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量壽經(二次宣講) (第二集) 1990/4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:02-005-0002
請掀開經本第二面,倒數第五行,從第四段看起。「《彌陀要解》云:一聲阿彌陀佛,即是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。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,乃諸佛所行境界,唯佛與佛能究竟,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。」這是引用蕅益大師在《彌陀要解》當中的一段開示。這一段開示明白的告訴我們,釋迦牟尼佛是用什麼方法修成佛道的?成佛,他是念佛才成就的。這正符合《觀經》裡面所講的「深信因果」,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。不但釋迦牟尼佛如是,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,成佛的方法,無不是念佛法門。所以這個法門,千萬不要把它看輕了。實在講,它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,佛果上的境界。換句話說,只有佛才能夠究竟明瞭,絕對不是九法界(這個九法界包括了等覺菩薩,等覺菩薩也屬於九法界的),以自己的能力能夠信、能夠理解,這都做不到。換句話說,必得過去、今生無量劫來累積無量的善根福德,才能夠蒙佛力加持,我們才能信、才能夠解。蕅益大師這一段話,意思就是在此地。
「又曰:舉此體作彌陀身土,亦即舉此體作彌陀名號。是故彌陀名號即眾生本覺理性。可見此經正是如來稱性極談也。」這些意思到後面還要說到。「體」就是阿彌陀佛之體,這個體就是法界。「阿彌陀佛」這四個字翻成中國的意思,「阿」是無,「彌陀」翻作量,「佛」翻作覺,它的意思是無量覺。無量就是盡虛空遍法界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我們今天術語裡面講時間、空間。時空裡面,一切萬物,無量無邊,用一個名號都代表了,無量覺。沒有一樣不是正確圓滿的理解,覺而不迷,這就是阿彌陀佛這句名號的含義。所以這個名號,實在講就是宇宙萬有本體的名號,用這個名號來稱法藏比丘。法藏比丘在西方極樂世界成佛了,他就用的這個名號;西方極樂世界也用這個名號,彌陀淨土。所以,彌陀身、土,都是用阿彌陀佛做名號的。
底下就說得很清楚,「亦即舉此體作彌陀名號」,可見得名實相符。名是實之名,實是名之實,說穿了是一回什麼事情?就是我們自家的真如本性。所以,古德常講,「自性彌陀,唯心淨土」。阿彌陀佛跟西方淨土在哪裡?在我們心性之中,是我們自性變現之物。自性變現,現在要想求生,哪有不生的道理?我們常聽說,這世間法什麼最難?求人難。這個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求人,這求自己。原來彌陀是自性彌陀,淨土是唯心淨土,見阿彌陀佛、生西方淨土都要從自性當中去求,這是把原理給我們說出來了。「可見此經正是如來稱性極談」,這一句話說得好,也說得非常重要。我們想一想,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,這個在大乘法裡面,為大家公認的一乘圓教,圓滿法輪,這是稱性極談。可是跟《無量壽經》作個比較,這兩部大經比《無量壽經》還要差一等,差在哪裡?沒有《無量壽經》講得圓滿。從哪裡看?《無量壽經》三根普被,利鈍全收,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不行,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只度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也就是說圓教初住以前、別教地前的菩薩都沒有分。這一比較,《無量壽經》比那兩種還要圓滿,所以叫做稱性極談,極是登峰造極。
