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  (第四集)  2003/5/23  澳洲淨宗學院  檔名:20-015-0004

  諸位同學,請看第一時法事。前面三稱「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」,這已經跟諸位介紹了。下面這一大段就是誦經,誦《佛說阿彌陀經》。這也要把整個經文跟諸位做一個簡略的介紹,因為是繫念裡面的法事,我們把《彌陀經》的玄義就省略掉了。但是它前面有經題,經題總得要說一說。

  這一部經本來的經名,在經典裡頭講得很清楚,叫《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》,這是這一部經原本的名稱,這個名稱是世尊為我們說出來的。從這個經題裡面,我們能夠看出這部經典的義趣。「稱讚」有能稱讚,有所稱讚。能稱讚的是「一切諸佛」,不是別人,真正不可思議;所稱讚的就是「不可思議功德」。「功」就是「執持名號,一心不亂」,「德」就是「帶業往生,頓超圓證」。我們在這個地方要略略的解釋一下。一切諸佛,這是講到十方三世,一尊佛都沒有缺少。不是一尊佛讚歎、幾尊佛讚歎,不是!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讚歎。另外一個意思,四十一位分證佛也讚歎,這是引申的意思,這個意思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

  法身菩薩他們觀機的能力,智慧、德能、神通很接近如來。他接引一切眾生,都有能力看到這個人的古往今生,看到他過去生中生生世世。為什麼能看到?因為見性的人時間空間沒有了。空間沒有了,沒有遠近;時間沒有了,沒有過去現在未來。縱然是過去久遠劫之前也如同眼前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知道這個人過去生生世世他曾經學過什麼,現在遇到了,教他修學的法門,跟他過去所修學的相應,他學起來很有興趣,感到不困難,而且進步很快速。為什麼?阿賴耶識裡頭有種子。

  善知識教他這個法門的時候,會把他阿賴耶識裡的習氣種子引發出來,這是修行證果的人有這個能力,沒有證果的這些大德就沒有這個能力。如果他教學的時間長,接觸的人多,他經驗豐富。就像一般看相算命的,你曉得他一生看過多少人!看人看多了,也有相當分析的能力。但是這種觀機的方法不能十分準確。真正有學問、有功夫的這些人,大概能夠摸索六、七成,應當是可能的。他教導、建議你所修學的法門,果然認真努力學習,也會有成就。這是從他經驗當中得來的。如果連經驗都沒有,那就難了。

  我們遇一個善知識不是容易事情,這個事情古人常講師生之緣,師生有緣分也是可遇不可求!真的,俗話說你運氣好,遇到了。有人一生想求善知識,求個好老師,一生都遇不到,沒有緣分。而實在說,這個緣分真正的因素,是在你有真誠、好學,這是最重要的因素,真誠心、好學。知道、懂得尊師重道,具足信解行,證就不說了,至少具足能信、能解、能依教奉行。有這些條件,應當遇到真善知識是可能的。佛門裡頭常說「佛氏門中,不捨一人」,這就是感。自己本身具足這個條件,感;有感,佛菩薩就有應。說穿了,世出世間法總不出感應這個道理。

  這個經能稱讚的是「一切諸佛」,所稱讚的是「不思議功德」。功是什麼?「執持名號,一心不亂」,不思議的功!看起來好簡單!好簡單裡面有好深的道理。道理要不透徹,這個事情不可能稱讚。一般人認為持名念佛,這是老太婆的事情,太容易了,這能成就嗎?我學佛就遇到許許多多這樣的人,批評淨土、藐視淨土,沒有把淨土看在眼裡;認為這是佛法裡頭最低級的,程度最差的,沒有法子教的,教你去念念阿彌陀佛吧!

  我們初學佛的時候也以為如此。我對於這個法門生起信心,是讀《華嚴經》。《華嚴》大家稱讚,這是佛法裡頭的根本法輪,是佛法裡面的無上寶典,這是大家公認的,沒有人不尊重的。《彌陀經》跟它比,那差太遠了,一個天上一個地下。

  早年,三十多年前,我在台北講《華嚴經》。那是民國六十年,今年民國九十二年,三十二年前。我一個星期講三次,那個時候好像一次是講一個半小時。兩次講《八十華嚴》,一次講《四十華嚴》,八十、四十同時講。講到相當長一段時間,有一天心血來潮,想到文殊、普賢學什麼法門的?文殊菩薩最得意的弟子善財,他教善財學什麼法門?我起了這個疑問。查經!當然,在後面,還沒有講到!

