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妙法蓮華經大意  (第五十三集)  1981  台灣  檔名:08-002-0053

  第二十二頁,「妙音菩薩品」。前面介紹過:

  【一切眾生喜見菩薩。由持法華經。得現一切色身三昧。】

  「持法華經」,這句要特別注意到,不是僅僅念誦這部經文就叫做持法華經,一定要曉得,這個經就是我們自性,正如同前面所說的「此經直指自心見性成佛」,所以才「得現一切色身三昧」。由此可知,一切功德的現前,必定是從三昧現前,三昧就是禪定,就是一心。今天繼續給諸位介紹妙音菩薩,經上說:

  【此菩薩得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。即是舌根。故此繼之以示其相。蓋現身必說法。說法必現身。不相離故。】

  「此菩薩」是指妙音菩薩。一切眾生的語言是相當的複雜,我們不要講他方世界,單單我們這個地球上,甚至於一個國家、一個地區言語都有許多種。如果一個人要想能夠普遍的都能夠懂得,這是樁相當不容易的事情。但是也並不是說完全做不到,因為在理論是可以講得通的。如何能夠達到理事圓融,理事不二,這個境界就能現前,在一般講這都是大菩薩的境界。如果我們以唯識的道理來說,總是七地以上,可以說都是妙音菩薩。為什麼?因為七地再上去就到不動地,不動地見阿賴耶識了,阿賴耶識裡面所含藏的無量無邊種子,他都見到了。我們也可以說,宇宙萬有的實相到這個時候才親證得,一切眾生的言語當然也不例外,這是在理上說得過去的。一般來講念佛理一心不亂,是從初住就證得,我們這都是講的圓教,初住就證得了。當然初住以上這些明心見性的菩薩,對於一切眾生言語逐漸的通利,可是要到究竟,這個通達便利是在七地以上,也就是經裡面常講的「廣長舌相」。此地說的,妙音著重在說法,說法一定要現身,不現身就不能說法,現身必說法,說法與現身是不相離故。

  這個講義裡面,諸位細細的去看看,經裡面有些表法的地方,此地也給我們指出來,其所表的可以說無不是以心法。真心一定是從中道當中顯現出來,如果我們執著有個中道,真心還是有障礙。因此古德給我們說,「二邊不立,中道不存」,話說得是不錯,我們能不能入這個境界?還是不能。為什麼不能?我們聽了這個話,二邊不立,中道不存,這就落空,執著個什麼都沒有了。凡夫是說有則執著有,說無就執著空,總不能說是有無一切都不執著。再給諸位說,如果一切都不執著,萬法通利,一切通達。其實我們的真心所起的作用就在眼前,沒有一剎那的時間中斷過,為什麼我們見不到?真心是覺,《起信論》裡頭說得好,一切眾生「依本覺而有不覺」,這是說明我們迷惑的所以然,迷惑的根源。《楞嚴》裡面說得尤其是好,《楞嚴》跟我們講「知見立知是無明本」。知見是真心顯現,正是所謂「六根門頭放光動地」,可是你在裡面立知就錯,立是建立,立知是什麼?起了分別,起了執著,在這裡面生起見解,這就是立知,就錯了。佛教給我們離言說、離名字、離心緣,為的什麼?恢復我們的真心,恢復我們的正覺。這個地方有幾句話說得很好:

  【眾生一念心動。則具百八煩惱。】

  「百八」是無量無邊煩惱歸納一百零八類。諸位看到這個文字,千萬不要以為煩惱只有一百零八種,每一種裡頭都無量無邊。從哪裡生的?從「一念心動」,心怎麼動?就是你六根接觸外面的境界,你動了心。不動是真心,這一動就是妄心。《唯識簡介》裡頭,最重要的就是說明妄動,這一動才有唯識好說,不動根本就沒有唯識,哪來的唯識?唯識也不是究竟法。究竟,究竟根本就沒法,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,唯識也沒有。雖然講中道了義,也都是方便說,我們不要迷在裡頭,你看到這些東西,心一動就迷了,就迷在裡頭。真正修行人,這底下講聖人,你要是真正修行人你就是聖人,聖人跟非聖人差別在哪裡?非聖人在境界裡頭動心。

