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乘無量壽經 (第一七三集) 2005/4/7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:02-034-0173
擬題:絕不受外境動搖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掀開經本《科會》第四十九面第三行,我們將經文先念一遍:
【其上輩者。捨家棄欲。而作沙門。發菩提心。一向專念。阿彌陀佛。修諸功德。願生彼國。】
我們看這一節經文。『捨家棄欲』,這一句昨天雖然跟諸位說了很多,但是這裡面的意思非常之深。為什麼念佛的人多,真正往生的人很少?這個事實真相我們不能不知道。如果你不想在這一生往生,那就無所謂,你明不明瞭沒有關係;如果真想在這一生當中往生,那這就太重要了,這兩品經比什麼都重要。
「捨」,要一切都放下,捨就是放下。佛在大乘教裡面告訴我們,《華嚴經》上告訴菩薩,妄想、分別、執著這三樣是煩惱,嚴重的煩惱。佛教導我們,六道輪迴從哪裡來的?自性清淨心裡面沒有這個東西,這我們不能不知道。自性清淨心是真心,每個人都有真心,十法界依正莊嚴就像永嘉大師所說的夢境,「夢裡明明有六趣」,不但六道是個夢境,十法界也是夢境。如果要說真實,一真法界是真實的,這一真。一就是一心,就是這經上講的『一向』,一向跟一真,名詞不一樣,意思是一樣的。所以念佛的功夫在哪裡?《彌陀經》上講得好、講得簡單「一心不亂」。我們念佛人這念佛功夫就在一心不亂。一心不亂,諸位想想,你要不能放下,你怎麼能得一心?一心真的不容易得到。
我們在經教裡面明瞭這十法界依正莊嚴緣起性空,它怎麼來的?為甚麼會有?佛法講緣起。如果跟你講真相,《般若經》上所說的「諸法實相」,實是真實,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真相。《金剛經》同學們都念過,《金剛經》講的是真相,《心經》講得更簡單。我們總結六百卷《大般若》,《金剛經》是六百卷《般若經》的綱領,《心經》是《金剛經》的綱要,我們把它總結成一句話,那就是「一切法」,這一切法就是指十法界依正莊嚴,「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」,包括我們的身心世界!這是給你講真的。這個事實真相就在眼前,覺悟的人他認識,迷惑的人他在夢中在作夢,不知道自己是在作夢。
古大德教初學,所以初學我們不能夠疏忽,初學是根基。我們今天學佛就是疏忽了基礎,沒有從基礎上扎根,所以我們無論聽經聽多少年,念佛念多少年,功夫不得力。這些正是《無量壽經》所說的「先人無知,不識道德,無有語者,殊無怪也」,沒人教你,你沒有遇到真善知識!昨天我跟諸位報告的,我學佛算是很幸運,遇到好老師。好老師他一生當中不是教我一個人,他教的人很多!這麼多學生當中,哪一個聽話?聽話的人他就得利益,不聽話的人,那就沒有法子。
我自己學成之後在海外弘法,那個時候多半的時間在美國、加拿大,每年總是回台灣一、二次,回來一定見老師,向老師報告弘法的經過,請老師指導。我感到非常的孤單,希望老師多訓練幾個學生,我們就有同學,彼此互相協助,對於弘法利生的事情做起來就方便,老師也點頭。我講過很多次,最後一次老師不耐煩,他說:不是我不教,你替我找學生。這句話說了之後,以後再不敢講了,我到哪裡去找學生,找一個百分之百服從的學生,找不到!對老師的話沒有懷疑,不打折扣,依教奉行去做,這個學生真的我找不到。從此以後我不再說了,我就曉得非常艱難。
今天這跟著我的人很多,有跟二、三十年的,對我講的是不是百分之百的理解、百分之百的相信而去做?跟諸位說,一個都沒有!教你放下,他偏偏不放下。這都在日常生活當中,佛教給我們放下一切執著,你念佛的功夫就得力。你今天念佛為什麼不得力?你有執著。有執著的人很難脫離六道輪迴,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裡變現出來的。所以你沒有執著,於一切法都不執著,執著的念頭斷掉,六道就沒有了,你就超越六道了。
所以我們於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不要執著,我們念佛就能夠得功夫成片,就能夠得一心不亂。這個一心不亂功夫淺不是很深,但是往生有把握,生凡聖同居土。如果再進一步,能把分別也斷掉,那你往生就生方便有餘土;再要是把妄想斷個一品、二品,你就往生實報莊嚴土。這妄想是什麼?起心動念,這最難斷的,這叫無明煩惱。你會起心動念,你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會起心動念,不好斷。從起心動念就生分別,從分別就生執著,所以執著是最重的煩惱、最粗的煩惱,粗重。念佛的功夫不要問人問自己,我的妄想分別執著是不是一年比一年淡薄?你一年比一年淡,你就有進步。如果執著,今年跟去年還一樣,甚至於比去年還要增長,那就沒指望!只能跟阿彌陀佛結個善緣,阿賴耶識裡種個金剛種子,這一生不能成熟,這一定要曉得。這說明我們念佛為什麼不能得一心,為什麼不能夠功夫成片。
功夫成片是一心不亂的第一個階段。如果我們把一心不亂分成三品,上品的是理一心不亂,中品的是事一心不亂,下品的就是功夫成片。什麼叫功夫成片?起心動念都是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,絕對不會起一個妄念,這叫功夫成片。我們不要說是不念佛的時候胡思亂想,一面念佛是一面就胡思亂想,你還能得一心不亂嗎?還能得功夫成片嗎?那這就是古人所說的「口念彌陀心散亂,喊破喉嚨也枉然」。天天想往生,那是你打妄想,你真能往生嗎?不具備往生的條件。這個條件裡頭最重要的就是這兩句,你們看到上輩有,中輩也有,下輩也有,都有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。一是一個方向,我們現在在這個世間方向太多,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都是我們的方向。你如何能把其他的方向統統捨掉,專門走念佛這個方向,你才能走得通。你要是專注在這個方向,其他方向一定要放下,一定要捨、要放下。
