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無量壽經(二次宣講)  (第十七集)  1990/4 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檔名:02-005-0017

  請掀開經本第二十面,倒數第二行,看這一段最後的一小節,「九,往生同居,便是橫生上三土。證位不退,亦即圓證三不退。念念普利群生,心心流入覺海,是為本經之趣」。這個一小節的文,是總結本經的歸趣,既是總結這就很要緊了。往生同居土是我們絕大多數人的成就,也是每一個眾生,不僅僅是我們人道,乃至於惡道眾生都包括在內。只要具足信願行這三個條件,生同居淨土可以說是人人有分。它的殊勝,就是雖生同居,上三土同樣得生,這是不可思議的事情。橫生上三土是一生一切生,它不是豎生;豎是要往上提升的,像我們這個娑婆世界這個四土,就不是很容易的事情。證位不退,亦即圓證三不退,我們特別注意這個圓字。我們曉得,證三不退最低限度是圓教初住菩薩,是剛剛證得三不退,沒有圓滿。這個圓證是誰?如果要講到不折不扣的圓,是等覺菩薩才算是圓證三不退;如果把這個標準放寬一點,也是八地以上的菩薩。我們在經文裡面,看到李老師旁邊的小註,是七地以上就是阿鞞跋致。由此可知,這個法門的功德利益,確確實實不是其他法門能夠相比的。無論是顯教、密教、宗門、教下,哪一個法門說在一生當中,可以能夠證到七地菩薩?這實在講沒聽說過,所謂是千經萬論之所無,沒有聽說過這個話;唯獨這個法門,一生當中可以證得七地以上。

  「念念普利群生」,這個念是念佛,聲聲佛號不但我們自利。而且佛號,我們凡夫是不能感觸到,實際上這個佛號聲聲周遍法界,我們凡夫自己不曉得,實際上情況是聲聲周遍法界。如果不周遍法界,西方世界的佛菩薩怎麼會聽見?所以我們念的音聲周遍法界,他們的耳根聽力也是周遍法界。絕對不是說只有他周遍,而我們不周遍,沒有這個道理,我們起心動念都是周遍法界的,所以這個憶佛念佛就普利群生。「心心流入覺海」,前面這一句是利生,利他,後面這一句是自利,覺海就是佛經上講的薩婆若海,薩婆若是梵語,翻成中國意思就是如來的大圓鏡智,這個覺海,也就是我們常講的無上正等菩提。換句話說,就是心心都是趣向如來究竟的果地,這是本經之趣。我們在這一章裡面看到本經的宗趣,宗是宗旨,是修行的方法,很簡單、很容易,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這是宗;趣實在講就是果報,我們依照這個方法修行,得的什麼好處?「圓生四土,圓證三不退,念念普利群生,心心流入覺海」,這是修學這個法門的好處。這個好處、這個利益,確確實實除了這個法門之外,哪個法門都找不到,佛法裡面找不到,佛法以外就不必說了。由此可知,這個法門無比的殊勝,世出世法第一殊勝,這是我們應當要珍惜的。

  宗趣講完了,下面接著要講「方便力用」,先解釋這個標題,什麼叫方便,什麼叫力用?「度生方便,正是諸佛大願之所結、大智之所顯、萬德之所莊嚴、果覺之究竟處也。是故繼體性宗趣後,而論本經方便勝妙之大力大用」。這個方便力用,方是方法,便是便宜,力是能力,用是作用,這是簡單的解釋。佛度眾生一定要有方便、要有方法,而且這個方法還得要很容易學,人人都能學,這才叫最方便。一些聰明的人能學,稍微愚鈍一點的人就不能學,這個方便不能算是究竟方便,還有人不方便。有些法門菩薩可以學,阿羅漢不能學,阿羅漢都不能學,那我們人天更沒指望了。像《華嚴》就是菩薩所學的,二乘以下都沒有分,所以它對菩薩來講是方便,對我們來講是不方便了,這就說方便不圓滿。一切法門統統是如來的方便法,如來只有一個心願,希望眾生快快成佛,希望眾生破迷開悟、離苦得樂,這是諸佛如來的心願。要用什麼方法能夠使一切眾生都覺悟,使一切眾生都能很快的離苦得樂?這就是大願之所結、大智之所顯、萬德之所莊嚴。說這麼多的話,實在講哪一種方便能夠與這四句相應?那只有本經,除了這部經,一切經論、一切法門都不能夠圓滿。雖然是諸佛如來大願、大智、萬德、果覺,那是部分,不是全體,唯獨此經是究竟的全體,這是非常稀有的。所以接著前面的體性、宗趣之後,要介紹本經方便,它這個方便後面特別加上勝妙,勝是殊勝,微妙的大力大用。

