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無量壽經(二次宣講)  (第四集)  1990/4 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檔名:02-005-0004

  請掀開經本第五頁,第六行「概要」。從這個地方起才是正式的介紹《無量壽經》,這就是華嚴宗裡面所謂的「十門開啟」,也稱之為玄義。這是在未講經之前,先把經中玄妙的義理提出來報告,那麼我們現在的話來說,就是全經的概要。首先做這個報告有兩個用意:第一,對於初學的人來說,全經經文太長了,我們不知道這部經究竟說的是什麼,很難提起聽經的興趣,所以在沒有講之前,先把全經重要的意思提出來報告,目的是讓我們首先對這部經有一個概略的認識,可以提起聽講、讀誦、研究的興趣,這是第一個理由。第二個,對於老同修,就是老參,這一部分是講經的人的心得報告。老參他對於這部分非常重視,因為經文有註解、有憑藉,可以聽,可以不聽,這部分是每個人修學心得都不一樣。所以有這兩個原因,在講經之前都有報告玄義。

  我們玄義這一部分,因為李炳南老居士眉註裡面沒有,只有黃念祖老居士註解裡面有這一部分。我們知道黃老是夏蓮居居士的傳人,夏蓮居會集這個本子之後,曾經做了多次的講演,黃老居士每一次都與會,所以對於這部經是非常的熟悉。不但如此,夏老居士講經的這些資料、手稿,都交給黃念老,並且囑咐他為這部經寫一本完整的註解。很可惜在文化大革命期間,經典都燒毀了,黃老居士手上保存這些手稿也不能夠僥倖,也都被燒毀掉了。這個時候就是憑他過去記憶所及,為這部經寫出這麼一本註解,現在在台灣流通的這個本子。這是非常之難得,所以他的玄義是有根據的。雖然根據老師、根據古人,從玄義的部分確確實實可以能夠見到他修學的心得。我們這一部分主要是採取老居士的。老居士寫這個本子,實在講也是煞費苦心,他這個註解,我們可以稱它為集古今《無量壽經》註解之大成。讀他這部註解,也就讀了許許多多古大德對《無量壽經》的註子。這是這個本子與一般註解本不相同的地方,對於我們修學,值得參考的地方非常非常之多。

  因為這部經與《華嚴經》的關係特別的深厚,不僅是夏老、黃老有這個認識,我們從《彌陀經疏鈔》,這是蓮池大師的註疏,他老人家在《疏鈔》裡面引用《華嚴經》的經文特別之多。由此可知,淨宗與《華嚴》的關係非常之密切,所以採取華嚴宗的方式,用十門開啟,而不採取天台家的五重玄義,這個道理就在此地。十門就是介紹全經的大要,分為十個項目,十個項目的次第、名稱都列在這個地方,從第一「教起因緣」,第二「本經體性」,一直到第九「總釋名題」,第十就不算了,第十就是講經文了。所以玄義十條,實際上來講只有九條,這個我們到時候再說。

  我們先講第一條,「教起因緣」。我編的這個講義,是黃老居士註解裡面重要的部分,次要的我們都把它捨掉了。因為要照他講義講,那要很長的時間,其實也沒有這個必要,所以提出要緊的地方,我們列出條目跟諸位介紹。

  這一段裡面分成兩個段落,第一個就是「明大教與淨土法門之興起」。大教就是佛法。佛法為什麼出現在世間?為什麼出現在印度,而不出現在中國?這些都是我們學佛一開頭就要探討的,這就說它興起的因緣。其次是淨土宗,淨土宗在整個佛法裡面它是佛法的一部分,為什麼有淨土宗的興起?這對於我們修學這一宗關係更為密切。

