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量壽經(二次宣講)—真正修淨業,身心一定清淨 (第六十四集) 1990/4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:02-005-0064
請掀開經本,第四十三面,倒數第五行,從最後兩個字我們念起,這是一個段落:
【微瀾徐迴。轉相灌注。波揚無量微妙音聲。或聞佛法僧聲。波羅蜜聲。止息寂靜聲。無生無滅聲。十力無畏聲。或聞無性無作無我聲。大慈大悲喜捨聲。甘露灌頂受位聲。】
到這裡是一段,這一段是說水說法。通常我們只知道極樂世界七寶池中八功德水,這個八功德之外,可以說是第一殊勝的,就是它能夠演說妙法。那麼三寶、波羅蜜,給諸位說過了,今天我們再來略略介紹十力、無畏,還有十八不共法。這個地方經文省略掉,經文上有的,我們都要說一說,此地省掉的,後面有,我們到後面再講。
『十力』是佛在果地上有十種特殊的能力。十,我們同修們都知道,如《華嚴經》中表法的意思,絕對不是一個數字,表無盡的德能。無盡的德能,歸納成十大類,每一類都含攝無盡,為了說法方便起見,歸納為十大類。
第一類就是「是處非處智力」,這些名相在佛學辭典上可以查到,《教乘法數》、《三藏法數》也可以查到,這是普通的名詞術語。什麼叫是處,什麼叫非處?這個處就是道理的意思,哪些道理是對的、正確的,那就是是處;哪些道理是錯誤的,那就是非處。這意思就是說,對於宇宙之中一切人事物,怎麼發生的,從哪裡來的,這些現象產生之後又會有什麼變化,將來它又到哪裡去?這種種的理論、現相、乃至於作用,他無所不知,這樣的能力就叫做智力,這是真實的智慧。那麼加上是與非,特別著重在因果的關係。我們知道,不但我們這個世界,即使華藏世界,即使盡虛空遍法界,都不出因果的關係。所以世尊在法華會上,跟我們講宇宙人生,他用「十如是」來說明。天台大師將這個「十如是」展開為百界千如,可以說把這個宇宙之間一切萬物的體、相、作用,說得非常的清楚、非常的透徹,這種智慧就是是處與非處。是,決定是要符合因果的定律。
譬如我們舉一個例子,善因一定得善果,這就是是處;善因會得惡果,這是非處,沒有這個道理,決定沒有這個道理;惡因必定感惡報,這是是處,它因果相應;惡因會得好報,沒有這個道理,非處。這個是非,是特別強調因緣果報。佛對於這樁事情是究竟透徹,菩薩比不上。菩薩雖然也有這個能力,不像佛那麼樣究竟、那麼樣圓滿、那麼樣徹底。像法華會上,久遠劫前,那個樵夫上山打柴,遇到老虎,爬上樹上,念一聲南無佛,阿羅漢、權教菩薩不知道,就是他的能力達不到,唯有佛才知道。
佛的能力是究竟圓滿,我們能夠深信不疑,這個人有福;不相信的人,這個人有業障,換句話說,沒有福,福太薄了,不相信佛給你講的真實語。相信之後有什麼好處?起心動念不敢造惡,知道惡一定會有惡報。這個果報不一定是在今世,不一定是在來世,不一定是在後世,總而言之一句話,決定有果報,果報通三世。我們看到有些人一生作惡多端,他享受的人間富貴,所以往往教我們愚人看到,就不相信因緣果報。「這個人作惡多端,為什麼還那麼享福?那個人真的是個好人,心地也好,行為也好,貧病交加,為什麼?」我們凡夫只看現前這一個階段,沒有看到過去,也沒有能力看到未來,看到這一段就下結論,這個結論往往是錯誤的。你要把過去、未來統統看到了,才曉得事實的真相。今生享福,是前生修福報,前生修的福報多,這一生這個福報就享不盡;這一生雖然作惡多端,這個作惡的的確確是把福報損掉了,可是他那個福太多了,縱然作惡喪失福報,他福報還有餘,他還享福。可是諸位要知道的,本來他的福報可以享好幾世的,他的一世就完了,來世就沒有了,就墮落了,這是事實。有人這一生,我們俗話說「命運不好」,一生潦倒窮困,人心地好,天天做善事,那是過去世造作的惡業,今生得的果報。今生所造的善業,在來世才結果,果報不在這一世,在來世,在來生,或者在後生,後生就是第三世以後,他必定得到的。造作的果報,這一生當中就得到享受的,這個果報造的,以修福來說,修的福報大,修福的這個意念(就是用心)非常之強,往往這個果報不等來世,這一世就得到了。這一世雖然得到的,給諸位說,叫花報,來世那個果報必定比這一世還要殊勝。我們看《了凡四訓》你就曉得,袁了凡積功累德,全家行善,他那個一生得的果報,花報;他還有更好的果報,在後世,我們看不到。像這些因緣果報絲毫不爽的真相,佛是徹底明瞭通達,這種智慧叫是處非處智力。他這個智力,智慧的能力。