佛法裡頭,我想很多同學都聽說過,古德常常講八風吹不動。「八風吹不動」要用現在的話來說,不再受外面環境的影響,不受外面環境影響就是古人講的八風吹不動,你的功夫才叫成片。順境善緣,佛法講境就是物質環境、外面環境,講緣,人事環境。我們生活環境很好,我們相處的、所見的人都是好人,都是善人,你在這裡頭生歡喜心,生貪戀的心,你就不能往生。你覺得這個地方還不錯,還不希望走,念佛功夫再好,不要說一心,功夫成片你得不到。如果是逆境惡緣,我們生活環境不好,日子過得很辛苦,遇到的人也不好,都是跟自己意見相違背,很難和睦相處的。在這種環境裡面,人常常生起怨天尤人,總覺得老天爺對不起自己,外面沒有一個人對得起我,這個心不能往生。所以善緣惡緣、順境逆境都會讓你生貪瞋痴慢,你的心隨著外頭境界轉,你自己做不了主,你的心不清淨,心淨則佛土淨。
現在我們裡面的煩惱非常嚴重,不是這一生的煩惱,生生世世累積的煩惱習氣,外面的環境不好,外面環境都在誘惑你。你只要是六根對六塵境界,眼見色、耳聞聲,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都是叫你生喜怒哀樂,都是叫你生貪瞋痴慢。這樣的環境裡面修行,能夠修成功,能夠往生,非常了不起。李老師說,他不是講學別的法門,別的法門就不必說,太難了,就是講念佛法門;一萬個念佛人,真正臨終往生只有一、二人而已,萬分之一、二!那一、二人是在環境裡面能做得了主的,也就是說絕不會受外面境界動搖的,這種人就能往生。
那我們要問問自己,別人讚歎我、恭維我,你會不會生歡喜?別人侮辱你、欺負你、毀謗你、陷害你,你有沒有怨恨心?如果你有歡喜、你有怨恨,你的心就被染污了,你的功夫成片就破壞了。換句話說,你不能往生。最低限度的功夫,如如不動,不但如如不動,我在早年離開台灣到新加坡來,我寫了六句話「生活在感恩的世界」,好像他們印了很多,我想同學們很多都看過。第一句「感激傷害我的人」,我們要感恩他,「因為他磨鍊了我的心智」,這禁得起考驗!傷害你的人,你要有怨恨、要有報復,那你完了,你的麻煩大!為什麼?你肯定墮三途,來世冤冤相報。冤冤相報就沒完沒了,彼此雙方都痛苦,這個痛苦不是一生一世,生生世世的,何必!我們能夠原諒他,成就自己的德行,也成就他的功德。為什麼?沒有他,我的德行沒有經過考驗,他是來考驗我的,都要把他看作是佛菩薩。善財童子一生成就,他怎麼修的?就是這樣修的。一切眾生都是我的善知識,他用很惡的方法對待我,就像老師,很嚴厲的老師,看到你都不順眼,都想打你、罵你、教訓你,老師!我們要用感恩的心來對待,你的心智才能夠建立。
「感激欺騙我的人,因為他增進了我的見識」。早年,有一年我在舊金山在金山大橋,有一些台灣的同學們初到那邊去,我陪他們一道去玩。在那個地方我的錢包被扒手扒去了,一群年輕人把我包圍起來,外國人都是說說笑笑的,我也不留心,我的包背在背後,錢包被他拿去了,我很感激他。雖然損失了大概有一千多塊美金,現金,我很感激他。為什麼?因為那個時候我們正是想到中國去旅遊,所以這個扒去之後,我就設計了一個腰包(也許有很多人看到,設計一個腰包),就知道防範,他拿去的少,讓我警惕。如果他要不偷我的,如果到中國旅行,可能我損失更大,我感謝他!你們能有我這種想法嗎?絕對不責備他,我們彼此雙方都歡喜,等於說是我丟了這些錢上了這一課,他是我的老師,他給我上課,要讓我在外面旅行要提高警覺。你看看,善念跟惡念都在自己一念之間,就看你怎麼想法。菩薩跟凡夫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、對事想法不一樣,他想法都善,我們要學。
「感激鞭打我的人」,為什麼?「他替我消了業障」。這個鞭打不一定是拿著鞭子來鞭你,這就是用種種方法來陷害,使我們會受到傷害。我們這個念頭一轉,把這惡的都變成善的,這個學佛不能不學。
「感激遺棄我的人」。我們被遺棄,我們離開台灣的時候,離開美國的時候,就像是被遺棄一樣,「因為他教導我應當要自立」。所以到最後我們移民到澳洲,我在澳洲告訴大家,我們一生都在外面流浪,現在我們要落地生根,我們在澳洲落地生根。澳洲的條件許可,土地物業都很便宜,比這邊便宜多了。這一邊高級的住宅區,一層樓房都要賣三百多萬,三、四百萬。我們在澳洲整個道場,我那個淨宗學院整個道場差不多才三百萬,你看看我們那裡差不多將近三、四個Acre的地,也那麼多的建築物,很多同學們都去過,在新加坡是一層樓房的價值。我住在鄉下,我鄉下住的土地是二十八個Acre,比居士林要大好幾十倍,兩棟房子,十個房間,四個大廳,總共價錢多少?八十萬。所以我們在澳洲可以落地生根,在新加坡我們就沒有力量,現在新加坡寸土寸金。所以這個地方是貴人居住的,貴人居貴地。所以教導我們應當要自立。年輕的時候到處流浪還沒有什麼感觸,年老就不行,年老的時候確確實實要有一個小地方能遮避風雨,能夠自立。
第五句是「感激絆倒我的人,因為他強化了我的能力」;最後一句「感激斥責我的人,因為他助長了我的定慧」。一生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,這個心境多麼快樂。一切人都是佛菩薩,一切人都是我的善知識,這是我跟善財學的。早年我講《四十華嚴》,看到善財童子,那是我們的模範。你看看他五十三參,有善緣、有惡緣,有順境、有逆境,看看他是用的是什麼心,怎樣在環境當中學習,成就自己的道業,不斷向上提升,沒有障礙。障礙是生在自己,你自己有分別、有執著、有煩惱,你就有障礙。如果你能把這個東西統統放下,菩提道上一帆風順,沒有障礙。什麼樣的環境都要經歷,善財教給我們叫歷事鍊心。所以「發菩提心」就比什麼都重要。
