨終的時候再來跟我們要債,那就很冤枉了。幾十年修行,結果他臨終的時候來要債,亂了我們的道心,當生成就的機會給喪失掉了。所以都是該還的趕快還,人家欠我們的統統不計較,不要了,甚至於當人家來討債,惡意對我們的時候,我們都要覺得很對不起他,假如我們不是之前對人家不好,也不會讓他這輩子這樣墮落下去,因為人要來討債,他貪瞋痴都來了,我們害人家墮落,很不忍心。所以湯王說的「萬方有罪,罪在朕躬」,任何人的過失都跟我們有關聯性在,我們不跟人家結惡緣,他就不會以這個惡的行為對我們,所以他惡的行為也是我們造成的。當我們有這樣思惟的時候,對一切逆緣歡喜接受,有了這分歡喜的態度,這個怨結會很快的化解,大化小,小化無,甚至於因為我們的這種心境讓對方感覺你的修養很好,就把這個冤業轉成了法緣。確實,當我們真正明白真相,所有一切的眾生皆是我們過去的善友,眾生皆是宿善友,眾生與我們是一體的,這才是真相。所以當我們行善快,改變命運就快。
說到改變命運,最耳熟能詳的故事就是了凡先生。了凡先生在十多歲的時候遇到了孔先生,孔先生是邵子皇極數的傳人,他算命算得很準。那時候剛好跟了凡先生遇上的時候,就提到你是仕路中人,明年即進學,明年就可以考上秀才,怎麼現在還在這裡採草藥,沒有回去讀書?原來袁了凡先生的父親希望他學中醫,可以養身又可以幫人看病,然後養活自己的家。所以他本來是準備遵照父親的遺志,後來遇到孔先生勸他,你應該是可以走功名的路,回去報告母親,母親說你好好觀察一下,讓他先算一算,看準不準。後來孔先生算他縣考童生十四名,府考七十一名,提學考第九名,結果他去讀書,那一年考試居然三個地方考的名次完全沒有偏差。所以孔先生絕對不是江湖術士,是真正懂得數學、數理,推算得非常精準。
袁了凡先生因為孔先生算得這麼準,就請他幫他算一生的命數,結果算下來之後說他只能當到四川一大尹,沒有辦法考上進士,當了三年半趕快回來,命活到五十三歲,八月十四號丑時,這個時間他就會去世,當壽終正寢,而且命中沒有兒子。所以他相信以後,往後的人生就變得漫不在意,悠悠放任,反正命都已經被算準了,還有什麼好擔心,有什麼好努力的?
不過袁了凡先生他還是很有善根,跟佛門很有緣分。他曾經有一年到北京(燕都)去讀書,後來要回南京的時候路過棲霞山,因為棲霞山有一位高僧雲谷禪師,他去拜見雲谷禪師,《弟子規》說「能親仁,無限好,德日進,過日少」,這都是一代高僧,難得的因緣,我們有一顆受教的心,就有相當大的福分。所以「富在知足」,誰是最富貴的人?知足者。「貴在知退」,貴是值得人家尊敬,進退得宜,人家很尊敬我們。包含我們有很高的權位,這時候都要戰戰兢兢,提拔後進,絕對不能佔有這個權力打擊後進、打擊部屬,這個反而不能贏得別人的尊敬,甚至於是被人埋怨。所以真正的貴人,絕對不是位置很高的人,而是知道進退,懂得提拔後進的人、栽培後進的人,知道什麼時候要功成身退的人,這樣才是貴人。所以我們對於這些道理要從實質的精神當中去契入,絕對不要誤解富貴就是有錢又有權的人叫富貴,這是表相的東西。
「福在受諫」,人生最大的福分在能接受別人中肯、正直的勸告,當接受勸告了,很可能命運就改變了,很可能一個很大的劫難就化解過去了。所以了凡先生見到雲谷禪師,剛好禪師在打坐,他就跟禪師對坐了三天三夜都沒有睡覺。三天過後雲谷禪師就對著他說,因為看他三天三夜坐下來都沒有起妄念,就問他你為什麼都沒有妄念?結果了凡先生說人生命運都注定了,沒什麼好想的,結果雲谷禪師就哈哈笑了,然後接著說我本來以為你是英雄豪傑,都沒有妄想,原來你是凡夫,完全不了解命運的真相,完全不了解命運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上。
所以這時候我們就要很冷靜,我們學習佛法、學習聖賢的教誨,一個很重要的基礎,就是信心,對於聖賢每句教誨要有百分之百的信心,不可以懷疑,不可以這一句相信,另外一句就不信。假如是這種態度,那不是跟聖賢人學,還是跟自己的煩惱習氣學。所以面對任何一句,都想著如何做到,絕對不想著這個我做不到。假如想著這個我做不到,那就絕對已經不是跟聖賢人在學習,都還是跟自己的分別執著在打轉。所以這個態度我們要時時提得起來,怎麼做到。《詩經》當中明明就寫著「永言配命,自求多福」,那怎麼命運會被算定了就沒有辦法改?所以雲谷禪師就給了凡先生說了這些聖賢的教誨,包含我們佛家講的,釋迦佛特別強調的,求富貴可以得富貴,求兒女得兒女,求長壽得長壽,但最重要的,要如理如法去求,只要能多行善事就可以改變命運。
