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 (第四十五集) 2003/7/1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:20-015-0045
諸位同學,請看第一時開示裡面的懺悔,普賢十願第四願看起:
【四者懺悔業障。】
古人常講,「人非聖賢,孰能無過,過而能改,善莫大焉」。所以「懺悔」這個修法,可以說是遍一切世出世間的聖教。我們遍觀世界上所有的宗教,他們的教主、先知、傳教師無一不是教人常常悔改;悔就是懺悔,改就是改過。在佛法裡面,懺悔這兩個字是梵華合譯,懺是懺摩,是梵語;悔是悔改,這是中國的意思。因為梵文的懺跟中國的悔改,意思很接近,把它連起來講懺悔。
懺悔法著重在發露,什麼叫發露?露是顯露出來。我有過失,做錯了,不必隱瞞,能夠跟大眾宣說,就是今天講的坦白。能在大眾面前說出自己的過失,接受大眾的責備、教訓,然後能改過自新,後不再造。這是懺悔真正的功德,後不再造!早年我親近章嘉大師,章嘉大師教導我。那個時候我剛剛接觸佛法,佛法裡面這些規矩、儀式是一無所知。大師非常慈悲,告訴我佛法重實質,不重形式,懺悔在佛法裡頭非常非常重要。什麼叫懺悔?知過能改,後不再造,這是真正懺悔。儀式,他說不重要。對我初學的人來說,我很有受用。
懺悔最要緊的,是自己要知道自己的過失。我學佛以後好多年,我才真正明白佛家常講的開悟。什麼叫開悟?開悟我們聽起來很玄,以後我接觸經教多了,才真正明瞭。什麼叫開悟?知道自己的過失叫開悟;把過失改正過來,叫做懺悔,懺悔是真正修行的功夫。這個修學方法裡面,最難的是知道自己過失。人能知道自己的過失,這個人就不迷,這個人就覺悟了。
過失無量無邊,從起心動念,到言語造作。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上說「閻浮提眾生(簡單的說,就是我們地球上的眾生),起心動念,無不是罪」。這個話,我們初學佛的人聽到,感覺到好像是佛經裡面講的太過分了。「起心動念,無不是罪」,未必!有些人起心動念是善念,難道也是罪嗎?所以要對佛法,尤其是大乘佛法,生起敬仰之心,的確難,太難太難了!
佛說法,標準不同。無論一個人是善念,是惡念,善行,還是惡行,你要不能超越六道輪迴,在諸佛菩薩、大徹大悟人的眼目當中,都不是真善。真正善怎麼樣?真正善決定超越輪迴、超越十法界。不能超越輪迴,那不是罪是什麼?你從這個層面上去看,你才曉得佛經講得不錯。
我們六道裡面的眾生,心地善良,不為自己,為國家、為民族、為一切眾生,好事!難得,世間聖人!但是怎麼樣?見思煩惱斷不了,名聞利養可以淡一點,不能連根拔除,捨己為人還是有限度。縱然是殺身成仁,成仁取義,還有分別執著,妄想分別執著那個仁、執著那個義:我要做仁人,我要做個義人。出不了三界!這裡頭的理很深,如果不是深入經藏,契入大乘,佛菩薩許許多多這些言論,我們真的很不容易理解。不容易理解還罷了,許許多多地方我們把意思錯會,那真叫「差之毫釐,謬之千里」。於是,讓我們想起開經偈上,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這句話不容易說出來。
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這是多麼難的事情。早年李老師曾經跟我談過,講開經偈這一句。他說我們彼此的意思都不知道,你怎麼能解如來真實義?我們想想,沒錯!誰能解如來真實義?我們把水平降到最低,見思煩惱斷了,塵沙煩惱斷了,無明也破個一、兩品,你才能解如來真實義。你的煩惱習氣沒斷,你怎麼能解如來真實義?如來真實義是自性清淨心圓滿的流露,我們把自性清淨心完全迷失了,這是其中的道理。我們曉得這個道理,我們聽了就會點頭,真的是不解如來真實義。
我們今天努力要做的,先是斷見思煩惱。從哪裡斷起?這個我常常講,跟同學大家們互相勉勵,我也認真努力在學習。我們要放棄自私自利,要放棄名聞利養,要放棄對五欲六塵的享受,要放棄貪瞋痴慢,這是頭一關。如果有這些東西存在,我們在大乘法連邊都摸不到,搞來搞去,還是輪迴心造輪迴業,怎麼會沒有過失?必須把這個真正放下,放下之後,你才能看破,看破是智慧現前,恍然大悟。大悟是有層次的,恍然大悟,實際上是悟了一點。過幾天,或者過幾個月,又有一次恍然大悟,又多悟一點。古德常常講,我們積小悟成大悟,積大悟成大徹大悟。
你要想開悟,你不把這些煩惱習氣放下,你悟不了。佛菩薩在經典上講的這些話,我們聽了,說實實在在話是似懂非懂,不是真懂。真懂了,我們的思想、見解、言語、造作會變,跟沒有懂得之前,完全不同。沒有懂得之前,你是凡夫,真正懂得了,你是聖人,超凡入聖,破迷開悟了。聖人的心思、聖人的行為,他所表現出來的是捨己為人。你仔細觀察,他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跟經典裡面所說完全相應;你細心觀察,他所說的,就是他所行的。經典裡面所說的,就是佛菩薩所行的。所以,我們細細觀察釋迦牟尼佛,你看他一生,行業跟經上講的一樣不一樣?
