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妙法蓮華經大意  (第三十集)  1981  台灣  檔名:08-002-0030

  第十四頁,「安樂行品」第二行看起:

  【菩薩行處。即前三法也。】

  「菩薩行處」也就是菩薩學處,前面給我們說「三法」是法空、忍辱、慈悲,這是要特別記住。如果我們失去這三法,就不是菩薩學處,也不是安樂行處。這個地方就簡單的給我們說明:

  【住忍辱地。即忍辱衣義。柔和善順等。即慈悲室義。】

  「柔和善順」就是孝道,孝裡面最重要的就是講順,孝順。如果是在一個很順利的境界裡面,我們順從當然沒有問題,要緊就是逆境,逆境裡面能夠順從。而順從又依智慧為基礎,而不是盲目的,不是感情衝動的,不是屈服於惡勢力。被人家壓迫不得不服從,沒有辦法無可奈何不能不順從,這不叫善順。善順是理智的,善順是基於般若智慧,是能夠認識機緣的。一切逆境、逆緣皆是我們善知識,心裡面不生煩惱,不但不生煩惱,而且是長養智慧,這叫善順,真正成就無量的功德。所以順前面加上一個善,這是菩薩法,這是慈悲。可見得這個慈悲實在是大學問,不是說一般人都能夠說慈悲,都能夠具足慈悲的,必定是佛與大菩薩才有慈悲。所以慈悲它是基於至誠心、清淨心中生的,它的相就是柔和善順的相。

  【於法無所行等。即法空座義。】

  這一句很重要,為什麼?前面講的忍辱、慈悲都是以「法空」為基礎,才能夠達到究竟圓滿。「法空」,要緊的,於法無所求、於法無所住、於法無所取。佛在《金剛經》裡面給我們說,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,這些都是說法空的意思。如果我們心安住在這個境界裡面,忍辱跟慈悲都是圓滿的性。

  【菩薩自行安樂。雖不求人知。自然人懷其德。崇仰親近。】

  修道的人首先要把名捨掉,就是不可以貪名。古人所說「三代以下唯恐不好名」,為什麼?好名比好利稍微好一點,有的人好名他不好利,他這個布施能捨,慷慨大方,他好名;如果是名利都好,這個病就大,這是無藥可救。好利不好名,這個病也很重;好名不好利,病稍微輕一點,稍微輕一點也是不輕快,都是大障礙。蓮池大師是個很了不起的人,他在二十幾歲初學佛的時候參學,去參當時禪宗很有名氣的大德遍融禪師,到他那裡去參訪,三步一拜拜到他的座前。老和尚看到這個年輕人這麼虔誠,老遠的拜到這裡來,就問他,你來做什麼?請求老和尚開示。這個老和尚就集合大眾,大眾當中給他說:「你不要被名利害了,不要為名聞利養害了。」站在旁邊聽的人就笑,我們以為老和尚一定有什麼妙法開示,原來是老生常談。蓮池大師離開之後,別人問他:你不值得,你看你這麼虔誠,恭恭敬敬到那裡去參訪,人家叫你不要被名聞利養害。他說:你不曉得,老和尚這句話對我很有受用。他一生的成就,得力於這句話。你們想想看,真是老生常談,老和尚一天講到晚,別人耳邊風,聽起來沒有留意;這一個是至誠恭敬到這裡來求法,得了這一句,一生受用不盡。他能成為一代祖師,得力於遍融老和尚這一句開示。

  所以學道之人不要求人知,不要求別人曉得,更不可以去出風頭。人家不曉得,我要在報紙上寫些文章,讓大家知道,要想方法宣傳,唯恐別人不知道,這不是學道人。今天世俗所講的如何提高知名度,修道人不幹這個事情。雖然不需要別人知道,不求人知道,可是一定有一天會被人發覺,為什麼?實至名歸,這是必然的道理。印光老法師一生修行不求人知,到七十歲的時候,被一些有學問那些老居士們發現,到處替他宣傳,所以天下共知,實至名歸。何必求人知?以一個功夫不到家的人來說,就是要有耐心,不求人知。還有一點我要告訴諸位的,出去講經也不宣傳,這是我提供你們做參考。為什麼?我們初學講經當然講不好,這是一定。如果你要大肆宣傳,頭一天來了幾千人、幾百人,場面很大,你感覺得很高興;到第二天,人家聽聽,頭一天聽了不是味道,第二天人就去了一大半,一看沒有人了,第三天更少了,你怎麼下台?下不了台。所以說決定不可以宣傳。你如果偶爾去做一次講演,宣傳一下沒有關係,就一次,講得好壞,明天不講了,這個還倒無所謂。你如果是連續講下去,講到最後把人都講跑了,你看看這是自己妨礙,對於以後弘法影響很大。因為一提起,某人講經不必聽,他講,人愈講愈少,這是影響到以後。

