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無量壽經(二次宣講)  (第五十四集)  1990/4 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檔名:02-005-0054

  請掀開經本第三十二頁,倒數第二行,從第三句看起:

  【行寂靜行。遠離虛妄。依真諦門。植眾德本。不計眾苦。少欲知足。專求白法。惠利群生。志願無倦。忍力成就。】

  從這段看起。這個幾句還是接著前面而來的,就是這一段我們因為時間關係,只講了一半,講了前半段,這是後半段。前面說過,「莊嚴自心」是以長遠心,要有恆心、有耐心來積功累德。功是講的功夫,這功夫是什麼?完全是指修行,修行是功夫。修行這兩個字又要搞清楚,行是行為,包括我們的思想、見解、言語、造作都是行為。行為有了錯誤,依照佛菩薩的教訓,或者依照世間聖賢的教訓修正。聖賢人的教訓,實在說並不是他的意思,如果他的意思,我們何必要遵守他的?實在講這些大聖大賢、諸佛菩薩的教訓,是從心性裡面流出來的;換句話說,這是順自性,不是隨順別人。明心見性的人,他的言語、行為都從自性生的,我們跟他學習,以他做標準,就是以自性為標準,順性這是至善,沒有比這個更善的了。所以這一點必須要理解,然後我們才能夠歡喜的信受、歡喜接納,使我們也能夠達到明心見性的目標。這是講積功,唯有積功才能夠累德,道德才能夠建立。經上可以說是很具體的給我們說出了佛法積功累德的標準,那就是戒定慧三學。「不起貪瞋痴欲諸想,不著色聲香味觸法」,就是戒定慧三學都在其中。尤其末後一句「但樂憶念過去諸佛所修善根」,那完全是智慧。我們曉得戒定慧三學的關係,有戒未必有定,有定一定有戒;有定未必有慧,有慧的人一定有定。好比這房子三層樓房,第三層一定包括了第二層跟第一層,第一層未必有第二層、第三層的。所以這個三學次第要搞清楚,然後你才知道,這一句裡面內容包括多少東西在裡面。

  今天這後半段,在行門上教我們修學的原則、綱領,『行寂靜行』,一切行為當中,是以寂靜為最貴。寂是清淨寂滅,清淨寂滅對什麼說的?對煩惱說的,對妄想說的。有了妄想、有了煩惱,你的心就不寂靜,所以必須要把煩惱妄想給打掉,恢復到自性本來面目。你說自性,自性是什麼樣子的?自性是清淨寂滅的;換句話說,「寂靜行」就是諸佛與大菩薩的行持。也許我們要問,這個心地清淨寂滅,還有沒有作為?如果我們到深山裡面去修行,離開塵世、離開人群,是不是這樣修就是寂靜行?給諸位說,不是的。逃避到深山,躲開人事,那是小乘,那個修寂靜行是個很笨的方法,修成功了也未必是真的。為什麼?他要到都市來逛一逛,心又亂了,又不寂靜了,可見得那個寂靜縱然得到也靠不住,未必是真的。真正的寂靜行,就在紅塵裡面修學,怎麼個修學法?就是前面教給我們的綱領,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事可以做。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裡面就說得很好,「可得為世間事,不可得為世間意」,意是什麼?貪瞋痴慢這是意。由此可知,諸佛菩薩跟一切眾生在一起,和光同塵,我們做什麼,諸佛菩薩跟著我們一樣的做什麼,可是我們在境界裡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;諸佛菩薩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,事情做得比我們還好,比我們做得還圓滿,我們比不上他,這叫佛法,這叫真正的寂靜行。所以心地清淨寂滅,是在萬事萬法當中顯示出心地的清淨;不是離開一切現象,心清淨了,那個不算的,這個要知道。所以這是真實的禪定,真正的定,像《楞嚴經》上講的首楞嚴大定,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師子奮迅三昧,統統說的這個境界。