  仔細一查我就疑惑了,文殊、普賢都發願求生淨土。再仔細看看善財,善財在文殊會下得根本智,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在文殊會上。這就是禪宗裡面所說的大徹大悟,教下所說的大開圓解,這個時候文殊菩薩教他出去參學,參學是成就後得智。《大般若經》上所說的,「般若無知,無所不知」,無知是根本智,無所不知是後得智。善財成就了根本智,老師教他去參學,這就是著名的五十三參。

  根本智跟後得智修學的方法完全不一樣。根本智是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,不可以接觸任何人,不可以接觸任何一法,心要定下來!用甚深的禪定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,恢復到真心本性,這見到性。見性以後,老師教學的方法一百八十度改變,教你怎麼樣?什麼人都可以接觸,什麼事都可以參與,不是一門深入了,廣學多聞!所以,這時候我才真正明瞭四弘誓願裡面所講的是什麼。「煩惱無盡誓願斷」是根本智,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那是後得智,無所不知,我這才明瞭。這不是跟定一個老師了,人人都是老師,事事物物都是學習的教材,所以才成就無所不知。

  我們看頭一個善知識,這個非常重要!我們中國古人常說「先入為主」,第一個善知識比什麼都重要。仔細一看:吉祥雲比丘。因為我講《四十華嚴》,《四十華嚴》就是《普賢菩薩行願品》的完整的本子,四十卷。吉祥雲比丘!吉祥雲比丘修什麼?念佛法門。他給善財講了二十一種念佛法門,這二十一種把所有一切佛法統統包括了,沒有一門不是念佛法門,妙不可言。

  這樣我們還是得不到要領,我們再仔細觀察他,他修的是哪一個念佛法門?仔細一看,看出來了。他修的是彌陀念佛法門,而且修的還是持名念佛,淨土宗裡面所說的「佛立三昧」;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,也叫做「般舟三昧」,勇猛精進日夜不休息,夜以繼日。般舟三昧一般修行的期間是三個月,三個月作為一個階段,一期。三個月當中不能睡覺,所以叫佛立。可以站著,可以走動,最重要的是走動,不能坐下來,不能躺著,很辛苦!大概修這個法門,前面一個星期很苦,一個星期過了之後就正常了。這個關口突破,你就正常了。契入境界,則法喜充滿!

  從前有修這個法門,現在人不行了。現在人根性不如前人,決心、毅力不如前人,身體不如前人,從前人身體好。實在說修行,古人常講修行要趁年少,有精神、有體力,年歲大了不行。在一般講四十歲以上困難,體力衰了,精神不夠用。四十幾歲修行是亡羊補牢,修比不修好。我們看古人的成就,都是年輕人。

  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二十四歲開悟的,五祖把衣缽傳給他。昨天我給諸位介紹的中峰國師,二十五歲出家,二十七歲開悟的,都是很年輕。這真是大徹大悟,徹法源底。當然我們從傳記裡面看,這不是普通人,再來人!釋迦牟尼佛為我們所示現的,三十歲開悟,成等正覺,證得佛果。成佛之後就開始做弘法利生的工作,我們以今天的話來說,就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、教學,四十九年,一直到八十歲圓寂。

  這四十九年當中,釋迦牟尼佛沒有放過假,從來沒有休息過。為什麼?這個事情是生死大事,不是普通的事情。了生死出三界,你怎麼能休假?一休假,功夫中斷,就退轉了。中國諺語所謂的是「求學如逆水行舟,不進則退」,修道也不例外,只要你不進,馬上就退了;永遠要往前進,才能保住自己不退轉。要能克服自己一切的煩惱習氣,什麼力量能克服?這個我們在講席裡頭說得很多,好學!換句話說,如何培養我們好學的這個意願!好學意願強,不會退轉,好學意願強容易契入境界。果然契入,法喜充滿!