「《觀經》云: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。」這是《觀無量壽經》給我們講淨宗的原理。淨土宗修學的基本的理論建立在哪裡?就是這兩句話。什麼是佛?心是佛。所以禪家常講明心見性、見性就成佛。心跟性是一個意思,性是講的本性,是從體上講的,心是從作用上講的。有體當然就有作用,體是不變,體是不生不滅、不來不去、不垢不淨,這是本體。可是我們現在迷失了本體,迷失了自性。雖然迷,它還是起作用。這個起作用,我們還叫它做心,雖然叫它做心,上面加了一個字,叫「妄心」,妄心就是本性在迷所起作用的名稱,叫妄心,也叫做無明。明是明瞭,無明是不明瞭,對於自己、對於環境、對於宇宙人生統統都不明瞭。說實在話,本來是明瞭的,現在不明瞭了。
所以佛教給我們修行用功,用什麼功?修那個明心,把那個不明的心使它恢復光明。心只要不迷,恢復光明了,心就是性。我們用個比喻來說,我們把本性比喻作水,把這個不明的心比喻作波浪,起了波浪。起了波浪,雖然這個是水,水起了波浪,它的作用,這個照的作用就失掉了,它就不明了。現在怎麼樣修?要把這水靜下來,讓它恢復到平靜,水平靜的時候就像一面鏡子一樣,外面山河大地照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我們這個心就是如此。現在心為什麼失掉了本明?就是你心裡面動了,起心動念,這起心動念就是波浪。佛給我們講九法界,實在講九法界差別在哪裡?就是你那個妄心動的幅度大小不一樣。十法界裡面地位愈高的,他動的幅度愈小。像菩薩,菩薩心還是動的,但是動的幅度很小,像微微的浪一樣,外面照得還是滿清楚的,照得清楚。愈往下,這個心的妄動是愈來愈嚴重了,三惡道他那個妄心是大風大浪,所以他什麼也見不到,迷惑顛倒了。
由此可知,佛法修學的樞紐在哪裡?在定,不在別的,在定。八萬四千法門,實在講是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。法門,法就是方法,門就是門道、門徑。方法、門徑儘管不同,它所修學的目的相同的,統統都是修定。我們淨土宗叫一心不亂,一心不亂就是定。我們念佛人修什麼?修一心不亂,不是修別的,絕對不是修的見神、見鬼、見菩薩,又見阿彌陀佛,又見什麼蓮花,那就錯了!你見的心在動,你這個不是好境界,搞錯了。我們所修的是一心不亂,換句話說,修的是清淨心,修的是這個,不是別的。心淨則土淨,這個清淨心叫真心,清淨心,心不動,這是真心,那就叫做佛。因為佛這個意思,翻成中國字就是覺的意思,就是一切通達明瞭,就是佛。《華嚴》上告訴我們,「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」。法界是講十法界依正莊嚴,統統是你自性變現出來的。自性變現,哪有不知道的道理?自己造的當然知道。這個就叫做明心,明心就是見性。因為心就是性,明心就是見性,現在我們的心不明了,所以性見不到了。
其實佛法裡面這一句,跟儒家所講的「大學之道在明明德」,一個意思。德是什麼?德就是本性,就是真如,就是自性。自性本來是光明的,現在上頭再加一個明,頭一個明是動詞,明德,何必再要加一個明?可見明德現在不明了,不明才要恢復光明。跟這個明心見性、見性成佛,一個意思。說真的,中國的孔老夫子,古聖先賢,沒有跟釋迦牟尼佛開過會、對話過,你看他們的見解相同的。佛經說得詳細,儒家東西,這經論文字少,說得簡單扼要。所以你真正要是通達明白了,實在講那一部四書,真的不亞於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是真的。所以四書的確是中國人必讀之書,是我們中國國粹的精華。你要如何懂得那個四書的意思?那你一定要去念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就是那一部四書的註解。四書裡面有理論、有方法,《中庸》是理論,《大學》是方法,《論語》跟《孟子》,就是《華嚴經》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。孔老夫子做出來,做個樣子給我們看,孟夫子做個樣子給我們看,就像《華嚴經》善財童子做個樣子給我們看,所以這個很相似、很接近。你要是從這個角度去讀四書,那四書就非常非常有味道了,這是其味無窮。