  『遠離虛妄』,什麼是虛妄?這世間一切事是不是虛妄的,一切物相是不是虛妄的?在《唯識論》裡面跟我們講,所有一切現相是依他起性,依他起性就是沒有自性,是虛妄的。可是還有比這個更虛妄的,更虛妄是什麼?二十四個不相應行法,那太虛妄了。不相應行法,就是這個二十四類的法,與心法不相應,它不是心法;與心所法也不相應,它也不是心所法;與色法也不相應,換句話說,它也不是物質。拿現代的話來講,它不屬於精神,也不屬於物質,那什麼東西?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已。現在人講抽象概念,在佛法的名詞叫妄想,這是妄想。這二十四個,第一個就是得失,我得到了,妄想,你哪裡得到?你什麼也得不到,你想你說你得到了,是打妄想。我們講時間、空間,時分、方分都是妄想,哪來的時空?所以你想想看,它既不屬於精神,也不屬於物質,非精神、非物質。有沒有這個事?確實有,這個事純粹是假的,虛妄。依他起已經是虛妄,遍計執是更虛妄,這些虛妄統統要遠離,要知道它的真相。遠離,不是說不要了,你要說不要了,那就行不通了。譬如我們台灣選舉,問你得多少票?你說沒有得。這個不成話!確實有得、有失。得失是什麼?我們清楚這是抽象概念,是妄想。世間人以為是真的,他生活在妄想之中,我們要理解他。因此我們跟這些人往來,他打妄想,我們要用妄想來跟他往來,否則的話就不能溝通。雖然跟他往來,他執著,我不執著,這叫遠離。我們心裡面確確實實,不但遍計執跟依他起要遠離,就是心心所法也不執著,八識心王、五十一心所也不執著,到一切都不執著的時候那叫稱性起用。這個稱性起用就是佛經裡面常講,諸佛菩薩在世間遊戲神通,遊戲神通就是稱性起用。用得非常活潑、非常自在,一點也不執著,心地確確實實清淨寂滅,這就得大自在,這是我們修學的最高的綱領。我們學佛學什麼?就學這個,這個學會了,那真自在、真快樂、真幸福,而今而後,所有一切煩惱苦厄都斷掉。

  『依真諦門』,真諦,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真理,諦是諦實的意思,就是真實。宇宙人生的真實面,我們要依這個,自己要依這個,對人處世所用出來的,也是從真諦裡面起用。隨俗就是隨緣,表面上看跟一切凡夫完全沒有兩樣、沒有差別,實際上完全不一樣。凡夫是迷在妄念之中,諸佛菩薩是把妄想執著統統掃得乾乾淨淨。所以恆順眾生是以真諦恆順眾生,是以真性恆順眾生,不是以妄心,這點我們要知道。所以「遠離虛妄,依真諦門」,這兩句合起來講就是離相,離一切虛妄相。

  下面『植眾德本』,這是教我們修善,這個善,一切善的根本,本是什麼?也就是說,一切善法都是從這個本生出來的,從這個根本生出來的。佛在一般經論上說,世間一切善法由三善根而生的,這是同修們要記住。哪三善根呢?無貪、無瞋、無痴。反過來說,世間所有一切罪業,是從三毒煩惱而生,三毒煩惱就是貪、瞋、痴。貪瞋痴翻過來就是三善根,這是一個學佛同修不能不知道、不能不注意,你說修行從哪裡修?就是修這個東西。如果我貪瞋痴這個念頭天天淡薄了,一年比一年淡,這就是功夫得力。為什麼?三毒淡了,那個三善根就增長了。它是一體的兩面,黑暗少了,光明就多了;光明多了,黑暗就少了,這自然的道理。假如我們學佛學了這麼多年,仔細去想想,貪瞋痴的念頭,跟從前沒有學佛之前還差不多,甚至於學了佛之後,這個貪瞋痴還更厲害,那就完了,那就顛倒了。那你學的是什麼?你也在修道,修什麼道?修三惡道。你將來的果報,你也證果,證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你到那裡去證果去了,這個叫大錯特錯。