凡是覺悟的人,他一生表現,無論是在生活上、工作上、處事待人接物,拿經典的標準去衡量,決定相應,那叫真學佛。真正把自己的業障懺除盡了,懺悔特別對業障來說。業障,我們前面講過,迴向偈裡頭常常念「願消三障諸煩惱」,這句話就是『懺悔業障』。業障的前面是惑障,迷惑,業障的後面是報障;報是果報,惑是無明,業是分別執著,我們用《華嚴經》這個說法。如果用一般大乘,佛所講的術語,惑障就是無明煩惱;業障就是塵沙煩惱、見思煩惱,這是屬於業;報障就是六道輪迴,六道輪迴是果報,這叫三障。三障裡頭有因有果,如果細說,有因、有緣、有果;業是因,惑是緣,六道依正莊嚴是果,六道苦。
佛在經上跟我們講「三界統苦」。欲界,這三大類的苦,苦苦、壞苦、行苦,你統統都要受,你沒有辦法避免。無論你行善、造惡,你統統都要受。色界天有禪定的功夫,伏住一部分的習氣煩惱,所以他苦苦沒有,但是他有壞苦、有行苦。到無色界這高了!連身體都不要。無色界,我們一般人稱之為靈界,他沒有色相,所以他沒有壞苦,他有行苦。所以佛講三界統苦、三界火宅。我們只有「懺悔業障」,真正把業障懺盡,你才能夠永脫輪迴,那才叫真正善。
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,《地藏經》上講的那個話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「閻浮提眾生,起心動念,無不是罪」,意思很深很深。他是拿法身菩薩來做標準,用法身菩薩的善,以這個為標準看我們六道裡面的眾生。到天道還是不善,出不了輪迴。天福享盡,阿賴耶識裡頭還有惡習的種子,還要往下面輪迴墮落,這不能算善。要真善的話,永遠不再墮落!那只有超越,除超越之外,沒有別的辦法。超越六道,到四聖法界,四聖法界算善了,小善不是大善,不是究竟圓滿的善。究竟圓滿的善在一真法界,所以你還要超越四聖。
換句話說,懺悔法在佛門裡面,從初發心到等覺菩薩都不能離開。等覺菩薩還要修懺悔業障,他什麼業障?那一品生相無明沒破,就是他的業障。所以諸位要曉得,等覺菩薩在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帶業往生;他帶得最少,只帶一品生相無明。淨宗法門不可思議,諸佛如來淨土,帶業只帶無明,決定不帶見思,決定不帶塵沙。唯獨西方極樂世界,彌陀淨土,可以帶塵沙煩惱,可以帶見思煩惱,這是所有諸佛剎土裡頭找不到的。
修其他法門,你的懺悔業障,好像我們在學校裡學習成績得的分數一樣,大概你總要得五十分才算及格。但是西方淨土不一樣,西方淨土的標準很低,懺悔業障大概有個五分就能往生。別的法門,其他諸佛剎土要五十分,你才能往生;這個地方錄取標準,五分就行。對我們這些業障深重的凡夫來講,我們努力努力,能夠把自己業障懺除一點點,就能往生,這個不可思議。這一點我們要認識清楚,認識清楚之後,你才會真正肯定,除這個法門之外,我們無論修學那個法門都不能成就。那就是沒有能力把自己的業障大幅度的懺悔,這做不到的。
做的方法,每天要反省,每天要想自己的過失。我們的早晚功課,為什麼要做早晚功課?做早晚功課有什麼好處?早晚功課不是為佛菩薩做的,是為自己做的,這個意思一定要搞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就是修懺悔法門。早課提醒自己。所以我們選讀的經文,讀阿彌陀佛四十八願,提醒自己。我今天的想法,我的思想、我的行為,希望能跟四十八願願願相應,每天早晨做早課提醒自己。晚課是反省,與佛教誨相應的,好,我今天做到了,明天要保持,不能失掉。沒有做到的,要生慚愧心,一定要發改過的心,明天我一定要做到。這樣子做早晚課,早晚課就有功德。幫助你懺悔,幫助你發現過失,幫助你改正過失,那叫修行。
修行就是修正我們自己錯誤的思想、錯誤的行為、錯誤的言語。言語行為都是從念頭生的,所以錯誤的思想是比什麼都重要,因為你錯誤的想法才導致錯誤的言語行為。所以修行,意業比什麼都重要!修正我們錯誤思想,希望能有正知正見,在我們現前這個階段,除了讀經、聽經之外,沒有第二個方法。讀經、聽經,以經為主。諸位要記住,世尊入滅之前,教導我們的四依法,「依法不依人」。人所講的,在經上要找到理論根據。所以一切人說的,只能提供我們做參考而已,他到底說的是對,說的是不對,我們要有智慧去辨別,不能盲從。盲從,我們就愚痴,我們就會走錯路,所以要有智慧去抉擇。這樁事情不是一個容易事。
眾生根性不一樣,佛對哪一類的根性,他有一種說法。譬如最明顯的,佛對於執著有的人,講空。說空什麼意思?破他執有。但是有一類執著空的人,佛跟他講有,破他執空。佛說法是破眾生的執著、破眾生的分別、破眾生的妄想。眾生妄想執著不相同,佛用的方法善巧方便不一樣。眾生要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佛就無法可說,無法可說才叫真說法。誰懂?只有法身菩薩,深位的法身菩薩他們理解。不要說六道凡夫不懂,九法界的聲聞、緣覺、菩薩也不懂,所以這一樁事情真難!