  《論語》頭一句話非常有味道,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」,他這一快樂把什麼都忘掉了,什麼樣艱難辛苦統統忘掉。不亦樂乎,樂什麼?樂在學。我們出家同學、學佛的同學樂在道,「道」的味道比「學」更濃。你學佛、研教,還沒有生起歡喜心,你沒有入門。你要對於經教,學習經教的人對這個生起歡喜心了,你才能入門。這個樂趣、這種歡喜是世間所有一切法不能比,這個境界才相應。

  這是我們頭一個看到,吉祥雲比丘行般舟三昧,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,那麼樣的精進。善財頭一個參訪他,這不是先入為主嗎?然後他再參訪其他的善知識,每個善知識修學的法門都不同,他都去參學。我們再看最後,第五十三位善知識普賢菩薩,普賢菩薩「十大願王,導歸極樂」,我這才恍然大悟!你看一開頭第一個念佛法門,最後一個念佛求生淨土,我明白了。善財童子修的是什麼法門?徹始徹終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,不可思議功德。

  我從這個地方明瞭的,這沒人給我講。我在《華嚴》裡面把這個疑惑斷掉了,死心蹋地念佛。真的不容易,《彌陀經》上講的難信之法,真難!我學佛十幾年對淨土才生信心,才曉得這個經題的意思,「稱讚不可思議功德」,才有一點體會。這是感謝善財、文殊、普賢菩薩。

  「執持名號,一心不亂,帶業往生,頓超圓證」,這一句話重要。帶業往生,生的品位並不是說很低。即使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也是頓超圓證。這在前面跟諸位報告過,我們讀《觀無量壽佛經》,這世尊講的。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在西方極樂世界頂多十二劫,花開見佛,悟無生。這個生什麼?生實報莊嚴土。實報莊嚴土就是地上菩薩。

  一般法門,世尊在大乘教裡面說得很多,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這是圓教初住,從這一天起,成就需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。諸位要把這個聽清楚,三大阿僧祇劫!第一個阿僧祇劫修三十個位次,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,三十個位次,第一個阿僧祇劫。第二個阿僧祇劫修七個位次,初地到七地。第三個阿僧祇劫修三個位次,八地、九地、十地。所以,三大阿僧祇劫修滿,真正你證得什麼果位?法雲地的菩薩。距離究竟果位很近很近,他所證的是寂滅忍;法雲地是下品寂滅忍,等覺是中品寂滅忍,妙覺是上品寂滅忍。

  這是講三大阿僧祇劫是從圓教初住到法雲地菩薩,四十個位次要修三大阿僧祇劫。在西方極樂世界下下品往生的人,帶業,到花開見佛,記住後頭有個「悟無生」,這一句話重要。「悟無生」是什麼?無生法忍是七地菩薩證的。你就想想,西方極樂世界這十二劫的時間,其他的菩薩修行要兩個阿僧祇劫;兩個阿僧祇劫在西方極樂世界只要十二劫,不能比!西方世界修行太快了!

  我們想想,為什麼他成就這麼快速?佛經上的術語,他得到「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」,快速提昇。如果照我們世間一般人來講,他沾阿彌陀佛的光!為什麼?阿彌陀佛的學生,這還得了嗎!你看看釋迦牟尼佛在《無量壽經》對阿彌陀佛的讚歎,那個讚歎是代表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的讚歎,讚歎阿彌陀佛是「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」。所以,一切諸佛,佛雖然都是平等,地位真的是平等,智慧平等、德相平等,平等當中這一尊佛特別被一切諸佛尊敬。沒有佛不尊重阿彌陀佛的,沒有佛不敬仰阿彌陀佛的。阿彌陀佛的學生光沾到了,無論去親近哪一尊佛:阿彌陀佛的學生,特別好好的招待。真難得!

  彌陀真的是加持他,雖然煩惱習氣沒有斷,他就有能力參訪十方一切如來。經上講的不多,說是他參訪十方十萬億佛,這個說法有用意的,用意是什麼?西方極樂世界跟我們娑婆世界相去十萬億佛剎。意思就說明你到極樂世界去,你回到這個世界來很容易,你每天都能回來,想回來就回來,用意在此地,有這個能力。參訪諸佛,當然你聽佛說法開智慧,不是普通法師,諸佛如來親自跟你講經說法。你去,當然你供佛,供佛是修福報。所以你去參訪佛,福慧雙修,天天參訪,這還得了!所以,他修行證果只需要十二劫就成功。你們一般在諸佛剎土裡面修行,需要兩個阿僧祇劫,在西方極樂世界十二劫就成了。

  文殊、普賢是華藏世界的等覺菩薩,為什麼也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?這裡面有兩個意思。第一個意思,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成就,比在華藏世界成就快。華藏世界需要用一個阿僧祇劫,到極樂世界可能只要一兩天就成功,當然要去。第二個意思,做給我們看的,帶頭!我們在菩薩眾裡面,對文殊菩薩景仰、崇拜。這一聽說文殊、普賢都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那我還有什麼話講,我當然跟在後面走!你從這些地方才真正體會「執持名號,一心不亂,帶業往生,頓超圓證」,這就是讚歎裡面的「不可思議功德」。