  所以要知道,在佛法,尤其是大乘佛法,大乘佛法的善根就是精進。我們不能精進,我們還在胡思亂想,甚至於學得很雜、很亂、很多,這在大乘法裡沒有善根,你的道業就沒有進步。所以佛法修學實在講三個層次,入門要專,專一入門,到一個相當程度之後,在教下講到大開圓解,宗門裡面所謂是明心見性,念佛法門裡面講一心不亂。我修到一心不亂,然後我就晉升到第二個階段,第二個階段是什麼?是博,廣學多聞,第二個階段才博,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。第一個階段專,專的目標在哪裡?是「煩惱無盡誓願斷」。我斷煩惱,就是斷貪瞋痴,那要專才斷得了;那個博斷不了,博就是貪心,增長貪心,所以博斷不了的。要專,專到極處再博,博之後再精,所以這是佛法三個階段、三個層次,不能顛倒的。今天許許多多年輕人,把這個次序搞亂了,一開頭他就搞博,所以一生都不能成就。煩惱也不能斷,善根也修不成,生死不能了,來生該怎麼墮落還是怎麼墮落,這個很可惜。所以我們要知道修學的次第,第一個階段一定要專。古人給我們定的期限是五年,實在講古德五年的時間是夠了,為什麼?社會單純,六根接觸外面的範圍不大,五年時間確實能夠定得下來。現在不行,現在什麼?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,比古人不曉得要大了多少千萬倍,打開電視機、無線電,全世界的事情你都知道了。在從前,人家在深山那個修行人,山下發生什麼事情,可能要半個月、一個月才聽到、才知道,消息不靈通,沒有人從山下上來講就不曉得。哪裡像現在,這個世界上不管哪個地方發生雞毛蒜皮的事情,都知道。這個沒好處,對我們修道人來講是很大的妨害,為什麼?心不清淨。所以這個要曉得,要知道精進,也就是要知道專一。

  就本宗來講,這個德本就是彌陀名號,阿彌陀這個名號具足萬德。我們常說萬德洪名,這個萬不是數字,要是數字,一萬並不算很多,這個萬是一個代表的意思,無量無邊。確確實實,無量無邊的德能都在這一句名號之中,所以這一句名號真實的德本。我們要講『植眾德本』,植是培植,眾是眾多,這個眾多的德本如何來培植?老實念就行了。這是夏蓮居老居士給我們講的一句話,老實念,就是植眾德本。說起來實在講太簡單了,所以相信的人少,怕這一句佛號不夠,還要搞許多經、許多咒,還要搞世間許許多多慈善事業,以為這樣修行才能夠植眾德本,其實搞錯了。那個搞法,實在說他是把德跟福兩個混在一起,那樣搞法可以說植眾福本,不是德本,搞的人天福報。所以福德,福跟德一定要辨別得很清楚,決定不能混為一談,那就錯了。德裡面有福,福裡面不見得有德,所以功德裡面一定有福德,福德裡面沒有功德,這是諸位要知道的。講修善,這一句是綱領。

  下面也有幾句非常具體給我們說出來,雖然講得具體,還是說的綱要、說的原則。第一個要『不計眾苦』,計是計較,我們在生活當中,物資的短缺苦,衣食不足這個是苦,天然的災害我們要受苦。這個幾年全世界天災很頻繁,像大陸上這次非常嚴重的水災,有些地區風災、地震,還有火山,天然的災害。第三類,人為的災害,中東的戰爭,這是人禍。天災人禍,帶給我們精神生活的苦難,修行人要能夠看破,換句話說,要能夠忍受,不計眾苦,不要去計較這些。無論是順境,或者是逆境,都要修清淨心,要行寂靜行,這個重要,這個才叫真正修道人。修道人沒有別的,對自己就是修心地清淨,我有妄念,心就不清淨,我想過去、想未來,這妄想,這心不清淨。過去已經過去了,還想它幹什麼?未來的還沒到,你何必去想?這真的叫打妄想。還有人作夢,作了夢還來跟我講,我們跟他接觸之後也不能不聽,統統聽的什麼?聽的他在打妄想,那個夢境更是虛妄。所以一切眾苦不要去計較,不計眾苦,心就安了。

  『少欲知足』,欲是欲望,無論對物質生活的需求、精神生活的需求,統統要減少,愈少愈好。古德龐居士給我們那個教訓,那是千真萬確的事實,「好事不如無事」,這是龐居士留給我們的教訓。古人常給我們講「多事不如少事,少事不如無事」,龐居士更深入一層,「好事不如無事」,這個心才真正清淨。無事,我們要做好事,做好事還是無事,這就對了;不是無事,我什麼也不要做了,那就當自了漢,那真的是小乘自了漢。大乘菩薩是作而無作、無作而作,怎麼說無作?心裡沒事,一絲不掛、一念不生,這是無事。怎麼說做事?為大眾服務盡心盡力,精進不懈,不懈怠。為大眾做事心清淨,手腳很勤快,心地清淨、無作,手腳勤快在那作,作跟無作是同時的,不是離開的;不是做的時候就做,不做的時候就不做,不是的。他做跟不做是一樁事情,不是兩樁事情,我們要這樣學法。「少欲」就是不取相,「知足」就是不動心。底下這四句好了,底下四句是作;前面兩句是不作,是無作,無作而作。

