楞嚴經 (第八十一集) 1981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:07-001-0081
五十六頁第一行,我們將經文念幾句,對對地方:
【阿難。如是虛空。非彼方來。非此方入。如是阿難。若彼方來。則本瓶中既貯空去。於本瓶地應少虛空。若此方入。開孔倒瓶應見空出。】
經文繼續前面的兩句,識陰這一段上次因為時間關係,只講了前面的一小段。實在說,佛在前面的兩句當中,已經把識陰的相狀都說得很清楚。特別要注意的就是理體,本經一再給我們說明,「清淨本然,周遍法界」,它所起的作用是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。這一段經文將來我們可以與《八識規矩頌》第八識這一章合起來看,這個意思就更清楚。可是這樁事相實在是非常的微細,不但是凡夫心念達不到,就是二乘、權教菩薩也不曉得。因此佛在大乘經上雖然常常提到這個問題,《楞嚴經》也曾經說過,像《楞伽經》、《解深密經》,佛都有這個意思。在小乘時期是很少提到這個事情,縱然有提到,我們說它叫密意的提到,就是說暗示幾句,總不太明顯,不是明顯的說。為什麼佛這樣說法?這是因為眾生程度不夠,迷執的力量很強,縱然說了不但他不懂,反而產生誤會,把阿賴耶識又執著為我相,那就麻煩大了。因此佛對於機緣沒有成熟、程度不夠的,很少談這個問題。
在大乘經裡面佛告訴我們,本性起作用的時候是隨眾生心、應所知量。這兩句話是很簡單,意思非常之深,境界也是廣大無邊。眾生,我們平常講九法界眾生,這都是歸類來說九大類。每一類裡頭如果再要細分,可以講也是無量無邊,細分是無量無邊。譬如講我們的人法界,我們要講到人法界,大家立刻有個概念,我們這個地球上的人。這個概念對不對?並不完全對,為什麼?十方世界都有人法界。人法界並不僅限於我們地球的人類,這是一定要曉得。我們講天法界,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有二十八層天,這是講我們娑婆世界。像我們娑婆世界這樣的大千世界,經中給我們說無量無邊,所謂是恆沙世界,這無量無邊的世界,你們諸位想想,有多少個天法界、有多少人法界?每一個地方的人法界,他的根性並不完全相同。譬如本經文殊菩薩在第六卷偈子說,「此方真教體,清淨在音聞」,這是指我們娑婆世界,指我們這個地球而言。
實際上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是個大千世界,拿今天科學來說,相當於一個銀河系。諸位想想,這銀河系裡頭多少星球?別的星球上的人跟我們星球上的人,程度一樣不一樣?根性是不是完全相同?不一定。因此佛在哪個地方現身,一定現同類身;為哪個地方眾生說法,一定就適合於這個地方的程度,這是一定的道理,這就叫隨心應量。心量既然建立,這是講眾生心量建立,所妄當然也隨之發生,明理不踰,這樣識就生起來。譬如眼識之性,諸位要記住那個性,性就是眼識的本性、眼識的本體,也是妙覺湛然,周遍法界。耳識、鼻識乃至意識無不如是,這就是說之為「元依一精明,分成六和合」。這是我們講第八阿賴耶識,它是無覆無記性,我們到《八識規矩頌》再來跟諸位討論。
但是眾生一迷,麻煩就來了,不但迷而且愈迷愈深,於是造成許多不相同的印象。像六道凡夫、二乘之人,經上就舉例子,眾生以眼見來講「不過分寸」,過是講超過,我們這一張紙還不到一分厚,遮住眼睛就不能見,一分一寸都透不過,這是講肉眼。天眼當然是例外,天眼它沒有障礙,你拿這個障不住,他能夠看得過去。佛法裡面講五眼,今天科學也能講得出,不過科學不叫眼,科學叫光,如果我們的眼睛能夠適用於X光,那我們也就能透視了。由此可知,佛眼非常的奇妙,無論什麼樣的光波都沒有障礙。不像我們的肉眼,這個光線波長的我們見不到,短波的也見不到,我們在無數光波裡面只能夠見這一種。這是科學與佛法不同的講法,但是能夠融會貫通。由此我們能夠證知,佛的五眼圓明是真實的,不是假的,那就是所有的長短光波它都沒有障礙。這個沒有障礙是本來就沒有障礙,有障礙是人為造成的,怎麼造成的?就是分別我執成了障礙。