  所以初學講經不宣傳,三個人聽很好,就對這三個人講。到第二天有六個人,我的人數增加一倍,聽眾增加一倍,只有增加沒有減少,這是一般老手的經驗談;現在一些年輕人他不曉得,他好名,這就是很大的錯誤。我過去在外面講經的時候,有人給我宣傳,我不去,我們約好,十個人聽就十個人聽,二十個人聽就二十個人聽。有些人聽到我們在這裡講經,他自己來的,我們不必拒絕,我們歡迎。我們絕對不到外面勸人家:這個地方講經,你們去聽。不可以,為什麼?我們還不到程度,如果人家到這裡來,聽得很不滿意,那我們多難為情?你自己來的,你聽得不好,是你自己來的,我沒找你來,我對得起你,我們沒有找你來,所以是不可以拉信徒。世出世間教學常說的,「只聞來學,未聞往教」,他自己找來的可以,我們不宣傳,不拉人家來。我們不要名,我們也不要利,名聞利養都不要,我們做本分的事情。有些同參道友喜歡這個法門,我們在一塊共同研究,這個對。實至名歸的時候,親近的人就多了,這種名出去的時候自自然然,不是你宣傳,自然名出去。名出去了,找你的人就多,就麻煩,你就得應酬,就沒那麼清淨。換句話說,你修學功夫到家不妨礙,不到家的時候就有妨礙。

  說到這個地方,我那個時候剛剛出家,在臨濟寺的時候,就是四十八年還沒有受戒,剛剛出家沒多久,幾個月的時候。臨濟寺有個護法,他有一棟別墅在山上,那是在二次大戰時候他們建的一個房子。山後面有個防空洞,是準備逃警報用的,那房子蓋的是日式房子,很乾淨。他們歡迎我們去住,因為那地方沒人住,歡迎我們當茅蓬住,他們來供養。我就把這個事情,我那個時候確實很守規矩,雖然是離開李老師,凡有所舉動都要向老師報告。我說有這麼一個環境,我去可不可以?老師把我教訓了一頓,說:不行。他很懇切的說:「我們關係不一樣,我才給你說真話;如果是別人,那我就恭維他幾句,把他送走。住山,就是住茅蓬、閉關,都是道業成就的人才能做。」他就舉出一個例子,「趙州八十猶行腳」,他為什麼不住山?他為什麼不去閉關?他還要到處去參學受這些辛苦,為什麼?自己的道業沒成就。就問我:你怎麼樣,念佛一心不亂得到沒有?研教大開圓解得到沒有?沒有。沒有,不夠資格,沒有資格閉關住茅蓬。

  從前住茅蓬、閉關的人,就是成就了。所以十方參學的人,我想學道,想請高人指點,哪個是高人?以前的人都很謙虛,都說我自己不行,都說我自己沒有成就,又不宣傳,你到哪裡去找高人?你就打聽哪個地方有閉關的,這是高人,哪個地方有住茅蓬的,那是高人,為什麼?他不要到外頭參學了。你去請教他,如果你請教他把他問倒了,那他那個關房就打開跟你一道去參學,沒有資格指導你。現在一出家就準備去閉關,就去住小茅蓬,這是錯誤的。李老師當時給我這麼一說,到以後我看《竹窗隨筆》,蓮池大師也是這麼說,這是我們要懂得的,這就是說成就了可以閉關。還有一種沒有成就,也有一個條件閉關,什麼條件?名滿天下,出了名,應酬太多,知道你的人太多,今天這個來拜訪,那個來拜訪,一天到晚客人不斷,自己不能用功,這怎麼辦?這個時候閉關把客人拒絕掉,自己好用功,這兩個條件。自己道業沒有成就,又沒有出名,你憑什麼閉關住茅蓬?所以應當要去參學,努力的去學習。這個確確實實關係不夠的人,人家不告訴你。接觸的人多了,古人所謂「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」,他們來了,你自己沒有定功,你接近哪些人就會染哪些習氣。底下舉出幾個例子:

  【人既親近。易生他事。】

  怕生麻煩事,生別的事情。什麼事情?底下就說:

  【故繼之以親近處。令知所擇。不墮諸難也。】

  這就是接近的人要有所選擇,這是講對一個修學的人來說,你要修學安樂行法,你親近的人要知所選擇。親近善知識這是最好,親近不到善知識,如果親近底下所說的這一類人就有麻煩,都會帶給你障難。

  【近國王等。則易生憍慢。】

  國王、大臣,做大官的,常常跟他們親近,易生憍慢。給諸位說,「憍慢」不要學的,自自然然就染上這個習氣,不知不覺就染上這個習氣,而且很快的就染上這個習氣。他跟達官貴人在一起,自己不曉得,別人看到傲慢。實際上自己確實沒有這個傲慢的心,表現在態度上傲慢,就是不知不覺的薰習,這就煩惱現前。

  【近外道等。則易長邪見。】

  「外道」,不是指天主教、基督教這些外教,不是的,什麼叫外道?心外求法的就叫外道。跟這些人要是常常在一起,清涼大師講的「增長邪見」,這是個很麻煩的事情;換句話說,對於佛法道理不是真正明瞭,依文解義的都是外道。依文解義,你看常說的「三世佛冤」,三世佛是過去佛、現在佛、未來佛,都喊冤枉。我們不說別的,就拿《法華經》來看,你要是依文解義,那三世佛都喊冤枉,它字字句句都是說的心法,雖然講眾生法、佛法、心法,心法同眾生法與佛法。如果我們不了解這個意思,像多寶塔,你要是追究多寶塔高有幾十由旬,那麻煩了,那你就考證,印度確實沒有。讀《華嚴經》去考證一下,當年有沒有一個善財?有沒有參訪?他參訪的那些城市究竟在哪些地方?你要去這個搞法,那就完了,心外求法!《華嚴經》裡面講參訪善知識,善知識都住在南方,難道東方、西方、北方都沒有?善知識都跑到南方去,那個南方是表法的。按照五行金木水火土,南方是火,火的相是光明,善知識所在的地方,光明所在的地方,這個叫南方。不管他在哪裡就叫南方,這麼個意思。你要真正把它搞成東南西北,都在那個地方,那就壞了,那諸佛真喊冤枉。所以一定要懂這個意思,要不然全都變成心外求法,都變成邪見。佛法講的門內外,佛門裡面的外道,這是最不容易分別;佛門以外的外道,那很容易分別。所以要親近善知識,這是很要緊的事情。

  【近造世俗文筆等。恐妨正行。】

  這就是親近這個世間喜歡文學之士,喜歡跟他們在一塊,他們只要沒有事情,作作詩、畫畫畫,跟他們在一塊,好,也染上這個習氣。沒有事給它寫寫文章,寫些詩詞往來,耽誤了你自己修行。所以對於世間這些文學藝術,修道的人也把它避開。固然這些東西也能夠接引眾生,那是在你自己道業成就之後。我們歷代高僧當中詩詞文章做得好的人很多,不是沒有,他們那些人一方面是沒有出家以前學的,他有這個基礎。像弘一大師是個藝術家,詩詞歌賦樣樣都能,不但能而且有很高的水準,他什麼時候學的?出家以前學的,以前的成就。出家之後拿這個來做與眾生結法緣的一個工具,一種方便,他也接引不少的文人、藝術界的人士來學佛,這是可以的。如果我們過去沒有學過,現在羨慕這些文士要來學習這些東西,這是錯誤,這叫不守本分,恐妨正行。

