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楞嚴經  (第五十五集)  1981 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檔名:07-001-0055

  【是以汝今觀見與塵。種種發明名為妄想。不能於中出是非是。由是真精妙覺明性。故能令汝出指非指。】

  在前面佛是以捏目所見的第二月來做個比喻,今天這個文,佛叫著文殊菩薩告訴他,如果我們明瞭月亮只有一個,並沒有兩個,你就絕對不會生一個錯誤的觀念,這到底是月還不是月?出現兩個月亮,我們才可以說哪個是月、哪個不是月;月亮本來只有一個,一個裡面當然不會發生這樣錯誤的想法。所以經文才說「此見妙明與諸空塵,亦復如是」,佛的意思是叫我們只要明瞭色空無自性,自性就是真如,這才是真正見性,真實離開了戲論的範圍。如其不然,總是離不開妄想,離不開分別執著,凡與聖的差別就在此地。聖者,人家住的是真實法界,用這個地方的經文來講也好,一,唯一月真,一就是真法界,二就是妄法界,十法界是妄。妄原是真,好像那個第二月一樣,第二月並不是真正有個第二月,原來是第一月的月影而已。可見得見性與不見性不是在境界說的,是在當人迷悟上說。悟了你才能見到一切法的真實相,迷了我們就叫做見了妄相。為什麼妄相?迷的時候在真相裡面生起妄想,所以把真相就變成妄相。由此可知,真與妄不是在境界上變,是在當人心念上變。

  經文,可以說幾部大經講到現前這個境界,這個義理都可以會通。實在說境界愈說愈微妙,愈入愈深,諸位要是稍稍能體會到一些,確實很有受用。這一段跟《華嚴》普賢行一真法界那個理是一個道理,《華嚴經》說得詳細,此地說得簡單扼要。終日在妄,終日恆真,於中實在說來並沒有是非二相。這幾天我在高雄講《金剛經》,有一位居士就提出來說,《金剛經》裡面最重要的,是不是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?這一句我們現在還沒講到,講到什麼?講到「應如所教住」。這個如所教住,實在是關鍵的所在,修行人真正懂得這個原理,日常生活運用這個道理,他就是大菩薩、就是佛。我給他解釋,這個境界實在很難講,我們念過的《六祖壇經》裡面,六祖教給我們,前念不生,後念不滅。前念不生,就是應無所住;後念不滅,就是而生其心,一樣的意思。不生要從不滅裡頭去證得不生,才是真正的不生;不滅要從不生裡頭證得,才是真正的不滅。所以不生、不滅,我講《壇經》說過,是一樁事,不是兩樁事,你把它看作兩樁事就錯了。也跟此地講的,是月、非月原是一真,入到這個境界之後,生滅之相了不可得,正是所謂寂照同時。寂而常照、照而常寂,寂照同時,雖然寂照同時,也不著寂照同時之相才是一真。給諸位說,這在修行法裡面是上上乘的修行法、最高的修行法。運用這個方法來修學,你成佛最快,絕對不要一生,你果然要真正會用的話,你用上三個月、五個月就成佛,這是一點都不假的。

  《金剛經》裡面講的「一念生淨信」,那個一念淨信也是說的這個。佛說明一念淨信的福德無量無邊,一點不假,為什麼?稱性。本性跟十方諸佛是一個性,十方諸佛所修的功德也都是你自己所修的功德,一性所修,那個福德怎麼能讚歎得盡!確實不可思議。可是問題,我們什麼時候能夠達到這個境界?我在講席講經當中常常告訴大家,這個事情難不難?不難。我們常說世間最難的事是求人難,成佛作祖的事不要求人,求自己。求自己的事情,問題就是我肯不肯幹?我要肯幹,三、五個月就成得了佛,不肯幹,三、五個阿僧祇劫也不行,就在我們自己肯不肯,受用實在是無有窮盡。可是話再說回來,修行的步驟,第一個是要明理,理論上要是有疑惑,沒有辦法,路走不通。所以在修行之前先要解悟,悟後起修,修了以後的目標在哪裡?目標在證。證什麼?就是證原先所悟的,證實原先所悟。由此可知,悟、修、證也是一樁事情,並不是三樁事情。悟的是一樁事情,修的一樁,證的又是一樁事情,那就麻煩大了,就出了差錯。悟的是這個理,修這個行還是證的這個理,這就對了,那就完全相應。希望同修們要好好的把握著這個機緣,認真的探討這個道理,在我們一生當中完成修證的功夫,這一生沒有白過,這一生有無比的意義與價值。那是多生多劫來我們都沒有能完成的事情,這一生可以完成,世人常說「人生一大快事」,人生一大快事是講一生的,我們這個無始劫以來的大事,這一生能得到解決,這種歡喜沒法子形容。就是這個道理明白了,說得很清楚,在數億萬相之中見到一真,然後再從數億萬相當中修此一真、證此一真,就行了。

