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乘起信論  (第十集)  1981  台灣華藏圖書館  檔名:10-003-0010

  你們同學們這幾天聽了以後,有沒有什麼問題?有疑問就提出來討論,沒有疑問,我們就繼續看下面的經文。第十二頁第六行,從這個以下是講始覺的四位,昨天給諸位說,這是就大的階段來說。說到這個地方,我們把前面意思的重點略略的說一說,前面的大主意,無非是教我們要確信真性,也就是理體,此地講的本覺,就是真如本性是本覺,這是本有的,這是我們應當要確信。九法界一切有情眾生各個都有,而且是平等的具足,不會說哪個比哪個多一些,哪個人比哪個少一些,沒有這個情形,本覺是平等,是本具的,這是第一個要相信的。你能夠確信這點;換句話說,確信自己能成佛。成佛成的什麼?就是真如本覺而已。這個東西是我們本來有的,又不必向外求的,這就是相信自己能成佛,這是很大的善根。第二,相信妄染是虛妄的,它不是真實的;換句話說,無始以來的業習種子、煩惱習氣是可以斷的。為什麼?它是虛妄的,它不是本有的。

  所以從本有的來說,生佛平等是一樣的。從虛妄的來說,各人有多少不一樣,那就不相同,有的人煩惱重,有的人煩惱輕,不一樣,可是本覺是一樣的。始覺是回什麼事情?昨天給諸位講得很清楚,馬鳴菩薩在《論》上告訴我們,依本覺而有不覺,依不覺而有始覺,始本不二。就好像鏡子一樣,鏡子的光明是本覺,鏡子本有的光明這是本覺,鏡子上面染了灰塵,灰塵沾在鏡子上,這就叫不覺,這就不覺。我們將這個灰塵擦掉,擦掉一些這又恢復了,這就叫始覺,擦掉二分就透了二分的始覺,擦掉三分就透三分始覺。把這個鏡子裡面的灰塵擦得乾乾淨淨,完全沒有灰塵,這就叫究竟覺。就是究竟本覺,也可以說究竟始覺,本覺跟始覺是一不是二,諸位要曉得這個道理。

  我們今天講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佛是什麼?佛就是覺。所以從真如本覺上看,豈不是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嗎?這個話說得很正確,一點過失都沒有。從帶著一分染我們叫眾生,九法界有情眾生。就是本覺上帶著這一分染的厚薄不相同,六道凡夫染污深厚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染污比較輕薄,佛、菩薩跟凡夫的關係就是這麼建立的。所以這種建立是虛妄而不實在的,是依無明染污厚薄而建立的。無明染污是虛妄的,因此,一切建立也不是實在的。佛法建立,我們常講是以假修真,佛法的建立是假,以這個假幫助我們始覺。到究竟覺這個假也不要,這就恢復到純真無妄,這是究竟覺,也是究竟佛的地位。這是前面一段重要的意思,這個道理明白之後,我們再看看四種的始覺位。

  【此義云何。】

  這句話是徵起,就是前面講的果覺與因覺,果覺、因覺是前面的,就是「覺心源故,名究竟覺」,這是果地覺,這是如來果位上的。「不覺心源故,非究竟覺」,這是因位,從十信位到等覺菩薩,都是屬於始覺位,這是因地的,所以有這一問。下面這是答覆,答覆的次第是由淺而深,在這個淺的地方,可能正是我們自己的境界。深處我們要了解,因為了解才能夠增進,拿現在的話來講,我們才能進步。

  【如凡夫人。覺知前念起惡故。能止後念令其不起。雖復名覺。即是不覺故。】

  這個地方講的『凡夫人』,就是指我們現前,這是能觀之人。科判諸位要留意,科判就是點醒文章段落裡面的旨趣,也可以說是宗旨,句句把這個旨意點出來。這句說能觀之人,「凡夫人」包括了十信位的菩薩,就是從初信到十信,實際上講應該到第九信。為什麼?十信心滿就算初住菩薩,那就到底下一位去,不在此地,這是所謂信位的菩薩。在小乘裡面講叫資糧位,所謂資糧位就是還沒有證到究竟果,沒有圓滿。譬如我們講小乘,小乘最高的位次是四果羅漢,阿羅漢。在三果以前都叫做資糧位,就是他還沒有證到第四果。好像在學校讀書一樣,你還沒畢業,沒畢業就是在校的學生。這就是指沒有究竟、沒有圓滿來說的。