但是它有個總的原則,如果我們抓到這總的原則,我們對於諸佛菩薩說種種不同的法,心裡有數了。什麼叫總原則?叫契機,契機契理。契機是適合現前這個人的需要,對這個人有好處、有利益,叫契機;理,理決定不違背,契機契理,那就對了。這是一切諸佛菩薩在遍法界虛空界,度一切眾生的總原則、總綱領。總原則、總綱領的名號,在大乘佛法裡面來講,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。阿彌陀佛是性德的本名,是我們每個眾生自性本來的名字。持名念佛,一切諸佛都這樣教給我們,用這個名號把自己的性德喚醒,叫回來,是這麼個意思!
佛,佛教,必須要認識清楚。什麼是佛?大乘法裡頭給你講得很多,佛是你的真心,不是外面,自性真心,那叫做佛。印度話叫做佛,叫做性,叫做本來面目。得把這個字的意思搞清楚、搞明白,然後這些名詞術語,我們才能稍稍有一點體會。信佛,信我有真心、信我有本性。你看經上,我們前面念過「阿彌陀佛即是我心」。你信阿彌陀佛,是信我自己的心,念阿彌陀佛,是念我自己心的本名。我不信佛,不信自己的真心,不信自己的本名,那是什麼?迷惑顛倒。中峰禪師講得這麼清楚,「阿彌陀佛即是我心,我心即是阿彌陀佛,淨土即此方,此方即淨土」。
這個法,一切諸佛都說是難信之法。為什麼?人迷了。他相信什麼?相信自己的煩惱習氣,以為貪瞋痴慢、自私自利,這是我。這樣子他就搞六道輪迴,起心動念造無量無邊的業,業感輪迴,他在輪迴裡頭受苦受難,很冤枉!他本來是佛,本來他是得大自在,他有無量無邊的智慧、無量無邊的德能、無量無邊的相好,現在統統迷掉了。
諸佛菩薩,等於說他們都是過來人,是覺悟的人。他把他怎麼樣覺悟,怎麼樣恢復,把他的經驗、方法提供給我們,便利我們照學,照著這個方法學,省事多了。我們如果真的懂得,真的明瞭,在這一生當中好好的修學,你在這一生當中,一定能夠證得。你要問證得什麼?我跟你講最現實的,證得你的相貌愈來愈好,你愈來愈年輕,愈來愈健康。你在這一生當中,能夠得金剛不壞身,你永遠不會生病,永遠不會衰老,永遠快樂。無論做什麼事情,事事都順心、事事都如意,佛氏門中有求必應。這些好處你都能得到,這是講最現實的,一絲毫玄妙都沒有。你要是得不到,得不到是你不懂這個道理,不懂這個方法,你學錯了。
你果然懂得這個理論、懂得方法,你修學沒有一絲毫偏差,這些果報你肯定會得到。多少時候你會感覺得有效果?三個月,三個月到半年當中,你就能夠感到效果,你就產生信心。你的思想、行為就會改變。這個改變,你真的幹,改變是從你的相貌、體質,你處事待人接物的心態,很明顯的看出來,你真在幹,你真用功。你要是假的,那就不行,人家一眼就看穿,為什麼?你沒有起變化。
這個道理,現在有科學證明。所以我們這一次邀請江本勝博士到這邊來訪問。很遺憾的,他來訪問正好我到西藏去訪問,我們的時間衝突,我不能夠接待他。不過最遲,明年一月份我要到東京開會,到日本去開會,我會去訪問他。他用科學的方法證實了。我們以善意,他是用水做實驗,用善意對待水,水的結晶多美!我們以惡意對水,水的反應就非常醜陋,這就是非常明顯的證明。
為什麼說你真的修行,你的相貌會變得很好?因為你修行,你把所有一切不善的念頭都修正為最善的念頭。你的心善、你的思想善、你的行為善,那麼第一個反應是什麼?你的身體的器官跟細胞,它頭一個反應,就跟水的反應一樣的道理。你的每個器官會變得非常美好,那就最健康的;每一個細胞也變得非常美好,你就年輕了,就這麼個道理。
過去我們只是聽佛在經上講的,我們老老實實依教修行,也沒有想到什麼相好,身體健康,沒有想到這個事情,這是果報。我們只是聽老師教誨,真的從心理上做一百八十度的改變。果然這個改變就起效用,效用我們自己沒有發覺到,別人發覺到。別人發覺相貌不一樣了,現在相貌比從前好多了,氣色不一樣,身體健康不一樣,以前很多病,總是有些腰酸背痛,現在統統沒有。偶爾過去還有一點感冒,這些年來也沒有了。細心去觀察,我們自己細心去反省,這是什麼?業障消除的效應。
早年章嘉大師教我,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,他教我求佛,教我不要求人。他說求人,別人要不答應,你不就生煩惱!我說沒錯,當然會生煩惱,會失望,會沮喪,心裡會難過。他說求佛菩薩。求佛菩薩,沒有感應,那是什麼原因?自己有業障。把業障懺除掉,感應就現前,真的是有求必應。這個求,如理如法,絕不是為自己的享受,決定不是為自己、為個人。這個世間的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,決定不能求這個。求這個是增長你的貪瞋痴,佛菩薩大慈大悲,絕對不會增長你貪瞋痴慢。佛菩薩慈悲是幫助你消除貪瞋痴慢。