  我們再看下面經文,『是以汝今觀見與塵,種種發明名為妄想,不能於中出是非是』,這裡面講的「見」是見精,「塵」就是相分,見精就是見分。「觀見與塵」就是見分與相分,內有身心,身是相分,心是見分,外而萬物統統都包括盡了,所以講「種種發明」。但是在這個地方,諸位還要曉得一樁事情,我們常常講心,真心跟妄心,這個講法是很籠統的說法。諸位要曉得,真心只有一個,沒錯,妄心也只一個,第二月,不會再有第三月。可是八識裡面跟我們講八個心,八個心諸位要曉得,只有一個是說第二月,就是阿賴耶識,前面七轉識是妄中之妄,諸位要明瞭這個道理,是妄中之妄。妄中之妄,說實在話,這個心跟那個物(跟那個相分)很難劃清界限,我們通常可以講心之相。妄心之體是阿賴耶,前面七轉識都是阿賴耶的現相、阿賴耶的作用,尤其講到心所更是如此,這是向微細地方看。你要是細細的去觀察,七轉識還是屬於塵,這就所謂是阿賴耶的相用。如果我們不能夠通達凡是依他起皆無自性,凡夫確實不能通達這個道理。學佛的人,尤其學大乘佛法的人,在中國機緣確實比較多,我們現在講機會比較多,容易讀到大乘經,容易聽到大乘法。可是看了、聽了之後,好像是這麼回事,悟了,曉得依他起無自性,曉得,可是境界放在眼前又迷惑了。為什麼?那個境界裡頭還起貪心、還起瞋恚心,還放不下。我們要問:為什麼放不下?放不下就是因為你沒有看穿相是依他起性。所謂依他起性,換句話說,因緣生法。因緣生法當體即空,你要是取相、你要是著相,不是自找苦吃嗎?那是迷惑。

  佛在《金剛經》說得好,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」,凡所有相都是依他起性,依他起性就是虛妄。我們對這個道理是真懂還是假懂?真懂了,在萬相當中受用自在,心地裡面決定不沾染。《華嚴》裡面講的「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」,禪宗所謂「百花叢裡過,片葉不沾身」,都是說這個境界,這是真正明瞭這個道理,看破了。現在我們看法怎麼樣?經裡面講的,我們的看法,觀見是見、觀塵是塵,無論你怎麼樣發明,種種發明,你在那裡研究、你在那裡解說、你在那裡分析,總是妄想。世間的宗教、世間的學術,我們跟他這樣講法,他當然不服氣,「只有你是真的,我們都是妄想」,他當然不服氣。可是真相究竟有幾個人能見到?太少太少了。能見到這個真相的人,能夠相信佛所講的道理的人,沒有疑惑,正是《金剛經》所講的,這個人絕不是三四五佛處所種善根,而是千萬無量佛所種的善根,實在是善根深厚之人,聽聽佛講的話,想想有道理,能夠接受不會反對。這個道理諸位果然要是悟了,你平素用功就不一樣,你的修學用功是直接的;不了解這個道理,你用功是間接的。直接的來得快,當中沒有障礙、沒有葛藤;不明真相,用功夫是走迂迴的路子,當中是彎彎曲曲,那要吃盡許多冤枉苦頭,要走多少岔路,麻煩是很大。

