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6年幸福人生講座—如何經營無怨無悔的人生 蔡禮旭老師主講 (第二十九集) 2007/2/6 台灣中壢善果林淨土寺 檔名:52-184-0029
尊敬的諸位朋友,大家好。
我們剛剛講到保持這顆本善的心,就是啟發這顆孝心、善心,再把這分孝心擴展到對一切人的愛心,那這樣所謂成聖成賢的教育就能夠完成。其實,當這顆孝心真的有啟發了,那對一切人的愛心也會很自然擴充開來。所以我們看到歷史上留名的這些讀書人,在家是個孝子,為官一定是個有愛心的父母官。我們講到這個孝,最重要的還是要好好的去力行、去實踐。所以我們很多同仁過年都有回家作業,那今年應該也要派作業。大家一聽到派作業都很緊張,其實我們真正去力行這些經典的教誨,都會給人生很多的收穫感悟。我們在深圳的一群同仁,他們也都在教《弟子規》,我們當老師的要教別人,那當然自己也要先做、先實踐,這樣講起話來才踏實、才有底氣。
應該也是二、三年前,他們過年的時候就規定所有的人除夕都要給父母行跪拜禮,給父母拜年。除夕那天,這些老師們都在那裡找時機拜父母,然後心裡都忐忑不安,都很緊張,不知道要找什麼時機拜。你看,我們要去行孝反而緊張,反而做不出來,給父母頂嘴還頂得這麼自在。這個時代顛倒不顛倒?做對的事做不出來,做錯的事情做得那麼順,世風日下!我們要好好檢討,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羞恥。
幾個同仁們就一直在那發短訊:你拜了沒有?有個老師到晚上,她說不行,除夕都快過了,不拜不行。所以到了十點多,終於看到時機到了,正準備要把她父母會集起來的時候,突然有人敲門,她鄰居來了,來找她爸爸聊天。所以她就很著急,不知道要坐到什麼時候。這個大人看到人家來了,人家來就不能拜?能不能拜?人家來了,拜更好!還可以為人演說,有沒有?對!所以人實在都被自己的那種想法給障礙住了。
有個四年級的孩子,他們那年過年作業也是給父母拜年行跪拜禮。那個孩子在自己房間就在那裡跺過來跺過去,在那裡什麼時候出去,因為有客人,所以那個孩子就在那裡走來走去。突然深呼吸,門口一開,然後就走走,走到他父母面前,跪下去;本來一群大人都在那聊天,看到這個動作之後鴉雀無聲,一個聲音都沒有,然後就這樣,全部的大人就看著這個孩子給他父母行禮。然後等這個孩子起來的時候,所有的大人臉上都是那種感動。這個孩子回到學校給他老師講:我還沒拜以前覺得忐忑不安,當我跪下去的時候,心裡一片寧靜,覺得跪下去很舒服。對!做了該做的事,心靈會感覺到格外的舒坦。
這位老師看人家客人來了,她又不好意思了。她的母親要跑去睡覺,她就跑到她母親的房間說:媽,妳不可以睡,待會我有很重要的事要跟妳、跟爸爸講。她媽媽說:重要的事就現在講,幹嘛要等下講?她說:不行,不行,一定要爸爸跟妳一起都在的時候才能講。她神經兮兮的,她媽媽也很無奈:好好,不睡不睡。後來客人走了,她搬兩個椅子讓父母坐下來,當下她跟父母講到:我這二十年來父母養育,父母的栽培之恩,所以除夕給父母感恩拜年,祝福父母未來這一年健康快樂。然後就給父母給跪下去,當她跪下去的時候,她的母親淚水就跟著出來。其實,當父母的人對孩子沒有所求的心,沒有說照顧孩子,心裡面在那裡想我兒子以後要給我好吃的、要給我好穿的,沒有,都是無私的付出。那個淚水是因為感受到孩子懂事了,孩子有成長了,那個淚水不是為自己流的,那個淚水是為孩子流的。