  我們看底下這一段,「諸佛出世有三種利益」,佛為什麼要出現在世間?佛門常說,「好事不如無事」,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」,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到這世間來?而是不能不來。是不是他有意思來?他沒有這個意思,而是眾生有感,佛自自然然就有應。什麼樣感?是眾生知道苦,希望離苦得樂,他有這種覺知,這就是覺悟了。覺悟之後,世間種種的學術,現在所講的科學、哲學、宗教,都不能解決這個問題。要解決這個問題,唯有佛法,誰知道佛法?只有佛才知道佛法。所以佛法,佛這個字翻成中國意思就是覺,大家想覺,佛知道覺悟的方法,佛法就是覺悟的方法,也就是離苦得樂的方法,這個方法唯獨佛知道,所以佛這才出現於世。他這一出現於世,給我們帶來許多許多的利益,那個利益是說不盡的,此地把它歸納為三點。

  第一個是「說經」,這是佛出現在世間利益最大的,佛給我們講經說法。像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出現在北印度,一生當中從沒有一天間斷,天天給我們講經,所謂講經三百餘會,說法四十九年。一會就是有一個主題,好像一個大的單元,我們今天講《無量壽經》這是一會。所以法布施的利益太大了。這裡說,第一個是說經,「法施利益,令眾生破迷開悟,早證無上菩提」。說法實在是很難,尤其是為一切眾生說法,眾生無始劫以來,迷惑顛倒、妄想執著這個習氣太重了。說法真的要善巧、要方便,沒有善巧方便,往往聽眾把佛的意思聽錯了,錯會了意思,錯會了意思不但得不到佛法的利益,反而受害了,可見得說法確實不容易。不但佛法弘傳要特別注意這樁事情,就是過去儒家教學也非常重視,唯恐誤人子弟,唯恐曲解經義。所以他說法的目的是破除我們的迷惑,迷惑破除自然就開悟了。所以那個悟不是從外面來的,悟是自己本有的,好像一面鏡子,鏡子骯髒了我們把它擦一擦,把那個髒的東西擦掉,鏡子就放光明。鏡子光明不是擦出來的,是它本來就有光明,而是把光明上面那個障礙去掉而已。由此可知,悟是本有,迷是本無,本來不迷,現在迷了。那我們要問,本來不迷,現在為什麼會迷?我們這個迷到底是什麼原因,是幾時迷的?佛幫助我們破迷開悟之後,這悟了以後什麼時候會再迷?這都是問題。說實在話,這些疑問就是眾生之迷本,為什麼迷的?就是這樣迷的。迷本來沒有,你還把它當作真的,還要研究它,它什麼原因,幾時開始的?這種叫迷上加迷。所以佛是個好老師,碰到這樣的學生也是很頭痛,也很麻煩,怎樣能把它搞清楚叫眾生不迷。什麼叫不迷?沒有疑問就不迷了。愈跟你講疑問愈多,那就愈講迷愈深。

  從這個地方諸位就能夠體會到,真正好的老師,講了東西之後,學生不懷疑,他能夠理解,他沒有疑問,這是破迷。講了之後,學生在這裡頭又發生很多問題,再跟他解釋,解釋後頭又來了一些問題,這個老師不是高明的老師。從這個地方,諸位要是很冷靜去體會,你就了解佛家教學方法的善巧。那個善巧說老實話,每一宗都有,最顯著的是禪宗,禪宗老師出個題目叫你去參,你參究的時候有了疑問,你起了疑問舉手要問老師,老師回答不回答?不回答,把你拖過來打你三十板,打了也不說話。當然打了你不服氣,你問:師父,你為什麼要打我?好,再打三十板。你沒問題,沒問題也打三十板。有問題是邪念,沒有問題是無明,邪念也要把它打掉,無明也要把它打掉,他一句話不說的。所以禪宗教學香板供養,天天就打,一直打到你妄念都沒有了,就開悟了!這個法子說老實話,這個要對根性很利的人,才會把他打醒;如果根性笨的人,打死了他也不會醒。所以你看禪宗,禪宗祖師傳法,一生當中有幾個人開悟了的?所以絕大多數打一輩子也不開悟,愈打愈糊塗。它那個方法是特殊。