  悟了這個道理以後,你就曉得此地講的「種種發明名為妄想」。我們先不談世間,為什麼?世間一切宗教、一切學術,我們學佛的人感覺得佛法已經太多,這一生看不完、念不完了,哪裡還有時間去看外道的東西?就是佛經本身上來說,你要把經論種種發明,給諸位說,也名為妄想,這是說到切身的問題。所以說佛經,你們要是在那裡苦苦去研究,去翻註解鑽故紙,那你就好好的記住這兩句話,「種種發明名為妄想,不能於中出是非是」。換句話說,真正用功怎麼用功法?諸位看看古人,古人真正用功是什麼?讀經,一天讀一部《楞嚴》、一天讀一部《法華》,不去研究,也不去看註解,一天一部你讀上三年,三年就一千多部,一年三百六十部,你會開悟,你的路子走對了!悟了以後,你再來講《法華經》、講《楞嚴經》,活的不是死的。你再看人註子,眼睛都放光,為什麼?一看到古人註子,哪個地方他有悟處,哪個地方他悟得還不透徹,立刻就明瞭。自己不悟,眼睛是瞎的,跟著人家後面走,被別人牽著鼻子跑。人家註解的,註解你還是看不懂,不要自己以為懂了,這一句我也懂、那一句我也懂,我也曉得怎麼講,結果你所講的全是妄想。

  我教給諸位的都是真話,我希望大家快點成佛,大家成佛,眾生才有救。我在這裡講經,也是給諸位一點安慰,諸位在用功的時候,給諸位做一個調劑,不感覺得用功枯燥無味。所以我一再說,你們聽經要聽而無聽、無聽而聽,不要去分別,不要打妄想。懂了就懂了,不懂也不要理會,不懂也不要存疑,「這個放在那裡我慢慢再研究」,用不著,不必理會,調過頭來還是用功,用功就是背誦經典。除了什麼?咱們沒有開悟之前,人家要來請我們講個開示、講部經,平常也得應酬應酬,這時候找幾本參考書來研究研究,應付一下,自利利他,除此以外功力都要用在背誦上。所以我們看看古人那些模範,自己要覺悟。不但是佛法,世間法也不例外,修行最重要的綱領,世法裡面講「誠意正心」,這就是學問,將來講到《論語》的時候給諸位來細說這問題。大乘佛法的基礎就是菩提心,我們不曉得講過多少遍?展開《華嚴》看看,十住菩薩修直心,十行菩薩修深心,十迴向菩薩修大悲心,三心圓滿就登地稱之為摩訶薩。直心是什麼?就是至誠心。佛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裡面講的「至誠心」,至誠心就是直心。所以《楞嚴經》上佛跟阿難說,你要想研究無上菩提,必須心直言直,中間永無委曲相才能辦到。這就說得很清楚,無上菩提是建立在直心的基礎上,心直,言就直,言直就是沒有妄語,這是入道的最初方便。我們要不能從這個地方覺悟,還是天天在妄想裡頭打圈圈,如何能鑽得出妄想的範圍?成天幹假的,不幹真的,自己怎麼會有心得?

  再給諸位說,有心得就是有受用處,法喜充滿;沒有心得,這個心沒有主宰,渺渺茫茫,我們一般人講空洞,心裡面空洞,讀得再多、記得再多,心還是空洞,為什麼?全是別人的。好像我這個房子,裡面是裝了不少東西,全是別人的東西不是自己的,東西雖然很多,不是自己的,心還是不踏實,還是沒有依靠;必須要有自己的東西,自己東西是真正有心得。心得是什麼?心得從老實當中去修學,真實地方去修學。首先要修的是至誠心,直心就是至誠心,我平常把它講作平等心,至誠就是平等,不平等沒有至誠,誠到了極處是平等的。諸位能夠把這個重心抓到,你修的什麼?我修的平等心、我修的至誠心,就對了,你跟十方三世諸佛菩薩完全是一個路子、一個方向。八萬四千法門那是方法,目標方向是一個,那些是方法,方法隨便你取用,只要方向目標不錯,決定可以達到。迷失了這個方向,那就統在妄想裡打轉,世出世間一切法,你種種發明統統叫妄想。這幾句經文你看要緊不要緊?你能把妄想放下,不執著、不分別,《壇經》裡面講的「前念不生」,前念不生就是放下。於一切法中沒有分別、沒有知見,這就是不生,有不生才有不滅,不滅是什麼?運用自在。見色聞聲,像六祖所說的「生八萬四千智慧」,六根接觸六塵都生智慧,這叫不滅。那個經擺在面前,他怎麼不圓、怎麼不透徹!還用得著去預備嗎?還用得著去翻那些參考書嗎?