菩提心,今天簡單跟諸位說一說。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,這是我們淨土主修的五經一論,《觀經》裡面講菩提心講了三句「至誠心,深心,迴向發願心」。至誠心是菩提心之體,深心是自受用,就是你用什麼心對自己,你用什麼樣的心對別人,迴向發願心是對別人,他受用。有體有用,體是至誠。《起信論》上講的跟這個稍稍有點不一樣,《起信論》上講菩提心之體是「直心」,自受用,「深心」,跟經上講的一樣,他受用叫「大悲心」。我們把經論合起來看,意思就很清楚,直心就是真誠心,就是至誠心;深心,經論都是一樣的;可是他受用說法不一樣,經是講迴向發願,論是講大悲,我們就知道迴向發願就是慈悲心,慈悲心就是迴向發願,可是迴向發願的意思好。我們自己所修積一切功德利益,自己不要享受,給別人享受,迴向。迴向裡面雖然是講三種迴向:迴向菩提,迴向眾生,迴向實際,最重要的迴向眾生。我有福讓一切眾生共享,不要自己去享,這裡頭真的有快樂,跟菩提、跟實際相應。
古大德對於經論的註解,註得都很多,註得都很深,講不容易,聽當然更難聽得懂,裡面特別是深心。什麼叫深心?古大德有註解,我們在黃念祖居士這《大經解》裡面可以看到,他這個註解很值得我們做參考。我跟大家講菩提心,我講十個字「真誠心,清淨心,平等心,正覺心,慈悲心」。我講了十個字,這個大家比較好懂。真,那不是假的,誠,則不是虛的。不能夠虛假,要用真誠心對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,要用真誠心來對待。
別人欺騙我,我還用真心對他,這樣我不就吃虧上當了嗎?對!你想到吃虧上當,你就想到我剛才講的這六條。學佛學什麼?就是學吃虧,就是學上當。吃虧上當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絕對不迷惑,糊裡糊塗吃虧上當就真的吃虧上當。清清楚楚吃虧上當,你沒有吃虧,你也沒有上當,而是提升自己的德行,提升自己的境界,哪裡會吃虧上當!這個道理不能不懂,不能不學。學了之後,你才會像孔老夫子一樣,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」,快樂無比!你看看世間人吃虧上當愁眉苦臉,這菩薩吃虧上當歡喜得不得了,他不一樣。一個不了解事實真相,一個清楚明瞭,凡聖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。這是我們不能不曉得的。
所以一定要用真誠心對別人,不管別人欺騙我也好,是怎麼樣對我都好,我們絕不計較,就是學不執著、不分別。這不起心動念是做不到,說實實在在的話,這做不到,只要能做到不執著、不分別,無論跟什麼人相處,吃什麼樣的虧,你都會很自在、都很快樂。為什麼?真的要是心裡難過,把《金剛經》上幾句話念念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、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,念個幾句心就平,不再執著了,心開意解,快樂無比。吃虧上當總是自己業障,業障就消了。業障消了,你說多快樂,心得清淨,智慧增長。所以一定要用真誠心,決定不可以有怨恨,不可以怨天尤人。責怪別人,那是很大很大的過失。
在這個地方我們就要常常想到,受到極大的苦難,極大的傷害,我們要想大乘教裡面歌利王割截身體,你能夠想這個,你就化解了。歌利王割截身體的故事在《大涅槃經》裡面講得很詳細,《金剛經》只是提一提而已,但是《金剛經》很多註解說得很詳細。這個傷害是最嚴重的,忍辱仙人沒有過失,冤枉,叫冤枉,受的傷害太重了,我們今天講凌遲處死,不是好好的把你一刀殺死,不是,把你的肉用小刀一片一片割,割死,受這麼大的侮辱。忍辱仙人是什麼樣的心態?一絲毫怨恨都沒有,沒有怨恨,沒有報復,甘心情願受這個刑罰,而且還發了個願,將來我成佛頭一個來度你。這是我們應當學的。那麼樣的災害都能夠承受,其他的傷害那都叫雞毛蒜皮,那算什麼!哪有不能忍的道理?這個要懂,這是我們真正向佛學習。
忍辱仙人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前生,他在修菩薩道的時候,沒有成佛之前,被歌利王割截身體,這才看出釋迦牟尼佛一絲毫瞋恚沒有、怨恨沒有,他提前成佛了。本來在賢劫千佛,釋迦牟尼佛是第五尊佛,第四尊是彌勒菩薩,彌勒菩薩成佛;結果是在忍辱波羅蜜圓滿的時候,他就超前了,他就在彌勒菩薩之前成佛,彌勒菩薩往後,這是《彌勒下生經》裡面記載的,往後大概好像是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,彌勒菩薩到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,他提前了。
所以忍辱仙人的話兌現了,釋迦牟尼佛成佛第一個得度的憍陳如尊者。在釋迦牟尼佛會下,第一個證阿羅漢果,憍陳如,憍陳如就是當年的歌利王。不但沒有一點怨恨,我成佛頭一個度你。你學佛不從這個地方學,你從哪裡學?小小不如意就發脾氣,心裡就怨恨,你學的是什麼佛?這就不知道了,這絕對不是學佛。我們在講堂裡這個話不曉得講多少遍,哪個人肯聽?我說的話是真的,沒有一個真的在學,都是假的,我也知道!假的也好,阿賴耶識種個善根,知道你這一生當中不能成就。所以善根成熟,生生世世,不是一生。你這一生要聽到之後,你馬上就回心轉意,就依教奉行,是你過去生中生生世世善根累積在這一會下成熟。我們這些人都是沒有成熟的,還要薰習,來生恐怕還不能成就,還不曉得要薰到多少生、多少世才會成熟。
不過昨天跟諸位說過,善導大師講得好,「三輩九品,總在遇緣不同」,如果你遇的緣殊勝,你的善根會提前。善根雖然不夠,可以在這一生當中培養,加速度的培養,能夠把這個善根提前。這一樁事情我的經驗很豐富。我學佛五十四年了,如果真的要像從前算命看相的說,我只能活四十五歲。假如我四十五歲那一年就走了,要是能往生,大概也是凡聖同居土下輩往生,為什麼?善根福德因緣都不夠標準。這是學佛壽命延長了,多活了三十年,這三十年把我的善根福德大幅度的提升,縱然說不能往生到實報莊嚴土,凡聖同居土裡頭上輩往生我有分;方便有餘土不敢講、實報土不敢講,但是凡聖同居土上輩是決定可靠。我們拿經典來跟自己對照我們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,我們有這個把握!