你果然把貪瞋痴慢懺除掉,念念為正法久住、為續佛慧命、為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,一切諸佛菩薩都護念你,都幫助你。為什麼?你跟他同心、同志、同行。諸佛菩薩就是這樣的,你跟他一樣,那個力量就加持到了。中峰禪師在此地勸我們發願,希望我們願願都跟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相應,那你就得到圓滿的加持。阿彌陀佛加持你,十方一切諸佛都加持你,你怎麼會不自在?你怎麼會不快樂?十方一切諸佛加持,再跟你說,十方一切善神都加持你,他們心、願、解、行都相同。所以這一願,我們要非常重視。
我們對人沒有禮貌,貢高自大,目中無人,這都叫業障。所以「禮敬諸佛」是懺悔業障,「稱讚如來」也是懺悔業障。最大的業障就是嫉妒,嫉妒障礙。我們看到別人的好事,絕口不提;別人有不善的時候,一天到晚渲染,自讚毀他。稱讚如來,就是懺悔這個業障。「廣修供養」也是懺悔業障。我們自己心量狹小,自私自利,不能夠捨己為人,那麼你修廣修供養,你想想看是不是懺悔業障?然後你再看看普賢十願,每一願都是懺悔業障。
所以十願裡頭,懺悔業障是總。我們也可以說,菩薩道從初發心到如來地,修什麼?就是修懺悔業障。你要把業障統統懺得乾乾淨淨,一絲毫都沒有了,那你就圓滿成佛。前面我不是說過,等覺菩薩還帶了一品生相無明,那是他的業障,他那一品生相無明要是懺悔了,他就證得圓滿佛果。所以我們自己一定要肯定自己業障深重,天天要發現自己的業障,天天要懺除自己業障,我們在菩提道上才會有進步。
【五者隨喜功德。】
這一條非常非常重要,它是對什麼?對嫉妒障礙。我們看到別人做好事,心裡就不痛快。嚴重的,想辦法障礙他,不希望他的好事成功。我們在這一生當中,不知道碰多少次。這是一九九九年,中國建國五十年大慶,我是受到邀請參加慶祝五十週年大慶。我在北京看到房山石經,我非常喜歡。剛剛好在那個時候,有一個居士送了我一筆錢,數字還不小,可以印這個房山石經。
我到北京是國家宗教局葉局長接待我,我就把這個事情提出來。我說我希望把房山石經印一千套,送給國家,我自己不要。希望國家贈送給全世界每個國家的圖書館,永遠保存,那是藝術品,高度的藝術品。他們固然有印,印得字太小,不能看,只能當作資料用。所以我們希望字能印大,字印大,當然冊數就多,分量就多,成本就高。不怕成本高,要印得精美,讓人家看到生歡喜心。當時國家也同意,給我一些文件。後來障礙很多,這個事情做不成。遺憾!他不能修隨喜功德,就沒下文了。
去年在台灣談到《四庫薈要》。因為這筆錢還在,我聽到很歡喜。如果《四庫薈要》我們能夠拿到版權,我也希望印一千套,贈送全世界著名的大學跟國家圖書館。好像也有好幾個人彼此都在爭,相持不下,這個事情也就吹了。不能學「隨喜功德」,各個人都要,這個功德我做,他要他做,他要他做,幾個人都要爭,那好了,算了,不做了。多少好事想發心做,都是被這樣子破壞了,每個人都要爭功,很遺憾!這是眾生沒福,我們想做,做不成功。好,現在時間到了。
諸位同學,我們接著看開示裡面,發願,普賢菩薩十願的第五願:
【五者隨喜功德。】
這一條非常重要,一切眾生都有這個業障,都有這個毛病,就是不願意隨喜別人。殊不知『隨喜功德』跟自己所修的功德無二無別。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,諺語常講「成人之美,不成人之惡」。不善的事情,我們不隨喜。善事、好事,對社會、對眾生有利益的事情,應當隨喜。不應該心量那麼樣的窄小,要把心量拓開。
早年我在新加坡,天主教修女打電話告訴我,她們有一個醫療隊(天主教辦的有學校,辦的有醫院,他們醫院醫生組織一個醫療隊)到非洲去義診。這是個好事情,我聽了之後非常歡喜,我立刻就告訴她,我送五萬塊錢給她去做醫藥費,多買一點醫藥到那邊。她做的事情我想去做,我還沒有這個緣,人家去做,我去投資,等於我去做了!非常非常好,為什麼不幹?為什麼一定要自己去做?傻瓜,自己做累死了。別人去做我們贊助,比什麼都好。為什麼要障礙別人?