  你們諸位今天跟我,如果真正能懂得這個意思,你們的成就一定比我快,成就比我高。為什麼?我當時學習不是從這個路子學的,是從經論註疏裡頭學的。換句話說,是從妄想裡面學的,「種種發明,名為妄想」,從這裡頭學的。我不過是很幸運,從這個妄想裡頭鑽出來了,鑽出來以後才曉得過去也走了一段冤枉路。但是什麼?還不算太多,雖然有一點迂迴,這迂迴的幅度還不太大。我今天勸你們一點迂迴路都不要走,這不是更直截了當、更快嗎?而我那個時候老師沒有這樣教我,老師要是這樣教我,我今天就不是這個樣子。我從這裡鑽出來之後,一看到我過去那個路子,雖然可以走,不是最好的路。我今天提供諸位是最好的路,是成就最快的路,與一乘的教學、一乘的精神完全相應的一條道路。我們回過頭來,再看看今日之下一些年輕學佛的,佛門裡面四眾弟子在家出家的,是不是像此地所講的,觀見是見、觀塵是塵,種種發明他不知道是妄想。可是有個事實,「不能於中出是非是」,這是事實,他固執,在註疏裡頭他跳不出來,這是事實。所以諸位要好好的想想。

  「是非」在此地,我們也不要把它看作一個是、一個非,把它看作什麼?相對的兩觀。我們凡夫都活在相對論之中,相對的世界,沒有辦法超越。超越這個相對的,給諸位說,就是佛法講的一真法界。西方的科學家講四度空間、五度空間,他講個五百度空間,還是屬於相對的,還是不能超越。為什麼?那就是種種發明無非妄想,見不到一真。你要想見到一真,六祖兩句話說得好,《壇經》它的好處就是言簡意賅,一定要「前念不生,後念不滅」,就入一真法界。所以叫你讀經,不要去想這個字怎麼講法、那一段怎麼講法,也不要想:我什麼時候會講經,我什麼時候經講得好?你有這個念頭就糟了,統統是妄想。妄想斷了,你就是佛知佛見,你表演的跟十方諸佛一樣好,圓極了、妙極了。你要是天天在打妄想,又想達到佛的境界,那怎麼行?那是辦不到的。

  這樣說起來,我再教給諸位日常用功夫,真正的修行怎麼修法?讀經是一種,要把讀經這個方法擴大到一切日常生活上去。我們還以經上這個經文的意思來說,從今以後我們觀見與塵,見就是現在所講的見分、精神、思想,塵是外面一切物質的境界。我們怎麼看法?要看它原是何物?看到這個東西,你要是看這一切,就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如如不動,不生分別執著,不起種種發明,妄想脫掉了。妄想脫了之後,起的作用是什麼?起的作用是本性起的作用。那就是《楞嚴經》裡面講的見性起作用、六根根性起作用,而不是識起作用,八識與五十一個心所都不起作用,起作用的是六根的根性。六根根性起作用叫真見,見的外面相叫實相;八識五十一心所去見,那個叫妄見,見的外面相是妄相,不相同。在這個地方我們只要記住,妄想就是分別、計度、執著,離開妄想,是與非是超出了,剛才我給諸位說的,相對的世界超越了,你入了一真法界。

