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無量壽經(二次宣講)  (第三十五集)  1990/4 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檔名:02-005-0035

  請掀開經本第十七面,倒數第四行,最後一句看起:

  【修菩薩道。高才勇哲。與世超異。信解明記。悉皆第一。又有殊勝行願。及念慧力。增上其心。堅固不動。修行精進。無能踰者。】

  我們看這一段,這是繼續介紹阿彌陀佛在因地修學的狀況。前面對於他的身分,以及發心學佛的因緣都介紹過了,這些地方值得我們深思去效法的,裡面含的意思非常之深。今天這一段經文,從表面上看,都是讚歎法藏比丘的德行、修德,實際上含的意思比讚歎的還要深、還要遠,這才是諸佛徹底慈悲,普度眾生究竟成佛的深義。『修菩薩道』,什麼叫菩薩道?這是我們要搞清楚。佛對一切眾生說明宇宙有情的狀況,所謂有情就是有感情、有情識的這一類眾生,他們的生活狀況,把它整個歸納起來有九大類,這就稱之為九界眾生。這個九大類是講大差別,大的差別有九大類,菩薩是其中的一類。在九大類裡面可以說是最幸福、最快樂、最圓滿的,無過於菩薩了。修菩薩道,這就是得要學菩薩,要做菩薩。法藏比丘一發心,他發心要作佛,佛是由菩薩才圓滿成就,菩薩圓滿就叫成佛。我們今天要發心學佛,目的何在,修的是什麼?這是值得我們深深去反省的。我們今天是不是在修菩薩道?如果不是修菩薩道,要想往生極樂世界就不可能,因為西方極樂世界是純一菩薩法界,這在前面都跟諸位介紹過了。不但是菩薩法界,而且是普賢菩薩法界,菩薩那一類裡面第一、無比的殊勝。我們要想到極樂世界去,再想想,我們跟他是不是同類?若不是同類,到那個地方也會被別人擠出來。所以這就很重要了,要知道什麼叫做菩薩行。

  我們先說「道」,這個道在凡夫裡面講的有六道,三善道、三惡道,這是大家都熟悉的;六道之外有聲聞道、有緣覺道、有菩薩道、有佛道,總稱之為十法界。再說「菩薩」,菩薩這一個名詞是梵語的音譯,它的意思是覺悟,菩薩道就是覺道,覺悟之道。於自己、於環境、於人生、於宇宙,都能夠覺而不迷,這才叫菩薩道;換句話說,修菩薩道就是要修覺悟的心。如何真正能夠做到覺不迷?覺不迷,當然就正不邪、淨不染,這個是一而三、三而一,只要得到一個,三個同時都得到。所以你修覺心是菩薩,修正心(就是正知正見)是菩薩,修清淨心也是菩薩,菩薩的心是覺、是正、是淨。覺正淨淺深的差別,這才變成菩薩位次上的不一樣,像《華嚴》上講的十信位、十住位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,那是什麼?他覺正淨程度不相同。我們淨宗偏重在清淨心,就是心地清淨的程度不相同。最極清淨的這就是十地菩薩、等覺菩薩;還沒有到完全清淨的,這就是十信位的菩薩、十住位的菩薩,他比起我們的心,那是清淨太多了。所以菩薩位次是這麼來的,並不是真正有位次,這是我們要曉得。

  這一句就是告訴我們,他發心之後他真修。我們要注意的是,我們發心之後是不是在真修?現在有不少同修,每天《無量壽經》念很多遍,佛號念好多萬聲,還再加上拜佛,這算不算真修?形式上有點像,樣子有點像;實質呢?實質要看你那個心,是不是一天比一天清淨、一年比一年清淨?換句話說,你的妄想、你的煩惱是不是天天在減少?果然妄想煩惱天天少了;天天少不容易,一年比一年少、一個月比一個月少,這就行了,這才叫「修菩薩道」。我們念佛、誦經、拜佛,那是手段,妄想煩惱少了,心地清淨、智慧增長,這是結果,這是成績。這天天在念,天天在拜佛、念佛、念經,這個心裡面煩惱不但沒少,還增加了,這就是天天在念書,考試都不及格,這個沒用,沒有成績。功夫用下去,一定要有成績,那才是真正的菩薩道;如果沒有成績拿出來,這不叫做菩薩道,這是我們一定要搞清楚的。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,人家是修菩薩道,真正去作菩薩。