所以佛法實在是真正不可思議。我們曉得心就是佛,佛就是心,是心是佛。每一個人都有真心,所以佛說,「一切眾生本來成佛」。本來成佛!雖然講妄心,妄心從哪來?妄心是依真心起的,沒有真,哪來妄?好像我們人,人身是真的,影子是妄的,影是依人身而有的,離開人身哪來的影子?離了真沒有妄,妄依真起。你要是把這個真妄徹底搞明白了,那就不迷了。不迷就明心了,心就明了,就見性了,就成佛了。這一句是從理上說,人人本具,本來具足,無有差別,九界眾生跟佛沒有差別。
底下這一句講修德,上面一句是性德,本來具足的,要緊的是修德。「是心作佛」,這個重要了。我們要想成佛,這一念就是作佛。有人心裡面求,求人間的富貴,求家人的平安,或者求來生生天,他沒有想到求作佛。實在講生天,天也不究竟,天並不圓滿,天上福報比人間大一點而已,壽命長一點而已。壽命雖長,還是有生老病死,欲界天有生老病死,所以它不究竟。縱然到無色界天,死了之後還要輪迴。我們要把這些現象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為什麼不發個心去作佛?「作佛太難,佛太高了,怕我作不成!」再一想,「自己這一生業障深重,罪業無邊,怎麼能作得了佛?」其實這些想法、看法都錯了,都錯誤的,你只看到現象的一面,沒有看到整體。如果你看到整體,你就不會懷疑了。十法界的因緣果報,就在我們現前一念,這才是真正的事實。所以我們的心念佛就是作佛,念菩薩就是作菩薩,念羅漢就是作羅漢,念天,你將來就能夠生天,念貪瞋痴將來就到三惡道。貪心是餓鬼,瞋恚心是地獄,愚痴是畜生。愚痴就是是非邪正搞不清楚,所謂是非顛倒、邪正不分,這就是畜生道。
這個事實真相我們搞清楚了,我們想作佛,這作佛怎麼作法?剛才說了,作佛你就念佛。所以這個心理觀念很重要。我們看現在,尤其是上了年紀的人,身體不好,常常多病,我看到了很可憐。他為什麼那麼多病,病都治不好?他一天到晚在想病,那就糟糕了,他是心作病。他是心作病,他這個病怎麼能好?這沒有法子好了,心理不健康,一天到晚就想到這個醫生、那個醫生,這沒指望了,病不可能好。所以我勸同修們,那個心裡頭念念想佛,不要想病,病就沒有了。真的有病,病也沒有了,為什麼?你不想它,它就沒有了。我過去在講席當中也曾經告訴諸位,我們這個生理是一部機器,無數的細胞(細胞就是零件)組合的,什麼力量控制組合它?就是念頭。我們常常想病,它就組合成病,那你就得生病,就得受病苦。你念念當中想作佛,它組織就把你,所謂就是改變體質。改變體質不是在吃藥,這個改變不了,是在觀念上改變,念頭上改變。不在飲食,不在醫藥,是在念頭上改變,心理上改變,你體質就改變了。為什麼天天去想病?這是愚痴。所以我們是心要作佛,要想佛,常常想佛,念念想佛。
「吾人能念之心,即是如來果覺」,這個如來不是別的佛,是自己。經上凡是講到如來,都是說的自性。如來果覺就是自性覺,我們能念之心,心心想見佛,心心想成佛,這就是自性覺,即是本來成佛。「此心持名」,我們現在這個法門是不可思議,無比的殊勝,教你什麼?教你念阿彌陀佛。念阿彌陀佛,想阿彌陀佛,「即是是心作佛」。我們想想,阿彌陀佛沒生過病,在《無量壽經》你查去,仔細去查,什麼時候阿彌陀佛生了病?所以想阿彌陀佛,念阿彌陀佛,這就是是心作佛,這個在修行裡頭真正第一。成佛,還不是成別的佛,成阿彌陀佛。阿彌陀佛,經上講的「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」。你們課誦本常常念,「法界藏身阿彌陀佛」,十方世界中,阿彌陀第一。我們現在成佛,是要成第一的阿彌陀佛。
「本來是佛,現又作佛」,你本來是佛,你那個覺性,這個自性覺本來是佛,現在又念佛,又想阿彌陀佛,你現在又在作佛。我們常常見面都會問,「你今天做什麼?」你們想想,你今天做什麼?有沒有人回答,我今天在作佛。這很重要!你今天作佛,天天作佛,你怎麼不成佛?當然成佛。所以千萬不要把這個寶貴的光陰去打妄想,打妄想是什麼?是造六道輪迴,叫造業;就是作業,作無邊的罪業。同樣是這個心,與其造無邊罪業,不如念念作佛。佛就是把這個祕密的法門教給我們,傳授給我們。你要是密宗,這淨土一句阿彌陀佛是無上的密,這是真的,一點不假,無上的密咒,念這個咒就成佛了。密宗裡念那些咒,未必能成得了佛,念得不好還變成魔了。念這個是決定成佛,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。「是故當下即佛」,你念佛的時候,當下就是佛。