雲谷禪師相當有智慧,他在引導了凡先生的過程,因為了凡先生有說到他的命中考不上進士、沒有功名又沒有兒子。雲谷禪師反問他,你覺得你應該有功名嗎?諸位朋友,我們現在好像在聽故事,現在不是在問了凡先生,現在雲谷禪師在問我們,回光返照,我們覺得我們應該有富貴嗎?我們覺得我們應該有這些好的果報嗎?假如我們現在沒有這些好的果報,原因在哪裡?原因一定在我們自己的身上,因為依報隨著正報轉,一定是我們的心出了問題,這些境界才會不圓滿、不如意。
所以師長曾經有一段話教誨我們,「諸惡莫作,歲歲平安;眾善奉行,年年如意」。你看我們只是念著歲歲平安,事事如意,這是果報,你沒種因,怎麼得果?所以諸惡莫作才能歲歲平安,眾善奉行,不斷的行善,你種下去的都是善的種子,你往後的人生開的都是善果,所以年年如意。雲谷禪師這麼反問,了凡先生畢竟也讀過古書,都知道要多多反省自己,他思考了一下回答,他說我本來福氣就比較薄,又不懂得積功累德,個性又很急躁,度量又不大,甚至於還拿著自己的才華去輕視別人、去欺負別人,甚至於去揶揄他人。所以從這裡我們就了解到,人的福分在哪裡流得最厲害?口業。所以《無量壽經》才說「善護口業,不譏他過」。所以口為禍福之門,可以造很大的福,這個口可以時時隨喜功德,稱讚如來,修普賢行,這個口也可以破人家的和諧家庭,甚至於破僧團,造極重的罪業。所以為什麼儒家孔夫子的教誨當中四門學科,德行、言語、政事、文學,言語會擺在第二位?顯得它有多麼的重要!
大家再冷靜看看《弟子規》,差不多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內容統統講的是學習如何跟人應對談話。「見未真,勿輕言;知未的,勿輕傳」,你看,見未真勿輕言,我們都沒有看到真相,亂去講,到時候損害了人家的名節,很可能人家想不開去自殺,那我們的罪業都很難說。甚至於這個口業造下去了,讓人家家庭一輩子都不和,那個都是太折福了。「知未的,勿輕傳」,這個道理我們都不了解,輕易就跟人家講,害人家對宇宙人生誤解了,斷了人家、壞了人家的法身慧命,這個造業都不輕。
「彼說長,此說短,不關己,莫閒管」,現在這個時代一定是團體一起做事,所謂眾志成城,才能把事情辦好,我們在弘揚正法的過程當中都要有一大批的人一條心弘護正法,而團隊最怕的就是是非人我,流言蜚語。曾經子貢就問夫子,「君子亦有惡乎?」君子有沒有非常厭惡的事情?有沒有厭惡的人事物?夫子說有。當然這個厭惡決不是聖人跟人家對立、跟人家矛盾,不是,是當有這樣的人、這樣的行為出現,對整個社會團體影響特別不好,產生很大的流弊,所以君子、聖人非常的戒慎恐懼這樣的事情發生。所以孔夫子接著就說,「有惡,惡稱人之惡者」,就是處處拿著別人的過失到處講,那是不對的。拿著別人的過失到處講,那是破壞人家的形象,甚至於斷了他改過自新的機會,然後又讓其他的人對他有看法,團體之間的芥蒂、嫌隙愈來愈多,那就失和了。所以應該是當他人有過失的時候,我們應該是「善相勸,德皆建」、「揚善於公堂,規過於私室」,要私底下跟他講。
所以我想起師公李炳南老師有一段很好的教誨,提到「見人有善,不嫉妒,要隨喜」,不只不能嫉妒,要隨喜,甚至於要幫助他、成就他,要請佛住世。所以在《論語》裡面也講「君子成人之美」,這個成人之美就是隨喜,就是協助他,絕對「不成人之惡」。所以君子跟小人就在我們一念之間,隨喜就是君子,嫉妒就是小人。而且一嫉妒,對方不會有損失,很可能是障礙整個法緣,那這個不得了,影響的是一大群人聞法的機會,果報在三惡道了。所以師長曾經講過《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》,就是告訴我們在修學的正法團體當中,絕對不能障礙他人的法緣。