  這個地方還得跟諸位同修說明,怕的是大家看到這些經文產生誤會,認為菩薩大概一定要像地藏王菩薩那個樣子,或者像觀世音菩薩那個樣子,那才叫菩薩。這樣想法就錯了,完全錯了。實在講,菩薩就是我們自己,菩薩就是一切眾生,他們的生活、他們的環境與我們沒有兩樣;所不一樣的,就是他在生活當中沒有煩惱。菩薩在各行各業,在這個世間有做國王的菩薩、有做大臣的菩薩、有做工商界的菩薩。換一句話,你看看《華嚴經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菩薩分布在社會各個階層,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統統都有菩薩。不但佛門裡面有菩薩,這外道裡頭還有菩薩,菩薩在外道裡示現外道身。所以基督教裡面的牧師、天主教裡的神父,也有一些是菩薩化身在裡頭,我們不認識,他所說的正法,他覺而不迷、正而不邪、淨而不染。所以大家一定要懂得這個事實真相,才曉得我們作菩薩應該怎麼個作法。家庭主婦有家庭主婦的菩薩,學生有學生裡面的菩薩,教員有教員裡面的菩薩,可見得你要作菩薩,不一定要出家。菩薩都出家了,這世界上行業還有誰去做?所以我們在五十三參裡面,看到那些出家的菩薩就五個人,五十三位菩薩以出家身分出現的只有五個,其餘統統是在家的。在我們中國,我們講四大名山這四大菩薩,四大菩薩裡面只有地藏菩薩一個人示現的是出家身,你看觀音、文殊、普賢都是在家的身分,說明了在家菩薩多,出家的菩薩少,這個要知道。然後你才知道怎樣去學菩薩道,怎樣去修菩薩行,你能夠把這部經典裡面所講的理論、方法、境界,統統用在你生活當中,你就是菩薩。不必要去改行換業,不需要,就是你本來的行業你把它應用上了,譬如說你是做生意的,你是商主,菩薩商主。由此可知,佛法的教學,德用真正是廣大無邊。

  底下講,『高才勇哲,與世超異』,這一句是講他的天賦。這實在是一般人沒有辦法強學的,這學不來的,我們常講稟賦,天資稟賦。雖然是天賦,假如天賦不好,這個後天的教學是可以彌補的,只要能夠勤學,可以彌補。像《彌陀經》前面十六位尊者裡面,有天賦好的,像舍利弗尊者;有天資很差的,周利槃陀伽,那是非常非常之差。稟賦與過去生中的修學有關係,稟賦是果報,有果必有因,因是前世所修的。前世修的什麼?這個要知道,要牢牢的記住,要認真的修學。

 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一個人命中有財富,財富是果報,發大財的人,那個發財,我們常說各人有命,命裡沒有這個東西不能強求,求不到的。強盜、小偷搶來的錢還是果報,不相信你去搶搶看,你搶不到,你命裡頭沒有這個錢,你搶都搶不到,偷也偷不來。他能夠搶來、偷來,他命裡頭有的。那實在叫冤枉,他不偷不搶還是來,命裡面有;命裡沒有的,偷也偷不來,是搶也搶不來,「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」。財富的果報從哪裡來的?是過去生中修財布施得來的,他從前修的有因,這一生得的就有果報。前生修法布施,這一生得聰明智慧,這就講我們稟賦了。高才勇哲,我們一看這一句就曉得,法藏比丘在過去生中一定是修法布施,常修法布施、廣修法布施,才能得這樣殊勝的果報。人身體健康是無畏布施的果報,所以佛教給我們修布施,三種布施都修,你的果報就圓滿了。在我們中國,這三種果報統統具足圓滿的不多,大富大貴、高才勇哲、又健康長壽,這真正有福。在我們中國歷史上,大概首屈一指的,乾隆皇帝,真的聰明,真有智慧,長壽,五代同堂。所以你看書畫裡頭有一個圖章叫「古稀天子」,那就是他的圖章,自古以來稀有的天子,哪一代皇帝也沒有五代同堂的,他五代同堂。這就是證明,他過去生中這三種布施都修得大、修得廣,他才有這麼大的福報。所以這個東西,我們不要羨慕別人,人家修了,我們沒修,你要修你也會得到,你不肯修那有什麼法子?所以真正明白事實真相,不要去羨慕人,人家得這個果報他怎麼得來的,我們好好的修因,我們的果報還超過他。