這個念,要念得相應,怎麼相應?你的心,你的願,你的行持,要與佛相似,這就相應了。心是佛心,願是佛願,行是佛行,這叫相應。如果不相應,口裡面念阿彌陀佛,心跟阿彌陀佛不一樣,願也不一樣,行為也不一樣,這叫不相應。不相應,雖念,不能成佛。所以古德給我們說,「一念相應一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」,要相應。這就是一定要知道阿彌陀佛的本願,阿彌陀佛的本心,阿彌陀佛的本行。這些東西在哪裡?全在這一部《無量壽經》裡面。所以這一部《無量壽經》你要是把它念熟了,你都能夠理解了,你的心、願、行就與阿彌陀佛相應,那個時候念這一句佛號,跟普通人念就不一樣了,念念相應。所以這個經不可不讀,不讀不相應。也許有同修問,我們在《往生傳》裡面看到,有許多老公公、老太太,一生念這一句阿彌陀佛,往生的時候瑞相很好,他《無量壽經》沒念過,他怎麼能往生,怎麼能成佛?說老實話,那些老公公、老太太是上上根人,我們比不上。人家心地清淨,不打妄想,一天到晚這一句阿彌陀佛,淨念相繼,我們做得到做不到?做不到,比不上人家。如果你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,什麼妄念都沒有了,行,這經可以不必念。如果一面念佛還一面打妄想,那這個經是非念不可,這個不能不知道。
所以在今天這個時代,夏蓮居老居士這是菩薩再來,應現在這個時代,把《無量壽經》重新整理,成為一個新的本子,普度末法眾生,這不是普通人能夠做得到的。我們善根福德因緣可以說是相當的深厚,在這個本子流通還不到五十年,我們就人手一冊,就看到,就能夠依照這個本子來修行,這是很大的善根福德因緣。因為這個法門「直捷了當,方便究竟」,比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還要直捷。《華嚴》還得要經過華藏世界,拐了這個彎到西方極樂世界去,後面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他拐了個彎去的。我們這裡不必經過那條路,直捷就去了,直捷了當。方便究竟,這個方法是非常非常方便,一句阿彌陀佛隨時隨處可以念,不受任何限制,沒有任何障礙,人人能修,人人能學,人人能成就,這是究竟。「奇特殊勝,不可思議。」這個是八萬四千法門裡面,確實最特別的一個法門,任何法門都不能跟它相比的。
再看底下一段,「淨土諸經中,唯此經備攝圓妙,以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為宗。以彌陀十念必生之大願為本。深明三輩往生之因,廣攝九界聖凡之眾,正顯持名念佛之法,直指往生歸元之路,是故此經稱為淨宗第一經也」。淨土諸經中,佛當年在世,專門給我們介紹彌陀淨土的有三部經,我們稱為淨土三經,就是《無量壽經》、《阿彌陀經》、《觀無量壽佛經》(就是《十六觀經》)。後來的這些大德,把《華嚴.普賢行願品》、《楞嚴經.大勢至菩薩圓通章》這兩種附在三經後面,稱為淨土五經,這些到後面會跟大家介紹。所以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淨土諸經,是看到五經一論,這一論就是《往生論》,天親菩薩作的,這是專說彌陀淨土的。在這些經當中唯獨《無量壽經》介紹得最詳細、最圓滿。所以說此經「備攝圓妙」,圓是圓滿,這個妙在此地是讚歎,無論在理論上,在方法、在境界都達到了究竟圓滿,經文不多,這是妙。這一句這是綱領。
它圓在哪裡,妙在哪裡?下面就給我們說了,說「以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為宗」,這個妙。什麼叫做菩提心?菩提是梵語,翻成中國意思是覺,菩提心就是覺悟的心。什麼樣的心才叫覺悟?真正認清楚我們這個世界生死輪迴可怕,這個心是覺悟了。真正發心想超越六道輪迴,求一個不生不死,這個心是覺悟了。如果再能夠發心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這個心是大覺,是無上覺,是究竟覺。這叫做發菩提心,發無上菩提心就是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。心要不覺就是迷,迷在哪裡?迷在六道、迷在生死,他不覺悟,他沒有一個超越三界的意念,他沒這個念頭,這就是迷而不覺。所以阿羅漢就稱為正覺,為什麼?他發願超越六道輪迴,了生死、出三界,這叫正覺。我們想求生天,這也是覺,不正,為什麼?沒有離開六道。天比人好一點,壽命長一點,死了以後還是墮落,還要輪迴,所以這個覺不正。出三界這才叫正覺,明心見性才叫做正等正覺,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這叫做無上正等正覺。