  第二句是講所觀的相,『覺知前念起惡』,這個地方的相比較上是要微細,「前念」,念是指心念,他覺悟了,這一覺悟就離了惑,惑是迷惑,覺就破了迷。為什麼會有惡念?是迷。這一覺我這個念頭不好,念頭是錯誤,迷就離開了,迷的性是黑暗的,覺性是光明的,明一來,暗就去了。這一覺,底下講這是觀察的利益,『能止後念令其不起』,諸位要想問修行怎麼個修法,你看看人家此地講的,這是修行的開端,就是從這個地方修起。諸位千萬不要誤會,修行並不是僅限於參禪打坐、念佛拜佛,這叫修行,這當然是行門之一。那些修行方法就好比什麼?課堂的作業,是課堂的。學了以後要在生活上應用,這個地方就是講生活上的應用。生活上的應用是念念修行,修到什麼?修到心裡面不起惡念,我們的行就正了。像八正道裡面講的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正知、正見,這就是把自己的心行修正過來,這個叫始覺。這是凡夫十信位的始覺,小乘資糧位的始覺。話雖然這麼講,這裡面的位次也很多,譬如大乘裡面十信位十個位次,淺深次第十個位次。小乘四果四向,除掉阿羅漢這個位次有七個位次,裡面包括有三果四向,有七個位次,所以這裡頭有淺深次第不同,這都叫覺,都叫做始覺。

  雖然叫始覺,後面是「結觀分齊」,分是部分,齊是整齊,就是說在整個佛法裡它與哪個部分相等,這個名詞諸位將來在經典、經論上常常看到。這個分齊常常看到,譬如這個我們講菩薩五位,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,他是跟哪個地位相等。『雖復名覺,即是不覺』。為什麼說他是「不覺」?因為他能覺的是善惡業果,我們世間人所謂是他真正明白是因果報應。昨天有個同學來問我,什麼叫做因果報應?我很簡單的給他答覆,我說吃飯是因,肚子飽了就是果,我說因果報應你懂不懂?我說對不對?吃飯是不是肚子飽之因?肚子飽了這個果是不是因為吃飯而飽的?這裡面頂要緊的就是要我們明白善惡的報應,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,因果報應絲毫不爽。這是真實之事,沒有一個人能夠避免因果報應的,能夠逃得出因果律,所以我們的造作要謹慎。

  也許問,成佛作祖的人他能不能超越因果?給諸位說,不能。禪家「錯下一個字轉語,墮五百世野狐身」,就是為這個事情。這是百丈大師當年一段公案,百丈大師上堂說法的時候,常常有一個老人,年歲很大的一個長者來聽經,到時候他就來了,聽完了他就走了,一般人也不曉得他從哪來,走也不曉得他到哪去,這個百丈和尚曉得,他不是個人。有一天他就來請教老和尚,他說明牠是個狐狸,我們世俗叫狐狸精,牠是個狐狸。牠的前世是個出家人,就曾經有一個人問他,說大修行人還落不落因果?他說不落因果。就因為這一句話說錯了遭到這個惡報,墮在畜生道裡做狐狸,五百世了。遭到這麼大的難,求百丈大師給他超脫。百丈大師就說了:你明天來,你就照你從前那個人所問的話,你來問我。到第二天上堂,這個老狐狸來了,就像以前那個人問他,大修行人還落因果否?百丈禪師給他改一個字「不昧因果」。你看看,他說的是不落因果,改到不昧因果,牠超脫了。過了兩天牠就圓寂了,在這個山的後面圓寂,死了之後是狐狸身,百丈大師給牠做佛事,給牠超度,把牠看作出家人一樣給牠火化。一字之差,所以我們的造作不能不謹慎。