當我們在修學《弟子規》,當我們有所成長,當我們的父母、長輩感動的流淚,那個淚都是對我們的愛,對我們的關懷。所以當她跪下去之後,她的父親就站起來跟她說:女兒,不用不用,不用行這麼大的禮,我們家不行這麼大禮。就把她扶起來,接著她又拜了第二拜,她的父親看她這麼堅持,也就欣然接受,又走回去要坐下去。就在她父親要走回去的時候,她看到了她父親後腦勺的白頭髮,就給她很大的觸動,原來她的父親白頭髮已經那麼多了,她都沒有注意到。為什麼我們沒有注意?因為我們那顆孝心沒有時時提起來。所以當下她自己看到了,也忍不住掉淚了,父母白髮的背後,那是多少的付出、多少的擔憂在為我們,「絲絲白髮兒女債,道道深紋歲月痕」。父母臉上的皺紋伴隨著歲月,伴隨著對我們成長種種的關懷跟愛護,留下來的痕跡。所以父母用他們的雙腳踏出了我們的前程,卻送走了他們的青春。
我們回想到整個我們成長的過程當中,父母幫我們添過多少次的衣裳;父母當了我們多少次的明燈,在我們人生迷惑的時候,在我們人生抉擇錯誤的時候,給我們叮嚀、給我們指導。父母又當了多少次我們的雨傘,在我們要受到污染、受到不好影響的時候,父母撐開他們的傘保佑著我們,在照顧著我們。那父母又當過我們多少次的鬧鐘,點滴的提醒,甚至於我們多少個早晨都是父母把我們叫醒,深怕我們遲到了。所以父母並沒有驚天動地的行為,但是父母的至愛卻在生活的點滴當中流露出來,而我們為什麼感覺不到?因為我們被自己的自私、被自己的欲望給障住了。這些如此細膩的愛,在我們的父母身上都表露無遺,在哪裡?在每盤熱騰騰的水餃上,在每個我們生病的夜晚,那都伴隨著父母的愛在其中。
有個母親,她讀大學的兒子已經好幾個月沒有回來了,她知道兒子喜歡吃水餃,她就煮了一鍋的水餃。煮完之後,發現了一件事,她在用這個水餃餡的時候,忘記放鹽。她想這個水餃吃起來就不夠鹹,母親去買了針筒,很細的針筒,攪了鹽水打到每個水餃裡面去,這才放心,這樣孩子回來吃得才會好吃。孩子回來,熱騰騰的水餃上桌了,吃著吃著,母親不經意的就提到:我真是很粗心,都忘了放鹽,後來買了針筒把這鹽水一個一個打到水餃裡面去。她的兒子聽完之後就掉眼淚了。這樣的動作、這樣的細膩是我們的父母才做得出來,時時都是體恤著我們這些子女。
所以父母的白髮告訴我們,他們的年齡大了。在《論語》裡面夫子提到「父母之年,不可不知,一則以喜,一則以懼」。高興的是父母長壽了,恐懼的是父母身體衰弱了,假如不好好照顧,很可能會離我們而去,所以會戒慎恐懼,呵護父母。在漢朝,有個孝子韓伯俞,他小時候接受母親的教誨、教訓都是欣然接受。我們感受一下,當我們被父母處罰的時候,我們有沒有欣然接受?我們學中國文化要從這些聖哲人的心地去學,不能只學到表面的動作而已。他們的欣然是時時想著我做錯了,不能讓我的父母再生氣了。所以欣然的接受希望能給父母消消氣。
曾子是孝子,有次因為鋤地,不小心把這個瓜的根藤給它鋤斷了,那一斷,這棵瓜就完了。所以父親看了很生氣,怎麼這麼不小心,當下一怒之下,就拿著這個鋤頭,拿著很大的棍子去打他,結果失手,一下就把他給打昏,昏過去了。扶到家裡面,過了一會,曾子甦醒過來了,醒過來了。曾子第一個念頭,大家想想他會怎麼做?你看,他不止沒有任何的埋怨,他一醒過來開始唱歌,他唱歌就代表他的心情愉快。我們聽到這裡都很感動,真的,只有父母沒有自己的人才做得到。唱著歌,讓他的父親看他,這個孩子唱著歌還滿喜悅的,那應該我剛打他,他可能已經沒有什麼難受了。因為他清楚父親把他打昏了,父親也會很難過,所以他不希望父親繼續因為他而難過,所要表現的很愉快的樣子。
