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  (第四十八集)  2003/7/2  澳洲淨宗學院  檔名:20-015-0048

  諸位同學,請看第二時的開示:

  【原夫遍十方是極樂世界。山光水色。似空合空。盡大地是清泰故鄉。華笑鳥啼。如鏡照鏡。】

  我們先看這一小段。『原夫』,「夫」是語助詞,用現代的話來說,就是原本、原來。原本真的,這是事實,『遍十方』,無量無邊的世界都是極樂世界。為什麼我們這個地方變得跟阿彌陀佛那個世界不一樣?這個道理、事實真相總得要明瞭。世界原本是一真,極樂世界就是一真法界,為什麼這個世界變了?變的原因就是居住在這個世界的眾生,如大乘經上所說,「一念不覺,而有無明」,就起了無明。無明是惑,迷惑,迷了之後就妄動,造業,把原本的一真法界扭曲了。

  我們再用一個比喻來說,水,這個世界好比是水一樣,水本來是平靜的,本來是沒有染著的。他下面有一個比喻,「如鏡照鏡」,本來沒有染著,一切眾生的心地都是寂靜的,湛寂靈明,現的相就是極樂世界。原本它就是這個樣子的,可惜你迷惑了,你妄動,妄動是你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,於是把一真、把極樂扭曲了。

  每一個人迷惑造業不相同,所以每個人的世界不一樣。說老實話,不可能找到兩個人的世界是相同的,不可能的。到什麼時候才完全相同?成佛了,所謂佛佛道同。等覺菩薩都不一樣,還有極其微細的差別,到如來果地上完全相同,為什麼?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斷盡,恢復到本來的面目。就像一池池水一樣,一絲毫的染污都沒有,一絲毫的波動都沒有,它像一面鏡子一樣。它的作用是把外面東西照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瞭瞭,只要有一絲毫染污、一絲毫波動就有差別,何況是大風大浪。

  我們六道凡夫的心是大風大浪,喜怒哀樂愛惡欲,這個七情五欲是大風大浪。本來面目(這是極樂)一絲毫都看不見,跟你講有極樂,你還不相信。這個不相信,我們能夠想得到,你從來沒聽說過,從來沒有見到過,縱然聽別人說,「這大概是理想,恐怕不是事實,哪有這個事實」!總免不了疑惑。所以要曉得極樂世界原本就是遍十方,無量無邊一切剎土都是極樂世界。這個道理我們現在理解了,這個事實我們能相信,我們不懷疑。下面是形容。

  『山光水色,似空合空』。就像湖泊、池塘裡面的水一樣,山光影映在水色裡面,水是清淨的,水是平靜的,沒有染污,沒有波浪,像一面鏡子一樣,「似空合空」。我們的心要清淨,為什麼?外面的環境是隨心轉的,心清淨,外面環境就清淨;心平等,外面境界就平等。清淨平等覺是阿彌陀佛的德號,也是我們自性的德號,我們自性原本就是清淨平等覺。現在為什麼搞得不清淨、不平等、不覺?這得怪自己,不能怪別人,這是清淨平等覺的境界。

  『盡大地是清泰故鄉』。「清泰」就是極樂世界,極樂世界也稱清泰世界。清淨,「泰」是和平安樂,跟我們這個世界完全相反,我們這個世界是五濁惡世。西方極樂是五清安泰,它不濁,沒有惡。可見得這個事實,真的如世尊在大乘經上常說,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。所以我們今天修行,修什麼?世尊在《彌陀經》上告訴我們,「一心不亂」、「心不顛倒」,就這兩句。

  如果修到念念一心不亂,這個境界都轉了,我常說,第一個你相貌轉了,其次你體質轉了,再其次,你居住的環境轉了。像一盞燈一樣,點明了之後,先照自己,也照你的周邊十方。你的光度愈強,你照得愈遠;光度弱,照得近,光度的強弱就是你功夫的淺深。照破黑暗,照破濁惡,極樂就現前,清泰就現前了。「清泰故鄉」,這個「故鄉」味道很濃!本來如是,現在迷得太久了,好像出外去旅行,離開故鄉太久,故鄉什麼樣子幾乎忘掉了。迷戀在外面苦難的環境當中,不知道原本的安樂。