  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,你們看看,佛的傳記,他還受三個月馬麥之報,大家沒有飯吃,孔老夫子在陳絕糧,諸佛菩薩、這些聖者,你看看前世造的惡因還是要受報,都逃不了。釋迦族,就是釋迦牟尼佛他的一族,你看看受琉璃王滅釋迦族的果報,這在佛法裡面講定業難消。可是這些大修行人怎麼樣?他知道不昧因果,到時候要受果報清清楚楚,所以他受的時候沒有恐怖,他也不會害怕,報了就完了。好像討債還債一樣,過去我欠他的,他來了,來了我當然要還他,還了之後就沒有事了,欠財的還錢,欠命的還命。你們看看《高僧傳》安世高,安世高到中國就還兩次命債,還有見證人的,他預先曉得告訴他:我前世誤殺了一個人,現在我要去還他,你給我做證明。預先說好了,到了那個地方,果然被人家是誤殺死了。來還過兩次命債。

  這就是說明因緣果報,你要能夠覺悟,覺悟就是欠命一定要償命,縱然逃得過世間法律的法網,逃不過果報,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,欠財的一定要還錢。如果這個道理你要是透徹了,真正覺悟了,你對這個世間一切得失的心,自然就淡了。我們自己財物被別人騙去、被別人偷去了,你也若無其事,為什麼?如果不是我欠他的,就是他欠我的。很簡單,我欠他的,還他了,再沒事了,我不欠他的,他來生還得還我,這不是很自在嗎?何必去追究?何必心裡起煩惱?若無其事,因果通三世。

  所以真正會存錢的,給諸位說,那個錢不是放在銀行,也不是你經營生意去賺取利潤,都不是,這個都是不覺。我們今天講始覺,始覺真正會存錢的在哪裡?把這個錢布施給一切眾生。為什麼?財富從哪裡來的?財富從布施,布施是因,得這個財富是果報,這有因才有果。我做生意是因,賺錢是果,這是表面上看的,實際呢?不是的。有些頭腦很聰明、很伶俐的人做生意,他一做生意處處賒本。你看那個頭腦像木頭頭腦一樣,又笨又呆,他天天賺錢,他那個賺錢是前世修的福。所以你真正相信這個業果,相信這個果報,這是始覺。從此以後不再起一個惡念,不會去傷害任何一個人。曉得自己在一生當中,人與人之間誰也佔不了誰的便宜,誰也不會吃誰的虧。為什麼?因果通三世,沒有佔便宜的事情,也沒有吃虧的事情,這就是從業果當中覺悟了,我們在世間也得自在了。換句話說,你那些煩惱就能夠去掉一大半。

  為什麼叫不覺?因為他沒有離開惑,惑業苦,他的覺只是覺到業苦,業是苦之因,苦是業之果,叫因緣果報。因緣果報從哪來的?迷惑來的。但是,他這個迷惑還不覺;換句話,就是見思煩惱他還不覺。他覺悟善惡果報,因此他能夠斷惡修善,能夠遠離一切惡報。這個嚴格的講他沒有覺,他還是不覺,這是覺得很淺,這個相很粗很淺。在六即佛的位次上,這個位子叫名字即佛,他是個學佛的人,他是名字佛,佛就是覺,有名無實,有覺之名,無覺之實。到什麼時候這個名與實才相應?我們這個佛經裡頭常常念到,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,這是一句梵語,翻成中國意思叫無上正等正覺。實際上它是三個階段,無上、正等、正覺,要從正覺上來說,阿羅漢就有了。佛法裡面講,破見思惑這個時候就稱之為正覺,見思惑沒有斷,不叫正覺;換句話說,見思惑沒有斷。

  就是此地所講的始覺位,這是初位,初位的始覺,見思煩惱沒斷。見思煩惱斷了這就是正覺,見思雖斷,塵沙煩惱沒有斷,無明煩惱沒有斷。如果說塵沙煩惱斷了,無明也破了一分,這叫正等正覺。等是什麼?等於佛。這在圓教裡面講,通常是初住以上的地位,我們講圓教;如果講別教這是初地以上的位次,這個地方它的四位是從別教上說的。到如來位這叫究竟即佛,那是究竟圓滿,那是無上正等正覺。所以唯有佛才稱無上,菩薩沒有無上,正等正覺;阿羅漢、辟支佛只稱正覺,正等兩個字他還加不上。我們看這個四位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來說,這個初位還不到,名號裡頭邊還沒有沾到。所以這是名字即佛位,在四相裡面它是屬於業相,這個地方是「正寄四相顯其四位」,這是滅相,這個四相是講生住異滅,以滅的相最粗,以生相最細。請看經文:

  【如二乘觀智。初發意菩薩等。】

  這兩句是能觀之人,這是第二位的始覺,說出有兩類的人,一類是小乘四果四向他們的智慧。這個第二句是「所觀相」:

  【覺於念異。】

  第三句是講功德利益:

  【念無異相。以捨粗分別執著相故。名相似覺。】

  先說明什麼叫『異相』?這個意思是講因為有我執,我執是最粗、最明顯的無明煩惱,有了我執,這才會起貪瞋痴慢種種的煩惱,這叫起惑,就是迷惑,迷惑起來之後一定造業,所以它有連帶關係。造業必定有果報,所以惑業苦,苦就是果報,這個三者是連帶發生的。佛經裡面把它比喻作棠梨,有一種樹的果實,它一結果就是三個,一個枝上結的果就三個,比喻作惑業苦,這三個是連帶生起的。這個相就是種種變異之相,所以叫做「異相」,它不相同。前面這兩句這就是說,二乘聲聞與緣覺是在這個位次。在大乘法裡面,我們講別教,大乘裡面是三賢菩薩,就是別教裡面的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。在這個地位上,他們主修的就是修人我空,修這個,這境界大致上是相同的,就是聲聞、緣覺與這個三賢位的菩薩,就是初發菩提心的菩薩。

  下面這是講他所觀之相,『覺於念異』,這是講修覺觀的人,他能夠看出來我執所起的見思煩惱,煩惱就是惑,造業受苦這種種不同的差別相,「覺於念異」,這個念就是惑業苦,就是指的惑業苦。「念無異相」,這句是說的破了我執以後,我執破了,三障就捨離了,就離開了,就惑業苦這三障。我們在迴向偈裡常常念,「願消三障諸煩惱」,那個願大概也是個空願,不是真正的實願,為什麼?我執不破,願怎麼能滿?這要想消三障諸煩惱,首先要破除我執。決定沒有說是帶著我執,三障煩惱就消除了,沒有這個道理。這個三障煩惱就是從人我執裡頭生出來的;換句話說,人我執是三障諸煩惱的根本。你要能夠說破我執,那是把三障煩惱連根拔除,這是真正叫消除三障煩惱。此地講的是念無異相,無異相就是同相,為什麼?惑業苦沒有了。是什麼相現前?清淨平等相現前。所以就不是異相,不會再是造業受報六道輪迴,這是異相到這個地方沒有了,所以是超越輪迴,超越三界。這個地位是小乘的阿羅漢、辟支佛,大乘裡面別教的三賢菩薩。簡單的說,他們覺察到有念跟無念體相不同,體相有差別,所以把人我執這個粗分別。

  『以捨粗分別』,「粗分別」就是人我執,對人我執講粗,法我執為細分別。他能夠把人我粗分別這個相離開,是無異相,現的是無異相。這種相在《楞嚴》佛所講的,「內守幽閑」,它還不是真正的覺,所以說『名相似覺』。佛在《楞嚴》上說「猶為法塵分別影事」,不是真覺,是相似覺。所以見思煩惱斷了,人我執破除,到這個地位。我們念了這兩段,就應當要曉得我們修行目的、目標之所在,此地四位可以說是四個目標,能夠覺悟業果,就是因果報應這是第一個目標。做到這個地方,這個目標要是真正明白了,向這個目標修學,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。第二個目標,這個目標就是要破我執,這是第二個目標。在念佛人來講,第一個目標,始覺,第一位的始覺是修帶業往生,功夫成片;第二個目標,是修事一心不亂。所以這些道理要是不明白,我們這句佛號念得確實沒有力量,念得不得力,一天縱然是念十萬聲,這個佛號不得力。為什麼不得力?沒有目標。若不破我執,事一心得不到,因為事一心的境界斷見思惑,跟這個地位完全一樣。我們看蓮池大師的《疏鈔》、蕅益大師的《要解》,人家都是給我們這麼說的,事一心是斷見思,理一心是分破無明,我們是我執不破這怎麼行?