  這個經「一切諸佛所護念經」,一切諸佛所護的,一切諸佛所念的。「護」是護法!這個念佛法門是一切諸佛度眾生的第一大法,這個不可思議,第一大法!一切諸佛讚歎,一切諸佛宣揚,一切諸佛都為一切眾生介紹。就像釋迦牟尼佛一樣,為一切眾生無論講什麼經,眾生不管根性同不同,不同的時候,有很多經是不講的,但是淨土三經一定講。為什麼?因為它適合一切根性,這是諸佛必說的經典,也就是一定要把這個法門介紹給一切眾生。眾生如果善根成熟,能信、能願、能行,他這一生就成就了,滿佛度眾生的大願。

  所以這個「護」,諸位看第二條「一切諸佛所護」,這是化他,「弘護如來慧命」。所念,所念是自行,「圓證無上菩提」。文殊、普賢不就是做出榜樣給我們看!文殊、普賢、觀音、勢至,這四大菩薩久遠劫都成佛了,現在在釋迦會上是倒駕慈航,古佛再來。以菩薩身分出現,為我們做示範、做榜樣,他們都念佛,都念阿彌陀佛。在華嚴會上都發願往生。所以一切諸佛所護、所念不二;念就是護,護就是念。護而不念,念而不護,不行!這不是護法,也不是念佛。護法一定念佛,念佛一定護法。這是原本的經題。

  鳩摩羅什大師翻這部經,他把這個題目換了,換成《佛說阿彌陀經》。我這底下簡單註解,「深契本經宗旨」,為什麼?這個經就是勸我們念阿彌陀佛,羅什大師乾脆就用「阿彌陀佛」做經題,好,這個經題妙極了。從羅什擬定這個經題,就知道他慈悲心重,度眾生的心切。

  「佛說」,「說」,暢悅所懷。這個「說」古時候也念悅。你們讀《論語》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」,那個「說」是說,後來才有豎心邊的悅。古時候的字少,「說」跟「悅」是一個字,但是念的時候是兩個音,兩個意思。悅是從內心裡面的歡喜,不是從外面的。外面的,遇到很多朋友很快樂的時候叫樂。「悅」,可能一個人都沒有,你自己就感覺很快樂,從內心裡面發出來的喜悅稱為悅。

  「暢悅所懷」,一切眾生,「懷」就是他的願望,他的願望是什麼?願望是一切眾生快快成佛,這是諸佛如來最歡喜的事情。現在眾生成佛的機緣熟了,熟了,你跟他說這個法門,他能信、他能解、他能行,這是眾生成熟了,機緣成熟,善根成熟了,「為說此法,令一切眾生一生究竟成就故」。不要等來生,這一生他只要一往生,往生就等於成佛,很快成佛。我們不往生則已,往生絕對不是下三品。為什麼?下三品罪業很重,我們沒有造那麼重的罪業。我們一般人往生的時候大概都在中三品,不在下三品。中三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「花開見佛」,大概是三、四劫,不要十二劫,應該是三劫、四劫、五劫就成佛了,你說這多快!好,現在時間到了。

  諸位同學,請接著看經題「阿彌陀」這個名號,名號全是梵語音譯,翻成中國的意思,「阿」翻作「無」,「彌陀」翻作「量」。所以就中國意思來講是「無量」的意思,這是極樂世界導師的德號,「彼土導師德號,表此法實無量覺也」。「佛」翻作「覺」,所以「阿彌陀佛」翻成中國的意思是「無量覺」。這個名號義理、境界都說不盡,沒有邊際。無量是講的自性,自性本具的智慧無量,本具的德能無量,本具的相好無量。宇宙之間一切無量的無量總不出這三大類,這個三大類包括盡了,這是自性,自性的德號。所以中峰國師在開示裡面講,「我心即是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即是我心」,你們想想看他這個話說的對不對?完全正確。

  世間人,說老實話,天天打妄想,迷失了自性,滿腦袋裡面求什麼?求錢財!他不知道阿彌陀裡頭有無量的財富,這個財富包括在相好裡頭,相好是屬於福報。世間人有一等人,一生拼命努力在學藝,就是學一種能力,學一種技術。殊不知自性的本能具足無量無邊的才藝,什麼都會,而且什麼技術、才藝都是圓滿的,都是究竟的,我們今天講頂尖!世間人不能比,九法界也不能跟他相比。他不向自性裡頭求,他到心外去求,心外求法,你這一生能夠學到多少?太有限了。所以你真正懂得「阿彌陀」名號裡面的含義,你不知不覺就被他攝受了;我們現在話說被人家吸引了,佛法裡頭說攝受一切眾生。