  再看下面一段經文,這個意思都相當深。『由是真精妙覺明性,故能令汝出指非指』。這兩句話大意是說,如果果然由是一念純真,一念純真就是把妄想斷盡,這在功夫上講,禪宗有所謂「坐斷兩頭,中間不立」,這是超越了。坐斷兩頭,跟前面講的「出是非是」是一個道理,就是脫離相對的,相對的是兩頭,脫離相對的。脫離相對,中間也不能分別,不能分別「我現在已經二邊不立」,那還是落在二邊,這一念都不可以有。先頭我說過寂照同時,寂照同時這個心不能有,不能有這一念。換句話說,決定不生分別心,這個時候你的心就是法性,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絕對平等。到這個境界,上與十方諸佛、下與六道眾生感應道交,心通了,當中障礙沒有了,完全相通,智慧福德就圓滿。在我們淨土宗裡面也有這個說法,說什麼?得一心不亂,很短暫的得一心,只是時間很短,得到之後又失掉。是不是有這個事情?有。就是在極短一剎那當中,你在一切法裡頭不生分別,真性現前,這一剎那當中,雖然是極短的時間,真性現前。也是《金剛經》所講一念淨信,十方諸佛都知道。為什麼都曉得?這個時候你心通的,一點障礙沒有,完全相通的,十方諸佛怎麼不曉得!雖然是極其短暫,這個時候的心跟十方諸佛的心是一樣的,完全平等,所以感應道交。

  淨土裡面講的一心,有短暫的得到一心,失掉了,有這個情形。這究竟是怎麼回事?給諸位說,這叫善根發現,不是功夫。功夫成熟得到之後不會失掉,一得永遠得那是功夫。這個是偶爾來這麼一下,像那個閃電一樣亮了一下,那是一秒鐘的多少分之一,連一秒鐘也不會有的,一剎那之間,是無始劫以來的善根現前,是屬於善根。雖然是這一剎那、這一念,在我們凡夫來說,確實有不可思議的功德。為什麼?我們無始劫以來,好像那個千年暗室從來沒有見過光明,雖然閃電一剎那照一下,那也很稀奇、也很不容易。何況是你有這一次閃,一定有第二次,以後這個時間愈來愈長、次數愈來愈接近,這就是好現象。可是有這個境界之後,不能著相。我遇到過,有人跟我說,「我曾經得了一心,時間太短,現在這麼多年再也得不到,後悔的不得了」,這就錯了。為什麼?不用分別的時候才會現前。老是念念不忘,這怎麼行?盡打妄想,還希望來個第二次?沒有這個希望的心,第二次就來了;一有這個希望的心,天天希望什麼時候再有一次、什麼時候再有一次,那永遠得不到,自己給自己做了障礙。諸位一定要懂這個道理,換句話講,真心的顯現,清淨心的光明。

  一念純真,坐斷兩頭、中間不立的時候,在這個境界裡面,整個的法界、盡虛空遍法界唯一真心,淨而不雜,真而不妄,這個時候叫什麼?在淨土裡面叫常寂光淨土,還在實報土之上,這真的是純真無妄。這就是《華嚴》講的一真法界,一真裡面,諸位想想哪裡還會有相對的!一真裡面沒有人我,人我是相對;一真裡面沒有凡聖,凡聖是相對。一真就是一真,動念就是妄想,一真就沒有了。而我們現在求一真,「一真境界到底怎麼樣?」這就糟糕,這就把一真的路給堵死;起心動念了,起心動念一真就失掉。我們現在最難的就是這個迷關不能破,無論遇到事情總起心動念。讀經,「這個經怎麼講法?佛是這個意思嗎?」糟了,佛沒講過,佛也沒這個意思,你操什麼心?你又在這裡打什麼妄想?佛這一切的方法都是叫我們開悟的,絕不是叫我們在裡面打妄想、不是叫我們在裡面分別,他是叫我們開悟的。知見多了把悟門堵死,那不是佛講經的意思,也不懂得佛講經。這是講一念迷,迷的人沒見性,性在哪裡?性常在,性不會滅的,性就在妄見之中。