過了沒有多久的時候,她又打電話告訴我,這次是希望我幫助。她說非洲那邊非常窮苦,人很可憐,她說一切設施都沒有,最缺乏的是救護車,交通很不方便。她就提出來:法師,你能不能提供一輛救護車?我說可以,我送一輛救護車給她。不管是那個宗教,不管是什麼樣的團體,他所做的事情是一樁好事,對社會、對苦難眾生真有幫助,我只要看到、只要聽到了,不必人跟我講話,我能盡心盡力幫助別人。我知道,人家做的這個事情,就是我做的;我做的,就是別人做的,何必要分彼此?何必一定要把功勞據為已有?
一切好事功勞據為己有,你出不了三界。為什麼?我執太重。六道輪迴就是我執造成的!佛在經上講得很好,我執破了,六道輪迴就沒有,你就超越輪迴;法執斷掉,你就出了十法界。由此可知,六道輪迴是我執、法執造成的。四聖法界,十法界的上面,四聖法界是法執,沒有我執,是法執。法執沒有了,十法界就沒有了,那個世界叫一真。執著不能不破,隨喜是幫助我們破執著。一切好事不要據為己有,要懂得這個道理。要熱心、認真、努力去做隨喜功德。
所以印房山石經,我到今天還是念念不忘,印《四庫薈要》,不管什麼人去做,我隨喜,只要有人去做就好。我絕對不把這個功德好處據為己有,沒有這個念頭,沒有這個意思。什麼人去做,我協助你,我全心全力幫助你,好處統統是你的,我只希望這個事情能做成。對社會、對一切眾生有利益,我們看到就很歡喜了。這個真正是中國的寶藏,《四庫薈要》跟石經,是真正的寶藏;希望這個寶藏能夠流傳到全世界每個地區,讓全世界的眾生都能夠接觸到。我們只有這個願望,於自己名聞利養一絲毫都沒有。所以要認識隨喜,隨喜的功德無量無邊,要歡喜去做,成人之美,不成人之惡。第六願:
【六者請轉法輪。】
轉法輪,這是我們常講的,法輪本來是佛教裡面常用的一個標誌,佛用這個做標誌。為什麼用輪?輪這個標誌代表圓滿。佛跟我們講一切法,一切法的真相,諸法實相,非空非有,輪能表現。輪是個圓,圓的心非有,圓外面的周,那個輪非空,非空非有,在這個圖形裡面能夠顯示出來,所以佛用這個做標誌。告訴你,事有,外面的圓周,這個輪,輪是事,事上是有;理無,圓心,心沒有。心不能說沒有,心是真有,心沒有形象。
所以,心叫空,輪叫色,一個色,一個空。《心經》上「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,在這個輪顯示出來。這就是世尊一生當中,四十九年為一切眾生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。所以他講相有性無,事有理無,有跟無是一不是二,沒有離開輪。你真正通達,原來空即是色,色即是空,有就是無,無就是有,這個道理很玄、很深,但是它是事實真相。因此明瞭之後,空有兩邊都不著,你的心定了。
你著空是錯誤,著空是沒有用,不起作用;你要著有,你不了解有從那來的,有的根本是什麼,你不知道。所以空、有都明瞭,空、有都不執著,一切隨緣度日,那才得大自在!一絲毫分別執著都沒有,不但分別執著都沒有,妄想也沒有,你這個人怎麼會不自在?得大自在!你會得到真正的法喜,常生歡喜心,法喜充滿。你完全隨順法性,隨順自然,沒有妄念,沒有分別,沒有執著。佛跟我們講這個道理,講這個事實真相,讓我們在這一生當中,得到究竟圓滿幸福的生活。
『請轉法輪』這個意思,就是請佛常常教導我們。佛是一個過來人,他已經恢復自性,已經得到究竟圓滿的智慧、究竟圓滿的德能、究竟圓滿的相好,我們一切眾生希求的,佛統統得到,統統表現給你看。你都看到了,他為什麼有這樣圓滿的智慧,這樣的德能,這麼樣的相好?他告訴你,我們一切眾生各個都有,就是迷悟不同。迷了,你錯用了心,你變成這個樣子;覺悟了,你就能恢復,恢復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,所以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。
「請轉法輪」,就是請諸佛菩薩、請這些覺悟的人常常來教導我們。用一般通俗的話來講,就是請佛講經說法。因為講經說法這個名詞在從前沒有問題,現在人聽到這個,就變成宗教,他就會想到宗教,所以我們換個名詞,這叫契機。換的,怎麼說法?請他來教導我們,講經說法就是教我們。教導我們,不是一教就會;一教就明白,那就好辦了。我們煩惱習氣很重,教一遍不懂,所以古人教導我們,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,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,我們才能夠覺悟。怎麼辦?那再更進一步:
【七者請佛住世。】
這個老師在此地教導我們,我們覺得很有受用,很歡喜,我們請他常住在這個地方。換句話說,長時間的教導我們,時間短了,不行。要怎麼樣請他?絕對不是說我對你很禮遇,招待得很好,讓你衣食住行都能夠滿足你,不是這個意思。真正有道德的人絕對不貪圖五欲六塵的供養,決定不貪圖名利,他沒有這個念頭。用名利、用五欲六塵想把他留住,留不住。他完全捨棄掉了,你怎麼能留住他?那要怎樣才能留住他?依教奉行,真學,真幹!你叫他走,他也不會走,為什麼?他一定要成就你,幫助你破迷開悟,幫助你明心見性,幫助你修行證果,他不會捨棄你。