  經題末後一個字「經」,經是中文,古印度稱為「修多羅」,翻成中國意思,從前翻作「契經」。「契」是上契諸佛所證之理,下契眾生可度之機,這是佛教經典裡面所含的意思,所以稱契經。第二個講法是「又具(具是具足)貫攝常法」。這是一般法師講經最常用的,用這四個字來解釋「經」字,這個「經」字的意思。

  貫是貫穿。這一部經文不論長短,它的章法結構、思想體系非常嚴整。從什麼地方看?你看佛法裡頭有科判,科判就是研究章法結構,它有次第,有條不紊。文章做到極處,你不能加一個字,加一個字什麼?多餘的,沒有必要。不能少一個字,少一個字它斷掉了,連不起來。文章做到這個地步,這是一流文章,佛經如是。

  在中國古人文章裡頭,好文章確實亦如是。最普遍的,大家喜歡讀誦的《古文觀止》,這是中國兩千多年來著名的好文章裡面精挑細選,選了三百多篇。這是中國文學的代表作,篇篇是好文章,可以用佛經科判的方法去分析,真的條理、層次分明,能用科判判出來。你再看看現在人寫的文章,寫的這些書,報紙雜誌上的文章,你用科判一判,判不下去。你從這個地方就了解,文章到底好與不好,標準在哪裡?標準在「貫」這個字,是不是從頭到尾完全是貫穿的,科判貫穿的。

  你看看《華嚴經》,《華嚴經》的科判、表解一大本!你看《華嚴經》是這麼大的經,它有條理、有層次,一點都不亂。佛經裡面最大的經是《大般若經》,《大般若經》總共有六百卷,有沒有科判?有!科判有幾十冊。我過去見過,也是用表解畫出來的,真正了不起,古人所做的功夫。所以諸位同學學講經,學講經最重要的你要會做科判。一部經你拿到手上,你能夠從頭到尾,就是用表解,把它的章法、結構、體系統統排出來,你這部經通了,通達。在文字上、章法結構上通達了,義理你也應該明白,你就不會講錯。

  早年我們在台中學經教,李老師常常告訴我們,科判這一門學問不能不懂。開始怎麼學法?開始學別人的。我學科判是在懺雲法師的茅蓬裡頭。懺雲法師(我在茅蓬裡面住五個半月)他交給我三本書,《阿彌陀經疏鈔》,蓮池大師的;《阿彌陀經要解》,蕅益大師的;《阿彌陀經圓中鈔》,幽溪大師的,都是《阿彌陀經》三個在歷史上權威的註解。

  《疏鈔》註解裡頭有科判,大師他都分好了,但是他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這樣子排。當然,古書念得很熟沒有問題,你頭腦很清楚。現代人就有困難!所以懺雲法師教我把它畫成表解。表解怎麼畫法?他把弘一大師,弘一大師有許許多多的註疏,他都用表解畫出來,他說你就照這個方式,照這個方式把這三種註解用表畫起來。這個表畫出來之後,我歡喜得不得了,為什麼?這經的意思一看統統清楚、統統明白。以後到台中跟李老師學,這管用!在李老師跟他學經教的那幾年,我自己做了幾部科判,非常可惜這麼多年搬家,到處搬的時候,我這些東西都丟了。

  我最長的一部經,那個科判是用毛筆寫的,好像寫了有四十多張十行紙,《未曾有因緣經》,《佛說未曾有因緣經》兩卷。我那個科判做得很細,幾乎每一句都把它分出來了,分成層次好像分了二十多層。「干支」,天干、地支合起來二十二個字,再不夠的,我們用阿拉伯字,用英文字母,我記得好像我排這個科排了有二十多層的層次,要學。科判是解釋經的,所以你會看科判,你會寫科判,自己會編科判,這經你就通了,大義你都明瞭。疏,疏鈔是解釋義理的,是解釋經裡頭某一段、某幾句,解釋義理的。解釋全經的是科判。