第二種叫「業智力」。業是造作,正在造作的時候我們稱之為事,「你在造作什麼事?」這個事情做完了之後,就叫做業。事是正在造作的時候,造作完了那個結果影響那是業。因此,起心動念也是造作,言語也是造作,行為也是造作。不要認為我這個起心動念,隨便說話,沒什麼大關係,殊不知,這個一點點念頭都影響盡虛空遍法界。好像太平洋很大,我們在太平洋岸邊丟一塊石頭,這個多無所謂;那一塊石頭那個波浪,影響整個太平洋的海面,這個在理論上我們可以推想得到的。所以,我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影響到盡虛空遍法界,那個影響就叫做業。善的影響,善業;惡的影響,惡業;無所謂善惡的,叫無記業,說不上善惡的。哪一個不造業?統統都在造業。只有佛知道一切眾生三世因果業報,佛有這個能力。所以這個業智力是專門對人說的,你有善業必定得善報,你的有漏業決定在六道裡面受報,無漏業決定超越三界,佛有這種智慧能力,這是第二種。
第三種叫「定智力」。佛家常常說,因戒得定,因定就開慧,所以定是求真實智慧的不二法門。我們要想求真實智慧,從哪裡求?從定去求。定就是清淨心,於一切法不分別不執著、不起心不動念,就是定。定就是真心,定心起作用是真實的智慧。佛知道一切眾生,修定的過程,定力的真妄,有真的定,也有假的。那個假的不是真實的,譬如世間禪定就不是真實的,我們叫四禪八定。佛法裡面講真假,它有一個標準,凡是會變的都叫假的,就不是真的;凡是不變的,那叫真的,那就不是假的。如果這個定你得到之後,永遠得到,絕對不會再退轉,這是真的;這個定得到了將來會退轉的,會失掉的,這是假的。因此,世間四禪八定是假的,因為他會失掉。世間禪定最高的是非想非非想定,得到這個定,生非想非非想天,佛給我們說,他這個定力可以支持八萬大劫,八萬大劫以後,他這個定力失掉了,失掉還是墮落,還是要輪迴。由此可知,這個定不是真的,不是真正的定。再往上面去一級,再提升一級,那個定就是真的,那叫第九定。四禪八定是八個階段,再往上去第九定,是阿羅漢所證得的。阿羅漢證得第九定,絕對不會再退轉了,這個是不退轉,所以這個定才叫真正的禪定。定中所產生的智慧,智慧的大小,定力的淺深,佛統統知道,從世間四禪八定,到出世間無量的禪定,佛沒有一樣不知道的。佛既然樣樣都知道,他又特別稱讚念佛三昧,「三昧中王」,那我們應當相信,三昧就是禪定,在一切禪定當中,都沒有念佛三昧來得殊勝。念佛三昧它最殊勝之處,就是人人可以修,人人都能得到,不要多年多月,一生當中就能成就。這個一生,我們還說得太長了,要依照經上講,「若一日」到「若七日」就能得一心不亂,所以稱為三昧中王,是有道理的。
第四是「根智力」,知一切眾生根性的差別。我們對於一切眾生的根性不能理解,所以往往看人看錯了,好心去教導他,不契機。就好比一個醫生診斷一個病人,不知道那個病人得病的原因,不曉得他得病的過程,這個下藥就很困難。所以很多醫生下藥都是試驗試驗的,這個藥下去看看,過一兩天看反應怎麼樣?沒有把握。我們看病,很多醫生都是把我們當作試驗品,這個諸位要知道。佛這個醫生,他這個醫術到家了,一觀察就曉得,就知道你這個病根在哪裡,怎麼發生的,什麼原因發生的,因此藥到病除。這就是講應機說法,他知道你的根性,所以他給你宣說這個法門,你一聽就開悟了,就證果了。後來的祖師大德為大家講經說法,嘴唇都說乾了,也沒有一個人開悟,什麼原因?說的法不對機,不契機。契機,哪有不開悟的?為什麼不契機?沒有觀機的能力,不知道眾生的根性,唯獨佛知道。所以我們學佛很不容易,我們自己不知道自己的根性,我們去親近一個善知識,那個善知識也不曉得我們的根性。好比我們生病,自己不知道生的什麼病,很恐怖,去請教醫生,醫生拿我們當試驗品,他也不曉得我們的病源怎麼來的,這個麻煩就大了!
