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妙法蓮華經大意  (第二十九集)  1981  台灣  檔名:08-002-0029

  講義第十四頁第二行。底下接著要說的就是證得之相,證得的樣子,這個很要緊。此地給我們說:

  【虛心無證。而無所不證。】

  一般講,能證所證還沒有忘的時候,這是在用功的階段,沒有到達境界。譬如我們看到別人發了大財,心才一動立刻阿彌陀佛壓下去,這個時候是用功,沒證得。到有相當功夫,見如不見,好像心裡很平靜,見到這個外頭境界不動心,曉得外頭境界,曉得自己不動心,還是沒證,還是沒達到那個境界。什麼時候是真正證得?心境兩亡,心裡本來無一物,沒有境、也沒有心,這個時候是真正證得,也就是真正的清淨,本來無一物。像這些境界我們都應該曉得,不要到自己有一點點清淨,那個石頭壓草可以壓得住,就以為是清淨,這是錯誤的,這個僅僅是初步功夫而已。但是諸位要曉得,煩惱能夠伏得住,你自己就覺得自在,這裡面就有法喜、就有快樂、就有樂趣,我們常常講法味,法味就嘗到。煩惱控制壓不住,學佛的滋味沒嘗到,不曉得學佛什麼味道,所以在佛法裡頭會退心。煩惱能控制得住,法喜天天增長,味道嘗到,給諸位說,不會退心了。到這個時候你才曉得,佛法這個殊勝味道之好,一切世間法都比不上的,沒辦法比。常言說得好,世間人最大的嗜好莫過於貪吃與好色這兩樣。佛法裡面講「禪悅為食」,你要能夠嘗到禪悅的滋味,天上人間最美妙的飲食那個味道都比不上,沒辦法比的。禪是禪定,就是在一切境界裡頭不動心,得到禪定;悅是喜悅,法喜充滿,在什麼境界裡頭不動心。這個味道不是世間人從言語當中能夠體會的,必須要親證。古人所謂「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」,一定要你親自證得,你才曉得這個美好。

  看底下一品,「持品」:

  【因寶塔品深讚持經之人。】

  前面「見寶塔品」是深讚受持妙經之人。

  【提婆品又誡求法者當盡其誠。】

  這句話要緊,「求法」的條件就是這三個字「盡其誠」,這三個字也是做學生的條件。什麼樣的條件才能做個學生?要盡其誠,凡是有這個條件的,他要得一個老師指教決定成功。印祖講十分誠敬就有十分成就,他能夠盡其誠,那他當然得的是最大成就,沒話說的。龍女為什麼一剎那之間能成就?盡其誠。畜生盡其誠都能夠剎那之間成佛,我們在人道盡其誠,難道還不如畜生嗎?可見得我們之所以不能成就,未能盡其誠。可是這個問題來了,什麼叫誠?我現在已經誠心誠意;換句話說,對這個誠字不能理解,不曉得什麼叫誠。對這個字一定要懂得,誠是什麼?誠是心裡頭一念不生,就叫誠。有了一個妄念,還有誠的嗎?不誠。誠這個字,在菩提心裡頭是直心。一天到晚想東想西,誠個什麼?聽了老師的教導,讀了佛的經書,還在裡頭起心動念,不誠。我們讀這個書,這句怎麼講法,那句怎麼說法、什麼意思,這個祖師說的跟那個人說的不一樣,不誠,誠沒有了。