  佛法大致上來說是離不開因緣的,所謂佛不度無緣之人。佛出現在世間,必定是這個地區、這個時代確確實實有一些眾生根機成熟。根機成熟,佛是一定要來幫助他,這就是我們常講的機感相應,眾生有感,佛就有應。感應道交在佛法裡面講有四句,這是我們要知道的。這個四句有「顯感顯應」,顯是非常明顯,像我們求佛菩薩保佑這個心態都非常明顯,佛菩薩真的保佑我們也很明顯,這是顯感顯應。第二種是「顯感冥應」,我們求佛菩薩心態很明顯,但是佛菩薩是暗暗當中保佑我們,保佑我們,使我們不能夠覺察,就是不知不覺,可是他真的在保佑我們,所以他應是不明顯,叫冥應。第三種叫「冥感顯應」,佛當年出現在世間就是這一類的,眾生根機成熟了,但是並不曉得要求佛。根機成熟了,雖不求佛,佛知道,佛示現在世間,這是非常明顯的來應。所以是屬於,眾生是冥感,佛是顯應,明顯的應現在世間。第四種是「冥感冥應」,這個感應都不明顯,但是確實還是感應道交。所以感應總共有四句,這是四句裡面第三句,佛當年出現在世間。那麼中國文化水準確確實實也相當之高,雖高,但是還是比不上當時的印度,這個是確實的。因為印度人著重修禪定,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,一般修禪定的人有能力生欲界天、色界天、無色界天。在我們中國雖然出現了孔老夫子、老子、莊子,還沒有能力生天,對這個道理講的是不少,可是事實上還沒有達到這個境界。由此可知,印度在修持方面確實超過了中國人,這是佛為什麼要降生在印度。譬如中國在當時,對於六道輪迴這個概念還不能完全接受,但是六道輪迴在當時的印度,幾乎每個人都承認了。為什麼?他在禪定當中親自見到。所以對於六道的情況,在印度的九十六種外道,他們可以說是清清楚楚。可惜的是知其當然不知其所以然,雖然看得很清楚,但是六道怎麼形成的,這個他們不知道;如何脫離六道,他們不知道。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,佛就不能不出現在世間了,為他們這些根熟眾生解決這個問題。

  我們看第一段,「一切法不離因緣」。這個一切法,不管是世間法,或者是出世間法,統統離不開因緣,即使佛講《法華》、《華嚴》,也是離不開因緣。所以「大教之興,因緣無量」,大教就是指整個的佛法。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,當時是講經三百餘會,說法四十九年。它的興起絕對不是單純的,可以說是非常複雜的因緣。那個時候有緣分見到佛的人、有緣分聽佛說法的人,乃至於三千年後我們這個小道場,我們每一位同修還能夠看到經典(經典雖然是翻譯本,但是譯本無異於原本,這是我們要相信的,在下面我們都會向諸位報告,無異於原文),我們每一個人跟諸佛菩薩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有緣分,沒有緣分你今天怎麼會遇到?世尊的末法還有九千年。釋迦牟尼佛滅度到今年,以中國人記載是三千零十七年。末法時期是一萬年,正法一千年,像法一千年,末法一萬年,才過三千年,一萬二千年才過三千年,後面還有九千年。這九千年當中,有人能夠聽到佛法,聽到佛的名號,見到佛菩薩的形像,與諸佛如來過去生中都有緣分,沒有緣分決定遇不到。你就想想,這個因緣真是無量!沒有緣,沒有緣佛就不可能出現在世間,所以出現在世間是無量的因緣。無量因緣就難講了,必須把無量的因緣歸納,歸納成幾個重要的因緣這才好講,所以佛法常常用歸納的方法。