  『專求白法』,白法就是善法,古印度他們在俗語上有些跟中國人說法不一樣,意思是一樣,我們中國人講善惡,印度人不說善惡,叫黑白。惡他叫黑業,用黑來代表;善他用白來做代表,善業、善法就是白法。專求善法,這個善法,利己利人,這是善法。專求白法,白法在哪裡,到哪裡去求?我在此地告訴同修們,這一部《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》,就是第一標準的白法,你就向這個一本經裡面去求,你統統都求到了,這個經從頭至尾所說的全是善法,第一善法,我們求這個。要牢牢的記住,佛教我們怎麼做,我們就照做,你決定得利益,你所得的利益,是你自己想像不到的,真實的利益。

  『惠利群生』,惠是恩惠、布施,我們把自己所修善法的利益,貢獻給社會、貢獻給一切眾生,佛教我們這樣做法,這是作;對自己來講,要「少欲知足,不計眾苦」。

  『志願無倦,忍力成就』,這個「志」是無上的大志,與諸佛如來的宏願相同,無盡的志願為利益一切眾生。「忍力成就」就是指上面「不計眾苦,少欲知足」,諸佛如來示現在世間,無論示現什麼樣的身分,對自己可以說不計眾苦,少欲知足,這兩句話道盡了;對社會一般大眾、對一切眾生,那確確實實是「惠利群生,志願無倦」。

  我們看近代的這些大德給我們做的榜樣,印光大師是一個好榜樣,淨土宗的;虛雲老和尚是個好榜樣,禪宗的。他們在一生當中不是沒有供養,他那個供養太多太多了,享受不盡,可是怎麼樣?一生當中穿的衣服,我看著補丁都補很多,難道他買不起一件新衣服嗎?其實他不要買,信徒供養那個新衣服就不曉得有多少。這新的衣服來了他就送人,看到初出家的沒有人供養的,他就轉供養了,自己還穿破的。為什麼不自己穿新的,把破的、舊的去供養別人?我們去想想這個道理,這是給我們做榜樣,給我們做模範,他確確實實知足。示現居士身,這在台灣大家看到李炳南老居士,你們到台中,現在台中蓮社還單獨闢了有個房間,他的那些用過的東西在那裡展覽,你去看看他穿的衣服、穿的襪子補了再補,這是現代人物資不缺,還是這樣的。有沒有人家送他好東西?有,我就得到不少,人家送他的好衣服他送給我,好的衣料他送給我,我就穿,他自己穿破的,我穿新的。近代我們眼前所看到的,名聞利養一樣都不要。李老師在台中創辦不少事業,創辦起來之後,大概最初創辦,他是創辦人、董事長,一屆完了之後他馬上就交給別人,由別人接著辦。絕對沒有一個意念,我要掌權、我要抓權、我要做到底,沒有,沒有這個意念,隨創辦隨就交掉,就交給別人。虛雲老和尚一生,你看看《年譜》,他老人家一生建廟、修廟,看到這個寺廟破舊,他的聲望高,募化很容易,外面這一宣揚,大家都送錢來,這廟一修好,請一個有德行、有修行的出家人去做住持,他就走了;廟建好了,請一個人去做住持,他也走了。一生建廟、修廟,自己沒有廟,這個對,哪裡還會動腦筋去霸佔?沒這個事情。那個廟是可以霸佔,將來以後他的果報在地獄,他證果證阿鼻地獄果,他搞這個。這些地方是我們一定要牢牢記住,要認真去學習。