你們諸位好好去想想看,發這個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就是在這裡實踐無上正等正覺。你真有這個心願,老實在念佛,人家問你:今天幹什麼?我今天在作無上正等正覺,不一樣!作無上正等正覺就是作佛。我今天沒有做別的,今天在作佛,天天都在作佛,這還得了嗎?這不得了!所以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為宗」,這個重要。要怎麼作法?要專念,專念這一部《無量壽經》,專持這一句阿彌陀佛,不念經的時候就念佛,不念佛的時候就念經,二六時中淨念相繼,就成功了,這個就是作佛。因為我們如果不念佛、不念經,就會打妄想,這個妄想就是造六道輪迴。貪心起來了,造餓鬼。人死了有六道,不見得會到鬼道去,為什麼常有人說人死了就做鬼?這個話說得也有幾分道理。你們想想看,這個貪瞋痴裡頭,哪一個心最重?當然是貪心最重。貪心最重,那貪心引導你墮餓鬼道去了。瞋恚心重,就地獄道去了。畢竟是貪心重的人比較多,餓鬼道去了。
所以要「一向專念」,這是諸位同修一定要記住的。現在這個世間,亂世。處亂世最寶貴的是什麼?光陰。把這個寶貴的光陰要去做正經事,這個正經事就是念佛,就是去作佛,這才叫正經事。不要把這個寶貴光陰浪費掉了,這才真正是一個覺悟的人,不迷。這個法門最忌諱的是夾雜,為什麼?我們的目的是修清淨心,這一夾雜,心就不清淨了。經念,念一部;發心講,也講一部。別人請我講別的經,可以合掌謝謝他:我不會講,你去請別的法師,有高明的法師他會講,我不會講,我只會講這一部。這就對了。我們古代的祖師大德有樣子做給我們看的,有一生講《彌陀經》講三百多遍的。《彌陀經》不要把它看簡單了,如果我們講《彌陀要解》、講《彌陀疏鈔》,你看我們《彌陀疏鈔》那個帶子,我們講一遍,如果天天講,不間斷的講,不休息的講,《彌陀疏鈔》講一遍,整整要一年。那要講三百遍,豈不要三百年?清涼大師一生講《華嚴》,講了五十遍。《華嚴》講一遍,一天講八個小時,整整講一年。一年講一遍,他老人家活了一百多歲,長壽,後人稱他為「華嚴菩薩」。如果你發心專講《阿彌陀經》,一生就講一樣,不講第二樣,你能夠講到三百遍、四百遍,我想後人看到你,一定是合掌稱你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阿彌陀佛再來的。你要什麼經都講,就什麼都不是,這就壞了,不能成就。所以教育,教育講師道,什麼叫老師?老師是把他自己走錯的路告訴後人,使後人不要再犯他的錯誤,這就叫老師,這叫師道。我今天把我過去所走的那個錯路告訴你們,你們還不相信,還要照我那個錯路去走,這個就冤枉!我走的什麼錯路?就是當初沒有專門搞一樣。如果我專門講《無量壽經》,或者專講《阿彌陀經》,我今年講經是三十一年,三十一年都不中斷的話,今天走到全世界,走到任何地方,大家都稱我「無量壽佛」、「阿彌陀佛」;這佛,不是了。年輕的時候無知,好高騖遠,老師雖然指導,不相信,現在才真正覺悟了。所以覺悟之後,我什麼經都不講了,人家來請我講,我說:謝謝,我不會講。他說:你從前講過了。我從前胡說八道,膽大妄為,胡說八道,現在不敢講了。現在我講經只講三部,《無量壽經》、《阿彌陀經》、《普賢菩薩行願品》,只講三種。《普賢菩薩行願品》跟《無量壽經》合起來是整部的經典,我們這個經第二章叫「德遵普賢」,經裡面多少次講到普賢道、普賢行。所以魏源居士將《普賢行願品》列在三經之後,這的確是有慧眼,很有道理的。我們用這個三經自己求生淨土,就決定有把握,決定靠得住,不可以貪多,貪多要壞事。所以大家要記住,專念,一向專念,一個方向,一個目標,專念,這就行了。
