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妙法蓮華經大意  (第六十五集)  1981  台灣  檔名:08-002-0065

  講義第二十七面第一行:

  【今開行門。則想念思惟分別計較。一一皆稱普賢行。如此則乘六牙象王。】

  「六牙」是表法的,實際上是表六根、六塵。

  【現其人前。亦有所說。象表實相之行。六牙表六波羅蜜。於實相中。一念思惟。即具六度。即思非思。是妙法義。】

  說得清清楚楚了。這個地方的思惟,不是我們妄想思惟,不是第六意識、第七識,而是妙觀察智、平等性智,也就是八正道裡面講的正思惟。前面解門能入,這是大乘之門,是要用無分別智,就是我們講的實智、根本智才能夠契入,就是解悟;可是證悟呢?證悟要後得智,要權智。我們在《華嚴經》裡面看得很清楚,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會中得根本智,就是得無分別智,前面講的解悟。得到之後入一真法界,入一真法界之後就用的是權智、後得智,那就是五十三參。所以五十三參裡面,「想念思惟分別計較,一一皆稱普賢行」,叫行成證入,清涼大師的科判就用這四個字「行成證入」,入的是一真法界,在一真法界裡面證究竟佛果。由此可知,根本智沒有成就之前,沒有法子入一真法界;換句話說,沒有法子修普賢行。什麼叫普賢行我們也見不到,千萬不要我《華嚴經》搬出念念,念念「普賢行願品」那就是普賢行,那不是的。像我們翻起大陸地圖來看,你怎麼看來看去那不是大陸,連大陸的邊也沒有見到。我們今天拿經典就是看地圖一樣,實際地方沒去過、沒見到。所以你的根本智成就之後就見到,這個境界就現前了。

  表法裡面,「象表實相之行」,入一真法界之後,我們也就是這樣說,當你證得理一心之後,你的行就是「實相之行」。為什麼?在這個境界裡面,凡所有相皆是實相,你起心動念、一切造作全是實相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一一境緣統統具足六波羅蜜。普賢行,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,它才叫一真。無論哪一行就是一切行,六度萬行在這一樁事情裡頭全部具足,樣樣事情都是這樣的,這叫修的普賢行。我們坐在那邊不動也是普賢行,展一下眉頭、咳嗽一聲也是普賢行,也是六度萬行統統具足。這個時候「即思非思」,思是思想,即念非念,即分別非分別,即計較非計較,所以才圓具無量波羅蜜多,這個意思就是《妙法蓮華經》的義趣。《妙法蓮華經》的義趣是什麼?「唯有一佛乘,無二亦無三」,開權顯實,實就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所以五十三參裡面一一行都圓具一切行。我們雖然是讀誦、雖然聽講、雖然很羨慕,做不到,做不到就是本錢不夠,沒有理一心不亂的本錢。到你理一心不亂,這個境界就現前,那就是你自己親證的境界。由此可知,我們修行人要以這個為目標,修行人念念要趣向這個目標,這個道路是真正成佛之道,不可以疏忽。下面有句話說得很重要:

  【如輪王從仙人聞法華經。乃云我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。令我具足六波羅蜜等。豈非一念實行即具六度耶。】

  這一句話,「一念實行即具六度」,這八個字很重要,這是講的真實行、實相行。在這底下都是講到最重要的修學綱領,剛才說到我們必須要具有本錢,就是理一心不亂才能夠入這個境界。我剛才也提到研究班,你們有人想來給我商量,商量不行,這研究班要能收到效果,要有小部經的基礎,沒有小部經基礎沒用處的。所以說你們同學想發心,將來參加個三年、四年研究,首先要能講十部小經這是最低限度,要學講十部小經,以這個基礎去學一部大經,這是勉強可以。我在台中學《楞嚴經》之前,我聽李老師講過三十部小經,這三十部小經,我雖然沒有部部都講過,但是我所聽到的東西,我上台都能講得下來,所以我有三十部小部經的基礎,才學大經。今天我要求你們的不算多,要求你們十部,你們有十部小部經的基礎,可以參加研究大經。縱然佛學院畢業出來的,我也不會收,為什麼?他沒有十部經的基礎,那還是沒用處,佛學院畢業出來也不行。佛學院畢業出來之後要經過考試,怎麼考試?講十部小部經給我聽。十部經怎麼講法?在我們講堂裡講給大眾聽,我也在底下聽,要這個講法。你能夠講十部小部經,可以有資格研究一部大經,所以自己的本錢要具足這很重要,自己沒有這個本錢那就沒法子。底下講或者有人這麼說:

  【若如所言。則但依理觀。不依事修。】

  你用不著在事上修,修理觀不就可以了嗎?這樣說起來是不無道理。我們再看底下:

  【從古已來。頗有得見普賢者不。】

  這是講單修理觀,不修事修,這就是俗話講的「依理廢事」,這是不可能的事情。

  【曰智者禮懺三七。見靈山一會儼然。曇翼誦持法華。普賢乘象而至。予謂非事不表其理。非理不顯其事。若能理事雙修。何患其普賢不我現前。】

  這個地方特別就是奉勸你要「理事雙修」,不能夠偏廢。我教給諸位,你們早晚課誦用《西方確指》我們印的本子,你照這個修,這是事修;你在經教上練講,這是理觀,你要懂得這個道理。因為你講經就是觀照,你勸別人就是勸自己,勸別人,別人未必肯聽;勸自己,常年一年到晚勸自己,勸自己二十年自己就回頭,天天在勸,自己得的利益大。所以講經常常會開悟,這個悟是什麼?因為你有觀,有理觀才會開悟。小乘人為什麼不開悟?因為小乘人沒有理觀。大乘人能開悟,就是因為他不斷的理觀,理事雙修。事上是修定,事上正如佛在《金剛經》上教給須菩提的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,修這個,這就是修一心不亂。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雖接觸六塵境界,心地不染、不著、不取相,在這裡面修定。每天讀誦大乘,為人演說,這是修理觀、修慧,福慧雙修,要這個修行法。我勉勵同修走這個路,這個路是非常的快速,很容易成就。古來的祖師大德們各個都是走這個路,我們走這個路子決定不錯。初學要學一家之言,你的心才不亂,你這個觀慧它才有個中心,就是有條路,有個目標。你要搞多了,多了心就分心,心就散亂,不容易集中,這是修學的一個忌諱。

  你看看善財童子初學的時候,他老師只有一個文殊菩薩,只有一個人;等到他定成功,慧也開了,這個時候才參訪。那個時候參訪,真正做到不取於相、如如不動,有這個能力就可以遍參一切善知識。如果我們還取相、還著相,還會被外面境界所動搖,那自己就要小心,我守一個老師。這就是還沒有到出師的能力,還沒有這個功夫,還是守著一個老師。所以學經的時候,守著一部經,守著一家的註解;不要看到某個經書註解好多,這是古大德名氣很高,那你糟了。我們縱然參考幾種註解,也是以一家註解為主,這個都是從前李老師所教的。我們在這上真正得了利益,因為以前不曉得,你說我學《楞嚴經》,我手上有三十種註解,好了每個註解都去翻,《楞嚴》變成大雜燴,怎麼能成功?只守一家,我們學的時候,李老師講依圓瑛法師講義,我們學也依圓瑛法師講義,以一個為主。就是說百分之九十五靠這個,另外只有百分之五參考別人,要以這樣的比例。怎麼參考別人?譬如圓瑛法師這個地方的一句,他這個地方註解,我們看到或者是不以為然,或者是看到的時候看不懂、看不清楚,找別人的註解就找這一句,看看人家怎麼講的,會不會引起我們自己一點悟處?把這句講得更通順。絕對不是把人家的註解從頭到尾仔細來看,就完了,那你就是跟兩個老師學、三個老師學。只看它一句。

  所以說會採註子的,他是這個採取法,他講出這個註解,從頭到尾講的,大家聽的是一脈相承,是一個思想,一個指導原則。兩個註解它是兩個思想,它是兩個指導原則;換句話說,教你走兩個路,兩個路怎麼能走?所以初學人最大的忌諱就是這一點,這一點要不能夠遵守,他就注定要失敗,他不會成功。我們看到好多人真是可惜,他不懂得這個道理,他搞好多註解,結果他自己路走錯了,走失敗了。可憐,那真可惜,不能說他不用功,錯用了心,不曉得這個原理原則。到什麼時候可以博學多聞?到你大徹大悟之後,那個時候就可以。《楞嚴經》一百多種註解,一百多註解都可以從頭看到尾。就是說你證得理一心不亂之後,為什麼?那個時候你看東西你能夠不取於相、如如不動,不受它左右,這個可以了。就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什麼都可以看,什麼都可以學,自己心有主宰,如如不動,增長自己無量無邊智慧,這增長智慧。就是我們的心還做不了主,還會被別人所左右,那千萬小心,我們只能跟一個人學,只能跟一個老師。