  【聖人了達即動非動。】

  動靜不二。

  【超百八煩惱。而證清淨實相。】

  怎麼叫「即動非動」?即動是依他起,世出世間法都是依他起,有為法是依他起。無為法,我們講真如無為,真如無為不是依他起,是圓成實的,但是真如無為這個名字是依他起的。依他起是假的不是真的,它是假的,隨它怎麼動,動也等於沒有動,這是說明依他起動即非動。這個動你不必去止它,四時的運行,日月經天它在動,你用不著去止住它,為什麼?曉得它是依他起性,不是真的。而且這個假的動跟不動是不相妨礙的,正如佛在《楞嚴經》上說「虛空不礙萬相發揮」,沒有障礙。遍計所執也是依他起的,這個情形我們都要曉得。如果你要是執著,這就是病,這就生煩惱;不執著就是解脫,就超越煩惱。問題就在執著,執著是迷,不悟也是迷,不悟那個迷是屬於所知障,執著的迷是屬於煩惱障。我們如果要想證得「清淨實相」,首先要明白這個道理,道理明白了自己才真正放下,放下什麼?放下遍計執。明瞭依他起,這就是二障都破了,自己心裡頭確實沒有。但是我們在用事的方面,在待人接物的方面,還必須要用遍計執,這個執著即是非執著,自己心裡頭沒有。為什麼跟一切眾生接觸的時候要用遍計執?譬如這是什麼?扇子,扇子就是執著。一切眾生都執著叫這扇子,我說不是扇子,那個眾生說我頭腦有問題。這叫什麼?這叫佛法在世間,不壞世間相。

  自己有沒有執著?沒有,隨眾生的執著而執著。但是眾生的執著是迷,菩薩的執著是覺,不迷,就在眾生執著當中喚醒你的自性,令他覺悟執著是病。到你成佛、成菩薩,你住在世間,所示現的必定同於世人的執著,那是外表。與人相處的時候用八識五十一心所,對人是如此;對自己是一味清淨平等,本來無一物。自己住的是一真法界,是寂光淨土;與別人大家在一起的,所住的是凡聖同居土,凡聖同居與寂光淨土不二。我如果入了這個境界,我坐在此地是坐在常寂光中,你們和我在一起這是凡聖同居土,就是這麼個意思。千萬不要執著,我們這個世界還有個常寂光世界,那就錯了,不曉得四土就是一土。為什麼會有四種不同的境界?你用心不一樣,你才真正明瞭佛在經上常講的「境隨心轉」,你的心清淨到極處,這個世界在你的感受裡面就是常寂光;如果你分別執著不斷,在你感受裡頭是凡聖同居土,的確境隨心轉。在這一品經裡面跟我們說了一尊佛,這尊佛的德號:

  【佛號淨華宿王智。】

  這尊佛的德號是表:

  【遠離百八煩惱。為實相之淨因。以如是因發起宿智。於諸法中得自在故。】

  這兩句很要緊,這是佛表法,法是自性之法,佛也是自性之佛。我們聞佛名就覺悟自心,這是常講的聞法要在消歸自性,這就是講消歸自性。「遠離百八煩惱」,哪百八?我們不必去找這個麻煩,《百法明門》裡面歸納為二十六種,你把這二十六種搞得清清楚楚就行了,愈是多了愈記不住。不但記不住,記住了也是增長分別,不大容易提得起觀照的功夫,所以你牢牢的記住這個二十六種就好。這二十六種煩惱一起現行,立刻要能夠提得起觀照的功夫,這叫修行,叫用功。譬如在境界裡面起了貪心,在世間法裡面起貪心,錯誤了,佛法裡頭起貪心也錯誤。你們想想看,要斷的是斷貪心,不是斷貪的對象,如果從貪的對象來說,就有果報勝劣之不同,不能解決根本問題,不能了生死,不能明心見性;我們念佛想得一心不亂,得不到一心。譬如世間我們貪圖福報,貪圖功德,貪圖一切善業,這個果報將來都是六道裡面三善道的業因,這不能解決問題。佛法都不貪,何況於世間法!佛在《金剛經》說得好,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」,法就是指佛法。一乘佛法都不貪,為什麼?真如本性當中也沒有什麼一乘佛法,我們的自性清淨心才真正能現前,這是你得證實相的淨因,實相就是自己的真實相。