這就是真正「父母責,須順承」。這個順就是體恤,不能讓我的父母多生氣,會傷他的身體,趕快息怒、趕快息怒。所以那種恭謙、那種順承自然就做出來了。那個承還包含著承接了父母的教訓,下次不可以再犯。《弟子規》這字字句句當中隱含著聖賢人的存心,我們能真正體會到那顆心,順就做得出來,承也做得出來了。這時候我們再讀「父母責,須順承」,那個意境就不一樣了。
當然曾子很孝順,被父親打昏了,他起來是唱歌。後來這件事傳到孔夫子那裡,夫子給學生交代:曾參來了,我不見他。老師說不見你,我們要怎麼做?要不要說老師都不見了,那算了,就不見了?哪有父母、老師說會不見自己孩子的?那是夫子在教學,在告訴大家曾子錯了,他沒有依照我的教誨,叫他不要來見我了。曾子對老師是十分的信任,所以知道那一定是我自己有錯。那一般假如想說:我那麼孝順,被父母打昏了,我都沒有埋怨什麼,怎麼還說我錯?我們有時候遇到一些情境,會認為自己對,會認為老師、師父錯?所以這都是我們要很省思的心態。
「從明師受戒,專信不犯」,這個專、這個信是對老師、對師父百分之百的信心;這信心退了,這師生關係就會有變化了。對老師沒有懷疑,所以趕快去跟老師請教:老師,我是不是哪裡做得不好?請老師指導。接著孔夫子講:假如你爸爸打你,不小心把你給打死了,你不是陷你父親於不義嗎?而他把你打死了,誰最傷心?你父母不就傷心一輩子嗎?所以學習要通權達變,不能學呆了。夫子告訴曾子說,爸爸假如打大棍子的時候,要趕快溜之大吉;拿小棍子的時候,才接受教訓。所以夫子講:「大杖則走,小杖則受」。所以夫子的教誨真是通權達變,不是死的東西。這是講到了曾子縱使是被父母責罰,他那顆心還是時時體會到父母的心情。
而韓伯俞也是這個樣子,他小時候母親打他,他都欣然接受。後來他長大了,有天犯錯,母親責罰他,他突然大哭起來,母親看到這個景象也覺得很吃驚,說:孩子,小時候打你,你都沒哭過,怎麼現在長那麼大了,打你,你還哭?韓伯俞說到:以前母親打我,我都很痛,也代表母親的身體很健康,也是在成全我的德行,所以我欣然接受;但是今天母親打我,我已經感覺不到痛了,代表母親的力氣愈來愈小,也代表我能奉養母親您的時間愈來愈少了。所以想到這裡不禁潸然淚下。
當我們看到父母的白髮愈來愈多,我們也要想到奉事父母的時間愈來愈少,閩南話講「生前一粒土豆,勝過死後拜豬頭」。我們生前至誠的孝心,縱使沒有買什麼昂貴的東西,縱使只有曾親手幫母親、父親泡腳、洗腳,幫他們剪指甲,這樣全然的孝心,那也會安慰父母的心靈,也會給後代起很好的榜樣示範。所以我們決不願「樹欲靜而風不止,子欲養而親不待」的人生悲劇,在我們自己的生命當中又上演。
所以當父母親老了,當父母繫鞋帶都繫不好了,我們不要有任何的嫌棄,因為我們要想起在我們成長的過程,父母教導我們,父母幫我們綁過多少次鞋帶。當父母走路愈來愈緩慢,我們不要怪他們走得太慢;我們要想起在我們還不會走路的時候,也是父母牽著我們的手一次一次的練習,我們才從不會走到健步如飛。我們的人生都因為有父母的照顧,才有我們現在的生活能力,還有人生的正確思想。當父母親一再重複同樣的話題,我們也不要怪父母囉嗦,我們回想到自己小的時候,也是一次一次要求父母重複那同樣的故事,那父母也是不厭其煩一次一次講給我們聽。