  「而無量因緣,唯為一大事因緣故。」這就是歸納,歸納成一個總綱領,這個總綱領是什麼?就是一大事因緣,這一大事因緣就是《華嚴經》與《法華經》上所說的。我們看《法華經》上怎麼講的?「《法華》云: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,出現於世」。由此可知,釋迦牟尼佛出現在我們這個世界,一切諸佛出現在某一個世界裡面,大致都離不開這個因緣,都是為這一樁事,這一樁事叫「一大事」。《法華經》上說,「唯以佛之知見,示悟眾生」。這句經文的意思,簡單講就是幫助一切眾生悟入佛之知見。佛的知見是純正、正確,決定沒有錯誤,廣大無邊,拿現代人讚美上帝的話是「全知全能」。佛說,這個全知全能不是上帝,我們每一個人本來都是全知全能,可惜我們把自己本能迷失掉了。佛出現在世間,他的目的無非是幫助我們恢復本能而已,可是眾生要有這個意念想恢復,他才能幫助;眾生沒有這個意思,不想恢復,那佛出現在世間就沒有意義了。剛才講了,我們想恢復,可是沒動這個念頭。動這個念頭這是顯感;沒動這個念頭,可是一聽到佛法,我們這個念頭就起來了,這是冥感。我們有這個意念,但是這個意念我們自己還沒有發覺,佛菩薩知道了,他知道你那個心動了,有求覺的意念,有求正知正見、有求恢復自性這個意念。這個意念我們自己都不曉得,佛知道,所以說我們是冥感,佛是顯應。如果確實這個意念沒有,佛也知道,佛就不來了。所以說佛不度無緣之人,這個緣就在此地。

  這個「一大事」,依照字面上來解釋,「一」,佛法非常重視這個字,你看我們淨土宗所求的是什麼?一心不亂。一部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給我們講一真法界,一就是真,二就不真。我們凡夫,不但是六道凡夫,可以說包括到聲聞、緣覺、權教菩薩,都不知道一心之可貴,不知道一心。那平常用的是什麼?日用平常當中都是用三心二意,權教以下都是用的三心二意。這個三心二意是什麼?就是經論上常講的八識,用八識。八識我們稱為三心二意,因為八識把它歸納起來就是心、意、識,這三個都是心,心是第八識,意是第七末那識,識是指的第六識,心、意、識三心;二意就是末那識是意根,第六是意識。權教以下統統用三心二意,不曉得用一心。諸位要知道,一心是真心,一心是佛心,一心就是真如本性。可見得這個字,這是佛門關鍵之字。如果我們用一心,現前的法界就是一真,法界就是一真法界。所以一心能入、能證,一真是所入、是所證。可是要記住,能所是一不是二;換句話說,能證的一心就是所證的一真,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自己,就是一心。

  在佛法十大宗派裡面、無量法門裡面,唯獨淨土宗持名念佛是直捷了當,它就修一心不亂。不像其他的拐彎抹角,逐漸逐漸才拐到一心不亂上去,這個法門是直捷了當來修一心不亂的,所以它比任何一個法門都要來得簡單、容易、穩當、快速。快到什麼程度?簡直不能想像,你看《無量壽經》裡講的,十念、一念都成功了,這個太快了!可見得佛與眾生那個差別就在一念之間,你一念果然轉過來了就成佛道了。你說為什麼這麼快?佛說得很清楚,因為你本來成佛。成佛一點都不稀奇,你本來是佛,就是你一念迷,把佛就變成眾生;一念覺,眾生就成佛,所以眾生與佛實在講是一念之間。我們從這個地方認識一心的重要。我們這一生要想成就,從今天開始,處事待人接物統統要用一心。一心就是真心,二心則虛妄,一心是真誠。也許有人要問,我今天用誠心誠意待人,在這個社會上人家都來欺騙我,那我不處處吃虧、處處要上當?這個話問得好像也有道理。可是你要不肯吃虧、不肯上當,換句話說,你就不能成佛。你現在問問你,你願不願意吃虧上當?吃虧上當也不過是幾十年而已,你所得的利益、好處是永脫輪迴,比不上!這個帳好好的算一算,還是很划得來。所以不要怕吃虧上當,吃虧上當正是消業障。所以那個不肯吃虧、不肯上當的人,業障是不能消除;不但不能消除,天天還在增長,那怎麼得了?這是從這個地方我們很清楚的認識了,這是一。