  《楞嚴》前面,到這裡還是如此,叫帶妄之真。我們的見性跟眼識混在一起,不但跟眼識混在一起,跟八個識、五十一個心所裡面的見分統統混合在一起。混合在一起,換句話說,它就起種種妄想分別,諸位想想,這怎麼能夠超越相對?怎麼能夠超出是見非見?悟了的人,就是見性的人,剛才說過了,由是真精,雖然帶著這個妄,知道那是妄了,妄沒妨礙,妄不礙真,因此也無須去妄再顯真。諸位要曉得,去了妄,真的也沒有了。古人所謂「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」,譬如你戴個金手鐲,手鐲是器,手鐲不要,金也沒有了,因為手鐲就是金做的。我們現在要見性,八識五十一心所的見分統統不要了,不要,見性也沒有了。諸位要曉得,悟了的人他就不會斷妄顯真,也不會在真裡頭把妄切掉,不需要。像永嘉大師《證道歌》說得好,證道,《禪宗集》是講修道,《證道歌》是講證道的境界,證道的人怎麼樣講?他第一句話宗旨就說出來,「絕學無為閒道人」,絕學怎麼?不要學,無為,事也不必做了,真是清閒自在,「不除妄想不求真」,為什麼?沒有妄想,也沒有真。我們講一真法界,為什麼?因為有個妄想,所以才說一真。妄想沒有了,你再搞個一真,一真又是妄想,凡是說得出的全是相對的,凡是能夠想得到的也是相對的。到這個時候叫你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,才是真正的契入一真。

  我們讀經要怎麼讀?讀而無讀、無讀而讀,一天到晚絕不廢讀誦,這是真用功。雖然一天到晚不廢讀誦,絕不著相,不著文字相、不著音聲相,也不起分別,不起分別就是不著心緣相。每天在讀誦,不住空;心不著相,不住有,空有二邊都不住,這是中道第一義諦,唯有悟的人才能夠做得到。悟了必然是一切分別都無,這個時候才真正證實佛所講的,見精與身心、萬物原是一個真性。見到這個真理,才徹悟萬法確實沒有自他的分別,道家講「天地與萬物齊」,《華嚴》所講的「情與無情同圓種智」,這是宇宙人生的真實相,才能徹底的見到,這樣的境界,這是如來果地上圓滿的境界。我給諸位說,諸位是認真的修學,這一生不是辦不到,可以辦到,佛法所講確實是講一生成佛的。固然也講三大阿僧祇劫,也講無量劫,諸位要曉得「念劫圓融」,時間是不定法。你要是不相信,你要是還分別、還懷疑,還要生活在妄想當中,就給你講三大阿僧祇劫、跟你講無量劫。你要當下分別都無,好,無量劫就變成一念、一剎那,這個時間可以拉長、可以縮短,自在得不得了。當你一念不生的時候,時間縮短,無量劫縮成一剎那;你在裡頭起個分別、動個念頭,這一剎那又拉長,無量劫。連時間長短也操之在我,不在境界,境界裡頭沒有時間、沒有長短。

  這些言語諸位聽了很有趣味,有趣味不行,要入進去,要把這個境界證實,成為自己的現量境界,這才有受用。如果智慧沒有開,我們又會感覺到像阿難前面所說的種種疑難,見性是大是小,是在身體裡面還是在身體外面,是能夠指陳還是不能指陳?全是妄想迷惑。經上只舉出一個例子,一切法、一切理、一切現象,如果諸位在裡頭起心動念,就是前面這個例子所衍生的。我們讀經的時候,不要看到「十番顯見」裡面阿難尊者有這幾種迷惑,以為大概就這麼多,那就錯了。這是把無量無邊的迷惑舉出幾個例子來說,要是一樁一樁說,說不盡,我們要懂得歸納、演繹。總而言之,一切萬相當中,無論是物相、無論是心相(心裡的現相),就是講的見分跟相分,才起一念就迷惑。這一迷怎麼樣?愈迷愈深、愈迷愈遠,怎麼能夠回頭來見性?悟了的人就不一樣,悟了的人曉得萬法是一,這裡面從來就沒有二,所以他的心是定的,他在萬法上絕不起一念分別。為什麼?就跟前面講的唯一文殊,於中哪有是文殊、非文殊?這一真法界,一真,法界是一,這裡面怎麼能說是說非?那個一文殊當中,我們在這個裡頭分是文殊、非文殊,好懂;在法界裡面,因為我們現在不知道法界是一,所以難懂。我們在這個法界裡頭分佛法界、分菩薩、分六道,諸位要曉得,統是妄想。佛為什麼這樣講?佛要不這麼講,我們不能接受,因為我們活在妄想裡面,佛就隨順眾生來說;雖然隨順眾生說,還是給我們誘導到一真,慈悲至極!