所以壽命還是很重要,這個世間修行比極樂世界修行猛力。古大德講過,娑婆世界修行一天,認真修行,真修是真幹,可以等於極樂世界修一百年。為什麼?極樂世界沒有逆緣,沒有人來磨鍊你,這個地方是大起大落。你不會大落,你就大起,一落就是落到三途去了,所以大起大落。西方極樂世界是平平穩穩的,沒有什麼大起大落,所以他的進度很緩慢。所以這個世界還是有好處,對於真正幹的人是有好處。根據經教祖師大德所說的,我們這個世間的人,如果真正是勇猛精進,在這一生當中可以能夠把自己提升到實報土上輩往生。
古大德也舉例子,像智者、永明延壽、蓮池大師他們這些人,那就是提升得很高。所以要注重就在日常生活當中,要真幹,修真誠心。別人是虛偽對我,我對人要真誠,不能有絲毫虛偽,不能有絲毫自私自利,念念為別人想,不要為自己想,這在修行當中,這就修正了。沒有學佛之前,起心動念總是為自己想,不替別人想;現在我們知道,為自己想,錯了!我們念念為別人想,不要為自己想。為別人想是對的,為別人想,你前途是金色光明;為自己想是前途一片黑暗。這個念頭要轉過來,真誠,真誠是菩提心的基礎。
對自己,我們就是用《無量壽經》的經題「清淨平等覺」,這就是深心。要修自己的清淨心,心清淨身就清淨。我們希望自己身體健康長壽,做得到,心清淨身就清淨,決定不受染污,不受外面環境影響。記住古大德的教誨「知事少時煩惱少,識人多處是非多」,這都是幫助清淨心的好方法。世間拉拉雜雜的事情不要知道,知道多的時候,你的心就亂了,你心就不清淨了;不需要認識的人不要去認識,認識人多是非多,不要去認識。所以諸位同學要曉得、要諒解我,我不認識人,見了面,我認識你的面孔,你姓什麼名字叫什麼,我從來不問的,絕對不會問你的電話號碼,問你家住在哪裡,不問這些,這樣子心才會清淨。所以我有四十年,至少有四十年沒有看過報紙,沒有看過電視,什麼廣播統統不知道,每天天下太平,這個日子好。所以你們生在亂世,我生在盛世,我的生活是像極樂世界一樣,什麼都不知道,好,心清淨!所以要保持自己的清淨心。
最近這幾年參加了很多國際上的活動,那是大慈悲心。看到這個世界的動亂一年比一年嚴重,外國許多宗教講的世界末日,那真的不是假話,幾幾乎乎現在這個社會讓我們已經看到末日的現象現前了。我們如何能把這個現象化解,能把它減緩,能把它往後再推遲,這是一樁好事情。沒有緣分,我絕對不會去做,佛教我們要隨緣不要攀緣。可是我們到澳洲之後,這個緣成熟了,他來找我,不是我去找他。他來找我,我要不做,那慈悲心就沒有了,一定要做。
這個緣起,這個緣也很難得,我到澳洲,有同修介紹澳洲布里斯本有一個「多元文化論壇」,是政府官員主持的,階級並不高,就是等於像縣,這縣市裡面有一個多元文化局。它的局長是猶太人,猶太籍的澳洲人,他也是猶太教,他主持這個論壇。有同修介紹我去跟他認識,他很歡喜,請我在論壇裡面做一次講演,講得大家聽了很歡喜、很滿意,就正式邀請我參加這個論壇,那時候我還在新加坡。我記得還有好幾次特地為論壇到澳洲去一趟,頭一天去參加論壇,笫二天回到新加坡來,還有這麼幾次。
那以後這就認識了在布里斯本他們那邊一些宗教的代表,不是領導人,就認識了很多人。以後格里菲斯大學他們要成立一個多元文化中心,局長把這個事情告訴我,局長叫尤里,他告訴我有這麼個事情,我說好事情,當時我就捐了十萬塊錢澳幣來贊助,他歡喜得不得了,我也不知道行情。到後來我才曉得這是我第一筆捐款,而且捐的數量很大,這就跟學校就結了緣。那捐出去之後,我們就不聞不問。以後聽說佛光山跟進,好事情,他捐了十五萬。過了一年多,我再到那裡去的時候,我就問尤里:那怎麼樣了?你們這中心(多元文化中心)建好了沒有?他說:沒有。他說:就是你捐的十萬,佛光山出的十五萬,一年來從來就沒有人再捐過。他說很多宗教都說捐,但是錢都沒有拿來。我就問他,你這個中心預算是多少錢能夠建好?他說預算是一百三十萬,我說:好,那你已經有了二十五萬,我再給你一百萬。這中心建起來。所以他學校對我這很感激。
那校長邀請我,這校長也是很年輕、很有作為,現在他已經調到墨爾本大學當校長,升級了。格里菲斯大學在澳洲大概排名是第十幾名的樣子,墨爾本大概是前三名。校長就問我,那個時候我講經弘法四十三年,今年是四十七年(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,我還差兩年)。校長問我:法師,你在這四十三年當中,有沒有遇到問題你不能解答的?我想了一想,好像沒有遇到過。他非常歡喜,你才是真正好校長!