當父母親在扣他衣服的扣子,扣了半天扣不上去的時候,我們不要怪父母遲鈍了,我們也要想起我們自己在小的時候,穿不上衣服的時候,扣不上扣子的時候,都是父母那種愛護一次一次在幫我們的忙。所以這些情景,有真情的人都要記在自己的心上。每每我們想起自己成長的過程,都會深刻感覺到父母養育我們確實不容易。所以我們真的用心去感悟了,那絕對不需要到所謂「養兒方知父母恩」,人生的覺悟不要到那個時候才覺醒,我們愈早的覺醒、愈早行孝,愈能寬慰父母的心靈。
這位老師給父親行了三跪九叩禮之後,看到父親的白髮讓她深刻感覺父母的辛勞。所以後來她回到學校的時候,她就分享到她心境的轉變,她說到因為對父母生起了這個孝心,也感受到父母養育的辛勞,所以變成她看到其他人的父母,心境都不一樣。自己的父母辛苦,他人的父母也辛苦。所以在那種感受當中,對一切的長輩恭敬的態度都出來。《孝經》裡面提到「教以孝,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」,你教導他孝道,他真有孝心,他會敬天下人的父母;「教以悌,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」,你教給他悌的精神,友愛兄長的精神,他一看到別人的兄弟,自然有恭敬心。所以我們對自己的哥哥、對自己的姐姐很恭敬,一看到朋友說:這是我哥。真的,我們一聽到「這是我哥,這是我姐」。聽到這個稱謂,我們的內心那個狀態自然就提起來,也會尊重別人的兄長。「教以臣,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」。教給他為人臣的這種應有的心境態度,他懂得要尊敬感恩自己的公司領導,他自然看到別人的領導,他也是有那一分恭敬在。所以這個教育真的都是從心地下手。
這個老師她就說到,她以前坐一些三輪車,或者是坐一些摩托車。在大陸都有用摩托車載客,因為很多時候,他們是住在一些城鎮,甚至鄉村裡面,都沒有一些大型的客車開到鄉間裡,所以都是踩三輪車,或者是坐摩托車才到自己的家裡。他們下了客車以後,就會有很多人來說:要不要坐三輪車?要不要坐摩托?來跟他們談生意。她說她以前看到他們走過來了,大部分都是中年的男士,看他們一過來,她都有點不耐煩,都還對他們的態度比較冷淡傲慢。但是從她跟父親行過跪拜禮之後,看到父親的白髮,突然她見到這些人,看到他們頭上的白髮,她會感受到他們也是為人父,他們的肩上要擔負起照顧他們的父母,以至於照顧他們的妻兒。所以看到他們都會感同身受,他們生活的不容易,從本來不耐煩轉變成對他們的恭敬。這顆孝心就擴展到對一切人的感同身受的心。所以孝心一開,仁愛的心也跟著開了。
我們當初在海口,尤其在過年前夕看到很多離鄉背景來打工的這些成年人,在郵局的門口大排長龍。他們沒錢回故鄉,但是他們把賺到微薄的錢都等著要寄回自己的家裡面去。我們雖然月入很高,但我們的孝心可能還遠遠比不上這些打工的人。聖賢人了解到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了解到「百善孝為先」。所以從這裡開始教起,也唯有孝道、愛心的教育真正落實了,我們剛剛講的官員腐敗的現象就能夠停止。以至於,你看現在那麼多大學生自殺,怎麼解決?這些現象怎麼解決?當這些大學生他們有孝心的時候,有沒有可能選擇這樣的路?不可能!只要心中還有父母,他不可能會這麼做,因為他會感受到他這麼做,一定會讓他的父母肝腸寸斷。所以這個孝心不趕快提起來,我們這個社會上的悲劇很難避免。