  「忍力成就」,這叫真實的功夫,真正功夫。《金剛經》上有句話說,「一切法得成於忍」,不但出世間成佛、成菩薩要靠這個功夫,世間建功立業也要靠這個字,忍什麼?就是要忍苦、忍難。你要能受得了,要永遠甘心情願去接受,這叫大人物。像我們剛才所講的,出家的虛雲老和尚、印祖是大人物,我們世間我所見到的,李炳南老居士、周邦道老居士是大人物。這個時代當中稀有,一生生活節儉,有多餘的幫助別人,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得到的。一般人所追求的是自己的名聞利養,自己的物欲的享受,是求這個,多餘才分一點給別人,還有許多多餘也不肯給人。我們所見的這些大人物,他本身並沒有什麼多餘的,完全自己節儉,過一種最清苦的生活,把這個多餘的全部來貢獻給別人,這個不容易。所以佛法裡常說,「能行忍者,可名為有力大人」,這個大人就是經裡面常講的大丈夫、大英雄,他大在哪裡?他大在能忍。忍辱,它正式的對治是瞋恚,這個在六度裡面講忍辱度瞋恚,布施度慳貪、持戒度惡業、忍辱度瞋恚、精進度懈怠、禪定度散亂、般若度愚痴。這眾生六種大病,佛開了六個方子,這六個方子是治我們六種大病的,你能夠對治那就是菩薩。雖然它是正的對治的是瞋恚,其實忍辱能斷貪愛、慳貪,能斷愚痴;換句話說,貪瞋痴這個方子統統有效。能忍就不貪了,物質生活,我能夠忍耐,我苦一點,我對於財物不貪;我對於清淨寂寞能忍耐,我對於名利富貴我就不貪。那個貪心斷滅了,跟諸位說,那叫真正的享受,那快樂無比,少煩少惱,自在安樂。世間人愚痴,他想自在一生得不到自在,想安樂得不到安樂,為什麼原因?他不曉得,他找不到。原因就是多欲,就是欲望太多,名利心太重,所以他得不到。

  在《寶雲經》裡面,佛說菩薩有十種方法,能淨於忍,就是忍力成就。用什麼方法?在《寶雲經》上有十種方法,這個是值得我們做參考的。第一個是「內忍」,內是指身心,身是身體的感受,心裡面的痛苦,拿我們現在就是身體、心理,這個兩種苦都要能夠忍受。一切諸菩薩修這個法門,我們怎麼不能忍?應當要學。身有飢寒,這是身體上所受的,不是外人所加的;心裡面的種種憂慮、煩惱。因為你不忍,所以你這句佛號念不好;你能夠忍,能夠把憂慮統統放下,你這個佛號才能夠念得得力。所以不忍怎麼行?決定不能夠胡思亂想。我在講席當中也常常勸勉同修,你的念頭起來,如果不是想彌陀本願功德,就是四十八願,不是去想西方依正莊嚴,都叫做胡思亂想。要忍,要把它放下,不要去想了,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,統統叫生死業、輪迴業,你想一次就造一次。你每天造的什麼?你造的是生死業,你造的是輪迴業,你想這個幹什麼?想就是造作,意業在造作,不要想這些。想佛,憶佛念佛這個好,這個是叫修淨業。淨業不修,為什麼去修六道,為什麼去修三途?這是愚痴到了極處。所以這要講求忍耐。

  第二「外忍」,外忍裡面著重的是一些惡言加之於我,別人毀謗、侮辱、罵詈,罵是當面罵,詈是背後罵,我們要能夠忍,不要去計較。你計較這些幹什麼?甚至於還有什麼?還有些人不是聽到罵我,我喜歡的人、我愛的那個人,罵他,我也生氣;我們學佛的人,人家罵我們佛教,你也生氣,氣不完,這個都是過失,統統要能忍。釋迦牟尼佛在世還有六群比丘、還有六師外道,當面侮辱、背後罵詈多得很,佛沒有跟他們計較,也沒有跟他們辯論。罵隨他罵,罵久了、罵累了他自然就不罵了,何必跟他計較,何必與他一般見識?這個要忍。想想諸佛菩薩所修的,我們應當修學。