這次之後,這校長就發動在學校裡面大概就提議贈送我一個榮譽博士學位,並且請我擔任學校的榮譽教授。我就告訴他,我說我們出家佛弟子對這個東西沒有用處,你送這東西給我有什麼用處?我說如果我要是想要,早年,大概總在三十年前,我們韓館長她的表哥在日本,跟日本學術界很熟,他也是個出家人。那個時候他就跟我講,在日本大學裡面他可以給我拿一個榮譽博士學位,我拒絕了,因為我們要這個東西沒用處。所以我也跟校長說。校長說:不行,有用處。我說什麼用處?他說:現在國際上很多和平會議來化解衝突,促進社會的安定、世界和平,這些會議邀請的都是專家學者,他不邀請法師。他說:我希望你能夠參加,代表我們學校參加。我說:那這個可以,行!所以這樣子接受他。所以聯合國很多會議,我是代表格里菲斯大學。以後沒有多久昆士蘭大學來找我,也是聘請我做他們學校的教授。所以我是代表這兩個學校在國際上參加化解衝突,促進社會安定、世界和平,搞這個工作。
緣,我們自己不能去攀緣,攀緣就錯了,隨緣就對了。這個事情真的是今天這個社會非常迫切的需要。上一次好像是去年,大概也是衛塞節的時候,印度教,小印度那邊舉行有一個宴會,我在宴會上遇到納丹總統,納丹總統對我這個情形了解一些,他鼓勵我,他說:法師,這個非常重要,你一定要好好去做。所以什麼都是緣分。
現在我們在澳洲,澳洲我們的淨宗學院原來註冊的是宗教團體,這二、三年我們在澳洲所做的、所表現的,澳洲政府,澳洲的一些大學、學術界肯定了我們的學院是學術、是教育,他不看待我們是宗教,他看待我們是搞學術跟教育,所以這個非常難得。我們住在山上,現在政府這些官員跟這些大學裡面的校長教授們常常上山來看我,來跟我們研究這些問題。所以佛弟子要認真修行,你具足佛所講的戒定慧三學,雖然這個世間事情我們不聞不問,但是一接觸,我們有戒定慧的能力幫他化解,幫助他解決。
今年這個緣是愈來愈膨脹,這個事情都是意想不到的。現在是聯合國來找我,不是我找他,他來找我;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在澳洲的主席,我們曾經在開會的時候遇到,去年我們在一起相處一個星期就很熟了,他是代表澳洲;希望我們能夠把和平的理念,化解衝突、促進和平的構想跟方法得到聯合國的重視。他來找我希望我們聯名,就他跟我兩個聯名向聯合國提出一份建議,希望聯合國能夠成立一個,這個名稱是我提的,「孔孟大乘教育基金會」。
我們會提出這個名稱,這就是受了湯恩比的影響。這在七十年代,湯恩比博士曾經說過「要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,只有中國的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」,他這個話幾乎現在全世界人都知道。所以我們就用「孔孟大乘教育基金會」來籌募基金,來推動儒佛的教學達到全世界,現在由聯合國來推動,這就好辦了,這個世界確實就有了一線光明。所以我全心全力來幫助他,我說好事情。今年大概五月間,我還要到巴黎總部去做一次訪問,我們澳洲主席他大概四月份,這個月份他就要去,去做這聯繫的工作,給我安排的應該在五月、六月的樣子,希望這個事情能落實。
湯恩比說的話,沒錯!孔孟、大乘真的能救得了世界嗎?你找這些學者專家都跟你高談闊論,孔子一定是談到是四書、五經、十三經;講到大乘,那一定是《般若經》、《華嚴經》、《法華經》、《楞嚴經》這些大經大論,有沒有用?絕對沒有用。他講的話有沒有錯?講的話沒錯,我們對他的理解上有差別。他所講的這個東西,這像一棵大樹一樣,那是花果;四書、五經、十三經是儒家的花果,這些大乘經論,這是佛法裡頭的花果。這個東西拿出來不能化解衝突,也不能促進到和平。你要不相信,我們《華嚴經》講這麼多年了,你們有沒有得受用?你們的衝突有沒有化解?什麼衝突?昨天我跟你講,你內心的衝突,一樁事情來的時候是自利還是利他,不就衝突了嗎?你這個衝突有沒有化解?由此可知,天天講大乘沒用處,化解不了衝突!