  一下面有「大事」,大事是什麼?大事實在講,就是生死輪迴,這是大事。世間法的大事無過於生死輪迴,佛在經上告訴我們「生死疲勞」,這個是最可憐。佛要不到這個世間來,世間人永遠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大事。世間人有本事生天,有本事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,就是沒有辦法出三界,這是大事。所以說生死事大,這是要真正覺悟。我們無量劫來,生生世世可以說都是與佛有緣,而且這個緣非常的深厚。生生世世接受佛菩薩的教導,為什麼沒能出得了三界?說老實話,就是把生死這兩個字疏忽掉了,沒有重視它。只看看我們這一生能不能覺悟,這一生如果把這兩個字還是看淡了,你佛法修得再好,還是沒有辦法超越。所以一定要把這樁事情看清楚,認識清楚,實在是太可怕了,沒有比這個事情更可怕。聰明人一看到這個字樣他就警覺,愚痴人要死到臨頭他才害怕,那個時候怕沒有用了,來不及了。趁著現在身體還健康,年歲還不大,提高警覺要來辦這樁大事,超越生死;換句話說,我們求的是永遠不生不死。超越生死就是了生死、出輪迴,這是大事,一大事因緣。確實,這個一大事因緣,世間沒有人能夠解決的,沒有方法能夠解決的,佛有這個能力、有這個方法,他是義不容辭,一定要來,來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,所以「出現於世」。實在講也是眾生有感,佛就有應,應化在我們這個世間。這是《法華經》上所說的意思。

  再看底下,「《華嚴》云:如來成等正覺出興於世,以十種無量無數因緣……乃至廣說如是等無量因緣,唯為一大事因緣……唯欲眾生開示佛知見故」。我們從這段經文來看,可見得佛說這個話不是一次。《華嚴》是佛最初成道所說的,《法華》是佛教化眾生最後一個階段所說的,一前一後,互相照應。佛這個因緣是真的,不是假的,我們可以肯定,我們可以相信,兩部經上所講的一個意思。《華嚴》是以十表法,十不代表數量,代表無盡,所以這個十種無量無數因緣就是代表無量無邊的意思。下面也是把它歸納起來講,這無量因緣也像《法華經》上所說,是一大事因緣。欲是希望,「唯欲」,唯一的希望就是一個,希望一切眾生入佛知見。開示是佛的事情,悟入是我們的事情,佛給我們開示,我們要能夠悟入。

  下面這有個簡單的解釋,「亦即欲一切眾生開明本心,同佛知見,等成正覺也」。知就是了知,於一切法明瞭、通達;見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見解正確,沒有錯誤,這個叫知見。我們現前的知見都是錯誤的,佛在經上講得很明白,叫我們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,不要相信自己的見解。可是凡夫怎麼樣?偏偏認為自己的想法、看法很正確,很能相信,毛病就出在此地。為什麼佛不叫我們相信自己的見解?剛才說了,因為我們用三心二意。三心二意,你對於一切問題的看法、想法哪有不錯的道理?我們所想的、所見的全都是錯覺,全都是錯誤,這是我們要承認。我們想錯了、看錯了,接著就做錯了,這一切造作統統都錯了。錯誤的結果是什麼?結果是六道輪迴。我們天天在造,造什麼?在造六道輪迴。六道輪迴造出來幹什麼?造出來自己去享受。所以輪迴不是天地之間自然有的,也不是閻羅王造的,也不是佛菩薩造的,也不是上帝造的,誰造的?自己在造,天天在造,不間斷的在造,所以自作自受。假如是佛知佛見,那所造的不一樣,所造的是一真法界、極樂世界、華藏世界,是造這個,怎麼會一樣?真正就是離苦得樂,得大自在!這最大的自在,我們每一個人所期望的,希望壽命長久,永遠不衰、不死、不變,你要用真心,沒有一樣不如你的意。所以西方極樂世界人的壽命長遠,相貌之好,我們想像不到,無法想像。我們今天想佛的相好,三十二相、八十種好,這個在西方極樂世界講這是劣應身;西方世界的人那個相好,經上的形容,「佛有無量相,相有無量好」。佛如是,所有一切往生的人個個如是。為什麼?到西方極樂世界同佛壽命、同佛相好,依正莊嚴沒有一樣不同的。這就是他們用一心,所以他們的知見是正知正見;我們用三心二意,我們的知見是邪知邪見,這是不一樣的就在這個地方。