  誠是怎麼樣?聽經從頭到尾,讀經從頭到尾,一念不生,這叫盡其誠。意思懂得不懂得根本不要理會它,不要分別、不要執著,悟,求的是悟不是分別。用分別心就用心意識,誠沒有了;離心意識,你所用的是誠心。用心意識,心意識裡頭沒有誠心,第六識分別,第七識執著,阿賴耶識落印象,哪有誠心?所以先要曉得,什麼叫做誠?你看那個道士畫符誠則靈,符平常要練,練得很熟,為什麼?到畫的時候不能起一個念頭,一筆下去一道符畫成功,這一個階段的時間,他心裡一念不生,這個符就靈,畫的符貼在那裡,邪鬼看到害怕,誠則靈。佛法裡誠就開悟,誠就得道,不誠無物!我們做不到這一點,不要說是盡其誠,我們連這個誠是什麼意思都沒搞清楚,以為我現在一心一意,我現在都誠心誠意來的。誠心誠意就不來,不誠他才來。這一點非常重要,做學生的態度真的就是這三個字。此地很顯明的說明,求法者當盡其誠。

  【故藥王等二萬菩薩。深體佛意。發願持經。雖末世眾生剛強難化。我等起大忍力。何患其弊惡上慢瞋濁諂曲耶。】

  這幾句諸位要把它劃起來,為什麼?就是我們現前這個時代,「剛強難化」到了極處,菩薩要沒有大忍力、大慈悲,怎麼能夠發這個心到娑婆世界來,尤其到現在這個世界。現在這個世界人心壞到了極處,確實是經上講的弊惡上慢,瞋恚、俗濁,俗不可耐,諂曲,是這麼一個現象。在這種現象裡面,菩薩還要忍辱、行慈,弘法利生。諸位千萬不要以為,我們自己成了佛、得了道,我們將來到外面弘法利生,別的人家都尊敬我們,你要這樣想就壞了。今天的社會尊敬什麼?尊敬你有錢、有勢力,人家尊敬你;你有學問,你有道德,人家不尊敬你。這個年頭的人認假不認真,你講真話的人,厭惡你、痛恨你,找你麻煩;你講假話隨順他、恭維他,他歡喜、他同意,現在是這麼個社會。

  我在民國五十八年,那個時候教育部舉行一系列的文化講座,它有個大題目、總題目叫「世界文化之延續」,請我擔任裡面的一個小科目,就是「文化與宗教」。我那天講演講出來之後,佛門裡面有些出家人來找我,要修理我、要整我、要打我。那一天講演,我講東西沒有演講稿,是教育部派的人在那裡記錄,他們把它整理出來之後發表。而且印的冊數比一般都印得多,他們教育部印講演的東西,普通一本講演是五千冊,我那一份它印七千冊,多印二千冊。那個東西也許諸位有看到過,以後在《覺世》曾經轉刊,就是用教育部那個本子轉刊過。有人看了要整我,為什麼?因為我在裡面提倡主張寺廟的財產應當歸於國有,出家人有使用權,出家人不應該接受信徒供養,信徒的供養應當供養常住,出家人好像拿薪水一樣,每個月能夠分到單金,不要有私財,心住在道上。有些人聽了不高興,要找人來打我。你講真話,麻煩就大。所以我在各地講經,常常有人勸我,寫條子給我,「法師,少講真話,不要得罪人,到處去樹敵,對你自己不好」,這很愛護我。可是我想想,我如果不講真話對不起人,我講真話縱然被人打死了,我的神識生天,得大自在,不墮地獄。所以我覺得還是要講真話才對,不能講假話,假話講多了會遇到鬼的,真話講多了會遇到佛菩薩的,這個道理我懂得。所以不講假話,真話少講幾句我也不講假話。