  我自己的修學能夠有一點成就,就是一個老師教的,跟一個人學的;學經也是如此,是一部經一個註解。我那個時候拼命蒐集這些好的註解,我還是別有用心,因為這個東西是國寶。蒐集來之後,將來有別人學。你學交光法師的,我有交光法師的註解;你學《楞嚴經圓通疏》,我有《楞嚴經圓通疏》的註解。你學哪一家的,我手上都有資料,我可以供養別人。但是真正學的時候,他必定是學一家,他才會有用處;亂了的時候,那我害死人。我不害我自己,我更不會害別人。這就是說明參考註解怎麼參考法。像《法華經》的註解有一百多種,我所蒐集的有五十種註解。我們所取法的也只能取一種,我們將來準備講《法華經》,我們取《法華經大成》,我過去在李月碧講堂講《法華經玄義》,玄義就是用《法華經大成》講的,所以你取註子只能取一種。俗話說「貪多嚼不爛」,總是有理有事,理要專、事也要專,才能夠達到一心。

  【所以見普賢。則當得無量功德。如旋陀羅尼等。】

  「見普賢」就是入一真法界,就是證理一心不亂,所以要修「無量功德」,功德是定慧。這個地方不是講福德,是講功德,福德沒用處。梁武帝當年在世專修福德,起廟的福德大了,梁武帝建了四百八十寺,他度出家人幾十萬人,他是總護法。碰到達摩祖師,他是高興的請教達摩祖師:你看我這個護法,我的功德大不大?達摩祖師給他潑了一盆冷水,「並無功德」,沒有功德。你們想想為什麼?因為這是福德,與定慧不相干,不是說蓋了一個廟,我這個定功就深,那就可以了;與定慧不相干,這是人天福報。如果梁武帝當年要換一個字,問達摩祖師:我的福德大不大?達摩祖師一定說:甚大。說功德,功德沒有,福德就甚大。諸位要曉得,這個地方講的是功德,不是福德,功德跟福德我們要把它分得清清楚楚。為什麼佛法裡頭重視修福?因為修福可以幫助你功德現前。修福要怎麼修法?修福要不著相的修。譬如佛法教你修布施,因為你有貪心、因為你樣樣捨不得,你不能得定;換句話說,你功德不能成就。你要能把五欲六塵、名聞利養統統布施掉,統統捨掉,你心清淨,清淨怎麼樣?功德現前。所以修布施能夠幫助你成就功德,可是你目標是要在功德。你布施不是求福,不是捨一得萬報,沒有任何企圖,只求自己心地清淨。不要將這些東西擾亂我的心,不要叫我天天這個也放不下,那個也放不下,能把一切東西都捨掉,自己身心清淨,這個修布施就是修功德。沒有無量殊勝的功德,我們想證得理一心不亂做不到。底下有兩行半相當重要,希望大家特別注意,為什麼?說到我們現前。

  【若濁世比丘等。】

  「濁世」就是五濁惡世,就是我們現在。指我們現在這些人,「濁世比丘等」,「等」就是連在家二眾都包括在裡面。

  【欲修習此經。】

  你要想學《法華》,想修法華三昧。

  【能三七精進。我乃現身而為說法。】

  這就是講剋期取證,「三七」二十一天,這就是平常講的法華七,三七的時候能夠感應到普賢菩薩現身。好,那我們來結個七,我們二十一天看看普賢菩薩現不現身?大概三百個七普賢菩薩也不能現身。你們曉得障礙在哪裡?前面給諸位說,理事雙修才有感應。三七是事修,如果裡面沒有理觀,那怎麼能成就?我們今天打佛七念佛,為什麼佛七裡頭不能證一心不亂?沒有理觀,有事無理這不能成就,有理無事也不能成就。所以這個佛七應當怎麼樣舉行?譬如像我們現在講《彌陀經疏鈔》,或者講《彌陀經要解講義》,總是把這個東西統統講完,大家都聽得清清楚楚的,這個時候再結七念佛,理事雙修,人人都懂得淨土的大道理,都懂得修學的原理原則,這個有效。就好比這個結七,就好像考試一樣,學校考試,月考了,他這一個月功課念完這才考試。說一個月都沒有上課,來月考,哪有這個道理?沒有這個道理的。我們今天講打個佛七,你問問每個人他對《彌陀經》有沒有研究?一點研究也沒有,他就來參加佛七,這就等於說念書一樣,書沒有念來參加考試,他怎麼會有個結果?《法華經》如此,整個《法華經》的道理要全都通達,這個時候再以三七精進,理事雙修,才會感得普賢菩薩現身說法。

  【復慮其宿障魔作。說咒護持。觀菩薩為眾生用心。何其切也。】

  菩薩念念護持一切眾生,眾生麻木不仁不能夠體會。我們的宿業罪障實在是太重,魔王外道想盡一切方法來誘惑我們,菩薩在暗中保護。所以我們自己要覺悟,覺悟之後是什麼?第一要緊的要消業障,消業障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修行、弘法,你們早晚課誦用《西方確指》的方法就消業障。為什麼?心定對治自己的散亂心,心散亂就是業障,求這個心之安定。弘法利生是消業障,能夠轉業。我們要問什麼叫普賢行?