  『華笑鳥啼,如鏡照鏡』。這末後兩句都是比喻、是形容,這裡面義理很深很深,我們得細心去體會。「如鏡照鏡」,鏡子光光互照,所現的境界重重無盡。確實這個比喻能比喻一點彷彿,重重無盡的世界,一塵不染,湛寂靈明。「華笑鳥啼」是形容自在快樂的樣子。下面中峰禪師給我們說:

  【自是不歸歸便得。五湖煙景有誰爭。】

  這是說我們迷失了自性,不知道回頭,這就是『自是不歸』,不知道回頭!你要回頭,回頭就在現前。什麼叫回頭?把妄想分別執著息掉,就回頭了。因為自性裡面沒有妄想分別執著。自性湛然寂滅,所現的境界,佛在經典裡面所說的名詞就是極樂,就是華藏,就是一真,是自性唯心所現,沒有唯識所變。識是什麼?識就是妄想分別執著,一起了這個東西,這個世界馬上就變了,隨著你的識心產生變化,變成十法界。十法界裡面,你細細去觀察,十法界裡頭又有十法界,天台大師講百界千如。再細心的觀察,無量無邊的法界,這就是現代科學家發現的不同的空間維次。

  不同空間維次從哪裡來的?從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。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,那就叫禪定,就叫三昧,不同空間維次就突破了;你放下得多,突破的維次就多,你放下得少,突破維次也少。這個世間一般人講,神通有大小不一樣,神通大小就這麼來的,你能放下多少,放得愈多,神通愈大。阿羅漢放下了執著(見思煩惱),他超越六道了。菩薩更進一步,放下了塵沙煩惱,不分別了,所以他能夠超越十法界。法身菩薩又提升了一步,妄想也放下,回到一真法界,就是此地講的極樂世界清泰故鄉。

  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就入這個境界。這不是一樁容易事,我們今天沒有辦法,妄想分別執著(就是煩惱習氣)放不下。只有靠阿彌陀佛,幫助我們、接引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,到那個地方去慢慢再放下。世尊在淨宗典籍裡面為我們介紹,說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業習深重的凡夫,除這一門之外,其他的法門雖然好,法門平等無有高下,但是一切眾生善根不平等、迷悟不平等、業障不平等,得要揀選契機的法門才能得受用。淨宗持名念佛的法門,最契這一類眾生的根機,只要你能信、能願、能執持名號,像大勢至菩薩所說的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」,你就能成功。所以,你想回頭,回頭就得到,『歸便得』。

  『五湖煙景』,這是比喻。從前交通不方便,這個地球由於山川阻隔,每個地區有相當程度的閉塞,彼此不相往來。中國這個地區,一般人常講五湖四海,說五湖四海就等於說到整個中國。四海是在中國的東面,渤海、黃海、東海、南海。內地有洞庭湖、鄱陽湖、巢湖、太湖、洪澤湖,都在長江的沿岸,風景非常美。現在許許多多觀光旅遊的,到中國去旅遊,大概這些都是屬於重點的旅遊區。這裡面的風景任憑觀賞,沒有人爭,用這個來比喻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逍遙自在。人與人之間沒有爭執,沒有佔有,因此他沒有得失;不像我們這個世間,患得患失。

  實在講,這整個大自然原本沒有界線,現在形成,我們居住的環境,你家的土地有界線的,跟鄰居有界線的。所以我們在《曠野的聲音》這本書裡頭,看到澳洲這些土著,他們感覺得我們這些人(他稱我們這些人叫變種人)不是原來的人;原來的人沒有這個觀念,決定沒有界限的觀念。現在要畫一塊土地據為己有,不准別人侵犯,確實,這真的是變種,原本沒有這個事情。原本無論是你的精神生活、物質生活,都跟大自然融成一片。至少你生在這個地球上,整個地球就是你活動的空間,無拘無束,沒有一絲毫障礙。現在是人為的,處處設障礙,自己限制自己,這是人為,不是自然的。

  所以我們看看,人家講的是「華笑鳥啼」,這是形容自然的生活,無拘無束的生活,絕對沒有說是佔有、對立,這些念頭沒有,沒有這個觀念。念念與法性相應,念念與大自然相應。這一句是形容我們回歸到大自然,回歸到極樂世界就是回歸到大自然,中峰禪師在此地勸導我們。底下說:

  【黃金臂晝夜常垂。】

  這是講阿彌陀佛垂臂接引,晝夜從來沒有間斷,希望我們回頭。

  【惟許行人獨委。】

  『委』是委身、皈命。『惟許行人』,這個「行人」也是雙關語,一個是修行人,你一心歸命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來接引你。另外一個意思,「行人」就是旅行在外面的人,離開家鄉,在外面時間久了,把家鄉忘掉,雙關語。如果我們真的覺悟,真的回頭,用我們世俗人的話來說,我一切要拜託阿彌陀佛照顧。阿彌陀佛真照顧你,一點不假,問題就是你是不是真的委託他?果然真的委託他,他真的會照顧你。

  【白玉毫古今不昧。】

  『白玉毫』,是講阿彌陀佛白毫放光,佛光照你。我們佛門裡面稱佛光,現在西方人稱為磁場,阿彌陀佛的磁場就特別強,真的是超過其他諸佛。他的磁場是遍法界虛空界,遍一切不同維次的空間。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看到,遍重重無盡的世界,為什麼?因為阿彌陀佛表性德的究竟圓滿,遍法界虛空界、遍重重無盡的世界,法爾如是,本來就是這樣的。現在:

  【全憑願者承當。】

  『承當』是直下承當,我們就得佛光注照的利益,一般講功德。什麼是『願者』?有信、有願、有行。比前面「惟許行人獨委」更深了一層。惟許行人獨委,有信、有願,不見得有行;這個地方「願者承當」,是信願行三資糧具足。

  【所以道。萬法是心光。諸緣惟性曉。本無迷悟人。只要今日了。】

  這四句話說得好。『萬法』包括了虛空、法界、剎土、眾生,是什麼?真的是真心、自性波動的光影。現在科學家也這樣說法,科學家認為宇宙之間沒有物質的存在,物質是什麼?是波動的現象,這個說法跟大乘教裡面逐漸逐漸都相應了。所以科學進步對佛法幫助很多!我們讀了佛經,再聽聽科學家所講的,信心堅定了,疑惑都斷盡了。宇宙一切萬法,確實是心光波動的現象。

  『諸緣惟性曉』。「性」是真性;「諸緣」,緣就是一切萬法,萬事萬法,萬法跟此地諸緣是一個意思。法從哪裡來的?法是緣生的。緣是什麼?是真性習染的幻覺,就是識。我們要是用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,這兩句話來解釋中峰禪師這四句就很容易了解。「萬法是心光」,唯心所現;「諸緣惟性曉」,是唯識所變。

  『本無迷悟人』。人真的確實沒有迷悟,迷悟是什麼?妄識。人是個物質,真的沒有迷悟,佛性沒有迷悟,法性沒有迷悟,迷悟是緣。到下一段開示裡面,中峰禪師講得非常好,他講到心,心有多種,迷悟是什麼?迷悟是緣慮心,就是八識五十一心所,這裡頭可以說迷、說悟,自性裡頭沒有迷悟,法性裡頭沒有迷悟,法界裡頭沒有迷悟。

  所以『只要今日了』,今天你忽然覺了,問題就解決了。在理論上講,凡夫成佛一念之間,哪一天你覺悟?哪一天你回頭?希望你現在就覺悟,現在就回頭,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回頭了。我常常勸勉同學們,務必要放下自私自利,要放下名聞利養,要放下對五欲六塵的享受,放下貪瞋痴慢。這些東西無始劫以來,害得我們生生世世在六道裡頭搞輪迴。苦頭吃夠了,應當要覺悟,應當要回頭,應當要放下;這一放下就回到我們本來面目,極樂世界清泰故鄉。再看底下開示說:

  【即今現前眾等。繫念第二時佛事。】

  原本這是三時繫念,這是第二時。就在現前我們大眾在繫念這第二時佛事。

  【且了之一句。如何舉揚。】

  「了之」從哪裡來的?從前面開示說,「本無迷悟人,只要今日了」。我們現前大眾,現在這個『了之一句』,怎麼個『舉揚』法?大師給我們所舉的依舊是禪意,你要能夠參透才得受用!參不透不要緊,老實念佛,也行。他說的兩句:

  【琉璃池上懸明月。菡萏華間戲水禽。】

  這是我們現前大眾,如何了之。第一句說的是明心見性,心性本來是明的,現在怎麼樣?現在不明。為什麼不明?它上面有東西障礙住它,什麼東西?煩惱習氣,煩惱障、所知障,這二障把心性障住了。你的心性原來是『琉璃池上懸明月』,現在這琉璃池變成了污水,明月也不見了。