  底下講,『信解明記,悉皆第一』,前面一句是講他的天賦,這一句是講他後天的勤學。這個難得,又有好的稟賦,又真正用功勤學,所以他成就殊勝。

  「信」,在蕅益大師《要解》裡面告訴我們,第一個要信自己。信自己有佛性,信自己性德與諸佛沒有兩樣,特別是信自己依本經修學決定能成佛,這個很重要,這是第一個,要建立這樣的信心。第二要信他,他就是釋迦牟尼佛、阿彌陀佛,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決定是真實,佛不妄語,佛沒有理由欺騙我們,我們對他的話要完全相信,決定不懷疑。要相信阿彌陀佛度眾生大願真實。這一部經是兩尊佛所說的,除了本師釋迦牟尼佛之外,阿彌陀佛親自宣講的不少,四十八願就是阿彌陀佛自己講的,所以我們對佛的開示要能夠信受奉行。

  信了以後當然要「解」,這個解不是研究,佛的意思我們研究研究就明瞭?沒有那麼容易。我是個凡夫,我的意思你去研究研究看,你能明瞭嗎?這普通一個人的意思,我們都搞不清楚,佛的意思,你怎麼能搞清楚?由此可知,這個解不能研究。換句話說,不能落在心意識,你要用心意識你決定不解如來真實義,你所解的是文字的皮毛,文字皮毛往往解錯了。所以佛門裡頭常說,「依文解義,三世佛冤」,三世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這些諸佛都大喊冤枉,你把他的意思講錯了,照著文字來解釋意思,就把佛的意思講錯了。佛的意思在哪裡?意在言外,這個就難解了。意既然是在言外,也在文字之外,也不離文字,也不是文字。因為不是文字,不能夠依文解義;不離文字,也沒有辦法離開這個文字。所以你要能夠體會,用什麼體會?用清淨心體會,佛心清淨。正像六祖在《壇經》裡面所說的,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。佛心當中一念不生,你也做到一念不生,諸佛的意思你就明瞭了。換句話說,我們要如何來解經裡面的大義?要修清淨心,要修覺正淨。覺正淨你修得一分,你就解一分真實義;你修得兩分,你就解兩分真實義。所以同樣這一部經,佛門的教科書很特別,從初學一直到成佛就用一部經典,一本書從頭念到尾,這很奇怪的。不像這個世間學校教科書,這一年級的課本,二年級就不適用;二年級課本,三年級就不要了。佛法不是如此,就是這一部經典,從一年級念到五十一年級,還是念這一本,這個很奇怪。它奇妙在哪裡?就是那個意思不一樣,每個階段解的意思都不同,所以這個經沒有意思。正因為它沒有意思,所以它有無量義。完全看你自己功夫淺深,你能夠理解多少,與你的清淨心、與你的覺正淨成正比例。

  所以我們要真正能夠理解如來真實義,沒有別的,老實念佛,念到心地清淨,自然就理解了,這很重要。《華嚴經》上佛說過,佛法無人說,雖智莫能解。這是我們學佛同修要牢牢的記住,佛教的經典沒有人說,世間極聰明智慧的人他也不懂,他也不能解。那要什麼人說?有修有證的人說;換句話說,他的心跟佛心是一樣的,這才行。佛是什麼心?就是我們經題上所講的,佛是清淨心,沒有一絲毫染污;佛是平等心,沒有是非人我;佛是大慈悲心,對一切眾生視若自己,這是佛心。不是佛心怎麼能解佛義?所以這是講解,我們要怎樣才能夠真正做得到。