  這就講末世弘經之難,我們到外面接受不了好的招待,飲食給我們吃什麼就吃什麼,不要求這個,「我們是有道的高僧,弘法利生功德這麼大,應當要有什麼好的供養我們。」別打這個主意,不要動這個念頭。如果對方真正是學道的人,他懂得,他曉得供養三寶,如何來尊師重道,他知道。如果對方不曉得這個,你不能跟他講「我是老師,你應該怎麼樣尊重我」,這個話說不出口的。所以要隨順,要隨順他才能夠歡喜,才能夠接受。你這樣要求,那樣要求,好了,你這個人這麼難侍候,下次再不找你,講經的人多得是,我隨便請哪個,我請你來幹什麼?我們目的就是叫眾生能夠聽幾句真話,所以有這個場合來請你說幾句真話,這就不得了的好事,還要求個什麼?不可以再添枝添葉。所以說真正弘法的人在這個時代一定要忍辱,我們這個經明天講完了,你們千萬不要排著隊在門口送,你們要排隊在門口送,我下次不來。古大德來不迎,去不送,我們有什麼德能叫大家在那個地方排隊,站在那個地方侍候,不得了!決定不可以。頭一次來的時候我不曉得,我看到了我就關照你,你們給常成法師講,如果你們要送,下次決定不來。你們看看弘一大師,弘一大師就是這樣,無論到哪個地方絕不許人接送,除非是不認識路,派兩個人來接一下帶帶路,認識路了不許可。那是世間法,達官貴人才需要迎送;我們出家窮和尚,貧僧、貧道,有什麼資格叫人迎送。你們能夠在這幾天聽了我這幾句真話,想想有道理,能照這麼做,比迎送好得多。那種表面事情少做為妙,不做表面,不幹表面事情,做實在的事情。這是講到盡其誠,誠非常的要緊,誠就是菩提心的中心。三心是以至誠心為主,在《觀經》裡面講的菩提心這三心,「至誠心、深心、迴向發願心」,《起信論》裡面講「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」。可見得至誠心就是直心,所謂直心是道場,盡其誠!

  【忍力未充。故誓願於他國持經。】

  如果我們自己忍辱的能力沒有達到,怎麼樣?我們弘法利生這個願有,可是事情我們不能做,為什麼?我們受不了,這個境界我們受不了。怎麼辦?求生西方乘願再來。到西方極樂世界,我的忍辱波羅蜜圓滿成就,我再來,我受得了的時候再來,受不了的時候不來。受不了的時候你要來,不是自己找自己麻煩嗎?既不能利他又不能自利,這就錯了。聰明人不能利他的時候要自利,所以他法喜充滿,永遠是充滿的。古人這個賢君子,得志的時候就有機會兼善天下;不得志,沒有這個機會,就獨善其身,他自在。並不是得意的時候就樂,失意的時候就苦,他沒有。他得意的時候也沒有樂,失意的時候也沒有苦,為什麼?他沒有得失。有機會替大家多做一點事情是本願,沒有機會那是沒法子,只有修養自己的品德、學問,等待機緣。學佛的人更應該如是!

  底下一段,這是說明比丘尼,就是佛的姨母大愛道,梵語就是波闍波提。她過去一向學的是權教,也就是三乘裡面的大乘。在法華會上佛與大眾授記,她因為自己執著權教,好像這授記她感覺沒有她的分,沒有給她授記,起了這個念頭希望佛與她授記。她一動心,佛就曉得,佛在此地帶著責備的口吻說:

  【我先總說一切聲聞皆已授記。彼時已是不揀男女。何所不明重復思慕耶。】

  你想想看,我們今天心裡也懷疑,佛沒給我們授記,這是因為我們執著三乘,跟大愛道一樣。如果你不執著,你把《法華經》一念,佛就給你授 記,為什麼?佛給一切眾生授記,平等授記沒有揀別的。如果要以《華嚴經》、《圓覺經》來說,「一切眾生本來成佛」,那就是佛把所有大地一切眾生統統都授記了,本來成佛還要什麼個別授記?這句話真正是普遍授記,平等授記,一切眾生是各個都有分。別說我們人間天上,連阿鼻地獄眾生都授記,本來成佛。我們要是果真直下承當,不甘墮落,這一生怎麼會不成就!這後面幾行諸位自己細細的去看,這就是它有表法的意思在。特別要緊的,世尊是希望諸菩薩在末法時期弘法利生,弘揚這個妙法,佛有暗示,希望大家要自己發心。