  要破我執首先要覺悟,我執是煩惱的根源,我們不是要斷煩惱嗎?不是要消業障嗎?枝枝葉葉上消業障消不了的,這個枝不好,你把它剪掉,過幾天它又長出來,這沒有辦法的。所以講枝葉上消業障,費盡了功夫只能得到暫時的、片刻的業障消除,為什麼?它有根還會生,枝蔓不斷。那會修的人從根本上拔除根本,這枝葉根本就不要理會它,根本沒有了,枝葉自然就枯掉了,何必費那麼多手腳?所以一定要修無我。《金剛經》裡面講的「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」,一定要修這個。這個修成了,給諸位說,才是小乘阿羅漢,這個斷證的功夫是小乘阿羅漢的功夫。但是,地位比阿羅漢高,為什麼?阿羅漢在這個時候不覺,你能夠保持覺,這就比阿羅漢高。如果到這個功夫就停止下來,就中止了,這就是不覺;到了這個功夫還往前增進,這是覺。

  所以圓教初住勝過阿羅漢多多,阿羅漢是沒有辦法跟他相比。這樣說起來我執,我們也很想修到無我,可是從哪裡做起?從哪個地方下手?這是問題。佛法修這個覺觀下手的方法,從初發心到等覺菩薩只有一個原則,就是看破、放下。從初發心到等覺都是用看破、放下。你看看初位始覺,他看穿了因果報應,他把事理看得清楚,所以他斷惡修善,他不再起惡念,不再作惡事,他把這個惡放下了。他要不看穿他不肯放下,他看破了,所以他能放下。功夫更增進一層,二乘三賢菩薩他看破了我執是惑業苦的根本,他看破這點,所以他能把我執放下。這兩句話是入佛的祕訣。

  我在民國四十二年剛剛學佛的時候,第一次見章嘉大師就是問他這個。那個時候我覺得佛法不錯、很好,我請教章嘉大師:佛法這麼好,我們有沒有什麼方法,能夠叫我們直截了當一下就入進去?別惹麻煩,別找麻煩,別兜圈子。章嘉大師就告訴我六個字「看得破,放得下」,教給我這個方法。這麼多年來當中體驗到的,確實從初發心到如來地,位位都是看得破、放得下。到了如來果位這是到究竟圓滿,究竟看破,究竟放下,成佛了。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無明沒看破、沒放下,所以他在等覺菩薩;那一分生相無明看破放下,他就是究竟覺。所以諸位要曉得這個原則,原則曉得之後,從哪裡下手?我就請教章嘉大師:從哪裡下手?章嘉大師告訴我,布施。布施什麼意思?布施就是捨,布施就是放下。你要不肯捨就放不下,放不下就看不破。看破與放下是相輔相成的,看破一分能捨一分,能捨一分就又能看破一分,所以它是相輔相成的。

  從初發心到如來地,沒有別的,就是教我們捨。捨到什麼?連身體、頭目腦髓都可以捨。不肯捨的?就是我沒有放下。我執沒有了,這個身,曉得這個身不是我了,我也不只是這一個身,所以這個身就可以捨了,無我相了。我們現在捨不了怎麼樣?就是因為我執破不了,這個身是我,身外之物勉強可以能捨掉,身不能捨,這些人沒看破。雖然佛經裡面常常這樣講,你也聽了不少,今天有個人叫你;你眼睛不錯,你的眼睛捨給我、送給我,你不肯,眼睛給人,我不是變成瞎子了嗎?還有我,我變成瞎子了,這不肯捨。你要追究這個原因,為什麼不肯捨?捨就是放下,為什麼放不下?我執。

  我們念經典裡面曾念了不少,清淨法身,前面我們也講過。什麼叫法身?萬法是自己身。如果這個地方要覺悟了,捨身受身本無其事,也是不一不異。譬如現在的外科整形,我們這個面孔有不好看的地方,把它挖掉,用自己大腿上肉挖一塊來補上去,大腿它捨身了,這個地方得到了,你能夠捨得。我們這個身送給別人,別人那個身還是我們身,萬法是一身不是二身,所以幾個人能夠覺悟到法身?法身,哪沒有法身?人人法身是一,十法界依正莊嚴是一個身。我們是因為迷惑了,前面講這起惑、造業、受報種種不同的叫滅相、異相。真正覺悟到這個境界是個什麼相?是個同相,不是異相。父母為了愛護子女,能夠捨身給子女,為什麼?他曉得子女跟自己是一個身,這是他的覺,他要不覺他做不到。哪裡曉得一切眾生身跟自己是一身?佛菩薩曉得,所以佛菩薩能捨身,頭目腦髓都能布施。