  「明記」,明是明瞭,這是智慧;記是記憶,不會忘記。

  「悉皆第一」,這是在學生裡面極優秀的學生,品德、學術都是第一。記憶很重要,如果要是記不得,怎麼能修行?佛的教訓統統能記得,才能夠在生活當中,起心動念拿它來做為修正的標準;如果我們都記不得,那就沒法子修,所以這是相當的重要。記憶的訓練,實在講愈年輕愈好,三十歲以後就相當困難,四十歲以後就沒法子了,那個修學的年齡,學齡過去了。在我們中國古時候懂得這個道理,人一生當中記憶力最好的時候,可以說是十二歲以前。所以中國的小學七歲到十二歲,這十二歲以前就運用你天生的特性,你記憶力好,凡是需要記的東西,統統在這個階段完成,教你去念,教你去背。以後到一生八十、九十,你要應用的時候這隨手拈來,不要去查書,甚至於第幾頁、第幾行都記得清楚,你說這個本事了不起。我們過去跟李炳南老居士,他老人家寫文章引經據典,他不要查資料,他隨手就寫出來了,我們都很佩服。他告訴我,以前小的時候跪磚頭得來的好處,一生都不會忘記。我們現在這一代的人接受的是新式的教育,洋鬼子的教育,帶給我們許多的災難痛苦。不但我們寫一篇東西想找一點資料的時候,找都找不到,不曉得在哪裡,不要說查,查不到,你說這多苦!這是教學的錯誤。

  經文到這個地方還講一般的,介紹他在求學的階段品學兼優,天資又好,又肯努力。下面給我們介紹更特殊的、更殊勝的,這是別的學生所沒有的。

  『又有殊勝行願,及念慧力,增上其心,堅固不動』,這是其他同學所沒有的,法藏比丘獨有的。殊勝的行願,就是指後來的四十八願,底下要介紹的四十八願。及念慧力,這就是《彌陀經》上講的「五根五力」。五根五力條目都是信、進、念、定、慧,此地五條只說了兩條,兩條就概括了五條。人家信,信有根、有力,有根有力就不會動搖,不會見異思遷。今天我們修淨土法門,念阿彌陀佛,有一個人告訴你,「這是老太婆教,這是沒有程度人修的,像你這麼聰明,知識程度這麼高,你怎麼去學這個法門?」你一聽覺得很有道理,應該學什麼法門?「應該學禪,應該學密,去學教去」。這心就動了。為什麼動?那個信沒有根也沒有力,常常見異思遷,結果一生是一無所成,那是真可惜。這個地方是相當不容易,要想得到根與力,前面的三科是決定修學圓滿了。前面三科,第一個是四念處,四念處是慧,是智慧,簡單的講就是看破,宇宙人生他看破了;四正勤是精進;四如意足是放下,如意就是自在,放下就自在了,所以他才能成就五根五力。

  「增上其心,堅固不動」,堅固不動就是不退轉。所以彌陀在因地,因地跟我們現在是一樣的時候,初發心的時候,人家能夠這樣做,所以他有那樣殊勝的成就。我們想想,跟他比一比,我們今天也發心,發的什麼心?叫露水道心,禁不起考驗的。人家發的這個心真心!所以說處處都是值得我們去效法的、值得我們去學習的,我們看了不能白看,看了要跟他學。

  三十七道品前面的三科十二品,是基本的佛法,不管是大乘、小乘,不管是哪一宗、哪一派,連我們念佛求生淨土也不例外,一定要修學的。你不認真修學,換句話講,像蓋房子一樣沒有地基,沒有基礎,你才曉得它的重要性。到西方極樂世界,這前面三科不要了,為什麼不要?他都圓滿了。你就知道,沒有前面的基礎,不能往生,那個三科在我們這裡是必要的。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從五根五力講起的,《彌陀經》上從「五根五力」講起的,西方極樂世界還要修五根五力、七菩提分、八聖道分,前面三科不必修,他已經畢業了。在我們現階段,那個三科就是非常非常重要,怎麼能夠疏忽?不能不講求。也許有同修要問,我們看到有很多一些老太太,沒念過書的、不認識字的,她也沒聽過經,老實念佛,她居然往生了,那四念處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她修成了嗎?給諸位說,她統統修成。她怎麼修的?老實念佛就統統修成了。前面給你說過,四念處是看破,她雖然不懂什麼叫四念處,她看破了,她覺得這個世界沒有意思了,沒有留戀了,她一句佛號念到底,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這個地方她什麼都放下了。她能看破、能放下,老實念佛,這三科十二個道品她統統圓修了,圓修圓證。不像我們在那裡著相,天天講求,講得是還不錯,一條也沒做到;人家什麼不懂,她條條都做到了,這個你要仔細去觀察。