  【須自發心方乃親切。是以諸菩薩敬順佛意。作獅子吼。發願於如來滅後。周旋往返十方世界持經也。】

  佛這一切經對我們都是暗示,跟對這些菩薩沒有兩樣。我們看了經就要自動發心,不要等佛菩薩來叫我發心,我才發心,那你要等到哪一天?一聽一看,自己就要發心。我們在這個世間,無論在什麼地方,我們要持經,我們要弘經。持經是什麼?依教修行叫持;不依這個道理、理論來修養我們自己的身心,這不叫持。現在有很多人弄錯了,以為這個持經就是念經。我受持《金剛經》,我怎麼受持?我每天受持一遍,就是念一遍。念一遍叫受持,這受持的話全錯了,連《金剛經》裡面幾句話都搞錯了。《起信論》說,「離言說相、離名字相、離心緣相」受持,你念一遍不是沒有離名字相嗎?沒有離言說相嗎?搞錯了意思。受持是要持其義理,與我們自己思想行為融合成一片,這叫持經。持經就是末後四個字「信受奉行」,那就叫受持。理,你不相信,你不能接受,沒照做,天天念那不叫受持。

  接著請看「安樂行品」。《法華經》本跡二門,也是《法華經》的兩部分,前半部是跡門,到「安樂行品」就圓滿。向下這是經的本門,從「地湧品」以下是經的本門,剛剛好這是一半。我們這次預定的進度就是到前半部,就到「安樂行品」,這一品也非常的重要。哪個人不希望安樂?你希望安樂,你就在這個地方學,在這個地方學你就可以得到安樂。現在能夠得到安樂,將來才能夠得大自在;現在得不到安樂,後來的自在也很渺茫。我們看看怎樣才能夠得到安樂:

  【前藥王等菩薩。發願末世忍難持經。】

  這個真正是難能可貴。

  【既有能忍之心所忍之境。能所相待。安得無難。】

  你有能有所,沒證得真正清淨。我們今天講我能忍,我有能忍的這個心,有忍的力量、有這功夫,有所忍的境界,還有能所,還有能所這個難沒離開。真正能夠入能所不二,心境一如,那就是一切災殃化為塵,沒有了;就是《心經》裡面「度一切苦厄」,沒有了。一定要把自己這個功夫要提高、要精進,不能止在這個地方,止在這個地方難還是有;換句話說,你還是要忍。這個只能夠是初學的過程當中,功夫不夠,已經是難能可貴,不容易;換句話說,總算是上了路。

  【不若遠嫌疑。知忌避。使其無難。則無忍可忍。便得安樂矣。】

  我們從這幾句話來看,佛是以初學人為對象;換句話說,就是教我們現在如何能夠得安樂。這裡頭幾句話重要,「遠嫌疑」,這就是要曉得避嫌疑,知道忌諱,特別是在初學。我給大家講經,你們現在聽又有錄音,你們到外面去講,可不能像我這個講法。如果像我這個講法,你的前途就多災多難,為什麼?不避嫌疑,得罪人太多。你們剛剛出來年紀輕輕,出家才幾天你有什麼資格來教訓人?不行。我現在可以,講經已經講了二十二年,有這麼個資歷擺在此地,所以縱然說了,他聽了不高興,他表面上不敢怎麼樣。雖然是忌諱,有的時候我也不避忌諱,他還能夠容忍。你們年輕,資歷太輕不行,這個話說出來,人家不但不能接受,起的是反感、反作用,說你狂妄自大,沒有學幾天就學了罵人、責備人,所以要知道忌諱。我這些話對你們講的,如果要教你們講經,那又是一個方法,那就不是這個方法。這些東西諸位只可以接受,不能發表,不能照這樣子發表。