什麼東西能化解衝突?那個樹的根,根是活的。這花朵你採下來插在花瓶,死的,是很好看,不管用。所以我們今天對聯合國、對全世界介紹,要介紹孔孟的根、大乘的根。大乘的根是什麼?《十善業道》,真管用。孔孟的根是什麼?《弟子規》。所以我今天在全世界許許多多重要會議上發言,我都是特別強調介紹這兩樣東西,《弟子規》跟《十善業道》可以能化解衝突,可以能夠給這個世界帶來安定和平,肯定有效。我們也做了好多次實驗,講《弟子規》,講完之後聽眾痛哭流涕,你們開會發表那麼多講演,有沒有一個人流眼淚的?沒有,聽了無動於衷。真有感動的,真有懺悔的,當時跪在地下求懺悔,有回頭的。
這個東西要天天講、要詳細講,不但要講還要做。所以這個課程是全世界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一起學,這個社會問題才能化解,不是一部分人學。一部分人學,那一部分人不學,沒用。你說這個地方教《弟子規》,《弟子規》能不能產生效果?我沒有看到效果出來,為什麼?教小朋友學,父母沒有學,教的老師也沒有學。別的老師我不知道,我曉得悟忍師,我知道,悟忍師就沒有做到。老師都沒有做到,你怎麼能教學生?教的老師要做到,百分之百做到,父母要做到,小孩肯定會做,你才能把一個人教出來。所以這種講座一定要有父母,要有老師、有小朋友一起學,才能收到效果。這是我們現在向聯合國建議的,希望大力來推動。
聯合國在全世界接受他們贊助的學校,小學中學有八千多所,希望利用這個學校開課。這種課程,我們希望學校的老師、學生,家長一起來學習,可以先試辦,試辦有了效果,再向外推動。希望世界上每個地區我們都要去做,愈快愈好。這樣子災難不能說完全化解,可以減緩,可以延後,這就是無量功德!從哪裡做起?從真誠心、清淨心、平等心做起。諸位要知道,菩提心是我們的真心,每個人都有,只是你被五欲六塵煩惱蓋覆住了。自私自利的心、貪瞋痴慢的心是什麼?是變了質的菩提心,它就是菩提心,變質了,它現在長霉了,發酵了,變質了。我們怎樣幫助他恢復正常,這個最重要,這要靠教育。
所以現在我常常講這中國的教育,在全世界講教育,中國第一,中國教育有五千年的歷史。你就曉得他們中國的教育,它的智慧、它的經驗是多麼豐富,不可以忽略,這個應當要尊重。它這麼長的歷史,這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家。最近,我看到新加坡,好像上個月十五號,報紙上刊的有一篇文章,是德國前總理施密特的一番談話,裡面就講到這個中國的問題,他認識正確,太難得了,絕不亞於湯恩比。這一邊的同學把報紙寄到澳洲給我看,非常難得!他說得非常中肯、非常客觀,尊重中國的歷史傳統。
中國把教育看得第一重要,中國古聖先賢教人什麼?所教的就是倫理道德,五倫十義,就教這個,教了五千年。一直到民國初年才忽略了,逐漸逐漸大家把這個事情淡忘了,所以今天遭這麼樣的困難。現在趕緊要回頭,還要把中國老東西找出來,那個東西是寶,可以拯救社會。倫理的教育,從「父子有親,君臣有義,夫婦有別,長幼有序,朋友有信」,就是這五個綱領。這五個綱領如果諸位懂得能做到、能落實,這個世間絕對沒有衝突。衝突還需要化解嗎?不需要,沒有衝突!這我們不能不重視。
你講化解衝突用什麼方法?倫理道德,自然的調整。我們要知道菩提心裡頭沒有衝突,衝突是什麼?衝突都是從妄想分別執著生起,妄想分別執著,佛教我們一定要斷掉,儒家也是這個說法。這個說法也是幾千年前,絕對不是跟佛學的,但是跟佛經講的完全一樣。你看儒家講「格物,致知,誠意,正心,修身」,跟佛講的沒有兩樣。所以《弟子規》跟《十善業道經》異曲同工,效果是完全相同的。《十善業道經》,經不長,但是這意思很深很深。你看那麼小小的一本,我講過一遍,講了好像是八十個小時,講得很詳細。後面這是講到佛法,是一切佛法的根本,那一部分我們現在介紹給聯合國把它刪除,只留前面的一半。前面專門講十善業道,跟《弟子規》可以配合,《十善業道》是綱,《弟子規》是目、細說。
所以我們今天學佛從哪裡學起?從《弟子規》學起。你要問為什麼從《弟子規》學起?昨天我跟諸位報告過,我們淨宗的同學修學指導綱領就是「淨業三福」,我就是依這個三條來學的。淨業三福第一條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。這一條裡面就落實在這兩個教材上,孝親尊師落實在《弟子規》,慈心十善落實在《十善業道》。我用這兩門功課落實淨業三福頭一條,頭一條沒有就沒有第二條。所以必須在這裡扎根。
我要求我們淨宗學院同學兩年完成,一定要做到;要不做到,再兩年。如果一生做不到,你一生就不能升級,你就永遠停留在這個地方,一定要百分之百做到,就好像蓋大樓一樣,這是地基、基礎。你基礎不穩固,怎麼能往上蓋?這個道理並不難懂。所以我們淨宗學院雖然是講九年,兩年基礎教育,三年是本科教育,四年是研究教育。如果這兩年達不到我們的標準,那我們上面就不能辦,永遠停留在基礎教育,你再往上辦沒有意思,學不到東西,那是假的不是真的。
所以我們今天要好好扎根,要從根本上來學習,發菩提心是根,要懂得修清淨心,怎樣保護自己的清淨心,自己要懂得保護。現在這個世間誘惑的力量太強了,這報紙、雜誌、廣播都是誘惑,一定要知道怎樣迴避,不受它的誘惑。另外就是人與人之間,人與人之間閒話是非,張家長李家短,這統統都是染污,都不是清淨。所以古大德真正教修行人,教你什麼?少說一句話,多念一聲佛。你為什麼不念佛去說閒話?多言必失,這是古聖先賢的教誨,言語要少。凡是說出來的話要利益對方,要利益社會。如果對人對事沒有利益的,你又何必去說?這說話造口業!口業是三業裡頭最容易造的,不知不覺,果報不堪設想。江逸子居士畫的「地獄變相圖」,我們居士林也應該要有一張,這一比一的,我看我們這裡差不多地方可以能夠展覽、展示。他這一幅畫有六十米長。地獄變相圖多看看,我們起心動念不可以不謹慎,不可以不收斂。