  『修行精進,無能踰者』,這兩句是讚歎,讚歎法藏比丘出家之後,跟他的老師認真修行,精進不退,同學當中他是第一名,沒有超過他的。踰是超越,沒有人超過他,第一用功。所以在這一章經文裡面,實在說法藏給我們初學的人,初發心的人,做了一個榜樣。向下的經文,這是說他讚佛發願,這是他具體的成就。

  【往詣佛所。頂禮長跪。向佛合掌。即以伽他讚佛。發廣大願。】

  『往詣佛所』,就是法藏比丘到老師那裡去,他的老師就是世間自在王佛,到老師那裡去。

  『頂禮長跪』,合掌向佛,這是禮節,頂禮是最敬禮。禮節,禮是有節度的,不能過之,也不能不及。超過了什麼?超過了顯得巴結人;不及,就顯得傲慢。譬如我們現在國家制定的禮,最敬禮是三鞠躬,這是最敬禮。我們覺得三鞠躬還不足以表現我恭敬,我鞠四鞠躬,這就錯了,這叫失禮,這顯得什麼?諂媚、巴結。或者我恭敬心足了,一鞠躬就可以了,何必要三鞠躬?恭敬心一樣的。顯得傲慢。所以禮是有個節度的,不能超過,也不能不及,這才叫合禮。佛門的最敬禮是頂禮,五體投地頂禮。我在最初學佛的時候,我看到經文上這個句子,看到出家人對佛菩薩、對法師頂禮,我就很不贊成。我說我們是現代的人,這種禮節是滿清以前的禮節,從前人見皇帝三跪九叩首,現在見總統三鞠躬,何必還要用古老的禮節?應該隨著時代要修正。這個儀式,是的,是應當隨著時代修正。為什麼?才能夠普遍為這個時代大眾所接受的,這個確確實實是有必要的。因此我們在大眾當中行禮,大眾在一塊行禮,確確實實儀式是應當要改進。

  可是在佛門裡面習慣它都保留了,不但在中國保留,在外國它也保留了。保留也有保留的道理,因為佛門的禮拜是修行的一種方法,這是一般人不曉得的。禮拜的時候心地清淨,這叫做敬,心地真誠,真誠心是心裡面一念不生,心裡面沒有妄想,心是清淨的;身體是每個部位都運動到。所以這種修行方法非常高明,再告訴諸位,是極高明的養生術。養心,心要靜;養身,身要動,身要活動。活、就得要動,不動、人就死了,活、動,你要活、就要動,你不動、就不能活了。所以禮拜的時候五體投地每個動作做到,是個非常好的運動,身是動的,心是靜的,養心要靜,養身要動,它統統做到了。現在佛門裡面拜佛禮拜,很少人懂得這個道理。我最初學佛,我學佛頭三年沒有拜過佛,為什麼?不曉得這個道理。我只認為這是禮節,禮節不必要,不要學古人的,學現代的,所以很固執。到以後明白這個道理,這個道理高明,我一天拜八百拜,為什麼?養生之道,養生,養身。不只養身,因為它有養心,養身、養心,的確是高明。我們要身心健康,多拜佛,一天至少拜三百拜,能夠真正如法,三個月就收效果,身心健康,心裡面不能有妄念。所以禮拜的方式保存下來,是有道理的,機會教育。我從前看到人家這樣拜佛,我懷疑,這法師說不出道理出來,所以我就不能接受。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我們在這裡拜佛,人家會來問,為什麼這麼拜?把這番道理說出來,他回家就拜了。他現在在這裡不好意思拜,他回家一定拜,為什麼?他要他自己身心健康。傳授給他最高明的養生術,比瑜伽、比什麼樣的體操、比打拳都好,確實都好。所以我們就了解,佛法裡面,就是連日常生活當中統統都是修行,禮節裡面也都是修行,也都是講養生。所以這是禮節,禮節的意義我們要了解。