  佛法這一套學問傳到中國來之後,儒家有章句之學,實在講章句之學,有人說可能是從佛法科判裡面學得來的。我們知道中國的拼音確實是從華嚴字母學來的,因為梵文是拼音的。這是說佛經對中國文學方面的影響,給中國許多文學家帶來了很多啟示,使他們有所發明。貫這個字,貫穿,這是好的文章做到了。後面這三個就做不到。

  「攝」,攝是什麼?攝受,這不太好懂。我們用通俗話的話來說,它有吸引力,非常強烈的吸引力,吸住了你,叫你對它欲罷不能。這個我也懂。我在念小學的時候,我記得我小學四年級就開始看中國的舊小說,章回小說。章回小說裡頭最著名的,像《三國演義》、《西遊記》、《水滸傳》這一類的,章回小說,我從四年級開始看。很有吸引力!看到晚上都不想睡覺。一遍看了還想看第二遍。我到初中一年級這個四年,把中國古時候這種章回小說統統看完,我的國文根基是看小說得來的。

  這裡面好的,真正好的,確實古人的評價沒有錯,四大部。這個四大部就是《三國演義》、《紅樓夢》、《西遊記》、《水滸傳》。這個四大部最少看四遍,從頭到尾看四遍,最多的看了十幾遍,從頭到尾看十幾遍。看熟了,以後那個速度很快。它有這麼強烈的攝受的力量,但是怎麼樣?頂多大概十五遍,十五遍看了之後不想看了,攝受力量就到此為止,再不想看。

  古人的經典有攝受力,你看「四書」從小時候念的,念「四書」,在私塾裡面大概都是十歲左右的兒童去念「四書」。念到老還念得津津有味,這個攝受是文學作品裡面的四大部比不上它。四大部的攝受力,充其量不會超過二十遍,你這一部書從頭到尾看二十遍,二十遍以後我相信你不會再看,你夠了。但是這一部「四書」百讀不厭。佛法攝受力量那是真大,這是經上告訴我們,從初發心到如來地,生生世世,這個時間要以阿僧祇劫來計算,永遠都不厭。攝!它有這個力量在。

  「常」是說這裡面所講的道理是真理,永恆的,決定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。這是世間典籍做不到的,世間這些典籍,就是聖人的東西,它都侷限在一個地區、一段時間之內,這東西有效。我們看中國古老的東西,在現代的時候,有很多真的沒有效果,時效失掉。真正聖賢的著作,中國古聖先賢著作,它的精神確實也是超時間、超空間的。它裡面所講的一些原則,有些在現在的這個時代要修訂,不合現代這個時代。

  佛法不然,佛法是永恆不變的,真正不可思議,超越時間,超越空間。我在早年初學佛的時候,對佛法非常羨慕、愛好,但是還是有疑惑,最大的一個疑惑是戒律,章嘉大師看出來了。我為什麼對它疑惑?我說佛經裡面講的道理,好,真的值得讚歎,非常歡喜。但是戒律,戒律是生活規範!生活規範我們知道中國跟外國不一樣,今人跟古人不一樣,這個東西我們看看,了解古時候那一種生活方式、典章制度,這個可以,現在不能用!這個觀念變成了一種什麼?很堅固的執著。

  我學佛,不能學做古人!哪有這種道理,今人不做去做古人?還得做外國古人,佛是印度人,我們在做印度的古人,這成什麼話?怎麼講也講不通。所以我對戒律就很冷淡,對經論的興趣很濃厚。那個時候跟章嘉大師每個星期一定見一次面,常常聽他好像是有意無意都會提醒我一句,「戒律很重要」。所以他老人家往生之後,我在他的火化爐的旁邊,他那個火化爐是單獨做的,只給他一個人用的。我在那裡搭了個帳蓬,住了三天。三天三夜我在想,我跟老師三年,他教了我些什麼東西?沒有想到,這一想最深刻的印象就這一句「戒律很重要」。

  這我想不通!我真的對這個事情不重視,很疏忽,被他看出來了。他這一提醒我,所以他要是不走,我這個事情不會反省,不會發覺。他一走了之後,我這一反省發覺了,我說這裡頭一定有道理。這才翻翻戒律來看看,在這個裡面忽然想通了。中國講禮,儒家講禮,它是世間法。世間法,所謂三代之禮樂不同,夏、商、周不一樣。往後歷代,禮樂都有興革,都有修訂的,都有重新制作的。就好像近代的法律一樣,連國家的憲法,隔個若干年都要重新修訂一次。不修訂怎麼?不修訂就不合現前大家生活需要,所以法律常常修訂。