  教下不用這個方法,教下多半用讀經、持咒、念佛,用這些方法,一定要念到自己妄想、無明統統都念掉了。無明比較難,先把妄想雜念念掉,你就得念佛三昧,念佛三昧就是禪定,先得定。得到定之後繼續不斷再用功,念到智慧現前,豁然大悟,那就是把無明也念掉了。這個淨宗方法之妙,所以稱為殊勝,一切諸佛都讚歎,它是任何根性都適合。不像禪宗,禪宗不開悟就沒用處,因為縱然得禪定,可以生到四禪天、四空天,還是免不了輪迴,來生果報好一點而已,所謂是人天福報,出不了三界,不能了生死,這是我們要知道的。淨宗的殊勝,縱然沒有見性,甚至於禪定都沒有得到,它能帶業往生,橫出三界,這是別宗裡頭沒有的,它能橫出。不像其他宗,其他宗叫豎出,豎出它一定是這個境界,先在欲界天、再到色界天、再到無色界天,這樣超越的。這個欲界天是要積德修善,是善業的果報;四禪、四定那是甚深的禪定,這樣功夫才能超越的。念佛人不需要,就憑這一句佛號就行了,但是這個佛號要會念,會念的人成就了,不會念的人還是不行。什麼叫會念?不懷疑、不間斷、不夾雜,這叫會念;懷疑、夾雜、間斷就不會念,不會念的也變成人天福報了,這一生不能往生。所以在一切在法門裡頭,這個法門比其他法門確實方便多了,這是佛說經的目的。

  第二個利益,「諸佛如來有身相光明,無量相好。若有眾生,稱念觀察,皆能滅罪消業,永背三途。隨意所樂,當生淨土,乃至成佛」。這是說佛在世的時候佛的相好,佛的身相光明、無量相好,佛是世間第一美男子,連阿難看到都喜歡。你看《楞嚴經》上阿難為什麼出家?就是看到佛的相太好了。他心裡想:這個相決定不是父母所生的,一定是他修來的,我也想跟他一樣相好,所以出家跟佛去學法。相好是果報,所以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,諸位可以看看江味農居士註解的《金剛經講義》,他那個裡面寫得很清楚。每個相都有因,像廣長舌相,佛說了,三世不妄語,你的舌頭伸出來可以舔到自己的鼻尖,三世不妄語。佛在因地當中生生世世不妄語,所以佛的舌頭伸出來可以把臉蓋起來,廣長舌相。每個相都有因的,有因有果,你要不修因,哪來的果報?所以經上常說,菩薩成等正覺了,還要用一百劫的時間去修福,修什麼福?就是修相好。也許我們要問,佛為什麼要長得那麼好?這個相好可以引誘人,引誘人來學佛,來跟他學。如果佛的相長得很醜陋,他再有學問、再有好東西,人家一看那個相不歡喜他,不願意接近他。所以佛的相好是接引眾生的手段,他一定要修的。

  而且佛一定出現在皇宮,身分一定是王子出家。為什麼不生在普通百姓家?普通百姓家不行,因為世間人所求的功名富貴,求這個。他一示現的,你們所要求的,我統統都有,所謂是「富有四海,貴為天子」,這是人間富貴到了極處。你們所求的富貴我統統都有,有了怎麼樣?我都丟掉。讓人家覺得這富貴大概還不怎麼樣,佛法超越了富貴,這些都是度眾生的方便。所以佛決定不能生在一個貧窮人之家,道理就在此地。所以歷代祖師大德有許多都是貴族出身的,像安世高,我們常常讀他所譯的經本。安世高就是安息國王,他是安息的王太子,父親死了以後他繼承王位,做了半年國王他不做了,出家修道去,王位捨棄掉了。那個時候的安息就是現在的伊朗,在唐朝時候稱為波斯,現在稱為伊朗,國王的身分出家。這就是相好光明非常重要。愛美之心不單是我們這個世界,盡虛空遍法界十方諸佛剎土所有一切眾生,沒有說不愛美的,所以佛就用美來做為接引的方便。我們塑造的佛像、塑造的菩薩像都非常之美,使你看不厭,看不厭把佛菩薩這個印象印入我們自己阿賴耶識裡面,這就是成佛、成菩薩的種子。所以四種念佛有觀像念佛,那個像造型造得不美的話,我們都不想看它,也不想供養它。所以這個像的造型一定要完美,完美就是找不到缺陷,沒有缺陷的美。