凡夫有人我執,二乘以上的有法我執,這樣一來,就好比把周遍法界的阿賴耶識這一起了執著,就好像一個小瓶子,執著就好比瓶子。此地講的虛空,就是把虛空比作阿賴耶識,清淨本然,周遍法界,比作這個。一起執著,就好比這個茶杯,茶杯裡頭也是空的,當中也有虛空,這個虛空就好比我們自己的阿賴耶識,那個瓶子是什麼東西?就是我們身體,我們身體裡面的阿賴耶識。諸位要懂得這個比喻,細細去想這個道理,非常有味道,你要是能想通了,情與無情同一體,不是二體。我們的身體就像個瓶,我們的阿賴耶識就像虛空,這裡面最重要的就是這兩個比喻,把身體比喻作頻伽瓶,阿賴耶識比喻作虛空,阿賴耶識與我們的身體究竟是什麼關係,這個地方就討論這個問題。這是講凡夫的迷執。
二乘聖者,法執未亡,他的瓶子比我們大一點而已,也是有執著,他人我執破了,所以他的境界就大得多。他的活動範圍,像阿[少/兔]樓馱,我們在經典裡讀的,他的天眼就能見一個大千世界。我們的肉眼不隔分寸,換句話說,他的活動範圍比我們就大。雖然是大,他方世界他依舊見不到,他方世界無量無邊,我們娑婆世界在太虛空那算得了什麼!譬如我們今天以天文來觀察,銀河系在太虛空真是算不了什麼。銀河系對我們來講很大很大,在整個太空它算不了什麼。佛在此地告訴我們,到了他的境界就是二障破盡,真正了解一切的色法與真性這當中究竟是什麼樣的關係,他明瞭了。《心經》裡面說得簡單,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,「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」;在本經佛講的是「性色真空,性空真色」,這跟《心經》裡面講的是一樣的意思,不過是《心經》講得簡略,我們這個經裡面說得詳細。
要是到如來這個境界,瓶與太虛空就是一不是二,瓶即太虛、太虛即瓶,所以才能夠豎窮橫遍、念劫圓融。這就是合十方三世為一,為一念,這個境界是真的,一點都不假。菩薩以下所見的境界都不是真的,所以佛教給我們,一是真,一真法界。證得一真法界的條件就是一心不亂,我們幾時能達到一心不亂,一心不亂是能入、能證,一真法界是所入、所證。我們現在看佛法裡面,除佛的法界之外,我們講九法界。六道上面再加上聲聞(阿羅漢),加上緣覺(辟支佛),再加上菩薩,合起來我們叫九法界。九法界都沒有離開阿賴耶識,換句話說,猶如空中瓶相,九種瓶子大小不一樣,你曉得一個情形,其餘統統是這樣的。這個道理要是參透,生死就了,六道輪迴也沒有了,十法界也沒有了。果然透過這一關,那就大功告成,功德圓滿。
今天完全從比喻上說,佛叫著阿難,『如是虛空,非彼方來,非此方入』,「彼方」是比喻前陰,「此方」是比喻後陰,瓶有往來,空沒有出入。這個話要怎麼講法?不大好講,講起瓶,我們就以這個蓋來做比喻,這是一樣的事情,問題就是看這虛空。這裡面的虛空,我們現在拿了圓盒子,盒子裡面有虛空,這個虛空是不是從別的地方到這裡來的?這樣講法很難懂,如果諸位要去參觀做玻璃瓶的工廠,你到那裡去看,這個話就很容易懂。你看做玻璃瓶,那個瓶子一做出來,瓶子當中就有空,你就想想這個空從哪裡來的?是現在的空裝到裡面去的,還是它以前瓶子的空還繼續在這裡?是不是這樣?彼是指前,這個在我們講是前身,我們現在講出生,得到這個人身,人身就是得一個瓶子,我們有神識,就是俗話講有靈魂,這個靈魂從哪來的?是不是前面那個靈魂到我們這裡來的?還是我們這裡又有一個靈魂裝進去了?這個理深!