  換句話說,一切眾生他有毛病,我們要避免跟他講。譬如印祖就有這個例子,印光法師,在《永思集》裡看到的,大醒法師曾經見到印光大師,就跟他老人家說,「現在出家人太不像樣,我們年輕說話不聽,我們也沒資格說話,分量不夠,你老人家德高望重,應當教訓他們,呵斥。」印祖就告訴他,「如果我呵斥他、罵他,他就肯聽,就肯改過自新,我願意罵他,縱然我墮地獄,他能夠超生,值得;我要是罵了他,他還是不聽,我不如不罵的好。」你們要記住這句話,你要說了他,他不肯接受,那你說他幹什麼?你不叫造口業嗎?諸位總要記住,說人不好就是造口業。老師教學生,說學生不好也造口業,總不能說這個不是口業,這叫什麼?捨己為人,我雖然造口業,希望成就你,希望你能夠超脫,我的口業造了值得。我不入地獄,誰入地獄,入地獄度眾生就是這個意思。假如入地獄度不了眾生,地獄還是不去的好,那又何苦?所以要考慮到,他不能接受就不說,看他錯也只好順其自然。再念佛給他迴向,暗中給他迴向,還不能給他曉得,給他曉得他還生氣,這是菩薩心。所以我們要曉得忌諱,要曉得嫌疑,要避忌諱、嫌疑。

  我在早年初出來講經的時候,好像在民國五十四年,我在嘉義講過經、在高雄講過經,那個時候我就曉得忌諱。一般寺廟,有些寺廟不願意請法師來講經,就是有忌諱。第一個忌諱,他自己不能講經,如果請別的法師來講經,他怕信徒起誤會,某一個法師好,我們這個師父不行,不如他,他怕跟人家一比不如人,有這個忌諱。第二個忌諱,怕他的信徒皈依那個法師,他的信徒少了,都跑掉,皈依別人,第二個忌諱。第三個忌諱是錢財跑掉,信徒不供養他,把錢都供養那個法師,有這三種忌諱。人家請我們講經,我們就曉得,我們對於寺廟裡老和尚特別恭敬,我們是晚輩,我們見到他要頂禮,特別是在他信徒大眾當中,頂禮給他的信徒看。某個法師講經講得這麼好,他對我們師父還頂禮,把他自尊心提起來。絕對不接受皈依,如果有人皈依的時候介紹給老和尚,皈依老和尚,他心安,我的信徒不跑掉,他不拉我的信徒,他放心。不接受紅包,有供養統統供養他,你在那邊講經完了之後,他再送個紅包給你,你接受,他也放心,錢沒有出去。這個法師不錯,下次我還請他來講,你的法緣就殊勝。

  你如果在那個地方架子擺得很大、很威風,好像哪個人也瞧不起,你會講經,他們都不會,又收皈依、又收供養,你要記住只有一次,下次絕對不請你。不但不請你,他還在外面宣傳,某人怎麼樣怎麼樣,你們千萬不要請他講經。你出去弘經為的什麼?為的是度眾生,不是為叫人皈依,也不是為紅包。這些嫌疑、忌諱還很多,我就舉出這一個例子,一定要避免。人家對你怎麼樣?放心,沒有提防你,這個才處處請你去講經,你就處處要這個態度。講經的時候,講完了,你就到房間休息,有的時候信徒要來跟你談談話,避免,沒有重要的事情不要談話,你一談話,他在旁邊,我這個信徒跟他談話,不曉得談些什麼,信徒被他拉跑了,所以還是少談話為妙。尤其不可以問那個信徒,你姓什麼,你家住在哪裡,他把我的信徒家打聽好了,他去聯絡上,不問。所以我在外面講經,聽經的人那麼多,我沒有問過你姓什麼,你叫什麼名字,你家住在哪裡,我從來不問。見了面,面孔見過熟,姓什麼、叫什麼名字不曉得,一直到現在我還是不曉得。你們的面孔都熟,你們叫什麼名字,我統統不曉得,我也不需要曉得。我都不知道,知道了沒用處,知道得多煩惱就多,還是不如不知道的好。這就是教給你,我們現在初學弘經的時候,如果想避免這些災難,要避忌諱、嫌疑,自己修行弘法能夠得到順利。「使其無難」,那就不需要忍,沒有障、沒有難不需要忍了,「便得安樂」,這是敘說教給我們一個得安樂的方法。下課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