  「若有眾生,稱念觀察」,念佛,觀察是看佛像,看佛的相好,「皆能滅罪消業」。這一句諸位能不能體會,我們看佛像怎麼會滅罪?看佛像真的滅罪。我們不念佛、不看佛就會胡思亂想,胡思亂想就造罪業。看佛的像會起恭敬心,這個恭敬心是性德,對佛生起敬愛之心,這是滅罪增福。看到佛像,想到他也是凡夫修成,我們今天也是凡夫,他能成佛、成菩薩,我們為什麼不成佛、不成菩薩?見賢思齊,看到他,我要跟他一樣,這個滅罪消業的功德就更大了。為什麼?成佛、成菩薩這個念頭起來,這就是大菩提心。所以我們供養佛,實在講最主要的意義就在此地,他是個標本,他是個樣子,我們要依照這個樣子來塑造自己,這是真真實實的滅罪消業。這個念頭起來,不但永背三途,而且超越六道。因為六道凡夫沒有這個念頭,這個念頭起來是成佛、成菩薩,十法界裡面是菩薩法界,這是真正超越了。能夠常念、常看,你看看這個世出世間相好莊嚴,沒有比佛更好的,你要想看好相,你為什麼不看佛像?佛的相是一絲毫欠缺都找不到。要想塑造自己的相,應當要依照佛的相那個模樣來塑造自己。淨宗尤其方便,教我們一心念佛就行了,念佛,心就是佛,相隨心轉!念佛人不要多,念上三年你的相貌就變了。你要找一個三年跟你沒見面的人,他一見第一句話就是:你的相貌變了。天天跟你在一起這是不太覺得,有長時期沒有見面的,一看:你相貌變了。為什麼?心變了,心心念念都是佛心,所以相貌慢慢就變成佛相,尤其天天看、天天想。你現在學佛學了這麼多年為什麼沒變過來?就是你每天想佛的時間太少了,想亂七八糟的東西太多了,所以你變得很慢,不是沒有變,小小的變,變得很慢。如果你一天到晚都念佛、都想佛,除佛之外什麼都不想,這個力量強,變得快,變得快也變得好,他真的會變了!你看連看相算命的都常說「相隨心轉」,這真的。所以確確實實滅罪,確確實實超越輪迴。

  「隨意所樂,當生淨土,乃至成佛」,這個說法,就是佛法裡每個宗派、每個法門,都離不開這個原則,可是特別是以淨宗持名念佛,為最殊勝、為最快速。所以我常勸同修們,你們家裡供養佛像要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佛像,你供養它,你天天看它看不厭,最喜歡的。因為雕塑佛像、繪畫佛像的人畢竟是凡夫,他沒成佛,所以同樣都是阿彌陀佛,那個造型就不一樣。我們這個當中這一尊是阿彌陀佛,台灣雕的;前面這一尊也是阿彌陀佛,這是日本人做的;那邊供的磁的是阿彌陀佛,這大概是兩百年前做的,那有兩百多年了。三個都是阿彌陀佛,面貌不一樣,喜歡哪一尊?你喜歡哪個像就供哪個像。在從前不方便,家裡供像,我出去就看不到了;現在我們把這個像用照相影印,印得很好,大張、小張,家裡可以供養大張,錢包裡頭、口袋裡頭供養小張,隨時隨地都可以看看。這個做法,就是希望諸位同修時時刻刻想佛、念佛,不要去想別的。想別的都是造六道輪迴,那是造業,不是消業,是在造業。只有我們想佛、念佛是消業、是滅罪,這一點都不假。

  第三個利益,「勸令父王行念佛三昧」,為什麼把這樁事情做為三種利益之一?諸位要曉得,人生於世恩愛最重無過於父子,所以兒子報父母之恩,當然是最殊勝的第一法門。釋迦牟尼佛勸他父親,這個八萬四千法門,勸他修哪一個法門?勸他修念佛法門。所以從他勸他父親念佛求生淨土,當然這個法門在無量法門當中一定是很殊勝。這也是給我們大眾做個樣子,你要說這個法門好,好你為什麼不勸你父親修?他勸他父親就是修這個法門。他沒有勸他父親參禪,沒有勸他父親學密,他勸他父親念佛。所以把這個列入三大利益之一,使我們眾生見到這個情形會覺悟。