  如果真正肯定自己的知見是邪知邪見,給諸位說,這個人叫開悟了,覺悟了。覺悟之後,他就要修正,把知見修正。從哪裡修起?從一心修起,先修一心。一心就是禪定,使自己這個心裡頭遠離一切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遠離一切憂慮、牽掛,恢復到心地清淨,這個叫真正修行。所以諸位一定要知道,修行絕對不是知道很多經典,不是這些,修行是著重在心地清淨。清淨心得到了,再去接觸經典,這一接觸就通達,那個時候知經就多了。不像現在我們研究經典這麼苦,費盡了心思都想不通,到那個時候不想就通了,一接觸就通了。因為佛所說的一切經是清淨心自然流露,我們心清淨,跟佛心沒有兩樣,所以佛說一切經等於自己說的一切經一樣;自己說的,哪裡有自己不懂的道理?沒有這個道理。人家心清淨,我們心不清淨,所以他說的我們不懂,怎麼猜、怎麼想都不懂,原因在哪裡?心不一樣。所以知道我們現在這個心是妄心,用什麼方法?不用它就好了,就正確了,不要用它,從今以後用真心。所以講「開明本心,同佛知見」,只要清淨心恢復了,就叫做成佛。「等成正覺」,就是佛門常講的正等正覺,雖然還沒有到無上,但是確實是正等正覺。可是這個裡頭必須要記住,正等正覺就是心裡頭沒有妄想、沒有執著、沒有煩惱了,這才正等正覺;心裡面還有妄想、還有執著、還有貪瞋痴慢,這是凡夫,這個不是佛菩薩,佛菩薩心裡決定沒有這些東西。所以我們今天的修行,要特別著重斷煩惱,把這些煩惱習氣要捨掉。本宗的方法就是教我們一向專念,用這個方法。

  前面這個兩條說明大教的緣起,這也就是四弘誓願裡面的第一條,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佛菩薩大慈大悲,普度眾生,出現在這個世間。後面這要說本宗的興起,特別是這部經,《無量壽經》。「本經興起因緣亦復如是。經云:『我觀如是利益安樂大事因緣,說誠諦語。』可見與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同為一大事因緣也。」這一句「大事因緣」四個字,在一切經裡頭很少見到的,《法華經》上有、《華嚴經》上有,這《無量壽經》上也有,由此可知這三部經是平等的,一乘圓教,究竟圓滿的大法。三部經比較起來,這部經文短,容易受持,《法華經》比這個長,《華嚴》更長。在現前這個社會,大家的工作非常之忙碌,沒有時間受持大經,這部經的分量是恰到好處,不太長,也不算很短,所以說便利受持。受持本經無異於受持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,因為本經後面我們會談到,它是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的精華,這個真正是難得,古德這一句說得好。以本經的經文來說明,這是釋迦牟尼佛自己說的,「我觀如是利益」,這個「我」是釋迦牟尼佛自稱,釋迦牟尼佛說,他觀察如是利益,這個「如是」就是指本經裡面所說的,這部經上所講的。「利益安樂」是指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,超過了華藏世界。華藏世界是一真法界,極樂世界等於說一真法界裡面最繁華的一個地區、最好的一個地區,這是釋迦牟尼佛看到了,釋迦牟尼佛見到了。佛不打妄語,絕對不是欺騙我們的。這個「大事因緣」四個字雖然同《華嚴》、同《法華》,可是意思比前面兩部經還要增上,前面兩部經那個大事因緣是一般的,這個大事因緣是特殊的。「說誠諦語」,諦是諦實,誠是誠懇,實實在在的說,沒有一個字、沒有一句是虛假的。說誠諦語,說的是哪些?就是這一部《無量壽經》,《無量壽經》字字句句就是如來的誠諦語。可見與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同為一大事因緣,剛才我說了,不但同,而且是超過了,確確實實超過了。

