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八年早餐開示—再談佛陀教育及下手處 (共一集) 1998/5/1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:20-013-0028
昨天在光明山我們說到,佛家教學用藝術來表法,這在教學裡面是最高級、最殊勝。它的用意非常的深遠,讓你在這當中學習,然後我們無論在什麼時候,無論在什麼處所,六根接觸到六塵境界無有一法不是佛法,事事物物都能夠啟發我們的心智,事事物物都能夠成就自己的德行,這是它真實的用意,也是真實究竟圓滿的教導。譬如我們在佛前面看到供的花,花代表六度,見到花就提醒自己在日常生活當中,處事待人接物要遵守這六個原則,一定要與六個原則相應,花提醒我們這樁事情。我們在任何處所,見到花都是這個意思,決不是說只有佛前的花代表這個意義,你就錯了,你離開佛堂什麼都忘掉了,你就又墮落到凡夫,有什麼用處?什麼地方看到花,它都能生起這個意念。乃至於看到彩畫的花,我們畫畫畫的花,掛在那個地方看到,亦復如是。現在所流行穿的衣服,衣服上印的這些花,只要看到花就想到六度現前,就提醒自己要修六度。
看到供果,我們想到我們要求菩提涅槃之果,隨時隨地,無論在什麼場所,只要看到果都是叫你想到菩提涅槃,你就明瞭六塵真的在說法。你明白這個道理,有這種啟發,西方極樂世界六塵說法,華藏世界六塵說法,我們現前這個世間又何嘗不是六塵說法?見到供水想到清淨、平等、覺,什麼地方看到水都想到清淨、平等、覺。才知道佛沒離開我們身邊,佛跟我們永遠同在,佛就是覺,佛就是智。我們要不曉得這個道理,不懂得佛這種教學,說是你一生親近善知識,你到哪裡親近?誰是善知識?果然明白,恍然大悟,才知道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,無一不是善知識。然後我們回過頭來想一想,不比別的,佛法常說一塵一渧,我們就以四天王的表法來講,哪一樣不圓滿?樣樣都是圓滿的,沒有一樣不是圓滿的。
我們凡夫為什麼做不了佛?這裡面第一個因素,就是你不能克服你自己,自己什麼?自己的煩惱習氣,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你沒有辦法克服。你能夠克己,你就能作佛,這是連世間,中國世間聖人都說克念作聖。世法裡面講的聖,跟佛法裡面講的聖,意思相通。「聖」這個字的意思,就是對於甚深的事理他能夠通達明瞭,這個人就稱之為聖人;簡單的講,聖人就是明達事理之人。可是明達事理,事理有深度、有廣度,於是佛法裡面分做揀別為小聖、大聖。小聖能明達十法界以內的事理,大聖能明達盡虛空、遍法界的事理,我們佛法裡頭小聖、大聖是這個說法。我們自己也要想作聖作賢,也就是我們希望將來自己能作佛、作菩薩,一定先要把這個障礙去掉,一定認真做克己的功夫。克己落實到生活上,就是內裡面貪、瞋、痴、慢、惡見;惡見就是錯誤的見解;要在這裡下功夫,斷煩惱,這是做內功,一定要覺悟。外面要不受五欲六塵的誘惑,五欲是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這裡面我們出家人財、色、名可以不要,徹底的斷除。但是食跟睡沒有辦法,我們這個身體業報之身,這是沒辦法斷。沒有辦法斷要把它減輕,也就是說睡眠的時間不要太多,不可以貪睡就行;飲食不能離開,不要貪吃,這樣就好。
而飲食之道,如果你有貪心在裡面,容易得病,所謂是「病從口入」,容易生病。飲食愈少愈好,但是必須要維持自己的體力,身體是一部機器,這部機器不斷在運作,它的運作一定要有動力,像現在的汽車,汽車能夠活動它要靠燃料,它沒有油它就不能動,大家都知道油料不足趕緊去加油。我們這個身體活動動力也是能量,熱能在推動,能量從哪裡來?飲食就是燃料,所以一定要補充。每一個人體質不相同,有人消耗的能量大,有人消耗的能量少,消耗能量大的就要多多的補充,他的飲食分量就多,消耗能量少的,他補充的也少。能量的消耗,消耗在哪裡?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得。百分之九十五,可能還要高一點,百分九十五是我最保守的說法,耗消在妄想上、妄念上,真正我們勞心勞力消耗非常有限。換句話說,你妄念少,你消耗量就少;你妄念多,你消耗量就多。所以世尊當年在世的時候,出家人日中一食,他一天吃一餐就夠了。他一餐不是吃得很多,不是把三餐當作一餐吃,三餐當作一餐吃,隔不了多久他就會生病,腸胃病就出來了,那個不正常。他的一餐就是平常三餐當中一餐的定量,這是正常的。他一天攝取這麼一點點飲食,他怎麼夠?夠了,因為他消耗量少,身心清淨,沒有妄想。