再其次「平等心」。大乘經教裡,世尊為我們說十法界的因行,十法界是果報,果必有因。因緣無量,哪能說得清楚?所以佛為我們說的無量因緣裡面最重要的一個因素,選擇最重要的一個因素,佛給我們說。佛法界的因是平等心,平等心是佛心,平等心是真心,純真無妄,平等心。這個東西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學,我跟人平不平等?總是覺得我比別人高,他不如我,那你就不平等了。為什麼不平等?因為有我,我就不平等。法相宗裡面所說的,「我」是末那、我執,執著這個身是我,相宗裡面講四大煩惱常相隨。你還能平等得了嗎?你還能清淨得了嗎?不平等就不清淨。清淨跟平等有連帶關係,像一湖水一樣,水在平等的時候,平等沒有風浪的時候,它就清淨的,從上面可以看到底;它要起了大風大浪,它不平等了,它裡面就有泥沙帶著,就不清淨了。所以平等很重要。
我們供佛,諸位要知道,供佛最重要的是供水。你沒有香沒關係,沒有燈也沒有關係,最重要是供一杯水。水代表什麼?清淨平等,叫你看到這個水,我的心要像水一樣清淨,要像水一樣平等。它是表法的,不是佛喝的,佛不要!是讓我們天天看到之後就想到清淨心、平等心,是代表這個意思的。怎樣跟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都能夠用平等心來看待,沒有分別就平等,沒有執著就清淨;有執著就不清淨,有分別就不平等。
由此可知,三大煩惱,你能夠修清淨平等,前面兩種煩惱斷了。執著是見思煩惱,分別是塵沙煩惱,妄想是無明煩惱,無明煩惱不容易斷。先破塵沙、見思,見思破了就出六道,六道就不見;塵沙破了,這四聖法界就沒有,往上去就是一真法界,就是華藏世界、極樂世界。極樂跟華藏都屬於一真法界,不在十法界裡面,你就曉得這個心多重要。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還有執著、還有分別,自己就要警覺,這不行,這樣念佛不能往生。分別、執著全斷不容易,總要一年比一年減少,一年比一年淡薄,這樣才能帶業往生,這就是功夫真正得力,一年比一年少。去年人家毀謗我,我會生氣,今年人家毀謗我,不會生氣了,進步了;去年人家欺負我,我還想報復他,今年沒有了,這念頭沒有了,進步了。年年有進步,煩惱要年年輕,智慧要年年長。
所以諸位同學要曉得單靠念佛不能往生,要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。你沒有發菩提心,只有後頭這一向專念,一向專念不能往生。你一定是要這完整的一句,這一定要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。發菩提心,沒有一向專念,也不能往生,那是善心,那是做一些好事,當然大概果報都在天上,欲界天、色界天、無色界天;有菩提心沒有一向專念,大概都是天道。如果說沒有菩提心,一向專念阿彌陀佛,最多最多也不過是欲界天,色界天沒分。這個道理我們不能不知道。
如果一向專念裡面還夾雜著名聞利養,還夾雜著自私自利,你就是一天念二十萬聲佛號,還是墮三途。這個話不是我說的,是乾隆時代慈雲灌頂法師說的。你們看看灌頂法師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》,那裡面就有。我是在學生時代讀到這《疏鈔》,我感到很驚訝,因為他講念佛一百種不同的果報,第一句就是念佛墮阿鼻地獄。我就很疑惑,念佛是好事情,怎麼會墮阿鼻地獄?我就拿著這個本子去問李老師,李老師一看,他說:這個大問題!他說:我不跟你一個人說,我講經的時候跟大家說。我們以後才曉得,一百條最後一條是上上品往生,看你用的是什麼心。你拿著佛法欺騙眾生,圖自己的名聞利養,墮阿鼻地獄,這個我們不能不曉得。念佛是好事情,一定要看他用的是什麼心,他的用意何在?他用的是什麼手段,他的目的又何在?這裡頭有邪有正。所以清淨平等心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去鍊,去鍛鍊。
第三個就是「正覺心」,就是我們經題上「清淨平等覺」。所以這部經好,非常非常圓滿,真的是顯密宗教圓融的一部大經。經文分量不多,教義是無比的圓滿,所以古人把這個看作叫中本《華嚴》,這很有道理。換句話說,這裡面跟《華嚴經》無二無別,只是《華嚴經》的分量大,這個地方分量小。中本《華嚴》,那還有小本,小本是什麼?小本是《阿彌陀經》,《阿彌陀經》是小本《華嚴》。所以《阿彌陀經》、《無量壽經》跟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是一部經。講得簡單介紹《彌陀經》,再說詳細一點,《無量壽經》,最詳細的是《華嚴經》。我在過去也曾經跟諸位做過報告,你要能把《無量壽經》講得好、講得透,那你一定要讀《華嚴》。你沒有《華嚴》的基礎,這個經你決定不能夠把它講得透徹。
所以《華嚴》是佛法裡面的根本法輪。一切經都脫不了《華嚴》的關係,但是要知道一切經落實在十善業道,如果沒有十善業道,這一切經都落空了。就像中國古聖先賢教我們,這五教是五個科目,就是五倫;學習的次序也有五個,「博學,審問,慎思,明辨」,這是明理;理明了之後,要落實在生活上,所以後頭有個「篤行」。篤行就是落實,你要不落實,你那個理是空的,空理!那有什麼用處?沒有用,後頭要篤行。大小乘教理那就是講的博學、審問、慎思、明辨,後頭落實,落實在哪裡?落實在十善業道。諸位這一點不可以不知道。沒有十善業道,所有佛法都懸空不得受用。
所以我們今天對全世界,因為大家都曉得這大乘佛法跟孔孟之道。我們把孔孟之道就是用《弟子規》介紹,大乘佛法就是用《十善業道》介紹,篤行。唯有落實在生活,落實在工作,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,這個學問是真實的,這實學,不說空話,我們真正得受用。從這個地方建立基礎,無論你學世法、佛法,你這一生當中決定有成就。學世法,你是聖賢君子;學佛法,你一定是佛菩薩、聲聞、緣覺,你決定會有成就。你要不從這根本上結結實實奠定這個基礎,那你無論學什麼,到後來沒有一樣有成就,這比什麼都重要。