  【正憶念者。即普賢行。】

  「正憶念」就是正思惟。

  【古人云。正興一念。是法界緣起。】

  這句話說得太好了,千真萬確的事實,諸佛菩薩如是,一切凡夫也是如是,覺了就是法界緣起。你看《華嚴經》裡面講「法界緣起」,就是說這個事情。所以大師說:

  【想念思惟即是普賢。非無據也。】

  他說這句話有理論依據、有所本,不是自己胡造謠言。

  【能如是思惟信解者。則從無量佛所。深種善根。】

  這個幾句話得也是非常之切當,我們對於這個道理、對這個事實能夠相信、能夠理解,這就是你從無量諸佛處所種的善根,能信得過、能理解。起心動念即是法界緣起。這是我們現前用上一點功夫都能做得到的。

  【常為諸佛手摩其頂。】

  這是摩頂授記,佛給我們摩頂授記我們自己不覺得,這是什麼?這是冥護、冥加,而不是顯護、顯加。顯護、顯加我們能夠覺得,能夠覺察得到,這是覺察不到。

  【未能深解。】

  我們還做不到這個程度。

  【若但書寫。亦得命終生天。】

  「書寫」就是流通經典。在從前沒有印刷術,流通經典要靠自己抄寫,這樣輾轉流通,這個福德很大,福德是「生天」。諸位要曉得,今天不需要去書寫,今天你去翻印,比書寫的福還要大。書寫的寫個一部、兩部,已經就累得不得了,這一部《法華經》,從頭到尾把它抄一遍,你要費多少時間?要費多少精力?今天我印一部很容易,幾天就印好了。你印一千部,古人寫哪個人一生能寫一千部?不可能的事情,頂多寫個幾十部不得了。今天我們印一千部、一萬部,你想想看,這是多大的福報,生天的福報,這就是修福。世間人不曉得這個福報之大,他不肯做。我們曉得這個福報之大,曉得世間什麼樣的福報都沒有這個福報大。我曉得之後,我就拼命在做,永無止境的在做。這是單單講印經流通就有這麼大的福報。

  【何況受持憶念解義修行者乎。】

  那不必說了。這是說什麼?他沒有受持憶念解義修行,他什麼都不懂,只是一味的修福,印經修福,只是講這個,這個是大功德。還有一個修福比這個還要大的,就是講經,你自己發心講經;自己不能發心講經的,我請法師來講經。這個世間人他對這一點,現在知道的人並不多,如果曉得這個是修大福報的話,現在在南部我常常在那裡講經,已經有人覺悟到。我每個月到南部去講經,每次請經的人都不一樣,等於彌陀院那個講堂是借給他們用。這個五天他們出這個功德,請我去講經;下個月另外一個人他出這個功德來請講經,來給大眾結緣。這個風氣將來慢慢會開,請法師講經。你能夠借一個道場,請法師講一天的經,比你印十萬部經典功德還大。為什麼?你十萬部經如果印出去沒有人念,大家都把它放在書架上擺著,這沒有功德;要有人去念,要有人去依教奉行,才有功德。你講經的時候,當時就有人聽,他能夠解義,他阿賴耶識裡就落種子,這個功德大。你印的書有人去讀才落種子,沒有人讀把它放在書架上,那個沒有功德。所以這一千本書印出去,希望能夠有個三、五個人去念,就不得了!不要希望我這個書各個人都有念,沒有這個道理,不可能的事情。你要想最有效是什麼?那就是講經的道場,你印這個經書馬上就有一、二百人來聽經,這個效果是最大的,可以能夠得到十分之一、十分之二的效果,立刻見效。有一百人來聽經,我印一千部經十分之一,二百人來聽經十分之二,這個效果是立刻見效。這個印經裡面講,今天我們在台灣有這個機會就是大專講座,大專講座裡面你印教材的話立刻見效,這是修福最為顯著的。所以說是人一定要開悟,要有智慧,福不唐捐,才真正收到效果。

  【是故智者應當受持。】

  智者是有智慧的人,愚痴的人他不懂,他不覺悟。有智慧的人他覺悟,他曉得這個道理了,他才能夠依教奉行。

  【我當守護廣令流布使不斷絕。】

  這是菩薩在法華會上對佛所發的願,所說明的這樁功德利益的事實。「我」是普賢菩薩所稱,只要有人,你看看第一個就他什麼都不懂,他能夠印經布施,他能夠得到天福。如果能夠「受持憶念解義修行」,普賢菩薩必定守護,一定是保佑他,滿他的大願。流通大經,大經是一切眾生法身慧命,續佛慧命就從這個地方修起。好,明天大概再一個鐘點就圓滿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