在這種狀況之下,我們怎麼辦?再想到諸佛菩薩大慈大悲、救苦救難,佛菩薩怎麼救我們這些眾生?佛菩薩是真正顧及到了,為我們開了這個淨土法門,這個法門好處在哪裡?契一切差別根機。什麼樣的根機,用這個法門只有利、沒有害,這就放心了,這是真的。要修學其他法門,一定要選擇契機的;修學這個法門是決定契機,沒有懷疑的。這個經跟《阿彌陀經》來比較,現在你們也都聽過,也都讀過,我說你們應該能體會,《無量壽經》比《阿彌陀經》淺,所以最契眾生之機。《彌陀經疏鈔》、《彌陀經要解》都比《無量壽經》深,你們諸位同修讀過《要解》、《疏鈔》的,聽過《要解》、《疏鈔》的,我說這個話你能夠領會。所以《要解》跟《疏鈔》我在全世界講,到處去講,聽眾能夠領略的不多;這一部經一接觸就接受,文義都不深,中下根性的人都能夠體會,這是它的好處,可以依照經典教訓來修行。《阿彌陀經》文字少,每一句裡面都含無量義,我們怎麼能體會得到?雖然祖師大德有詳細的註解,註得很深。所以《要解》,圓瑛法師還有講義,寶靜法師有《親聞記》來解釋,解釋得還是很深,讀他那個講義,那就不如直接讀《無量壽經》。所以佛在本經上說,將來法滅盡之後,這個經還留在世間一百年,有道理!如果不是任何人都能看得懂的,不需要什麼講解的也能夠體會,念了也能歡喜,怎麼能留到法滅盡最後一百年?那就不可能。
現在這個世界人口愈來愈多,人口不會減少的,是愈來愈多,地球就這麼大,又不能把它放大,科技是愈來愈發達,生活愈來愈緊張,時間愈來愈不夠用,古聖先賢這些經典,誰有時間去讀?這是說實在話,沒有時間去念。沒有時間念,怎麼辦?就要找最簡單、最實用、最精彩的部分,那就取這個。所以我們在美國這個小道場的構想,就是為將來同修能得佛法真實利益著想,我們去做這個工作。我的目標,希望把《大藏經》濃縮成,像我們現在這個本子一百本濃縮成一本,整個佛法就在這一本裡面。不能改經文的文字,只在裡頭採取哪些經句,這個句子我們一看馬上就用得上;理論的部分、艱深的部分、生澀的部分,或者是要去查字典的部分,統統不要,誰有時間去查字典?所以我在那邊要找一批人給我看書,每天看一本,或者看半本,把裡頭的句子抄幾句下來,在一部《大藏經》裡面,將來抄得變成一本。抄下來之後,再分門別類,關於修養的、關於事業的、關於幸福的,把它分類,分成幾十類,就像《格言聯壁》一樣。句子愈短愈好,不取長文,專門取簡單的句子;要取的是我們自己都能看得懂的,看不懂的我們不要,我們想我們看不懂,別人也看不懂,所以看不懂的不要;我要想查字典,那很麻煩,別人也不會查字典,凡是要查字典的,一概不要,統統捨棄,這樣才行!我們中國典籍非常豐富,像《四庫全書》、《二十五史》,《四庫全書》沒有收的那個典籍還是非常非常的豐富,我們也用這個方法,擷取精華,我們來編這個東西。希望把整個中國傳統學術,連同佛法,將來編成十本,像我們這樣十冊。這是中國傳統學術的精華,十本就圓滿了,裡面佛學或者是一本或是兩本,頂多兩本,這樣將來流通就方便了。我們今天送人送一套《大藏經》,說老實話,成本很高,送去他也不能看,只好擺在書架上裝裝樣子,不能看。我們這樣濃縮成十本的時候,他真有用處,絕大多數的人他展開能看得懂,真正能得利益。我們這一個構想,是希望十年當中完成。
昨天簡居士,我講完經之後,到我房間來談到十二點鐘,問我,我怎麼教學生修行的。因為他跟我這麼多年了,好像我對於戒律很不注重,修行要從戒律做起,我沒有講過什麼戒律,他說:師父,你教人怎麼修行?我說:我教人念書給我找句子,一天看一本《大藏經》。他點頭,哦!這樣子他自然沒有妄想了。一天就看那麼一部經的時候,你還有什麼妄想?他還要讀經,還要念佛。所以我告訴他,我這個方法很特別、很殊勝,佛門裡常講,有「道共戒」、有「定共戒」,我現在這是「書共戒」,教你念書,你就沒有辦法打妄想,你每天給我抄幾句,這個抄的時候真的有成就感,教他做這個工作。他又給我講,程度低了抄得不對呢?我說:我不要程度高的,程度高的抄出來,我們程度低的看不懂,我說就要程度低的,初中學生來給我抄。那麼換一句話說,初中以上的程度都能看得懂,我的目標就是如此,要大眾化,我不要什麼很高學問的人來讀這個書,我就要普通一般程度的,最好小學畢業就能看得懂,這個才能真正利益眾生。希望將來這些東西流傳到全世界,翻成各種不同的文字,跟全世界的人建立一個共識,見和同解,天下就太平了。所以我們今天做這個工作,什麼工作?世界大同的工作。所以美國的小道場,小道場做很有意義的事情。