當年這些學生跟佛陀在一塊修學,接受佛的教誨斷煩惱,都很認真的做這功課,所以煩惱輕,他消耗量少,一餐足夠維持二十四小時。功夫更深的人,他需要就更少。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阿羅漢見思煩惱都斷盡了,身體還在這個世間,佛經上講有餘依涅槃,他證小乘偏真涅槃,身體還在。他的煩惱比一般人輕得多,阿羅漢出去托缽,一個星期托一次;換句話說,他一個星期只要吃一餐就夠了。辟支佛的定功就更高,我們在經上看到,辟支佛是半個月出去托缽一次,半個月吃一餐。佛經上這個說法我們能不能相信?憑什麼相信?有事實例子在。宗門參禪的人、得定的人,我們在《虛雲老和尚年譜》上看到,老和尚一入定,盤腿坐在那個地方,一個星期、二個星期,他那一、二個星期他也不吃飯、也不喝水,他出定的時候精神飽滿,這就是證明。他在禪定當中沒有妄想、沒有雜念,所以他那一點飲食、燃料消耗的非常非常慢,十天、一個月他不出定的時候,都能維繫他身體裡面內部機器正常的運作。人在定中的時候,身體裡面照樣還在運作,他還在呼吸,他那個呼吸比我們微細得多,我們呼吸很粗,他很細,所以他能量消耗得很少。由此可知,飲食是可以離的。
我們今天是凡夫,沒有這個功夫,粗重的煩惱我們都沒放下。可是要學習,在飲食、睡眠上絕不貪,沒有貪心,夠了就行。也不要刻意去求,刻意去求就錯了,這個東西不是面子、不是好看,不去做自欺欺人的事情,一切正常就好。一定是內斷煩惱,外面遠離五欲六塵,對於外界隨緣而不攀緣。隨緣裡面一定守護自己的清淨、平等、覺,要守住,四天王裡面都是表這個意思。守護自己的清淨平等覺,不被動搖、不被污染,這真修行,從這個基礎才能夠向上提升。
所以大家要曉得,道場裡面所有一切佛菩薩形像,要用現在教育的術語來說就是教具,教學的工具,這裡面含著有很深很廣的教學意義。我們現在一般人把這些教具當作神明來看待,你說錯到哪裡去?釋迦牟尼佛看到怎麼會不流眼淚?我們怎麼能怪社會上人,說我們學佛的人迷信;真迷信,我們自己本身就迷信,本身就搞不清楚。這些是佛法最普通的常識,必須要搞清楚、搞明白。外面來觀光、來旅遊、來參觀,我們就有能力給他做導遊,為他介紹說明每一尊菩薩的形像,每一尊護法天神的形像,它代表的意義你給他說清楚、說明白,這就是教學,這就是度眾生;度眾生,幫助眾生破迷開悟,幫助眾生離苦得樂。他明白了,現前生活上許許多多不能解決的問題,沒有地方問的問題,問了也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,往往在這當中他都得到答案。
佛法教學的殊勝實在是可以說無與倫比,這樣殊勝、這樣完美的教學法,古今中外我們沒見過,不但沒見過,從來沒有聽說過,唯獨佛法當中有。我們學佛的四眾弟子,確實是有罪過,罪過在不讀經論。佛法這些教學是不是我說的?不是,經上原本就是這麼說的,古大德原本就是這麼解釋。清涼的《華嚴疏鈔》,李長者的《論》,豈不是把《華嚴經》所有這些境界、表法的義趣都給我們說明白?我們懂得這個義趣,然後才恍然大悟,經上所講的《華嚴》是諸佛如來常說的一部大法;常說就是永遠沒有間斷,塵說剎說,這才曉得。什麼叫塵說剎說?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在說法,哪裡有中斷?我們自己學習有中斷,而六塵的表法從來沒有間斷過,盡虛空、遍法界都在說「大方廣」、說「佛華嚴」。我們整個生活都生活在「大方廣佛華嚴」中,我們如是,一切眾生哪一個不如是?菩薩如是,地獄眾生亦如是,這是如來究竟圓滿的教誨,真實真善美慧的教誨。我們出家做佛的弟子,連這個都不明瞭,你說多慚愧!怎麼對得起佛?怎麼對得起歷代傳法的祖師大德們?我們學佛不曉得到哪裡去學?這個大道理不清楚、不明瞭怎麼行?
有人請我講《華嚴》,請了一、二十年,許多人來請我,講了幾十遍;緣不成熟,沒法子,因為經太長。這個世間許許多多的地區同修們,都要找我講經說法,所以我這二十多年來都在過旅行的生活,從來沒有一個地方能住上兩個月,多半就一個多月很長的,短的兩、三天。旅遊的生活給我一個很大的啟示,這個啟示是家的觀念沒有了,哪裡是家?哪裡是住處?沒有。今天到這住幾天,明天再到那邊住幾天,這個觀念沒有。就像佛經上講的,只有「在」,現在「在」哪裡,沒有住哪裡,這一個分別執著突破了。所以內要斷煩惱,外不受誘惑,這是我們學佛最初方便,要在這上下真功夫,要做克己的功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