所以這些諸佛菩薩,這些善知識,在這一個地方,這常講,緣分;機緣成熟,他來了,緣分沒有了,他就走了。什麼叫緣分沒有了?大家不肯認真學,都學些表面,沒有認真學,佛菩薩就走了。『請佛住世』的條件沒有別的,就是每部經後面最後一句話,信受奉行!你能做到這四個字,你不請他住世,他也在那裡住世。你對他所教的相信,一點都不懷疑,你能夠理解,你能夠接受,你能把他所教的落實到自己生活,落實到自己工作處事待人接物,你是在真學佛,你不是假的。所以我們用真誠心,諦信,慧解,依教奉行。
我們要請佛菩薩、請善友長住在這個世間。我們知道煩惱習氣絕不是短時期能夠斷盡的,因為我們被煩惱薰習的時間太長太長。就好比木材在水裡面泡了幾十年,濕透了,現在把它撈起來,點一把火想把它燒燃,不容易。要很長的時間,慢慢的才把它燒燃了。我們現在就等於在水裡頭浸泡多年的,濕透了,現在要用烈火把它燒燃,那個火要不猛烈沒有用處。這樣的木材,什麼地方能燒燃它?煉鋼爐子,把它放在煉鋼爐。煉鋼爐是不熄的,二十四小時不中斷的。一天它不能燒燃,兩天,我相信,兩、三個星期,肯定就燒掉。這就說明長時薰習,天天在講。
我們自己實在講,是個中等根性的人,不是上根利智。我們今天能有一點成就,靠什麼?靠老師的教誨。我跟老師,最初跟章嘉大師三年,章嘉大師圓寂之後,我跟李老師十年;十三年!十三年,根扎下去,然後自己可以自修。每天自己讀誦經論,同時接受一般同修們的邀請,給他們做講解。我到今年五十二年,五十二年,我讀誦經論沒有間斷;在講台上講經,四十五年沒有間斷。所以這個世間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種種的誘惑,我不動心,才能做到。如果沒有這麼長的時間薰習,你要說是名聞利養,五欲六塵不動心,那是聖人,那不是凡人,談何容易。所以境界才能轉得過來。
我這個境界之轉,如果從十年、十年看,你很容易能看得出來,確確實實,所以我說孔老夫子是中等根性,不是上根利智。釋迦牟尼佛是上根利智,你看他三十歲示現成道,第一部講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那個不可思議,真正是上上根人。而我們看孔老夫子他老人家的成就,他說十五有志於學,三十而立,四十不惑,五十知天命,六十耳順,七十從心所欲不踰矩。我的進展跟孔老夫子差不多,是漸漸提升,不是頓悟,不是圓證,是逐步逐步漸修漸證。這五十多年鍥而不捨,愈學愈歡喜。尤其這個幾年稍稍契入境界,真的是法喜充滿。《論語》開宗明義所說的,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」,我對這一句有很深的體會。
人生最大的樂事,學!所以夫子在《論語》裡面所說的幾句話。「吾嘗」,他是講自己常常想著,「吾嘗終日不食」,我一天不吃飯。「終夜不寢」,我在夜晚不睡覺。「以思」,我在想。「無益,不如學也」,這個世間無論什麼事情,那一樁事情最好?學,學聖人、學賢人、學做好人。不如學也,什麼樣的事情都比不上學。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;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」。「朋」是什麼?好學的人。我們大家志同道合,都是喜歡學。希望到我們學院來的人都是好學之人,我們大家在這個小環境裡面,共同學習。真好學,那就能有條件請佛住世;不好學,只搞形式、搞場面,佛不住世,菩薩也不住世,同樣善知識也不住世,唯有真正好學。
普賢十願,古大德跟我們講解,我們在註解裡面也看到的,這個十願,實際上的願只有七,從「禮敬諸佛」到「請佛住世」,這是願。後面這三句,都是迴向。我們細細看看這些祖師大德們講的,有道理。大乘教裡面講三種迴向,迴向菩提、迴向眾生、迴向實際。為什麼要迴向?迴向是把心量拓開,我做這個事情不是為自己,是為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,這個心量就大了,這才叫普賢行。普賢行跟一般菩薩行不同的地方在那裡?就在這個地方。一般菩薩也有禮敬,也有稱讚、供養、懺悔業障,統統都有,為什麼不叫普賢行?他的心量沒有那麼大。
你像我們世間的凡夫,世間凡夫講這個人心量很大,宰相肚子能撐船。他所想的是什麼?想的是我的國家民族,他真的沒有為個人,沒有為自己家庭,他為自己的國家,為自己的民族,了不起!那心量還是小,你為你的國家民族,別的國家民族怎麼辦?我這一國是世界上最強的,別的都是最弱的,這怎麼辦?怎麼相處?還是不夠大!這樣的心量可以做國家領導人,他的心量包容一個國家。如果有更大心量的,能夠包容世界,包容這個地球,起心動念不僅是想到我國家的人民,我要想到全世界的人民,怎麼樣能夠叫全世界的人民都能過到好的生活,那這個人是世界領袖,他心量大!