  末後再引蓮池大師《彌陀經疏鈔》上一段話說,「《疏鈔》云:今但一心持名,即得不退。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」。這個法門的殊勝、無上、無比,從這裡能夠看得出來,能夠體會得到。這部經裡面佛教給我們,就是一心持名,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。你能夠一心持名,不必到西方極樂世界才圓證三不退,告訴你,你真正現在發心,你現在就證三不退,這個不可思議。所以蓮池大師講,「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」,自心就是你一心,究竟成佛就是持名,「南無阿彌陀佛」。所以南無阿彌陀佛是什麼?就是自心究竟成佛。你看這還得了,比那個密宗裡頭講的即身成佛殊勝多多!密宗說即身成佛,未必成得了,這是穩穩當當的成佛。

  要緊的是下面這幾句,「若能諦信」,要緊就在這一句。它這一段話,這一句是關鍵,這一句重要。就看你能不能真正的相信,諦是諦實,你是不是真實的相信。果然真信,「何須遍歷三乘」,三乘就是次第修學,從聲聞,就是小乘,再進入大乘,次第修學。菩薩五十一個位次,逐漸逐漸的修學,「久經多劫」。遍歷三乘,這是講所學的廣博,學得多,時間長。佛在經上一般說是三大阿僧祇劫,要三個阿僧祇劫;在《華嚴》上講,講得就更多了,不止三個阿僧祇劫,是無量阿僧祇劫,這才能修得成功。久經多劫,那是什麼人?對這個法門不相信的人,他要遍歷三乘,久經多劫。如果對這個法門真正相信的人,那就是底下所講的,「不越一念,頓證菩提,豈非大事!」這個裡面講的大事的確不同於《法華》、《華嚴》上講的大事因緣,這是蓮池大師給我們發明出來的。一念,單憑一句南無阿彌陀佛,你就頓證無上菩提,不必再繞圈子。所以我在講席當中一再勸勉同修,一生依這一部經,我說是上上根人。還有人來問我,淨土五經怎麼念法?念五經,那就是中等根性的人。五經還不夠,還要念其他的,這是下等根性的人。再要念多了,往生就靠不住了,就去不了了。即使是念五經,五經從哪裡念起?從《無量壽經》念起,至少要把《無量壽經》念三千遍,再去念其他的。我們這個根扎穩了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了把握,我再去涉獵其餘經典,這個可以,還能說得過去。你往生把握都沒有,再去搞許許多多經論,那簡直叫打閒岔,這是一定要警覺到的。

  「可見淨宗正是直指頓超之法。」在過去,大家只知道禪宗是直指人心、頓超的法門,不知道淨土宗也是的。不但淨土宗也是,淨土宗的直指頓超超越禪宗。禪宗,像唐朝圓澤禪師,有不少同修曾經讀過「三生石」的故事,那是真的。圓澤禪師實在了不起,他那種定功不是普通人能夠做到,他知道他來生到哪裡投胎,知道投胎的地點,知道他自己的父母,有這樣的能力,怎麼樣?還是免不了輪迴。圓澤的確不是普通人,跟老朋友預約,投胎之後十二年在西湖見面,他並不爽約,這個不得了。出不了三界,依舊不免輪迴。他如果要是諦信這個法門,他早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作佛去了,他跟釋迦、彌陀一樣,分身無量,普度眾生。禪宗裡面,歷史上有記載的,蘇東坡是五祖戒禪師的後身。都是禪宗了不起的大德,一轉世轉去做官去了,去享受人間富貴去了,這是大有人在。這個就是直指頓超,確確實實超越了禪宗。禪宗到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如果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他還是有退轉。經上給我們說得很清楚,七地以前都有退轉。真正到不退轉是八地菩薩,八地是不動地,才真正不退轉,七地以前都有退轉,這個是要知道的。