  第三個是「法忍」,法是求法,佛法廣大、幽深,微妙不可思議,我們聽了未必能夠聽得懂,要有耐心、要有恆心去向有修有學的人請教,這個要學。尤其是讀誦、思惟,沒有忍力不能成誦,一天念一遍、念兩遍,一年三百六十天一天不缺,這要忍力,沒有忍力就不行,沒有忍力就斷了。像這些地方,確確實實很明顯的能夠測驗出,自己忍辱波羅蜜到底有多少功夫,因此初學的同修不要好高騖遠,不要躐等。我常常勸大家念《無量壽經》,一天至少念一遍,你就從一遍開始;一遍念上個半年一年,可以念兩遍了你再念兩遍。為什麼?我們要精進,不要退步。這個發心發得很勇猛,發心一天念十遍;念到第二天,時間太長了,我再念五遍,打個對折吧;到第三天,五遍也念不成功,我念三遍吧;念到一個星期就不念了,退轉了,這就錯了。所以要積少成多,這個才是積功累德。不要一開頭看到人家念得多,自己還要超過別人,這是什麼?好勝心,這是欲,好勝心。好勝心學佛,學成之後就變成阿修羅,阿修羅的性質就是好勝、好強。修福沒有智慧,福報現前,造無量無邊的罪業,後來必墮地獄,阿修羅沒有不墮地獄的。所以萬萬不可以好勝,不可以爭強,看到別人超過我們,我們歡喜讚歎,恭敬向他學習。學的時候循序漸進,慢慢的學,這個才對。

  第四個要「隨佛教忍」,譬如在這部經裡面,佛給我們的教訓非常非常的多,我們要有耐心去接受,要有耐心去研究,要有耐心去學習,要有長遠心來保持,不要把它失掉。這也是諸菩薩、羅漢們所修學的,我們要隨學。

  第五種叫做「無方所忍」,這是說在一切時、一切處要常常提醒自己,不要把忍讓忘掉,隨時隨地記住,忍讓是大德。忍讓是修學成敗的關鍵,能忍讓的人沒有不成就的;不肯忍讓的人沒有不失敗的,成功失敗的關鍵在此地,叫無方所忍。

  第六個叫「修處處忍」,處處忍跟無方所忍有什麼不同?無方所,剛才講了,一切時、一切處,提高自己忍讓的功夫,這個修學法門。處處忍它特別是指境界,順境、逆境,順境不被順境所轉,順境容易什麼?容易起貪愛,逆境容易起瞋恨,換句話說,都叫你生煩惱。順境裡頭要忍,不起染著之心,不生貪愛,逆境裡面不生瞋恚;換句話說,無論在什麼樣境界現前,心要清淨,也就是前面那個總綱領,心要寂靜。我們修的是寂靜行,本經經題「清淨平等覺」,我們修的是這個東西,要修清淨平等覺,那就對了。

  第七種叫「非所為忍」,所為,拿現在話講就是有某種關係存在的。像哪種關係?於自己有利的、有好處的,我忍耐,忍耐為什麼?我將來有好處;或者是他與我有親故,他是我的親屬、眷屬,或者是好朋友,這一類的他能忍。如果跟他沒有這些關係,他就不能忍,那就錯了。所以佛特別告訴我們非所為忍,這個意思講,絕對不以為自己利益,或者為自己有某種特殊關係;應當常修於忍,忍辱裡頭要平等,忍辱為的是使身心清淨,是為這個。絕沒有個人的利害,無論是哪一方面的利害都沒有,親故也沒有。

  第八種是「不逼惱忍」,這是什麼?是指人為的加害,別人謀害我、別人陷害我,我們能忍。諸位一定要知道,這個世間法沒有說沒有因的,我們肉眼凡夫不知道過去世的事情。俗話常說「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」,他害我、陷害我,必有原因,他為什麼不害別人,他要來害我?有原因的。佛在經上跟我們說,世間人與人的關係四種緣,報恩、報怨、討債、還債。某人一見面,一生處得非常好,那是什麼?前世結的有恩,這一世處得很好。那個人能夠來害你的、陷害你的,過去世跟你結的有怨,冤冤相報,你跟他沒有怨他怎麼會害你?不可能。說誤會的,誤會都有因。你們看《安世高傳》,安世高在中國還兩次命債,兩次命債都是誤會,是前生當中誤殺了眾生,誤害了人,這一世也被人誤殺,因果報應,絲毫不爽。我們的財物被人偷了,他怎麼不偷他的,他偷我的?你就想,前世我偷他的,現在他偷回去,這帳不就了了嗎?沒事了,警察局都不必報案,了了,真的是如此。所以,即使人家陷害我們,不管手段怎麼狠,甚至於斷了我們的身命,也不計較。為什麼?這帳到此就了了,我們結個善緣,來生成佛還可以度他,結個善緣,絕對不要計較。這是什麼?這叫修行。一點點都不能忍,那是什麼?那不叫修行,那不是佛弟子;不是佛弟子,是魔弟子,哪是佛弟子?這個一定要學習。所以自己要真正能夠忍,在逆境裡頭確確實實不動心。