「以彌陀十念必生之大願為本。」我們為什麼知道發菩提心,一心專念,我們就有把握往生?決定往生,一點都不懷疑,憑什麼?就憑底下這一句,這是四十八願裡面的十八願,「十念必生」。十念都必定生,何況我們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哪有不生的道理!這是往生的依憑、憑據,一點都沒有懷疑。經裡面有明白顯示三輩往生之因,淨土有上、中、下三輩,《觀經》裡面把它開成九品。九品就是三輩的展開,三輩是九品的歸納,意思完全相同,文字有詳略之異,義理完全是相同的。這個是在《無量壽經》裡面也講得相當的詳細,「三輩往生之因」,到經文裡面,這一段我們要詳細的來討論。
「廣攝九界聖凡之眾」,廣是普遍,普遍攝受九法界,九法界裡面菩薩、緣覺、聲聞,這是聖人,六道是凡夫。所以這個法門它所度化的對象,是九法界所有一切眾生,比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廣大得多,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之所不及。「正顯持名念佛之法,直指往生歸元之路」。這一段,這個兩行半是把《無量壽經》的內容說出來了。這本《無量壽經》講的什麼?這兩行半就全說出來了,《無量壽經》就說的這些事情,把持名念佛這個方法,直指往生歸元,歸元就是見性成佛。這個法門就是教我們明心見性,成無上正等正覺,成究竟圓滿的佛果,這才叫歸元,念佛法門就是這麼一條道路。不僅是在娑婆世界如此,在十方三世無量無邊恆沙諸佛國土,無不如是。要想究竟歸元,只有這條路,一切諸佛成佛,就是走這條路成佛的。現在佛把他這個路子傳授給我們,我們依照他這個路子,在一生就成佛了。
所以你依照這個路子修行,給諸位說,十方諸佛對你都佩服得五體投地。為什麼?他們成佛拐彎抹角,走了好多冤枉路,吃了好多苦。你真幸運、真聰明,你一下就把路找到了,你一生就成功了,我們比不上你!諸佛都感歎比不上你,你怎麼一下就成佛了?他要搞三大阿僧祇劫、搞無量劫才成得了佛,我們幾天就成佛了,這一生當中就統統辦完了,所以這是一切諸佛菩薩不得不佩服的。實在說,諸位同修,你們今天要是肯定接受這個法門,我也佩服你。我搞了三十八年才搞到這條路,你怎麼一學佛就把這個路找到了,我比你就不如,我比你多走了三十八年冤枉路。何況諸佛菩薩搞了三大阿僧祇劫,搞了無量劫才找到,你怎麼一下就找到?所以他那個佩服、那個意念超過我太多了。你能相信,那是你的福報。你要不肯相信,那你走我的老路子,走三十八年,也未必走到我現在這個成就,未必能走得通。你要走諸佛那個道路,好了,你就念《大藏經》去吧,三大阿僧祇劫才成就,這一生沒指望了,還得不曉得搞多少次六道輪迴。這要知道,千萬不能當面錯過。所以,這是直指往生歸元之路。
「是故此經稱為淨宗第一經」,是淨宗第一經。換句話說,因為後面我們會讀到,古德有比喻,說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門,來做一個比較,《華嚴經》第一;《華嚴》跟《無量壽經》做個比較,《無量壽經》第一。換句話說,這不僅是淨宗法門是第一經,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裡面的第一經,這個要知道,因為它是直捷了當的成佛之道,你要懂得這個事實。不僅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第一經,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講的第一經。所以,你受持這個經的功德就不可思議,受持這一部經,就等於受持全部的《大藏經》;受持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門,也是受持十方三世諸佛如來無量劫所宣的一切法門。你受持這一部經就一部經都不漏,幾個人能認識這部經?擺在面前,當面錯過,不識貨。這個可憐,不識貨。識貨也不簡單,我們中國人常講,不怕不識貨,只怕貨比貨,我是比了三十八年才比出來的,才認識它,這才搞清楚。碰到黃念祖老居士,他老人家給我做個證明,果然是找到了。原先認為它是第一經,總還有點懷疑,講的時候、說話那個語氣還不敢十分肯定,模棱兩可。黃老居士給我這一證明,這完全肯定了,確確實實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宣揚的第一經。所以這個兩行半很重要很重要,把這個經的內容,它在佛經裡面的價值、分量,統統說出來了。