比不上菩薩。菩薩起心動念,想到什麼?三千大千世界,我們這個世間人沒有能比得上。菩薩的心量普度眾生,要度三千大千世界九法界眾生!還是比不上普賢菩薩。普賢菩薩的心量是遍法界虛空界。遍法界虛空界,確確實實有不少法身菩薩也是這個心量,普賢菩薩還比他殊勝。殊勝在哪裡?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才看到,普賢菩薩包含微塵裡面的世界,這是佛在《華嚴》上告訴我們的,其他經上沒講到。每個微塵裡面都有世界,微塵沒有放大,世界沒有縮小,微塵裡面的世界跟外面世界一樣的,沒有兩樣,誰能進去?普賢菩薩能進去。
普賢菩薩的心量,他是能入、能度重重無盡的世界。微塵世界裡頭還有微塵,那微塵裡頭還有世界,所以世界重重無盡。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?佛跟我們說的,自性法爾如是。真心、本性,本來就是這個樣子,這裡頭沒有什麼理由的,就是這樣的。就好像性德,我們常常講,性能、性德。性的能永遠不失,它就是這個樣子的;性的德,也就是這個樣子的。
性的能是什麼?中峰禪師在此地講的靈知心。性的能,靈知,就是見聞覺知。為什麼它會有見聞覺知?它本來就是這樣的!這是它的本能。我們在我們身體上,每個細胞都有見聞覺知。這個現在用科學的方法可以能夠探測到。性的德是什麼?就是大乘經上常講的智慧、能力,德能、相好,這是性德;無量的智慧,無量的能力(無所不能),無量的相好。大乘經上常講,身有無量相,相有無量好,這是性的德。另外也有個說法,「常樂我淨」,這也是自性本具的德,這是性德。這是一切眾生「箇箇不無,人人本具」。
佛菩薩的教誨沒有別的,就是教我們恢復自己的本能、本德,本具的德能,如此而已。到你自己完全恢復,佛給你講,圓滿菩提,歸無所得,是你自己本有的。佛菩薩對你並沒有什麼貢獻,你自修自己證得,佛菩薩只跟你做個介紹人,增上緣而已,平等法!佛菩薩沒有居功:我教你的,我對你有恩德。沒有。佛菩薩教我們感恩,感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恩,教我們感父母的恩,感師長的恩,感一切眾生的恩,那個心量多大。所以迴向是把心量拓開,心量拓開你才能恢復自性;心量小,不行,不能見性。所以第八:
【八者常隨佛學。】
這是迴向菩提。這是我們所希求的,我們的目標。我所學的、我所修的、我所行的,為誰?為菩提。為菩提,實在講,我們把它落實到事相上,大家好懂,為正法久住。佛陀的教育是智慧的教育,菩提是覺悟,是大智大覺的教育,我希望這個教學在這個世間常住,永遠不斷,就是前面講的請佛住世。請佛住世一定要『常隨佛學』,佛就住世,這兩個可以連起來了。我們要不隨順佛,不向佛學,佛就不會住世了。我們要請轉法輪,請佛住世,最重要的條件要「常隨佛學」。我喜歡這個教育,我愛好這個教育,我學習這個教育,他就住世,他就不會捨離我們。第二:
【九者恆順眾生。】
諸位要看這個順,不但要順,恆順,永遠隨順眾生,你才能夠幫助眾生。你好意去幫他,但是你不順他,他反抗你,他不接受你,那你就沒法子。所以你看看諸佛菩薩要度眾生,他順眾生。你們看到《普門品》裡面講的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,應以什麼身得度,他就現什麼身,恆順!他歡喜佛,觀音菩薩就現佛身,眾生就歡喜了。應以什麼身得度,就現什麼身,完全順眾生,不是隨順自己。你隨順自己是度不了眾生,再好的心、再好的意思,眾生不接受你的。所以你要懂得順眾生,尤其是『恆順眾生』,難!
我們今天在外面幫助別人,人家不接受,什麼原因?我們沒有隨順他,我們完全順自己意思。順自己意思,人家就排斥,行不通!這個人喜歡基督、喜歡耶穌,觀世音菩薩就變成基督、變成耶穌,他也歡喜了。我去年,好像是十一月到日本訪問,在日本講經,跟中村康隆老和尚見面,這個老和尚九十多歲,是日本的國寶。在日本佛教界裡頭,非常有聲望、有地位。我們見面的時候,沒有想到,他跟我說了一句話,當時在座的這些日本的法師們,都感覺得非常驚訝。他怎麼說?