我們一般講是什麼?順著世間方便講,所謂神識來投胎,神識到這裡投進來,這是方便說。今天在此地給你講真實話,你想想,怎麼個投胎法?它像虛空一樣,神識本來就跟虛空一樣。我們這個身體就像瓶子一樣,你縱然新做一個瓶子出來,這裡面的虛空,你們諸位想想,不是外面來的,也不是這裡裝進去的。這就是講瓶子有新做成、有打破,虛空如如不動!瓶子成了,也沒有說虛空從外頭來、裝進去了;瓶子打破了,也沒有說虛空出去、離開了,沒這個道理。我們也講有神識來投胎,那是什麼東西?那是第七識,這個地方講的是第八識,得搞清楚。第八識講的本體,第七識講的執著那個一分,雖然執著那個一分,要曉得並不是我們講的概念裡面真正有所執著;真正有那就是實的,第七識是遍計所執性,完全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這個事實我們一定要把它搞清楚,
這個地方說明空沒有出入。「瓶」在此地比喻作妄業,我們講業力,善、惡、無記,當然頂重要的是善惡的業力。「空」比喻作阿賴耶識。這說明我們的色身是有生有滅、有往有來,但是我們阿賴耶的識性沒動。經裡面比喻得很好,我們拿這個瓶子,蓋住兩孔,瓶裡面是空,不要說是千里,就說從此地拿到你的手上這也有一段距離,你從這裡拿去,拿到你那裡去一看,這裡頭是空的,不錯,這裡頭確實是有虛空。底下一段就說明了,『如是阿難』,如是,就像這樣的,像這個情形。『若彼方來,則本瓶中既貯空去,於本瓶地應少虛空』,如果這個瓶子裡的虛空,是從這個地方裝到瓶子裡面去的話,那這個瓶子被帶走,這裡應該缺少一塊 虛空才對,證明這裡的虛空被帶走了,少了一塊。諸位要細細去想,這裡的虛空沒有少一塊,空沒有少,這正是所謂「無量眾生出生死界而生死界不減」。《心經》裡面講的「不增不減」,這是事實真相。這個比喻得很好,確實是如來的善巧方便。
現在科學發達,我們還有一個比喻法,能夠更容易叫我們了解。譬如我們現在用的收音機,收音機就好比此地講的瓶一樣,電波就好像此地講的空一樣。我們在這裡造個收音機,收音機造好了,那個電波是從外頭來的,還是我們這裡裝進去的?你們諸位想想,這個收音機有造成、有毀滅,電波有沒有生滅?收音機可以從這裡拿到那邊,那邊拿到那邊,你到處去拿動,電波有沒有動?諸位去想想這個道理,我們就把電波比作阿賴耶識,把收音機比作我們的人身,我們的身體是個機器、是物質,冥頑不靈,靈的是阿賴耶識在這裡起作用。好像這收音機,你一撥開就有聲音、就能夠收到廣播電台的廣播,你撥哪個頻道就有什麼樣的節目。但是諸位要曉得,它的頻道是盡虛空遍法界,電波是充滿虛空法界,就跟阿賴耶識一樣。由此可知,身有往來、有生滅,阿賴耶識沒有生滅、也沒有往來,前面講「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」,就是這麼回事情。同時由此可知,我們大家想想看是不是共一個阿賴耶識?譬如這裡有十台小的收音機,我們十個人在此地,每個人撥的頻道都會響,是不是我這個收音機只有我的電波與它相應,你那個收音機裡頭相應的電波跟我的不一樣?那到底是一樣還是不一樣?一樣的。從這裡就證明經典裡面所講的,「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」,這是從如來果地上說,九法界眾生是共一個阿賴耶識。