再看底下這一段,「清初彭紹升居士曰:此經闡揚者少,實以無善本故」。這個話說得很有道理,這個經這麼好,是如來所說的第一經,為什麼在中國淨土宗不能夠普遍的宣揚?這個原因就是它沒有善本,翻譯翻得不圓滿。所以才有宋朝王龍舒居士,清朝就是彭紹升居士、魏承貫居士,先後都有會集本。這個三家會集,現在我們統統蒐集在《淨土五經讀本》裡面,這也是我們這一代的人福報很大,超過前人。前人像李炳南老居士,這是在台灣一生弘揚淨土的,像道源老法師一生也是弘揚淨土的,他們這些本子都沒見過。為什麼沒見過?因為這個本子很少,《大藏經》裡頭沒有,台灣沒有單行本流通,找不到,只是聽說過有這個本子,這本子沒見過。我們這一代同修有福,我每年到香港講經就留意這些本子,找了三年,才把這個東西統統找齊了,找齊了以後我們再把它印成一本,諸位今天打開《淨土五經讀本》,全部都在手上。這是自古以來淨宗大德想不到的,我們今天都到手了,我們的福報超過前人。但是這三家的會集本裡面多少都不圓滿,不能稱為盡善盡美,所以印光大師不取,印光大師對他們的本子有批評。並不是不應該會集,是應該會集的,他會集得不善,會集得不妥當。
所以,「蓮公老人悲智雙運,宗說俱通,圓融顯密禪淨於一心,專宏持名念佛攝萬德」。這是簡單介紹我們這個本子的會集人,夏蓮居老居士,這位老居士是前清末年的人,清末的人,在前清做過官,他的國學基礎、佛法的造詣,都為佛門四眾弟子所景仰,有了不起的成就。「悲智雙運,宗說俱通」,宗是宗門,說是教下。就是我們常常看到經典,那個翻經的法師叫三藏法師,這個宗說俱通就有三藏法師的味道,他都通達,宗門教下都通。會集這一部經典的夏蓮居老居士,說實在話,也是一位三藏法師,宗說俱通。不但宗說俱通,顯密圓融,他在密宗裡面修學也很有成就,「圓融顯密禪淨於一心」。
這不是普通人,絕對不是專弘淨土的只懂淨土,其他的宗不懂,他是樣樣都懂,樣樣都通,是一位大通家。這我們一看很羨慕,好了,跟他學吧,學世法學佛法,學禪宗學教下,還得學密宗去,好了,你去學去吧。你要走他這個路子,這個路叫險道,非常危險,恐怕路還走不到一半,這個世間災難就來了,該怎麼輪迴還得怎麼輪迴,這就可惜了。你看看人家走,走到最後怎麼樣?走到最後是專心念佛,我們要記取這個教訓。他最後歸到哪裡?最後是專弘淨土,專修淨土,就是「專宏持名念佛攝萬德」。萬德是什麼?是宗說顯密禪淨,世出世間一切法,原來都在這一句佛號之中。這就是我剛才講的,這是大徹大悟,這是大覺,真正徹底覺悟了。
他自己覺悟之後,自己發現之後、找到了之後,這找到了,在無量法門裡面,找到了這一個是無上法門,第一法門,找到之後絕不自私。如果自私,那他自己修行成就就好了,何必會集?何必弘揚?絕對不自私。「冀此無上寶典,饒益當來,乃繼前賢,重行會集。」他發現《無量壽經》是第一經,發現《無量壽經》在一切法寶當中是無上的法寶,但是可惜就是這個本子沒有一個善本,這才發心重新會集。「乃繼前賢」,前賢就是指王龍舒、彭紹升、魏承貫,他們都有會集本。
底下我們看他會集的態度,「屏棄萬緣,掩關三載,淨壇結界,冥心孤詣,稿經十易方慶經成」。這是看人家會集這個本子,你看這個本子薄薄的,沒多少,分量不多,他用了多少時間?整整三年。閉了三年關,天天在做這個事情,日夜在做這個事情,把一切事情統統放下,專心來會集。就是把五種的原譯本重新來做一番校對,這個本子上有的,那個本上沒有的,把它重新編集,編成一個最完備的本子。所以這個本子就是五種原譯本的集大成,這是最圓滿的本子。經文當中每一個字、每一句都是五種原譯本的原文,他沒有改動一個字。因為印光大師批評過去這三家會集本,就是裡面他把人家原來的原文文字改動了。在他們改,沒有問題,他們佛法、世法都通達,改起來反而比原文更好。但是印光法師說,這個是態度上不可以的,因為你是會集,一定要忠於原本,你不是翻譯。如果你改了沒有問題,將來別人看這個經,這一句他看不懂,他隨便自己改一改,張三改幾句,李四再改幾個字,這個經傳到後來就愈傳愈訛,經就變了。所以怕起後人改經的這個惡例,這個例子,所以印光大師對過去這個三本有嚴厲的批評。夏蓮居老居士沒有這個毛病,決定忠實於原譯本,一個字沒有改動。「淨壇結界」,這個淨壇是用密法加持,這是密宗的方法加持。「冥心孤詣」,這個冥心孤詣,也就是我們常說一心經營,專心,一心一意來做這個工作。三年當中沒有一個妄念,念念都是想把這個經合成一個完善的本子,一個完備的本子。「稿經十易」,做的這個稿子改了十次,改了十次這個本子才算定下來了。這個事情是在民國二十一年,民國二十一年他掩關來做這個事情。所以這個本子流通,出來流通的時候是民國二十五年,你看我們原本的序文上,初版序是二十五年,才開始流通的。