  如何能夠恢復自己的本性?放下妄想分別執著。祖師大德教初學,方法好,而是我們自己太大意,沒聽懂,不知道依教奉行。他教給我們方法,在日常生活當中,起心動念,言語造作,不要隨順自己煩惱習氣,隨順佛菩薩的教誨,這個方法妙絕了。隨順佛菩薩的教誨,就是隨順性德,果然能夠這樣做,認真做,日夜都不離,一般來講,三、五年就有非常好的效果。最殊勝的效果,可能就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;其次雖不能徹悟,大悟是肯定有的。三、五年當中,時時刻刻有小悟,積小悟成大悟,積大悟成徹悟。問題就是要認真去做,要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。底下一句是說的遊戲神通。

  『菡萏華間戲水禽』。「菡萏」是蓮花,蓮花池裡面,水鳥在蓮池裡面,很自在、很逍遙。這一句是形容,讓你在這個境界裡面,細心去體會。體會不到,你就念佛,專修持名這個法門。下面是讚佛偈,我們念一念就行了,前面講過:

  【阿彌陀佛身金色。相好光明無等倫。白毫宛轉五須彌。紺目澄清四大海。光中化佛無數億。化菩薩眾亦無邊。四十八願度眾生。九品咸令登彼岸。南無西方極樂世界。大慈大悲。阿彌陀佛。】

  這一段文非常重要,是繫念的中心。所有念經、念咒、開示都是助緣,這個法事的中心是念佛。所以禪師在此地交代我們,佛號念得愈多愈好。一般最簡單的念一百聲,真正要念,應當念一千聲,你的心才定下來,才會得受用。一百聲是剛剛定下來,後頭就沒有了,很難收到效果。下面這是讚佛:

  【第一大願。觀想彌陀。四十八願度娑婆。九品湧金波。寶網交羅。度亡靈出愛河。南無蓮池會菩薩摩訶薩。】

  這一段才叫修行,才是我們這樣根性的人,真正得利益的地方。再看下面第二番開示,前面也是四句偈:

  【是心是佛將心念。念到心空佛亦忘。撒手歸來重檢點。華開赤白與青黃。】

  『是心是佛』,前面說過,『將心念』好!「將心念」是「是心作佛」,與世尊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上講的完全相同,完全相應。《觀經》上講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」。怎麼作佛?念佛就是作佛,你本來的心是佛,現在又念佛,你怎麼會不成佛!好,現在時間到了。

  諸位同學,請接著看第二番開示的偈子:

  【是心是佛將心念。念到心空佛亦忘。】

  這是講念到功夫成熟的時候,三昧現前,性天全現。這個境界在念佛法門裡面講是理一心不亂,跟宗門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是同一個境界。也就是說,分別執著斷了,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分別,沒有執著;妄想也破一分,至少破一品,超越十法界,這個時候住一真法界。大乘法裡面稱為法身菩薩,法身大士。後面兩句是講法身大士的境界,我們一般用因果來說,就是法身菩薩的果報,我們看看他們的果報:

  【撒手歸來重檢點。】

  『撒手』是放下,身心世界一切放下!『歸來』,回歸自性,就像六祖大師在《壇經》裡面所說的,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。「何處惹塵埃」是他答覆神秀禪師的話,最重要的就是「本來無一物」。所有一切的現象是「唯心所現」,這裡頭沒有識變。用我們的話來講,完全是自然的,這裡頭沒有一絲毫人工的造作,完全是屬於大自然。

  【華開赤白與青黃。】

  這就是法爾如是,就是大自然本來的風光。他用七寶池四色蓮花來烘托,烘雲托月,讓我們在這個裡面體會到法身菩薩他們的生活;隨順法性,隨順自然,這裡頭不加絲毫意思在裡頭,這就是了。這些法身菩薩在哪裡生活?哪裡都行,統統沒有障礙。我們這個世間有沒有法身菩薩?有,肯定有,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應化在我們這個世間,不定什麼身分,我們真的不知道。

  經上佛為我們說的,這些人應化在世間,男女老少,各行各業都有,應以什麼身得度,他就現什麼身。像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,《華嚴經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不定現什麼身,我們看不出來。人家真的念念行行與法性相應,與法界相應。第一句是說理,第二句是講功夫,三、四句是講境界。諸佛菩薩、中峰禪師也是念念希望我們能有一點成就,也能入這個境界。我們看下面開示:

  【教中道。】

  這是世尊教學裡面說到,有這麼幾句話。

  【惟心佛亦爾。惟佛眾生然。心佛及眾生。是三無差別。】

  這首偈很重要,講的心佛眾生,一而三,三而一。我們常常看到古大德引用「心佛眾生,三無差別」,原文在此地。心是體,『惟心佛亦爾』,心是體,佛是覺相,你的心覺而不迷,就叫佛。『惟佛眾生然』,眾生是迷的相,佛是覺,你迷而不覺,就叫眾生。實際上,『心、佛及眾生,是三無差別』,為什麼?覺迷之體不可得。覺迷是從緣生的,凡是緣生之法都沒有自體,緣生無性,這個性就是自體。

  所以迷叫做妄,它不是真的,真的怎麼?真的有體,有自體。無有自體,這是妄,虛妄,不是真實的。所以《金剛經》上說這個世界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經上又明白給我們說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。為什麼?緣生。大乘經上常說「緣起性空」,性空就是無自性,所以沒有差別,是一。只是迷悟上的差別,除迷悟之外,根本就沒有差別。這個地方要緊的是心,「若人識得心,大地無寸土」。心是什麼?這個東西重要。下面中峰禪師給我們開示:

  【所謂心者。心有多種。曰肉團心。乃現在身中。父母血氣所生者是。】

  這是我們一般人講心,講心是什麼?講我們身體裡面的器官,心臟。你看世間人一般講心,他都會拍拍心臟,我的心。這個心沒有什麼用處!佛法裡講心,這個心是靈明覺知。第二個講:

  【曰緣慮心。即現今善惡順逆境界上種種分別者是。】

  世間凡夫,我們細心觀察,哪個人不把這個身看作我?這是迷得很重,道道地地的凡夫。聰明一等的人知道身不是我,西方哲學家講「我思故我在」。什麼是我?能夠思惟、能夠想像、能夠辨別是非善惡的,這是我,這是我的心。在楞嚴會上,阿難尊者也把這個當作心。釋迦牟尼佛非常高明,反正你說你有個心,不管你是真心、是妄心,你的心在哪裡?阿難也真聰明,說了七處,我們找不到七處,他有辦法找到七處,他比我們高明。七處都被世尊否決掉。

  實在講,他所說的那個心就是『緣慮心』,「緣慮心」是妄心,就是八識五十一心所。緣慮心,說老實話,也找不到。在哪裡?它跟真心一樣,真心迷了就叫緣慮心,覺悟了就叫靈知心。靈知心是佛,緣慮心是凡夫、是眾生;生佛就這個差別,一個是覺,一個是迷。迷的作用也很大,也不可思議。你看迷了之後,變的什麼?變的十法界,十法界依正莊嚴是迷變現的。完全迷了,沒有覺悟,那就變成六道。迷裡面開始覺悟,這就四聖法界,聲聞、緣覺、佛、菩薩。這個聲聞、緣覺、佛、菩薩,那個佛是十法界裡面的佛,天台大師講相似即佛,他還不是真正的,相似即佛。我們不能不知道。

  沒有處所,你說在身體裡面,在身體外面,怎麼講都不能成立,《楞嚴經》上講得很多,實在講也不好懂。我們用個比喻來說,現在大家面對著螢光幕,無論是電腦的螢幕,還是電視的螢幕,心是什麼?心就是螢幕。它能現,它能變;所現所變的是色相。那麼你想想看,這個色相,哪一個色相離開螢光幕?螢光幕是能現能變的心,不能離開!所以你不能說它在內,也不能說它在外,為什麼?它無處不在。所以你真正要懂得,徹底明瞭了,你說在內,說在外,是怎麼說都行,都不錯;你不知道,你在那裡猜測,怎麼猜都錯了。

  所以在覺悟的人,處處都是;不覺的人,處處皆非,就產生這麼一個現象。佛跟菩薩差別就是,佛對於這個事實真相,能現能變,所現所變,統統明瞭,清清楚楚,一點不迷惑。我們凡夫對於能現所現,能變所變,完全不知道,這就是覺迷的差別。現相,現相上沒有差別。好比我們看螢幕上的影像,影像上沒有差別,我們每個人在一起看的時候,各人感受有差別。