有位校長,他們學校就是以孝道為核心來推德行教育,所以一個領導者真正有德行、有智慧,那真是他整個學校的老師,以至於他的學生的福分。一個學校裡面幾千個學生,幾千個學生孝心都種下去了,那幾千個人生、幾千個家庭的命運開始轉變了。所以公門好修行,教育界好修行,以至於我們只要是當人家的領導都好修行,都可以好好做好表率。
他們學校最主要是有一個教務主任,曾經到深圳參加五天的中國文化課程。這位教務主任他年齡跟我差不多,也挺年輕的,他上完課之後,跟我們幾位老師提到,他說這五天他有兩個人生的突破:第一個,他本來抽煙抽很久了,五天下來,他一根煙都沒有抽。所以他把煙給戒了,以後都不抽了。第二件事,就是他聽五天抄的筆記,比他四年大學抄的筆記還多。四年加起來還比不上他五天的筆記。這很值得我們深思,請問這個教務主任他不願好好的學些能利益自己、利益學生的東西嗎?他願不願意學?他願意!但是為什麼不是在師範一年級的時候就開始學?為什麼沒有老師在那個時候就啟發他?
我們現在師範院校到底教什麼最重要?教老師德行、教老師孝順最重要。焉有老師無孝、無德行,能教出學生有孝、有德行的道理?教育沒有僥倖、沒有偶然,必須上行下效。這些做人處世的道理,我們在念師範院校的時候,涉獵很少很少,都是教一些教學的技巧,就泡在那些技巧裡面,我們也搞得一個頭兩個大。真的,不接受孔夫子的教誨,我們搞了一輩子教育,到底有沒有在教好人?我們曾經在東北講課,有個退休的老師很感慨的跑過來說:我都退休了,教了一輩子書,我真是慚愧,誤人子弟;別說什麼,我從沒教過孝道。但是他卻當了一輩子的老師。
曾經我的老師,我也非常感恩我的師範大學的導師,嚴老師。他曾經問我們一個問題,他說:現在網路這麼發達,學生要吸收到知識那太容易了,他一個搜尋一堆東西都出來,知識還用老師教嗎?要不要老師教?所以照這樣發展下去,那知識統統可以透過網路,作業用email交就好了。諸位同學們,大家覺得還需要老師來教嗎?有沒有哪樣東西是高科技沒有辦法取代的?是什麼?是老師的德行風範,那不是高科技可以代替的。但是假如老師沒有德行,那比不上一個電腦、比不上一個網路能帶給孩子的知識。今天我們為人師,假如沒有德行,我們對不起這個工作。是!你看,老師們都一直在那裡擔心,我這些技術(電腦的技術),假如不趕快提升,我會被時代淘汰了。我們都只看到教育只有知識科技的傳授而已,我們到底有沒有找到教育的根本?德者,本也。
我記得我的老師曾經說到,他在校門口,師範大學的校門口,旁邊就是師範附屬小學。附屬的小學,大部分的學生是誰家的孩子?很大的比例都是師範大學裡面老師跟員工的小孩,很大比例是這樣。那天還下著雨,我的老師剛好走出校門,看到一台豪華的汽車開過來,有一個小女孩在校門口等她的父母來。她的母親車子到了,然後匆匆忙忙開車門,打開雨傘要到門口接她女兒。當母親匆忙的從車子走出來的那一刻,她的孩子站在校門口說:妳白痴!現在才來!這是誰家的孩子?這很可能是教授的孩子。當下我的老師聽到這一聲,愣了一下。突然停住腳步沒繼續走了,太吃驚了;更吃驚的是母親邊走邊說:對不起、對不起,我來晚了。孩子這麼傲慢無禮,那是被父母給寵壞了、給慣壞了。
這個例子深深震盪我的心靈,從這個事例當中,我們在走上教育的路上明白,有個比任何知識技能更重要的,要教給孩子的,就是德行。這樣的孩子縱使讀到博士,他會是多少人心中永遠的痛,為什麼?孩子是博士,表面上我們在外面還要覺得很風光,可是回到家裡,這樣的孩子會給我們折磨的要死。這樣的人生有什麼意義?表面上還要我兒子挺厲害的,讀博士。事實上,根本在忤逆父母,都不敢讓人家知道。