這個講到根性,很難,要能夠教中下根性都能得利益,在佛法裡面只有這一門,三根普被,利鈍全收。除這一門之外,那必須要契機契理,要講求這個;如果不能契機,這一生當中決定得不到利益,只可以說阿賴耶裡面種一個金剛種子而已。如果能接受這個法門,那可以說這一生當中必定得最殊勝的利益,往生不退成佛。
第五是「解智力」,是知一切眾生種種知解的能力,知道一切眾生種種的欲望、種種嗜好,各個不相同,佛有這個能力,所以他說法怎麼不契機?所說的都是你心裡喜歡的,都是你心裡想要的,你還沒有說出來,佛已經給你講出來了,他有這個能力。所以這也不是普通人能夠有。通常我們一般法師大德講經,有很多聽眾說,「唉呀,真的是我所想要的,這個法師好像有神通,他怎麼知道?」其實不是的,不是法師有這個能力,但是又似乎很像有這個能力,他能力哪裡來的?諸位要知道,只要你坐到這個講台上,三寶加持,那個講經法師下了台之後,你問他講什麼,他不知道。你要記錄下來給他看,「啊,我講過這些話?我會講得這麼好?」自己都不相信。你們看看諦閑老法師講的《圓覺經親聞記》,是江味農居士記錄的,他老人家講《圓覺經》,他自己寫了一個講義,那個講義是他自己寫的,《親聞記》是居士聽經的時候做的筆記,每天晚上記好之後送給老法師看,老法師看到吃驚,「我講過這些話?這是我講的?」他自己都不相信。當然不是江味農居士造謠的,三寶威神加持,往往使你超出你自己預備的以外。所以這樣一來,變得也有少分契機。這個不管是出家、在家,只要發心講經,坐上這個講台,就有佛菩薩威神加持。如果沒有威神加持,說老實話,講的人也不會講,聽的人也聽不懂。你們能聽懂,也是佛菩薩加持,否則的話,這樣的經典,這個經典看起來很淺顯,很容易懂,裡面的義理也是很深,每一句經文都可以做一個題目寫一篇大文章。所以,說、聽都要靠三寶加持,諸佛如來有這個能力。
第六,叫「界智力」。界是界分,也可以說是每一個人的境界都不相同。佛法裡面雖然講共業、別業,別業是與一般人完全不同的,共業是與大家相同的,相同的還是各別的。譬如我們講這燈光,我們這個講堂有幾十支燈光,放出來的光明光光互照,是共業。雖然是共業,還是各別的,你熄掉一支燈,絕對不會干擾別的燈。這個道理諸位要細細去體會,體會到事實真相,你從今以後待人處事接物,你的觀念自然不一樣了,才曉得整個宇宙原來就是一個自己。我與大家的共業,正如同在夢中作夢,夢到許許多多的人物,我這個夢醒了,那些人也統統沒有了。現實的人生跟夢境沒有兩樣,我們眼睛閉了,這世界在哪裡?世界就沒有了;我們睜開眼睛,有牆壁,有障礙,閉了眼睛全都沒有了,就是到另一度的空間去了,就不是這個三度空間,就超越了。我跟誰共?由此可知,共業還是各別的,不過這個業是與別人有相同的,這個叫共。
所以佛給我們制定的戒律,只戒自己,不戒別人。為什麼不戒別人?沒有別人,哪有別人?只有自己,沒有別人。小乘戒獨善其身,沒有人看到的地方,我應該怎麼做法;大乘戒律入眾,跟別人相處,我應該要怎麼做,沒有要求別人應該怎麼做,沒有這個要求的。要求別人怎麼做,這不是佛法。這一點諸位要記住,這是佛法跟世間法不相同的一個所在。佛法是求自己,不求別人。我求我不殺生、不偷盜,我沒有要求別人不殺生、不偷盜,沒有要求別人。每一個人都接受佛的教育,每一個人各個自己能遵守戒律,這天下就太平了。所以他只見自己的過失,不見別人過失,只律己,而不律人。所以這個修行方法,功效非常顯著,因戒得定。