  由此可知,斷煩惱是入門初步的功夫,佛法是把這個擺在修行裡面入門的第一步。儒家做學問也是把這個列在第一步,你看《大學》,《大學》是儒家的方法論,一開端「格物致知」,格物就是破煩惱障,物是物欲,五欲六塵,格是格殺,就是佛法講的遠離。格物就是斷煩惱,物欲不除去,它障礙你的智慧。所以格物,功夫就是禪定,致知的功夫就是開慧,致知是破所知障,般若智慧現前。此地「遠離百八煩惱,為實相之淨因」,就是儒家《大學》裡所講格物的功夫、格物的效果。「發起宿智」,「宿」是本有的,清淨實相當中本來具足的真智慧,智慧現前,這就是致知。致知的效能「於諸法中得自在」,一切世出世間法裡頭得大自在。《心經》第一句「觀自在菩薩」,觀的功夫就包含遠離煩惱、發起宿智,也就是儒家格物致知的功夫。儒家格物致知,底下所達到的是「誠意正心」,誠意正心在此地就是清淨實相。而「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」,那就是「諸法中得自在」,儒佛無有二致,是一樣的事情。可是佛法比儒家講的要詳細得多,那就是佛法的經典分量多,儒家總集合起來不過十三經而已。你看看佛法的經典多多少?當然佛法對於這些事理說得清楚。這一段是教給我們如何去學習修證的真實功夫,這裡所講的是一切行門裡面的總綱領,八萬四千法門不管你修哪個法門,都離不開這個總綱領,就是一定要求內心的清淨。在佛法稱之為三昧,稱之為禪定,得定之後,心清淨之後自然生智慧,這個智慧不是學得來的,是你清淨心中本有的。智慧一現前,於諸法中得自在。怎麼個自在法?我念一念:

  【轉八萬四千塵勞。為八萬四千法門。】

  你看看自在不自在?「塵勞」是煩惱,原來你是有八萬四千煩惱,現在你有八萬四千智慧,變成法門,這就是自在,法門就叫菩提,轉煩惱成菩提。真有這個事嗎?你念了《壇經》,你看看六祖所說的,「惠能心中常生智慧」,就是得自在。他為什麼心中常生智慧不生煩惱?因為他那個心是本來無一物,所以他心裡常生智慧;我們的心裡拉里拉雜的東西太多,就生煩惱。實際上本來是智慧,是八萬四千法門,因為我們自己在境界裡頭起心動念,把八萬四千法門轉變為八萬四千煩惱,這是自己搞出來的,自作自受。如果我們把這個心裡面一切妄念捨盡,又恢復到本來無一物,你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就生八萬四千智慧,就常生智慧。智慧傳授給別人就是法門,對他受用來說就是法門。像《華嚴經》五十三參裡面,諸位去看,這些善知識們,每個人他所得的法門,把這些法門都傳授給善財童子,這就是講代表的八萬四千法門。「塵勞」是本無的,迷了法門叫塵勞煩惱,悟了塵勞就是八萬四千法門。由此可知,塵勞與法門原本不二,就是迷悟上建立的名相,悟了叫法門,迷了叫塵勞,其實是一不是二。所以才說「煩惱即菩提,生死即涅槃」,它原本不二,這裡面所現的差別不過是迷悟而已。