有個大學的老師,讀的學歷很高,回來自己所在的家鄉附近的一所大學當老師。當了老師,收入也不錯,但是每個月還回來跟父母要錢,為什麼?花不夠。成長的過程,父母給她太多錢,她那個花錢的習慣養成,每個月賺三、四千塊人民幣,但是每一年還要多給父母拿一、二萬塊的人民幣,才花得夠。你說栽培一個這麼高學歷的女兒有什麼意思?那個想的不就是內心在那裡痛苦嗎?這個孩子居然要念大學的時候,還不會打水!在家裡都當大小姐伺候,所以要去念大學以前,才給女兒惡補怎麼打水,學打水。諸位朋友,這樣的大學女教師給你當太太、給你當媳婦,你要不要?你們很有判斷力,不要。所以這整個目前家庭的狀況、社會的狀況,對於我們從事教育者,以至於為人父母長輩者,要很深思。老祖宗留下來的智慧,可以讓我們的人生過得很單純、過得很順利,過得不需要費一大堆的精神、氣力,只要從根本下手,從孝道下手。
我們今天要有一個無悔的人生,所謂「為人子,止於孝」,這樣能無悔;「為人父,止於慈;為人君,止於仁;為人臣,止於敬」,止於恭敬;夫義婦德,「為人夫,止於義;為人婦,止於德」,以至於兄友弟恭,這都是做人很重要的德行態度。唯有我們有這樣的德行態度,那才能無悔的面對人生每個親朋好友。所以與朋友交止於什麼?止於信,對朋友一定要有信義、要有道義。
我們之前有談到「為人子,止於孝」的例子,像王希海,大連的孝子,事奉父親二十四年,那父親中風跟植物人沒有兩樣,他這麼有愛心,但是他的內心非常坦蕩。他覺得很欣慰,因為有他的用心,他的父親能夠生命能延續二十多年,所以他每每看到他的父親還活著,他都很安慰,他說他一定要讓他的父親能活到八十歲。他父親真的活到八十歲,八十歲壽終正寢,就走了。當他的父親走了以後,一個孝子在面對父親走了以後,他是什麼樣的人生?他告訴大家,他說:我這輩子以後都要往義工去做,我這輩子要奉獻社會。真的,人那個孝是至誠的,他的仁愛心是自自然然。
在大陸,我們遇到很多孝子,或者一些很有愛心的人,我們都會趕快跟他們取得連繫,然後寄一些《弟子規》、一些書籍跟他們交流。馬文仲先生也跟我們有連繫,他們也非常歡喜這些《弟子規》的經典,我們有給他寄書過去,馬文仲先生現在都有在聽師父講經。所以我們這些善人這些線要把它串起來、接起來。以至於上次我們講到一個監獄的女警,非常有愛心,幫助這些受刑人,她也都去聽過我們講課,所以「德不孤,必有鄰」。人生能跟這麼多善人一起來為我們的民族社會奉獻一點微薄的心力,這一生也會覺得很沒有遺憾,很無怨無悔。
上次也提到田世國把他的腎臟捐給母親,就在上手術台的那一刻,是他心靈最安慰的一刻。一般的人上手術台是緊張,他卻是欣慰,因為他確定能把自己的腎捐給母親。我們的身體是來自於父母,能為父母的健康奉獻一分力量,那是為人子覺得是踏實的事情。
為人父要止於慈,這個慈從哪裡體現?這個慈要包含著智慧在其中。假如慈沒有智慧,那可能會變成寵愛孩子了,孩子要什麼就給他什麼,這不是慈。所以教育孩子要悲智雙運,還要有智慧。我們看整個歷史上留下來的這些家規、家訓,那都是最好的教誨。所以真正慈愛的父親就是把《弟子規》承傳下去。怎麼傳?趕快叫孩子來讀,盯著他:給我念!這樣是不是慈?要做榜樣給他看。所以弟子規假如是讀就能讀得出來,弟子規假如是要求孩子就要求得出來,教育哪有那麼輕鬆的事情?