  我們這個法門是「以念佛心,入佛知見」。佛知見是什麼?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。你問南無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?那一部《無量壽經》就是南無阿彌陀佛的註解。所以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,就是念了一部完整的《無量壽經》,你自己還不知道。你再問,這部《無量壽經》是什麼意思?我就告訴你,那個八十卷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就是《無量壽經》的註解。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,我們今天叫《大藏經》,就是《華嚴經》的註解,你明白了嗎?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全部的《大藏經》。不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一法不漏,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,在十方世界教化一切眾生所說一切法,也離不開一句南無阿彌陀佛。幾個人知道這一句佛號有這麼大的功德?這一句佛號有這麼深廣的義理?沒人曉得。我們雖然天天念,念也不知道,念了好像也不覺得,沒有發覺到念了之後對我們有什麼好處,這個原因在哪裡?原因是你念得不如法。怎麼不如法?就是你不是一心稱念,如法就是一心稱念。本經裡面告訴我們「一向專念」,這就如法。我們不一心,念這句阿彌陀佛,同時還念其他的,打妄想,念別的,摻雜在一起念,所以效果就不彰,就不明顯。果然一心稱念,這個效果、功德不可思議,什麼樣的罪障、業障,這一句佛號統統消除了。你今天拜八十八佛,你今天拜梁皇懺、拜什麼懺,未必能夠消得了你的業障,這一句佛號是決定能消。怎麼知道?娑婆世界愈往後面去,眾生的罪障愈重;到佛法將要滅盡的時候,那是罪障極重的時候,佛所有的法門都失效了,都消不了(都失效了,失效了沒用了,所以佛法滅了),到最後那一百年,這《無量壽經》、阿彌陀佛還有效,你才曉得這個功德力量之大。所有一切法門消不了的業障,這個法門能消,才知道這個法門不可思議。

  所以一心稱念、一向專念重要。所以念佛的祕訣,就是不懷疑、不間斷、不夾雜。不夾雜什麼?不夾雜任何的妄念。覺明妙行菩薩在《西方確指》裡面告訴我們,連我們誦經、持咒、拜懺、做法會,統統叫夾雜,這些東西都不許可,這個念佛才叫一心。在現前這個世間人,特別是中國人,中國人實在講,煩惱比外國人重。重在哪裡?人情味重。所以有人情佛事,人情佛事是什麼?就是夾雜。說得不好聽,就是魔障,它障礙你一心,障礙你專念。哪個地方做法會,通知來了,這個道友打電話來邀請,不去不好意思,這一個不好意思,把你的道業毀掉了,把你的道業障礙掉了。這裡我們要好好的反省,我們希望這一生道業有成就,還是希望不把這些人情失掉?要這些人情,這一生往生就靠不住了;能夠把這些人情暫時放到一邊,先求往生,生到西方世界之後倒駕慈航,再跟他們打交道,那就聰明了。現在不妨把這些暫時放在一邊,這很重要。要知道哪些是妨害我們修道的,就是妨害我們清淨心的,助長我們夾雜的。助長夾雜、妨害清淨心的統統是魔障,這些東西愈多,魔愈多,這個要覺悟。在家同修要警覺,出家人魔障比你們還多,你看每天打電話來的、寫信來的、來看法師的絡繹不絕,這些人是什麼?全是魔障。你看看倓虛老法師佛七當中開示,他就很感慨的說,勸大家念佛。他說我自己念佛,念不到一串,打閒岔的就來了,他說我一天很少能夠把心定下來念一串念珠。一串是一百零八聲,這不行,念了幾聲人家就來找法師了,來看法師,有問題請教,統統都是打閒岔。所以這雖然是說捨己為人,但是捨己要有個程度,就是我確實有能力往生,品位下一點沒有關係;不要捨到最後,往生去不成,還搞六道輪迴,那就太可惜了。所以捨己為人,那個捨有一個限度。換句話說,下下品往生,這下下品是決定可以拿得到,那可以能夠犧牲一點;下下品都拿不到,那不能犧牲。所以這個犧牲要有限度,決定不能教這一生空過。