「見人有惡,不批評」,因為我們一味的批評只會讓他情緒化,鬧得都不愉快。當初我們在正法團體當中絕對不是要來搞破壞的、要來跟人起衝突的,這不是我們的初發心。所以人要保持冷靜,要提醒自己時時不忘初心。我們到僧團、到正法團體來,就是為了自行化他,跟自行化他無關的事不幹。相同的,我們成立自己的家庭是為了追求幸福美滿,絕對不是結婚的時候就想著我就是要來跟我先生或跟我太太吵架的。有沒有人要結婚的時候說我就是要來吵架所以來結婚的?絕對沒有。所以不忘初心能讓人保持冷靜。相同的,比方君臣關係,跟領導之間起了一些衝突,我們絕對不發脾氣,因為那也不是我們的初心,我們是來盡心盡力回報公司、回報領導對我們的恩德,這叫「恩欲報,怨欲忘」。甚至於是朋友,有沒有我們交朋友的時候說我就是要跟這個朋友過不去的?絕對沒有這種心,所以應該是珍惜這段朋友的緣分。
春秋時候的晏子,晏嬰是個賢者,人家就肯定他交朋友的態度,說「晏平仲善與人交,久而敬之」,晏子很會交朋友,當這個朋友跟他交往得愈久,他是愈來愈尊重這個朋友。我們反觀現在的情況,朋友交得愈久很可能我們愈隨便,我們都什麼交情了,就變得有時候打電話,都已經十點半了,可能人家都在睡覺了,然後打過去吵到人家睡覺,自己都覺得反正我們那麼熟了,沒關係。不對!愈熟應該要愈恭敬對方,愈熟應該要想著對方對我這麼多的愛護、照顧,恩德要時時記在心上,那分對他的恭敬自然就會出來。
所以愈熟的朋友,甚至於自己最親近的先生、太太,都應該要互相恭敬,都應該要「人不閒,勿事攪;人不安,勿話擾」。甚至於是用對方比較隱私的東西,都應該要尊重一下,「用人物,須明求」,不然有時候他找不到東西已經擔憂半天了,我們才漫不經心說那是我拿去的。一次、二次可能脾氣還不會爆發起來,往往幾次之後,當我們沒有這分恭敬心對人,遲早起衝突。所以人跟人發生情緒衝突了,我們都要反觀自己,一定是我的恭敬心不夠。
「見人有惡,不批評,要規勸」,我們在規勸的時候不要說我這個人就是比較正直,然後就在大庭廣眾之下把他的問題講給他聽,你說我都沒有批評你,我是直接規勸你,然後對方已經氣得牙癢癢,自己還了然不知。人還是要柔軟、還是要敏銳一點,所以應該是在私底下勸他,因為人情不可拂,人都比較顧面子,你不要把他的面子給硬撕下來,這樣會撕破臉,所以規勸也要是沒有人的時候私底下規勸。甚至於當我們要規勸他的時候還要考慮到對方對我們的信任,假如信任不夠,能不能勸?我們不能只是拍著胸脯:你能認識我這個朋友太難得了,因為我就是正直。人情世故還是要懂得。很多人很善良,但是沒什麼朋友,就是這種分寸不知道。所以師公教我們要規勸或守默,信任不夠的時候不輕易開口,所以規勸別人還要有時節因緣。所以講話是個大學問,要學。
《論語》裡面就告訴我們,君子「信而後諫」,相信以後才勸諫,信而後諫,「未信」,還沒有信任的時候你就在勸諫他人,「則以為謗己也」,他會覺得你這個人是不是特別看我不順眼?他會誤會你是要毀謗他。真正信任,他覺得你是真正為我好,這個勸就沒有問題。而且說實在的,縱使勸,能不能一次把十大罪狀都列出來?不行,要循序漸進。甚至於要勸以前,還要說你最近有哪些真的做得比我還要好,「先美其長」,還要先誇個幾句,讓人家高興。你不要今天一大早,人家好像都還沒有睡醒的時候,「我今天有一件很重要的事要告訴你」,然後他就很緊繃,你說你昨天哪裡做錯了你知道嗎?這都不夠柔軟。應該是「先美其長」,先肯定他的付出,你先美其長,「蓋人喜」,他生歡喜了,我做好事人家都有看到,他心情好了,則善言易入,你勸他的話就比較容易聽進去。
所以當我們了解這些道理的時候,要傷害一個人很簡單,你打下去就害他受傷了,但是要幫一個人很不容易,真是要煞費苦心。所以今天我們冷靜來看看,身旁有很多好朋友都是苦口婆心在勸我們、在幫我們,那是我們人生最大的財富,要珍惜。當他們要來勸我們,我們可不能又擺了一張臭臉給人家看,福在受諫。現在很多年輕人旁邊還是有很多好的長輩,但我們現在的年輕人比較不受教,人家批評個一、二句嘴巴就翹起來,所以長輩只好敬而遠之,看我們什麼時候比較肯受教了再來提攜我們。所以人生不要怨自己沒有貴人,根源還是在我們謙卑、恭敬的態度不足。所以這是師公講的,「見人有惡,不批評,要規勸或守默」。你看,這都跟口業有關係。