  昨天中午吃完飯之後,鍾茂森居士一再要求要我講幾句話,實在講,我已經講得太多了,每天講四個小時。說了三次,我就不能不講幾句話,你看看我說了幾句話,他感動得流眼淚,你們大家都看到了。那麼多人都在聽我講話,有人聽到,無動於衷;這個人聽到,感動得流眼淚。每個人聽到,感觸的不相同,這什麼原因?迷悟不一樣,有人迷得深,有人迷得淺;有人悟得深,有人悟得淺。所以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,感受各個不相同。

  中峰禪師前面這首偈子,那是念佛念到功夫到家,念到理一心不亂的境界。我們看了不知道他在說些什麼,為什麼?不是我們的境界。如果我們念佛有相當功夫,跟他接近了,那感受不一樣。所以這是「緣慮心」,這是妄心,這就是唯識所變。後面講:

  【曰靈知心。】

  『靈知心』是真心。真心能現,現出來就是一真法界、極樂世界、華藏世界。所謂是本地風光,一絲毫沒有扭曲,一絲毫沒有改變,本地風光,美好到極處。怎麼會變成十法界?怎麼會變成娑婆,五濁惡世?那是緣慮心變的,緣慮心裡頭有善惡、有順逆。

  如果我們的緣慮心(這妄心)只有善沒有惡,只有隨順法性,絕不違背法性,現的境界是什麼境界?天人的境界,不是欲界天,是色界天、無色界天、四聖法界,它現這個境界。如果善惡交雜,順中有逆,逆中有順,不是純粹順,也不是完全逆,這是凡夫境界。假如說惡多善少,逆多順少(順是隨順法性,隨順佛菩薩的教誨),你不肯隨順佛菩薩的教誨,隨順自己煩惱習氣,惡多善少,那現什麼境界?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三途境界。

  所以你要曉得,三途六道是緣慮心變現出來的。但是現相,現相是靈知心現相,緣慮心把它扭曲了,把它變壞了。所以你能夠不再用緣慮心,什麼人不用它?諸佛如來不用它,法身菩薩不用它,法身菩薩轉八識成四智,他不用它了,所以就回歸到本來面目,本善就現前。儒家講的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本善就現前。本善是什麼?本善是一真法界,本善是極樂世界,本善是華藏世界。

  「靈知心」是真心之功能,是它的本能;它不生不滅,不來不去,不常不斷,非有非無。在哪裡?遍法界虛空界,連虛空都是從它生的,都是唯心所現的,靈知心現的。所以,一切萬事萬物之體,(能現能生)靈知心;它所現之物,絕不失性能,不會失去的。古人舉的比喻,「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」。我們用黃金做成器皿,現在你要到珠寶店去參觀,大的公司他們生產這些珠寶,他有展覽館,我去參觀過一次,規模算不小。兩、三萬件的品種,每一個品種都不一樣,真的是琳琅滿目,美不勝收。統統看完了之後,實在講,只有一個字,金(黃金),全是黃金製品,任何一件都不失黃金的本質。

  我們曉得虛空法界剎土眾生是靈知心變現出來的,靈知心就像黃金一樣,這個世間萬事萬法就像黃金的成品一樣,它不會喪失它的性能。它的性能是什麼?靈知。這個江本勝居士用水結晶實驗出來,水會看、會聽,好奇怪!什麼奇怪?一點也不奇怪!它的體性是靈知。靈知就是佛在大經裡面講的,見聞覺知;見聞覺知是真如本性的性能。這個性能是本具的,不是從外來的,所以它變現的一切萬事萬物,統統都有見聞覺知。這在水,水結晶裡面實驗出來了。然後再擴展,用米飯,米飯也實驗出來,確實有見聞覺知。在台灣,小學生們拿饅頭來實驗,也實驗出來了,饅頭也有見聞覺知。他們用蘋果、用香蕉,日常吃的水果,然後再用盆栽、小植物,給它的訊息,統統都有見聞覺知,覺得這個很不可思議。其實佛在經上,三千年前就講清楚了。

  所以我們希望這個實驗能夠再擴展,去實驗礦物,本來水就是礦物,再實驗泥沙。因為佛經上所講的,大講到世界,小講到微塵,「一切因果,世界微塵,因心成體」,這個心就是靈知心。體既然是靈知,那所現的一切現象,就是連微塵都具備了見聞覺知。很難得,被科學家用科學的儀器測出來,真測出來。對於我們學大乘的人來講,信心倍增!