  如果佛要不能把我們引到一真上去,佛所說的四十九年,或者是無量劫來生生世世給我們說,那佛都對不起我們。佛說出來了,不但最後說出來,一開端就說出來,《華嚴》是開端,《法華》是最後,而這當中怎麼樣?當中時時點醒我們。你看,《楞嚴經》這裡頭點醒我們,《金剛經》也點醒,處處在喚醒,一覺悟就回頭,所以回頭是岸。悟了的人曉得,六根、六塵、六識,這是我們佛法裡面常講的心、色,這一切萬法歸納為十八界,十八類,界就是類的意思。這十八類是一,一就是十八、十八就是一,一個體十八種相、十八種作用,體是一個。真相大白之後,根塵識才成了一種圓融清淨寶覺,證得這個妙覺,你心裡再不會起一念。如果心裡還有一念起來,沒有證得,證得之後絕不起念。證得之後是不是就功德圓滿?還沒有到圓滿。為什麼?證得的時候是圓教初住菩薩,後面路子還很長。初住菩薩證得了,證得之後怎麼樣?起修,起修是鍛鍊。在哪鍛鍊?境界裡面鍛鍊,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境界裡鍛鍊。鍊什麼?鍊一真,歷事鍊心,在一切事相裡面他只修一個東西,修一個一真。什麼叫一真?一切境界相裡頭不起心、不動念,樣樣明瞭,如如不動。所以《四十華嚴》那就是修一真法界。

  一真法界是什麼?就是我們現實的社會,我們一天到晚所接觸的事物,各行各業,有善人有惡人、有順境有逆境、有菩薩有外道。在這裡面學什麼?學一個看法,這是見。見是什麼?統是一真,不起分別。行是什麼?行也是在一心,如如不動。樣樣事情圓滿,樣樣事情都止於至善,這個止於至善是念念止於至善、行行止於至善、天天止於至善。不是說到某一個程度才止於至善,不是這樣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無不是至善。可是你在裡面生心動念就不善了,拿六祖的話來講,「前念不生,後念不滅」就是止於至善。悟了才行,不悟做不到。可是諸位要曉得,你要這樣練習、這樣做就會悟,悟了之後,這個境界更真實。解與行是相輔相成的,知能幫助行,行能幫助知,知行是一不是二。我們讀《論語》,《論語》上夫子之道是「一以貫之」,那就是一真法界,實在是了不起。夫子《論語》裡面所見的,那就是《華嚴經》五十三參,實在是沒有什麼兩樣,讀《論語》就跟讀《四十華嚴》一樣的味道,那個法味一樣濃厚。希望諸位細細能夠體會到這一點意思。

  總而言之,這段經文裡面佛給我們講的義趣是在迷悟。迷,一切是妄境;悟,一切是真境。而迷悟唯在一念,一念妄動就是迷,一念純真就是悟。純真裡面哪裡還有二三?那個是見非見就是二,沒有二。妄境裡面不止二,無量無邊,何止是二?諸位要是明瞭這個意思,這幾句經文到這裡也是一段,後頭講的「故能令汝出指非指」,出是講超出,指就是指是見與非見,這才能夠超出,這個也就是說的相對,能夠超出相對的境界,而契入一真法界。好,今天到這裡,我們第八段講完了,下面意思比這裡又要進一步,「顯見超情」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