  下面一段是稍微詳細一點介紹,「佛告父王:一切眾生,生死中念佛之心,但能繫念不止,定生佛前。一得往生,即能改變一切諸惡,成大慈悲」。這個一段是經文,是佛勸他父親念佛一段話。這個意思很清楚、很明顯,一切眾生都免不了生死輪迴。如果我們對這個稍稍有點認識,人就會覺悟,知道生死輪迴是決定不能避免。生死輪迴非常恐怖,我們人在這一生,一生苦算不了什麼苦,生生世世苦這才叫真苦,這個要認識清楚。要想超越輪迴一定要念佛,何況在《觀經》三福當中,佛告訴我們「深信因果,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」。所以念佛之心,在生死當中念佛之心,但能繫念不止,這一句是方法。繫念,就是跟《無量壽經》講的完全相同,跟玄奘大師所翻的《彌陀經》上說法也是一致的,繫心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牽掛,心裡頭掛念著。掛念什麼?只掛念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什麼都不要掛念,這個人才是真正有智慧。為什麼說除了阿彌陀佛其他都不要掛念?真能掛念阿彌陀佛,你心裡面所掛念統統都得到了,真的得到。你要把阿彌陀佛忘掉了,無論你掛念什麼人、什麼事,到最後都落空,一場空。這個真實利益自己一定要參透,就是要透徹的明瞭,一切法裡面唯有佛真實。其餘一切法,虛妄的,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」,不是真實的。繫念不止,繫念剛才講了,就是一心念佛,也就是我們常講的不懷疑、不間斷,不止就是不間斷,繫念就是不夾雜,這樣念佛決定往生。

  《西方確指》,覺明妙行菩薩有一段話很重要,他說大凡修淨土人,最忌諱的是夾雜。什麼叫夾雜?還有很多同修搞不清楚。覺明妙行菩薩只舉幾個例子,這幾個例子之外,夾雜的東西太多太多了,他舉的幾個例子就是學佛人的通病。他說什麼叫夾雜?「又是諷經」,就是誦經,這個誦經不是指本宗經典,念《金剛經》、念《法華經》,不是本宗的經論,他念經,念經是夾雜。「又持咒」,像我們通常的楞嚴咒、大悲咒、十小咒、六字大明咒,這也是夾雜。「又作會」,作會是法會,台灣的法會很多,這是舉幾個例子。「又好說些沒要緊的禪」,禪是什麼?口頭禪,在一塊討論口頭禪,這也是夾雜。「還要說些吉凶禍福、見神見鬼的話」,這也是夾雜,現在這很流行,這些是菩薩說出來的幾樁事情。除這個之外,諸位要曉得,凡是妨害清淨心的統統叫夾雜。換句話說,打妄想是夾雜,起分別也是夾雜,執著還是夾雜。換句話說,你不念阿彌陀佛統統叫夾雜,你心裡會起心動念,那都是夾雜。要想做到不夾雜,那只一句佛號接一句佛號,它不中斷。斷了,一定就夾雜;夾雜,一定中斷。所以菩薩講念經,我念一部《金剛經》,我佛號斷掉了,這當中夾雜了一部《金剛經》在裡頭,這心怎麼能得清淨?六祖大師說得好,這個清淨心是什麼樣子?「本來無一物」,哪有《金剛經》?沒有。現在教你一門深入,專修念佛法門,你就老老實實念這一句名號就好了,什麼都不要夾雜。

  淨宗雖然說五經,選一部就夠了,其他的要不要念?其他的不要念,一經就是一切經。如果有時間就念《無量壽經》,念《無量壽經》的好處在哪裡?是《無量壽經》講得詳細、講得明瞭,真正能夠幫助我們斷疑生信,好處在這裡。假如我們真正不懷疑了,那就可以選一個短的經,哪個經最短?《大勢至菩薩圓通章》最短,總共只有二百四十四個字,夠不夠?夠了。比《心經》還短,《心經》二百六十個字,它只二百四十四個字,比《般若心經》還短。經文雖然短,裡面包含的意思是一樣的,《無量壽經》所講的義理圓滿,《大勢至菩薩圓通章》也是圓滿,沒有欠缺的。所以念佛要想功夫得力,要想念到功夫成片,功夫成片,什麼叫成片?不夾雜、不間斷就成片,功夫打成一片沒有雜念了,二六時中只有一句佛號,心裡面所想的就是一個阿彌陀佛,這叫功夫成片了。功夫一成片,給諸位說,決定往生。如果繼續努力一段時期,你就得生死自在了。生死自在,換句話說,就不生不死,你就得到了。你說這樣殊勝的利益,我們不取,還要去想這個人、想那個事,你說這何苦來?這叫愚痴,這叫迷惑顛倒。要真正覺悟!這個法子一生當中可以證到不生不死,是真可以做得到的。做不到,做不到那就不必說了,這一生辦不到不必說;他一生真正可以辦到,為什麼不去辦?只要在這個世間,世出世間一切法,我什麼都不愛,我就愛阿彌陀佛就成功了;我什麼都不要了,我就要西方極樂世界,這個問題就解決了。你真正能得到,永遠得到!