假如我的戒律持得很好,我看這個人也犯戒,那個人要破戒,看到心裡頭很不平,生氣。諸位想想,你怎麼會得定?你永遠不能得定,你的心清淨不下來。不看別人,只看自己,心就定下來了,定才能開智慧。所以你要問,為什麼不說別人過失?說別人過失,你永遠不能得定,你的損失太大了。你念佛的時候,你看別人過失,你決定不會得一心不亂;不但一心不亂得不到,再下一點的,標準再放低一點,功夫成片就得不到。功夫成片得不到,換句話就是,往生沒指望了,這個損失就太大太大了。所以六祖給我們講的那個話,那真正是寶貴的教訓,決定不能忘記,「若真修道人,不見他人過」。
六祖跟神會小師的對話,六祖自己說,「我亦見亦不見」,我見的是什麼?見自己過,我不見的是什麼?不見別人過,這叫亦見亦不見。因為他拿柺杖打神會,問神會,「你痛不痛?」他很頑皮,他說「我亦痛亦不痛」,他模仿祖師的話,因為祖師說他亦見亦不見,他就說我亦痛亦不痛。那祖師就說,「我見是見自己過,我不見是不見別人過」。然後祖師告訴他,「你要是痛,痛你是凡夫;不痛,你是木頭,你是石頭」。所以像這種教訓,既簡單又扼要,確實給我們很大的受用。我們將來累積佛法精華,這些句子我們都採取。那一部《壇經》那麼多,我們沒有時間念,我們只念幾句,裡面重要的幾句我們得到,一生受用不盡。所以在《大藏經》裡面抄這些,可能一部經只抄個兩句三句,但是那一部經你都要去看一遍。
所以印光大師過去在普陀山藏經樓,他管藏經樓,他在藏經樓住三十年,換句話說,三十年在看經,這個基礎太深厚了。所以你看他的《文鈔》,給人家寫的那個書信的文字,篇篇都是稱性而言,引經據典,博學多聞。藏經樓上念了三十年!普陀山藏經樓,現在沒有我們達拉斯那個小圖書館裡面的藏書豐富,我們比他藏經樓豐富太多倍了。我們現在不同版本的藏經有九部,就是有九種。希望你們同修,如果真正有發心想去做這個工作,要真發心,我們歡迎,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一樁工作,也是需要時間,至少是十年到二十年,我們來完成這個工作。
第七叫「至處智力」。至處是到達,這個意思就是說,你修學什麼法門,你會到達什麼樣一個成就,佛知道。世出世間法門無量,佛統統曉得,換句話說,佛知道你修學的結果,知道你到達的境界。譬如說,修十善、四無量心,佛在經上說,這個人必定生天,他來生到天道;修四諦法,他會證阿羅漢果;修十二因緣,他會得緣覺道;修六度萬行,他會成菩薩;念佛,他將來會作佛,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,佛知道。
可是這些話說得一點都沒錯,怕的是什麼?怕的是大家聽錯了,聽錯了,你照這個去做,結果得不到。譬如我們念佛,這「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」,我念佛念了一輩子,成不了佛,西方極樂世界去不了,那是不是佛說的這個話有問題,說錯了?諸位要曉得,佛沒有說錯,是我們錯會了意思。念佛怎麼個念法,不曉得!那怎麼能得到這個殊勝的果報?念佛要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這是佛把方法教給我們。什麼叫菩提心?菩提翻成中國意思是覺,菩提心就是真正覺悟的心,不迷了,覺悟了,這個事情就不是容易事情。怎樣才是真正覺悟?真正理解生死事大、無常迅速、六道可畏,這很恐怖,他有這樣一個決心,「我一心一意要離開六道輪迴」,這個人覺悟了。好像你被人家關在監牢獄裡,只有一個念頭,「我想什麼方法逃出去!」這個念頭就是他覺悟了。而不是甘心情願坐在裡頭,真正有意思、有心要出離三界,要超越輪迴,這個是覺悟。但是這個覺悟,才覺悟了一半,「我想離開」,能離得開嗎,有把握離開嗎?再能相信念佛成佛,那你這個覺悟就圓滿了。