  我們講《華嚴經》,記得講「第六迴向章」,裡面講六十種布施,我們講布施,實在《華嚴》講得詳細。為什麼那些菩薩都能做到?那麼樣輕而易舉的做到,我們做不到?菩薩覺,我們不覺,菩薩看破了,看破就是覺。我們如果要看不破,如果要不能夠捨,就以現前這個功夫來說,這念佛事一心不亂就困難了。固然西方世界情形我們也算是知道了不少,到那個地方去不退轉。可是諸位要曉得,佛在大經裡面講得很詳細,娑婆世界修行一天等於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。所以極樂世界那個地方雖然不退轉,它那個進很緩慢,不退是不退,進得慢。我們這個地方退得快、也進得快,所以帶業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要等到「花開見佛悟無生」,這個悟無生就是證得理一心不亂,見到報身佛,這是多長的一段時間。你要不了解這個情形是不知道,了解這個情形,想想這還是有問題,為什麼我們不現在在娑婆世界精進?

  我們的一天等於極樂世界一百年。我們能夠精進在娑婆世界,一生當中可以證得理一心不亂。換句話說,到極樂世界這個時間縮短的太多了,一到那個地方去就上品上生,花開見佛,這多省事。好比讀書一樣,一個要從小學一年級慢慢念起,一個直接就是插班到大學一年級,四年就畢業,學位就得到了。這是佛對我們的期望,他並不希望我們從下品下生,慢慢一步一步往那地方去,他希望我們最好是上品上生。要想做到,也沒有別的,就是看破放下而已,身心世界一切都能放得下。既然一切都能放得下了,這個世間還有什麼好爭執的?我們常常講想不開,想不開就是不覺,就是看不破。讀誦經典無非是幫助我們看破,可是放下這個完全是自己了,佛沒有辦法幫助我們放下,只能夠用經論幫助我們看破,放下是真功夫。我們再看底下一位,第三位:

  【如法身菩薩等。】

  你看這一開端就不一樣,這是說明能觀住相無明的人,這是無明的四相,生相無明、住相無明、異相無明、滅相無明,這是到第三位什麼人?『法身菩薩』。諸位要記住,這個「法身」,萬法是自己一身。我們中國道家有這個思想,「天地與我同根,萬物與我一體」,這是法身菩薩的境界。所以古時候有人講,這莊子的境界是七地菩薩,如果他這兩句話確實是他自己境界的話,那真的是法身菩薩。我們讀了這些經文,如果說欣賞這個,那沒有用處,我們自己要能夠達到,確實是以萬法為身。以萬法為身,我得問問你們,這身有沒有生滅?身就沒有生滅了。萬法新陳代謝永遠存在,正如同我們把萬法比作我們這個身,把我們自己的身相比作細胞,細胞新陳代謝,我們身在,所以法身常住不滅。

  幾個人曉得萬法是身?萬法是自己的身,給諸位說,是真的,這是覺悟。認自己這個身是身,這是不覺,迷惑顛倒。為什麼?一切萬法是自己的真心變現的,是自己的心生的,所以是一不是二。這是我們的根本迷惑,不曉得宇宙人生的根源,前面講的心源。佛法對我們殊勝的功德利益,就是教我們覺悟心源,真心的根源、妄心的根源,以及它的相與作用。你要是真正覺悟了,你就不會再執著這個身是我了。這個大小乘破除我執的方法不一樣,小乘的破除是要斷見思煩惱,破了身見之後還要天上人間七番生死,才能夠把八十八品的思惑斷掉,證得個阿羅漢果,這個方法是其笨無比,要經過這麼長的時間。大乘這個方法就妙極了,它用的方法,它用的覺觀,一下就照破,一悟就證法身。曉得萬法是自己的身,你看這個我執不是不破,自己破掉了嗎?一下就破掉了。因為自己這個身心也是萬法之一,無量無邊法之一,一切法是自己,不是說這個身是自己,身外都不是的,一切法是一沒有二,這是法身菩薩。