  【近旃陀羅。恐起惡心。】

  「旃陀羅」,就是社會上一些流氓一類的,所謂太保之流,在社會上沒有正當的職業,為非作歹這些惡人,他們有些惡勢力。像近代有些黑社會的幫會組織,如果你接近他們,怕的是常常會起惡心,就是有傷害眾生的事情,因為這一類人他就是做這些事情。日本的佛教,有些裡面是幫會組織,這是諸位必須提高警覺的,他們的組織很嚴密,拿著佛教做招牌。要是不曉得,上了他的當,進去之後,出來就很難,出來怎樣?如果你洩露他的祕密,他要把你殺掉滅口,這是我們同學們不可以不知道的。所以說不輕易參加任何組織,如果不把它的底細都搞清楚,它是個真正純善如法的組織,我們可以參加;如果它是個不如法的組織,那我們一生要受其害,要受其連累,這是得不償失。出家人最好守本分,什麼團體都不參加,你們看看釋迦牟尼佛他參加過什麼團體、什麼組織?沒有。他一生就是自修教學,這多自在,這多清高!無論什麼人,世間善人對你恭敬,惡人對你也恭敬。

  【近聲聞。恐落小乘。】

  有一些修小乘法,你常常跟他接近,你就容易修小乘法,受他的傳染。

  【近女人。恐生欲念。是皆不應親近。】

  這些教給我們,總而言之,就是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。當你出了名,有許多人親近你,你自己要曉得防範,就是要有分寸,要有一個距離,哪些人可以近,哪些人不能近。注意自己,絕不可以遭到這個障難。修行人要緊的:

  【閑處坐禪。觀諸法空。是應親近。此修身業也。】

  修道的人要耐得住寂寞,一天到晚看不到一個人,沒有一個人跟你講話,這是最好的事情,這最舒服。如果一會兒沒有人講話,就覺得很悶,就覺得很寂寞,這個人不能修道,這個人煩惱太重。修道的人要能夠耐得住寂寞,心是清淨的,道業才能夠增長。功夫深的時候,縱有人來,不打緊,心裡如如不動,這是有相當功夫。初學的人大概在十年之內達不到這個功夫,就是修道這個十年,尤其在弘法的階段,頭十年要特別小心謹慎,為什麼?大多數墮落就在這個時候。如果能夠有個十幾年二十年以上的鍛鍊,漸漸有了把握,接觸不至於墮落。最容易墮落是最初的十年,心裡做不了主宰,煩惱習氣深重,禁不起誘惑,這個時候要小心、要謹慎。以往在這個階段當中,不一個人單獨行動,行動都是有同參道友,等於說是互相監督,也有防範的作用。因為人多了,一般想動腦筋的人,想來破壞的,他不敢。看你一個人,他會起惡心來破壞你,人多了他不敢。這是自己功夫沒有成就的時候要小心。這一段講修身。

  【末世知識順行逆行。成就眾生不可思議。】

  「末世」指末法時期,「知識」是講的善知識,他們有的人順行,有的人逆行,成就眾生不可思議。譬如佛門有個濟公禪師,他就是逆行,他不是順行,為什麼?他每天又吃狗肉、又喝燒酒,哪個地方他也去,什麼樣人他也接觸,達官貴人他也交際,風化區他也去逛逛,這麼個和尚,被人家稱作花和尚。他是真正得道的高僧。世間書店裡《濟公傳》那加得太多,那是不成話,不能相信。可是我們《高僧傳》裡面的「濟公傳」,確實是這樣,這是逆行。順行逆行都是成就眾生不可思議,他那種方法度了許許多多我們規規矩矩人度不來的眾生,他都度了,都被他度了。他在那個境界裡面如如不動,他是神僧,他有神通。我們不能學他,功夫不到,我們學他的時候就要下地獄,這不是開玩笑的。以前有一類跟濟公長老差不多的,也是每天喝酒吃肉的,不守戒律,可是他教學生很嚴格,學生不服氣,你這麼嚴格對我,你自己那麼隨便。他說「好,你們既然這樣的話,明天我請你們去吃肉,你們跟我去。」《高僧傳》裡有記載。他說「明天早晨你們預備畚箕、鋤頭跟我上山。」他就上山去,把徒弟都帶去,帶到山上幹什麼?墳墓,古墓裡頭挖,把死人挖出來,鍋子、灶準備好,把死人骨頭拿出來煮,你們吃不吃?沒有一個人敢吃,他在那裡吃得津津有味。「你學我吧!你要不能學我,守戒律,我叫你怎麼做,你怎麼做,你不能跟我學。」大家沒話講,功夫不到!他是平等心,他看什麼都一樣;我們心裡有分別,那怎麼行?那不行的。所以這個事情學不到。