因此只要你證得阿賴耶識,轉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的時候,為什麼會有他心通?你心裡想的事情,我怎麼知道?不但你心裡想的事情我知道,你連晚上睡覺作夢我也知道,這又是什麼原因?因為是共一個阿賴耶識。而我們現在不知道別人,是自己有一個堅固的執著,把我們廣大的阿賴耶識封閉了,只認這一點點。經裡面有比喻,把識比作大海,我們第七識的執著就像大海的水泡泡,執著這個水泡泡就是大海,真正的大海反而忘掉、不認識。幾時你這個水泡泡裂掉、破開了,到那個時候你就有三明六通。三明六通是自己的本能,沒什麼了不起的,本來每個人都有這個能力。可見得大毛病、大問題就是出在執著上,執著有兩大類,一個是人我執,一個是法我執,破了執著才能見到本來面目,才能夠見到事實的真相。跟諸位說,我們現在雖然沒有能力破執著,可是這個消息我們要是得到就不簡單。為什麼?這個消息得到,如果諸位自己肯定,真正能相信佛的話,就是相信聖言量,你就相信自己不死、不生不滅。
所謂生死是這個身,我剛才的比喻,好像廣播電台廣播的電波,它沒有生滅,生滅是收音機有新的、有舊的,有新造成的、有毀掉的,與電波沒有關係。我們這個身用舊了,再換一個就是,這多自在!世間人不了解這個事實真相,換一個的時候你痛苦不堪,以為這個人死了,哪裡曉得他再去換個身。好像衣服穿髒了,你要去換一件新的,你明瞭了,諸位想想,換一件衣服這是很歡喜的事情,沒有說脫下來的時候如喪考妣痛哭流涕不捨得,哪有這種道理?這就是不明事實真相。明瞭事實真相,沒有生死。如果我們能夠肯定、能夠相信,像前面我們讀過,波斯匿王他相信這個道理,他肯定這個事實,雖然他做不到,他很歡喜。為什麼?他曉得捨身受身,不是我生死,自己是不生不死,他能夠肯定這個事實。這樣一來對於生死就沒有恐懼,就很自在,這是講最低限度的利益,所得的好處。
下面一句說,『若此方入,開孔倒瓶應見空出』,這個話也是比喻,這個瓶中之空本來是沒有去來之相,這就所謂是無量眾生入涅槃,涅槃界也不增,不增不減;眾生都成佛了,佛界裡面沒有增加一個人,生死界裡頭也沒少一個人,不增不減。我們真正明白了這回事情,生死界不減,涅槃界不增;換句話說,哪個地方不是常寂光土!說凡聖同居土、說方便有餘土,給諸位說,方便說法,不是事實真相;事實真相是一真,一真就是統統是常寂光土,講實報莊嚴土還是方便說。經講到這個地方,可以說把事實真相已經完全顯示出來,這是宇宙人生本來面目。既然三土無非寂光土,我們的法身壽命你就曉得是無量的無量,我們每個人都一樣,沒有生死,人人都是無量壽。可惜他自己不知道,迷惑顛倒,我們自己住在常寂光土裡,我們自己有無量壽的壽命,不曉得,這冤枉不冤枉?而是被眼前虛妄的假象所欺騙、所迷惑,不曉得事實的真相。
在此地佛是用這個比喻,比喻真如不動,本體雖然隨緣,可是在業識根身之中並沒有生滅去來的跡象可得。所以我教大家仔細去想想,瓶子裡面的空,你想這個道理,這個道理明白了,從淺顯的理明瞭之後,就能夠體會到甚深的經義,就是事實的真相。我們要問:我們是從哪裡來的?我們將來要往哪裡去?沒有來去!有來有去是七轉識,妄識;不來不去是本性跟阿賴耶,不來不去是真的,來去是假的。有來有去,你看《易經》裡面講的「遊魂為變,精氣為物」,這是我們中國古聖先賢說的一個道理,跟佛法裡講的理論實在沒有兩樣。神識、靈魂活動性很大,但是迷了才有;悟了沒有,悟了就不動。迷了才動,悟了就不動。我們這個心是動的,這是迷,心不動這是悟。心有真的不動、有假的不動,真的不動在佛法裡面叫三昧、叫禪定;假的不動叫捨受,不是禪定,苦樂憂喜捨的捨受,這要搞清楚。
通常我們講世間禪定是四禪八定,我們加上個世間,世間禪定。如果在出世間說,四禪八定不算定,統統算捨受。那不是不動,是暫時,也是個妄念,把它克服住不叫它動,守住在一個境界裡,它不是不動。所以非想非非想天人並沒有見性,到阿羅漢的第九定我們才承認它是禪定,這是小乘禪定,是枝末的禪定,不是根本的禪定,是小定而非大定。小定的能力能夠破除我執,剛才講他那個小瓶子破掉換個大瓶子,還是有個界限,並沒有能夠真正與虛空世界合而為一。由此可知,佛法裡面所講無量三昧,禪定有次第淺深的差別,不相同。到如來地,我們本經裡面講楞嚴大定,這是諸佛所證得的究竟圓滿的禪定,這才是功德圓滿。究竟圓滿禪定的境界,就是剛才講的三土無非常寂光土,法身壽命真正是無量的無量。