  我們成立一個小機構,我在台北成立一個佛陀教育基金會,我們有章程、有辦事細則。章程、辦事細則,尤其是辦事細則,每半年我們檢討一次,修訂;章程每一年要檢討一次,常常修訂。所以,我們佛陀教育基金會的辦事細則、章程是非常健全。為什麼?修訂過十幾次,從經驗當中學會的,做得非常完整。這個東西是世間法,所以隨時隨地要修正。所以想到,佛法是出世間法,它不是世間法,我從這個地方想通了。戒律是世出世間的分水嶺,它不是世間法。你要想超越世間,超越六道輪迴,超越十法界,戒律管用。

  戒律是諸佛菩薩他們累劫修行的典範,是出六道輪迴的典範,是出十法界的典範,不是我們平常生活典範,因此它那個不能改。特別是五戒,你說五戒能改嗎?不殺生,你能說錯嗎?不偷盜、在家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,這不能改!改不得。它這幾條原則性的大戒,確確實實超越空間、超越時間,你怎麼能改?這個法是常法,「常」。

  「法」是法則,我們今天講原理原則。所以「常」跟「法」在世間裡頭找不到的,佛法獨有,它是永恆的;世間怎麼變它也不變。這是通常一般講經都用這四個字來解釋「經」的含義。底下一句說「諸多妙義,如華嚴疏說」。《華嚴疏鈔》裡面,清涼大師解釋經這一個字,他用十種方式來解釋。「貫攝常法」是四種,他用了十種。解釋這個字解釋得最詳細、最透徹的,無過於《華嚴疏鈔》。我們在講《華嚴經》前面也曾經說過,這是很久之前的事情。將來可能還要講一遍,在哪裡?《四十華嚴》。我們開講《四十華嚴》,還是要講經題跟玄義,所以還有一次詳細介紹的機會。

  這是把《佛說阿彌陀經》的經題跟諸位介紹出來了。下面這是經文,我們現在看這個經文。經文裡頭第一段,從:

  【如是我聞。一時佛在舍衛國。祇樹給孤獨園。與大比丘僧。千二百五十人俱。皆是大阿羅漢。眾所知識。長老舍利弗。摩訶目犍連。摩訶迦葉。摩訶迦旃延。摩訶俱絺羅。離婆多。周利槃陀伽。難陀。阿難陀。羅睺羅。憍梵波提。賓頭盧頗羅墮。迦留陀夷。摩訶劫賓那。薄拘羅。阿[少/兔]樓馱。如是等諸大弟子。並諸菩薩摩訶薩。文殊師利法王子。阿逸多菩薩。乾陀訶提菩薩。常精進菩薩。與如是等諸大菩薩。及釋提桓因等。無量諸天大眾俱。】

  到這裡是一段。

  【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。從是西方。過十萬億佛土。有世界名曰極樂。其土有佛。號阿彌陀。今現在說法。】

  在這一段,這一段文,蕅益大師序分判到這個地方。蓮池、蕅益、幽溪他們所判的段落不一樣,各人有各人的看法。我們今天跟諸位介紹,我是用從前我講《彌陀要解研習報告》,我自己編了一個講義,趁這個機會跟諸位同學我們再溫習一遍。

  這一段我標了個小標題,「經序的啟示」。這個裡頭第一解釋名義,名詞術語的意思。『如是』,標信順。『我聞』,標師承。『一時』,標機感。『佛』,標教主。『舍衛國,祇樹給孤獨園』,標處所。『舍利弗』以下到『諸天大眾俱』,這一段是標聽眾。這就是佛經前面「六種成就」,真的就像現在人開會的會議記錄。記上時間、地點,出席哪些人,主席是什麼人,會議記錄前頭都有這個例子。佛經也是的,為了取信於後世,這個經決定不是偽造的,確確實實是釋迦牟尼佛說的。

  經前面第一句加上一個「如是我聞」,因為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他老人家教學完全是用言說,沒有用文字,跟中國的孔子一樣。孔子的書,實在講是孔老夫子過世之後,學生把老師平常的教誨記錄下來,大家在一起編成的。釋迦牟尼佛這一生講經說法,講得太多了,佛滅度之後,多聞第一的學生,記憶力最好的學生『阿難尊者』。阿難在所有同學當中記性最好,聽一遍永遠能記住,這也是天才,不是一般人能夠辦得到的。