  佛講的話講絕了,那個時候沒有科學儀器,這是佛親證的境界,佛用的什麼方法?甚深禪定!徹照宇宙真相,在佛經裡面講,諸法實相。佛講得透徹,現在科學發現的,真叫大海之一滴。但是這一滴很可貴,足以證明佛講的話句句真實,值得我們去親證!不是研究,研究不出來的,親證。用什麼方法證?一定要依照佛給我們講的方法,戒定慧,這是親證方法裡面的總綱領。我們不認真的學,諸法實相你沒有辦法證得,那是你自己本來面目,那是你自己本來具有的智慧德相。

  稍稍能夠契入少許,你就能夠得到一些好處,這個好處是什麼?世間人所求的,聰明智慧,健康長壽,還有財富。世間人所希求的,統統能得到!佛氏門中有求必應。這是最少最少的一點好處,我們學佛連這一點點好的利益都得不到,那大的利益還談什麼?最大的利益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作佛去了,這在利益裡面,沒有任何利益能夠相比。世間這一些福報,財富、聰明智慧、健康長壽,在整個佛法裡面講,這是雞毛蒜皮,不足以為道的,但是世間人看得很重,心量太小。我們學佛的人不會留意這些,我們學佛人留意是什麼?斷煩惱,開智慧,求往生,成佛道。我們的眼光目標放在這上面。這個真心能現,決定是有,沒有它,哪來的萬物?大師在此地形容靈知心:

  【是混千差而不亂。歷三際以靡遷。】

  「混」是什麼意思?融合、交融。你看看跟十法界依正莊嚴,跟一切眾生(特別是六道眾生、三途眾生)融在一起,它不亂。它一點也沒有受到干擾,它還是靈明覺知,還是有見聞覺知;能見、能聞、能覺、能知,一絲毫沒有受到妨礙。

  所以說境隨心轉,怎麼個轉法?不要去想轉,只修善心,心善、行善,我們講思想善、行為善,所有一切境界自然就轉。我天天想我的相貌好一點,好不了,你在打妄想,妄想怎麼能夠把相貌轉好!相隨心轉,心善相就善,心惡相就惡,心慈悲相就慈悲,心有智慧,相就有聰明智慧相,就這麼個道理。所以不要去理會相貌、不要去理會我們這個身體,最要緊理會的是什麼?起心動念。心要善、思想要善、行為要善,念念想到利益眾生,利益社會,絕不要想自私自利。

  想自私自利,就不善了,你的相貌體質、生活環境就愈變愈差,你想錯了。為什麼?想自私自利,那是不善。完全不要理會自己,一心一意,我們學佛的人講,我們希求的是正法久住,覺悟眾生,利樂有情,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回頭,都能接受聖賢的教誨。決定不沾染名聞利養,決定不貪圖物質享受,一切隨緣,隨緣自在,決定不攀緣。這是說靈知心,就是法性,萬法是緣生的,法性不與緣俱生,也不與緣俱滅,這就是『混千差而不亂,歷三際以靡遷』,「靡遷」,它不改變,靡遷是不改變。

  【炳然獨照。】

  『炳』是光明顯著的意思,它的能,靈知心的功能,『獨照』。

  【卓爾不群。】

  『卓』是獨立,它不跟緣一樣,緣有生有滅,它沒有生滅;緣有迷有悟,它沒有迷悟。

  【在聖不增。在凡不減。】

  這兩句話重要。『聖』是諸佛如來,諸佛如來的靈知心,不比我們多一些,不比我們大一些。我們在凡夫,我們凡夫的靈知心、真心,絕不比佛少一點,也不會比佛差一點,完全相同;而且是一個心,不是兩個心。佛在大乘經上常說「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,一心一智慧,力無畏亦然」,力是講如來果地上的十力,四無畏,都相同。我們一切眾生,現在是凡夫,凡夫是未來佛,十方三世佛,我們所有凡夫都包括在其中。我們跟佛是同一個心,什麼心?靈知心相同。

  靈知心在經典上又稱作真心,又稱為真如,又稱為本性,又稱為佛性,又稱為法性,又稱為第一義,名字好多好多。佛說這麼多名詞,他有用意的,叫我們不要執著名字相;了解這個意思,不要執著名字相,破執著,破分別!只要說這一樁,怎麼說都可以,何必一定要堅持?一定要堅持,你就落在分別執著上去。所以佛種種教學方法,叫善巧方便,都是幫助我們覺悟的。