  這個世間你說愛、說要,說老實話,那曇花一現,得不到,這都是假的,所以一定要覺悟。真正明瞭這個世間一切法是「夢幻泡影」,皆是虛妄;要求真實,所以不能夾雜,因為你夾雜,心就不專一了;心不專一,見佛往生就沒指望了,換一句話,我們這一生就空過了。佛常講「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」,得人身真的不容易,這個人身得來有什麼意義?沒有意義、沒有價值。人身真正的意義、真正的價值,得到人身就利用這個機會永脫輪迴,了生死出三界,成佛作祖,人生的意義、價值在這裡。這幾個人知道?所以決定不迷,決定不可以感情用事。你要知道,感情是什麼?感情是魔王,是大魔,一動感情就完了,這一生又出不了三界,又還得搞六道輪迴。所以真正覺悟的人,要有決心把這個情魔一刀兩斷,這個地方要狠心才出得了三界。這個狠心,說老實話,這是真正的慈悲,這是真實的智慧,千萬不要白白的空過了這一生。所以覺明妙行菩薩勸我們念阿彌陀佛,勸我們一生當中抱定一個希望,求生淨土。

  他又給我們說了一首偈,他說「阿彌陀一句,萬法之總持」,這個兩句說明這個名號的功德不可思議,這一句阿彌陀佛是萬法之總持法門,總持就是總綱領,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一切萬法,念這一個佛號,就一切萬法統統都念到了;修這一門,門門都修了,所以一修一切修。這是認識這一句阿彌陀佛的功德,認識這一句阿彌陀佛在一切法門裡面它的地位、它的分量。

  下面兩句是跟我們講的方法,「聲與心相依,念茲復在茲」。聲是我們念出這個一句佛號的音聲,聲要跟心相應,口裡念佛,心裡要有佛。否則的話,口裡念佛,心裡在打妄想,這個沒用處的,心裡要真正有佛。所以經叫諸位念,念熟透了,念這一句佛號這個心裡真正有經。佛號是什麼?佛號是這個經的題目,好像作一篇文章這是題目。《無量壽經》也叫做《大阿彌陀經》,所以念這個題,整個文章內容都在自己腦海裡面浮現了,這要相應。聲聲佛號,是我們憶念阿彌陀佛無量的智慧、無量的功德、無量的慈悲,經上所講的。念茲復在茲,這就是不間斷、不夾雜,就是這個意思。

  「感應不思議,蓮開七寶池」,這個兩句是說念佛的功德利益現前感應,有不可思議的感應。這個感應是什麼,是不是見蓮花、見佛相?不是的,如果是那個,那就變成見神見鬼了。我們所說的感應,是你的妄念少了、煩惱少了、分別執著少了,身體健康、精神愉快、智慧增長、快快樂樂,這是感應。離苦得樂了,破迷開悟、離苦得樂這是感應!不是見神見鬼,不是見到什麼佛光、見到神通,如果那樣搞法那就糟了,那就變成妖魔鬼怪了,這是諸位千萬不要發生誤會。最殊勝的感應,你從此以後什麼病痛都沒有了,百病不生,心清淨、身清淨,百病不生。不但不病,而且不死了,這是現在得到的感應不思議。那個西方極樂世界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,不生病,死的時候也不生病,想坐著走也行,想站著走也行。古德有一個人名字我忘掉了,我知道有這回事情,他臨終往生的時候他問大眾:「人臨終走的時候有坐著走的,你們知不知道?」人家說知道,也有人見過的,也有人聽說過的。「站著走的呢?」站著走的也有,有站著走的。他就豎一個跟斗,腳朝上,手朝下栽著,他說:「這樣走的,你們有沒有聽說過?」沒聽說過。他就走了。遊戲人間,你看多自在!那有沒有生死?那沒有生死,這就是感應不思議。人人做得到,我們為什麼不肯幹?這個不肯幹就是不肯把妄念放下,你這個感應就得不到了,感應就是利益,這種殊勝的利益就得不到。你要想真正得到這個好處,勢必要萬緣放下,要真正放下。