  「長跪」,這是表敬,佛門的長跪是兩隻腿跪下來。偏袒右肩,右手露著做事情方便,這預先都準備好,老師隨時有事情,隨時很快就去做,這個是真正的恭敬。

  『向佛合掌』,合掌是表法,這個也是禮節之一,平常我們這個心是散亂的,胡思亂想,像十個指頭一樣;現在把心都收了,這妄念統統放下,合而為一。所以這是代表心地清淨,一心一意接受老師的教誨,是這個意思,合掌表這個意思。這是向老師行最敬禮。

  『即以伽他讚佛』,伽他是梵語,翻成中國意思叫孤起頌,頌就是讚頌,類似中國的詩歌,四句是一首。它也押韻,但是它並不講求平仄,對於韻也不很嚴格,它是韻文,可以歌唱的。像我們現在「讚佛偈」是屬於偈頌一類的,乃至於我們佛門的梵唄也是屬於偈頌一類的。這是讚佛。「孤起」,就是它的意思並不是與前面經文有關聯的。因為佛經裡面有很多叫「重頌」,佛在前面講過了,後面用偈頌再說一遍,這樣的例子很多很多。在中國古文裡面有,但是很少,佛經裡面非常之多,它這個是有特別用意的。佛跟大家說經講道,講得詳詳細細,教你完全都聽懂、聽明白了,可是講多了你記不住,所以最後佛就用偈頌把前面所講的意思重複再講一遍,做一個總結論。偈頌又是押韻的韻文,唱起來很好聽,文字很少,便於記憶,你能夠記得,把這個教訓記得,不會忘記,這才能有用處,所以重頌用意在此地。第二個意思,就是佛講經不是像學校上課,學校上課學生是固定的,可以很有體系去講。佛說法,來的聽眾有先來、有後到的,先來的當然前面都聽到了,後來的前面所講的沒聽到,佛用重頌把前面大意給補出來,使後來的人也能聽到完整的,這是佛的慈悲。所以有這兩重意思,佛經往往長行後面接著有重頌。下面這個偈頌不是重頌,叫做孤起頌,他前面沒有說過的。這看法藏比丘發什麼樣的願:

  【頌曰。】

  底下這是七言頌,我們看到句子非常整齊,每一句七個字,每一首是四句。這一段總共是有十首,這個十首裡面可以分成三個段落,前面的兩首是讚佛,讚佛也有對於老師感恩戴德之意,有這個意思在;從第三首到第九首是發願,是說明自己修學的願望;最後一首是求佛給他做證明,他的願望是真實的,不是打妄語的,絕對不是戲論,是真實的。我們看經文:

  【如來微妙色端嚴。一切世間無有等。光明無量照十方。日月火珠皆匿曜。】

  這是第一首,是讚佛的相好光明,換句話說,是讚佛的儀容、佛的儀表。『如來微妙色端嚴』,「色」是色相,「端」是端正,「嚴」是莊嚴,莊嚴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美麗,在佛法稱為莊嚴。諸佛菩薩都是美男子,美是福,佛的福德圓滿,所以相貌之美,沒有人能跟他相比。美色也是佛接引眾生的手段,為什麼?有很多人一看到佛,捨不得離開他,他太美了。他用這個做手段。你們看《楞嚴經》,阿難尊者為什麼出家?就是看到佛太美了,所以他想:佛這麼美,不是父母生的,一定是修成的。他也想跟佛一樣的美,所以跟佛出家,看佛有什麼方法修行,修得那麼樣的美。凡夫都有這個觀念,都有貪求美貌的心,所以佛就用這個方法來引誘大家。我們古人講秀色可餐,所以佛就用這個做手段,佛菩薩都美,這個是有道理的。