  我在做學生的時代,我的能力是什麼?是博聞強記。我聽一遍可以能夠記得百分之九十五,我有這個能力,所以叫我覆講,這是輕而易舉的事情,不困難。但是我跟阿難比就差遠了,阿難一生不會忘記,我頂多一個星期,一個星期以後就忘了一大半,一個月之後就不行了。最有效果的時候是一個星期之內,這叫強記。做學生有好處,什麼好處?考試,應付考試輕而易舉。但是也有壞處,壞處是不念書。應付考試太簡單了,考前給我十分鐘,我把這個書溫習一遍,肯定及格,這有把握。所以把所有的時間拿去幹什麼?看小說去了。所以四年時間把中國的小說,差不多有一兩百部全部都看了。看的速度也快,確實也都能記得住。

  阿難尊者擔負起覆講的責任,我跟諸位說了,我的覆講不可以超過一個星期,我能講得跟老師差不多。我不加自己的意思,老師怎麼講我怎麼講,一個星期之內沒有問題,至少能夠講到九成五,就是百分之九十五,我有這個能力。另外,我有很好的理解的能力,有悟性,這是學經教不能少的條件。阿難厲害,你看看佛說法四十九年,四十九年前講的他都能記住,這個了不起,不能不叫人五體投地。他上台覆講,把佛當年怎麼說的,老老實實的說出來,不能加一句,少幾句在我想是有可能;就他記憶力裡頭的,這記憶力很強!

  經過同學們的審查、認可,聽眾是哪些人?五百大阿羅漢,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。他們來聽,聽聽看阿難有沒有講錯,沒講錯,只要有一個人提出疑問,這一段就刪掉。五百個人每一個人都同意,就通過,記錄下來,這樣成為經典。所以前面加上這個「如是我聞」。

  「如是」,就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就這樣講的。「我」是阿難尊者自稱,我親自聽佛所說,不是傳聞。在這個裡面我們懂得,釋迦牟尼佛成佛二十年之後阿難才出家。阿難是釋迦牟尼佛成道那一天出生的,阿難二十歲出家,這二十年當中佛講了不少經。你看照釋迦牟尼佛講經記錄上來看,佛示現成道之後,在鹿野苑度五比丘,開始講經。講小乘,講「阿含」,講了十二年。阿含十二年,阿含講完講「方等」,方等八年,二十年;換句話說,阿含、方等阿難沒有聽過。阿難親自開始聽釋迦牟尼佛講經,是聽什麼?「般若」。般若二十二年,「法華涅槃」八年,三十年。阿難是聽後面這三十年,前面二十年沒聽過,那他怎麼樣集結?

  這個經典裡頭有個故事,我們要了解。釋迦牟尼佛度阿難出家,阿難提了條件,他喜歡經教:佛從前所說的那些經,你要重複給我說一遍。釋迦牟尼佛答應他了,所以那二十年就是阿含跟方等,他沒有聽過的,釋迦牟尼佛重複給他講一遍。換句話說,世尊四十九年講經教學,聽得最完整的,等於一堂課沒有缺的,阿難尊者。所以他是傳佛法的人,我們應當相信。

  另外還有一說,阿難是大權示現,來幫助釋迦牟尼佛教化眾生的,哪有不通達的道理!這也能講得通,這是從理上講的,前面是從事上講,理事都講得通。所以佛教他將來集結經典,第一句用「如是我聞,一時佛在什麼地方」,這一段文是釋迦牟尼佛教給阿難的。

  升座講經得佛力加持,阿難一升座覆講,底下的人觀眾,看阿難得佛的加持就跟佛一樣,所以有人就懷疑:是不是釋迦牟尼佛又來了?有的說:不是,阿難成佛了!阿難一說「如是我聞」,大家這個疑惑就沒有了:阿難尊者是覆講!

  『一時』,為什麼不記載年月日,說「一時」?一時是真的講,記載年月日,年月日是假的。為什麼?當時印度沒有統一,每個國家的年月日都不一樣。這種事情在中國有,不相同。到現在,在這個世界上大家一般是用陽曆,我們叫公元。現在中國政府也用公元,但是在台灣用民國,民國今年九十二年,公元兩千零三年,不一樣。在日本,日本的年號是平成,又不一樣。這個世間回教的曆法也不相同。就這麼個地球上,到現在曆法還不統一,你要記載年月日時的時候,很麻煩,不好查!

  何況時間是個抽象概念,「一時」是真的,師資道合,機緣成熟,這個叫一時。「一時」跟經的「契經」的意思相應,機感相應,時節因緣成熟,這個時候講才能產生效果。好,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