原來我知道這一句佛號能夠教我永脫輪迴,那他這一句佛號一天到晚絕對不中斷,這個才叫是命根子,這是一生當中最大的一樁事情,什麼事情都可以放下,這一樁事情他不會放下的,這一句佛號死心塌地去念去,這個才叫真正發菩提心,真正覺悟了。真正覺悟的人念這個佛號,自自然然他會不間斷、不懷疑、不夾雜,這三個條件一定具足。為什麼?因為他覺悟了。我們今天為什麼夾雜,為什麼間斷,為什麼懷疑?迷!心是迷的。對世間法迷,對佛法也迷,所以這決心下不下去,沒有果斷的能力。這是我們念佛縱然很勤快,為什麼沒有感應,不能往生,道理就在此地。這個是至處智力。我們讀佛經,佛在經上講得很多,自己雖然沒有這個能力,如果真正深信佛語,知道佛絕不欺騙我們,佛給我們講的修因證果,我們也能夠理解幾分。
第八是「宿命智力」,正如同本經所說的,不要說佛,四十八願以及經文裡面,世尊給我們介紹的極樂世界的天人,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這些人,即使是下下品往生的,他們六根的能力幾乎都跟佛差不多。天眼洞視;天耳徹聽;他心遍知;宿命的能力當然也是究竟圓滿,對於法界每一個眾生,過去生中生生世世,乃至於無量劫前,他的因緣果報,沒有一樣不曉得。你無量劫來在這個六道裡輪迴,你每一次捨身受身,叫什麼名字,生活狀況,壽命長短,富貴窮通,他都知道、都清楚,這個能力叫宿命智力。所以實實在在講,我們是很糊塗,自己不知道,以為別人也不知道。同修們現在念《無量壽經》的很多,你們念了這個經,心裡面害怕不害怕?那個心裡不害怕,念這個經沒覺悟;覺悟的人怎麼會不害怕?西方極樂世界人的數量不曉得有多少,經上說數不清的,不是算數譬喻所能知之。那麼多的人,他們那個眼睛看到我們,他們耳朵聽到我們,我們在說悄悄話,他都聽得清楚,這怎麼得了!我們有什麼事情可以瞞人?心裡動個惡念,人家早就知道了,這才叫真正恐怖!這麼多人,這麼多眼睛在盯著你,還敢做壞事嗎,還以為別人不知嗎?那真叫自欺欺人。這個是自欺欺佛,不是欺普通人,欺人都有罪過,欺佛你說這人還能有救嗎?自欺欺佛,自欺欺菩薩,這樣人決定不能往生,造作的罪業很重。
所以真正修淨業的人,心一定清淨,身心清淨,境界清淨,不欺騙自己,絕不欺騙佛菩薩,念念當中感得諸佛菩薩護念,諸佛菩薩保佑。這是經上講的惠予眾生真實之利。讀了這個經,還要做自欺欺人的事情,就不得了!那個罪過就太重了。別人是怎麼樣,不要管他,剛才講了,「若真修道人,不見他人過」,決定不要看別人過失,要看自己,這個才重要。為什麼?別人功與過,與我不相干,他往生不能帶我往生,他墮地獄,我也不會跟他墮地獄,與我不相干;要緊的是自己,我自己心行怎麼樣能夠跟佛相應,怎樣能夠跟西方極樂世界諸上善人相應,這個是大事,這是第一要緊!其他,說實在話,與我們統統不相干。我們從這個地方能深深體會,佛講這一部經,為誰講的?為我講的,為我一個人講的,我應當要接受,這就對了。這也是事實,確確實實是為當機所說。今天我們願意歡喜接受這部經典,我就是這個經的當機者,這一部經就是佛為我所說,不是為別人所說,我要奉行,別人奉行不奉行,與我不相干。用這樣心態來接受這個法門,我們這一生才有真正的成就。
第九是「天眼智力」。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天眼洞視,盡虛空、遍法界,極其微細之物,我們肉眼看不到的,甚至於我們今天高倍顯微鏡所看不到的,佛能看到,這是真的。我們顯微鏡能看得到微菌、微生物,佛給我們講,這一毛端裡轉大法輪,顯微鏡上看不見;這一個毛端上有無量無邊的大千世界,這顯微鏡沒有辦法看見,佛的天眼可以看見,所以這些機械比不上佛的天眼,這不是比喻,這是事實。所以我們生生世世不管到哪一道,佛統統看得清清楚楚,西方極樂世界每一個已經往生的人,都像佛一樣看得清清楚楚,有這個能力。