  你要明白這個道理,菩薩不慈悲這是假的,沒有這個道理。菩薩看一切萬法都是自己,同體不是異體,是同體,同一個理體所生的。上自十方諸佛,下到阿鼻地獄眾生,同是一個真心理體變現之物,所以是一體不是二體。這是講見了性的菩薩,他親證得這個事實的真相,沒有見性見不到這個真相,見了性才見到這個真相。這就好比什麼?好比那棵大樹一樣,這個葉子看到那個葉子不是一家人,枝枝葉葉都是彼此對立的;如果要發現根本,原來是一家人,從一個根本生出來的,就這麼回事情,同一個根本。同一個根本,整個這一棵樹,葉葉都是自己,花花也是自己,它是一個整體,所以叫一真法界。迷了這個根源,所以才講十法界。這是先介紹出法身菩薩,「法身菩薩等」,這「等」在別教裡面從初地到等覺,等覺我們也叫做十一地。如果在圓教,那從初住開始,那到等覺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《華嚴》裡面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。別教裡面講十一位法身大士,他是從初地說起,所以這是等。

  【覺於念住。】

  這是他所觀的相,這是在四種無明裡頭,住相無明。諸位要曉得,前面的滅、異都是一個動相,他現在住,住是不動的,但是這個時候,他的法執還沒有破盡,執著一切萬法是自己身,不再執著這個身是己身。換句話說,粗的人我執,就是分別我執、俱生我執都破了。法執也有分別法執、俱生法執,也破了個幾分,但是沒有完全破。初地開始破分別法執,到第七地再破俱生法執,這個時候是『覺於念住』。

  【念無住相。以離分別粗念相故。名隨分覺。】

  這是真的覺了,這個不是相似覺了。所以在這個位次上,這是真正的成佛,我們禪家所講的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見性成佛,哪怕是見一分性,我們從圓教上講,四十一品無明,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見一分實性,這就叫成佛,這是真的,決定不是假的。但是他不是究竟圓滿的佛,叫分證佛,就是『隨分覺』,分分覺。江味農居士在《金剛經講義》裡面,解釋的經中所講的諸佛,他老人家就是這麼說法的,就是指初住到如來地這稱之為諸佛。這是一共有四十二個不同的地位,都叫做佛。從八地這確實證得一切境界相唯心所變,九地知道阿賴耶裡頭三細相的轉相,也是唯心所變,講三細相。但是生相沒有破;換句話說,明心沒有到究竟圓滿。必須到生相無明破了,明心才是究竟圓滿,那就是到如來地了。這是說住相的始覺。

  在我們念佛法門裡面來講,這是相當於理一心不亂。由此可知,如果你要想修理一心不亂,應當要修觀,要能夠觀萬法是一身。這個也有初方便,你譬如說在最初,我們在一個家庭裡面,要曉得這個家庭,整個家庭這個身是一不是二,是一家人,一家人就是一個人。我在講席當中常常提出「孝」這個字,我看這個孝這個字,我常常說那一個字是世出世法的大總持法門。孝這個字的造字,上面是老,下面是子,合起來是一不是二;換句話,就是父親跟兒子是一個人不是兩個人。父親再上去,兒子再下去,上面是追溯到遠古的祖先,下到萬世的後代,是一不是二。諸位能從這個地方觀察去體悟、去實踐,這就證得法身。對你家庭裡面這個人的愛護就愛護自己一樣,這個家庭多美滿、多幸福,從家庭再一擴大就是一切眾生。所以從這個孝字,孝是五倫的根本,從孝覺悟到五倫,從五倫覺悟到法身。

  所以什麼時候我們能夠覺悟到,一切萬法、一切眾生與我自己是一個整體,這個時候你就見得清淨法身,這樣的念佛才能念到理一心不亂。如果是人我對立、一切法對立,理一心不亂永遠沒有指望。如果能夠突破人我這個界限,法身立刻證得,理一心不亂就證得了,你這個往生品位太高了。所以希望諸位從這裡覺悟,我們這個經不是白念的。我們這個地球上人是一家,外太空人跟我們也是一家,無量無邊的世界都是一家人,而且都是自己一個人,森羅萬象是自己的隨類化身,法身、報身、化身是一體,無二無別。好,下課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