「見人錯事」,這個事情錯了,比方他端個東西走路有點急,把盤子、碗給摔破了,見人錯事,「不指責,要協助」。或者辦理一些事情出狀況了,我們當下又在那裡「哎呀,你怎麼搞的?亂七八糟,你知道你這樣造多少業嗎?」又在那裡批評半天,然後你愈講他愈緊張,那個不對。要先把情況妥善做最後的補救工作,都做好了,對方會感覺你非常替他著想,都是盡心盡力的在幫助他。由於這分信任,這時候我們再針對他做錯的部分給他一些規勸、給他一些方法,他會一輩子記住這件事,他會一輩子感謝你給他的這個方法。所以人情練達皆文章。我們在團隊當中都是為了來成就團隊,絕對不能因為嘴巴的過失惱害了眾生,甚至於破壞了團隊的和諧跟工作就不好了。
我們剛剛是講到袁了凡先生,他說「時或以才智蓋人,直心直行,輕言妄談」,這都是口業的部分。所以人要積功累德首先要從言語的過失開始治起。我們剛剛提到孔夫子說君子有惡,第一個我們剛剛已經強調,「惡稱人之惡者,惡居下流而訕上者,惡勇而無禮者,惡果敢而窒者」,其實這些都是人際關係當中的忌諱。孟夫子有講「天時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」。人和對一個團隊推展它的事業那是最關鍵的一個地方,而破壞人和這四個地方就很危險。
第二個「居下流而訕上者」,就是他是部屬,他會公然批評,訕上就是公然批評長官,君臣關係就顛倒了。其實我們冷靜來看看,父子也好,君臣也好,今天一個兒子在外面罵自己的父親,會得到人家的尊重嗎?那根本就是讓人更瞧不起自己而已。相同的,一個部屬在那裡罵自己的長官,不只不會贏得別人的認同,甚至人家根本就輕視這個人。假如諸位朋友,你也是老闆,你也是一個企業領導者,剛好看到一個人在罵他的老闆,你敢用他嗎?你絕對不敢用他。而且當下屬不斷批評、不斷毀謗自己的上司的時候,整個倫常就顛倒了,沒有秩序這個團體完全就亂掉了,所以勸上也是要規過於私室,絕對不能在背後批評。而且假如這個批評的人他本身職位也不低,那就又影響他底下的人,整個團隊就完蛋了。
我們也常常冷靜的思考,我們常常念「上報四重恩」,父母恩,包含累世的父母,所以我們這一輩子一定要成就,不能再造罪業。所謂「父母離塵垢,子道方成就」,我們要幫助父母脫離六道之苦,輪迴之苦,那才是真正盡了孝道。問題是我們自己要能夠自覺才能夠覺他,我們自己要能自度才能度他,不然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。所以這生一定是要勇猛精進修學,這樣才能夠報父母恩。我們要是精進修學了,怎麼還有時間搞是非人我?所以能時時念四重恩,絕對不容易墮落,也不容易退步。還有師長恩,我們念著佛菩薩的恩、念著師父的恩德,時時都是想著放下自私自利、放下名聞利養、放下五欲六塵、放下貪瞋痴慢。
再來,國家民族的恩,你看,幾千年聖哲人的智慧幫我們把做人的根基能夠紮得好,只要我們肯受教。最後眾生恩,所有物質的提供都是非常多看得到、看不到的至誠心的人拿到團體來供養的。我們在廬江文化教育中心的時候,有一對夫妻都已經六十多歲了,他們早上到了,已經坐了一夜的車子過來,到的時候把當季的這些穀類都幫我們送來,希望我們能夠吃到最新鮮的食物,接著他又拿了幾百塊錢,而那幾百塊錢當中還有五角的、一塊錢的,他統統都拿出來,我們能感受到他是傾其所有給我們支持,那個傾其所有的至誠心我們又拿什麼心來回報?那只是一個眾生這樣赤誠,還有很多,像東北有個老太太,固定一、二個月她就寄二千塊錢來,而她每天就是吃稀飯配鹹菜,其他的錢都省下來護持正法。所以多少人用這種至誠心,我們假如念念記在心上,絕對不敢懈怠,絕對不敢破壞整個正法團體的工作,深怕自己障礙了這個因緣。對於整個正法弘傳的因緣就像保護一個剛出生的孩子一樣,如保赤子。這是眾生恩難報。我們能時時想得到,「上報四重恩,下濟三途苦」。我們這節課就先到這邊,謝謝大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