  你看西藏密宗的那些佛菩薩的相都很凶猛,那種佛像要到漢地來,漢地人不會歡迎的,為什麼?看到害怕。臉是青的、綠色的、紅色的,那個樣子很恐怖,我們早就遠遠離開他了。佛無有定法可說,佛也沒有一定的相貌,這個諸位要知道。漢地人喜歡柔和、喜歡溫柔,所以佛菩薩在漢地現的相都是柔和、溫厚、善良,漢地人一見心裡面就佩服。西藏人是勇悍,他是遊牧民族好鬥,他們心目當中什麼是英雄?那個很好鬥的、好狠的,這他們很佩服。所以佛菩薩在他那裡現的相,你狠我比你還狠,那他不能不佩服,他也佩服了。所以我們漢地佛像拿到西藏去,看太軟弱了,他們不會佩服的。這你就曉得,佛菩薩隨類化身,在哪個地區,這個地區人什麼性格,他就現什麼樣的相貌,教化那一方的眾生,這是諸位要知道的。西藏也有觀音菩薩,也有阿彌陀佛,西藏的那個阿彌陀佛臉是紅的,紅臉,那個相貌跟我們畫的、塑的阿彌陀佛不一樣,沒有我們的這樣溫和。這個文殊、普賢、觀音,在西藏那些化身都很凶猛,青面獠牙,看到都很恐怖的。所以這個要知道,他在某個地區用什麼樣的形態、什麼樣的身分、什麼樣的教學,能夠利益那一個地區的眾生。佛法是平等法,絕對不是說他那個比我們這個高,或者我們比他那個高,沒有,一律平等。因此佛法一定要互相尊敬,不要排斥,這個就對了。這個是讚歎色相的端嚴。

  『一切世間無有等』,世間不能跟他相比的,佛的智慧圓滿,佛的福報也圓滿,所以稱為二足尊。我們皈依的時候,「皈依佛,二足尊」,二足就是福德、智慧,足是滿足,就是圓滿的意思,這兩種他都圓滿,所以這是最尊最貴的。有些人是望文生義,一看到「皈依佛,二足尊」,這二足是什麼?兩條腿。這還有什麼話說?「依文解義,三世佛冤」,佛都喊冤枉,你把他的意思全講錯了。這個笑話是李老師告訴我們的,李老師有一次,是有一個外國的學佛的人,外國學佛的到台灣來訪問,聽說李炳南老居士也是很有知名度的,特地到台中去訪問,李老師接見他們。他向李老師問了幾個問題,李老師答覆他,他們聽了不滿意,聽了搖頭不滿意。李老師問他幾個問題,他們答覆的,李老師也不滿意,所以兩個人就談不來了。談不來,外國人,李老師不懂英語,得通過翻譯,正好這個外國人還帶了幾本佛書,是英文本的。李老師一看他帶佛書,說「你帶的什麼東西?」他說是英文的佛學字典。李老師一聽這個,靈機一動,馬上就問他,「既然是英文的佛學字典,我要請教你,二足尊是什麼意思?」他就查,查出來之後經過翻譯:兩條腿裡面最尊貴的。結果李老師以後又問了一個問題,一共查出來這兩個問題,「好了,不必了」,就請他走了,這不必談了。你們英文字典翻譯出二足尊,是兩條腿裡面最尊的,沒翻錯,二是兩個,足是腿,這沒翻錯。所以那時候老師就告訴我,他說外國人沒有福,你看看那個字典的解釋就可想而知了。所以這是佛經裡面每個字、每個意思,正確的意思都要了解,不能夠錯誤。

  『光明無量照十方,日月火珠皆匿曜』,這是讚歎佛的智慧、光明,佛有光明。佛光我們凡夫見不到,不是佛光不照我們,是我們自己有障礙,所以這個過失在我們自己這一方,不在佛菩薩。這個「光明」裡面有兩重意思,一個是身光放光,這是形相上之光;另外一個意思就是表智慧,佛的智慧圓滿廣大,遍及十方無量世界,所以有兩個意思。末後這一句是比喻,比喻佛的光明,絕對不是世間任何光明能夠相比的。我們世間所看到的光明,太陽、月亮、星星、火珠,如果比起佛光,都不如。比佛光,就像我們一盞燈光在太陽光底下,那個光完全顯不出來,被佛光蓋覆住了。讚歎佛的光明,光明裡面顯示著清淨、平等、智慧、慈悲,就在這一句裡頭,包含了果地上的萬德萬能。佛的性德如是,我們自己的性德跟佛沒有兩樣,佛的性德顯露出來,我們的性德被埋藏起來,透不出來。被什麼埋藏?被妄想、執著、煩惱給埋藏了。所以你要問佛法是什麼,佛教的內容是什麼?很簡單的一句話,佛教的內容,是恢復自己本性的智慧德能。這個裡頭沒有迷信,佛法是教我們自己認識自己,認識自己生活的環境,就如此而已。我們自己與生活環境的真相不了解,這才產生許多錯誤的想法、看法、做法。如果統統認識清楚了,我們的思想自然純正,一切的做作自然不會有弊病,不會有過失。佛法無論是大乘、小乘,它教學的內容確確實實是這樣的。再看底下一首:

  【世尊能演一音聲。有情各各隨類解。又能現一妙色身。普使眾生隨類見。】

  這個兩首,前面一首是讚歎色相、光明,後面一首是讚歎他的德能、慈悲,也就是德用,起作用了;前面是讚性德,後面是讚性德起用。前面兩句是讚歎他說經講道,佛要不為我們說經講道,說老實話,我們永遠迷惑,哪一天才覺悟?我們怎麼知道自己有圓滿的智慧德能?不曉得。佛這一說,我們才知道,原來我們跟一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,這是真正覺悟。只要我們把自己妄想分別去掉,我們的智慧能力就恢復了。所以佛法的修學沒有別的,破煩惱、執著而已。

  佛的能力不可思議,『能演一音聲』,「佛以一音而說法,眾生隨類各得解」,這個我們聽了很奇怪,實在講今天科學逐漸逐漸進步,也有這個能力。現在用電腦翻譯,我們在那裡說話,甚至於在那裡做一個報告,底下有各國的人在聽,他每個人戴個耳機,電腦隨時統統都翻成他們自己本國的語言了,不必要通過人來翻譯,現在用電腦、用機器可以能夠做到。佛的能力不需要用機器,佛一說法,每個人聽的音聲,就是自己本國本鄉的土音,這個音聲非常的親切,佛跟我們同鄉,說我們本地話。在從前我們看到這是神奇,不太可能,現在科學進步,證明這是可能的,不過佛不需要機械,不需要用電腦,他能做得到。

  『有情各各隨類解』,他這個能力太大了,因為佛講經的這個法會,不但很多各個地區來的,不同的人來聽,還有鬼神,還有天神,還有他方世界的菩薩、羅漢都來聽,佛這一說法他們統統都聽得懂,聽起來都是自己的語言。性德起用,不可思議!

  『又能現一妙色身,普使眾生隨類見』,後面這一句是講佛應化身不可思議。就是我剛才跟諸位講的,在漢地一定現的是漢地人的樣子,漢地人心目當中的美男子,在印度現的是印度人的樣子,在西藏現的是西藏人樣子,在泰國現的是泰國人樣子。我們看泰國雕的佛像,一看下巴尖尖的,那是泰國人;日本人造的佛像一看就是日本人,還穿個丫巴鞋,佛菩薩都穿丫巴鞋的。所以我在美國講經告訴美國人,佛教沒有到美國來。美國人很驚奇,問為什麼?我就給他說,我說你看看哪一尊佛菩薩像長得像你們美國人?所以佛菩薩沒到美國來。到美國來的佛菩薩,是漢地的佛菩薩、是西藏的佛菩薩、是日本的佛菩薩,美國本土還沒有佛菩薩。佛菩薩隨類現身,「能現一妙色身」,這個妙色身是講報身,是講的法身,法、報是妙;「普使眾生隨類見」,這是應化身,《楞嚴》上所講的「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」,佛菩薩現的什麼樣的身相,如你自己心裡面所想的完全相應。這個兩首,是法藏要向老師報告他自己修學的願望(願心)之前,先對老師的讚歎,所讚歎的全是性德,佛有,眾生也有。所以,雖然是讚佛,這個意思深廣無比,沒有一句不是究竟圓滿。我們從這個地方去看、去體會,這個經文字字句句我們都得很大的利益。到這個地方是一段,下面從第三首到第九首,才真正說到他自己的心願。

  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念佛迴向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