「蒙慧明老和尚印證」,慧明老和尚在當時是當代的高僧,這位老法師也是顯密圓融,宗說俱通,是很難得的一個大德。黃老居士寫的這個註解,前面有一張照片,就是慧明老和尚給夏蓮居做印證,照的一張照片,兩個人站在佛面前,手上拿著這個會集本的經,老和尚給他印證。「慈舟專講於濟南,並親為科判」。慈舟法師,這是民國初年也是一位傑出的法師。在台灣現在還在的懺雲老法師是慈舟法師的學生,往生的道源老和尚也是慈舟法師的學生,他們都曾經親近過慈舟老法師。慈舟法師曾經在濟南開講《無量壽經》,就用這個本子,而且還有科判。最近我聽說這個科判,黃念祖老居士那個地方還有,我已經寫信去問他要了,希望他這個科判能夠寄來,我們把科判彙在經上,我們來流通。因為在本省佛教界裡面,道源老和尚跟懺雲老法師都是受人尊敬的,這個科判是這兩位老法師的老師所做的,對於在本省流通《無量壽經》,啟發大眾的信心,一定是非常有利益的。所以我請黃老居士把這個科判趕快寄來。
「梅公於中廣播講此經,稱為最善之本。」梅公是梅光羲居士,梅老居士是台中李炳南的老師,黃念祖是梅光羲的外甥,梅光羲是黃念祖老居士的舅父。所以這個與家學的淵源都有關係。他是夏蓮居的學生,跟夏老師二十年,是夏老師的傳人,傳法的弟子。梅光羲曾經在中央廣播電台,那是大陸的時代,曾經播講過這部經,稱讚這個本子為最善之本。諸位要知道,那個時候在廣播電台講經,收聽的人不多。你想想看,幾個人家裡有收音機?在那個時候說老實話,收音機我們沒見過。抗戰期間只有什麼?在公家、十字路口有個擴音器,在那裡播放消息。一般人家裡沒有收音機,那是奢侈品,不是很有錢的家庭沒有收音機。這是早期在中廣播過,稱為最善之本。
「且在序文中讚曰」,這個序在我們這本經書前面有,這是在經本的前面有序文,就是梅老居士的序文。他序文裡頭這樣的讚歎,「精當明確,鑿然有據」。這四個字是稱讚他,精是純而不雜;當是他的選擇、編集,非常恰當;明白;確實,字字句句都有根據。「無一義不在原譯之中,無一句溢出本經之外」。這樣的會集,印光大師也就喝采了,不會責備了,這是會集良好的態度。「艱澀沉晦」,這是古譯裡面確實有,有很多比較難的地方,讀也讀不順口,意思也搞不清楚,他在會集的時候「使之爽朗」。「繁複冗蔓,歸於簡潔」,就是五個本子裡面,哪個本子意思很清楚、很明白,意思很圓滿,就採取那幾句。「凌亂俾成整嚴,闕疏悉令圓滿」。這個闕,有的本子上有,有的本子上沒有,他統統把它抄在一起。「必期有美皆備,無諦不收。雖欲不謂之善本不可得也」,這是讚歎到了極處。經過夏老居士將這五種原譯本重新校對,重新整理,重新編排,重新分組(就是分類),再加上題目,這個四十八章的章題,就是把這個經本分類,這非常非常的難得。編成非常有體系,而且字字句句都是五種原譯本的原文,的確是三年苦心,利益眾生無量無邊。
「是此本問世以來」,這是講這個本子印出來流通以後,「講說讚揚」,依照這個本子講說、讚歎。「流播中外,見者聞者,歡喜信受」,當時就有這個現象。現在我們看得更普遍、更清楚,這個本子在全世界每一個地方,我們送去給大家介紹,沒有一個不歡喜的。確實像梅老居士所說的,「行見大經光明,常照世間」,這個大經就是《無量壽經》。淨土宗裡面稱大經,就是稱《無量壽經》,如果不是淨土宗,我們通常一般佛教裡面稱大經,是稱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在淨土宗稱大經,就是指《無量壽經》。「《無量壽經》之善本,於茲慶現」。這個經的善本,一直到夏蓮居老居士的手上才出現,這是我們今天人有福,對於淨宗所有一切障礙都破除了,真正是稀有難得!「此實為希有難逢之大事因緣也」,這是真的,這個話說得一點都不為過。所以我們同修要珍惜這個因緣,這個因緣真的是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因緣,也就是機會,確實是非常非常之難得,你能夠把握住,你這一生必定成佛。
好,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