講到這個地方,我要特別提醒諸位,我們修念佛法門就是修楞嚴大定。我在此地奉勸諸位,不可以好奇騖怪,不可以把念佛法門小看,認為這老太婆教有什麼了不起,一句阿彌陀佛哪個不會念?因為輕視念佛法門的人太多了,我當初學佛也是對這個法門看輕,沒有在意,認為什麼?我有學問、有智慧,我應該學學禪,那個時候對三論很有興趣,學學般若,我老師叫我學唯識,這都是佛法最高的哲學,學這個。「念佛,老太婆教,大概那個無知無識沒有學問的人,佛就講你念念佛!恐怕是騙騙他們的」,這是我們自己的淺見。這個念佛是究竟的法門,以前沒曉得;以後對於經藏稍稍涉獵一些才恍然大悟,過去的見解完全錯誤。念佛法門在八萬四千法門裡面真正是第一,禪、教、密任何一個法門都沒有辦法跟念佛法門比較,今天幾個人相信?如果要是相信,他就不會再去學禪、學密了,他不相信。
現在的學佛人,可以說對於這樁事情有普遍的誤會。我記得給諸位說過,我在五十一年臨濟寺傳戒的時候,有個日本人是台灣大學客座教授,當時有個姓施的同學,他那個時候是中文系四年級的學生,陪著這個老師日本教授、日本和尚。日本和尚不穿我們這個衣服,他穿西裝、穿皮鞋。是個日本和尚,到臨濟寺來看我,他就問我研究哪些經典?那個時候我正是研究《楞嚴經》的時候,我說我研究《楞嚴經》。他就問我修什麼法門?我說修念佛法門。他聽了之後好像很不以為然,帶著有輕視的眼光,有瞧不起的意思,說了一句很風涼的話,「《楞嚴經》與淨土法門有什麼關係?」就這個口氣說了這一句話。我一聽他說這個話,看看他的態度,就曉得他不通。所以我也不跟他辯論,為什麼?那個不通的人你跟他辯論,那不是說廢話嗎?那個人講理講不清的。我們中國老話說,「秀才遇到兵,有理講不清」,從前那個兵不認識字,你讀書的人跟那些人講是講不通的,這個日本和尚也是個講不通的。我就反過來問他,我說,「二十五圓通章裡面,觀世音菩薩跟大勢至菩薩與淨土有沒有關係?」我這一問他臉就紅了,還不錯,還曉得慚愧。
諸位想想,西方三聖一邊觀世音、一邊大勢至。《楞嚴經》講的什麼東西?就是講的觀音、勢至。換句話說,《楞嚴經》就是講的淨土法門,《楞嚴經》就是說念佛就是修楞嚴大定。你要是不相信,《楞嚴經》可以做證明,怎麼念阿彌陀佛是修楞嚴大定。這關係多密切!二十五圓通章裡頭,就是二十五種不同的方法都是修楞嚴大定,但是裡面有普通的方法、有特別的方法。按照順序排列的是普通的方法,它這個排列是六根、六塵、六識、七大,一共是二十五,前面是十八界,後面加上七大,二十五。如果按照順序排列,「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」,應該排的順序是第二位,那就對了。但是它沒有排在第二位,把它拿來排在最後一位,擺到最後好像唱戲的壓軸戲,最好的、最特別的擺到最後。「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」,它也是擺在最後,如果按順序來的話,它是在七大裡,七大它是算根大,也就是見大。按照七大的順序是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、見、識,它的順序應當擺在識的前面,它的後面是識。它的位置又提出來排到後面去了,排在識大的後面。所以在二十五圓通章裡面,就是這兩位菩薩所代表的是特別法門,不平常的法門。