  【塵勞染也。法門淨也。】

  心清淨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是法門,什麼法門?了生死出三界、證無上菩提的法門。再給諸位說,這些法門平等無有高下。可是我們心在境界上一染著,這一染著就屬於妄心,八識五十一心所,就落在這邊去;不染著呢?不染著就是本性,真如本性。悟了的人即染而淨,並不是離染求淨,即染而淨,他自受用的是真如本性這一邊,他受用的是八識五十一心所的那一邊,涇渭分明,不會攪成一團。我們今天的麻煩在哪裡?自受用的是八識五十一心所,他受用的也是八識五十一心所,這叫迷。二乘是正覺,可是還是迷,迷在哪裡?他有所知障,物是格了,他沒有致知的功夫,只有定沒有慧,自己住在清淨的境界裡面,對別人也是清淨,這清淨就不起作用,不能和光同塵,不能隨類化身,有體無用。我們凡夫有用無體。佛與大菩薩是有體有用,自己住的是清淨,對別人所示現的,與別人完全一樣,隨類化身,隨心應量,這就是不壞世間法。底下有幾句話說得好:

  【非離塵勞而有法門。即塵勞而為法門。故曰蓮華。】

  這佛門裡以蓮華來表法,「蓮華」是即染而淨,這叫真淨。蓮花的根生在污泥,泥代表六凡法界,六道輪迴;泥的上面是水,水是清淨的,代表四聖法界;花開在水的上面,四聖六凡他都離開,這叫真淨。它不是染淨之淨,超越染淨這叫真淨,超越染淨又不離染淨,即染淨而超染淨,佛法用蓮花表這個意思。

  【即塵勞而為法門。非根本智。莫知分齊也。】

  根本智不現前,「即塵勞而為法門」,這個事情太不可思議。「分」是分位,「齊」就是講等於,這一法等於那一法,那一法等於這一法。齊就是整齊的意思;換句話說,就是法法平等,無有高下。這要根本智現前,才能夠見得到,根本智是什麼智?無分別智。諸位想想,我們這個心妄念都息了,在一切法裡頭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萬法平等,無有高下。天堂裡面你沒有樂受,地獄裡頭也沒有苦受,天堂跟地獄平等的、不二的。我們今天在這個境界裡不平等,不平等是分別心在作祟,分別心是第六意識,是妄念。不平等是假的,平等是真的;平等是不變的,不平等會變的;會變的就是假的,不變的是真的。那個不平等怎麼會變?隨著你的心分別在變。心清淨一切都不分別,這是真的,為什麼?這個相永遠是這個相,其中沒有任何差別。根本智就是六度裡面的般若智慧,怎麼得來的?不是在天天聽講會得來,不是到處去參學會得來,不是的,是從禪定當中得來的。禪定從哪裡得來?禪定是從精進得來的。精進從哪得來的?精進從忍辱得來的。忍辱從哪裡得來?忍辱從持戒得來的。持戒從哪裡得來?持戒從布施得來的。

  你們想想看,這是有階層的、是有次第的,我前面都不要,我就來學根本智,這做不到的事情,這沒法子。雖然經上講有頓超,那是不錯,那個頓超之人,我們這一生看到他沒有次第修,前生呢?再前生呢?一定的道理!他還有前世,我們看到是現前這個階段。好像人家博士班舉行畢業典禮,請我們去觀禮,我們去看這一剎那,你看他博士班畢業。你沒有看到他以前念大學、念中學、念小學、念幼稚園,還有這麼長的時間你沒有看到,你在那裡很開心,他得博士學位,前面是漸修,你現在看到他是頓超。我們多生多劫以前也是在那裡漸修,今天我們功夫一加行、一努力,我們也就可以頓超。最怕的是什麼?怕自己,「我不行,我怎麼會成就?我的根性很劣,罪障、業障深重」,自暴自棄,這一生又空過了。下課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