  第九個是「悲心忍」,這是我們今天講的大慈大悲,慈濟眾生。你幫助眾生是好事情,眾生未必領情、未必接受,反過來還侮辱你。我這好心,怎麼辦?能忍,不要計較,以後遇到苦難還是去幫助他。不能說,第一次幫助他,他拒絕我,下一次我不再幫助他了,那就錯了;絕對不計較,換句話說,絕對不失大慈悲心,這個才對。這是講到忍辱,我們慈悲救濟,就是遇到障礙、遇到阻撓,我們幫助、救濟眾生苦難的心,這個慈悲心,絕不因為一切障礙,就減低溫度、就喪失了,這個不可以。

  最後一種是「誓願忍」,這個就是到究竟圓滿,誓願忍是指什麼?四弘誓願裡面「佛道無上誓願成」。怎麼個成法?成佛不簡單,不是說說就成了;換句話說,要發堅固的誓願求生淨土。為什麼?生淨土就決定成佛道,這是經上給我們講得非常明瞭。不僅是我們這一方的眾生,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的眾生,如果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要想圓成佛道,那就太難太難了。所以這個經,不僅僅是我們這個世間第一經,它是十方法界裡面的第一經,我們要認識清楚。成佛為了什麼?成佛為了救度一切眾生,因為只有成佛才有圓滿的智慧、圓滿的德能,才真正能夠濟度一切眾生。因此救度一切眾生、幫助眾生都來不及,怎麼可以去惱害一切眾生?我們從這些地方真正體會到,惱害眾生是最大的業障、罪障。所以這造罪業,障礙一切眾生的善法,使一切眾生生煩惱,這個罪業造得重。他給我煩惱,我忍耐,我決定不能讓他生煩惱,我們學佛的人就學這個。絕對不是說,人家這樣,你為什麼不報復人家?好像世間人講報復人這是人之常情。他不曉得,佛法裡不是如此,佛法裡決定不報復,佛法一切苦難自己承當,一切功德、幸福願一切眾生共享。先把這個心量拓開,我們的心跟佛心就有點相應,有點像。心不像佛心、願不像佛願,是決定修不成功的,行像佛行那是裝模作樣的,那是假的不是真的。佛法是心法,著重在真心,著重在真誠。

  所以「志願無倦,忍力成就」,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修學綱領,我們一定要牢牢的把它記住。愈往下面去就愈往事相上來講,就是這個原則、這個原理,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處事待人接物應該要怎麼個做法。所以這些,這個經有教、理、行、果,教是教導,佛教給我們;理是理論;行就是要我們去做;果就是果實,就是你將來所得到的好處,得到真實的利益。這個一段是行經,教我們怎麼做法,我們念了、聽了、學了,自己不能去做,那一點用都沒有,那就真的叫自欺欺人。自欺欺人已經就是很重的罪惡,還有什麼功德?口裡面念經,一天念十遍、念二十遍沒用,將來該墮地獄還是墮地獄,該變餓鬼還是變餓鬼。佛法重實踐,要真真實實的去做到,這是佛法,這樣我們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。

  所以這個經,同修們平常讀誦的時候,要仔細去體會、去觀察。先把它念熟,第一個是要熟,熟了之後就要隨文作觀,隨文作觀是修行,就是隨著這個經文、經典的教訓,我們要去做,句句都要把它做到。換句話說,經典變成自己的思想、行為,自己思想、行為就是《無量壽經》,你就跟阿彌陀佛同心、同願、同德、同行,決定往生。所以這個經,就變成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保證書,也是我們一生成佛的保證書,保證在這裡。不是念念就成佛,念念就可以往生,那不可以的;要做到,念經、念佛都要做到。念佛要做到才能往生,念佛做不到不能往生,這點諸位要記住。所以念佛的人,為什麼李老師從前說,一萬個念佛人只有三個、五個往生的,大多數不能往生?因為大多數雖念佛口善,他不曉得怎麼做法。我們先教你念經,經念熟了,以後你念這句佛號就想到這個全經,想到我處事待人接物,我在哪一種環境、哪個場所我應該怎麼做法,就對了。一句佛號提醒自己,與彌陀同心、同願、同德、同行,這個重要,這叫真正修淨土,心淨則土淨。

  好,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