  「蓮開七寶池」是將來的利益,這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利益。前面一句說「感應不思議」是現前的利益,末後這一句是將來的利益,蓮池化生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決定成佛。所以諸位要記住,世出世間無比的殊勝利益就在你眼前,看你要不要?但是不可能說這個我也要,世間五欲六塵我也要,那是不可能的。如果說是成佛也能做得到,世間五欲六塵可以不必放下,也一樣的貪愛,那是魔說的,不是佛說的,這個不是佛說的,佛沒有這個說法。諸位要曉得,世間光陰很短暫,短短的幾十年,你要是能夠把它放下,將來以後這個快樂無窮,永恆的快樂,你真正得到。眼前這一段貪愛你要是不肯捨掉,好了,這一生那種貪愛就是造罪、就是造業,業果現前,將來到哪裡去受報?三惡道去受報,不是蓮開七寶池。所以這些事實擺在面前,利害得失我們要把它看清楚,你看清楚、你認識清楚,你這個念頭就不會錯了,真實的利益你才能夠得到。

  所以佛勸父親念佛,我們繼續再看底下這段文,「此乃世尊大慈至孝,勸父之言,唯勸念佛」。釋迦牟尼佛勸他父親修行,他的父親淨飯大王現在在哪裡?在西方極樂世界。他們ㄧ家自己都是修淨土的,都是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。不但是這樣的,你們在《無量壽經》裡面看到的,阿難尊者大家曉得,禪宗二祖。禪宗是釋迦牟尼佛傳給迦葉尊者,迦葉傳給阿難,阿難是禪宗二祖,阿難現在在哪裡?諸位曉得,在西方極樂世界,為什麼?《無量壽經》講了,他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。他見到阿彌陀佛,見到西方極樂世界相好光明,他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。所以我們曉得,禪宗二祖就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!「可見種種行門,非不殊勝,但非凡眾之所能修」。這是古大德說的謙敬之語,謙虛、恭敬,但是也是實在話,種種法門就是八萬四千法門、無量法門。「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」,所以從法門上來說,並不是它不殊勝,但是問題在哪裡?並不是凡夫每個人都能修的,這是真話。「唯有繫心念佛法門」,這個就是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。「最是應機」,這就顯出這個法門,為什麼說在一切平等法門裡面挑選出來,就是因為它方便,人人能修、個個會念,而且是一生穩穩當當一定成功,它好處在這裡,所以這最是應機了。「但能依教念佛,定能往生。一得往生,便能轉惡成善。念佛之方便妙用顯示無餘」。這是在一切法門裡面確實第一方便,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,所以轉惡成善也到了極處。世出世間一切法裡面什麼法最善?成佛最善。一切諸佛剎土,就是諸佛的世界,哪一個世界最善?阿彌陀佛淨土最善,你生到淨土這就是轉惡成善。娑婆世界惡,西方極樂世界善,一往生,轉惡成善了。凡夫惡,佛菩薩善,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就成佛、成菩薩,這個轉得最快,也轉得穩當、轉得徹底、轉得究竟。

  下面給我們講「念佛有四種」,實在講念佛的方法很多,這是把它歸納成四大類,就是四種念佛。第一種是「持名念佛,即本經所宗稱念阿彌陀佛名號。善導大師曰:唯有徑路修行,但念阿彌陀佛。因其方便直捷,成功迅速也」。第一個是持名,持名,持是保持,名就是稱念這一句名號,稱念名號相續不斷,這叫持名。《阿彌陀經》跟《無量壽經》都是主張持名念佛。善導大師說,善導是唐朝時候人,歷史上記載他是阿彌陀佛化身再來的,所以善導大師的話,等於是阿彌陀佛自己跟我們宣說的。日本古代淨宗之盛,超過中國,原因就是日本在唐朝那個時候留學生,出家人留學生到中國來學佛法,很多都是善導大師的學生。所以他們回國之後提倡淨土,一直到今天,日本人對於善導大師還是很尊敬,我們到日本去參訪的時候,許多寺廟裡面都供奉著善導大師的像,有不少寺廟的名字就用善導大師的名號,叫善導寺,我們台北善導寺是日本人蓋的。你看到「善導寺」,一定是修淨土宗的,因為善導大師是我們淨土宗第二代的祖師,初祖是慧遠,二祖就是善導。他告訴我們,他說「唯有徑路修行」,這個徑路就是近路,聰明人都曉得走近路,最近的一條道路。我們凡夫想成佛,最近的一條道路是什麼?他老人家講「但念阿彌陀佛」,這是最近的一條路。