所以正覺,覺而不迷,這是這部經的經題。我們這個經題,「大乘無量壽莊嚴」是果,這是果,「清淨平等覺」是因,修因才能證果。大乘清淨莊嚴是講的華藏世界、極樂世界,在密法裡頭是密嚴世界,果報,都是修清淨平等覺而證得。所以清淨平等覺是菩提心,菩提心裡面的深心,自受用身。清淨平等覺是三寶,清淨是僧寶,僧這個意思,六根清淨,一塵不染,清淨是僧寶,平等是法寶,覺是佛寶。你看這經題裡頭具足三寶。清淨平等覺也是三學,戒定慧三學,清淨是戒,平等是定,覺是慧。你看看三寶、三學具足,這個經上圓圓滿滿。所以你一看到經題就生歡喜心,圓滿具足。經題跟經文的關係,經題像文章的題目一樣,經文是經題的內容。
落實在清淨平等覺是自受用,提升自己的境界,轉惡為善,轉迷為悟,轉凡成聖。後面的慈悲就是《觀經》上講的「迴向發願心」,這是利益眾生的。我們成就了,要幫助一切眾生,為什麼?自他是一體。這個道理大經上佛講得透徹。整個宇宙是一個法身,你看看經上常講,諸位也聽得耳熟,「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」,那問你,你有沒有分?當然有分,為什麼?你是未來佛!三世佛是講的過去佛、現在佛、未來佛,誰是未來佛?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,共同一法身。佛菩薩的慈悲心就是從這個地方生起來的,所以叫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。一切眾生與我同體,共同一法身,同體,不是別人,是一法身;無緣,沒有任何條件,沒有話好講的,眾生有苦難,你一定要幫助。
苦難裡面最嚴重的是他迷惑,所以救苦救難,最重要的是什麼?幫助他覺悟。幫助他覺悟,那你就要教他,你不教他,你就不慈悲;你不教他,你就錯了,一定要教他。怎麼個教他?你自己一定要做出樣子給人看。佛教導我們,佛做了圓圓滿滿的好樣子,我們跟他學習就沒錯。祖師大德也給我們做了很好的榜樣,我們淨土宗最近一代祖師,印光大師,我們提起印祖,大家都非常景仰。我的老師是印祖的學生,老師非常謙虛,多少次給我講,他說我們是同學,他叫我要學印祖,以印祖為師。印祖雖然不在了,《文鈔》在世,依照《文鈔》修學就是印祖的學生。
印祖在近代確實有一些做法與別人不一樣,第一個他老人家一生不建道場,第二個不收出家徒弟。這是給我們後人做個好樣子。為什麼不收出家徒弟?不忍心,因為你出家,出家是代表正法住世,代表佛陀的形象。如果你不持戒,你不如法,你破壞佛教形象,這個罪跟破和合僧罪是相同的,墮阿鼻地獄。不給你剃度就是不幫助你到阿鼻地獄去,好事一樁,是這麼一個原因。你做得不如法,社會上他不是罵你,他把整個佛教連諸佛如來統統都罵上,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。這真叫大慈大悲。
印祖一生,這是李老師也跟他學習的,勸人皈依不勸人受戒,為什麼?受了戒他做不到破戒的時候,你要是勸他,你要背因果責任。所以只勸人皈依不勸人受戒。受戒是什麼?是你自己發心,皈依是個結緣皈依。真正皈依之後,你開始學習,你能不能學得如法,那是緣分的問題,正是善導大師所說的「總在遇緣不同」。所以對人一定要慈悲,慈悲就是愛護,方方面面都要照顧到,很不是容易事情。祖師做出了榜樣,我們要跟著學習。
念佛是末法時期唯一得度的法門,印祖教給我們怎麼做法?在這個時代在一起共修的人,他老人家主張最好不要超過二十個人,道場不要太大。太大,經營不容易,尤其是過去中國這個地區,一般人民的生活環境都很貧困,沒有錢來供養。你道場大,你維持不容易,你必須要攀緣,攀緣就錯了,你的心就不清淨。二十個人小道場容易維護,真正有成就。這真正成就就是看你這個道場有幾個修行人真正往生,我們淨宗是以往生為成就,你不能往生不算成就。這些祖師都做出好樣子來給我們看,我們要學習,要常常記在心裡。你攀緣,你心就不清淨,你心就不平等;換句話說,你的菩提心沒有了,清淨平等覺是菩提心,菩提心沒有了,你這一生往生的緣斷掉,你說這個多可惜!
總而言之,我們縱然是為社會、為別人,有些很重要的事情我們要做,不能忘失菩提心。如果做這些事情對我們的菩提心有損害,那我們就退回來,我們就不能做,這不是不慈悲,這是什麼?所謂是心有餘而力不足,我能力做不到,我一接觸這個社會就被污染了,我自己控制不住,那怎麼可以做?那不能做。必須像一般所講的八風吹不動,決定不受外面境界誘惑,不受外面境界影響,你可以做。也就是說,你能夠常常保持清淨平等覺,你不會失掉,行!那就沒有關係。那就是入《華嚴》清涼大師所說的「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」的境界,這個行,這個時候你就有義務、有責任要幫助一切苦難眾生。你沒有這個能力,還會受誘惑,心還會動搖,那你就不能做,要好好的學習,好好的提升自己的境界,這就沒有錯處。叫發菩提心,清淨平等覺,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。
慈悲心,佛經上講的是四種「愛緣慈悲,眾生緣慈悲,法緣慈悲,無緣慈悲」。法身菩薩是無緣慈悲,權教菩薩是法緣慈悲,我們世間人的慈悲,好像一切都是能為眾生想,為世界,為很多大家想,這是眾生緣慈悲;在一般人的是,與我有關係的我喜歡他,這是我的親人、這是我的朋友,我對他有慈悲心,愛緣慈悲,沒有離開煩惱習氣。所以有這四種,都要能辨別。那對於法緣、無緣,雖然我們現在還做不到,要學習,要知道,對佛菩薩要敬仰。佛菩薩在哪裡?佛菩薩就在我們身邊,前後左右都是的,只是我們不認識。如果你要把善財童子這五十三參學會了,你就曉得一切眾生皆是善友,一切眾生皆是佛菩薩,我們的「禮敬諸佛,稱讚如來,廣修供養」這個心自自然然就生起。好,今天我們就講到這一句「發菩提心」,明天我們再來說「一向專念,阿彌陀佛」。