我提出這個話,加強諸位的信心,老實念佛,不要三心二意,要曉得念佛法門的殊勝不可思議。念佛念的時間久了,念得厭煩,看到別人參禪,認為禪高;看到別人學密,覺得密了不起,去搞那些。這些都是教理不通,信心不堅定,所以三心二意,這樣的人不會有成就。真正有成就的人,信心清淨,佛在《金剛經》裡面講,信心清淨就能入實相。實相是什麼?實相就是常寂光淨土,實相就是清淨法身。所以我們從《楞嚴經》裡面,《楞嚴》是開智慧的書,確實是開智慧,文字少,只有六萬多字。我們這個本子大,字印得大,如果像普通一般小說那個印法,《楞嚴經》薄薄的一本小冊子,只有六萬多字。可是將宇宙人生這些大道理說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這真正是難能可貴。
在比喻裡面,瓶小而空間有限,那個瓶子就只有那麼大,裡面的空間有限,而瓶外面的空是無限的。但是那個有限之空與瓶外無限之空,本來是一不是二,同時瓶內之空與瓶外之空決定沒有障礙。如果有障礙,那就像前面的現象一樣,我們將瓶子移動,這個地方的空一定是少一塊、那個地方的空一定是多一塊才對,才是有障礙。譬如水,水就有障礙,我們拿個瓶子,在大池子裡面裝一瓶水,把這水拿出來,這個地方水就少一塊,移動過去,這個地方有了一個空間,別的水往裡頭灌進來,你就能見到這個現象。可是虛空沒有,沒有就證明什麼?證明瓶對虛空不產生障礙的作用。不產生,我們才體會到清涼大師所講的「理事無礙」,事就是指瓶這個事相,理就是指本性的空理,沒有障礙。理事既然無礙,所以事事也無礙。這個事事無礙的道理、相狀,在《楞嚴經》裡面也講得很透徹。
現在佛教我們修行,從比喻上來講,修行頂重要的就是把這個瓶打破。這個瓶子是什麼?在佛法裡面講無明殼,把這個無明殼打破。而不是把這個身毀掉,為什麼?這個身剛才講了,無礙,理事無礙、事事無礙。所以我們要找到障礙究竟發生在哪裡,要把這個原因找出來。把這個原因消除,我們自己就親證一真法界,也就親證常寂光淨土。在佛法裡面也說,「斷除無明業力,識破有為根身」,這樣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就合而為一,無二無別,在這個境界裡面覓生佛了不可得。所以我們在此地可以做個結論,真性本無去來生滅,現在我們似乎又感覺得有去來生滅的相,這個相是妄相,是無明業力誤認根身一切諸法,從這裡面才感覺到有和合虛妄的一個生相、和合虛妄的一個死相,生死都是虛妄而不是實在的。一般所講生死事大,真正看破了,哪來的生死?確實沒有,法界確實是一不是二,是真不是妄。下面佛給我們下結論:
【是故當知識陰虛妄。本非因緣。非自然性。】
不但色受想行是虛妄的,連色受想行所依據的體,阿賴耶識還是虛妄的。從前面的比喻,彼方不見空少,此方又不見空出,可見得空的體性是常住不動的,而它的作用又是可以隨緣顯現的,就是隨心應量。這裡面就有迷悟,迷悟是在人,迷的時候好像我們被業力所轉,被業力牽著走。像玄奘大師所謂「來先去後作主公」,在六道裡面輪迴投胎,孔老夫子講的「遊魂為變」,迷的事相。悟了以後,曉得不但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,乃至一切眾生,原來是同一體。《華嚴經》說得更好,情與無情同一體,所以才講「情與無情同圓種智」。這個理論在佛法沒有到我們中國來之前,我們中國的聖人就見到也說出了。雖然見到、說出,說得太簡單,沒有能夠詳細的發揮,只有上智的人他曉得,中下程度的人都不懂。譬如老子所講的,「天地與我同根,萬物與我一體」,今天我們在《楞嚴》看這個一段經文,不錯,是這樣的,確實是天地同根、萬物一體,這是悟的人所見到的境界。