  這個道理,前面都跟諸位說過,為什麼念佛會成佛,現在不再重複講了,但是將來到經文裡面還要細說。「因其方便直捷,成功迅速也」,這是總結,因為它方便,一句佛號確確實實我們在二六時中,行住坐臥可以做到不間斷。口裡面不念佛,心裡面念佛,確確實實它是無障礙的法門,不妨礙工作,也不妨害別人。別人不喜歡念佛,我們心裡默念,不要引起他生煩惱,我們的功夫可以繼續不斷,不影響別人。所以真的它方便、直捷,直捷是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。這個法門不是修因證果,它直捷從果上起修,阿彌陀佛就是果覺,所以這個是比其他法門成就快速的主要原因。念佛最重要的,諸位要記住,這四種念佛都是一樣的,就是念到心清淨。這個法門叫淨土法門,所以心淨則土淨,一定要念到心清淨才行。心清淨是功夫,心清淨是智慧,心清淨是福德,你看我們人人要求的,我要求智慧,我要求福報,智慧、福報在哪裡?在清淨心裡面。

  在座諸位同修,你們長期在這裡聽經,我相信每個人都有感觸。我自己有感觸,我在這裡跟大家講這部《無量壽經》,可以說天天不一樣。不但是跟新加坡講的不一樣;跟我們講堂上一次講的不一樣;從開經以來,這次開經以來每次講的都不一樣。你們有些學講經的人,要從這個地方去學,經在哪裡?不在文字裡頭,你在文字裡面去學,那你講的遍遍都是一樣,文字是一樣的,遍遍都一樣,不可能會講出兩樣出來。為什麼會不一樣?我告訴諸位,這個心地清淨不一樣,一天比一天清淨。換句話,什麼妄想分別執著一天比一天放得多,道理在此地。你心愈清淨,你看這東西裡面的意思愈看愈多、愈看愈深、愈看愈廣,一句兩句都說不盡。我得趕時間,我只想這次出國之前把這個講完,看看這是沒有辦法,後面這麼多。所以我告訴諸位,說不盡,趣味無窮!可是本子一關起來,什麼也沒有了,本子一翻開的時候這義趣無窮,合起來的時候一念不生,什麼也沒有了。所以弘揚淨宗祕訣在哪裡?修自己的清淨心,這是祕訣。所以叫大家念經,念經是什麼?無非是把妄念念掉,把煩惱念掉,把一切分別執著念掉,恢復到自性清淨,清淨心裡面自然就生智慧。智慧現前,讀經,或者是講經,講的就不是別人的經,是自己心性智慧流露出來,跟釋迦牟尼佛相應、相契合的這個經,這個不一樣!

  我們再翻過來看第二條,「觀像念佛。以供養聖像,注目觀視」,這就是觀像念佛,「然像去還無,因成間斷」。所以這個念佛的方法不如持名,持名可以不間斷,這個什麼?像在這,是心裡有佛;像不在的時候就斷掉了。所以現在方便是什麼?我們把像照下來,影印裝在口袋上,時時就是希望你這個像不要中斷,目的在此地,希望大家觀像不要中斷。但是從前沒有這個方便,印刷術也不發達,縱然這個像繪畫起來,是黑白的,所以很不容易。這個觀像念佛是要很有福氣的人,他不需要工作,家裡建個佛堂,四面都供養佛,這裡看看,走到哪裡都是看看佛像,一切生活都有人照顧,所以很大的福報。想想我們有這個福報沒有?如果沒有人供養,沒有這麼大的福報,這個方法還是修不成。所以念佛堂這個四面都要供養阿彌陀佛的像,就是我們繞念的時候,無論你眼睛看到哪裡統統都看到佛,這個才是真正如法。因為這個念佛總盡可能的,這四種念佛統統能夠合在一起,都相應,我們以持名為主,這一句名號裡面這四種念佛都相應,這是最好。因此佛像供養一尊,你喜歡哪一尊就供養這一尊,常常去看看,一聽到阿彌陀佛就想到這個像,將來我們自己往生的時候,來接引我們的阿彌陀佛就是這個像,不會弄錯的。為什麼?天天看你、天天想你,想的這個相這次真的見到,真的來了。阿彌陀佛沒有相,隨眾生心他變的相,所以你想他什麼相他就變的什麼相。假如供養的像太多,到臨終那一剎那:哪個像好?這一耽誤就糟了,阿彌陀佛就不來了,因為你起了個妄念,起了個妄念那就不好了。所以平常供養只供養一尊像,一生不要改變,走到什麼地方都帶著,這個很重要。

 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