  所以,「以念佛心,入佛知見」。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佛知佛見,何況經文裡面給我們講得很清楚,十方如來都是念佛成佛的。「淨宗之興起,正由此大事因緣也。」佛講淨宗,講《無量壽經》,正是為這一樁大事,而且是這一樁大事的核心。佛所說的一切經,說老實話,統統是導引到這個核心。這一部經,這個法門,是佛度眾生一生當中成佛道的核心,才曉得這部經的重要。真正在一切經裡面,把這部經的價值認清楚了,這部經的功德、利益認識清楚,我們才會認真發願來修學。修學其他經典,統統是輔助這部經,這部經是我們學佛主修的經典,其餘一切經是輔助這個的,這是正助,一定要辨別清楚。正助雙修,單用正不用助也可以;如果需要助的話,正助一定要辨別清楚。這是教起因緣的第一段。

  下面第二段,「詳明本經興起之因緣」。這講到本經了,這部經要詳細說明。這部經興起的因緣,可以說是無比的殊勝。

  在這一大段裡面,又分為五個小段,第一個小段裡面是「稱性極談,如來正說」。所有大乘經典,都是如來稱性而說的,就是從如來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。這是大乘經,所以叫究竟了義,圓滿的一乘,可是怎麼樣?都沒有達到極點;就是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,雖然是如來稱性極談,沒有達到極點。好像那個月亮一樣,十四的月亮,是很亮了,還是有點缺陷,沒圓。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,十四的月亮,本經是十五的月亮,滿月,所以叫極談,稱性到了極處。「如來正說」,是佛出現在世間,要度一切眾生,這是他的正說;換句話說,其他一切經典是旁說,不是正說。這些話都是千真萬確的事實,絕對不是淨土宗的人對於自己主修的經典自誇自大,不是的,如果你要這樣看法,這個功德利益你當面錯過。下面是引經據典,說明這個事實。

  第二段是講「三根普被,聖凡齊收」。這如來稱性極談的經典好是好,我們有沒有分?這個我們很關心的。如果我們沒分,那還不是空說?所以這個經典,確實我們有分,三根普被,利鈍全收,只要信得過,人人都有分,這個才叫極。《華嚴》為什麼不能稱極?就是法身大士以下的人沒分,它度脫的對象,凡夫、二乘它不度的,它度的是圓教初住菩薩以上,它度的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雖稱性,不圓滿。本經連地獄眾生都能度,這個圓滿,這個才到了極處。

  第三段是講「他力妙法,善護行人」。我們學佛的人,尤其在現前這個社會,妖魔鬼怪充斥在這個世間,我們看到學佛著魔的太多太多了,在中國、在外國,幾乎每一個道場都會發現,總有幾個很不正常,非常非常的可怕。可是這個法門不著魔,這個法門有諸佛菩薩護念、加持,這非常非常之難得,我們可以安心,安安穩穩的來修學這個法門。

  第四個意思是「暗合道妙,巧入無生」,這對我們也是莫大的安慰。佛法裡面最殊勝的法門是明心見性,我們這個法門能不能明心見性?能!而且方法非常非常的巧妙,比禪、比教、比密,有超過無不及,都要在這一段裡面來討論。

  末後這是講「大聖垂慈,特留此經」,大聖是本師釋迦牟尼佛。佛法將來滅盡了,這部經最後滅,就是剛才所說的,它的功德利益超過一切經。眾生在這個罪障極重的時候,所有法門都失效、都不能對治了,這部經還能夠有方法度他,可見這部經的功力,絕對不是其餘經典能夠相比的。這是這一章,就是這一大段的大意。

  今天時間到了,星期六我們來細細的讀這一段。第一段讀了之後,我們對於這部經、對這個法門是信心大增,信、願、行從這個地方建立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