佛說這一段經的大主意正是教我們覺悟,覺悟真實的理體是周遍的、是不動的。體認識了,用就廣大,所謂是大用無方,這個時候才真正信得識陰虛妄,本無去來。縱然是講我們一個人的第八識,我們講神識,俗話叫靈魂,也正是像在大海裡面的水泡,水泡生、水泡滅一樣,水泡之生滅沒有離開大海。我們個人今天的神識就是像大海的水泡,我們迷了,只認識水泡、不曉得大海;悟了,曉得大海、也曉得水泡,大海跟水泡是一不是二,這就說明迷悟的差別。悟了以後才曉得,大海也好、水泡也好,無非妙真如性。佛在經論裡面一再反覆的給我們說明,目的是要我們開悟。而我們自己迷得太深、執著太重,這就是所謂無始無明,迷得太深太重,佛給我們講一遍、二遍,開不了悟,十遍、八遍還是開不了悟,總得說上千遍萬遍,印象深了,起了作用。所以我們用的功夫不深,力量敵不過無明,力量深了才有能力破無明。
這種力大家在《壇經》裡頭總看得清楚,我們講堂也是正在講著《壇經》,我們就近去比,《壇經》裡面開悟的那些人哪個不是把大部經都念過幾千遍的!這幾千遍的經典,它的作用就是薰習。這就是用佛法的薰習,用佛菩薩的智慧來薰習我們本性裡面的般若智慧,使我們本性當中的般若智慧清醒過來,透出來,起作用,目的是如此。念佛的意思也是這樣的,一天到晚念這一句佛號,念它幹什麼?是要把真如本性給念出來,把無明煩惱念掉;無明煩惱念破了,真如本性就現前,這叫念佛。念佛決定不是「我今天念了這麼多佛號,阿彌陀佛你應該很歡喜我了!」那就錯了,這不是跟阿彌陀佛套交情,是要用這個方法把自己無明煩惱給念掉,念經、念佛都是這個意思。這個方法就是叫我們不要隨順無明,不要隨順虛妄。我們不念佛,心裡就想東想西,就打妄想,就隨順虛妄、隨順無明;在念這個佛號裡,不隨順,我要隨順勝智,所以這種方法真是巧妙極了。我們自己在運用這個方法,如果不得這個受用,是你不相信這個方法巧妙,你不相信這個方法之好。你要是在這個方法真正用功夫,得受用,你就會覺悟到這個方法太妙了。
在這個地方,佛也就是說,我們眾生因為不了解事實真相,所以轉本有的光明變成無明,轉本有的大自在被業力牽著跑變成不自在。把這個事實真相說破,叫我們覺悟、叫我們明瞭,本來是周遍法界、不來不去的。我們曉得這個道理,還能隨順虛妄嗎?理明了,你就是坐上飛機一天到晚周遊世界,你自己也會覺得如如不動,不來不去。得這樣,識陰才能盡,法身才能現前,我們就可以即識陰而通達實相。
在四科七大這一章經裡面,到這個地方我們是把第一科五陰介紹完了。上面是把五陰的虛妄本無實體,非自然生、也非因緣有,這個真相說明了。如果我們以微密觀照就能夠見到五陰,正如同聚沫之色是虛妄的,水泡之受也是虛假的,想如陽燄,行如芭蕉,識如虛幻,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沒有一樁是真實的,全是假的。認識這是假的,隨心所欲的去受用,才能做到理事無礙、事事無礙。這個受用正如《四十華嚴》五十三參。所以五十三參那個經文如果要不通其意,看五十三參那是看小說,是善財童子的遊記,是遊記一樣,今天到這一國見這個人,看到這個風景、人情,不是遊記嗎?那你得不到受用,你不曉得真正的意義。如果你真正通達,你讀五十三參那是什麼?常寂光淨土,理事無礙、事事無礙,你能看到這個。這就是享不盡的福、享不盡的快樂,真正是叫離苦得樂。佛法沒落空,世間跟出世間是一不是二,二就是假的,一才是真的。剛才給諸位說,三土無非常寂光土,凡聖同居土(我們現在的)、方便有餘土、實報莊嚴土無非都是常寂光土。五十三參是什麼境界?一真法界,常寂光土。幾個人能懂得?如果真正了解這個事實,再也不會說學佛是脫離現實,不會有這個誤會。才曉得學佛是真正講現實,不學佛的人才完全脫離現實,生活在虛妄、妄想裡面,虛妄的境界裡面,這就是佛所講的可憐憫者,真正可憐!學佛才是真正的幸福。好,我們今天時間到了,就講到此地。經文也是剛剛把第二卷講完,這個本子是十卷合在一起,要是用單行本,這是第二卷講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