他說全世界每一個宗教創始人,都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。這個跟我們想的,跟我們平常所說的,完全相同,這個老和尚很了不起。旁邊日本的這些法師告訴我,他說老和尚這個話從來沒有說過。他說法師,今天你來,他跟你講,他以前從來沒有說過。給我很大的鼓勵!我們今天在全世界接觸不同的宗教,做多元文化團結的工作,老和尚說這個話,對我就支持。實在講年歲太大了,九十多歲,頭腦非常清楚。但是現在也坐輪椅,身體行動不太方便;頭腦清楚,說話也很清楚,見面非常歡喜。這真有智慧,真清楚。「恆順眾生」。
說法,法沒有定法可說,眾生喜歡什麼法,給他說什麼法,無有定法可說。諸佛菩薩也沒有一定的形相、身相,完全是恆順眾生。《楞嚴經》上所說的,「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」。《楞嚴經》上這兩句話,就是一般大乘法裡頭所說的,應以什麼身得度,就現什麼身;應該說什麼法,就說什麼法。這個應,都是應眾生,眾生有感,佛菩薩就有應。現的身相是身應,為他說法是說應,都要應眾生。眾生是機,應機說法,應機現身,所有一切,沒有一樣不應機,這叫「恆順眾生」。
你了解這個大道理、大的原則、大的方針,那麼你就曉得,今天這個世界走向了科學技術,科技裡面現在最普遍,大眾最熟悉、最普遍的是傳媒,廣播、電視,現在的網際網路。我們看到了之後,你要恆順眾生,我們要走這個路子。我們講經,不能在講台上講,講堂上講不行了,我們今天在攝影棚講。同時我們的畫面、音聲,從網際網路裡面向全世界播放,依照我們的網址,他就收到了。這就是恆順眾生,這就是應機說法。現在是這種感,那我們就這種應,有感就有應,感應道交。
今天要不要建一個什麼很大的道場?不需要。今天弘法的道場(祖師大德就是祖師大德,我們對他沒有話說),我們淨土宗最近的祖師,印光大師,他老人家教導我們的,道場不要大,他不主張建大道場,小道場。大家在一塊共修的人不要多,住眾以二十個人為原則,不要超過二十個人。這個話我們愈想愈有道理,為什麼?符合於現代社會狀況,不化緣,二十個人生活容易維持。道場太大,住眾太多,你生活來源從哪裡來?你一定要去做法會,要去做許許多多,這是招來,現在好像觀光旅遊,那你的道業完全毀掉了,你清淨心得不到。
所以他講不化緣,不做會(不做一切法會),不收徒弟,不傳戒,不講經,專門念佛。平常功課就跟普通佛七一樣,二十個人在一起共修,各個會有成就。這種開示多了不起,真實教誨!當然來道場修行的人都懂得佛法,所以不必講經,講經到哪裡講?講經在電視裡講、在網路裡面講。大家對於經教都懂得了,我們找個地方修行,很簡單,二十個人聚集,找個小房子就行了,你就能成功。一定要把外緣斷絕,如果這個道場搞成觀光旅遊的道場,那就不是修行道場,這個裡頭不可能有成就。要懂這個道理,祖師講的話,沒有話說。
所以,講經說法在電視,把講經說法送到每個人家庭。我們現在看到科學的技術在發展,我相信五年之後,網路會取代電視。為什麼?我去年在日本看到的,手機(手提電話,手機)可以接通網路,那個小畫面裡面可以能夠收聽網路。我相信五年之後,網路的頻道再加寬,在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,用手機就能收到。在我想像當中,那個手機螢幕會做大一點,你會看得很清楚,音聲、畫面都看得清楚。換句話說,就等於一個小型的電視機一樣,可以隨身帶的。把佛法送到你的手掌心。
現在那麼大的電視你擺在家裡,把佛法送到你家裡;再過幾年,更進一步,把佛法、講經說法的畫面、音聲送到你手掌心。無論你在那個地方,隨便什麼時候想聽,你統統能聽得到。真聽懂了,聽明白,覺悟,想修行了,找一個小道場,二十個人的小道場,你真成就了。這是祖師教導我們,所以這都叫恆順眾生,這都叫應機說法。
所以今天大的這些道場,實在講是觀光旅遊,為國家帶來收入,這是服務業。同時能夠發揮一個效果,那叫機會教學,從觀光旅遊的機會把佛法介紹給這些遊客。讓遊客懂得了,他可以在電視,可以在手掌心裡面,去聽聞佛法。這是應現代眾生之機,恆順現代的眾生,我們要懂得。你不懂這個道理,你就不能普度眾生。最後一條:
【十者普皆回向。】
這是迴向實際。什麼叫實際?就是迴向本性。一切從本性生的,最後還回歸到本性。本性也叫自性、真如、實際,還是回歸到,從這裡生還回歸到這裡;我們一般講回歸大自然,這是一般世間人所講的。佛法講的回歸實際、回歸真理、回歸真如。怎麼回歸?就是念念、行行都與真如相應,這個你就懂,這叫契理。這個十願前面九條是契機,這一條是契理,決定不能違背實際理體。
法身菩薩能做到,法身菩薩之外,像聲聞、緣覺、權教菩薩,只能做到相似。我們凡夫對這一條就茫然,不知道講的是什麼,『普皆回向』,不懂得它什麼意思。我今天跟諸位說出來,你有個模糊的概念,你要很清楚,那是要你自己修行的功夫,就是契機契理。前面講契機,這一條講契理。我們這個理依靠什麼?簡簡單單說,我們沒有證得真如之理,依經教。我們起心動念一切作為跟經教相應,不違背經典教誨,就是「普皆回向」。與經典教誨相違背,你這一條就沒有,你說法契機不契理。這一段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