  這是說明末法時期這些大善知識在世間,有的人順行,有的人逆行,無非是度生,目標都是要度生,真慈平等。所以我們見了不要奇怪,見了也不要毀謗,你不要看那破戒的人,不守規矩的人,也許他是大菩薩、佛再來的,我們肉眼凡夫怎麼曉得?他做的逆行,我們不學;他做的順行,我們學習,我們初學。以前講歷史,我那些同事們談到岳飛死得很冤枉,我就告訴他們:岳飛跟秦檜都是我們的老師,都是善知識。怎麼?我說岳飛教我們盡忠報國,秦檜教我們不要做漢奸,不要為非作歹。為什麼?你要是為非作歹,你看看他的下場。教我們,現身說法,一個是教我們,你學我;一個是教我們,你不能學我,兩個都是老師,一樣的功德。一個從正面來教,一個從反面來教,佛法裡講一個從順行教,一個從逆行教,順逆二行。你要是會學的,你看看天下一切眾生,哪個不是我們善知識?都是!

  【大小之教。權實抑揚。各順時宜。故皆不應說其過失。】

  所以學佛的人,第一個要注意,不說一切人的過失,過失只有自己身上有,別人沒有,我們要檢點自己的過失,不要看到別人的過失。下面一句大家特別要注意:

  【有問難者。】

  他有難題,他要是來問了,這個難題是什麼?都是修行上的困難,無論是在解上、在行上,他遭遇到困難來請教你。

  【但教大乘不以小答。此修口業也。】

  教人教大乘法,不要用小乘法來答覆問題。為什麼?今天這個社會是開放的社會,小乘法行不通,小乘法別人害怕,大乘法在今天人家歡迎。小乘法裡頭決定不能歌舞,大乘法裡頭可以載歌載舞,這個大乘法好修,所以你教人大乘。但是諸位要曉得,這個密法有問題,密法還是不行,教他大乘這就可以,這是可以比較契機。密法怎麼樣?密法可以說是完全沒有約束,怕的是發生非常大的弊病,那是最高的境界。大乘法不害人,密法學不好就學到地獄裡,這個事情很麻煩。接引我的老師就是密宗上師章嘉大師,這在密法裡面在全世界佔最高地位。中國邊疆四大活佛,在西藏有達賴、班禪,內蒙古章嘉,外蒙古哲布尊丹巴,這是密宗四大領袖。我是很有幸能遇到一個,他教給我那個密法是正法,不是邪法。密法從哪裡修?從戒定慧修起。所以你們不了解密法的真實義,你被它牽引著那麻煩大了,密法裡面殺盜淫就是戒定慧。密法到什麼時候可以學?心地真正清淨,一切境界裡一念不生,這個時候可以學。否則的話,你在境界裡還會起心動念,還有人我之分,你要幹殺盜淫那是下地獄,沒有疑問,誰也救不了你。

  你要記住,佛法裡面說是靠別人來救你的,沒有這回事情,那是外道;佛法講的是自救、自度,沒有別人來救你。就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還要自己念到一心不亂,佛才來接引;一天念十萬聲佛號,功夫沒有成片,煩惱沒有斷掉,佛還是不來接引。為什麼?因為西方極樂世界的大眾是清淨的,你的心不清淨,如果佛要把你接去了,那你不是把極樂世界攪和得大家都不太平!這你不能去。極樂世界人都沒有煩惱,你一個人有煩惱去的時候,這個麻煩大了。最低限度伏煩惱,功夫成片伏煩惱,帶業往生凡聖同居土,這有條件的。絕不是說我念了佛就可以往生,念佛煩惱不要斷就可以往生,煩惱天天還起現行就可以往生,哪有這個道理?佛法你要是明瞭之後,真正是合情、合理、合法。不像外道,有些在道理上講不通的。下面一段講意業:

  【嫉妒勿干於懷。輕慢勿經於心。】

  「嫉妒」煩惱是與生俱來的,一定要把它斷掉。決定不能夠有嫉妒心,嫉妒心只有壞自己,對自己是嚴重的傷害,對別人決定沒有傷害。對他沒有傷害,對自己有傷害,那又何必?「輕慢」是瞧不起別人、輕視別人,這個心都是煩惱。

  【長短勿形於念。隨順三乘。稱機說法。不惱不疑。上求下化。不惱則不說其放逸懈怠。不疑則不說其不得種智。上求則於如來生慈父想。菩薩生大師想。下化則平等說法不多不少。此修意業也。】

  這些話都非常要緊,這一段是告訴我們修身、修口、修意,就是修三業,就是修行。眼前你修的是安樂行,將來就是菩薩行,安樂行就是菩薩行。

  【上雖備修三業。而專在自利。】

  這種修學的方法當然都有利益眾生的,可是重在自利。自己成就之後,三業清淨了。

  【下乃別修慈悲。專在利他。修大慈故。於在家出家人中。等心說法。令獲利樂。】

  慈與悲,這個地方劃得清清楚楚。哪些是慈?對那個已經入佛門的,無論是在家、出家,學佛的人,對他們說法這是大慈。

  【修大悲故。於非菩薩不信人中。立誓說法。令得解脫。】

  對於非菩薩、不信人中,不信佛法的人,你對他說法,這是大悲。沒有入門的人,這是悲心,憐憫他、同情他,為他說法、方便誘導,這是悲。所以你看,什麼叫大慈、什麼叫大悲。

  【然此安樂法。開則四行。合惟悲智二種。成就悲智故。為四眾等供養恭敬。諸天等隨侍護衛也。】

  如果我們要求諸佛菩薩保佑我們,護法龍天護持我們,只要你修行,必定得到感應道交。如果我們不想修行,僥倖的希望佛菩薩保佑、龍天護持,這是辦不到的。佛在一切經裡面都給我們講得很清楚,心不在道上,他與魔鬼感應,不會與佛菩薩感應。沒有護法來擁護他,恐怕有惡鬼屯門,來幫助他造惡業,拉他下地獄,他有這些事情。底下這是總結:

  【此經即是微妙自心。諸佛所宗。】

  所以稱之為經中之王。末後有幾句話:

  【自心是佛。乃諸佛第一之說。自心成佛。於諸說中。最為甚深難信難解。】

  這幾句話大家把它劃下來,十方諸佛所說之法就是說的這個,諸佛菩薩希望我們深信不疑的也就是這個。我們果然直下承當了,什麼事都沒有,難就難在我們不肯承當。

  【如來現在。猶多怨嫉。】

  「現」是示現,「在」是在世間,這是講釋迦牟尼佛當時的情形,如來示現在世間的時候。「猶多怨嫉」,像提婆達多這一類的人,對佛還埋怨、還嫉妒,佛示現的樣子給我們看。何況佛滅度之後,一闡提沒有善根的這些人太多了,對於弘法利生的這些法師們,他怎麼會不生怨嫉?怎麼會不障礙你?那些對你埋怨的人、嫉妒的人、障礙的人,你就把他看作提婆達多善知識,他障礙不了你,你必定這一生有大成就。「某人給我做冤家、做對頭,我不服,我要報復他」,那就壞了,那你也變成提婆達多,那就大錯特錯了。所以要曉得,這是我們自己業障深重,沒有這些人我們的業障怎麼消得了?幸虧有這些大善知識,把我們無始劫的業障都消除,我們對他頂禮都來不及,怎麼敢埋怨!好了,我們這個課就講到此地,《法華經》上半部跡門,跡門就是完全從事相上來說的,跡門這十四品講完。下半部是本門,也有十四品,本門是從體講的,這體用,跡門是我們所說的相用,事相裡面的作用,本門是體用。觀世音菩薩那一品就在本門裡面,如果我們把它當事相上來看,那你就不解觀音菩薩的意思。所以「普門品」不好懂,「普門品」看到都是講事,其實統統講的是理。下課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