我們在這個世間,有些人對於家親眷屬恩愛很重,希望幫助他,希望救拔他,你真正有這個愛心,你要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那你是心有餘而力不足,你沒有能力!所以真正幫助你的家親眷屬,那只有發願求生淨土,你的家親眷屬不管作善作惡,不管他淪落在哪一道,你天天看到他,他的一些動靜你完全知道;到緣成熟了,你就去度他。什麼叫緣成熟?聽話就是緣成熟,他不聽話緣就不成熟。你去教他念佛,教他求生淨土,你一說,他就聽了,緣就成熟了;你跟他講這個,他不相信,他搖頭不肯念,緣就沒成熟。沒有成熟,他就得受果報,他造的惡業就應當要受惡報,造善業他應當受善報,換句話說,他沒有辦法超越六道輪迴。你只有在那裡看著,在那裡等待機緣,什麼時候他緣成熟了,那個時候你就去度化他。度化他,就像《普門品》裡面三十二應一樣,應以什麼身得度,你就會現什麼身。到西方極樂世界,個個神通廣大,《西遊記》裡孫悟空不能比,差太遠了!孫悟空才七十二變,算什麼?到西方極樂世界,那個變化是無量無邊的,度這些家親眷屬是分身去度。自己本身沒有離開阿彌陀佛身邊,分身已經去辦事了,可以分無量身,你每天拜無量無邊的佛,度無量無邊的眾生,全是分身去的。像大經上講我們釋迦牟尼佛,千百億化身,《梵網經》上講的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,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即使下下品往生,也有這個能力,千百億化身。這是說到天眼的能力,天耳當然就省略掉了,這個六通能力不可思議。
末後叫「漏盡智力」,這個在十種智力裡面是最重要的,漏是什麼?煩惱的代名詞,漏盡了。小乘漏盡是阿羅漢果。那是什麼漏?見思煩惱,斷盡了,證阿羅漢果。實在小乘阿羅漢,塵沙、無明還沒有破,所以比起菩薩來他還是有漏的,不過他那個漏不會漏到六道輪迴裡面來,不會漏到三界來,他出了三界,那個漏不是大漏,是小漏,所以漏不到三界之內來。到圓教佛果,最後一品生相無明也斷了,這叫漏盡。所以這是圓教佛才有這個智力,圓教等覺以下統統沒有,等覺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,他不是漏盡,如來果地上才有。這是略說如來所有的十種特別的能力,經上稱之為「十力」。
下面是『無畏』,無畏也叫做四無畏,有四種。或者我們稱它叫「無所畏」,它主要的意思是,佛於一切大眾當中說法,得無畏之德。這在現代民主社會裡面,上講台講演從小就訓練,比較好得多。有些人沒有經過訓練,這個講台雖然不高,上到講台話就說不出來,他在台下滔滔不絕,上台之後一句話都說不出來,這是什麼?就是畏大眾。還有的上了台之後,他一身都不自在,全身發抖,說話也結結巴巴,如果台下坐的愈是有大威德的人,他就愈不自在。
佛在一切大眾當中得自在無畏德,四種。第一種,「一切智無畏德」,這個意思是說,佛成就究竟圓滿的智慧,確確實實是盡虛空遍法界無所不知、無所不能,他當然沒有恐懼,沒有畏懼。第二種叫「漏盡無畏德」,他在大眾當中果斷的宣稱,他斷盡一切煩惱。他不是騙人的,他是確確實實斷掉,一切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佛統統沒有了,心地清淨至極,這叫斷德。第一個是智德,第二個是斷德,所以才有大無畏的德相現前。第三種是「障道無所畏」,也就是佛給我們講惡業、煩惱、迷惑、善惡果報,他沒有畏懼這些了。第四種是「盡苦道無所畏」,這是講方法,譬如佛給我們講戒定慧,給我們講六度萬行,因為佛是統統都做到了;這個做不到,講的時候,有的時候覺得不太好意思,很難為情,自己沒做到。更有一些人,自己沒做到,看到經上講的,嚇得不敢上台講。所以要給別人講解經典,自己一定要有修行,解行相應,你說的就會肯定,一點都不懷疑。有許多講經的人,你聽了他講的,他講的東西模稜兩可,教你聽了不知道如何取捨。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?因為他自己本身就模稜兩可,他自己還沒有下個決心取捨什麼,他怎麼能教你取捨?換句話說,所有言語沒有一句是肯定的。佛說法不一樣,句句都是肯定的,使我們聽了一點懷疑都沒有。特別是在這一部經,字字句句都是斬釘斷鐵的。這個四種,通常我們稱作四無所畏,四無畏。