  【處生死流。驪珠獨耀于滄海。】

  這是比喻,我們現在這個靈知心隨順六道輪迴,隨順六道凡夫在六道裡輪迴。它怎麼樣?它是『驪珠獨耀于滄海』,我們在六道裡打滾,它是從來也沒有離開,但是於它毫不沾染。就像「驪珠」,驪是黑龍,古人有所謂探龍得珠,黑龍吐出來的寶珠。「獨耀于滄海」,滄海是比喻六道苦海。換句話說,緣慮心在六道裡面迷惑,捨身受生,靈知心如如不動,一絲毫也沒有干擾到,這就是「在凡不減」。下面一句:

  【居涅槃岸。桂輪孤朗于中天。】

  這就是「在聖不增」。『居涅槃岸』的是誰?法身菩薩。他們所證得的涅槃叫無住涅槃,這是涅槃裡頭第一殊勝的,那就是不住生死,不住涅槃,叫無住涅槃。生死、涅槃兩邊都不住,高明。『桂輪』,桂輪是八月中秋的月亮,秋高氣爽,月明星稀,這個月亮特別亮,把它比喻作靈知心。「桂輪孤朗于中天」,因為月光明亮,星星的光顯得不亮,月明星稀,它也不受干擾,「在聖不增,在凡不減」。

  【諸佛悟之。假名惟心。】

  悟什麼?悟本性,悟真心;悟那個能現萬法的,悟這個東西。有個永遠不變的,在哪裡?佛在楞嚴會上告訴我們,就在「六根門頭,放光動地」。我們眼能見、耳能聽、鼻舌身能覺、意能知,見聞覺知,就是靈知心,這個心不生不滅。我們在六道裡頭怎麼輪迴,靈知心永遠不變的,一絲毫不受影響。受影響的是誰?緣慮心,因為緣慮心裡頭,它有是非,它有善惡,它有苦樂。告訴你,靈知心裡頭沒有是非、沒有善惡、沒有苦樂。佛告訴我們,就在六根門頭。

  六根門頭,這常說了,古大德常講,第一念是真心,我眼睛一張開,看到外面境界,這是見性見色性,為什麼?你還沒有起心動念。可是第二念就麻煩了,第二念就起心動念,起心動念是迷惑,就是妄想。隨著妄想,就有分別、就有執著,就造業了。業,當然就有果報。諸佛菩薩的功夫在哪裡?他永遠保持第一念。

  所以我們常常講,我也常講,但是我自己還做不到。我知道,我盡量努力在學習;眼見色,耳聞聲,不起心,不動念,不分別,不執著,那就是見性見、見性聞、見性覺、見性知,你用的是靈知心。你就轉緣慮心為靈知心,轉八識成四智。妄想是第八識,分別是第六識,執著是第七識,不起心、不動念,就是轉第八識成大圓鏡智;不分別,就是轉第六識成妙觀察智;不執著,就是轉第七識成平等性智。佛菩薩跟凡夫不一樣的地方,就在此地。

  『諸佛悟之』。「悟」這樁事情,悟就是見聞覺知,六根對六塵境界,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就叫悟。悟的時候叫做惟心,『假名惟心』,給它取了個名字。實際上你要曉得,名可名,非常名,道可道,非常道,真正的境界是不可思議的。不得已取個名字好說話,咱們好方便交換意見,用它來做一個方法,做一個手段,它不是目的,它不是真實的,它是假設的。

  【眾生迷之。便成妄識。】

  眾生對這個事情一無所知,怎麼迷?他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會起心動念、會分別執著,這就迷了。六根對六塵境界,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這是覺。在覺的境界裡面,事事無礙,《華嚴經》上講的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。迷了的時候,就是你會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,那就處處有障礙,處處成障。障從哪裡來的?障從迷來的,就是從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上來的,你才有這個障礙,那叫『妄識』!但是你要曉得,心跟識是一不是二,識就是什麼?迷了心就叫識,識要是悟了,就叫做心,是一不是二。

  【是以佛即眾生。眾生即佛。且心外無佛。亦無眾生。】

  這就是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,離開了心,離開了識,什麼都沒有!真的是無佛無眾生,也無虛空,也無世界。好,我們今天時間到了,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