教育那個「教」字就告訴我們「上行下效」。現在像我們這個年紀教小孩,那可是頭頭是道,口若懸河,可是效果不彰,好像孩子最後應付應付,自己也很累,拖著他很累。我們的上一代教孩子的沒有那麼好的口才,結果教出來的效果比我們好很多,有沒有?因為我們上一代不是用嘴巴教的,是用德行教的。所以對家庭那種犧牲奉獻不是用嘴巴傳的,是在父母的一舉手一投足當中就震撼我們的心靈。
這次到馬來西亞剛好遇到了一位女老師,她是孔夫子的子孫,長得非常莊嚴,身高跟我差不多。以前我們了解到孔夫子是九尺六寸,這麼高大,一看到孔夫子的後代子孫也這麼高,長得很莊嚴。她沒有讀過《弟子規》,當她拿到《弟子規》之後很高興,馬上就開始好東西跟好朋友分享,但是她說到《弟子規》上的任何一句,她一讀完了解了,她的腦海裡都會浮現小時候的某個情景,那代表什麼?孔夫子的家道是不是靠讀經傳的?靠什麼傳的?靠父母真的把弟子規做出來傳下來的。所以她看得太熟悉了,就整個小時候的家庭生活情境統統都顯現出來。
這位老師提到了一個點,「稱尊長,勿呼名」。她說她稱呼父母從來沒有用過「你」或「他」,她都說「爸爸」,沒有說他怎麼樣。我們假如叫爸爸說,給媽媽說:他怎麼可以這樣,他怎麼可以。稱呼自己的爸爸「他」,感覺聽起來舒不舒服?跟母親講,妳怎麼樣怎麼樣。跟母親講話的時候稱「妳」,感覺怪不怪?你看那種教誨非常細膩,每個言語也是自己的心的反射。假如言語沒有恭敬,這個恭敬心就愈來愈遠了。所以她連稱呼父母,用「你」、「他」就覺得全身不舒服。所以那個恭敬心已經深植在他們心中。
我們有位朋友,他學了《弟子規》之後,稱呼他的母親都稱「母親大人」,都稱「父親大人」。你看強迫自己要恭敬,結果愈叫就愈自然,叫著叫著那分對父母的孝敬慢慢生起來了;生起來以後,他本來對他公司的領導態度也很傲慢,常常就不給好臉色看,很微妙,他孝心起來了,他對公司、對領導長官的感恩心也起來。慢慢的,你看,他家庭、父母關係改善了,在公司裡面跟上司、跟同仁的關係也改善。真的,一個人孝心提起來了,他看每個人都會想到他們也是別人的孩子,我應該要好好的愛護他們才對。當然,當他這顆孝心提起來了,他才能教他的小孩孝,不然他怎麼教?內心都很沒底氣,很虛。所以這個慈真正表現是自己把德行給演出來、做出來,這是真正對下一代的慈愛。好,今天我們就先跟大家談到這裡,謝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