下面,『或聞無性無作無我聲,大慈大悲喜捨聲』。什麼叫無性,什麼叫無作,什麼叫無我?這個意思比較上要深一點。佛在經上說,一切諸法皆是無性。性是什麼?性是體,皆無自性,沒有自體。因為一切法沒有自體,所以說萬法皆空。那個法從哪來的?是緣聚而有的,緣散就沒有了。所以《金剛經》說得很好,中國人喜歡《金剛經》,《金剛經》讀誦的人最多,不是沒有道理的。實在講,它的經文短,容易受持,說理清晰,但是它有相當的深度。在從前一般修學水準比我們現在高,第一個、古書念得多,第二個、真正善知識多,因此,由這部經典入門、領悟的人也多。現代就困難了,就不容易了。《金剛經》上講,「一合相,即非一合相,是名一合相」,這一句話講得非常有味道,把宇宙之間一切萬法真相說盡了。合是什麼?組合,萬事萬物就是一個基本物質組合不同現的相,現在被科學證明了。所以它講那個「一」,一在佛經裡面名詞是講極微之微,在現在人講原子、電子、基本粒子,就講這個東西,佛法講微塵,微塵再小的「色聚極微」,再小的「極微之微」,就像我們今天所講的原子、電子、粒子,就是這個意思一樣的。我們現在科學家發現,無論是動物也好、植物也好、礦物也好,所有一切萬物都是這個東西組合的,分解開來是一。佛在幾千年前,經上就講得這麼清楚。
宇宙萬相是什麼?一合相,組合的。組合,相就有;散開,相就沒有。所以給你講,一切萬相只有緣聚緣散,這是真相,絕對沒有生滅。說生滅,假的!凡夫錯覺,以為有生滅,以為動物有生老病死,植物有生住異滅,礦物有成住壞空,統統是看錯了,看走了眼!你要看它的真相,沒有。聚散,聚散無常。所以一切法不生不滅。菩薩證得無生法忍,怎麼證得的?就是這一個真相完全了解,完全明白,才曉得一切法不生不滅,但是它有緣聚緣散的現象,聚起來沒有生,散了也沒有滅,它那個原來的物質存在,聚散無常,聚沒生,散不滅,確實不生不滅。這是在物質上不生不滅,被我們今天科學證明了;精神上當然更是不生不滅。這個乍聽起來不太好懂,如果講植物、礦物容易懂,講動物很難懂。我們用一個比喻來說,像現在我們電晶體的收音機,我們把它當作這個身體,很多零件組合的。拆開了,拆開就不發生作用,裡頭接收不到電波,就比喻緣散。把它湊合起來、聚起來,它就成了,就好像你身體成了,你一撥的時候,電波就出來了。電波沒有聚散。這個物質身體有聚散,聚的時候,這個精神存在的,散的時候,實際上還是存在,並沒有離開。我這個電晶體收音機拆掉的時候,不能說這個電波沒有了,沒有這個道理,電波還存在,不過什麼?它緣不具足,它不起作用。所以這個緣一具足,眼能見,耳能聽,所以你才曉得只有聚散,哪有生滅?這是給你講一切法沒有自性,這是真的。所以《解深密經》講到究竟處,「勝義無自性性」,就是說這一樁事情,確確實實沒有自性。《楞伽》上講三性三無性,三無性是相無性、生無性、勝義無自性性,這才把這一樁事情真正講圓滿了,這是說的無性。
下面還有無作,作就是聚散、造作。實在講,沒有因緣造作,所以它的意思跟無為的意思相同。世間人不知道事實真相,以為這個宇宙是有個主宰、有個上帝,去想像、幻想有一個人在那裡造作,其實沒有,沒有人主宰,沒有人造作。究竟是什麼一回事?佛在大經上,《華嚴》上不得已而宣說無量因緣,因緣不是有為法,實在講是無作而作、作而無作,這才是事實真相。
今天時間到了,我看這個意思我們明天再繼續講,這很有味道,都是給我們講宇宙人生的真相,非常有趣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